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要通天地?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传统中医学,对医者有什么要求?在中医第一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意思就是学习医道之人,需要通达天地人三才之道,才可以使人的性命长寿健康。

(图:《信报》网页

上知天文

第一句「上知天文」,真的是指天文学!当然天文学的知识有深有浅,并非完全等同现代的天文学内容,不是要知道黑洞、宇宙大爆炸等理论,而是需要知道基本的天体运行规律。首先是日月规律,日规律就是地球环绕太阳的规律,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季节特点;月亮规律,月圆月缺对人体的影响;也包括其他星体运行与五行的关系。古代的天文学,还包括了地球内部的气候环境问题,即是现代气象学的范畴,因为这也是「天」的一部分,例如天气的温度、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季节的气候环境等。

下知地理

医者还需要掌握地理知识,即是患者身处生活地区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体健康。在《黄帝内经》之中有专篇讨论到,医治同一种疾病,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因为环境所影响、食物的偏嗜不同,导致其体质有别,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因此作为医者,需要熟悉患者所居住的生活环境,也需要了解其地区的饮食文化与疾病关系。除了是地理环境之外,例如家居环境、办公室环境等也会影响人体健康,这部分知识在现代往往归类在风水玄学之中。

中知人事

中医的特点,一般说是「治病中的人」,而相对西医则是「治人中的病」,中医虽然也是强调要治病救人,可是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因为人虚弱了才会生病,所以如何治疗整个人,将人体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作整体考虑,才能看清楚疾病的原因。而疾病的原因除了是身体层次的原因外,也有生活层次的原因,例如生活作息、饮食、情志等因素,这些其实就是如何养生的问题,懂得正确养生就不容易生病,不懂养生就容易伤害身体。

所谓「人事」,其实更重要是指「人世间的事」,包括了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在《黄帝内经》之中,提醒医者需要了解病人的贫富贵贱,这当然跟生病的原因有密切关系。而人事之中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就好像大公司都有「人事部」,就是要处理各种人力资源的问题,其实不单是工作,在家庭、团体之中,只要有人在,就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到人的情绪思想,因而直接影响健康。因此如果要根治疾病,有时候还要教导患者,如何做人处事呢!

由此可以看到,古代对于医者的要求非常高!不单是学习人体生理病理的知识,还要学习天地人之道,劝勉医者需要精勤不倦。

载于2020年8月10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大便不畅怎办?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便秘的时候,不少人会喝咖啡奶茶、蜜糖、西梅汁、甚至泻药,其实这类通便方式治标不治本,是透过寒凉的东西让肠胃受伤,继而出现腹泻而排便。例如奶茶咖啡之中含有牛奶属寒性,而且大部分亚洲人也有乳糖不耐症,喝奶之后容易腹泻。

(图:《信报》网页

怎样才算便秘?

一般人觉得一天排便一次算正常,其实这也不一定是健康标准,例如每天有排便但是便量不多,排不净的感觉,或者排便时间较长,需要在马桶上等待,也算是一种轻度的便秘。最健康的排便是「餐餐清」,例如一天吃三餐就排便三次!这是由于整个消化道从咽喉到肛门,是一条连续的管道,从咽喉开始吞咽的时候,胃肠也会蠕动起来产生便意。

如果一天排便两三次,大便成形畅顺,属于正常排便,因此反过来看,其实一天排便一次,只属基本健康状态,还可以有进步的空间。如果两三天以上才排便一次,那就属于便秘了。

便秘三种成因

当然便秘有许多原因,以下介绍三种常见生活因素。理论上吃东西下去时就会有便意,为什么许多人没有这种感觉?那就是因为肠道太弱了!肠道虚弱的原因,跟吃下去的食物有关。

第一,经常饮食过饱,不管什么食物,只要吃太多肠胃负担过重,久而久之就会劳累不想动了。因此想要排便畅顺,首先要看是否每餐都吃饱,不少人减少饮食之后,排便就自然恢复正常。传统养生建议饮食「七分饱」,那就是「不饱」!每顿饭吃到感觉饱之前就要停止了,留一点空间。不少人处理便秘的方法适得其反,以为要吃多点东西下去,才可以帮助推动肠胃排便,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日益加重便秘,减轻肠胃负担才是治本之策。

