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小时候每当拉肚子时,长辈会说:「肚子有风了」;又或者有些婴儿喝奶之后需要「扫风」,否则容易呕吐。究竟这些「风」是什么东西?以上提到的两种风,都是民间的说法,不完全是中医上所说的「风」。如果真正是属于「风病」,中医会考虑使用「祛风」的药物,而这里所说的「风」则不一定需要祛风。
这是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中医所说的「风」,是指疾病的本质而言,认为身体受到了「风邪」入侵。「风」本来是自然界的风,是比喻气的流通,如果风进入了人体内,或者外在因素影响到体内的血气流通太过,那中医就称为「风病」。风进入人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病征,例如风在身体表面会出现发热、出汗、怕吹风等,如果深入一点,可以出现皮肤瘙痒、麻木沉重,甚至严重的出现「中风病」,可见半身不遂、语言不清、甚至昏迷不醒。一般对于风病的治疗,需要考虑用辛味通行的药物以「祛风」,但是如果身体正气太虚,则可能需要先补益正气,才能有正气去驱除风邪。
风有真假之分
至于民间所说的风,多属「现象」而言,是指身体内有一些病证,具有好像风一般的病征。例如说肚子有风,就是指里面有「咕噜咕噜声」,或者容易放屁、嗳气,甚至搅肚痛、呕吐等,也可算是民间「有风」的形容。这种现象上的风,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一些病证的形容,感觉好像身体里面有些「风」在流动般,以为是身体里有风所导致。
可是从中医上看,这些病情往往未必是「风邪」所导致的,例如肠胃有声音的可以称为「肠鸣」,可以是由于肚子里面有一些水或气在流动,而这些流动可以因为受寒、受湿,或者肠胃虚弱所导致。因此这「风」只是一种现象,不能见到风就治风,需要找到风的根本原因去作出治疗。如果见风即治风,那就是「治标不治本」了。
这种现象上的风,又可以称之为「假风」,是相对于本质上的「真风」而言。除了民间用语常常提到这些「假风」外,其实在中医的术语中亦有类似描述,例如有「肝风内动」、「血热动风」、「血虚生风」等的病情,这些都可统称为「动风」,实际上是指身体「蠕动」、「抽搐」等的病证,风亦是指现象而言,是指这种病情就像风一样具有流动的特性,但这些病并非真正由「风」所致,故此中医并不会使用祛风药治疗,而是要找寻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同一个「风」字,所表达的含义不同,这就是中医的难懂之处,也是为医者与老百姓的不同,医师才能够仔细分辨原因,体现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