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样看「排毒反应」?

【李博士撰文】

一些人在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时却生病,例如开始吃素、生食,开始戒烟戒酒,又如开始早睡早起、重拾运动之后,身体出现一些病痛不适,于是解释为「排毒反应」,究竟这是甚么一回事?

3319

1. 何谓「排毒反应」?

所谓「排毒反应」(又称为好转反应、暝眩反应、排病反应、退病反应等),是民间用语,中医本无「排毒反应」、「排毒」之说。但是因为「毒」一词中医也会使用,凡是具有太过的偏性、害人的东西也可统称为毒,排毒就是排走不好的东西,从某程度来说,中医上所说的「祛邪」(如祛风、祛寒、祛湿),与「排毒」的说法有相似。

当然一般人所说的毒,就不一定是中医上的「风寒暑湿燥热」了,可以是各种「毒素」,例如环境污染物、垃圾食品等。


 

2. 排毒反应其实就是「生病」

排毒的「反应」究竟是甚么表现?这实在千变万化呢!各种病痛都可以是排毒反应!直接一点讲,排毒反应其实就是生病,但是仔细而言两者也有点不同,「排毒反应」是指身体在好转、变得健康的过程中生病。

那么真正的问题是:为何变好了反而会生病?


 

3. 好转才来病,表示过去身体太弱!

需知道,如果一个人身体较弱的时候,往往会「病不起」!例如身体虚弱的人,感冒未必能够发烧,或者就算发烧也只是低烧,从中医来说,能够发高热的人,往往代表身体比较强壮!

如果过去身体一直比较弱,往往未必能够感受得到「病痛」,生病是需要一些基础条件的。中医的角度看,生病是「正气抗邪」、「正邪交争」的表现,如果正气太弱,那就只有「挨打」了。当一个人身体变好,正气恢复,而遇上身体本身已经有邪气侵袭(或者称为毒素吧),那身体就有能力驱赶邪气,病痛就因此出现。

sick


 

4. 生病与康复的三个阶段

由此观察,一个人从生病到康复,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如果身体十分虚弱,邪气进入身体之后,正气无法去对抗,那么病痛就可能比较轻、甚至没有明显不适感觉。

第二、如果身体逐渐恢复健康,正气稍为充足,开始能够驱赶邪气,正邪交争,那病痛就更为凸显。

第三、如果身体十分健康,正气充足,能够一次过驱除邪气,病就能够痊愈了。

如果身体相对健康的人,生病能直接从第二阶段回到第三阶段,这就是一般的生病;如果需要经历第一到三的全部阶段,那就是「排毒反应」的过程。


 

5. 许多病也是身体不弱时才出现!

身体变得较为健康才生病,这情况其实十分常见! 简单的如普通感冒,往往是在夜间的时候才加重,那是夜间休息的时候,身体有精力去对抗疾病。又例如许多上班族,往往是在周末休息的时候才生病!这就是因为他们平常「得闲死、唔得闲病」,平日太劳累无力气对抗疾病,休息时才有精力去重拾健康。

这种规律在妇女生理周期尤其明显,不少女性来月经时会出现不适,例如腹痛、乳房胀痛、经前头痛,但来经之后就自然解除,这就是因为来月经之前,身体的血气最为充足,那时候才能够对抗邪气而感到不适,平时身体虚弱就感觉不了毛病。

01300000243587122707363771687_s


 

6. 为何「患癌」也可以是「排毒反应」?

尤其是患癌的朋友,大都会说发现癌症之前,往往身体都很「健康」,很少感冒生病,突然得知诊断,就十分惊讶为何「健康的我」会突然得了重病?

其实,这就是过往身体一直处于虚弱的阶段,有病也没有感觉,误以为自己健康。又或者发现癌症的时期,正正是身体相对健康的时候,才开始感觉到病痛(例如到了退休、生活转变健康时),于是才去做检查发现生病,这是反映身体到了另一个阶段,正气较充足才感觉得到病痛,但病一早就埋伏了。


 

7. 曾经欠交的功课,还是要补交!

所谓「排毒反应」,其实就是「旧病复发」,而为何会复发呢?那就是过去没有真正病好了,病根还在,故此还要再病。尤其是,如果之前生病的时候,采取的是抑制的手段,例如发烧就退烧,咳嗽就止咳、疼痛就止痛…… 那就往往没有让病真正治好。

例如一些人患有关节痛,习惯称为「风湿病」,这些病是因为外来受到风寒湿气所导致,如果健康人开始得到风寒湿的时候,应该先出现感冒!感冒过程常见发烧怕冷、周身骨痛,这发烧正是希望帮助身体去除风寒湿气,如果这时候没有治本,只是退烧和止痛,那就是没有珍惜驱除病根的机会,风湿骨痛自然一直跟随着你。

排毒反应就好像登山一样,如果面前有一条山路,你觉得太艰苦而选择走回头路,这条路终有一天要自己走完的。

d29179


 

8. 如何判断生病是否「排毒反应」?

