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燥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人觉得自己「很燥」,尤其是到秋天的时候,干燥的感觉特别明显,干燥可以是局部的干燥,常见口干、咽喉干、嘴唇干、眼睛干、鼻子干,也可以是整体的感觉,周身皮肤干燥,毛发干旱,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等。

 

1646753_017513748ff6d3730733c815c82138dc_620

(图:《信报》网页

 

人为甚么会燥?通常最直接的原因,认为「燥」本身是一种气,「燥气」过盛则会导致干燥。传统中医的理论认为,致病的邪气有六种,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燥是其中一种邪气,是秋天的主气,是一种「肃杀之气」,在秋天的时候使万物干燥枯毁。

 

燥的两类成因

可是,燥邪直接导致干燥,只是其中一种解释,中医理论相当有趣,同一种现象可以有多角度的认识,「燥」正好是中医自古以来讨论颇多的题目。许多古代中医认为「燥并非只是因为燥」,最简单的解释,燥是指干燥,就是之人体内的水、津液缺乏了,那就自然会干燥吧!所以燥的根本原因,是身体的水湿不足够,或者这些水湿不能够流通到不同的地方去。因此,也有医家认为,燥邪本身是「不存在」的,其实是人体内的水不足够,那就出现干燥的现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要解决干燥,就要看身体内的水湿是否「足够」和「通畅」这两大类原因了。如果是水湿不足够,当然补充水湿就是最好方法,中医上通常称之为「滋阴润燥」、「补津液」等的方法。但是,有时候并非只是因为水湿不足,例如常见的是身体内有热气,热气耗伤了水液,这时候除了要考虑补津液,更重要是清热,这样才能治本。

 

燥也因为湿?

水湿「不通畅」是另一个常见成因,这就是指身体内其实有足够的水,只是因为不通了,就好像水管不通,就算你的水箱有水也流不过去。

这也好像是秋冬的时候,自然界为甚么会干燥起来?是自然界的水不足吗?当然从现象上看,好像是空气中的水不足够了,可是从整个地球的角度来看,水并非消失了,而是水去了别的地方,例如因为天冷,水就沉降了,储藏在地下,甚至结成冰了。

同样道理,人体内如果虚弱了或者受到寒气,导致水湿停滞,水不容易流通到其他地方去,也可以导致某些地方的干燥感觉。常见的例如因为肾虚受寒,导致水停在人体下部,水不能够往上走,因此就容易口干口渴。这时候的治疗,就不是再用滋润的方法了!也不可以用清热的方法,而是倒过来,需要用辛温的方法,让水流通就自然解决问题了。

总而言之,各种原因也能够导致燥,水湿停滞也可产生干燥!这也好像是现在温室效应的气候变化,某些地方出现水灾,却有某些地方干旱一样的道理。

 

载于2017年9月1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夏季要热一点?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夏季天时暑热,要避免中暑,是一般的常识。可是,所谓过犹不及,如果夏天只是避免过热,经常在清凉的地方生活,那样对健康也未必有利。

1623372_019715d07b84f73859619ba50b9f7388

(图:《信报》网页

 

传统中医对于夏季的养生,相当有智慧,例如在《黄帝内经》之中,对于夏季的养生要点,特别说了四个字:「无厌于日」,意思就是不要讨厌太阳!对啊,很多人不喜欢夏天的太阳,觉得太热了!容易浑身大汗,口渴烦躁。《黄帝内经》却告诉我们,夏季的太阳是好的,这有什么好处?

 

夏季祛寒好时候

夏天的太阳可以帮助我们,祛除之前秋冬春积累下来的寒气,那样我们身体才能恢复健康。一年之中,尤其是冬季的严寒,使身体内累积了寒气,怎样好好驱除它?春夏天气暖和炎热之时,正是最好时候!

传统上认为春夏是登高、郊游的好季节,夏天适当的晒太阳,到户外活动,让自己热一点,身体的寒气自然去除。可是,通常很多人会问,夏季多去晒太阳的话,不怕中暑吗?

