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望闻问切」的顺序

 

很多时我们看中医的书,会讲「望诊为四诊之首」,又说「切诊为四诊之末」,这样说来比较四诊的重要性,似乎只是从「望闻问切」的四个字上面着手,有望文生义之嫌。

假如问:「望、闻、问、切」这四个字,为甚么要按这一个顺序呢?既然很多人都说「切诊」重要,为甚么不应该是「切、问、望、闻」呢?就这一个问题,笔者思考了好长时间,我认为「望闻问切」这一个排列顺序,主要说的不是重要性,而是指临床看病时所用诊法的先后。

这就好像一个病人来到诊室,抑或我们走到病人床边看病,无论如何,我们从远处最先是「看到」病人,这就是四诊的第一步——「望诊」。从远而近的看到病人的气色,这是四诊最先能够做到的,所以放在四诊之首。高明的大夫,在这一个阶段,就已经能够把握病情大部份,对病机有一个初步判断。

接着病人来到了大夫的跟前,刚坐下来,他一张口说话,我们首先听到的,不但是患者诉说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说话的声音、语调,这就叫「闻诊」,就是「听闻五音,以辨脏腑」。这是给我们望诊的另一个辅助诊断,就好像君、臣关系那样。

当然,患者总是要告诉我们他的病情,或者医师也想知道他现在的主诉是甚么,所以也就要进行「问诊」了。其实问诊不用太多,因为有了前两部,望诊与问诊,就已经大概有了梗概,问的时候应该是「有的放矢」。

如何判断诊断是否准确?那就要最后的一个诊法——「切诊」。切诊是我们最后一道资料,给我们前面的初步判断得以再三敲定。当我们前面已经得了不少「望闻问」的资料时,病人得的是甚么脉象,在我们还未摸得到之前,其实应该能够推敲这脉象是什么了,假如最后摸上去的脉真能如我们所料,那么医师就能非常肯定的说「确诊」了;但是摸上去脉象不如所想,则要重新考虑之前「望闻问」时不周全的地方。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