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铭博士撰文
- 患有咳嗽和哮喘时,有甚么要戒口?
要回答此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中医对咳嗽哮喘的认识。
(图:Flickr)
咳嗽哮喘有许多成因
在《黄帝内经》之中有五脏咳、六腑咳等11种不同情况区分,而各种咳嗽也有共同成因,在《黄帝内经》的《咳论》专篇之中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
咳嗽的共同成因包括三方面:
- 皮毛受邪气(各种邪气也可,可以是风、寒、湿、热等),从皮毛入肺;
- 寒凉饮食入胃,寒气再上至于肺;
- 「外内合邪」,外和内部的寒气相合,导致肺寒则咳嗽。
另外《伤寒论》对于咳嗽的成因解释,称为「心下有水气」,这与《黄帝内经》的思想相近,但用了不同的角度描述。由于肺受寒,导致水气停留在肺(或心下),则导致肺气不能通利而咳嗽。因此「咳嗽」的发生,本身是身体希望驱除「水湿痰饮」的方式。
哮喘的成因
传统上对于哮喘的核心成因认识,称为「宿痰伏肺」,可理解为咳嗽的进一步加重,若痰湿更盛,停留在肺,则可导致哮喘。哮喘可见呼吸气喘,喉中见哮鸣音为特征。
单纯有宿痰伏肺未必导致哮喘,但如果受到了各种外来的邪气(可以是风、寒、湿、热等),则引动内有的伏痰而诱发病情。哮喘病之所以有宿痰的成因,亦需要考虑五脏六腑各脏之虚弱,视乎不同脏腑之虚,在平素未有发病之时调养,去除痰湿,则是治本之道。
水湿痰饮之成因
无论是咳嗽抑或哮喘,痰饮的生成重在胃肠之虚弱。在《金匮要略》之中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痰饮的生成,首先在于胃肠之虚弱。
从中医的传统理论看,喝水到了胃里头,水也需要消化的!这传统称为「腐熟水榖」,又称作「气化」的作用。就是当水进入身体之后,胃就好像锅炉一样,能够将水煮熟化成「气」,水气就能够给人体流通周身使用。如果水化不成气,例如胃的火力不够,那就成为「一潭死水」,中医上称为「水湿痰饮」的病情,除了可以导致咳嗽咯痰之外,更可以有其他病如水肿、腹泻、肠鸣、湿疹、呕吐、鼻塞、流涕等等,周身各种不适。
因此容易患咳嗽哮喘的患者,尤其需要注重胃肠是否虚弱,以及有无各种脏腑之虚弱,导致身体内出现水湿痰饮的停滞。
咳喘病人的饮食调养宜忌
首先说饮水方面,需要注意两条原则
第一:口渴时才喝水。口渴是身体需要喝水的反映,如果身体里面有足够水,那就未必需要喝水,多喝也是浪费,尤其是不想喝水的时候,不应该勉强自己。当然,如果预计得到自己即将要口渴,例如将要剧烈运动,那也可以提前先喝。不少人习惯一天定时喝水,或者没事也喝点水,例如到茶楼喝茶容易不自觉地喝,对于胃肠虚弱者则不宜。相反,尤其是容易患痰多咳嗽等水湿病之人,本身体内水湿已多,不渴的话则应少喝一点了。
第二:喝水应当一口一口的喝。就好像吃饭一样,应该要仔细嘴嚼才吞下,喝水虽然容易吞咽,但胃虚弱者也需要逐步消化,故此应当像品茗一样,一口一口缓缓呷下,不宜一下子猛灌。尤其现在不少人以为,早上醒来灌一杯水下去,认为这样可以排毒,如果肠胃本身不弱者还好,肠胃弱者则容易产生水湿痰饮,未能排毒之余却反而产生了毒素。
以上说的,也是指向肠胃虚弱的人而言,对于胃不虚弱之人则不在此限。健康人一下子猛灌一杯水,或者不渴的时候喝各种饮料,也不见得有问题,也可算是对胃肠的一种锻炼,就好像现在许多人肚子不饿也能吃饭一样。只不过,人有没有这种需要,会否导致「浪费食水」?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喝水问题,详见《喝水也要消化?》一文)
饮食上需要注意避免寒凉
避免生冷、寒凉的食物。冷首先指冰冷的食物,生则是指未经煮熟的食物,或必须煮熟而未有煮熟的食物。水果蔬菜如果已经「成熟」,则不当作是生的食物。
另外寒凉亦指食物的属性,例如西瓜、雪梨偏凉,就不宜多吃。
饮食上,吃点辛温食物,生姜、姜母茶、甚至辣椒,可吃姜黄(咖喱)等
除了饮食上,当然生活上也要注意避免受凉,例如夏季冷气环境容易受凉,尤其需要注意!
(图:姜黄 Flickr)
饮食上需要避免各种难消化的食物
各种粘滑、肉类、面粉制品、奶类食品,都较难消化,容易伤肠胃产生水湿痰饮,注意少吃。(详细参阅前一篇《感冒有甚么忌口?——感冒的饮食调养》一文)
饮食上尤其注意「勿过饱」
即使没有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只要饮食过饱,结果也可以导致为胃肠虚寒!
