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怎樣看「排毒反應」?

【李博士撰文】

一些人在生活變得更加健康時卻生病,例如開始吃素、生食,開始戒煙戒酒,又如開始早睡早起、重拾運動之後,身體出現一些病痛不適,於是解釋為「排毒反應」,究竟這是甚麼一回事?

3319

1. 何謂「排毒反應」?

所謂「排毒反應」(又稱為好轉反應、暝眩反應、排病反應、退病反應等),是民間用語,中醫本無「排毒反應」、「排毒」之說。但是因為「毒」一詞中醫也會使用,凡是具有太過的偏性、害人的東西也可統稱為毒,排毒就是排走不好的東西,從某程度來說,中醫上所說的「祛邪」(如祛風、祛寒、祛濕),與「排毒」的說法有相似。

當然一般人所說的毒,就不一定是中醫上的「風寒暑濕燥熱」了,可以是各種「毒素」,例如環境污染物、垃圾食品等。


 

2. 排毒反應其實就是「生病」

排毒的「反應」究竟是甚麼表現?這實在千變萬化呢!各種病痛都可以是排毒反應!直接一點講,排毒反應其實就是生病,但是仔細而言兩者也有點不同,「排毒反應」是指身體在好轉、變得健康的過程中生病。

那麼真正的問題是:為何變好了反而會生病?


 

3. 好轉才來病,表示過去身體太弱!

需知道,如果一個人身體較弱的時候,往往會「病不起」!例如身體虛弱的人,感冒未必能夠發燒,或者就算發燒也只是低燒,從中醫來說,能夠發高熱的人,往往代表身體比較強壯!

如果過去身體一直比較弱,往往未必能夠感受得到「病痛」,生病是需要一些基礎條件的。中醫的角度看,生病是「正氣抗邪」、「正邪交爭」的表現,如果正氣太弱,那就只有「挨打」了。當一個人身體變好,正氣恢復,而遇上身體本身已經有邪氣侵襲(或者稱為毒素吧),那身體就有能力驅趕邪氣,病痛就因此出現。

sick


 

4. 生病與康復的三個階段

由此觀察,一個人從生病到康復,可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如果身體十分虛弱,邪氣進入身體之後,正氣無法去對抗,那麼病痛就可能比較輕、甚至沒有明顯不適感覺。

第二、如果身體逐漸恢復健康,正氣稍為充足,開始能夠驅趕邪氣,正邪交爭,那病痛就更為凸顯。

第三、如果身體十分健康,正氣充足,能夠一次過驅除邪氣,病就能夠痊愈了。

如果身體相對健康的人,生病能直接從第二階段回到第三階段,這就是一般的生病;如果需要經歷第一到三的全部階段,那就是「排毒反應」的過程。


 

5. 許多病也是身體不弱時才出現!

身體變得較為健康才生病,這情況其實十分常見! 簡單的如普通感冒,往往是在夜間的時候才加重,那是夜間休息的時候,身體有精力去對抗疾病。又例如許多上班族,往往是在週末休息的時候才生病!這就是因為他們平常「得閒死、唔得閒病」,平日太勞累無力氣對抗疾病,休息時才有精力去重拾健康。

這種規律在婦女生理週期尤其明顯,不少女性來月經時會出現不適,例如腹痛、乳房脹痛、經前頭痛,但來經之後就自然解除,這就是因為來月經之前,身體的血氣最為充足,那時候才能夠對抗邪氣而感到不適,平時身體虛弱就感覺不了毛病。

01300000243587122707363771687_s


 

6. 為何「患癌」也可以是「排毒反應」?

尤其是患癌的朋友,大都會說發現癌症之前,往往身體都很「健康」,很少感冒生病,突然得知診斷,就十分驚訝為何「健康的我」會突然得了重病?

其實,這就是過往身體一直處於虛弱的階段,有病也沒有感覺,誤以為自己健康。又或者發現癌症的時期,正正是身體相對健康的時候,才開始感覺到病痛(例如到了退休、生活轉變健康時),於是才去做檢查發現生病,這是反映身體到了另一個階段,正氣較充足才感覺得到病痛,但病一早就埋伏了。


 

7. 曾經欠交的功課,還是要補交!

所謂「排毒反應」,其實就是「舊病復發」,而為何會復發呢?那就是過去沒有真正病好了,病根還在,故此還要再病。尤其是,如果之前生病的時候,採取的是抑制的手段,例如發燒就退燒,咳嗽就止咳、疼痛就止痛…… 那就往往沒有讓病真正治好。

例如一些人患有關節痛,習慣稱為「風濕病」,這些病是因為外來受到風寒濕氣所導致,如果健康人開始得到風寒濕的時候,應該先出現感冒!感冒過程常見發燒怕冷、周身骨痛,這發燒正是希望幫助身體去除風寒濕氣,如果這時候沒有治本,只是退燒和止痛,那就是沒有珍惜驅除病根的機會,風濕骨痛自然一直跟隨著你。

排毒反應就好像登山一樣,如果面前有一條山路,你覺得太艱苦而選擇走回頭路,這條路終有一天要自己走完的。

d29179


 

8. 如何判斷生病是否「排毒反應」?