第二,经常吃难消化的食物,食物逗留在胃肠时间过久,造成便秘。食物在胃之中消化的时间,水果最容易消化,只需要半小时到1小时就消化掉,其次是蔬菜、谷类,而肉类、动物性食物如奶蛋则最难消化,需要花上最少2-4小时来处理。因此简单来说,多吃天然的蔬菜水果容易消化,少吃肉蛋奶、油腻、加工食品,有助解决便秘。

第三,喝水过多,也可能导致便秘!这类原因较少谈及,不少人便秘就习惯早上起来喝一两杯水,好像帮助胃肠「冲出」大便,其实也是类似吃泻药的原理,造成腹泻而排便。当然适量喝水是需要的,但是不少人习惯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就会冲淡胃肠的消化液、胃酸,中医上就是浇灭了「胃火」,因此消化力减弱,食物在胃肠之中腐烂,胃肠蠕动也会减弱。因此,避免吃饭时一边喝水喝汤,改为在饭前饭后相隔最少一两小时才喝,这称之为「饭水分离」的方法,对解决便秘有帮助。

载于2020年7月13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秋季为何燥热?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秋季容易感到燥热,但如果因为燥热感觉就清热和滋润,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图:《信报》网页

秋季燥热难耐

从节气上,只要到了8月7日,就是立秋节气了,可是很多地方还未必感觉到秋意,要到了近中秋或者秋分(9月23日)左右才开始感觉晚间比较凉,那就是秋天来临的感觉。但是即使外在没有感觉到秋天的凉和干燥,其实只要过了夏至,天地就开始变化了,夏至是一年之中昼日时间最长、夜晚最短,过了这一天就开始转变,黑夜时间逐步增多。过了立秋,就加快这个转变的过程,太阳日照时间减少,天气开始凉起来。

但是为什么在初秋时,还未感到凉,天还是很闷热?甚至初秋的时候这种闷热的感觉,比夏季更辛苦难受?我们尝试形容一下初秋的不适感觉,尤其是到了午后的时间,如果你没有开冷气,在室内会感觉到闷热难受,容易有种热从中往外散的感觉,但是散开之后又有点凉,身体有种难以形容的不适感觉,因此很多人把这种感觉形容为「燥热」,这是什么原因导致呢?

天地急剧变化

这其实是天地在急剧的变化过程中,入秋之后因为昼日时间减少,天气开始凉起来了,但是因为经过了一个夏季,整个大地都被太阳照射,充满了温热的能量,因此地还是热的,天开就开始凉了。人在室内建筑物的时候,人还感觉比较热,尤其是午后太阳比较猛烈,这时候更觉得闷热不适,但是随着秋季天气逐步凉起来,你会感觉到外边的空气其实不是真的那么热,可是为什么身体总是感觉闷热不适?这其实是我们的身体连接了大地、连接了整栋大楼,因此感觉还是比较热的,可是环境的空气却没那么热,于是人体就形成了一种落差,好像是感觉失调一般,怀疑身边的空气明明没那么热,为什么自己身体却有这种燥热感呢?这其实就是天地正在转变之中的过程,人在中间,会容易感觉不适。

秋季避免过凉

面对这样的状态,秋季要怎样养生,才可以舒缓这种燥热?如果只是开冷气、吃喝清凉的东西,这样虽然会感到舒服,但却治标不治本,甚至会容易伤害身体!为什么?这是因为秋季开始天凉了,如果还给用寒凉的方法去清热,那样就容易受寒了,很多人冬季怕冷,就跟秋季养生没做好有关。当然闷热难耐,舒缓一下不是不可,注意的是不要太过清凉,稍为舒缓就好。

更好的处理方法,是散开体内的郁热!这是大地的热气要散开的过程,人体如果没有跟着散开,就会郁闷在内。散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松心情,中性看待这闷热感觉,不用批判自己;做点运动,如果能够出点汗,热就会自己散开了!这是自然变化过程,只要学会顺应自然生活,人体就会变得更健康。

载于2021年9月6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上医养生智慧锦囊︰秋季锻炼法】

秋季养生更重要是为了冬季的健康,《黄帝内经》有一句重要提醒:「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许多人每逢冬季就容易出现感冒、咳嗽、哮喘、鼻敏感等病症,这跟秋季的养生方式有密切关系,可是人们往往感觉秋天干燥,就努力给自己滋润,结果适得其反。
本次讲座,中医师李宇铭博士将会给大家全面介绍秋季的气候特点与养生注意事项,欢迎注意健康的您来一起学习!