中医理论认为,胃是负责「受纳」和「腐熟」水榖的场所,食物进入身体之后,首先在胃中消化,而胃消化食物需要依赖人的阳热之气。胃就好像是一个「锅」,而阳热之气就如锅下之「火」,只有锅装着食物是不够的,要煮熟食物必须要有火,如果饮食过饱,那么人体就需要加大「火力」去消化食物,若经常耗伤阳气则导致体内虚寒。
有趣的是,并非饮食温热食物过多,则体质必然变得温热,例如有些地区的人经常吃辛辣食物,却不见得该地的人全都体质偏热。同样地,饮食温热食物太过,只要是吃得过饱,耗伤人体阳气,尽管吃的是温热食物,结果亦未必能够化成人体的热气,可以理解为一种「虚不受补」,胃肠虚弱,吃甚么东西也消化不了,未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
进深而言,不管是哪种食物吃得太多,只要导致胃肠虚弱,气血化生减少,人就容易受到外来的寒气侵袭。受寒之后,又进一步加重了阳气之虚弱,形成体质虚寒。胃肠虚弱的人,连喝下去的水也难以消化,那就形成了「水湿痰饮」,亦即民间所说的「湿重」,亦可因为饮食过饱所致。还有更复杂的情况,当胃肠变得虚寒后,内部又可产生「虚火」,一个人体内可以有「寒湿」和「湿热」并存,实际上「寒热并见」的情况十分常见。所以香港人经常会说自己是寒底、热底、湿重,这跟我们的饮食文化,经常过饱有密切关系。
其实,如果只是少量的吃寒性或热性的食物,身体能够自己调节恢复平和,未必对人体有大影响。相对而言,饮食过饱所造成的身体虚寒,比吃寒凉食物的影响更重要。因此,当吃了某种食物之后觉得体寒,未必因为该食物属于寒性,更重要的是:「少吃为妙」。
(亦可参阅《伤肠胃即是寒?》一文观点)
其他祛寒的方法
- 锻炼身体,透过运动,让自己持续地微微汗出,是最好祛寒的方式。
- 让身体更温暖:晒太阳、洗热水澡、生活环境温暖等。
FAQ
-
是否所有咳嗽也是只要祛寒即可?
不是!因为寒气在肺,只是共通的原因,但是还可以有不同的兼夹原因,例如寒气在肺,可以转化成热,或寒热并见;也可有其他风、湿、燥等气存在;也可以肺有寒之余,同时其他脏腑有病,因此治疗时需要兼顾考虑。
-
热气可否吃姜(或者其他辛辣食物)?
「热气」(上火)的时候,能不能吃生姜?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奇怪,众所周知,生姜属温性,热气怎可以吃?可是临床上,许多患者即使有热,在处方上依然加有生姜,患者有时候就会这样问医师:我有热气还能吃姜吗?不会加重热气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生姜的作用说起。
在中药学上,生姜算是一种中药,味辛、性微温。从寒热之性而言,首先它不是「热性」,我们只称它为「温」,而且是「微温」,就知道它的温热之性不算很强。生姜除了温能够散寒,还有辛味,辛能散能行,有助驱散风寒,通行气血。
生姜在一般情况下,能温脾胃而散寒祛风,但在中药方的使用下,如果配上各种药物,就不一定只是用在寒病上,即使在有热的病情也可使用!如果药方中寒性药较多,就会抵消了生姜的温性而只取其辛味。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并非「有热气就不可吃姜」,前提是有配搭其他药物。
还有另一种情况,如果身体的热属于「虚火」,有些病情也可用姜来治疗!所谓「虚火」,就是指因为气血虚弱,体内自己产生的热气,既然成因是虚弱的话,治疗就不能只是「清火」了,治本需要补虚,有时补虚配搭上生姜,有助加强补益。
此外,血气虚弱之后就容易受到寒气侵袭,但血气虚弱者又容易产生虚火,这就形成了「寒热并见」,或者中医上称为「寒热错杂」的病情。在这种病情上,使用生姜就能够有助祛除寒气,如果寒气得以祛除,则人体的血气容易恢复,故此虚火最后得以自行消除。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姜也可以有「清热」的作用!
这属于中医上较为高级的理论,一般的病情下,中医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见到寒病就用热药,但是在个别的病情则是相反,可以是「热者热之、寒者寒之」,见到热病也用热药治疗而取效,上述的机理即是如此。
其实不单是生姜,各种温性的中药或食物,也有类似的情况,有热气的人是否就不可吃热性的食物或者药物?答案是:可以,又不可以!一般的医理认为是不可以的,就算在寒热错杂的情况下,如果单吃生姜,的确很可能导致热气加重,故此中医处方大多数都是配搭各种药物使用;但是在寒热错杂的病情,如果寒气是病的「本」,热只是「标」,有时候只需要用温热药治本,热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问医师:「我是否适合吃姜?」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最好就是自己试试吧!先从小剂量逐步尝试,找到自己适合的份量,觉得不适就停止或者减量,做自己的医生。
-
咳嗽是否不可吃甜食?
不少人认为咳嗽不可以吃甜的东西,认为甜的食物「惹痰」,这是甚么一回事?
在《黄帝内经》之中有「甘生脾」和「甘伤脾」的两种观点,实际上是「水能覆舟,亦能载舟」的道理,甘甜之味道本身可以补脾胃,但是甘甜味太过则可伤脾胃!伤脾胃生痰湿则可以导致咳嗽哮喘,例如《黄帝内经》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那么怎样才不会导致甘味太过?传统上例如谷类即属于甘味补脾胃的食物,亦即是米饭本身也有甘甜之味,那就是正常能补脾胃的。但是如果甜味太过的,尤其是各种添加了精制糖类的食物,那显然就是太过了。所以如果食物味道之中只是淡淡的甘甜味就还可,如果是明显太甜的食物,也是不宜多吃的。
重温香港电台《精灵1点》节目:「2016年10月12日 咳嗽哮喘的饮食调养」 (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