是的,这里不是叫人猛烈去做,还是那句「过犹不及」,凡事不要太过,做到自己能够承受的程度就好。尤其是体弱者、生病者,通常先注意的是「不要过热」、「消暑」,适可而止就好;让自己「热一点」的方法,属于锻炼的强身方式,较为适合无病者,中医称之为「治未病」。

 

夏季出汗好处多

夏季去除寒气的方式,最佳的方法,是让自己好好出汗!想想看,身体内的寒气,要透过甚么样的方式离开身体?除了直接透过热气往外散开,也可以透过各种「排水」的途径带离身体,包括出汗、流鼻涕、咳吐痰、大小二便等等,其中出汗是最全面的途径,可以祛除身体各个部位的寒气。

怎样可以让自己出汗多一点?做运动是直接的方法!在夏天这炎热的季节,就算不怎么活动,只是坐着也容易出汗了,如果再加上一点运动,那就更容易出汗。甚至也有人夏天去焗桑拿、泡温泉,那是更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当然这也不是人人也能做到了。

另一方面,夏季不宜经常在寒冷的环境中!按照中医的理论,春夏秋冬、生长收藏,顺应夏季气候,热一点才是顺应自然。可是如香港这大城市,大部分商场、交通工具上的冷气也相当冷,除了容易受寒之外,也不利身体热一点,违反自然规律,不能祛除寒气之余,更容易令身体受寒。又如很多人晚上习惯开大冷气睡觉,却盖上厚被子,夏季时人的皮肤毛孔疏松,比冬季更容易让寒气有机可乘。

如果夏季还要受寒,那么这些寒气就很难再有机会祛除了。于是很多人一年四季也在反复感冒、鼻敏感,容易生病,这跟夏季「不够热」有密切关系了。

 

载于2017年8月4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夏季容易受寒?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人也明白到,夏季比冬季更容易受寒!一般人觉得夏季天热,应该容易得热病,因此宜多吃消暑的食物,宜凉快避免中暑。这当然是基本常识,夏季天气太热不好受,可是中医的理论相当有趣,寒热的问题不是那么机械简单,并非天热就人人都会得热病,相反天热更容易令人着凉。

1602375_aa589c28a06a3501a17df407b8e86560

(图:信报网站

 

基本的原因,夏季往往有寒冷的环境。例如香港大城市的夏季,到处都开冷气,大商场、地铁巴士,冷气往往开得很大,尤其出入户外户内的时候,温差之大,就像突然从夏季进入了秋冬,平常身体虚弱的人也容易在「转季」的时候感冒,这就是类似的情况。

冬季时我们通常会穿多一些衣服避免受寒,夏季则容易掉以轻心,衣服不够就容易着凉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习惯,夏季的时候还带上外套。

夏季易生肠胃病

就算不是大城市,即使在自然环境也可以受凉,夏季夜晚也会有清凉之时,或因穿衣不够,贪凉吹风等,所以中医上有「阴暑」病,就是指夏季暑热之时因为吹风受凉而导致的病情。

进深一步解释,更内在的原因,是夏季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蓬勃在外,人的阳气亦是一样,体表的阳气旺盛,故此人体偏热,容易出汗。汗出之后腠理汗孔疏松,因此人就容易受风着凉。相反在冬季的时候,阳气潜藏在内,人体皮肤毛孔紧密,因此冬季反而不容易着凉。

夏季是肠胃病容易流行的季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食物中毒,较常在夏季发生。这种情况,也是跟夏季容易受寒有关!基本的原因,也是因为夏季天热,人们喜欢贪凉饮冷,寒凉饮食容易直接进入体内,使肠胃受伤。

 

睡觉盖肚免着凉

进深一步解释,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就是说一个人在春天受风,到了夏天就容易得腹泻等肠胃病,为甚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在春天的时候受风,风的特性是活动流通的,那就使人的气血偏向外走,就好像潮水那样,如果一个人身体本身气血不足,那么他体内的血气就容易更虚弱了,到了夏季热盛的时候气血更加走向体表,于是体内的血气就更虚,胃肠虚弱就容易得肠胃病。

在另一部中医经典《伤寒论》之中,又说了类似的话:「夏月盛热,欲著复衣……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这也是告诉我们,夏季的时候因为热气太盛,使人的血气偏向外走,导致体内尤其是胃肠容易虚弱,寒气就容易直接进入体内胃肠了。

因此,夏季虽然天气这么热,也要注意避免受寒!记得小时候长辈都会提醒我们,睡觉要盖被子,最少也要盖著肚子,原来当中隐含着养生智慧。

 

 

载于2017年7月7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WhatsApp Image 2017-07-07 at 6.26.04 PM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湿重吃甚么好?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人觉得自己湿气重,感觉疲倦沉重、周身酸痛、消化不良、大便粘滞、湿疹水肿等等,经常问医师:吃甚么可以祛湿?