?【上医养生智慧锦囊︰秋季锻炼法】- 秋高气爽,干燥乏味应如何善用季节锻炼身体??
导师:李宇铭中医学博士
时间:晚上7:30-10:00
?线上平台︰Zoom 连结
?设备要求:线上软件 – Zoom (可于网络免费下载桌面或手机版),稳定网络连线,视像镜头 (光线充足让导师可清楚观看镜头,有助学习成果),宁静环境,清晰耳机或喇叭、咪高风。

日期: 2021年9月23日(星期四)
?广东话

日期: 2021年9月24日(星期五)
?普通话

详情︰https://fb.me/e/12IqEVe1c

报名表格︰https://forms.gle/wmACkekjFVvjhz769

递交报名表后zoom连结将于上课前一天传发到登记之电邮,请确保登记电邮输入正确。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下雨风湿骨痛?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不少患者会表示,在打风下雨之前,身体就会出现不适,例如肌肉、关节紧痛,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这种现象观存在的,有些人甚至有「气象预测」的功能,未来即将要下雨了、台风即将要来临了,他就会有身体症状出现!

(图:《信报》网页

感应天地变化

以中医的角度看,这首先是「天人相应」的观念,人体的「小宇宙」与整个「大宇宙」相应,如果天有什么变动,人体也会受到影响。不单是打风下雨,甚至是地震、火山爆发、太阳星象的变动,有些人身体比较敏感,也会感受得到,因此有些人能够预测自然现象的发生。

有些身体不适,未必是一种「病」,而是具有敏锐能力所收到的信号。就好像火警出现的时候,火警钟会向起来,本身钟声并非是问题所在,这只是一种信号,提醒火警的出现。人体的症状也一样,反映人体内的脏腑经络出现问题,亦可以反映环境出现了问题。

并非所有病都需要治疗,例如有些人下雨天就会头重不适,雨停了就自然消除,这种情况往往未必需要治疗,反映这些人对天地变化比较敏感,不妨在天地变动的时候多加照顾自己。

天人一气共生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用中医的核心观念去理解——气。传统观念认为「万物一气」,所有东西背后都有气的存在,人体有正气,天地也有正气,所谓「气」用现代的科学角度来说就是「能量」,能量是相对于物质而言,能量并非物质,但是能量可以转化成物质。

比如打风下雨的时候,会导致某地方的风气与湿气增多了,如果某些人身体内本身素有一些风湿气,人体内的风和湿气也会增多起来,于是导致各种病情出现,常见就是气血堵塞不通而出现紧痛。这时候其实也是生病了,但是如果天气等外在因素改变之后,症状就会消失的话,那就代表病情本身比较轻,人体有自愈能力可以消除。

身心一起调整

如果这类环境引起的症状比较困扰,当然可以找中医求诊调养,而更重要的是在平素没有生病之时,勤加锻炼身体,多作运动,让气血流畅;尤其是连接天地的气功功法,例如在笔者《向愈》一书中提到「瑜伽九式」,是一套简单易学的功法,可在Youtube上搜寻得到自行练习,容易帮助敏感体质的人舒缓不适。

如果容易因为天气环境等因素而出现症状,这时候不用要批评自己,觉得为何自己总是那样容易生病?首先好好休息,让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妨多「向外看」,是指当症状出现的时候,看看天气报告,又如初一、十五,月圆、月缺等的环境因素,观察身体症状会否与之相关?逐渐肯定自己的能力,身体敏感也是一种天赋才能,可以更好开发运用。

载于2021年8月8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阴雨天风湿痛?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有些人在打风下雨天时,就会容易出现风湿骨痛、关节痛,还有患者更敏锐,往往身体有预测能力,例如明天要打台风、几小时之后要下雨,身体就开始不舒服,变成了气象预测那样提前预报!当然这种预知能力,一般人都不希望拥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

(图:《信报》网页

风寒湿痺

这类病西医上可称为「风湿病」,其实风湿的说法本身是从中医而来,中医上关节痛的原因,是因为身体气血虚弱之后,就容易被外来的风气、寒气、湿气所侵袭,要留意不止风和湿,更重要还有寒气。在《黄帝内经》记载这种病称为「痺」,成因跟「风寒湿」三者有关,视乎三者比重的多少,风多点的疼痛就会呈现为游走性疼痛,即是疼痛会在不同身体部位出现,寒多就会疼痛得比较剧烈,湿多的疼痛就会比较固定或有重坠感。

