谁可以医好你?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多年前听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可以医好你的病:一是上帝(上天),二是你自己。」人们都觉得,生病找医生,是医生医治好你的病,可是却忘记了,真正疗愈的发生,是必须要靠自己。

2095230_069f849b94e32a06dc3e78a44c96530c_620

(图:《信报》网页

就算医疗技术有多高明,例如做手术将你腹部打开了再缝合,如果你人已经死了,将两块肚皮缝合起来,自己可以长回来吗?当然做手术会有帮助,可是真正让你痊愈的是自愈能力。

 

发挥自愈力

就算是中医开药治病,比如感冒受了风寒,吃药祛风寒,其实都不是药物可以直接祛除风寒,而是药物辅助人体的正气自己祛除。

一切疗愈的发生,都是自己帮助自己的。医生的角色就像一个教练,给你调整方向建议,人体本身有自愈能力,医生就是帮助人发挥潜能,如何诱导身体恢复。医生只是一个指引者,路还是需要自己走下去,如果想要加快疗效,就必须要自己的努力。

笔者与许多中医朋友,曾有到海外贫困地区义诊的经验,发现在那些地方的诊治疗效,往往比在大城市中更好!治某病在那边吃一两剂药就好了,同一种病在香港就最少要三、四剂,甚至更多。为甚么会这样?这有许多可能,可以因为当地人生活比较简单,又或者空气环境较好,较少吃中药西药等有关,而我与医师们讨论之后,大家也有一种结论,患者较容易痊愈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患者较为相信医师!」

 

发挥意志力

因为在当地看病,患者没多少医师可以选择,我们去做义诊,就好像他们的救星一样,患者十分相信医者。而如果在香港看病,一般患者如果看某医师病没有好,就会找另一位医师去看,这样的心态就是不信任医师了。实际上,看不好病的原因未必在于医师,而是在于自己生活有没有改变,明白自我疗愈的方法,如果依赖了治疗,就是没有去改变自己。

后来我们更深刻的思考,发觉在贫困地区义诊有更佳疗效,还有更关键的原因——是因为「患者更相信自己!」由于我们去义诊的时候,只是一次性的服务,我们希望患者彻底痊愈不再复发,不用依赖治疗,会尽力跟患者解释生病的生活原因,如何从作息、饮食、情志上改变自己,而因为患者知道如果不改变自己,病就不会好了,于是他们往往会「很听话」,按照医师的建议去改善生活。这其实就是患者因为医师的引导,相信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解决疾病。

这就是自我疗愈的关键!一个人首先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自己解决自己问题,而不只是将问题交给医者、交给别人。这也是信念的力量,也是所谓「求生意志」,愿意改变自己,才能拿回疗愈的力量。

 

 

载于2019年3月29《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春夏容易受寒?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一年之中,一般会觉得冬季寒冷,人体容易受寒,可是实际上,春夏也是容易受寒的季节!

2069433_da7d58278f458607a4a3d25f168057d0_620

(图:《信报》网页

从最普通的生活现象说,冬季寒冷,人们都会习惯多穿衣服,可是春夏季节的时候,不一定每天都炎热,天气有阴晴不定的时候,有时候天凉就不习惯穿衣。这跟习性有关,人总是希望可以轻松一点,少穿一点衣服,尤其是过了冬天,人们在穿衣上就会松懈,因此就容易受寒。

 

春夏毛孔疏松

冬季不容易受寒,还有更深入的原因。从医理上说,冬季寒冷,因为寒性收引(热胀冷缩),皮肤的毛孔腠理就会密闭,人较少出汗,因此风寒就不容易进入人体。相反在春夏天气暖和炎热,皮肤毛孔较为疏松,人也较为容易出汗,汗出当风之时,因此风寒就容易乘虚而入。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身体虚弱之人,冬季天冷,皮肤的毛孔腠理也不一定可以密闭起来,能够密闭起来,需要人体的正气相对充足,因此平常夏季也不容易出汗之人,往往更容易怕冷怕风了。

