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痛就是风热感冒?——虚热外感与咽痛理论

李宇铭博士撰文

 

在中医上,经常提到感冒有分风寒、风热,由于咽喉痛就是有热气的病征,因此不少人患感冒时见咽喉痛,即认为这是风热感冒。的确,风热感冒的过程可以出现咽喉痛,但是咽喉痛却不是风热感冒的专利,在风寒感冒的过程亦可有咽喉痛出现。

感冒时出现热的病征如咽喉痛,这还需要进一步分「虚实」,辨别热属于虚热还是实热。临床上就算是中医师,也容易将「虚热外感」误诊为「外感风热」,两者的诊治大有不同,需要仔细辨别。

9609175512_95a7dced54_z

(图:Flickr

 

常有一类感冒的发病过程:病初起即见咽干或咽痛,却未见发热,日后渐见其他感冒证如怕冷发热、流涕、鼻塞、喷嚏,或可见恶寒发热。由于见病始于咽干痛,即认为是风热,用辛凉解表药物治疗,如「银翘解毒片」一类中成药,药后咽痛虽然解除,但却出现咳嗽,拖延一、二周才能病愈。这种发病与与治疗过程,从中医来看,疗效过慢,本应一、两天能治愈的病情,却延误成一、两周才得愈,实为误诊误治所致。

 

 

  • 怎样才是「外感风热」?

各种感冒的基本病征,均见头颈部紧张或疼痛,怕冷(恶寒),脉象见浮脉。至于风热感冒的病征,在中医经典《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条辨》亦说:「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凡是风热外感的感冒,必须要见「发热、不恶寒、口渴」三大病征。

仔细地说:典型风热感冒必须见:

第一、有发烧(发热)为前提,无发烧只见咽痛的不算风热外感;

第二、不会感到怕冷(恶寒),但必须注意,如果患者平素也感到怕冷的亦属此例,风热外感的患者,不怕冷之余甚至倾向喜欢冷的环境;

第三、必须要口渴。特别需要指出,口渴不等于口干、咽干,因为口咽干之人未必希望饮水,口渴则必然渴欲饮水;再者现代都市人习惯生病则「多饮水」,习惯饮水跟口渴是不同的,口渴之人在饮水之后仍很快觉口渴,由于身体有热、热能伤津所致。

相对于风寒外感,风寒亦可有发烧,但在初起之时或许未必见发烧,故此风寒与风热感冒的必然差异,为风热初起即见发烧。风寒感冒见「恶风寒」,恶风即是怕吹风、例如不喜欢吹风扇,甚至用风筒吹暖风亦不喜欢;恶寒即是怕冷,不喜欢寒冷环境,喜欢多穿衣服。风寒感冒可见缓脉、紧脉,如果寒性更重,甚至可见作呕、呕吐。风热外感与风寒外感亦可见汗出或者少汗、无汗,故此出汗与否未能鉴别两者差异。

 

 

  • 外感风热感冒见咽喉痛代表甚么?

传统中医理论的外感风热感冒,并不需要见「咽喉痛」,如果在前述三大病征的前提下再出现咽喉痛,这是代表病情逐渐深入,热邪进入「阴分」,下焦阴气偏虚而热气盛的特征,反映病情有传变趋势。外感风热过程见咽痛,属于「实热」证,有别于虚热外感之咽痛。

 

 

  • 甚么是「虚热外感」?

在感冒初起时,首先见咽痛而无发热等证,其后才逐步见感冒诸证,此属内伤虚热基础上再得到外感风寒,故称为「虚热外感」,需要与一般外感风热作区别。

「咽痛」本身常见于内伤杂病,例如在秋季常见咽干痛,即是由于肾水不足所致,亦可解释为阴虚而虚热上炎所致,若秋季只见咽干痛而无他证,这时候的咽痛并非感冒,只是「虚火」的特征。咽喉部在上焦的顶端,当体内出现虚火,则容易上炎而见咽痛。若在感冒初起时见咽痛而无他证,由于咽痛可以是内伤而起,故不能以此诊断为感冒,可因各种成因导致正虚,继而产生虚热所致。

若在感冒初起即见咽痛而无发热,如前所述,咽痛并非感冒的初起特征,这时候咽痛并非「外邪」(风寒热)所致,而属于虚热外感。为甚么见咽痛之时很容易出现感冒?这是由于咽痛是虚火的特征,代表正气偏虚,才会出现虚火,既然正气偏虚之时,人的正气在身体表面自然不足,未能守卫防御风寒之气,因此就容易感受风寒而出现感冒。

虚热外感的患者,往往未有察觉自己感冒的成因(例如感受风寒),因为他们出现虚火,代表身体正气偏虚,这时候即使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之中,例如平素在冷气房间中不觉得冷,可是由于身体虚弱之后,这外在环境已经成为了「太过之气」,身体抵御不住就受寒。因此咽痛虽然并非是中医上感冒的病征,但却是引起下一步感冒的条件之一。尤其是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如果见到咽喉痛出现,则应注意生活作息,避免下一步感冒发生。

 

 

  • 虚热外感与外感风热的咽痛有甚么不同?

