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敏感怎么办?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鼻敏感的常见症状,鼻塞、流鼻水、打喷嚏,在中医上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寒湿导致的病情,在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之中提到:「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其中提到这病人出现喜欢打哈欠、疲乏,鼻子流出清稀的鼻涕、容易打喷嚏,身体容易发热,面色却平和,这是由于「中寒」所致。

(图:Flickr

受寒导致湿病

所谓「中寒」,是指寒邪入中体内,进入到人体中央,影响人的脾胃、胃肠所致的病情。当受寒之后,人体内的水湿就会凝滞、不流通,导致水湿产生,故此中医上凡是湿的病情,多与寒相提并论,有寒就有湿。

简而言之,鼻敏感的主因是受寒所导致,其次与水湿有关。尤其是鼻敏感症状之中的流鼻涕,就是水湿向外排出的特征;鼻塞是水湿停滞,加上寒气较重则堵塞不通;喷嚏是人体希望排走体内寒气湿气的方式。

上述原文之中还提到这类病人可出现「善欠」,就是容易打哈欠,鼻敏感的病人为什么会受寒?一般是因为劳累,身体气血变得虚弱了,因此寒气就内侵,故此这类人体质较弱,容易疲乏欲睡。如果他身体的正气还比较平和,就会出现发热,发热目的是人体用自身的正气祛除寒湿,如果能够周身发热、出汗,就能够更快排走体内病气,而非只是透过鼻子一个通道去排走。

避寒湿、增排走

明白了鼻敏感的成因,就容易防治这种疾病!首先就是要避开寒湿,生活中的受寒因素,常见的是环境寒冷,如经常在冷气环境生活,尤其是夏季开冷气睡觉,容易导致寒气入内。有时候虽然你不觉得环境寒冷,但是只要因为劳累而变得虚弱,寒气内侵而不察觉。

饮食方面,饮食不慎导致胃肠虚弱,则寒气会直接进入胃肠,饮食过饱、吃难消化的食物、吃冰冷的饮食等也是导致胃肠寒湿的原因;其中一边吃饭一边喝水喝汤,这种饮食方式容易导致胃火减弱,胃肠消化力下降,继而导致湿气内生,也是常见鼻敏感的成因,因此实行「饭水分离法」,将乾和湿的饮食分开最少两小时才吃下,对防治鼻敏感很有帮助。

除了避免寒湿内侵之外,更重要是促进寒湿气排走。生活之中每天总会因为劳累、环境因素而寒湿气内入,如果人体健康的时候能够透过出汗、大小便排走,但是如果寒湿气过多,这几个途径排走就不够了,导致寒湿滞留在体内。怎样做可以加快排走?多运动,让身体出汗,是最便捷的方法!适量晒太阳,让身体热一点,夏季睡觉不开冷气,让身体自然流汗,就等于桑拿浴一样帮助自己躺着也排汗养生!饮食上适量吃温热的食物,例如生姜、辣椒,可以帮助从体内祛除寒湿之气。

载于2021年7月12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开冷气可致癌?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夏日天气炎热,很多人习惯日夜也在冷气房间中,这样看似舒适,但可能会带来更多健康问题,尤其从中医的角度看,寒气可以导致各种疾病,可以导致肿瘤甚至癌症!

(图:《信报》网页

当然,中医的观念认为「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开冷气本身并非绝对坏事,某些人身体太虚弱,不能耐受天热环境,适量开冷气也是可以让人避免生病的。但是许多人只能开冷气才能睡觉,不开的话就睡不着,这很可能属于病态。

受寒长期感冒

夏季酷热天气,健康人在夜间不开冷气睡觉,也是可以入睡的,只是睡觉过程会容易出汗,这时候未必算是「盗汗」病,而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透过出汗散热。但是如果不开冷气就闷热难耐,难以入睡,这可能就是想发烧了!假如体内有寒湿等病气,到了夏季的时候人体正气相对充足,希望透过发热出汗排走体内寒气湿气,这时就是类似发作感冒的病情,可是要发出来就会难以入睡,身体不适,因此很多人就会选择压抑的方法——开冷气。这像是发烧就退烧的观念,因此热就发不起来,也因此就长期病不起来,实际上长期需要开冷气才能睡觉,那就等于长期感冒未能痊愈。