春季的时候,乍暖还寒,冬天刚过去,人们都抢著机会穿回春夏服装,可是寒流仍可回来,这时候一不小心穿衣,就容易受寒了。这就是为什么,春夏季节还是流感高峰期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传统养生有一句谚语「春捂秋冻」,捂就是「捂住」,就是包裹着自己的意思,以免受风寒,提醒春天的时候,还是谨记多穿衣服,别让身体受风;秋天则别太快添衣,因为秋天逐渐转入冬季时,天还未冷就多穿衣,未能逐渐适应外面的寒冷,身体还是保持温热的话,皮肤就不容易密闭,因此反而更容易受寒,因此秋天让自己皮肤稍为有一点寒,那就可以防病。

 

夏季为何受寒

很多人会问,为甚么到了夏季炎热,还会受寒呢?基本的原因,是夏季还会有寒冷的环境,比如城市之中经常开冷气,香港夏季的公共交通、商场,冷气温度较低,出入室内室外温差甚大,好像一时间经过了冬夏二季般!身体虚弱之人,这时候皮肤毛孔如果未能快速调节,或加上汗出受风,就容易受寒了。

就算不是城市有冷气的地方,乡郊自然环境,夏季晚上也会较为凉快,还有因为人们习惯夏季贪凉饮冷,例如晚上睡觉吹风扇开大窗户,也是容易着凉。

更深入的原因,如果一个人生病了,就算在夏季炎热之时,也可以寒颤浑身发抖。因为中医上的寒热,是相对概念,而没有绝对温度标准。只要这个温度,相对人体温度较低,就可以是寒了。只要身体虚弱了,外在环境无论有多热,都未必足以让身体温暖起来,也会相对成为寒气。因此提升正气,避开寒气,是一年四季防病养生的法则。

 52945523_1178016545695673_3996052437080211456_n

 

载于2019年3月1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暖冬易发流感?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随着全球暖化,冬季不冷,暖冬逐渐成为常态。虽然暖冬会令人感觉舒服,可是传统中医的观点认为,这会容易导致春季的外感病增加,例如现代的流行性感冒爆发流行。

2051284_1f22f5008ebf01e82a7c09432eb6c352_620

(图:《信报》网页

暖冬不够收藏

在《黄帝内经》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如果人身体的精气充足,收藏在人体内,到春天就不会患发热的疾病,反过来说,如果人的正气不足,到春季就容易发烧,流感正是其中一类病情。

传统医家认为,冬季是藏精的重要季节,冬天万物要闭藏,如果冬季天气不冷,身体就没有很好的收藏,这就好比一天之中如果只有昼日而没有黑夜,那人就休息不好。

《黄帝内经》另一段话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阳之中如果两者不和,这就好像一年之中只有某些季节,例如有春夏而没有秋冬,或者倒过来有秋冬而没有春夏,这都是对健康不利的。

 

热带容易受寒

中医的观点认为,四季分明的地方,对人体健康较佳,如果在热带生活的人,身体容易虚弱。笔者与许多中医同道,曾经到热带地区义诊行医,发现当地人大多身体偏寒!按理热带人似应体质偏热,但实际上却相反,这虽然跟许多因素有关,例如饮食寒凉、冷气环境、劳累等因素,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热带地区一年四季也是春夏,缺少冬季,因此导致人体缺少收藏,正气就容易虚弱。

从这种观念来看,即使不在热带地区生活,可是如果冬天变暖,人体就容易变得虚弱,也因此容易受寒受湿等各种因素,百病丛生。

特别留意,别以为冬天不那么冷就不容易受寒了,寒热是相对而言的,想想看,一个人身体虚弱的时候,即使在夏季大热天时,也会怕冷浑身发抖。只要身体虚弱了,相对外在的环境温度也自然变成寒。

 

如何应对暖化

科学家已经表明,暖化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我们怎样预防自己变弱,容易生病?这可以向热带地区的人学习。我们往往觉得,热带地区的人民生活比较闲散,甚至批评他们不勤奋,为甚么他们会这样生活?正因他们缺少冬季,如果一年四季也努力工作,那就容易耗损精气了,于是必须每天给自己制造更多休息时间。

实际上,冬季是一年之中最需要休息的时节,如果天气严寒,人们就会减少活动、增加休息,天暖则活动较多。想要避免生病,冬季让自己多休息,减少劳累,是最基本的原则。为甚么现在流感容易爆发?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城市人生活,往往冬季更为忙碌,无法休息,于是种下病根了。