對於一般人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判斷自己的身體不適,是否「排毒反應」?具體一點來說,那就上述三個階段,是從一到二的好轉,還是從三到二的生病?這在中醫來說,即是判斷病情「順逆」的問題。

要回答這問題,其實相當困難!就算在專業的醫師面前,也是需要再三斟酌分析的問題,尤其需要看到過去身體狀況比較才能客觀判斷。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判斷是非常不容易的。

非常大概的說,可以嘗試感覺自己身體整體的狀態,在生病的時候,總體身體是感到強壯的?還是覺得逐漸變弱的?雖然生病不適,但總體往好方向發展,那比較大機會是排毒反應。


 

9. 懷疑排毒反應出現,是否要看醫生? 

另一常見問題,如果懷疑自己正在處於「排毒反應」,是否應該要看醫生?吊詭的是,排毒反應的想法,本身就是認為人有自愈能力,排毒反應就是相信不需要看醫生會自己好!但如上所述,因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是否處於排毒反應,也不肯定自己能否順利熬過這關,故此看醫生目的就是為了作出判斷。

在中醫來看,當然任何生病不適都可以診斷與治療,如果能找到好醫生,得知你身體能夠自愈,甚至不用開藥,建議你自己如何生活調整就可;如果知道未必能夠短期自愈,可以透過針藥治療加快「排毒反應」的進程。


 

結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最後想引用一句話,在《漢書·藝文志》之中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句話的「中醫」並非找中醫師看病的意思,句中「中醫」是指「中等水平的醫者」,這句話就是指,「如果生病了不去看醫生治療,這就好像是看了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一樣。」再說白一點——如果看中等水平的醫生,倒不如不看吧!看病都應該要找高水平的醫師。

關心「排毒反應」的人,往往就是因為過去的病沒有「治好」,這可以跟自己體質因素、或者醫師的誤治有關。如果發現自己有排毒反應,卻又再經過誤治,那就得不償失了。

醫生只是給你健康指引的導師,真正能治好病的只有兩位:一個是上帝,另一個是你自己。

s2_53d4a4d366a6c


李大夫曾於Club O主講「中醫怎樣看排毒反應」的講座,更深入的闡述以上觀點,歡迎收聽錄音重溫:

2018年2月24日【中醫怎樣看排毒反應?】


 

延伸閱讀:

怎樣應付排毒反應?周兆祥博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肥胖與心理有關?

 

上一回講了肥胖與「需要保護」的心理問題,這次再談一些這方面的思考。

 

為甚麼肥胖會讓人感覺「安全一點」? 

 

從人類發展的過程來看,在原始人的生活中,人類需要面對自然界中的各種敵人,包括動物、其他不同族群的人們,如何嚇退敵人讓自己安全?擁有龐大體型的動物,看起來比較有力氣,在自然界中比較能夠適者生存。

可是龐大的體型不是每一個人也能會擁有,除了透過鍛煉可使身體變得壯實外,變得肥胖也是一個方法。因此肥胖能使人有安全感。

即使到了今天,假如一個肥胖的人壓在一個瘦骨如柴的人身上,也可有很大的威力!(說明瞭牛頓力學,力量等於=質量+速度的原理)肥胖的人如果加上了一點霸氣,確實比較讓人害怕。(典型的「肥仔」印象,讓我想起叮噹卡通中的「技安」,一個霸道的角色自然會選用肥胖為代表。)

可是,肥胖在今天的社會中,已經不像過去的作用。因為我們不太需要考身體去嚇怕敵人,相反,肥胖的人反而讓人感覺比較懶惰、無力、愛吃、軟弱、不美麗……因此,肥胖不是建立起安全感的好方法。

 

 

吃東西能有助提升安全感 

 

另一方面,假如我們肚子餓的時候,身體就會感覺軟弱無力,我們也會失去安全感。這一點在我們去旅行或者郊遊遠足的時候,特別有體會,因此去旅行的時候準備食物是多麼重要。吃飽了之後會感到安全,我們能有氣力活動。

因此,吃東西變成了一種獲得「安全感」的途徑,即使不是真的肚子餓,假如出現了安全感不足的時候,自然會想吃東西以獲得飽肚感覺。

所以,不少人在面對壓力、悲傷、面對問題的時候,會選擇多吃東西,「化悲憤為食量」,不斷吃東西可以增加安全感覺。多吃東西,自然會變胖了。

當然,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治標不治本。讓自己增加安全感,才是解決愛吃東西、肥胖的問題。

 

 

小孩子的肥胖也是心理原因導致? 