对于一般人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判断自己的身体不适,是否「排毒反应」?具体一点来说,那就上述三个阶段,是从一到二的好转,还是从三到二的生病?这在中医来说,即是判断病情「顺逆」的问题。

要回答这问题,其实相当困难!就算在专业的医师面前,也是需要再三斟酌分析的问题,尤其需要看到过去身体状况比较才能客观判断。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判断是非常不容易的。

非常大概的说,可以尝试感觉自己身体整体的状态,在生病的时候,总体身体是感到强壮的?还是觉得逐渐变弱的?虽然生病不适,但总体往好方向发展,那比较大机会是排毒反应。


 

9. 怀疑排毒反应出现,是否要看医生? 

另一常见问题,如果怀疑自己正在处于「排毒反应」,是否应该要看医生?吊诡的是,排毒反应的想法,本身就是认为人有自愈能力,排毒反应就是相信不需要看医生会自己好!但如上所述,因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处于排毒反应,也不肯定自己能否顺利熬过这关,故此看医生目的就是为了作出判断。

在中医来看,当然任何生病不适都可以诊断与治疗,如果能找到好医生,得知你身体能够自愈,甚至不用开药,建议你自己如何生活调整就可;如果知道未必能够短期自愈,可以透过针药治疗加快「排毒反应」的进程。


 

结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最后想引用一句话,在《汉书·艺文志》之中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的「中医」并非找中医师看病的意思,句中「中医」是指「中等水平的医者」,这句话就是指,「如果生病了不去看医生治疗,这就好像是看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一样。」再说白一点——如果看中等水平的医生,倒不如不看吧!看病都应该要找高水平的医师。

关心「排毒反应」的人,往往就是因为过去的病没有「治好」,这可以跟自己体质因素、或者医师的误治有关。如果发现自己有排毒反应,却又再经过误治,那就得不偿失了。

医生只是给你健康指引的导师,真正能治好病的只有两位:一个是上帝,另一个是你自己。

s2_53d4a4d366a6c


李大夫曾于Club O主讲「中医怎样看排毒反应」的讲座,更深入的阐述以上观点,欢迎收听录音重温:

2018年2月24日【中医怎样看排毒反应?】


 

延伸阅读:

怎样应付排毒反应?周兆祥博士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肥胖与心理有关?

 

上一回讲了肥胖与「需要保护」的心理问题,这次再谈一些这方面的思考。

 

为甚么肥胖会让人感觉「安全一点」? 

 

从人类发展的过程来看,在原始人的生活中,人类需要面对自然界中的各种敌人,包括动物、其他不同族群的人们,如何吓退敌人让自己安全?拥有庞大体型的动物,看起来比较有力气,在自然界中比较能够适者生存。

可是庞大的体型不是每一个人也能会拥有,除了透过锻炼可使身体变得壮实外,变得肥胖也是一个方法。因此肥胖能使人有安全感。

即使到了今天,假如一个肥胖的人压在一个瘦骨如柴的人身上,也可有很大的威力!(说明了牛顿力学,力量等于=质量+速度的原理)肥胖的人如果加上了一点霸气,确实比较让人害怕。(典型的「肥仔」印象,让我想起叮当卡通中的「技安」,一个霸道的角色自然会选用肥胖为代表。)

可是,肥胖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不像过去的作用。因为我们不太需要考身体去吓怕敌人,相反,肥胖的人反而让人感觉比较懒惰、无力、爱吃、软弱、不美丽……因此,肥胖不是建立起安全感的好方法。

 

 

吃东西能有助提升安全感 

 

另一方面,假如我们肚子饿的时候,身体就会感觉软弱无力,我们也会失去安全感。这一点在我们去旅行或者郊游远足的时候,特别有体会,因此去旅行的时候准备食物是多么重要。吃饱了之后会感到安全,我们能有气力活动。

因此,吃东西变成了一种获得「安全感」的途径,即使不是真的肚子饿,假如出现了安全感不足的时候,自然会想吃东西以获得饱肚感觉。

所以,不少人在面对压力、悲伤、面对问题的时候,会选择多吃东西,「化悲愤为食量」,不断吃东西可以增加安全感觉。多吃东西,自然会变胖了。

当然,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治标不治本。让自己增加安全感,才是解决爱吃东西、肥胖的问题。

 

 

小孩子的肥胖也是心理原因导致? 