 

载于2019年2月1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冬季容易热气?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一般冬季养生以避寒为主,可是当预防太过,也可以走向反面,如果冬季积聚太多热气,不单容易导致各种上火不适,例如心烦失眠,口疮咽痛,便秘胃胀,更可以导致春季温热病。预防胜于治疗,以下一起学习,冬季产生热气三大常见原因。

2030102_6b3ea97b459519b2d67a0dd623533cfe_620

(图:《信报》网页

 

饮食积滞

冬季天寒地冻,人们总是希望透过各种方式取暖,当中饮食饱暖让人舒服,例如喜欢吃火锅、吃辛辣浓味、吃肉类油腻等食物,这就是中医所谓「肥甘厚味」,本身容易导致积热;加上冬季有多个佳节,饮宴较多容易导致饮食过饱,积滞在腹中容易化成热气,过饱又容易伤肠胃。

一年之中的冬季,有如一天之中的晚上,常说「晚上吃得少」,晚上、冬季也是肠胃消化力比较虚弱的时间,饮食量适宜减少。冬季的养生也是一样,可是往往到了冬季人们却饮食过多,逆其道而行。

 

过于补益

许多人认为秋冬宜进补,这是从病情而言的,由于身体虚弱之人,到了秋冬就容易突显出来,因此才需要补益,如果无病之人,秋冬之时按照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可是,当秋冬全民也在进补,那就容易产生热气了!就好像吃火锅的时候,使用各种温补药材作锅底,或者经常吃喝老火汤、吃蛇羹烤肉,这些也容易导致身体积热。

中医的观点认为过犹不及,并非一味补益就是好事情,身体不虚的时候补益太过,也会导致疾病产生。而且就算是补益,也要视乎不同体质、不同病情而选择补益方法,如果没有经过医师处方,或者不懂医理,实在不宜「将药当饭吃」。

 

缺少运动

冬季适宜减少运动、多休息,避免出汗太多容易受寒。可是,不少人走向了反面,冬季就完全不运动了!那样也不正确。动与静是两方面,人生每一天也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比例上,春夏活动较多,秋冬静养较多。冬季如果太少运动,身体气血不通,也是导致体内热气不能散开的原因。

如果秋冬容易怕冷,主要的原因正是缺少运动!想想看,如果我们在冬季早上醒来觉得冷,通常我们会怎样做?穿衣服,喝点热饮,甚至开暖气。可是如果是在自然界的动物,早上醒来天气觉得冷,他们肯定无法做这些事吧!都会去活动一下,在太阳底下取暖。人类也是动物,只要我们重拾这些本能,自然能够更加强壮。

冬季养生,除了注意「避寒取暖」,也要记住「常保三分饥与寒」,这是长寿养生的谚语,经常保持三分饥饿,让自己肠胃勿过饱,免受伤;保持三分寒冷,勿过暖,让身体不会习惯依赖,过饱过暖也会成病。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载于2019年1月4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不能吃冰冷?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经常见到网上文章,强调人不可以吃冰冷食物,认为冰冷饮食导致百病丛生,笔者作为中医师,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这一类看法往往是夸大了冰冷食物对身体的影响,认为吃冰冷食物、饮料,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甚至会导致癌症、妇科疾病云云。

2003462_876f07c63bd419a3ef6b98020c8c49ce_620

(图:《信报》网页

 

过犹不及

从传统中医的观点看,食物是无罪,没有一种食物吃了一定会出问题,要视乎体质和病情。比如西瓜寒凉,如果针对热气之人,或者天时暑热,汗多口渴非常,吃西瓜真是相当消暑,食物的寒热也是一样,适量的冰冷食物,针对于热病热气之人可以是好的。反过来看,就算是温和的药物,比如甘草一药,在中医上认为多吃也是无益的,就算是温热的食物,也不一定就适合所有人。

这也是中医上认为过犹不及的道理,所谓「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就好像冰冷的食物,它本身不是十恶不赦的,用对了也可以有好效果。

 