 

現在香港的小孩子,越來越肥胖,飲食結構當然是主要的原因。但是我們也不可忽略,小孩子的肥胖也有心理因素。

曾經有朋友告訴我,他身邊肥胖的人,都是從小家庭出現問題的:父母離異、與家人關係不好、獨居,這些朋友通常感情比較細膩。看孩子肥胖的問題,我們往往要將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問題追溯向他家庭的關係中,看看是何種原因導致他的心理需要。往往小孩子何時開始肥胖,就是他家庭出現問題之時。

另一方面,不少父母不懂得照顧孩子。有一位兒科的護士長說,在病房中觀察,每當小孩子在「扭計」的時候,家長往往奉上零食以撫慰孩子。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食物,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陪伴。可是父母卻以為這種方式能「堵塞」孩子的口,那麼孩子就不哭了、不鬧了。

所以說,孩子的肥胖,其實是由家長造成的。

 

 

「心廣體胖」又如何解釋? 

 

首先要指出,中國成語中的「心廣體胖」,不是指心廣之後就會體胖,而是指心身舒泰,舒適自若的意思,跟發胖沒關係。

一般來說,擁有開心愉快寬廣的心情,當然不會讓人變胖。一個人心情好,沒有壓力,消化能力好,往往是吃得很多也不會變胖。

可是假如因為開心而吃得開懷、吃得太多,加上懶惰不勞動,變胖是自然正常的了。

其實肥胖的心理因素頗多,中醫來說憂思可傷脾,脾虛可致肥胖,其實各臟腑與各種情志也會有關係,安全感是其中一個可能,我們也不可以看到肥胖的人,就說他一定是沒安全感呢。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肥胖如何解決?中醫如何瘦身?

 

經常有人問我:「中醫有沒有方法減肥?」

 

由於我不是在美容院駐診的中醫師,實際上面對減肥的病人不多,未能談上許多實戰經驗,實在抱歉。在此談談一些中醫理論上的看法吧!

 

中醫看減肥 

 

據我了解,假如是屬於癡肥的病人,即是真的肥胖得很嚴重的情況,中藥和針灸,確實能夠有幫助的。更神奇的,我聽過一個醫師曾說,有一個病人,針灸前磅重了一下,針灸後再磅,發覺體重就下降了!真是神奇!(值得思考的是,病人沒有活動,那些脂肪重量,跑去哪裡了?從呼吸帶走了?!)甚至我也不太能解釋。但是針灸和中藥能幫助減肥,這是不容置疑的。

但大家也明白,中醫講求「辨證論治」,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人的體質、疾病的成因也不同,需要透過個別的診察分析,才能得知結果。不能只見「肥胖」就只有一種治療方法,治療肯定是因人而異的。

但是,傳統中醫對於肥胖的觀念,肯定比現代人來得寬鬆。許多現在覺得自己胖的人,其實在中醫眼中或許覺得正常。每個人有適當的體格,在一定範圍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營養學的局限 

 

從現代營養學的概念來說,肥胖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供求問題,由於「供過於求」,飲食營養太多,但是運動支出太少,日積月累所以就出現肥胖。因此減肥的方法很簡單,只要轉變成「求大於供」,多做運動,少吃點東西,自然會減肥。

這種觀念雖然某程度上算是正確的,多做運動的確能減肥,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種體驗:有兩個朋友,每天吃差不多分量的東西,有差不多的活動量,但是一個人總是吃不胖,一個人卻吃一點點也胖了。(尤其是在大工廠工作過的人就更加有體會了。)

這正是中醫強調「辨證施治」的優點,由於每一個人的體質情況不一樣,所以要談「如何減肥」的問題,仍需要個別的研究,不能空談。

 

肥胖代表「需要保護」 

 

雖然如何治療肥胖比較難說,但是從養生上,只要少吃肥甘厚味,少吃東西(定期斷食),多勞動,減少憂思等等的方法,確實是恒久不變的道理。這些方面我想大家也耳熟能詳。

這裡我想分享一個中醫以外的觀點,前陣子看了一本書《生命的重建》(是內地版書,繁體版叫《創造生命的奇跡》,英文原版是:You can heal your life),這本書中解釋肥胖的原因,是跟心理因素有關。是因為覺得需要被保護,避免受到傷害、輕視、責備,身體就會給你在身體外部形成一層保護,那就是肥胖了,以增加安全感。

換句話說,肥胖的原因是因為感到不安全、緊張、恐懼、過於敏感等,而隱藏在恐懼下面的,可能是憤怒和拒絕寬恕。

所以要解決肥胖的問題,只是節食不一定有用,還是要從心態著手。書中建議要改變思維模式,要感覺自己是被愛所保護,願意自我成長,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願意寬恕其他人,總之要找回安全感。

我看,這也符合臨床常見的現象,我認識的一些「肥仔」,他們一般都比較缺乏自信。而中醫認為,有一部分肥胖的人,體質是偏於「脾虛」的,而中醫認為「憂思傷脾」,沒信心的人往往思慮過多,而思慮過多又會再傷脾,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我也比較贊同,解決肥胖,不應該只是從飲食、運動入手,改變心態,也是重要的途徑。

分享到這裡,不知道對您有沒有幫助?

