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为何有一些病情,会出现「药石无灵」的情况?药石无灵的「石」,在古代有称为「砭石」的疗法,这成语是指除了用药之外,各种疗法都不凑效、没法治,究竟为什么?

(图:《信报》网页)
这种情况一般是指,在危重病的时候,已经用对了治疗方法,可是有时候却没有效果。这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中有所解释,将之称为「神不使」,原文如下:
何谓神不使?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歧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衞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衞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文字提到,在生命垂危之时,形体和血气都已经衰败,可是用对治疗方法却没有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回答很简单,就三个字「神不使」,其后继续解释这是什么意思,就像用针灸、砭石等的方法治疗,是其中一些医学治疗方法,但是如果病人的精神没有改进,无法治理自己的思想,病情就不可能痊愈!这样说大家可能还不太明白,后面还继续解释,人体的精气神坏去、体内的营卫之气散乱不收,究其原因,是因为患者「嗜欲无穷、忧患不知」,在病重的时候还有各种担心忧虑、还有各种欲望未满足,这时候他的思绪就是无法控制,导致气血不通,因此病难治愈,甚至导致死亡,回天乏术。
因此,一个人在病情危重的时候,怎样避免死亡?关键是要学习放下执著。
为何疗效不佳?
并非只是危重病有药石无灵的情况,其实即使一般的病情,也可能会药石无灵!用对了药却无效,又或者用对了药却没有预期的效果、疗效较慢。试想想看,以上「神不使」的这种病人,他的嗜欲、忧患,并非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一辈子之中逐步形成,在他到了生命最后关头,这问题就变得突显起来,但是在生命过程之中,也总会有生病的时候,有些人的病为何变成了慢性病、长期病患,却怎样吃药也无法根治?成因也与此有关!就是因为他有这各种的嗜欲、忧患。
在《黄帝内经》中说:「思则气结」,当一个人有各种的贪念、忧虑,这就会导致气血郁结不通,这样的话就算用药去疏通血气,也未必能够抵消。思想可有导致气血不通,比如患者每天生活因为烦恼太多,导致气血堵塞了七分,如果服药能够帮助他通开五分,这病人服药后就会觉得没效果,想要更强力的药;但是如果他懂得放下烦恼了、七分堵塞消除了,这时服药就能够得到效果了!疗效突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凡生病都宜静养,人人都要学习放下执著,就有此奥妙道理。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