14169448143_69683fbaee_z

(图:Flickr

其实,医师很多时不大愿意回答这问题!为甚么?这就好像家里墙壁渗水,可是你只是用抽湿机去掉家里的湿气,这有用吗?虽然也算有用,但是却治标不治本。根本问题不是要去「祛湿」,而是发现产生湿气的原因!的确,有不少药物食物可以祛湿,但是你没解决产生湿的原因,那样还是没解决问题。

祛湿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透过饮食,最好的祛湿方法是——出汗!可是要主动出汗,一般要做运动,或者要在比较热的环境之中,但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模式:少运动、多在冷气环境生活,是导致湿气重的原因之一,单纯改变饮食未必有效。

在中医上看,湿重的确与饮食有密切关系。身体的水湿是怎样产生的?从外来的话,就是从环境中感受到湿气寒气,而如果水湿是从体内产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饮食!

尤其是饮水太多,就容易导致湿气过重,可参考过去本专栏文章《湿重怎么办?》此外饮食过饱,经常吃滞、寒冷饮食,也容易伤脾胃,导致湿气内生。

 

饭水要分离

这里想特别介绍,一个人们经常忽略的原因——吃饭时喝水、喝汤,是造成湿重的常见原因!

老一辈的人经常提醒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要喝汤,这真是有很大智慧!想想看,陆地上的动物,只有人会一边吃食物、一边喝水的,大部分动物都将饮和食分开进行。一边吃饭一边喝水,会有甚么问题?一般人都明白,从西医的角度会冲淡消化液,导致消化不良;从中医角度看,胃消化食物需要阳气,又可以叫做「胃火」,而水属于阴性,当你需要用胃火去消化食物的时候,你却经常用水去浇灭这火气,结果导致胃火减弱!

吃饭时不要喝水,是「饭水分离法」提倡的概念。这里特别介绍一本书叫《饭水分离阴阳饮食法》,书中教导我们,吃饭的时候不可同时喝水,不喝汤、不喝饮料,也少吃粥、汤面,饭前饭后两小时才喝水。

实践这种饮食方法,一开始的时候或许容易口渴不习惯,这也可以代表身体内还有湿气,脾胃虚弱产生的水湿,未能流通所导致。当胃里面的水湿减少,胃火消化能力增强,体内的水湿化开,能够流通周身,那就自然不会口渴,也能够解决各种湿重的不适感。笔者见证过不少实践饭水分离的朋友,对身体寒湿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人体阳气。

所以「湿重要吃甚么好?」的问题,有时候重点不是吃甚么食物,而是在于饮食的方式,从根本处纠正错误,才是祛湿的最佳方法。

 

载于2017年6月9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诺贝尔奖不是给中医?

【《信报》中大医论专栏】

1489081_29bc057b8474bb08cc82ec75c86017cb_620 (1)

(图:信报网站

 

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一位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家屠呦呦,可是自她获奖之后,中医界争论不休,争论这个奖项是否给中医药的荣誉?后来瑞典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的委员,清晰地表明:「屠呦呦这个奖不是颁给中医的,而是颁给那些从中医中获得灵感的科学研究者。」

这其实是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之中有一种药叫「青蒿」,它味苦而辛、性寒,能够清虚热、退暑热,治疟疾寒热。可是当屠呦呦,从青蒿这种植物之中,发现里面的成分「青蒿素」,认识它可以杀灭疟原虫,那就彻底将这种东西改变成西药了。

 

青蒿素不是中药

 

怎样界定一种东西是中药还是西药?很简单,就用它背后的理论根据,如果用中医中药理论认识的,是中药;用西医西药理论认识的,是西药。特别强调,如果用西医西药理论去认识一种中药(植物),那当然还是西药啊!

 

就好像中药之中,有薄荷、生姜、肉桂、姜黄,这些东西在外国也有,他们不会将这些东西叫「中药」,只是当我们用中医角度去认识它,它才是中药。一个科学家,从天然的植物之中提取一种有效成分,于是开发出一种西药,这最后当然是西医药的成就,如果背后是从中医药的知识带来启发,这也应该说,中医的智慧是有所贡献的。可是中医界所争论的,并非只是想「争一口气」,而是想要说清楚,甚么才是真正的「中医药研究」?