冰冷致病

在中医上确有寒气生百病的观点,中医经典《伤寒论》即是论述寒气如何伤害人体周身,其中已有冰冷饮食可以导致疾病的观点。可是当中所说的,主要是外在环境的寒凉可导致「各种」疾病,而不是说饮食。饮食的寒凉首先会导致胃肠的寒凉,如果说是因此导致百病丛生,那就必须要是胃肠变得虚寒了,之后寒气进一步进入体内周身。

在临床上观察到,不少人身体内有寒气,却不一定肠胃也寒冷。例如说一个人手脚冰冷,肝肾子宫虚寒,可是如果他的肠胃饮食二便也是正常,那这种寒气就不是从肠胃饮食而来,而是从外在环境,例如办公室冷气,又或者经常穿短裤裙子,又或与压抑的情绪有关,导致气血不通而受寒。

如果是饮食寒凉,导致身体其他脏腑寒凉,病情就必须要包括胃肠的不适,例如胃胀胃痛、腹泻大便不成形,或者见中医上的痰饮病,容易流涕喷嚏,咳嗽水肿等病。如果没有这类病情的前提,而只是出现身体寒凉,那就需要考虑,寒气是否从饮食而来。

为甚么不少人喜欢批评冰冷饮食?当然这也是现今社会的毛病,人们习惯吃喝冰冷食物,这也是疾病的成因之一。可是另一方面,似乎这样说是让人感觉到安心一点,因为食物的冰冷我们可以控制,而其他寒冷因素,例如上述环境的寒冷,又或者是情绪的压抑,这些人们都比较难改变,因此冰冷饮食就容易成为了箭靶,被人攻击的对象。

笔者认为,生病的时候,的确应该避免冰冷饮食,而如果没有生病、没有胃肠虚寒的问题,冰冷饮食就不一定是问题。而在吃冰冷饮食的时候,不妨学习慢慢吃,在口腔之中变暖了之后再吞下,对肠胃的伤害自能减少。

 

载于2018年11月30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吃水果生冷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现在有些人以为,吃水果就是寒凉生冷的,于是就建议少吃甚至不吃水果。这种想法有违常识,水果是这么重要的食物,少吃了怎能获得健康?

1981351_36ef4eab5b58313515987099a5e7db5d

(图:《信报》网页

水果不寒凉

当然了,如果是冰冷的水果,从冰箱拿出来的,那的确是寒凉,吃水果适宜在常温吃,如果冬季比较冰冷的时候,可以考虑稍为变暖再吃。

水果的寒热,并非只是指温度寒热,更主要是指它的属性,例如西瓜、雪梨寒凉,这是大家的常识,可是也有不少温热性水果呢!例如荔枝、龙眼、芒果、榴莲等等,也是热气的,如果说水果都是寒凉的,这是以偏概全,实际上大部分水果也是不寒不热,性质平和,适合人天天食用。

 

吃成熟水果

吃水果会出问题,往往来自不够成熟。大家觉得水果是生的东西,这个「生」并非能透过煮熟就可以解决,每一种食物有他「熟」的方法,水果如果在种植时成熟了,那就不是「生」的了!例如米饭煮不够熟,吃生米饭难消化甚至会伤害肠胃。同样道理,经常吃生的水果,不是因为水果寒凉,而是生的水果没那么容易消化,因此肠胃就容易变得虚弱了,气血虚弱了人也容易受寒。例如香蕉,不少人认为香蕉寒凉,不宜多吃,实际上是因为香蕉在比较生的、青绿色的时候不容易消化,因此肠胃就容易虚弱,如果吃成熟的香蕉,它的甘甜糖分变多,那就反过来比较温补了!