为什么关节部位较为容易出现疼痛?通常说那些部位活动比较多,所以容受损,而中医的角度看,则是关节部位较少筋肉,因此气血运行到该部位较少,一方面比较容易受到外邪所入侵,另一方面因为较少气血到达,故此受损之后较难自我修复,因此风寒湿气就容易停留在关节部位。

天人相应

这些风寒湿气,本身在大自然界也可以是正常之气,正常自然有风、有寒有热、有湿气,这些也是人体需要之气,但是正值身体比较虚弱之时,这些自然之气进入身体之后,就比较难离开排出,造成了体内的风寒湿气过多,积聚在虚弱的部分而生病。

每当天气开始出现风寒湿气较多的时候,身体也就容易吸收更多气进入体内,但如果体内本身已经藏有这些气在关节之中,那就容易积聚过多而出现疼痛了!导致病情复发,这就像警告信号,提醒要留意环境变化。

气血流通

怎样预防风湿关节痛?从正邪两方面去说,正气方面,要让自己气血充足,勿过劳、宜运动,让气血流通,风寒湿气就不容易入侵。邪气方面,要避免风寒湿气,其中特别着重避免受寒,寒气是导致疼痛的主因,冬天适当穿衣,夏季避免经常在冷气环境之中,尤其避免睡觉时开冷气,因为睡觉时身体正气进入体内,体表正气较为不足,是容易受寒的时间。

如果已经出现风湿关节痛,要怎样促进痊愈?主要看风寒湿气有没有「化热」,如果有出现「红肿热」的疼痛,那就是关节部位除了风寒湿还有热气,病情比较复杂,这时候建议要就医治疗,适宜少活动、多休息。而如果疼痛部位没有红肿热的感觉,一般属于风寒湿气引起的,这类病情治疗上主要用温热辛通的药物治疗,生活上宜多活动患处,即使疼痛仍需要适量活动,才能打通堵塞。

载于2020年6月15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皮肤敏感怎办?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皮肤容易敏感,出现红疹瘙痒,甚至患风疹、湿疹,怎么办?当然每个人生病的原因各异,患病了需要经过诊断才能治疗,这里介绍红疹的常见生活成因,帮助你从根解决,预防生病!

(图:《信报》网页

热气与寒气

中医理论认为,凡是红疹皆是由「热气」导致,因此出现红疹的时候,需要避免热气的食物、过热环境,是基本的护理要点。可是,热气并非是最终的原因,体内出现热气,可以由于其他原因所导致。

例如常见的原因,是身体受到风寒,即是吹风受寒之后,用自身的正气去抵抗它,会出现「化热」的现象产生热气。换句话说,皮肤敏感热气亦可以是因为受寒所导致!一般健康之人受了风寒,可能会出现发热、怕冷、头痛等感冒症状,可是身体相较虚弱之人,因为正气不足,受风寒之后未必能够发烧起来,而只能局部地发热,因此出红疹的患处,其实也是一种局部发热的情况,实际上代表身体偏弱,也往往是因为过往感冒的时候没有根治好,只采取了治标的方法例如退烧、止痛等方式,因此病情就延误转变了。

饮食与生活

饮食也是常见成因,直接因素是饮食热气、经常过补,例如经常吃肉类海鲜、煎炸油腻等食物,导致体内积热,身体希望排出过多的热气毒素,如果二便未能足够排走,亦可从皮肤排泄,于是出现各种皮肤疾患。因此饮食清淡,偏向素食,多吃蔬菜水果,往往能够解决皮肤问题。

容易敏感的皮肤,患者通常更加努力清洁,用强力的沐浴乳、洗发水,可是化学成分的清洁剂往往带有刺激性,又因为皮肤清洗后过于干燥,皮肤就分泌更多油脂,造成恶性循环。因此皮肤敏感之患者,宜慢慢改为习惯用清水清洁皮肤,在比较油腻的时候,宜用天然油脂的肥皂清洁,避免用热水而改用室温水清洁。