 

PS:《生命的重建》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當中講到了每一種疾病的心理成因,值得一看。網上有免費下載可供閱讀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

 

【引言】

中醫界一般認為「同病異治」是辨證論治的特色,可是由於「病」的含義不清晰,以致「同病異治」的概念變得模糊,失去了實際意義。從另外一角度看,假如同一個病人,找不同的醫師看病,卻有不同的治療,可否有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

 

歷來中醫界把「同病異治」提升到中醫的主要特色來看待,究其內涵是甚麼?這種說法有何不足?以下先從「病」的含意說起。

  1. 「病」的含意:

六版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指出:「病是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的過程[1]」,這種說法是參照西醫對「病」的定義而提出,可是從中醫的角度看,假如「病」是有特定的規律和轉歸,則應當能夠預測每一種病的未來變化,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中醫看病最多只能從現階段的病機來判斷下一階段的病情,卻無法準確預測疾病的全過程。況且,即使是在《中醫內科學》教材中,也沒有一種疾病能夠說清整個過程,例如感冒一章,最多可分風寒、風熱、暑濕、虛人感冒等類型,但這些是空間上的劃分,而非時間上的劃分,可见即使一個簡單的感冒,也無法脫離具體病人談其發展規律,更莫說其他疾病。

這種認為「病」是疾病發展的全過程,而「證」則是階段性的說法,並非中醫本身的概念。其實「病」跟「證」、「病證」的意思本是相通[2],都是指臨床表現。「疾」、「病」二字在《說文》中互訓,字義上除了是病情輕重的分別外,基本含義相同,是一個泛義的詞語,表示人有不舒服,身體不適而已。在《黃帝內經》中的「病形」、「病態」和「病狀」,其實也是「證候」之意;《內經》中的病名與證名從未嚴格分開,某一名稱常一身二任[3]。例如咳嗽,可說是病,也可是證,就算《傷寒論》中太陽病也可以說成太陽證,病跟證並非嚴格區分。

哲學上一句名言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意思指客觀世界千變萬化,而時間不斷前進,我們不能回到過去,因此每一件事情也不可能相同。以此角度,因為每一個人的體質、所在環境、時間也不同,因此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病人。平常說兩個人都患上同一種疾病,在中醫上是指一些相似的臨床表現,亦即證候相似,而不可能是疾病的全過程都相同。但如果說「同證」,也是概念不清,證即臨床表現,例如「咽痛」是一證,但咽痛還可以細分多種表現形式,例如晚間痛甚、白天較輕,或整天俱痛,或咽養痛輕,或咽腫痛,或咽潰爛等,這些都可算是不同的臨床表現,很難說兩個人的咽痛完全相同。

如此理解「同病異治」,便變得失去原有的意義。《中基》指「同病異治」即是「同一種疾病當中,由於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病理變化不同,即證不相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就不同1」,病跟證一樣必然是階段性的,如果按哲學上的嚴格理解,兩個人的病不可能完全相同,既然沒有「同病」,「同病異治」理論上是沒可能發生。

「同病異治」一詞在《黃帝內經》中已經提出,當中的「同病」亦非真正相同。在《素問·病能論篇》中說:「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廱氣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這裡說的同病異治,實際上也不是「同病」,岐伯解釋是「同名異等」,只是同名而已,病機有所不同,因而選擇用不同治療手段。另外,在《素問·異法方宜論篇》亦討論過類似問題,說:「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這一篇所討論的,是由於人生活在不同方位的地域,產生不同的體質,因而得不同的疾病,故產生了不同的治療手段。從原文中說:「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西方者……其病生於內」;「北方者……藏寒生滿病」;「南方者……其病攣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熱」,可以明確的看到,本篇並非指「一病」,而是因為病不同所以有不同治療。當然,對於「同病異治」一說,我們應該了解其精神,就是辨證論治不可以單看「病」、「證」等現象,而是要看「病機」的本質。

討論到這,希望引申討論一個更有意義的問題:即使是同一個病人,給不同的中醫診治,到最後也會開出不同的方藥、不同的治法、更甚至有不同的病機診斷,這在臨床上確是可以出現的情況,是甚麼一回事?可否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

 

  1. 同一個病人,卻有不同治療?