 

香蕉补身体

怎样才叫成熟的香蕉?很多人都知道黄色、表皮有梅花点,这算是基本熟了,如果是完全成熟,那就是「黑蕉」,表皮大部分黑了,可是里面的肉还是完好没有烂,那时候香蕉肉的甜味最浓,转变成温补作用。当然,也不是人人喜欢吃这种阶段的香蕉,因为不是人人也可以补身体,所谓过犹不及,太补的话有些人的肠胃就受不了,容易出现饱滞感觉。

可是许多人问,不是啊,我没有见过这种黑香蕉呢!通常到了部分黑色,里面就烂了!这是因为香港超市售卖的香蕉,通常很青绿的时候就摘下来了,又经过了催熟,成熟得不自然,未熟就烂了。因此,为什么不少人觉得吃水果寒凉,很多时是没有吃到自然成熟得水果,那样的确是吃了「生」的食物所致。

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水果成熟了就变成温热性,例如菠萝(凤梨)一般认为是温热性的,如果一次过吃多了,就容易口腔舌头有刺涩的感觉,嘴破甚至口腔溃疡,这就是热气了,所以一般说要先泡盐水可以降。但是,只要吃的菠萝是成熟了,表皮从青绿变成暗黄,里面的果肉开始有半透明的部分,这时候的菠萝吃下去就不会有上火的问题,变得温和了。这些食物的知识,我们不妨多多学习吧!

 

载于2018年11月2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熟食热食上瘾?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平常在家里吃饭,通常习惯煮好之后「趁热吃」,如果不熟、不暖的食物,就觉得这是「生冷」,感觉会不健康。这种想法之中存在误解,以为这是养生的观念,却令人走上另一种极端。

1959033_7df661da02dd86f74f2647acf7ade2a4

(图:《信报》网页

生冷误解

生和冷是两种概念。先说「冷」,冷就是指冰冷,例如在冰箱拿出来、或者冬天冰天雪地的食物就是冷,可是如果是一般室温、常温的食物,就不算是「冷」。人的确应该避免冰冷的食物,冰冷容易伤肠胃,可是如果只能吃热的、暖的食物,就连常温的食物也认为要避开,这样看似「温和」的想法,实际上却非常偏执。

再说「生」,是相对于「熟」而言,熟是指食物的最佳食用状态,有些食物必须要煮熟才能吃,例如米饭、面粉、肉类,如果没有煮熟,就容易伤肠胃或致病。可是「熟」不一定要经过煮或加热,例如水果蔬菜,如果在栽种时已经成熟了,那就不算是「生」的了!如果觉得吃蔬菜一定要煮过、吃水果也算是生冷的东西,甚至误以为所有蔬菜水果都是寒凉的,这也是另一种偏见。

 

依赖熟食

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了吃煮熟的东西、热的东西,如果不吃熟热的东西就觉得不舒服,这可能已经患上「熟食成瘾症」!从中医上看,人的胃肠本身有「腐熟水谷」的消化功能,就是可以透过「胃火」将食物弄熟,转化成精气、气血,供人体使用。想想看,如果一个人经常吃煮熟的、热的食物,肠胃会怎样?那么胃的火,就可以关小一点了!久而久之,胃的消化能力就会减弱,于是就更不能接受生的、不热的食物了。

现在很多人不习惯吃生的蔬菜水果,正是代表肠胃消化能力减弱。就好像一个人少做运动,身体变弱之后,就会依赖交通工具代替走路,如果一个人从不运动,他当然不能突然去爬山跑步。饮食也是一样,如果平常肠胃缺少锻炼,习惯吃熟的、热的东西,虽然对肠胃来说是舒适的,可是这样却会造成肠胃的依赖、上瘾,长久下去肠胃就会变得娇嫩柔弱,百病丛生。

这种依赖熟食、热食的成因,是现代文明的弊病。至今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依然会习惯生吃蔬菜水果,也会习惯吃凉菜,或者食物煮熟之后也不一定要热吃,常温吃东西十分普遍。想想自然界的动物也可知道,所有动物吃东西,也是生吃、常温吃,都不会煮熟来吃的,如果人类吃东西必须要煮熟,这究竟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真是见仁见智了。

热食熟食的习惯,是随着文明的方便,人们习惯了讲究食物烹调之后,反而忘却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消化能力,想要健康其实很简单,跟随自然的法则,需要智慧地选择。

 

载于2018年10月5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断除食物成瘾?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人想减肥吃少一点东西,却总是欲罢不能;很多人明白健康饮食的方法、多菜少肉,不吃煎炸油腻、垃圾食品,可是很多时却相反,总是喜欢吃不健康的东西!为甚么人会这样,明知不好却为之?

