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现代中医难发展?

如果仲景再世(九)

——现代中医难发展?

李宇铭博士撰文

 

学生:仲景老师,中医发展几千年,到了现在,总是觉得很难有所突破,你认为是甚么原因所致?

搜狗截图20170602215450

 

 

仲景:这个发展难的问题,不是你们今天才有,其实古代的医学也是很难发展的,医学的发展往往是经过几百年才有所突破。过去的医学发展其实就是「医学史」,往往是某个医学大家的出现、提出了某些新理论,那才是真正的发展。你们现在所说的发展,是相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速度而言吧,每年都要总结自己新发现、发明了甚么,还要所有研究者都要有新成果,当然这不太可能吧。

 

学生:这是其一,西医的确发展的相当快速,日新月异,可是就算不比较西医吧,中医自身好像这么近百年来,都没甚么好好的发展过,为甚么呢?

 

仲景:这有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你所说的「中医」究竟是指甚么?

 

学生:这还需要解释的吗?中医不就是指「中国医学」?

 

仲景:你要明白,我们古代没有「中医」这一词(或者说以前也有「中医」这一词,但不是指中国医学),你们「中医」这一词,是近代的产物,因为西医传入中国以后,才有「中医」这个名词。就好像「中药」也一样,古代没有「中药」一词,而是用「本草」、「药物」等词。

 

学生:那么叫「中医」、「中药」不行嘛?

 

仲景:我们古人十分重视「正名」,在《论语·子路》就说过一句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好像要治理国家,首先是要做好「正名」的工作,名正才能言顺啊!医之名不正,自然难以发展。

 

学生:「中医」之名有甚么问题?

 

仲景:你说的「中国医学」,这概念本身就相当含糊。「中国」是一个地理或国家政权的概念,在这个地方里面的医学就叫中医学,比如这个地方里现在也有「西医」,那么西医是否也是「中国医学」之一?

 

学生:这的确是个问题,记得我去过一些外国地方,介绍我是学Chinese Medicine的时候,人家以为你说这是「中国人」的医学,反问我这跟Medicine有甚么区别?这表示他们还不知道「中医学」是个甚么概念。如果「中医师」介绍自己是Chinese Doctor,这也只是「中国籍的医生」的意思,本身可以包含西医在内。

 

仲景:当然一般中国人也明白「中医」就是指「非西医」,但是在中国里,地方这么大,「中国医学」如果是包含了这地所有「非西医」的医学疗法,那就包罗万有了!例如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医学,藏医、蒙医、壮医……你说这些算不算是中医?

 

学生:现在似乎倾向将「藏医」算成另一种医学吧?其理论与中医不同……

 

仲景:不单是民族医学的问题,还有各种民间的疗法,秘方偏方,山草药、各地特色按摩、甚至各种宗教的治病方式,你说这都是否算是中医之内?

 

学生:这肯定有些不是吧?但又好像好多都界线模糊,例如「草药」,通山所有药物都可以是当成「中药」;随便有人提出个秘方来,就也当作是中医的,却可以完全没有中医理论支持;还有一些现代一点的,例如足底按摩、耳针、手诊等等,其实背后的理论都不完全是中医的,但这些因为属于「非西医」,所以都大概划分在中医里面了吧?

 

仲景:这就是「中医」一词所带来的关键问题!现在的「中医学」里面,就是差不多将中国里面发生的各种医疗经验,收为己用,一切都可说自己是中医,各样民间的人学了一点「非西医」的东西就可以说自己是「中医」了,人人都希望拿着中医的招牌来帮助自己。当你说要「发展中医」的时候,究竟要发展的是甚么?你不可能发展全部啊!

如果以地理作为中医的概念,到头来我们不知道「中医」究竟是什么。当你要谈「发展」,可是不知道自己要发展甚么,这才是当今「中医难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生:可是「中国」这个概念,似乎也并非专指现代中国这个国家,而是指自古到今一直延绵下来的这个「中国文化」?