 

现在香港的小孩子,越来越肥胖,饮食结构当然是主要的原因。但是我们也不可忽略,小孩子的肥胖也有心理因素。

曾经有朋友告诉我,他身边肥胖的人,都是从小家庭出现问题的:父母离异、与家人关系不好、独居,这些朋友通常感情比较细腻。看孩子肥胖的问题,我们往往要将这种缺乏「安全感」的问题追溯向他家庭的关系中,看看是何种原因导致他的心理需要。往往小孩子何时开始肥胖,就是他家庭出现问题之时。

另一方面,不少父母不懂得照顾孩子。有一位儿科的护士长说,在病房中观察,每当小孩子在「扭计」的时候,家长往往奉上零食以抚慰孩子。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食物,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陪伴。可是父母却以为这种方式能「堵塞」孩子的口,那么孩子就不哭了、不闹了。

所以说,孩子的肥胖,其实是由家长造成的。

 

 

「心广体胖」又如何解释? 

 

首先要指出,中国成语中的「心广体胖」,不是指心广之后就会体胖,而是指心身舒泰,舒适自若的意思,跟发胖没关系。

一般来说,拥有开心愉快宽广的心情,当然不会让人变胖。一个人心情好,没有压力,消化能力好,往往是吃得很多也不会变胖。

可是假如因为开心而吃得开怀、吃得太多,加上懒惰不劳动,变胖是自然正常的了。

其实肥胖的心理因素颇多,中医来说忧思可伤脾,脾虚可致肥胖,其实各脏腑与各种情志也会有关系,安全感是其中一个可能,我们也不可以看到肥胖的人,就说他一定是没安全感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肥胖如何解决?中医如何瘦身?

 

经常有人问我:「中医有没有方法减肥?」

 

由于我不是在美容院驻诊的中医师,实际上面对减肥的病人不多,未能谈上许多实战经验,实在抱歉。在此谈谈一些中医理论上的看法吧!

 

中医看减肥 

 

据我了解,假如是属于痴肥的病人,即是真的肥胖得很严重的情况,中药和针灸,确实能够有帮助的。更神奇的,我听过一个医师曾说,有一个病人,针灸前磅重了一下,针灸后再磅,发觉体重就下降了!真是神奇!(值得思考的是,病人没有活动,那些脂肪重量,跑去哪里了?从呼吸带走了?!)甚至我也不太能解释。但是针灸和中药能帮助减肥,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大家也明白,中医讲求「辨证论治」,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人的体质、疾病的成因也不同,需要透过个别的诊察分析,才能得知结果。不能只见「肥胖」就只有一种治疗方法,治疗肯定是因人而异的。

但是,传统中医对于肥胖的观念,肯定比现代人来得宽松。许多现在觉得自己胖的人,其实在中医眼中或许觉得正常。每个人有适当的体格,在一定范围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营养学的局限 

 

从现代营养学的概念来说,肥胖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供求问题,由于「供过于求」,饮食营养太多,但是运动支出太少,日积月累所以就出现肥胖。因此减肥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转变成「求大于供」,多做运动,少吃点东西,自然会减肥。

这种观念虽然某程度上算是正确的,多做运动的确能减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种体验:有两个朋友,每天吃差不多分量的东西,有差不多的活动量,但是一个人总是吃不胖,一个人却吃一点点也胖了。(尤其是在大工厂工作过的人就更加有体会了。)

这正是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的优点,由于每一个人的体质情况不一样,所以要谈「如何减肥」的问题,仍需要个别的研究,不能空谈。

 

肥胖代表「需要保护」 

 

虽然如何治疗肥胖比较难说,但是从养生上,只要少吃肥甘厚味,少吃东西(定期断食),多劳动,减少忧思等等的方法,确实是恒久不变的道理。这些方面我想大家也耳熟能详。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中医以外的观点,前阵子看了一本书《生命的重建》(是内地版书,繁体版叫《创造生命的奇迹》,英文原版是:You can heal your life),这本书中解释肥胖的原因,是跟心理因素有关。是因为觉得需要被保护,避免受到伤害、轻视、责备,身体就会给你在身体外部形成一层保护,那就是肥胖了,以增加安全感。

换句话说,肥胖的原因是因为感到不安全、紧张、恐惧、过于敏感等,而隐藏在恐惧下面的,可能是愤怒和拒绝宽恕。

所以要解决肥胖的问题,只是节食不一定有用,还是要从心态着手。书中建议要改变思维模式,要感觉自己是被爱所保护,愿意自我成长,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愿意宽恕其他人,总之要找回安全感。

我看,这也符合临床常见的现象,我认识的一些「肥仔」,他们一般都比较缺乏自信。而中医认为,有一部分肥胖的人,体质是偏于「脾虚」的,而中医认为「忧思伤脾」,没信心的人往往思虑过多,而思虑过多又会再伤脾,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我也比较赞同,解决肥胖,不应该只是从饮食、运动入手,改变心态,也是重要的途径。

分享到这里,不知道对您有没有帮助?