在中医上的感冒并非是指有细菌病毒导致的病情,而是指风寒邪气在人体表面,这类病情可长可短,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也未痊愈。

百病生于寒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百病始生》篇之中,提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各种疾病的成因也是因为风寒湿热等气所导致的,例如寒气入侵人体,初时只是侵袭皮肤,出现怕风怕冷、皮肤疼痛,其后深入可以导致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紧,继续传入体内,可以导致身体沉重疼痛;寒气进入肠胃可导致肠鸣、腹泻、消化不良,继而可以导致五脏六腑的疾病,最后寒气进入深处不通,无处可逃,就会积聚起来成为肿瘤病,甚至现代的癌症,在中医上也是与此与有关!

因此可以说,受寒可以导致癌症、开冷气可致癌!有些人听了觉得这没有科学根据,实质上这是现代医学还未发现这种关系,例如过去不认为抽烟会致癌,后来随着更多的证据出现才发现其关系。中医上认为浅层的疾病如果没有处理好,病情就会日益深入,甚至可以说各种病也是因为感冒没有治好,因此才深入成为其他病的。

健康人感冒的时候会怕冷发热、出汗、头痛,这时候如果好好地发热起来,帮助人体的风寒气排走,那就可以根治过来,但是如果采取了抑制的方法,发烧就退烧、头痛就止痛、咳嗽就止咳等,病情表面好了,可是其实没有真的好了,寒气进一步深入,继而种下病根。

载于2021年6月14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服对药却无效?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上回提到用对药但却无效,原因是「神不使」导致,就是指精神思想不听使唤,导致体内之气不通,因此服药效果就难以发挥。除了这种情况之外,用对药却没效的情况在临床上经常出现!其原因可以从生活作息、饮食、情志三大范畴作解释。

(图:flickr

过劳过逸

过劳导致体虚,这时候服药补益气血,可是如果病人依然持续劳累,这样则会难以补上。例如平常人一餐吃一碗饭,而假如他的劳累是欠缺了「十碗饭」的养分,那么可否一下子吃十碗饭下去?当然吃不下!服药补益也是类似,比如处方中药一碗药可以等于了十碗饭的补益作用,但是病人服下去能否吸收?如果胃肠虚弱不能吸收,怎样补益也是浪费,穿肠而过。

补益药力是有限制的,比如一剂药能够帮你补上七分气血,但是你每天有十分的劳累,这样服药之后还是效果不显,仍有三分落差未补上,如果病人能够有充分休息静养,每天只有三分劳累了,这时候就服药就开始有四分的疗效呈现。因此治疗期间,充分休息十分重要,而且休息不单是睡觉,也包括了日间给自己放空、不工作,多去大自然、公园,让自己头脑空闲下来,是深层休息的方法,如果看电视、看手机、看书等还是在用脑,也算是继续劳累。

休息与运动需要平衡,如果一个人经常休息却不运动,气血不流通,那么吃补药下去,也进不去身体不同地方。因此劳逸平衡,适量运动与休息,是服药获效的基本条件。

饮食不节

不少人身体虚弱,是因为胃肠虚弱了,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才导致虚弱。这时候想补身体,又会吃更多东西,这样是适得其反,就好像一个人背着一个大背包去爬上,走到了一半很累了,这时候是让他多吃点东西,还是先让他放下背包休息一下?当然是放下背包吧!胃肠也一样,如果胃肠虚弱了,首要减少饮食分量,不宜过饱,减少吃难消化的食物如肉类、煎炸油腻的东西,宜吃蔬菜水果。如果一个人胃不好了,可是没有改变饮食习惯,怎样吃胃药也难以获效。