對於這問題,可以從三個層次逐步深入討論:

2.1.       方藥層次

同一個病人,不同醫生在具體用藥有所不同。這比較容易理解,一般解釋,對於同一病機,中藥的選擇十分多,例如「氣滯」,有不少理氣藥可供選擇,不選陳皮可以選木香、還可以有橘皮、香附等等;理氣的方也可以選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良附丸等等。雖然這些方藥仔細分析必然有所區別,但大方向是一致的,臨床上經常出現某藥不方便時,則用他藥取代。

2.2.       治則治法層次

同一個病人,卻有不同的治則治法。這也不難理解,因為按照中醫理論,治病時有許多治則上的規定,例如《內經》提出「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傷寒論》中提出先表後裏等先後緩急治則。而有些治則是相對沒有這麼嚴格規定,例如幾種內傷雜病同時出現時,該先治療哪一個,則視乎病人的意願、病機的複雜性、醫生的習慣等等。至於具體治法,因為中醫治法上有許多選擇,以補法為舉例,可以選擇直接補虛臟,或者虛則補其母,補先後天,甚至有隔一、隔二臟補的說法,還有以通為補,以清為補等間接補益方法;治療手段更是多樣化,例如藥物劑型的丸散膏丹,其他手段還有針灸、推拿、拔罐、外治等方法,醫生可按專長選擇可行、方便而合適的方法。

2.3.       病機層次

同一個病人,會否有不同的病機診斷?這是最受爭議的一環,問題在於對「病機」的理解,以下詳細討論。

 

  1. 為甚麼可以「同病異診」?

按照筆者在《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4]一文所述,辨證論治的過程中,病機可細分為三步,分別爲:第一步:初步病機。醫者對疾病本質的模糊印象,是對病機的初步假設;第二步:臨床病機。醫者仔細辨別證侯,發現病人身上的多種個別病機,可稱為「多病機共存」的機體;第三步:核心病機。在各種臨床病機之中,找出與主訴最為密切關係的病機,判斷各種病機的標本先後緩急。

「同一個病人,可否有不同的病機診斷?」就此問題,中醫界多不敢面對,如果回答「可以」的話,好像表示中醫的診斷並無標準可循。其實,一般「病機」的說法較為籠統,從以上三個層面去理解,則能回答此一問題。

初步病機並非最後診斷,而只是診斷的開始。因為一個人可以同時存在多種病機,例如一個人素體脾陽不足,最近多了肝氣鬱結,還得了外感風寒,病機就相對複雜,多病機共存在老人身上更加常見,因此,能否將所有臨床病機都找出,要視乎醫生的水平。事實上,找出臨床病機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核心病機,有時不需要找到所有臨床病機才可以到下一步,只要資料足以診斷核心病機即可。

臨床診斷的關鍵是找尋核心病機,理論上一個疾病該最少有一個核心病機,但有時候解決核心病機時,我們必須同時兼顧其他相關臨床病機。就像素體陽虛的人,如果得了表證,在《傷寒論》中認為不可單純發汗,視乎陽虛的不同程度,考慮兼顧溫陽解表,甚至單純治裏。兼顧各種病機,有時候並不嚴謹,醫者可視乎病情的緩急,考慮兼顧臨床病機的多少,也因此說,除了核心病機診斷應該相同外,其他兼顧病機,可以有所差別。

以上討論指出臨床病機的先後緩急判斷可以有所不同,若再進深一步討論,為甚麼臨床上可以出現同一個病人,不同醫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核心病機」診斷?這是在學習「各家學說」的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歷代醫家在面對相類似的疾病上,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病機解釋,這讓初學中醫者造成學習上的困難,該怎麼理解這種情況?

 

  1. 各家學說造成「同病異治」?

古代大醫家的學說能夠流傳下來,反映他們的方法具有臨床療效,才受後世推崇,因此在討論之前,可假設他們誤診機會較低。按照前文所述,沒有兩個人的病是一樣的,歷代醫家也不可能醫治同一個病人,因此難以等同的去比較。

從大體上看,在歷代醫家治療相類似的疾病時,可以存在很大差別,例如李東垣治療脾胃氣虛發熱證,這種發熱如果從張從正、劉元素的角度,可會認為是邪氣是主要致病因素,需清熱攻邪;朱丹溪在治療虛損病時特別重視陰氣,認為「陽有餘陰不足」,而張介賓則更重視陽氣,認為「陽常不足,陰本無餘」;而即使現在的臨床上,也有扶陽派醫家主張以陽氣為本,即使是陰虛之證,按「陽主陰從」也認為陽虛為根本。造成這些種種差異,是甚麼原因?

如前所論,可以從核心病機的角度去分析。因為各醫家對於中醫理論詮釋不一致,在臨床病機中判斷核心病機時,有所側重自己的學術觀點,造成不同的選擇。還有問題是,核心病機可否不只一個?可否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的核心病機?即是解決其中一方面的病機,另一核心病機會則迎刃而解?例如一個「陰陽兩虛」的虛勞病人,陽虛和陰虛均是其核心病機,或許最好的治則是陰陽並補,但如果只治療其中一方面,單純補陽或者單純滋陰,會否都能痊癒?很難排除這種可能,不然的話,則難以解釋為甚麼歷代醫家可以發展出這麼多的學說。

應該指出,中醫的理論主體沒有因為各家不同而改變,核心病機的診斷仍然是不變的。但是因為治則治法有「殊途同歸」的可能,就算用不同治則,也可能達到最後治愈的目的。正因如此,醫家們則容易「以效測證」,按照自己的經驗而揣測病人的病機,更化身成自己的學術觀點。例如上述陰陽兩虛的例子,如果某醫家嘗試以溫陽的方法來治療,其實中醫理論也認為陰陽可互生,能夠獲效並不奇怪,但該醫家可能因為獲效,而推論出這病人只有「陽虛」的結論,更甚可發展出「純陽學派」,認為一切虛損病都只是陽虛,實際上這只是反映了中醫理論的一個側面。

 

  1. 進深討論

5.1.       為甚麼治則治法可有「殊途同歸」的可能?

