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主证」对与错?

 

运用经方的方法,近年来不少医家提倡要「抓主证」,这可以理解为每一个药方有相应的一些特定病征,只要你抓住这要点,便可以确定如何用方。这一种思想,与「辨方证」有相似之处,但是「抓主证」的提法更着重每一首经方、甚至是某一些经方药物具有一、两个独特的相应证候,例如见「巅顶头痛」即选用吴茱萸汤、见吐蛔即选用乌梅丸,可以非常方便的直接对应诊断。

 

对于这种看病方法,中医界有不少争议,一方面这方法能够「火红」起来,就说明它是简单明了,容易学会,所以得到很多初学者的追随;可是另一方面的人认为,这方法太过简单了,忽视了病机,没有得到经方的深意。

 

对于「抓主证」的对与错,实际上「抓主证」亦必须有病机思想,「抓主证」当理解为「抓主机」,就是从证候看到患者身上的多病机共存情况,却选择抓住重点的部分先行解决,有了「病机」的帮助,才能判断诸多证候之中何者为「主证」。在这里,还想用一个比喻去说明「抓主证」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老师,刚刚到了一个新的班去讲课,班里面有几十个新面孔,那么你如何去辨别每一个人的样子?

 

一下子面对这么多人,脑子肯定很乱吧。在这种情况,通常会先留意某些人的「特征」,例如某某同学个子特别高,某人金色头发,谁眼睛很大,他戴眼镜……可是,「特征」往往不是某人的专利,例如个子高的人有好几个,当你认识这些同学越久,你就越能够区分身材高大的几个人中,他们之间有甚么不同。

 

当老师跟同学相处日久,已经完全熟悉整班同学了,那时你再去问他:你怎么去辨别你班上的同学?虽然老师可能还会跟你形容:甲同学身材高大、皮肤黑亮、戴眼镜、声音低沉……但是,其实老师眼里头认出的这个人,已经不再是依靠甚么「特征」,而是一眼就看出来了,甚至见到他背影也可以认出他来。

 

实际上,老师是已经能够认出整个同学的面孔、身材、声线、性格……就是人的全部,就算这同学明天换了衣服和发型,他都能辨认出来。从这角度看,老师去辨认同学,他究竟是不是依靠「主要特征」呢?不是了,虽然你要问他某同学怎么辨认时,他可以道出这人的多少特征,但实际上他并非因为这些特征来判断的,而是在它脑海里面已经有了这个人的全部资料,只不过要说出来的时候,它只是抽取某部份内容而已,没有可能用语言去描述整个人的样貌吧。

 

那么,在运用「经方」时「抓主证」,究竟是对是错?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