情志郁结

如果一个人长期紧张,不懂得放松,这样吃药效果也不好,就好像泥土硬实不松开,浇水也进不去,只是在表面流过或者浸泡著。当一个人精神压力大,有各种情志郁结,这时候体内气血不通,如果吃药去疏通可不可?假如病人生活上的压力来源已经消除了,服药就会有效果,但是如果压力来源还在,例如需要长期面对考试、工作压力等,这样吃药下去,除了可能事倍功半,也可能会加重体内的郁结,于是服药之后就出现所谓的敏感、副作用,其实不是药有问题,而是自己气血郁结抗拒药力。因此,这就是为甚么生病时静养那么重要。

载于2021年5月17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为何药石无灵?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为何有一些病情,会出现「药石无灵」的情况?药石无灵的「石」,在古代有称为「砭石」的疗法,这成语是指除了用药之外,各种疗法都不凑效、没法治,究竟为什么?

(图:《信报》网页

这种情况一般是指,在危重病的时候,已经用对了治疗方法,可是有时候却没有效果。这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中有所解释,将之称为「神不使」,原文如下:

何谓神不使?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歧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衞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衞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文字提到,在生命垂危之时,形体和血气都已经衰败,可是用对治疗方法却没有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回答很简单,就三个字「神不使」,其后继续解释这是什么意思,就像用针灸、砭石等的方法治疗,是其中一些医学治疗方法,但是如果病人的精神没有改进,无法治理自己的思想,病情就不可能痊愈!这样说大家可能还不太明白,后面还继续解释,人体的精气神坏去、体内的营卫之气散乱不收,究其原因,是因为患者「嗜欲无穷、忧患不知」,在病重的时候还有各种担心忧虑、还有各种欲望未满足,这时候他的思绪就是无法控制,导致气血不通,因此病难治愈,甚至导致死亡,回天乏术。

因此,一个人在病情危重的时候,怎样避免死亡?关键是要学习放下执著。

为何疗效不佳?

并非只是危重病有药石无灵的情况,其实即使一般的病情,也可能会药石无灵!用对了药却无效,又或者用对了药却没有预期的效果、疗效较慢。试想想看,以上「神不使」的这种病人,他的嗜欲、忧患,并非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一辈子之中逐步形成,在他到了生命最后关头,这问题就变得突显起来,但是在生命过程之中,也总会有生病的时候,有些人的病为何变成了慢性病、长期病患,却怎样吃药也无法根治?成因也与此有关!就是因为他有这各种的嗜欲、忧患。

在《黄帝内经》中说:「思则气结」,当一个人有各种的贪念、忧虑,这就会导致气血郁结不通,这样的话就算用药去疏通血气,也未必能够抵消。思想可有导致气血不通,比如患者每天生活因为烦恼太多,导致气血堵塞了七分,如果服药能够帮助他通开五分,这病人服药后就会觉得没效果,想要更强力的药;但是如果他懂得放下烦恼了、七分堵塞消除了,这时服药就能够得到效果了!疗效突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凡生病都宜静养,人人都要学习放下执著,就有此奥妙道理。

载于2021年4月19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热气因为受寒?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许多人容易得热气的病证,例如怕热、汗多、痤疮、口疮、咽痛、牙肉肿、口咽干、心烦、失眠、胃胀、易饥、便秘、小便黄、皮肤红疹等等,许多病情均与热气有关,但是热气的原因,却可以因为受寒所导致!

(图:《信报》网页

一般人认为热气是因为吃了热气的食物,例如煎炸油腻、肉类、辛辣等食物,的确这也是热气的基本成因,但是热气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在中医经典的理论认为,无论是受到了寒气、湿气、风气等,均有可能转化为热气。这是中医上的实热与虚热理论,以下简单介绍。

热气本是人体正气

首先说实热,又称为实火。实热怎样来?实热是指身体本身正气充实、正邪交争激烈而产生的热气,正气希望祛除邪气,例如受到寒气之后,人体用正气去驱赶邪气,因此将寒气转化为热气,然后再带走离开身体,例如从出汗、大小便等途径离开。

