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寒热真那么重要吗?

【李博士撰文】

不少人特别注重食物的寒热,认为「寒底」的人不可吃寒性食物,「热底」的热人不可吃热性食物,这种想法,未必符合传统中医的饮食观!

寒热食物

食物分寒热的属性,的确自古也有了,可是要否这么严格,有些人只可以吃热性或寒性食物?又或者说寒性食物一定要配搭热性食物「中和」?这都未必是中医的看法!

1. 你肯定自己是寒底或热底吗?

首先,我想肯定的指出,「寒底」、「热底」一说,并非出自中医!中医上不会说你是甚么「底子」的,这其实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可参看报章访问《纠正对中医术语的误解》)。

中医上看,一个人的身体,很难会「完全的寒」和「完全的热」!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寒热并见」,例如有「上热下寒」,或者「胃热脾寒」、「肠热宫寒」……身体不同的五脏六腑部位,其实可以有寒有热!一个人身体的寒热,若要考虑饮食上的选择,肯定不是那么绝对。

我常说一个冷笑话:一个人怎样才是「寒底」?就是当他死掉了,已经放进了殓房的冰柜之中…… 如果一个人是「热底」的,那就是当他死掉了,火化了之后,那就完全是热了!——记得,一个活的人,身体的寒热不会那么简单。


 

2.大寒未必如你想象中那么寒!

食物的寒热,怎样也不会「很寒很热」!好像吃西瓜有人说是「大寒」,它相比中药上「石膏」、「黄连」的大寒,那西瓜的寒只是小毛见大毛了!相对西瓜也只是「小寒」而已。

所谓「药食同源」,药物和食物本来都是透过「尝试」去辨别其特性,但是后来为何分开了「药物」和「食物」?就是因为「药物」的特性偏颇较强,而食物趋于平和,就算食物有寒热的特性,那也只是「鸡蛋里挑骨头」的仔细斟酌而已。具体来说,比如用0分到1分去比较寒性:

0(平和)——————0.5(一般寒)——————1(大寒)

【食物】                                    【药物】

假如说黄连、石膏是「大寒」的中药,它就在1的位置上;可是同样称为「大寒」的「西瓜」,它只是最多在0.5或以下的位置上(还要看是甚么西瓜呢)。药物和食物虽然用上了同样的「寒热」名词,但是其寒热程度的含义是不同。

记得,寒热多少还有吃多少的「量」问题!吃一片西瓜、跟一次吃完一个,这寒是差别很大的。


 

3. 不一定每顿饭都要寒热调和

一个人身体里面总是「寒热并见」,你吃的食物,如果你真要讲究,那就很复杂的问题了!除了要考虑每一种食物的寒热之外,还要考虑食物的走向,知道食物能够去到五脏六腑、身体的哪个部位,解决哪里的寒热问题!——当然,如果你真要这样考虑每一顿饭,恐怕你连一顿饭都吃不下。

其实,简单一点,今天吃了点热气东西,之后你再吃一些清凉东西,这也可以的,不一定要一顿饭中就「寒热平衡」。比如你这顿饭吃多了辛辣食物,下一顿饭吃一些水果蔬菜,这是很自然正常的做法。健康人的身体,自然会告诉你怎样吃最舒服。

不少人总是觉得,要将食物变得很平和,比如觉得煮寒凉的食物总要放一些生姜进去「调和寒热」,其实,除非是身患重病的人,必须要饮食十分谨慎平稳,一般人实在不需要如此担心。

 

1111081328bf33565941dfa85d

 

(上图表取自网上。笔者认为,类似的食物寒热表,中医上的根据往往未够充分,不明出处,制图者亦未经过亲身验证,不宜盲从!


 

4. 同时吃寒热食物也不是问题

由于身体上「寒热并见」的特性,一顿饭之中同时吃寒吃热的食物,也不是问题!其实就算是中医师处方,也经常寒药热药同时使用,这就是因为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寒有热!再次强调,这世界上甚少只有完全寒凉、完全温热的体质,就算你觉得自己身体寒凉,其实也未必完全没有热,偶尔吃点寒的食物,也可能对你身体有帮助。

补充:很多人会想,如果寒药热药一起用,这会否互相抵消了?这要看药物的特性。由于药物的作用部位趋势不同,如果寒药走上、热药走下,那样是不会冲突「抵消」的;但是如果两者作用部位相同,那就可能会抵消了。 如果寒热食物一起吃,道理也是一样的。


 

5. 别忘记,人是活的!

人是一个有机体,不是你身体有热,就必须要吃寒凉,身体也可能透过各种方法调节过来啊!例如体内积热,之后见到小便黄了,这个小便黄,一方面反映你里面有热,另一方面也是将你体内的热,排出体外的方法!又比如你吃热气东西太多,之后长痤疮了,其实痤疮排脓也是一种驱除热毒的方法。

传统中医看待食物,并非如你想象中,那么讲究寒热的!笔者作为中医师,平常吃饭时实在不太执著于食物的寒热。只要懂得一般饮食的法则,多吃素、少吃肉,饮食清淡简单,那就可以了。(当然这些法则还有不少,需要懂得传统智慧,并非随便乱吃。)

身体的寒热,并非自己感觉体寒就必须要吃温热的食物,反之亦然,太过担心饮食寒热的问题,这种「担心」反而会让人生病啊!学习减少饮食的烦恼回归简单的饮食生活,才是养生的一大学问。

 


 【延伸阅读】

为何越担心会越不够营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