两者皆可以见咽痛,两者的差异,可以从咽痛的出现先后,以及咽痛的特点作比较:

  • 咽痛的出现先后。两种咽痛也不是感冒初起之证,风热感冒的咽痛,是病情发展,热邪伤阴之后则作;虚热外感虽然看似病初起即见咽痛,但实际上这咽痛并非感冒的特征,其后出现各种感冒的病征才算是感冒开始。如此理解,两种咽痛最主要的辨别方式,是咽痛之前是否有「发烧、不怕冷、口渴」。
  • 咽痛的特点。外感风热之咽痛,热势严重,见咽喉红肿疼痛,甚至灼热疼痛,整天持续出现,少有减轻的时候,亦必须要伴有发烧、不怕冷、口渴;虚热之咽痛,热势较轻,多为早晚疼痛加重,至日间正午则疼痛自然减轻,或随着休息较多、正气恢复的时候亦减轻,一般吞咽时才觉痛,不吞咽、平素只感觉咽部稍不适,咽喉未必见肿胀。

 

  • 虚热外感的咽痛属于风寒还是风热?

虚热外感之患者,其感冒多为外感风寒,而较少为外感风热。从医理上看,身体能够得热气之病,需要正气相对充足之人,才能产生热气,虚热外感的患者本身正气已经偏虚,则较难产生外感风热的病证。(详见后进深讨论)

 

  • 虚热外感如何治疗

所谓「虚热外感」,是一大类感冒的总称,由于身体内产生虚火,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机理,五脏六腑之虚弱,皆可以产生虚火,故此当体内出现虚火,则要视乎虚火的成因予以综合诊断,在中医的临床上,对此亦需要经过进一步诊断之后,才能判断治疗方法。

例如正气虚较轻者,亦可按一般外感风寒的方式治疗;但如果热象比较重,又或者正气较虚,同时风寒邪气已有进入体内,这时候属于「寒热并见」、「虚实相兼」的复杂病情,则要视乎病情诊察治疗。这时候的感冒,已非一般「风热」、与「风寒」所能够归纳的感冒类型。提示「虚热外感」的目的,是在于鉴别不要因为见到咽痛,而误以为是「外感风热」,若以外感风热的方式治疗,则容易使病情加重。

 

 

  • 若虚热外感误用了外感风热的处理方式,有何结果?

由于外感风热与虚热外感,同时也有热的病征,故此经常容易误诊误治。若为虚热外感,使用了外感风热的药物治疗(例如「银翘散」药方,或者「银翘解毒片」等中成药,又或者使用薄荷、牛蒡子等辛凉中药),由于这些药物可有辛味,能有助去除风邪,故此在身体表面的一些感冒病情亦可消除,而这些药的寒性亦能治疗虚火,故此患者表面上感觉发热、怕风、咽痛等病证可有所减轻,因而以为处理方式正确。

但是由于虚热外感多为外感风寒的病情,寒病若单纯使用寒药,那就会加重寒气,使寒气「入里」,加重病情。寒气入里,轻则入肺而见咳嗽、咯痰,亦可出现各种病证如:心悸、心痛、胃痛、胃胀、腹痛、泄泻等诸多病情。故此中医上认为,感冒如果没有正确治疗,风寒之气入内,可以产生许多疾病,因此感冒可谓百病之首。

有趣之处,从现象上看,由于感冒的病情看似是有所减轻,只是病情改为出现咳嗽等入里的病情,患者或以为这是自己病情演变加重所致,但是实际上却因治疗处理不当有关。若能使用正确的治疗方式,感冒一般能一、两天治愈。

 

 

 

 

  • 进深讨论:为何外感风热临床上较为少见?

在临床上,较少见到风热外感之感冒,见咽痛之感冒大多属于虚热外感。为何临床上甚少见到外感风热?这是由于现代社会之中,普遍城市人体质偏虚,较难发展出外感风热的病情。

这里需要先对中医的发病观念稍加说明,对于传统中医上的发病原因,有两套理论解释,分别为:「概念性病因」与「辨证求因」学说:

「概念性病因」学说认为,感冒分为风寒风热,「风寒」与「风热」是由于自然界的「六气」太过,成为了「六淫」邪气。这就像一种「致病因子」一样,侵犯人体则成病。例如夏季天气热,人就容易得热病,认为外感风热感冒就是因为吹热风所导致。

「辨证求因」的学说认为,疾病成因并不可以单看外在环境,而要看人体正气强弱、正邪交争之后的结果。这种思想认为,并非天气太热就会患上风热感冒,例如临床上一个身体虚寒之热,遇到热的环境,亦难以发生热病。这在中医经典《温病条辨》之中说:「诊病者要知夏日亦有寒病,冬日亦有温病,次年春夏,尚有上年伏暑,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全在测证的确」,实际上中医对于诊病的认识,需要看患者自身的体质因素,以患者发病时的病征作为判断病情的依据,而非机械地透过外在因素判断疾病原因。故此「辨证求因」学说,乃为更根本的中医发病理论。

风热感冒的成因,能够在身体表面产生热证,代表该患者身体正气相对充足,正气抗邪、正邪交争较为激烈,因此才能产生发热、口渴的病情。而现代城市人因为各种因素,例如较少运动锻炼、身体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体质不如在乡郊生活之人强健壮实,故此较少能够患有外感风热的病情,而较为容易出现虚热外感。

 

 

其他常见问题FAQ

 

  • 患有风热外感的时候,可否自服中成药治疗?