從系統論的角度則比較容易理解。人是一有機整體,五臟系統互有關連,不能割裂,即使影響五臟中任何一個子系統,也會對其他子系統造成影響。現代臨床上有種情況:某醫家特別喜用柴胡劑,病人中十居其七也用小柴胡湯,不論當中有沒有誤診,卻也時有療效,為甚麼會這樣?首先人的系統是有機的,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生病時即使不治療亦有自愈之機,再者,系統各部份互有關聯,即使沒有對準特定系統作調整,而只給整個系統作一個隨意的「震盪」,或許足以讓其他子系統也達到自我修復,間接治好疾病。

當然,不是說中醫不需要辨證論治,亂開方藥也能治病,如此則沒有中醫理論的必要。這種「震盪」的方法是隨機性的、經驗性的,不需理論,而中醫經典記載的治法,則是直接找到問題的根源作出調整。「殊途」雖然可以「同歸」,也可能治好病,但沒有找到核心病機的隨機治法,則不一定能治愈疾病,療效有所差別,這就像走不同的路到達目的地一樣,路程自然有所不同,假若能抓準核心病機,自然是最快的捷徑。

5.2.       中醫診斷存在諸多變化,是否反映中醫「不可重複」?

從具體病人上看,沒有兩個病人能有相同的病,因為客觀實在的世界是複雜的、多因素的,因此完全沒有重複的可能。而西醫上的「可重複」,則是因為西醫研究排除一切其他因素,單獨研究兩件事物的關係,這樣雖然能夠重複,但卻把客觀世界簡單化,排除了眾多因素後,世界也變得不真實。「可重複」不應該是科學的唯一標準,「不可重複」正反映著中醫整體性的特點,亦是中醫的優勢。

不過,雖然「病」不能重複,但是中醫理論卻可以。中醫經典和歷代醫家所奠定的理論,如能通過實踐檢驗,後世可以學習而使之再現,醫者的臨床思維,假若是按照中醫經典理論嚴格思考,當然是可以重複的。

 

  1. 結語

「同病異治」的說法本身含義不清晰,本文試提出「同一個病人卻有不同治療」,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實際上是對於病機診斷的不同理解,因而造成後世的各家學說。深入思考「同病異治」發生的原因,對於中醫診治思維有更深刻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吳敦序. 中醫基礎理論[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7.

[2]符友豐. 證候著論訓詁一瞥[J]. 醫學與哲學,1993,14(5):19-21.

[3]王洪圖. 內經選讀[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8.

[4]李宇銘. 辨證論治的思維過程[J]. 時珍國醫過藥,2008,19(10):2550~2551.

 

 

李宇銘.〈真正意義上的同病異治〉.《杏林新綠》第12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頁23-27, 201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收拾行李時想起了「分型論治」

 

有次去杭州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出發前收拾行李時,友人發來一個「旅行物品清單」,提醒以免遺漏。想起來小時候去露營宿營,之前都總得要打印一張物資清單,「照單抓藥」般收拾東西,後來去旅行次數多了,基本上不用再看這些清單,都懂得要帶什麽了。

 

去旅行要帶什麽東西?對於沒有去過旅行的人來說,當然需要一張清單幫助,但假如去過好幾次旅行了,就不用看著單子都懂得「抓藥」了。一方面是因為記住了,更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已經明白有什麽東西是必須要帶的,為甚麼要帶這些東西?什麽時候用的?東西該放在甚麼地方?甚麼東西可以在當地買?……就是說,明白了「旅行物品清單」是為甚麼這樣設計的。

 

這一件小事,讓我聯想到中醫看病的「分型論治」。分型論治就是現在中醫教材所教導的看病方法,例如感冒分四個類型:風熱、風寒、暑濕、虛人外感等,每一種病都分幾個類型。中醫界常常疚病分型論治有太多問題,把中醫簡單化、經驗化,難道中醫看感冒就這麼簡單嘛?

 

我覺得,也不用批評他們太多,確實這些教材都是老中醫用他們的體會而寫成,問題有時候不在於「教材」,而在於「如何理解教材」。

 

就好像有些人去旅行之前,完全相信「清單」上所列的東西,結果卻帶漏或帶多了東西。一張清單是否能夠適合每一個人?適合每一個地方?適合每一個時間?這當然不行了,要視乎具體情況嘛,這個清單一直以來都只是「參考」而已,不是「標準」。更何況,這個世界有千千萬萬種旅行的物品清單呢!

