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小時候每當拉肚子時,長輩會說:「肚子有風了」;又或者有些嬰兒喝奶之後需要「掃風」,否則容易嘔吐。究竟這些「風」是什麼東西?以上提到的兩種風,都是民間的說法,不完全是中醫上所說的「風」。如果真正是屬於「風病」,中醫會考慮使用「祛風」的藥物,而這裡所說的「風」則不一定需要祛風。
這是現象與本質的區別。中醫所說的「風」,是指疾病的本質而言,認為身體受到了「風邪」入侵。「風」本來是自然界的風,是比喻氣的流通,如果風進入了人體內,或者外在因素影響到體內的血氣流通太過,那中醫就稱為「風病」。風進入人體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病徵,例如風在身體表面會出現發熱、出汗、怕吹風等,如果深入一點,可以出現皮膚瘙癢、麻木沉重,甚至嚴重的出現「中風病」,可見半身不遂、語言不清、甚至昏迷不醒。一般對於風病的治療,需要考慮用辛味通行的藥物以「祛風」,但是如果身體正氣太虛,則可能需要先補益正氣,才能有正氣去驅除風邪。
風有真假之分
至於民間所說的風,多屬「現象」而言,是指身體內有一些病證,具有好像風一般的病徵。例如說肚子有風,就是指裡面有「咕嚕咕嚕聲」,或者容易放屁、噯氣,甚至攪肚痛、嘔吐等,也可算是民間「有風」的形容。這種現象上的風,是普通老百姓對於一些病證的形容,感覺好像身體裡面有些「風」在流動般,以為是身體裡有風所導致。
可是從中醫上看,這些病情往往未必是「風邪」所導致的,例如腸胃有聲音的可以稱為「腸鳴」,可以是由於肚子裡面有一些水或氣在流動,而這些流動可以因為受寒、受濕,或者腸胃虛弱所導致。因此這「風」只是一種現象,不能見到風就治風,需要找到風的根本原因去作出治療。如果見風即治風,那就是「治標不治本」了。
這種現象上的風,又可以稱之為「假風」,是相對於本質上的「真風」而言。除了民間用語常常提到這些「假風」外,其實在中醫的術語中亦有類似描述,例如有「肝風內動」、「血熱動風」、「血虛生風」等的病情,這些都可統稱為「動風」,實際上是指身體「蠕動」、「抽搐」等的病證,風亦是指現象而言,是指這種病情就像風一樣具有流動的特性,但這些病並非真正由「風」所致,故此中醫並不會使用祛風藥治療,而是要找尋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
同一個「風」字,所表達的含義不同,這就是中醫的難懂之處,也是為醫者與老百姓的不同,醫師才能夠仔細分辨原因,體現中醫「治病必求於本」的思想。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