劳累与情绪

只要是身体过劳,导致气血虚弱,还会出现另一类「虚火」的病情,例如不少人熬夜加班就会出现热气,除了皮疹,或有咽喉干痛口疮等问题。这类病情就算饮食十分清淡,也还会出现红疹,根治方法就必须要减少劳累、增加休息之后,病情才能缓减。除了饮食劳累之外,饮食劳累也是常见原因,即是不管吃什么食物,只要每顿饭饮食过饱,也会导致肠胃劳累而出现虚火。

情绪也可以导致皮肤敏感,尤其是压抑的愤怒情绪,愤怒也是一种「火气」,如果愤怒能够宣泄出来还没事,如果是怒火中烧,中医上叫作肝气郁结、肝郁化火,例如敢怒不敢言、经常忍气吞声的人,将火气压抑在体内,可是体内热气还会找渠道宣泄,因此导致皮肤红疹瘙痒,希望让你烦躁抓起来,也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法。

载于2020年5月18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治标的养生法?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你的养生方式,属于治标的还是治本的?「养生」是中医的名词,不少人觉得「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因此以为凡养生都是治本的,其实养生方法也有治标治本之分。中医的观念认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果病情比较急重的话,就采取治标的方式先舒缓不适,其后才采取治本的方法解决根本问题。

(图:《信报》网页

养生也是一样,也有治标的养生!比如说,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已经比较注重养生健康,但还是觉得疲倦乏力,容易生病?经常用食疗,吃补品、营养品了,但为什么身体还不好?为什么还是经常反复生病?……这些情况也表示你所用的养生方式「治标不治本」,做的时候能舒缓问题,但是不做的话问题还会呈现。

养生三层次

古语有云:「下医治已病,中医治欲病,上医治未病」,将医学分为三个层次,下医层次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疾病,中医层次是针对病情比较轻或者欲要发病,上医层次是针对病情还未发生。养生也有这三种层次,不同生命阶段的人需要用不同方法养生。

生病的时候应当选用治疗方法治病,病情比较轻的时候可以透过养生帮助舒缓病痛,而到了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要加强养生去预防疾病发生。一般的养生方法通常在「中医」层次,讲求「调养」,注重饮食寒热温凉平和、保养休息,过程柔和舒适,效果立竿见影。

可是这类养生方法,往往是偏向治标,如果不做的话身体不适又再出现。如果想要追求更佳健康、不再生病,就要提升更上一层。

上医层次的养生方式,讲求「锻炼」,主动强身健体、需要付出努力,过程未必舒适,是长寿百岁方法,效果在未来出现。

上医养生法

举例说,中医层次养生建议人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天冷的时候多穿衣盖被子、吃喝温热的食物;上医层次的养生,则会强调人需要锻炼,除了是运动强身之外,也包括耐受寒冷的锻炼,传统的养生谚语说「常保三分饥与寒」,就是提醒带点寒冷和饥饿,可以帮助强身健体。

又如饮食养生,中医层次的养生方式,会建议人多吃细腻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多吃粥、汤水,对生病康复有帮助;上医层次则倒过来,鼓励人多吃「粗粮」,例如吃糙米饭,多吃食物的天然状态。为什么要吃粗粮?就是因为它难消化,帮助肠胃锻炼,跟运动强身道理一样,如果肠胃缺少锻炼,消化能力就会变弱。

笔者提倡「上医养生法」,指出生病时的养生跟健康人的养生不同,许多人的养生方式是生病或病轻时候使用的,可是如果要迈向终极健康,就需要往上提升,离开舒适区,在还未生病时加强生活上的锻炼,预防胜于治疗。

载于2020年4月20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为什么有疫症?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为什么会有疫症出现?西医上解释为新的细菌病毒出现,那么中医怎么看?凡是生病总有原因,有不同层次的解释,明白原因就可以懂得预防。

(图:《信报》网页

从外在因素考虑,疫症出现与非时之气有关,即是并非顺应四季的气候环境,例如冬季太早冷、太迟冷、冷太久、冷太过等,每个季节应当有自己的气候特点,但是如果违背了该季节的气候特点,人就容易生病。当然现代有全球暖化的原因,亦是导致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气防疫观

从内在因素而言,《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在因素属于「邪气」的部分,而人体的正气才是更为关键的主因。中医的发病观念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而以内因为主导」。比如这次新型病毒,虽然它可能导致肺炎,可是不少人感染病毒之后,未有病征或者病征轻微,就算患病者亦有不同的康复快慢过程,从中医上看就是因为每个人的正气强弱不同所致。

疫症蔓延迅速,同样跟人体的正气不足有关。外在因素例如细菌病毒的强弱,的确是其原因之一,可是正气充足之人就不会容易受感染,感染了也不一定生病。那么为什么疫症会蔓延迅速?那就跟某地区的人集体正气虚弱有关了!