 

要明白為何老中醫會寫出這種「分型論治」的教材。這就好像一個人去旅行去多了,變成一個「旅遊專家」之後,你問他去旅行要帶甚麼東西?他就會跟你分析,有多少種類的東西要帶。假如我們不理解為何要分這幾個種類,以後去旅行都是看著單子來執藥,這就永遠都無法成為一個「旅遊專家」了。實際上,當我們去旅行多了,明白到旅行的需要,就懂得自己設計這個清單,以後就不需要別人給你做的分類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分型論治」的是與非?

 

中醫教科書上教導中醫的看病方法,叫作「分型論治」(或稱為「分證論治」、「證型」),就是每一種病會分幾個類型,例如感冒分:風寒、風熱、暑濕、虛人外感等四類。

 

「分型論治」之所以在教科書普遍出現,是因為它易學易教,讓中醫很容易普及。當然這也引申出好多爭議,例如感冒只分這麼少的幾個類型的話,那麼中醫看病的「千變萬化」到哪裡去了?生病時候的演變過程如何體現?中醫的天人整體觀如何分型?這些都不好回答。

 

為甚麼會有分型論治的出現?這需要把整個產生的故事慢慢說出來,可以按前文「老師辨認學生」的比喻進一步說:

 

假如一個班主任要休假,有另外一個新的老師要來這一班裡代課,代課老師問:「班裡面的同學有什麼特徵?」班主任知道,班上每一個同學都不一樣,你要我簡單說整個班的特徵,這沒甚麼意思;但是假如要我將全部同學的特徵都講一遍,那樣也沒甚麼可能,那麼班主任就採取了一種折衷方法,將班上的同學分成幾大類:活躍型、文靜型、懶惰型、積極性……跟代課老師分析每一個類同學要怎麼相處。

 

那麼,班上的同學究竟可否這樣分類的呢?簡單來說可以,嚴格來說不可以。從粗略而言,分類確實能夠幫助我們執簡馭繁,但是班裡面的人其實個個不同,你說一個人可否同時是文靜又活躍而又有一些懶惰的?就是因為沒有一種分類是「完美」的,於是就引申各種各樣的分類角度,去將人去分類,但假若最仔細的分類,應該就是以個人為單位了,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其實就等於沒有分類吧。

 

有了前兩節「抓主證」與「學病歷」的理解之後,理解「分型論治」的問題變得易如反掌。

 

就像前文說的,當一個老師熟悉了自己的學生之後,他辨認同學的時候本身就不是依靠「特徵」,而是他已經知道這個人的全部。高明的中醫也是一樣,假若他已經熟悉「醫道」、「人道」,他看到了人的整體,他一眼就看出疾病的成因,他並不是依靠甚麼「分型」的。但是,當你逼著要問他:「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假若他每一次都跟你講:「這是不可說的。」或者說:「這太複雜了,難以用文字去形容!」那麼作為學生的聽上去,就會越來越覺得這沒法學,甚至懷疑這醫生是否有問題。

 

於是,為了讓中醫能夠傳承下去,「得道」的中醫也就開始想,還是應該把自己看到的東西,簡要的總結出來吧!就好像「抓主證」一樣,讓初學者先有一些東西可入門,於是對於每一種病,嘗試總結有多少種分類。高明的中醫也知道,當他一這樣總結出來,它就不是事實的全部了,可是你要每一個初學者都「頓悟」不太可能,還是先給他們一些法門慢慢「修行」吧。

 

從這個角度來看,「分型論治」本身不是錯,就好像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也好像是「分型」的一樣將每個病以下分多少種方藥可治,是對於圖畫的「主要特徵」的「描述」。與「抓主證」的問題一樣,初學者往往誤以為「分型論治」就是「中醫的看病方法」,其實這只是讓你有一些門徑可走,若在熟悉了中醫「見病知源」的看病方法之後,中醫水準到了另一個層次,「一眼就看出人的全部」的時候,那個時候就知道這一個世界其實不需要「主證」、「分型」,這些都只不過是人為的分類而已。

 

這就是學中醫之所以強調「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原因。就好像說香港有一座山叫「鳳凰山」,你問我這一座山是怎麼樣子的?無論我如何用文字去給你形容,也是比不上你親身去踏足它、觀察它。假如你問「岐黃之道」究竟是怎樣的?答案也是一樣的吧。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學病案」的好與壞?