如果遇到典型的风热外感,不少人会自服「银翘解毒片」等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治疗,的确按照中医经典之中的记载,治疗风热外感可以使用「银翘散」药方治疗,可是古代使用的是「煎煮散剂」的配方,若将药物改成中成药药丸药片,则临床上效果未必如理想,往往由于药味过于苦寒,而导致病情加重,如经典《温病条辨》中说:「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导致「引邪入里」的病情。因此现代使用「银翘解毒片」多改为「清热解毒」之用,而不宜使用于感冒。

实际上,如果出现典型外感风热的感冒,多属于急证,应当就诊,服用医师处方治疗为宜。

 

 

  • 患有虚热外感之时,是否也需要清热?

面对虚热外感的病情,由于体内有虚火,某程度来说,清热也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是在这类病情上,「热」只是「标」,往往单纯清热只是「治标不治本」,还要考虑病情根本。例如虚热之咽痛,其病因是由于虚所致,因此需要考虑如何「补虚」才是治本的方法;虚的原因可以是由于寒所导致,故此这时候「祛寒」才是治本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是由于寒导致虚,再因虚导致热,即是「寒>虚>热」的发展过程,那么病情虽然有热,但却是可用温热祛寒的方法治本!

当然,并非所有虚热外感,也可使用温热的方法治疗。虚热外感涵盖一大类病情,往往出现虚热外感,反映正气偏虚,需要扶正的基础上去除感冒,在中医上需要仔细辨别,请医师诊断处方为宜。

 

 

  • 虚热外感患者有甚么生活宜忌?

虚热外感的患者,由于多属外感风寒的感冒,因此生活上尤其要注意避风寒,多穿衣盖被。由于患者往往不察觉自己的感冒与受凉有关,再因患者同时有虚热,有怕热的感觉,故此常更刻意少穿衣服,导致病情持续或加重。

患者往往未能判断自己感冒属寒属热,或者因为咽痛而误以为自己感冒属热,于是更使用各种清热方法处理,例如饮凉茶、饮食清凉食物,这虽然能缓减咽痛,但却使感冒病情持续或加重。因此饮食亦清淡,无论寒热属性的食物亦需要少吃,饮食禁忌生冷、粘滑、肉类、面粉制品、五辛、臭恶、酒、奶制品等食物,与一般感冒的饮食禁忌相同。

生活上尤其注重休息、勿过劳,应暂停工作,让自己充分休息,以恢复精力以自愈疾病。

 

 

  • 若出现咽干咽痛而还未出现感冒病征,应如何处理?

这代表身体出现虚火,由于身体正气偏虚所致。此时身体正气偏虚,容易出现感冒,因此预防感冒发生十分重要!预防感冒的方法,与上述感冒时的生活宜忌相同。

一般人认为咽干痛的处理方式,是使用滋润的方法,例如常见秋天天气干燥容易出现咽干痛,服用甘润药材或者水果能润燥。实际上这种方法,虽然能得到一时舒缓,往往却是「治标不治本」,秋天干燥虽然是直接导致咽干的原因,但更根本的解释,是由于阳气潜藏、天气开始变冷,导致身体内之水不能上升,缺乏滋润所致咽干;咽痛则是由于正气虚、虚火所生,背后也可以由于受寒等各种因素所致。故此如在《黄帝内经》中说:「肾苦急,急食辛以润之」,这类咽喉干痛,治本之道,多用辛味之物(如生姜),帮助体内之正气和水气上升,自然虚火得降。当然,由于每一个人的病情不同,虚火之人吃姜亦有机会加重其热,故此需要自己尝试,若吃姜后没有加重病情,才可继续服用。

此外,亦可尝试按摩肾经穴位「太溪穴」,太溪穴在足部内侧,内踝(内侧脚眼)与脚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多作按摩,亦能有助补肾水以缓减咽痛。若已经出现感冒,则需要治疗感冒之新病,而并非单纯治疗虚火旧病。

 

 

重温香港电台《精灵1点》节目:「2016年10月19日咽喉痛就是风热感冒?」 文字版

此外,本文观点来自李宇铭博士已发表学术文章《论外感风热与虚热外感之别》(《英国中医》2014年3卷1期),本文亦收录于《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一书中(P350-358)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