或许你会问,疫情可以蔓延全球,是全球人都正气虚弱吗?是的,这的确可以是一个主要原因,大城市之人往往生活节奏急促,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休息不足,缺少运动,饮食不健康等诸种因素,也是导致疫情出现的原因。因此疫症出现,也是提醒人们现代城市的生活出了问题,需要重新检讨生活方式。

社会生病了

中医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整体,人与社会也是一整体。社会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人也「集体生病」,这也是疫症或流行病出现的原因。

过去历史上的有许多疫症大流行,原因往往跟天灾人祸有关,例如战争、地震、台风、饥荒等,及后就会出现疫症。或问,现在虽然没有这些问题,为什么还有疫症?现代的生活模式早已是一种「人祸」,消费主义带来社会不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崩溃,物种灭绝,能源和粮食危机等,实际上地球的「末日警钟」早已敲响了。

当全球因为疫情而导致工厂停工,大量减少了碳排放,直接舒缓了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这是过去多年来,各国社会努力也还未做到的,一次疫症就做到了!

人体生病也一样,生病就是希望给你警号,警告现有生活方式出了问题,需要改变,疫症出现也是希望各国社会觉醒,需要急速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可持续的生活,那么疫症自然会「功成身退」。

载于2020年2月20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高敏感不是病?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有些患者属敏感体质,经常周身不适,但检查又不一定发现问题,例如常见胸闷心悸、呼吸不畅、皮肤瘙痒、鼻敏感、喷嚏流涕、出汗、容易怕冷或发热等一类小毛病,有时候不一定真的是患病了,而是一种叫作「高敏感」的体质状态!

fb-%e5%b0%81%e9%9d%a2%e5%9c%96_%e8%b6%85%e8%b6%8a%e6%95%8f%e6%84%9f%e6%9e%b7%e9%8e%96

(图:《信报》网页

有一本畅销书名为《高敏感是种天赋》,提到全球有15亿人属于「高敏感族」,即是五分之一的人有这种特质,他们通常容易有这些心情:不爱给人添麻烦,曾为他人眼中的小事深受打击,只要周边发生冲突就想躲起来,容易有罪恶感,面对大量资讯时特别容易焦虑,讨厌到人多的地方,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等等。

笔者在临床上亦经常发现患者属于高敏感体质,其实并非真的有大病,而是因为他属于高敏感族,将自己的天赋特点误以为是病,以下用中医角度谈论对高敏感体质的认识。

 

敏锐与敏感

「高敏感」并非是指敏感症、过敏体质的问题,而是指正面的身体状态,是指这类人有相当敏锐的能力、较高的觉察力。人有不同的感官,当一个人的听力特别敏锐,就会听到微细的声音,那么他就容易成为音乐家、歌手;如果视力特别敏锐,可以更仔细观察事物,因此就容易成为画家、艺术家。

以上是指他已经懂得发挥运用自己天赋才能,但是通常这种天赋是从小与生俱来的,小时候的他却不一定知道这些天赋才能要怎么运用。比如你长大了会成为飞机师,但在孩童时期就给你一架飞机,你也不知道要怎样飞起来。过去这类孩子通常称为「资优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孩子愈来愈多了,反而见怪不怪,没有那么多资源去帮助他们发挥才能,因此就被迫融入主流社会之中。

 

接纳自己独特

当这些拥有特别敏锐能力的人,与一般人一起生活,往往感觉不适应,试想,如果一个人听力特别敏锐,例如他能够容易听到时钟的滴答声响,眼睛的解像度能够比常人放大十倍,他所收到的资讯就会过量,带来生活困扰,不容易集中,故此这类孩子往往被标签为注意力不足、多动症。

更重要的一点,因为这类孩子的直觉力很强,能够用心直接感受到环境的气场干扰,导致心气不通,因此容易出现心胸不适,甚至影响一身百脉的流通,导致周身不适、难以形容。身体也有智慧,希望可以排走体内的病气,透过各种途径排走如出汗、皮肤病、怕冷发热、流涕喷嚏、腹泻等,故此以为身体虚弱经常生病,但其实这是正常的排毒反应,反而是因为身体好才能自行排毒,是他的身心特别敏锐所导致。