 

仲景:这还是概念不清,「中国」一词在古代虽然也有,但却是指中原地区、中央的国家,相对于东南西北四方的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版图,自古以来一直在演变,不同朝代也有不同范围。如果我们说中医只是「中原地区」的医学,那肯定也将现在中医学里面许多内容都排除掉。的确中原地区是中医的发源地,可是后世的发展已经不局限在这个地方了。

 

学生:嗯!我开始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我们现在「中医」的概念不清,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仲景:当然,提出「中医」这个名词之后,主要目的是为了与西医作区别,「中医」变成了逻辑学上所谓的「负概念」,就是必须要依附在西医的「正概念」之下的概念,由于西医的概念属性较为清晰,如果没有了西医,中医就无法说明自己的特点。

 

学生:这样说的话,如果我们给中医下一个新定义,说清楚中医的概念内涵,这不就可以了吗?

 

仲景:话虽如此,但是由于现在一般人对「中医」望文生义的理解为「中国的医学」,就算你怎样去给一个新的定义,都无法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因此「发展中医」这一个命题上,从名义上已经陷入了困境,的确是「名不正言不顺」了。

 

学生:这也是啊!我们现在很难替这个「中国的医学」给一个定义,因为里面的东西太多了,你用一个定义去说明她的特点,就总有一些自称「中医」的投诉你这个定义不包括我在内……

 

仲景:自古中国人就相当重视「名实关系」,名必须符实,不像你们现代人那样,天天创造出新名。实际上,按过去诸子百家之中「名家」的说法,「中医」这样的名字应当称为「鄙名」和「伪名」。

 

学生:「中医」这个名字虽然概念不清,但也不至于如此大问题吧?

 

仲景:你不知道「中医」一词过去的意思吗?在《汉书·艺文志》有一段话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中医」这个名词自古已有,但属贬义之词,尤其是「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一句,是指当人生病的时候如果不接受治疗,那就好像看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一样,说白了,即是中等水平的医生,不如不看!要看病就应该找高水平的。

「中医」在过去就是「中工」的意思,例如在我《金匮要略》一开首就说:「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等水平的医生,不懂疾病发展的理论,治病每每出错。如果患者是不应该看「中工」的话,那「中医」根本就是指不合格的医生啊!

 

学生:原来这样的啊!「中医」一名有这样悲哀的身世!那我们还叫不叫我们是「中医」好呢?!

 

仲景:吊诡的是,现在的「中医」,的确是应验了过去「中医」的含义啊!「中医界」里大部分是「中等水平」之下的医生,例如在大学培训的中医,有多少真是「高水平」?没有毕业生出来就是上工,恐怕大部分学生连自己是「中工」也不敢说哦!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么多年来你们说要「发展中医」,现在的确是应验了这个「中医」的含义啊!将中医推向平庸,而不是推向高水平去。

 

学生:我真没想过,「中医」这个名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问题!看来「名与实」的关系真的很重要!那么,古代的「中医」究竟叫甚么名字呢?是否恢复使用古名就可了?

 

仲景:如果你用现代「中医」这个概念,要在古代找一个相对应的名,这是不可能找到的,因为「中国」本身是指现代这个国家,古代「中国」的内涵不同。古代有多个不同的名字,例如「医」、「医术」、「方术」、「方药」,甚至「岐黄」等等,都可以代表「医学」。

更需要指出,如果说要「发展」的,应该将一部分核心的、重点的内容,发扬开来,而不是要发展所有的医学内容。去芜存菁,择优而从之,一直都是各种学科发展需要做的事情。

 

学生:那么你认为医学的核心是甚么?

 

仲景:如果给我说,我自己当初撰写了《伤寒卒病论》,目的就是在做这个「去芜存菁」的事啊!我的说法就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嘛,我在之前众多中医经典和医著之中,选取了最为有价值的理论、方药,将之贯穿在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让人更容易应用上古医学的理论,这就是继承、创新和发展啊!

我反对的就是「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人人拿着一些经验就去应用,而不理会医学核心的理论,那就只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学生:医学的发展应该是理论的发展,而不只是知识的承传,就算培养出好多临床大夫,那只是从数量上增加了,实际上医学还未有从本质上进步。若要发展,就要从其根本之理上去推进,你说是不是?