1931360_0040ce1778e9dbbc5a4ec37d605bab44

(图:《信报》网页

这可以说是一种「食物成瘾症」!只要人对于某一类食物有执著,难以放下,心瘾难耐,也就是上瘾了。如果一个人比较放开,通常吃甚么都可以、无所谓,比如笔者身边有不少朋友,听到吃素有很多好处,第二天就改吃素了!为甚么这些人比较容易改变?因为他们没有「食物成瘾」的问题。

 

吃肉与贫穷?

不同类别食物,有不同的瘾。比如不少人有吃肉的瘾,无肉不欢,尤其是老一辈比较多有这种想法,可是如果你问他们过去的日子怎么过?他们就会告诉你:「从前哪里有肉吃?通常只是过年过节才可吃到」,那么为甚么现在反而喜欢吃肉了?这正是因为过去的日子比较艰难贫苦,现在生活富足了,就希望可以弥补过去的空虚,现在可以吃了,就不断满足自己。不单吃肉,比如喜欢吃油腻的、肥腻的、山珍海味,也是因为过去这些东西很缺乏。

这就让我们明白,一个人喜欢吃肉,往往不是因为肉真的很好吃,而是因为自己内心存有小时候的记忆,那时候的缺乏感一直存在,于是总想去填满它。吊诡的是,现在能够吃肉,好像代表自己生活已经比较富足了,可是实际上心底还是有贫穷的忧虑,导致了执著吃肉不放。要能够放下吃肉的执著,就需要看到自己的空虚感,不要用食物去解决问题。

 

 

执著的原因?

每一个人总有一些食物特别喜欢,可是如果那种喜欢,是到了「非吃不可」的感觉,例如有些人每天必须要喝咖啡奶茶,或者必须要泡茶、喝奶、吃面包、吃蛋糕、甜点糖水,喝老火汤等等,那也有可能是对该种食物上瘾了。为甚么我们对某种食物特别执著?这需要自己深观进去,看到自己的原因。通常也是一些成长过程的记忆所致。

例如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六天的断食营,期间不吃东西只喝水,其实过程中也没有很饥饿,可是却经常想着要吃豆腐花,当时我安静下来,感受豆花对我来说有甚么意义?后来记起,小时候父母回家,有时会买一碗豆花来给我吃,又或者通常去爬山的时候,在途中或者下山时就会吃豆花。因此豆花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奖励的感觉,所以当我想吃豆花的时候,就代表我感觉疲累了、辛苦了,希望获得安慰。

因此,如果你特别喜欢吃某种食物,通常是为了满足食物背后的某种意义,而这份意义跟我们成长的经历有关。如果要断除食物成瘾,改变饮食习惯,就需要从心入手了。

 

 

载于2018年8月31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断食减肥关键?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不少人知道断食、少吃有很多好处,可以瘦身减肥,也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加快疗愈疾病,更是长寿健康的养生法则。可是很多人觉得难以戒掉口腹之欲,究竟怎样可以顺利进行断食?

 

1906298_bf470652f9f5db4fec3e0060669589a0

(图:《信报》网页

甚么是断食?

首先说明断食是甚么?断食就是指中断饮食,将自己平常习惯的饮食停止一段时间,例如习惯一天吃三餐,可以少吃一餐、两餐,甚至一天不吃,或者两天不吃、几天不吃……断食时间多久,因人而异,需要经过练习,就像《圣经》提到耶稣禁食40天,实际上现在也有不少人能够做到。刚开始学习断食者,宜循序渐进,从短时间的断食做起,经过老师指导进行更好。

断食一般指中断所有食物,只是喝水,此外亦有更入门的方法,可以「轻断食」或者「半断食」,也对身体有帮助,例如不吃固体食物,可以喝果汁、汤水,或者只吃水果,或者吃素不吃所有肉类,又或者每餐只吃一半分量。总而言之,少吃点东西,让肠胃减轻负担,对身体也有一定好处。

 

口欲难耐?

断食的方式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美食当前,实难抗拒。笔者曾经有不同天数的断食经验,也曾经试过有半年实践「一日一餐」的饮食方法,期间感觉身体非常好,精神爽利,身轻如燕,减少了每天许多用餐时间,也减少了食物开支,有非常多好处!可参考《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一书。

很多人问我,怎样可以做到一天只吃一餐?难道你不想吃东西吗?我是曾经参与过辟谷食气课程,之后就很快能够做到一天一餐!秘诀其实主要是心法,这个心法很简单,就是学习——「爱自己」!