 

PS:《生命的重建》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当中讲到了每一种疾病的心理成因,值得一看。网上有免费下载可供阅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真正意义上的「同病异治」

 

【引言】

中医界一般认为「同病异治」是辨证论治的特色,可是由于「病」的含义不清晰,以致「同病异治」的概念变得模糊,失去了实际意义。从另外一角度看,假如同一个病人,找不同的医师看病,却有不同的治疗,可否有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同病异治」?

 

历来中医界把「同病异治」提升到中医的主要特色来看待,究其内涵是甚么?这种说法有何不足?以下先从「病」的含意说起。

  1. 「病」的含意:

六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指出:「病是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1]」,这种说法是参照西医对「病」的定义而提出,可是从中医的角度看,假如「病」是有特定的规律和转归,则应当能够预测每一种病的未来变化,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中医看病最多只能从现阶段的病机来判断下一阶段的病情,却无法准确预测疾病的全过程。况且,即使是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也没有一种疾病能够说清整个过程,例如感冒一章,最多可分风寒、风热、暑湿、虚人感冒等类型,但这些是空间上的划分,而非时间上的划分,可见即使一个简单的感冒,也无法脱离具体病人谈其发展规律,更莫说其他疾病。

这种认为「病」是疾病发展的全过程,而「证」则是阶段性的说法,并非中医本身的概念。其实「病」跟「证」、「病证」的意思本是相通[2],都是指临床表现。「疾」、「病」二字在《说文》中互训,字义上除了是病情轻重的分别外,基本含义相同,是一个泛义的词语,表示人有不舒服,身体不适而已。在《黄帝内经》中的「病形」、「病态」和「病状」,其实也是「证候」之意;《内经》中的病名与证名从未严格分开,某一名称常一身二任[3]。例如咳嗽,可说是病,也可是证,就算《伤寒论》中太阳病也可以说成太阳证,病跟证并非严格区分。

哲学上一句名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意思指客观世界千变万化,而时间不断前进,我们不能回到过去,因此每一件事情也不可能相同。以此角度,因为每一个人的体质、所在环境、时间也不同,因此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病人。平常说两个人都患上同一种疾病,在中医上是指一些相似的临床表现,亦即证候相似,而不可能是疾病的全过程都相同。但如果说「同证」,也是概念不清,证即临床表现,例如「咽痛」是一证,但咽痛还可以细分多种表现形式,例如晚间痛甚、白天较轻,或整天俱痛,或咽养痛轻,或咽肿痛,或咽溃烂等,这些都可算是不同的临床表现,很难说两个人的咽痛完全相同。

如此理解「同病异治」,便变得失去原有的意义。《中基》指「同病异治」即是「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不同1」,病跟证一样必然是阶段性的,如果按哲学上的严格理解,两个人的病不可能完全相同,既然没有「同病」,「同病异治」理论上是没可能发生。

「同病异治」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出,当中的「同病」亦非真正相同。在《素问·病能论篇》中说:「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廱气之息者,宜以鍼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这里说的同病异治,实际上也不是「同病」,岐伯解释是「同名异等」,只是同名而已,病机有所不同,因而选择用不同治疗手段。另外,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亦讨论过类似问题,说:「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这一篇所讨论的,是由于人生活在不同方位的地域,产生不同的体质,因而得不同的疾病,故产生了不同的治疗手段。从原文中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北方者……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病挛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可以明确的看到,本篇并非指「一病」,而是因为病不同所以有不同治疗。当然,对于「同病异治」一说,我们应该了解其精神,就是辨证论治不可以单看「病」、「证」等现象,而是要看「病机」的本质。

讨论到这,希望引申讨论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即使是同一个病人,给不同的中医诊治,到最后也会开出不同的方药、不同的治法、更甚至有不同的病机诊断,这在临床上确是可以出现的情况,是甚么一回事?可否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同病异治」?

 

  1. 同一个病人,却有不同治疗?