为什么寒气可以化成热气?这是因为正气之中有不同种类,其中一类正气叫作「营气」与「卫气」,是从食物转化而来的,卫气是负责守卫之气,能够帮助人体温暖、发挥脏腑的功能,以及抵抗邪气等作用,卫气的性质是温热的、流通快速的,因此从生理上而言,卫气充足则人体有足够体温、不怕冷。如果卫气虚弱的话,人体则容易受到寒气侵袭,导致怕冷、手脚冷,甚至寒气入内进入五脏六腑,产生各种病证。

各种毒素也可化热

当寒气进入体内,人体的卫气就会去与之抗争,如果卫气比寒气更多,那就可以将寒气转化为热气了。转化为热气,是驱除邪气的重要过程,因为寒气湿气都会内收阻塞经络,但是热气的特性则是向外流通的,所以转化了成为热气,目的就是希望排走这些邪气毒素。只是如果体内热气过多,同时如果津液水气不足够的话,就会变成干烧了!形成各种热气的病证不适。实际上不只是寒气,即使是湿气、风气,也可以转化为热气,这就是为何热气这么常见!

身体虚弱也有热气

以上是实热的成因,而虚热、虚火也十分常见,虚热的原因截然不同,并非因为卫气充足去抵抗邪气,相反是人体的正气有部分虚弱了,导致寒气湿气等邪气进入人体,然后因为卫气流通性质最为快速,因此卫气最快流通到该部分去填补其空虚,但是人体其他正气如营气、水气流通过去相对不足,导致阴阳失衡,于是体内热气过盛。

虚热实热两者有时候难以辨别,亦可以同时相兼出现。无论是实热还是虚热,两种热气的成因,也常见因为寒气湿气在体内导致,因此要治疗热气,并非一味清热!如果清热太过反而导致体内寒气湿气加重,是故病情反复难愈。

载于2021年3月8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咽痛口疮怎办?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如果反复出现咽喉痛、口疮(俗称「生飞滋」),你会怎么处理?吃点清凉的东西?用某些东西漱口?买些药吃或者涂喷患处?要留意,如果这些问题还是反复出现,就是因为没有了解清楚咽痛口疮出现的成因,因此使用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咽痛口疮吗?

(图:《信报》网页

为什么热气?

很多人都知道咽痛口疮是由于热气上火所导致,的确这是常见的成因之一,在中医上可以分虚火实火两类。如果是实火的咽痛,病情比较急重,一般出现咽喉肿胀疼痛,影响吞咽甚至呼吸,感觉十分不适,整天皆作;虚火的咽痛,病情比较轻,一般咽喉不肿或者肿痛较轻,疼痛只是吞咽时才觉,不吞咽则不觉明显不适,早晚咽痛加重,日间自然减轻,反复出现。一般实火咽痛的患者自然会急于就诊,而虚火咽痛的患者则会习惯自己处理,或者拖延等待自愈,因此以下集中介绍虚热咽痛的成因。

热气上火导致的咽痛口疮,为什么会出现?一般人会觉得,是由于吃了热气食物所致,例如吃肉类、煎炸油腻、辛辣刺激等食物,的确咽痛口疮出现时宜减少吃热气食物,但是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有些人饮食十分清淡也还会出现虚火咽痛,究其主因,是由于身体虚弱所导致,而身体虚弱的主因是劳累,例如睡眠不足、工作过劳、饮食过饱、精神劳累等,例如常说的熬夜就会导致虚火,就是因为休息不足够,会耗伤人体内的气血津液,不能制衡体内热气所致。

因此出现反复咽痛,首要的处理方式就是要多休息,那样才能治本,咽痛的生理意义就是希望你吃少点东西、说少一点话,目的也是为了让你减少劳累。

咽痛或要感冒

一般只是有热气上火,并不一定出现疼痛,而只是出现咽喉干、口疮、口腔溃疡、舌头肿张等情况,而同时出现咽痛,反映身体受寒,寒气堵塞咽喉经络所致,故此是寒热并见的病情。因此当咽痛出现的时候,如果服清热寒凉的东西,虽然看似解决了咽喉痛,但就把寒气更加推进体内,可演变成其他病证,常见如肠胃不适、大便不畅等病情,长远变成体寒手脚冰冷同时容易热气上火。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虚热咽痛时,吃辛温的东西如姜汤、吃辣椒,反而能够舒缓咽喉痛。