 

不少中醫強調,學習中醫必須要「看病案」,認為從病案中學習是提升臨床水準的重要方法。對於這種觀點,也是有不少爭議的。就好像上文「抓主證」的對與錯一文中所說,由於病案所記錄的東西,基本上可以說是「主證」,所以就存在相同的問題。

 

或許有人認為,只要在病案中寫詳細一點,不像古人寫病案這麼精煉,那就可以了吧?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可以用繪畫的比喻理解。

 

就好像一幅「蒙羅麗莎的微笑」,你可以用文字給她形容,是一個貴婦人,棕黑色的長髮,眼神幽怨,嘴角微微向上翹起,右手搭著左手……儘管你寫上上萬字去描述,假若你跟一個沒有看過「蒙羅麗莎的微笑」的人,去用上述文字描述無數次這一幅畫之後,他能夠在腦海裡面生成這一幅圖畫嗎?必然是不可能的。莫說是這一幅畫,即使是簡單的一些線條圖形,都不可以轉化成文字的,圖畫與文字還是兩種不同的媒介。

 

就如中醫看病,望診就好像看病人的臉當做成一幅畫,病人整個臉部的氣色,當我們用文字去說出來,例如說,當我們說這個人臉色偏黑,可是「黑」這一個概念也包括了好多不同程度的黑,幾個醫師聽到則形容之後,甲醫師與乙醫師和丙醫師,他們各自在腦子裡面所想到的黑色,都不一樣。

 

簡單一點的說,中醫在寫完病歷之後,病人的「整體」能否透過你的文字而「再現」出來?從前述「抓主證」與「圖畫與文字」的比喻來看,我們知道用文字來形容圖畫,其實只能夠描述「主要特徵」,因此圖畫的整體就無法呈現出來了。

 

所以,《道德經》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禪宗之所以強調:「不可說」,就是指當我們用語言文字去嘗試解釋「道」,必然不是道的全部,所以一說出來就錯了。

 

那麼,究竟從「病案」裡面是否能夠學好中醫?我想大家都有了多一個角度去思考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抓主證」對與錯?

 

運用經方的方法,近年來不少醫家提倡要「抓主證」,這可以理解為每一個藥方有相應的一些特定病徵,只要你抓住這要點,便可以確定如何用方。這一種思想,與「辨方證」有相似之處,但是「抓主證」的提法更著重每一首經方、甚至是某一些經方藥物具有一、兩個獨特的相應證候,例如見「巔頂頭痛」即選用吳茱萸湯、見吐蛔即選用烏梅丸,可以非常方便的直接對應診斷。

 

對於這種看病方法,中醫界有不少爭議,一方面這方法能夠「火紅」起來,就說明它是簡單明瞭,容易學會,所以得到很多初學者的追隨;可是另一方面的人認為,這方法太過簡單了,忽視了病機,沒有得到經方的深意。

 

對於「抓主證」的對與錯,實際上「抓主證」亦必須有病機思想,「抓主證」當理解為「抓主機」,就是從證候看到患者身上的多病機共存情況,卻選擇抓住重點的部分先行解決,有了「病機」的幫助,才能判斷諸多證候之中何者為「主證」。在這裡,還想用一個比喻去說明「抓主證」的問題:

 

假如你是一個老師,剛剛到了一個新的班去講課,班裡面有幾十個新面孔,那麼你如何去辨別每一個人的樣子?

 

一下子面對這麼多人,腦子肯定很亂吧。在這種情況,通常會先留意某些人的「特徵」,例如某某同學個子特別高,某人金色頭髮,誰眼睛很大,他戴眼鏡……可是,「特徵」往往不是某人的專利,例如個子高的人有好幾個,當你認識這些同學越久,你就越能夠區分身材高大的幾個人中,他們之間有甚麼不同。

 

當老師跟同學相處日久,已經完全熟悉整班同學了,那時你再去問他:你怎麼去辨別你班上的同學?雖然老師可能還會跟你形容:甲同學身材高大、皮膚黑亮、戴眼鏡、聲音低沉……但是,其實老師眼裡頭認出的這個人,已經不再是依靠甚麼「特徵」,而是一眼就看出來了,甚至見到他背影也可以認出他來。

 

實際上,老師是已經能夠認出整個同學的面孔、身材、聲線、性格……就是人的全部,就算這同學明天換了衣服和髮型,他都能辨認出來。從這角度看,老師去辨認同學,他究竟是不是依靠「主要特徵」呢?不是了,雖然你要問他某同學怎麼辨認時,他可以道出這人的多少特徵,但實際上他並非因為這些特徵來判斷的,而是在它腦海裡面已經有了這個人的全部資料,只不過要說出來的時候,它只是抽取某部份內容而已,沒有可能用語言去描述整個人的樣貌吧。

 

那麼,在運用「經方」時「抓主證」,究竟是對是錯?我想大家都已經明白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望診與脈診誰勝誰敗?

 

雖然《難經》對望診與切診的論述有所矛盾,假若我們再抽身出來,討論這個問題,究竟是望診重要,還是脈診重要?這從《內經》的角度來理解,望診多是觀察疾病初起的變化,而脈診多是觀察疾病深入五臟的變化(但不是完全絕對)。

繼續閱讀

《難經》神聖工巧的「矛盾」

 

細味《難經》這段話,會發覺《難經》作者心底裡面的矛盾,他其實還是認為脈診相當重要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