 

仲景:所言甚是。如果要给所要发扬的医学给予一个名字,最好的名字是「医道」!「道」是自古以来、人们所追寻万事万物的根本之理,此一理在医学上即是「医道」。在我《伤寒论》中的《平脉法》篇也说过:「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有三部,尺寸及关。」透过脉象去解释人之生理病理,这就是为了寻找「道之根源」啊!

 

学生:通常我们现在说「医道」,好像是指医德方面多一些?

 

仲景:医德当然包含其中,医道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求道」的文化,修道、学道、证道、行道……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说医道,此一「道」当然也要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如何能够「得道」?即是医学发展的最重要问题!

自古认为「道重于术」,学习方药、针灸、骨伤这些具体的操作技巧,其实都是相当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明理」,通达天地人之道,那样才可长久。

你们现代人也跟我们过去的人一样,例如研究中医,只是喜欢研究方药,例如用西医的角度解释中药的「药理」,其实与「各承家技」的那种思想相同,即是重视个别经验而不重视「医道」;又比方说,现在许多人学习我的书,重在学习方药的应用经验,而不去学习我的理论,这不也是一种「废医存药」啊!

 

学生:对啊!难怪我们总是觉得,中医在这些年里面没有甚么发展,因为我们都只是在周边的事情上去推动,而医学之理却没怎样进步过!

可是,若要说要推动「医道」发展,那首先要「得道」,这不就是一件相当难的事吗?

 

仲景:我不是已经说了,医学发展本身就是一件相当难的事啊!只是你们人心浮躁啊,总是想一步登天,哪有这回事啊?没有「勤求古训」,何来「博采众方」?推动医道的发展,这不是谁都能够做的事情,不单要有天才之禀赋,更必须是精勤不倦。医道之发展,是圣人之事啊。

我还想说准一点,「医道」本身并不需要发展,「道」是恒久不变的规律,得道者就是得到「道」之全部,能够掌握一切,以不变应万变。「医道」自身并非像西方科学那样,是不断累积上去的知识,而是一些恒久不变的规律,所以记载「医道」的著作才称得上为经典。要发展的不是「道」,而是人们对「道」的认识门径,「得道」有许多方法,透过「得道者」的观察与感悟,给其他尚未得道之人,解说「道」是如何,那就是「医道」的发展了!实际上是历代众多「得道」的医家,将「医道」的某一个侧面阐述出来,帮助后学能够得道,这就是「医道」发展的本质了。

 

学生:我又明白多点了!这就好像我去过一个新地方旅行,我将我旅行的所见所闻,告诉其他朋友一样,让他们明白这个地方的是怎样的,那也是让人「得道」了!

仲景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你觉得中医在今天的发展,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是否还是要去找更多人「得道」?

 

学生:如果能够有更多人「得道」当然好了,但其实自古中医已经有不少人得道,有许多医学圣人将这些道,彻底清楚的写下来,用你刚才的话来说,让你们可以直接透过这些「地图」、「游记」,直接认识那个你们还未去过的地方。那些「游记」其实即是做「中医经典」,只要你们读懂、读好经典,那就知道「得道」的捷径了!

难题不在于哪里找「经典」,你们现代已经很容易看得到了,难题主要是怎样学习、阅读经典。由于经典写成距今已经一两千年,千多年来历代医家对经典作出了海量的解释,反而变得众说纷纭,经典的原意日益模糊,造成了学习的障碍。这就像是通往山顶的路上,长满了野草荆棘,使这条「道」被遮掩得看不清。

你们今天要推动医道的发展,最首要的工作是「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将最正确的医道重新呈现,摒弃错误的说法,重新找回这条「道」,那才能够让更多医师「得道」,才有可能谈进一步的「医道」发展。

「医道」能否在今天得以重新呈现于世人?就看你们这一代人了!

 

学生:学生谨遵教诲!

 

本文原载于《杏林新绿》第十六期,(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刊物,2015),页14-22 .

《揭页版》

 

搜狗截图20170602215156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