 

中医研究vs研究中医

 

比如你要称西瓜的重量,你会不会拿一把尺子去量度?又或者你要仔细观看月亮,你会不会拿显微镜去观看?当然都不会!同样道理,研究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中医的研究方法跟西医的研究方法不同,如果我们用西医的方法去研究中医中药,结果当然会变成西医的研究了,这可以称为「研究中医」,是将中医作为一个研究对象(object)去看待、去研究。

真正的「中医研究」,是指以中医药自身的研究方法,去认识人体疾病健康,认识天地人的关系。尤其是中医与西医的特点截然不同,中医着重整体、宏观,主要研究形而上之人;西医着重局部、微观,主要研究形而下之人。两者的信念南辕北辙,如果用西医的方法去研究中医,到头来只会改造了中医,将中医变成西医。

可惜的是,诺贝尔医学奖只是颁授给西医,还未认识到传统中医学的特点,如果有一天诺贝尔奖能够承认中医自身的科学性,这将是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进步。

 

载于2017年2月10日《信报》

 

李宇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大笑能治百病?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有人说「大笑能治百病」,《圣经》也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笑为何能治百病?这从中医的角度看,也十分支持这一养生方式。

1551406_c40aeb8fa0378b634fe3bbc9af14081e_620

首先《黄帝内经》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就好像一个国家的君主一样,掌管一身健康。这是由于中医认为「心藏神」,我们的精神魂魄藏在心中,使我们能够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心神健康才能人生如意。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分别藏着不同的情志,其中心之志为喜,即是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直藏有喜悦,只是我们是否让这喜悦释放出来!《黄帝内经》又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里说的「膻中」,一般指胸中之处,也可以是心的另一个称呼,这里也是强调心是可以生出「喜乐」的!

《黄帝内经》还有一句重要的话:「喜则气缓」。人有七种「情志」:怒喜思悲忧恐惊,各种情志也会影响人的气血流通,七情大都有负面影响,可是唯独「喜」这个情志,是会使气血「缓和流畅」!亦即是说,当一个人有正面快乐愉悦喜欢等感受,就能够使气血流通,百病自然不生!这就是为甚么笑能治百病的道理。

 

以阳消阴

 

这种治病方法,是中医的「情志疗法」之中的最大原则,称为「以阳消阴」,由于其他情志也算是负面的、阴性的,而「喜」则属于最为阳性的情志,因此喜悦能够制胜各种情志问题。

当然如果要用笑来治病,不是只是「微笑」,而是要「大笑」才行,甚至哭笑不得更佳!由于社会文化影响,大部分人都不习惯大笑,其实笑应该要能收能放,可以随时笑出来。这里特别介绍一种活动叫「爱笑瑜伽」Laughter Yoga,在香港多处地方也有举行免费大笑集体练习,不妨尝试体验。

我们可以将笑当做是一种「运动」去看待,连续笑半小时到一小时,这运动量可真不容易啊!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假笑,但好像运动一样,只要我们练习多了,熟能生巧,容易变成自然的笑、随心所欲的笑!

为甚么大笑到哭笑不得的样子,对身体健康的效果更好?一般流泪属于悲伤的外在现象,在《黄帝内经》中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如果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会引起「心动」,其后甚至摇动了五脏六腑!当然悲哀流泪过多会损伤身体,但是如果因笑而哭,这则是帮助五脏六腑的气血流通,是正面的影响,那就好像是给体内做深层的运动一样,帮助周身气血流畅,去除不通,百病自愈。

想要健康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多练习笑,人生也会因此改变。

 

载于2017年4月28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18157415_1690387971001818_6747697500389552543_n

图:信报Facebook专页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医缘」存在吗?

【《晴报》中大医说专栏】

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看中医要人夹人」,称之为「医缘」,就是病人是否跟医师有缘分,有缘的话就能够治好,无缘的话就治不好云云。

 

e89e4f43307147b2b84cf7386a9d5ac0

 

此说颇为有趣!首先,找西医看病,几乎没听过类似说法,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文化,这代表着甚么?如果是高水平的医师,应该大部分病都能治好,而不需看你是否有缘,当然或者可以说,他跟很多人都有缘!所以有很多患者光顾了。如此说,看中医要看医缘的原因,或许代表中医水平参差,不如西医般标准,故此要找好医师不容易。