另一方面,虚热咽痛出现,正值身体气血虚弱之时,正气虚了就容易受到外邪侵犯,因此就容易发生感冒了!咽痛本身是感冒常见的病征,但是如果只是出现咽痛,在中医上还不属于感冒,但下一步就很容易要发作感冒了。故此咽痛是一个警钟讯号,提醒生活上务必要减少劳累,多休息,避免吹风受寒、饮食过饱,让正气恢复,预防感冒发生。

载于2021年2月4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为什么颈紧?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颈肩不适,颈紧甚至颈痛,是都市人的常见毛病,许多人觉得是由于姿势不正确、颈椎毛病所导致,这只是基本的解释,中医的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颈部的疾患跟周身有关,以下解释中医角度的看法,可以有不同层次的成因解释。

(图:《信报》网页

首先,颈部是人体上焦心肺之气,往上走到头面的第一个部位,如果上焦心肺之气虚弱了,气血不能上升到颈部,颈部气血不足,就容易感觉疲累,继而容易受寒气侵袭,因为寒性收引,导致肌肉拘紧甚至疼痛。因此,颈紧是身体开始虚弱的特征,因为颈紧跟受寒有关,也算是一种轻度的「感冒」。

颈与五脏相连

值得留意,中医上的感冒跟西医的概念不同,西医的感冒是指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的疾病,一般生病时间较短,一两周能够痊愈;中医上的感冒是指身体表层感受风寒气,可以导致头痛、怕冷、肌肉紧一类的病情,而这些病情可以短期痊愈,也可以维持多年!视乎正气强弱,正气充足则较为容易痊愈,假若因为长期劳累,导致正气虚弱了,颈紧这种「感冒」症状可以一直持续。

颈紧除了与上焦心肺之气对应,跟周身的气血也有密切关系。中医理论认为,上焦之气从中下焦而来,如果人体的脾肝肾也有虚弱,则上焦心肺也会虚弱。如果同时一身三焦五脏的气血也虚弱而受寒,患者除了会颈紧之外,也会有周身的肌肉拘紧,例如腰背紧、四肢手脚紧等情况。如果一个人只有颈紧而无周身不适,反映正虚受寒较轻;如果周身也有拘紧,反映正虚受寒较重。

颈紧反映固执

颈紧有轻重程度,重者难以转动,或者左右两侧转动幅度不同;轻者只在按摩颈部时感觉肌肉紧,按之不适感,不妨自行按摩颈部测试一下。

颈紧的生活层次含义,颈紧的人较为「硬颈」!是指他在性情上有部分固执之处。颈紧反映劳累,故此生活工作上往往习惯过度勤劳,不习惯给自己休息,除了睡觉之外,日间缺少安排给自己休息的时间,总是一直在做事情。这种「硬颈」包括了不听别人的劝告,认为自己这样的生活就是正确,导致自己劳累了也不自知。

此外,颈部是转动之处,如果颈部紧了,头部就不灵活看到身边的人事物,故此颈紧的人往往由于头部不习惯活动,习惯只看到自己前面的事情,因此容易忽略身边的人事物,甚至说习惯逃避某些人事物,让自己的生活局限在某个范围之内。

要消除颈紧,首先要注意减少劳累,增加休息,适量运动,锻炼好心肺之气,甚至调养好周身的虚弱问题。拓宽视野,接触不同的人事物,当生命变得灵活,颈紧自然消除。

载于2021年1月4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皮肤干燥怎办?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秋冬季节特别多人皮肤干燥,甚至有人春夏依然干燥,究竟要怎么办?以下从表里内外的角度,介绍皮肤干燥的不同成因。