要解决高敏感所带来的问题,首先要明白这不是疾病、不一定要治疗,接纳这是自己的天赋才能,才可以「根治」问题。

 

载于2020年10月12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正气防疫观念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疫情逼在眉切,全民严阵以待,中医怎么看疫症?从中医的角度,疫症的流行因「非时之气」,与整个气候环境失常有关,例如天气过冷、过热、过湿,或者季节该冷不冷、该热不热等,现在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暖化也有密切关系。

2387007_226ced2191c65fc57350570562b3a237_620

  (图:《信报》网页) 

 

正气虚弱致病

进深一步看,凡是生病跟「正邪」两方面有关,正气与邪气,生病是内外因互相作用之下,而以内因为主导的结果,因为人体正气虚弱,邪气才会容易内侵。疫症亦然,疫症出现反映某地区的人民普遍身体虚弱,在古时多在战乱、饥荒、天灾之后,才会出现疫症,乃因这些灾害导致人民虚弱而容易患病。

或问,现在没有这些天灾人祸,为什么会体虚?香港是全球工作时数最高的地区之一,楼价负担也是冠绝全球,人民生活负担极重,少休息、运动不足,这些都是容易患病的基础条件,即使在中国内地,大城市亦有类似的生活压力问题。疫症出现是为了提醒人们,要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过符合自然的生活。

 

染病不一定生病

中医看待疫症特别着重「正气」,单纯看外在因素,容易造成恐慌。不少人觉得,感染了病毒,就会病重甚至死亡,那样未免太悲观了。以2003年沙士为例,当时香港感染沙士入院有1756人,299人死亡,可是2004年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系主任袁国勇的一项研究发现,发现03年部分捐血者的血液含有沙士抗体,以此数字推算沙士爆发期间,有近三万市民感染沙士病毒,却没有发病,这数字比官方公布的沙士患者超出25倍!

这项研究的解读,悲观的人会觉得:「竟然这么多人感染了病毒而不知道!多恐怖,这么多人是隐形患者到处传播病毒……」乐观的人则会这样想:「原来感染病毒并不了怕,25个人感染病毒只有1个人会发病,100人感染才大约有1个人死亡,而且大部分香港人都没有感染。」

 

邪不能胜正

悲观者总是觉得自己就是那「幸运儿」,其实是过于忧虑了,用中医的观念看,正气就是防疫的最强工具,就算染病也不一定会发病,发病也不一定病重,病重也不一定会死亡。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中有一句名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本身是指怎样面对疫症患者,古代没有口罩、手套等的防护工具,医者怎么预防?原书之中提到,要注意呼吸,透过冥想方法,可保护自己免受感染。当中的原理类似于现在提倡的正念静观Mindfulness方法,就是帮助人专注,从而减少头脑的恐惧、思虑,人体的正气就会充足和流畅,因此不容易染病。

要预防疫症感染,保持内心平静、心情舒畅,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悲观恐惧则容易染病。全面活出健康生活,提升正气是最佳防疫方法。

 

载于2020年2月27日《信报》 

作者为注册中医师


 

 

「大医道」——大众的医学院开业

 

很高兴告诉您,李宇铭博士新开设了疗愈学校名叫「大医道」,于2019年6月正式开业,地点位于太子,交通十分方便,主力策划「望神疗愈师」系列课程,欢迎推荐你身边喜欢中医的朋友一起来学习!

 

【大医养生系列 — 运气调神之道[第四届・实践练习篇]气血流畅百病自消 | 李宇铭博士讲授】

课程资料 

2020年3月2、9、16(周一)、20日(周五)- 共4堂课、12小时

时间:晚上07:30 – 10:30(10:00-10: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地点:太子 – 大医道(太子地铁站E出口步行1分钟)

地图:https://bit.ly/2YjOnXb

对象:

  • 适合任何人士参与,尤其希望拥有整全健康,渴望认识自己的人士;
  • 适合容易生病、亚健康人士,学习功法以强身健体,预防生病。

 

课程详情:http://leeyuming.com/qiflowcourse202003/

报名:https://forms.gle/dmM5AyahuqFkGNjB9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