但的确有时候,我们也感到跟某些医师特别有缘分,甚至有种情况,同一个药方,假设药物组成和药材的质量都相同,甲医师处方的效果总是比乙医师好!为甚么?因为看病治疗,并非只是吃药这么简单,医师跟患者的沟通,能否建立彼此互信,这已经是一个「治疗」的过程。

《史记》提到一句话:「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如果你不相信医师,就算他的药怎样对,也会降低疗效。现在我们找医师通常看他的资历,而过去都是看口碑,这些有时候都很「虚」,其实更重要的,信心都是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尤其是愿意给患者耐心解释病情、对改善健康提出建议的医者,弥足珍贵。

 

载于2017年3月16日《晴报》

李宇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注册中医师

 

photo_2017-03-22_09-55-20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为甚么同病异治?

【《晴报》中大医说专栏】

中医有一种特色叫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同一个感冒,可以用不同的药方治好。

为什么会这样?基本的解释,病可有不同的原因,同一个感冒,有风寒湿热等不同,也有深浅轻重,自然不是一个药方能治疗。

进深的说,所谓「同病」只是大概而言,实际上也不是真的同病,如果两个人的病情完全相同,在中医上治疗也是可以一样的。这里的「同病」是指主要的「病征」相同,但临床上的「病情」则未必。

例如感冒都有怕冷发热,但是临床上感冒还有许多其他不适,例如可以伴有汗出怕风鼻塞流涕咽痛咽干咯痰咳嗽气喘,甚至也可以有心悸心烦失眠胃胀腹泻腹痛便秘等等,当临床上多种病情同时出现,尽管感冒的主要病征一样,也不一定可以直接治疗感冒了,要顾及周身。

中医着重看「病之人」,重视整体;西医则看「人之病」,重视局部,这个「同病异治」的特色,很大程度是相对于西医而提出的,指在西医上的同一种病,中医上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的原因,是中西医的理论不同,对疾病的观察认识也不同了。中医的整全世界观,认为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难以有两个人的病情完全一样,所以「异治」就是如此常见了。

 

载于2016年12月29日《晴报》

李宇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注册中医师

 

第9期(2016 12 29)-为甚么同病异治_李宇铭博士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静坐能治百病?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能治百病的方法有很多,静坐是其中最值得推荐的方法之一。为什么静坐能治百病?这要从中医对疾病的基本认识说起。中医认为人的气血流畅,人即安和健康,相反如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甚至不通则病。

 

1498649_89a1da23f78c0811b71744ac0c847010

 

导致人气血不通的原因也有很多,而其中最为内在的因素是「情志」,亦即是人的情绪和思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指如果体内的正气充足,各种外来因素也不能侵犯你。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情志没问题,你的气血自然流通,那么就很少生病!

在情志之中,哪种情志会令人气血不通?中医上说情志有七种:怒喜思悲忧恐惊。实际上七情也可能影响人的气血流通,而最直接导致人气血不通的情志,就是「思」。

 

思生百病

 

《黄帝内经》说:「思则气结」,头脑的思虑、思想,使人的气好像打了绳结一样不流通了。中医又有另一个理论叫「思伤脾」,意思跟「思则气结」相近,由于脾的主要功能,是将人体中部的气血流通周身,如果有思则会导致中间气血不通,继而一身的气血也不通,气血不通则百病自生!

因此为什么静坐能够治百病?这已经不言而喻了!静坐的时候讲求内心平静,减少思虑,气血自然能够流通,百病不生。

思虑是如此普遍,是你我皆有的问题!思并非一种情绪,它是头脑中的思想,思想可以与情感无关,例如读书工作,就算只是做数学题,或者回忆起某个片段,只要头脑的念头生死,那也是思;只要头脑一想起事情,那样气血就会开始不通!这也是所以现代文明社会,如此多人体弱多病的原因。

当然不通有程度之分。例如压着皮肤也会导致局部气血不通,但是松开的话,气血就自然可以恢复流畅。思虑也是一样,当你头脑想东西的时候虽然会伤身,但是如果能够有更多时候给自己不思考,那样你的气血就恢复通畅,抵消伤害。

再者,思虑导致气血不通,容易产生各样情绪。就好像一条干道堵塞了,就容易牵连周边大塞车;当思虑导致人的气血不通,其他情绪也会受到牵连。就好像一个人有九件工作正在忙着的时候,别人再给你第十样小事情,可能你就会容易烦躁生气!但同样工作如果在你没事做的时候交给你,感觉就容易接受。所以,如果当你安静下来,其他情绪问题导致的疾病,也自然迎刃而解。

最后需要提醒,静坐是需要学习,不是只是安静坐下来就可以,好像「静坐抗议」并非不是真静坐。静坐讲求内心平静,需要方法与技巧,不妨找人学习指导,就好像做运动般多多练习,对自己健康有莫大益处。

 

载于2017年2月24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好消息】

李大夫邀请了两位台湾导师好友,22/7(周六)来Club O主讲一场静坐课程,机会难得,推荐给大家参与!