(图:《信报》网页

一般人看到干燥就用滋润的方法,这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干燥是表面现象,背后有不同的成因。皮肤就好比大自然的地表泥土,如果泥土干燥了、植物不生,那是什么原因?除了是因为不够水,可以因为天气过热、过冷,例如夏季干旱、冬季天寒地裂,换句话说,可以因热导致水蒸发,也可以因为寒导致水不流通,因此干燥跟寒与热二者也有关系,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

三类外在原因

凡是皮肤的问题,都跟体内五脏六腑的状况有关。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体表的问题跟体内气血状态是直接对应的,这就像泥土不够养分了,树叶也自然干枯。因此皮肤干燥的时候,只是护理表面皮肤当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我们先从一般的护肤概念谈起。肤质可分三大类:偏油性、偏干性、混合性,混合性是指部分皮肤偏油、部分偏干,三种皮质也可以出现皮肤干燥的问题,例如油性肌肤的自身油份并非一定能够滋养皮肤,可以表面油腻底层干燥,也可以同时长痤疮皮疹。由此可见,皮肤干燥并非润肤就可,需要视乎自己皮肤状态选择相关润肤产品,尤其是如果过于滋润则堵塞皮肤毛孔,反而导致气血更加不通。

两类体内原因

从内在的原因而言,体表皮肤干燥是因为缺乏水滋养,缺水的原因正是两类可能:寒与热。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热导致水分蒸发了,中医上称为热伤津液所致,例如夏季暑热天时去爬山,如果喝水不足则会中暑,无法出汗,这时候皮肤潮红也会干燥。这类因热导致干燥的原因,首要的方法就是补充水分,例如北方的夏季干热,就特别要注意适时喝水。

寒也可以导致干燥,这是秋冬常见皮肤干燥的成因,就是因为天气冷了,人体的阳气收藏了,水液停留在体内造成湿气,体内的水分不足往上往外到皮肤去就造成干燥。因此秋冬导致干燥的根本原因,而是因为人体虚弱了,寒气导致湿气在体内,因为此并非是因为不够水,而是水在体内太多出不去,外面干、里面湿,所以就是因为湿才导致干燥!因寒湿导致的干燥,就要注意不要喝水太多了,那样反而加重湿气,宜适量减少滋润汤水食物;皮肤滋润也不要太过,导致毛孔阻塞难以出汗,宜增加运动出汗。

表里一起考虑,偏油性皮肤的一般因热气导致,偏干性皮肤一般因为寒气湿气导致,混合性的皮肤则是寒热并见,身体某脏腑有热气、某脏腑有寒气。因此要根治皮肤干燥,首先需要认识清楚体质状况,选择相应的对策。

载于2020年12月7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为何月经不调?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女士月经期间有各种不适,中医上怎么看?可以从虚、寒、瘀、热,四个部分去简要解说,各种不适的成因。

(图:《信报》网页

虚寒瘀热四大成因

首先是「虚」,是指气血虚弱,尤其是肝肾的气血不足,邪气(如寒气湿气)入侵下腹部,导致各种妇科疾病。在症状上,月经量偏少,月经期间容易头晕、乏力等,也是因虚所致。

第二是「寒」,寒气进入下腹,导致气血不通,因此出现痛经、下腹胀痛,也可导致月经延迟来潮,月经量少,月经颜色偏暗,月经时出现怕冷、手脚冷、腹泻、以及一身的各种痛证,例如乳房胀痛、腰酸痛、头痛,肌肉拘紧等不适。

第三是「瘀」,当寒气进入血脉之中,因为寒性凝滞,导致血行不畅产生瘀血。瘀血的病情,直接的现象会在月经期间见血块排出,但如果瘀血堵塞比较重,可以堵塞在体内而没呈现血块,痛经亦可以是瘀血的症状。此外,经血颜色偏于暗黑、粘稠,嘴唇干燥,脸色晦暗有色斑也是体内有瘀血的特点。

第四是「热」,有虚热实热的区分,实热是气血比较充足,将体内寒气湿气转化而来;虚热则是因为血气比较不足,体内自生之热。无论是那种热,也会导致月经提早来潮,月经量多,月经颜色鲜红,月经期特别出现怕热、烦躁、失眠、手脚心热、便秘、口咽干等不适。

没痛经反而是虚?

