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民间流传一句话说:「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这句话成为了许多人的健康养生法则,可是这并不一定符合医理。
(图:《信报》网页)
这句话第一个重点是,认为吃早餐相当重要,要「吃得好」!当然啦,如果可以选择,应该每一顿饭也要吃得好吧,谁会希望吃得差?要说吃得好当然人人也会赞同。可是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明人其实「不应该吃早餐!」最近书店有一本畅销书叫《我,不吃早餐!》,列出了不吃早餐的许多科学研究,值得参考;还有一本书叫《早上断食,九成的毛病都会消失!》也是有同样的结论,认为早上不吃早餐能治百病!
在中医的古籍之中,没有叫人「一定要吃早餐」。早上醒来的时候,整个人的机能也是刚苏醒,人的肠胃也一样,也是不适宜吃东西的;况且大部分人早上醒来的时候,其实也不是真的肚饿,只是习惯吃东西而已,早上如果还要「吃得好」,不少人误以为「好」的意思是吃得丰富,那就容易吃伤肠胃了。
中午宜少吃
午餐也是一样,午餐吃得饱,这里所谓「吃得饱」,只是满足了人的心理,感觉吃饱了很舒服!其实中医养生自古以来强调饮食「七分饱」,所谓七分饱,实际上即是「不饱」,在《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吃饱容易伤肠胃,这是自古已有之戒律,如果天天中午吃饱,当然是违背了养生法则了。
从医理而言,正午的时候,人体的气血阴阳正在处于更替交换的时期,所以中医养生有「子午睡」的说法,就是说子时和午时(分别是中午和晚上的11时到1时时间),也是阴阳转化的时候,人体亦应该休息以顺应自然,因此正午的时间,就好像午夜不宜吃东西一样,就算要吃饭也应该少吃为佳。
晚餐宜早吃
最后「晚餐吃得少」,是相对较为合理的一句,实际上任何时间进食,也是以吃得少为佳。更进一步而言,古人常言「过午不吃」、或者「入夜不吃」,太阳下山之后,人体的正气亦相对虚弱,夜间吃饭较为不容易消化,因此如果可以,能够在日落之前吃晚饭是较佳的选择,愈是入夜的话,就愈适宜不吃或者吃得少了。
古今中外有太多不同的饮食方式,并非只有「一日三餐」,这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产物,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集中上班上学而安排的,而古代大部分人的饮食方法,通常是一日1-2餐,如果是一天两餐,建议在上午的9-11时和下午的3-5时左右,是一天之中消化力较强的时间。当然饮食因人而异,最理想的进食方式,应该是像自然界动物一样,肚子饿就吃,不饿就不吃,并非要固定自己一个饮食时间,那样才是顺应人体、顺应自然。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