对于这问题,可以从三个层次逐步深入讨论:

2.1.       方药层次

同一个病人,不同医生在具体用药有所不同。这比较容易理解,一般解释,对于同一病机,中药的选择十分多,例如「气滞」,有不少理气药可供选择,不选陈皮可以选木香、还可以有橘皮、香附等等;理气的方也可以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良附丸等等。虽然这些方药仔细分析必然有所区别,但大方向是一致的,临床上经常出现某药不方便时,则用他药取代。

2.2.       治则治法层次

同一个病人,却有不同的治则治法。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按照中医理论,治病时有许多治则上的规定,例如《内经》提出「大小便不利治其标」、《伤寒论》中提出先表后里等先后缓急治则。而有些治则是相对没有这么严格规定,例如几种内伤杂病同时出现时,该先治疗哪一个,则视乎病人的意愿、病机的复杂性、医生的习惯等等。至于具体治法,因为中医治法上有许多选择,以补法为举例,可以选择直接补虚脏,或者虚则补其母,补先后天,甚至有隔一、隔二脏补的说法,还有以通为补,以清为补等间接补益方法;治疗手段更是多样化,例如药物剂型的丸散膏丹,其他手段还有针灸、推拿、拔罐、外治等方法,医生可按专长选择可行、方便而合适的方法。

2.3.       病机层次

同一个病人,会否有不同的病机诊断?这是最受争议的一环,问题在于对「病机」的理解,以下详细讨论。

 

  1. 为甚么可以「同病异诊」?

按照笔者在《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4]一文所述,辨证论治的过程中,病机可细分为三步,分别为:第一步:初步病机。医者对疾病本质的模糊印象,是对病机的初步假设;第二步:临床病机。医者仔细辨别证侯,发现病人身上的多种个别病机,可称为「多病机共存」的机体;第三步:核心病机。在各种临床病机之中,找出与主诉最为密切关系的病机,判断各种病机的标本先后缓急。

「同一个病人,可否有不同的病机诊断?」就此问题,中医界多不敢面对,如果回答「可以」的话,好像表示中医的诊断并无标准可循。其实,一般「病机」的说法较为笼统,从以上三个层面去理解,则能回答此一问题。

初步病机并非最后诊断,而只是诊断的开始。因为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多种病机,例如一个人素体脾阳不足,最近多了肝气郁结,还得了外感风寒,病机就相对复杂,多病机共存在老人身上更加常见,因此,能否将所有临床病机都找出,要视乎医生的水平。事实上,找出临床病机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核心病机,有时不需要找到所有临床病机才可以到下一步,只要资料足以诊断核心病机即可。

临床诊断的关键是找寻核心病机,理论上一个疾病该最少有一个核心病机,但有时候解决核心病机时,我们必须同时兼顾其他相关临床病机。就像素体阳虚的人,如果得了表证,在《伤寒论》中认为不可单纯发汗,视乎阳虚的不同程度,考虑兼顾温阳解表,甚至单纯治里。兼顾各种病机,有时候并不严谨,医者可视乎病情的缓急,考虑兼顾临床病机的多少,也因此说,除了核心病机诊断应该相同外,其他兼顾病机,可以有所差别。

以上讨论指出临床病机的先后缓急判断可以有所不同,若再进深一步讨论,为甚么临床上可以出现同一个病人,不同医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核心病机」诊断?这是在学习「各家学说」的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历代医家在面对相类似的疾病上,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病机解释,这让初学中医者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该怎么理解这种情况?

 

  1. 各家学说造成「同病异治」?

古代大医家的学说能够流传下来,反映他们的方法具有临床疗效,才受后世推崇,因此在讨论之前,可假设他们误诊机会较低。按照前文所述,没有两个人的病是一样的,历代医家也不可能医治同一个病人,因此难以等同的去比较。

从大体上看,在历代医家治疗相类似的疾病时,可以存在很大差别,例如李东垣治疗脾胃气虚发热证,这种发热如果从张从正、刘元素的角度,可会认为是邪气是主要致病因素,需清热攻邪;朱丹溪在治疗虚损病时特别重视阴气,认为「阳有余阴不足」,而张介宾则更重视阳气,认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而即使现在的临床上,也有扶阳派医家主张以阳气为本,即使是阴虚之证,按「阳主阴从」也认为阳虚为根本。造成这些种种差异,是甚么原因?