 

搜狗截图20170718120119

2

详见Club O会讯《生机健康》126期

报名留位,请与Club O联络:电话: (852) 2619 0000

Club O 地址:
香港九龙旺角亚皆老街80号昌明大厦7字楼FGH室(黑布街口入)
Room F, 7/F, Cheong Ming Building, 80-86 Argyle Street, Mongkok, Kowloon

办工时间:星期二至日中午12时至晚上7时,星期四及六延长营业至晚上9时(逢星期一休息)
电话: (852) 2619 0000   传真: 2619 0600
电邮: info@club-o.org  网址: www.club-o.org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35813553982
汇丰银行户口号码:804-8-004280 户口名称:Green Living Education Foundation Ltd.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生病要戒蔬果?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有些人以为,生病时不可吃蔬菜水果,觉得蔬菜水果属于「生冷寒凉」的东西,生病的时候要禁忌。这种说法看似来自中医,但这与现代医学的常识不符合,蔬菜水果是富有营养的食物,生病时应该多吃才对!实际上,中医也没有反对人生病时吃蔬果,这是一些人对「生冷」的误解。

 

1481821_df5321b818666b577400d87171d9d35f

 

生病的时候,中医的确会嘱咐人戒口,生冷的食物是其中之列。可是蔬菜水果不等于生冷!这里需要说明「生冷」的概念,生冷是指未经煮熟以及冰冷之食物。生和冷是两类食物,以下分别说明。

首先说「冷」。冷就是指寒冷、冰冷,冷热是相对而言,指温度高低,这是相对于人体体温而言的高低。比如在冰箱拿出来的食物,冷饮、雪糕等,又或者冬季天气寒冷,即使没有放进冰箱的水果蔬菜面包糕点,都可以是冷的食物。另外,冷亦可指食物的「寒凉」属性,例如西瓜、雪梨性凉,但是在中医上「冷」的表述多指温度寒冷,如果是寒凉属性则直接称为寒凉。

冷是否会伤肠胃,也要看怎么吃、吃多少。如果一下子猛灌一杯冷水,胃就容易受伤,但是如果慢慢吃、慢慢喝,尤其是将冷的食物在口中充分嘴嚼,冷水在口中含暖,这样吃下去胃中已经不冷了,那就未必有问题。

 

生不一定寒凉

 

然后说「生」。生的食物主要指必须要煮熟的食物,没有煮熟就吃了,例如肉类必须煮熟,生吃很容易出问题;米饭必须煮熟,生米饭难消化。至于水果蔬菜,如果本身是「成熟」了,它就不是生的,可供食用,尤其是水果是各种食物之中最容易消化的,生病时宜多吃。只是不同水果有不同属性,个别病情有不同水果的宜忌考虑。

水果不等于「生冷」食物!「生」不一定就是「冷」的,冷是指食物的冷暖,生的食物也可以冷或暖的;就算从寒热属性来说,生的水果也有许多是温热性的,荔枝、龙眼、榴莲、芒果等等,生吃水果不会说就变得寒凉。再者,就算寒凉的水果,例如西瓜、雪梨,不会因为煮熟了而改变其寒凉属性(除非煎炸),如果煮过就变温热,那么中医就无法处方了!寒性中药经过煎煮了也还是寒性的。

蔬菜也并非寒凉的,蔬菜也有寒热属性之分,而更准确的说,大部分蔬菜都是平和的,就是不寒不热,适合人食用。有人以为蔬菜是绿色的,那就是寒凉的吧!实际上中医区分寒热,不是用颜色区分的,例如葱、韭菜、芫西等也有绿的叶子,也是温性的蔬菜。当然,的确有寒凉的蔬果,但不代表生病的时候就一定不可以吃,病也有寒热之分,如果属于「热」的病,吃寒凉的食物也可能有帮助。

 

载于2017年1月27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