为甚么我们喜欢吃东西?很多时吃东西都不是真的身体需要,而是习惯,或者是情绪。例如不开心的时候会吃东西,化悲愤为食量!就算是开心的时候也常大吃一顿!将情绪与食物连结起来。当我们内心不满足的时候,人就总想找寻方法满足自己,于是寻找物质填补空虚,而跟人最直接关系的物质,就是食物了!食物可以让人很快有满足感,因此当一个人依赖了吃东西,就不容易改变饮食习惯了,那就代表内心背后的不满足了。

同样道理,有些人很容易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例如有朋友听到素食的好处之后,第二天就改吃素了。这样的人代表他内心比较满足,容易放下各种执著,食物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依赖。因此,如果要能够顺利做到断食、少吃食物,当中关键一点:要让自己不满足的时候,不要再用食物去满足,而是找寻根本办法让自己快乐,这就是所谓爱自己的意思。推荐参考魏鼎老师著作《唤醒人体本能自愈力:全辟榖:食气、不食、断食》一书,可以对饮食有新的看法。

 

载于2018年8月3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早餐要吃得好?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民间流传一句话说:「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这句话成为了许多人的健康养生法则,可是这并不一定符合医理。

1883261_a09b55606078a7d5ee881e2bd0e51da9

(图:《信报》网页

 

这句话第一个重点是,认为吃早餐相当重要,要「吃得好」!当然啦,如果可以选择,应该每一顿饭也要吃得好吧,谁会希望吃得差?要说吃得好当然人人也会赞同。可是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明人其实「不应该吃早餐!」最近书店有一本畅销书叫《我,不吃早餐!》,列出了不吃早餐的许多科学研究,值得参考;还有一本书叫《早上断食,九成的毛病都会消失!》也是有同样的结论,认为早上不吃早餐能治百病!

在中医的古籍之中,没有叫人「一定要吃早餐」。早上醒来的时候,整个人的机能也是刚苏醒,人的肠胃也一样,也是不适宜吃东西的;况且大部分人早上醒来的时候,其实也不是真的肚饿,只是习惯吃东西而已,早上如果还要「吃得好」,不少人误以为「好」的意思是吃得丰富,那就容易吃伤肠胃了。

 

中午宜少吃

午餐也是一样,午餐吃得饱,这里所谓「吃得饱」,只是满足了人的心理,感觉吃饱了很舒服!其实中医养生自古以来强调饮食「七分饱」,所谓七分饱,实际上即是「不饱」,在《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吃饱容易伤肠胃,这是自古已有之戒律,如果天天中午吃饱,当然是违背了养生法则了。

从医理而言,正午的时候,人体的气血阴阳正在处于更替交换的时期,所以中医养生有「子午睡」的说法,就是说子时和午时(分别是中午和晚上的11时到1时时间),也是阴阳转化的时候,人体亦应该休息以顺应自然,因此正午的时间,就好像午夜不宜吃东西一样,就算要吃饭也应该少吃为佳。

 

晚餐宜早吃

最后「晚餐吃得少」,是相对较为合理的一句,实际上任何时间进食,也是以吃得少为佳。更进一步而言,古人常言「过午不吃」、或者「入夜不吃」,太阳下山之后,人体的正气亦相对虚弱,夜间吃饭较为不容易消化,因此如果可以,能够在日落之前吃晚饭是较佳的选择,愈是入夜的话,就愈适宜不吃或者吃得少了。

古今中外有太多不同的饮食方式,并非只有「一日三餐」,这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产物,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集中上班上学而安排的,而古代大部分人的饮食方法,通常是一日1-2餐,如果是一天两餐,建议在上午的9-11时和下午的3-5时左右,是一天之中消化力较强的时间。当然饮食因人而异,最理想的进食方式,应该是像自然界动物一样,肚子饿就吃,不饿就不吃,并非要固定自己一个饮食时间,那样才是顺应人体、顺应自然。

 

 

载于2018年7月6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