如前所论,可以从核心病机的角度去分析。因为各医家对于中医理论诠释不一致,在临床病机中判断核心病机时,有所侧重自己的学术观点,造成不同的选择。还有问题是,核心病机可否不只一个?可否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核心病机?即是解决其中一方面的病机,另一核心病机会则迎刃而解?例如一个「阴阳两虚」的虚劳病人,阳虚和阴虚均是其核心病机,或许最好的治则是阴阳并补,但如果只治疗其中一方面,单纯补阳或者单纯滋阴,会否都能痊愈?很难排除这种可能,不然的话,则难以解释为甚么历代医家可以发展出这么多的学说。

应该指出,中医的理论主体没有因为各家不同而改变,核心病机的诊断仍然是不变的。但是因为治则治法有「殊途同归」的可能,就算用不同治则,也可能达到最后治愈的目的。正因如此,医家们则容易「以效测证」,按照自己的经验而揣测病人的病机,更化身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例如上述阴阳两虚的例子,如果某医家尝试以温阳的方法来治疗,其实中医理论也认为阴阳可互生,能够获效并不奇怪,但该医家可能因为获效,而推论出这病人只有「阳虚」的结论,更甚可发展出「纯阳学派」,认为一切虚损病都只是阳虚,实际上这只是反映了中医理论的一个侧面。

 

  1. 进深讨论

5.1.       为甚么治则治法可有「殊途同归」的可能?

从系统论的角度则比较容易理解。人是一有机整体,五脏系统互有关连,不能割裂,即使影响五脏中任何一个子系统,也会对其他子系统造成影响。现代临床上有种情况:某医家特别喜用柴胡剂,病人中十居其七也用小柴胡汤,不论当中有没有误诊,却也时有疗效,为甚么会这样?首先人的系统是有机的,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生病时即使不治疗亦有自愈之机,再者,系统各部份互有关联,即使没有对准特定系统作调整,而只给整个系统作一个随意的「震荡」,或许足以让其他子系统也达到自我修复,间接治好疾病。

当然,不是说中医不需要辨证论治,乱开方药也能治病,如此则没有中医理论的必要。这种「震荡」的方法是随机性的、经验性的,不需理论,而中医经典记载的治法,则是直接找到问题的根源作出调整。「殊途」虽然可以「同归」,也可能治好病,但没有找到核心病机的随机治法,则不一定能治愈疾病,疗效有所差别,这就像走不同的路到达目的地一样,路程自然有所不同,假若能抓准核心病机,自然是最快的捷径。

5.2.       中医诊断存在诸多变化,是否反映中医「不可重复」?

从具体病人上看,没有两个病人能有相同的病,因为客观实在的世界是复杂的、多因素的,因此完全没有重复的可能。而西医上的「可重复」,则是因为西医研究排除一切其他因素,单独研究两件事物的关系,这样虽然能够重复,但却把客观世界简单化,排除了众多因素后,世界也变得不真实。「可重复」不应该是科学的唯一标准,「不可重复」正反映着中医整体性的特点,亦是中医的优势。

不过,虽然「病」不能重复,但是中医理论却可以。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所奠定的理论,如能通过实践检验,后世可以学习而使之再现,医者的临床思维,假若是按照中医经典理论严格思考,当然是可以重复的。

 

  1. 结语

「同病异治」的说法本身含义不清晰,本文试提出「同一个病人却有不同治疗」,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同病异治」,实际上是对于病机诊断的不同理解,因而造成后世的各家学说。深入思考「同病异治」发生的原因,对于中医诊治思维有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吴敦序. 中医基础理论[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

[2]符友丰. 证候着论训诂一瞥[J]. 医学与哲学,1993,14(5):19-21.

[3]王洪图. 内经选读[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

[4]李宇铭. 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J]. 时珍国医过药,2008,19(10):2550~2551.

 

 

李宇铭.〈真正意义上的同病异治〉.《杏林新绿》第12期,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 页23-27, 2011.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收拾行李时想起了「分型论治」

 

有次去杭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出发前收拾行李时,友人发来一个「旅行物品清单」,提醒以免遗漏。想起来小时候去露营宿营,之前都总得要打印一张物资清单,「照单抓药」般收拾东西,后来去旅行次数多了,基本上不用再看这些清单,都懂得要带什么了。

 

去旅行要带什么东西?对于没有去过旅行的人来说,当然需要一张清单帮助,但假如去过好几次旅行了,就不用看着单子都懂得「抓药」了。一方面是因为记住了,更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已经明白有什么东西是必须要带的,为甚么要带这些东西?什么时候用的?东西该放在甚么地方?甚么东西可以在当地买?……就是说,明白了「旅行物品清单」是为甚么这样设计的。

 

这一件小事,让我联想到中医看病的「分型论治」。分型论治就是现在中医教材所教导的看病方法,例如感冒分四个类型:风热、风寒、暑湿、虚人外感等,每一种病都分几个类型。中医界常常疚病分型论治有太多问题,把中医简单化、经验化,难道中医看感冒就这么简单嘛?

 

我觉得,也不用批评他们太多,确实这些教材都是老中医用他们的体会而写成,问题有时候不在于「教材」,而在于「如何理解教材」。

 

就好像有些人去旅行之前,完全相信「清单」上所列的东西,结果却带漏或带多了东西。一张清单是否能够适合每一个人?适合每一个地方?适合每一个时间?这当然不行了,要视乎具体情况嘛,这个清单一直以来都只是「参考」而已,不是「标准」。更何况,这个世界有千千万万种旅行的物品清单呢!