有些女士月经的不适,是又怕冷又怕热,又有痛症又有失眠,那是寒还是热?那就是寒热并见!在中医上,寒热并非截然相反的,可以是同时出现的病情。以上四种成因,实际上往往相兼出现,是一种组合,主要看哪种比较多。

例如常见是「虚+寒+瘀」,如果寒气比较重就会出现痛经,可是如果虚比较多的时候,就反而不一定疼痛了!这就好像堵塞了的水管,如果没甚么水通过,那就不一定知道里面有堵塞,除非水一下子多了才会突显问题,人体也是一样,身体太虚弱的时候,里面有寒气、瘀血堵塞,不一定感觉得到。所以许多女士在年轻时有痛经,但是在年老体虚或者产后就不痛了,往往不是因为身体健康,而是因为气血虚弱了,所以才没感觉。

又如「虚+寒+热」,身体就会又怕冷又怕热,月经的周期可能有时候提早、有时候延迟,视乎该月身体的寒热状态偏向,月经有时候便秘、有时候腹泻,两边摇摆。

还有月经前、后出现症状的区别,如果月经前出现症状,例如月经前见头痛,往往相对较为健康,是因为月经前是一月中气血最充足之时,这时候则突显了体内的堵塞;如果月经来潮后或月经期间头痛,则反映身体较为虚弱,出血后容易受寒生病。

载于2020年11月9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关系不和致病?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你有没有想过生病的原因,与家人关系不和有关?或者是夫妻伴侣不和,又或者是与公司、团体组织的关系不和导致?这不是从玄学的角度,而是从基本中医的观念去说的。

(图:《信报》网页

人际关系不和可以致病,这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中已经有提及:「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学习医道,需要通达天地人之事,其中「人事」就是指与人相关的各种事情,当然包括人伦关系在内,其中说「通于人气变化者」就是人事,中医认为万事万物背后也有「气」的存在,每一个人也有「气质」,气之间会互相影响,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气失衡,也是导致生病的原因。

情志致病

更简单而言,人体内的气血失和,就是生病的基本原因,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百病生于气」,其中就提到了九种生病的基本原因:「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种原因之中,包括了劳累、寒与热(炅)三种,然后其他六种都是情志上的原因,可见情绪思想是可以影响人体气血运行,亦即是情志可以致病!

人为什么会产生情绪思想?必然是跟身外环境互动时,就会牵动自己的感受,其中最容易牵动情绪的,莫过于人伦之情了!人的情绪不会无缘无故生起,如果人伦关系没有达致最佳的平衡,人在其中就会产生情绪和执念,内心就容易「气不顺」,因此就容易生病了。

关系失衡

举一些我们临床常见的例子,例如父母管教孩子过于严厉,孩子又不听话,双方都会生气,孩子容易产生多动症,或者气喘湿疹等病,往往父母懂得怎样聆听与孩子沟通之后,孩子就开始不顽皮了,孩子的病就自然好了。

夫妻之间尽管生活上都有去照顾好对方,做好自己的工作生活,但如果互相不懂表达爱和自己的情绪,大家也会感觉对方不爱自己,就像是至亲的人却竟然是最陌生的感觉,彼此产生隔膜,内心的气也不通顺了,因此许多妇科男科疾病就是这样来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双方都学习敞开自己的心,当大家学习好关心沟通之后,病才能够根治。

因此所谓「症状」,其实不单只是身体上的不适,例如当人际关系不和的时候,导致了生活上各种困扰,也是一种「症状」痛苦,就是将体内气的不通,投射到具体生活之上。

《大学》之中提到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从内而外的修炼进程,先修炼好自己的内心,当自己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了,自然能够推而广之,天下和平。

载于2020年9月7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