 

要明白为何老中医会写出这种「分型论治」的教材。这就好像一个人去旅行去多了,变成一个「旅游专家」之后,你问他去旅行要带甚么东西?他就会跟你分析,有多少种类的东西要带。假如我们不理解为何要分这几个种类,以后去旅行都是看着单子来执药,这就永远都无法成为一个「旅游专家」了。实际上,当我们去旅行多了,明白到旅行的需要,就懂得自己设计这个清单,以后就不需要别人给你做的分类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分型论治」的是与非?

 

中医教科书上教导中医的看病方法,叫作「分型论治」(或称为「分证论治」、「证型」),就是每一种病会分几个类型,例如感冒分:风寒、风热、暑湿、虚人外感等四类。

 

「分型论治」之所以在教科书普遍出现,是因为它易学易教,让中医很容易普及。当然这也引申出好多争议,例如感冒只分这么少的几个类型的话,那么中医看病的「千变万化」到哪里去了?生病时候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中医的天人整体观如何分型?这些都不好回答。

 

为甚么会有分型论治的出现?这需要把整个产生的故事慢慢说出来,可以按前文「老师辨认学生」的比喻进一步说:

 

假如一个班主任要休假,有另外一个新的老师要来这一班里代课,代课老师问:「班里面的同学有什么特征?」班主任知道,班上每一个同学都不一样,你要我简单说整个班的特征,这没甚么意思;但是假如要我将全部同学的特征都讲一遍,那样也没甚么可能,那么班主任就采取了一种折衷方法,将班上的同学分成几大类:活跃型、文静型、懒惰型、积极性……跟代课老师分析每一个类同学要怎么相处。

 

那么,班上的同学究竟可否这样分类的呢?简单来说可以,严格来说不可以。从粗略而言,分类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执简驭繁,但是班里面的人其实个个不同,你说一个人可否同时是文静又活跃而又有一些懒惰的?就是因为没有一种分类是「完美」的,于是就引申各种各样的分类角度,去将人去分类,但假若最仔细的分类,应该就是以个人为单位了,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其实就等于没有分类吧。

 

有了前两节「抓主证」与「学病历」的理解之后,理解「分型论治」的问题变得易如反掌。

 

就像前文说的,当一个老师熟悉了自己的学生之后,他辨认同学的时候本身就不是依靠「特征」,而是他已经知道这个人的全部。高明的中医也是一样,假若他已经熟悉「医道」、「人道」,他看到了人的整体,他一眼就看出疾病的成因,他并不是依靠甚么「分型」的。但是,当你逼着要问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假若他每一次都跟你讲:「这是不可说的。」或者说:「这太复杂了,难以用文字去形容!」那么作为学生的听上去,就会越来越觉得这没法学,甚至怀疑这医生是否有问题。

 

于是,为了让中医能够传承下去,「得道」的中医也就开始想,还是应该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简要的总结出来吧!就好像「抓主证」一样,让初学者先有一些东西可入门,于是对于每一种病,尝试总结有多少种分类。高明的中医也知道,当他一这样总结出来,它就不是事实的全部了,可是你要每一个初学者都「顿悟」不太可能,还是先给他们一些法门慢慢「修行」吧。

 

从这个角度来看,「分型论治」本身不是错,就好像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也好像是「分型」的一样将每个病以下分多少种方药可治,是对于图画的「主要特征」的「描述」。与「抓主证」的问题一样,初学者往往误以为「分型论治」就是「中医的看病方法」,其实这只是让你有一些门径可走,若在熟悉了中医「见病知源」的看病方法之后,中医水准到了另一个层次,「一眼就看出人的全部」的时候,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一个世界其实不需要「主证」、「分型」,这些都只不过是人为的分类而已。

 

这就是学中医之所以强调「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原因。就好像说香港有一座山叫「凤凰山」,你问我这一座山是怎么样子的?无论我如何用文字去给你形容,也是比不上你亲身去踏足它、观察它。假如你问「岐黄之道」究竟是怎样的?答案也是一样的吧。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学病案」的好与坏?

 

不少中医强调,学习中医必须要「看病案」,认为从病案中学习是提升临床水准的重要方法。对于这种观点,也是有不少争议的。就好像上文「抓主证」的对与错一文中所说,由于病案所记录的东西,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证」,所以就存在相同的问题。

 

或许有人认为,只要在病案中写详细一点,不像古人写病案这么精炼,那就可以了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可以用绘画的比喻理解。

 

就好像一幅「蒙罗丽莎的微笑」,你可以用文字给她形容,是一个贵妇人,棕黑色的长发,眼神幽怨,嘴角微微向上翘起,右手搭著左手……尽管你写上上万字去描述,假若你跟一个没有看过「蒙罗丽莎的微笑」的人,去用上述文字描述无数次这一幅画之后,他能够在脑海里面生成这一幅图画吗?必然是不可能的。莫说是这一幅画,即使是简单的一些线条图形,都不可以转化成文字的,图画与文字还是两种不同的媒介。

 

就如中医看病,望诊就好像看病人的脸当做成一幅画,病人整个脸部的气色,当我们用文字去说出来,例如说,当我们说这个人脸色偏黑,可是「黑」这一个概念也包括了好多不同程度的黑,几个医师听到则形容之后,甲医师与乙医师和丙医师,他们各自在脑子里面所想到的黑色,都不一样。

 

简单一点的说,中医在写完病历之后,病人的「整体」能否透过你的文字而「再现」出来?从前述「抓主证」与「图画与文字」的比喻来看,我们知道用文字来形容图画,其实只能够描述「主要特征」,因此图画的整体就无法呈现出来了。

 

所以,《道德经》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禅宗之所以强调:「不可说」,就是指当我们用语言文字去尝试解释「道」,必然不是道的全部,所以一说出来就错了。

 

那么,究竟从「病案」里面是否能够学好中医?我想大家都有了多一个角度去思考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抓主证」对与错?

 

运用经方的方法,近年来不少医家提倡要「抓主证」,这可以理解为每一个药方有相应的一些特定病征,只要你抓住这要点,便可以确定如何用方。这一种思想,与「辨方证」有相似之处,但是「抓主证」的提法更着重每一首经方、甚至是某一些经方药物具有一、两个独特的相应证候,例如见「巅顶头痛」即选用吴茱萸汤、见吐蛔即选用乌梅丸,可以非常方便的直接对应诊断。

 

对于这种看病方法,中医界有不少争议,一方面这方法能够「火红」起来,就说明它是简单明了,容易学会,所以得到很多初学者的追随;可是另一方面的人认为,这方法太过简单了,忽视了病机,没有得到经方的深意。

 

对于「抓主证」的对与错,实际上「抓主证」亦必须有病机思想,「抓主证」当理解为「抓主机」,就是从证候看到患者身上的多病机共存情况,却选择抓住重点的部分先行解决,有了「病机」的帮助,才能判断诸多证候之中何者为「主证」。在这里,还想用一个比喻去说明「抓主证」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老师,刚刚到了一个新的班去讲课,班里面有几十个新面孔,那么你如何去辨别每一个人的样子?

 

一下子面对这么多人,脑子肯定很乱吧。在这种情况,通常会先留意某些人的「特征」,例如某某同学个子特别高,某人金色头发,谁眼睛很大,他戴眼镜……可是,「特征」往往不是某人的专利,例如个子高的人有好几个,当你认识这些同学越久,你就越能够区分身材高大的几个人中,他们之间有甚么不同。

 

当老师跟同学相处日久,已经完全熟悉整班同学了,那时你再去问他:你怎么去辨别你班上的同学?虽然老师可能还会跟你形容:甲同学身材高大、皮肤黑亮、戴眼镜、声音低沉……但是,其实老师眼里头认出的这个人,已经不再是依靠甚么「特征」,而是一眼就看出来了,甚至见到他背影也可以认出他来。

 

实际上,老师是已经能够认出整个同学的面孔、身材、声线、性格……就是人的全部,就算这同学明天换了衣服和发型,他都能辨认出来。从这角度看,老师去辨认同学,他究竟是不是依靠「主要特征」呢?不是了,虽然你要问他某同学怎么辨认时,他可以道出这人的多少特征,但实际上他并非因为这些特征来判断的,而是在它脑海里面已经有了这个人的全部资料,只不过要说出来的时候,它只是抽取某部份内容而已,没有可能用语言去描述整个人的样貌吧。

 

那么,在运用「经方」时「抓主证」,究竟是对是错?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望诊与脉诊谁胜谁败?

 

虽然《难经》对望诊与切诊的论述有所矛盾,假若我们再抽身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究竟是望诊重要,还是脉诊重要?这从《内经》的角度来理解,望诊多是观察疾病初起的变化,而脉诊多是观察疾病深入五脏的变化(但不是完全绝对)。

继续阅读

《难经》神圣工巧的「矛盾」

 

细味《难经》这段话,会发觉《难经》作者心底里面的矛盾,他其实还是认为脉诊相当重要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