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湿热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南方人经常认为自己有湿热,但是细问下去:这感觉是什么?却未必说得出来,或者人人说的特征都不一样。究竟湿热是什么?

1465943923_e4add09dca_z

图:Flickr

在中医上湿热两种邪气结合,病情相当繁复,需要看湿和热两者的比重,也需要看湿热的部位。比较多人讲的是「脾胃湿热」,一般怎么去判断?通常有四大方面:一,身体疲乏、四肢沉重;二,大便不通畅、粘滞;三,口干渴、但是不想饮水;四,小便黄,舌苔见黄色厚腻苔等等。

细想一下,这些身体不适,很多人都有出现啊!繁忙的社会生活,谁不觉得疲乏?如果再加点大小便不通畅,那就会给自己标签有「湿热」了!可是吃清热利湿的东西后,问题还是经常反复发作,这是为什么呢?

 

湿热并非原因

 

上述的湿热表现,虽然也是正确的,但如果只是以「湿热」去处理,那就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湿热」并非根本原因,以下逐一分析。

第一,疲乏、沉重,这虽然可以是湿气的特征,但是各种正气虚、气血虚弱之人,也可以有这感觉!如果要说身体有湿,那就需要考虑身体正气虚弱。

第二,大便不畅、粘滞,这虽然看上去有湿,但如果再问:为甚么大便有湿?这就跟胃肠虚弱有关,胃肠虚弱了不能「运化水湿」,喝水下去的水不能化成人体能使用之水气,那就变成湿了。

第三,口渴不欲饮,这也是代表胃虚弱了,胃不能「化水」,于是水就停留在胃,水不能上升就口渴,水停留在胃就不欲饮。当然这表面看是有水湿,但根本处也反映胃虚弱。

第四,尿黄、舌苔黄,这显然是一种热象,可是在中医上,热还需要分虚实,如果属于「虚热」,那么这个热的原因就是因为正气虚弱所引起的,治疗的时候不一定要清热,更重要是补虚,甚至需要用温补药。

以上说明均是强调,湿和热,可以只是一种「现象」,他们未必是根本原因,如果见到有湿热就清热利湿,那只是治疗了表层的问题,没解决根本。根本的原因要考虑哪种正气的虚弱、哪里虚弱,这就是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汉书·艺文志》中有一段话:「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文中提到,见到寒病却用了寒药治疗,是由于中等水平的中医,诊断不全面所导致。尤其是湿热患者,如果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寒,却只用了苦寒的药物治疗,虽然或可能治标,但是苦寒药却加重了正虚和寒气!其实,这种误治经常发生,我们都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不要伤害自己,那就要从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开始。

 

载于2016年12月2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豆腐寒凉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有些人认为豆腐寒凉,不宜多吃,甚至说各种大豆制品例如豆浆、豆腐花、腐皮等都是寒凉,究竟是否如此?又听过一种说法,认为豆腐寒凉,因此在吃火锅打边炉的时候,加一些豆腐作为汤底,好让火锅的「热气」得以缓和,这是否正确?这里面混杂了多种问题,以下逐一厘清。

 

1425523_3aebd5518d615a0e1234c8e2c1f7ea48

 

首先需要指出,豆类并非寒凉食物。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黄豆,传统对黄豆的性味认识,大都认为黄豆是甘平或甘温,黄豆本身并不寒凉,因此各种豆类制品也是寒凉的说法,这并不正确。

那么为甚么说豆腐寒凉?因为传统制作豆腐、豆花的时候,一般用上石膏作为「凝固剂」,而石膏在中药学上属于清热药,因此就认为豆腐寒凉了。

这种说法虽然合理,的确石膏是寒凉的,但不要忘记,中药上的寒热有程度之分。在《神农本草经》上记载石膏的气味是「辛微寒」,它虽然属于寒凉药,但寒凉比较轻而称为「微寒」,故此现在一般临床医师使用石膏也经常大剂量使用,一般处方剂量大约30-60g。可是,在一碗200g的豆花之中,只有不到0.3g的石膏!一砖豆腐也没有几克。

 

豆类容易过补

 

因此,豆腐之中石膏的寒性相当轻,几乎起不到清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黄大豆条上记载:「大豆有黑、青、黄、白、斑数色,惟黑者入药,而黄、白豆炒食作腐……不可不知别其性味也……甘,温,无毒。生温,炒熟微毒。多食,壅气生痰动嗽,令人身重,发面黄疮疥。」

一般大豆的特性总体属于「甘平」,而黄豆之性属于「甘温」,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黄豆,加上少量石膏,也不会影响其总体之温性,顶多只是制衡减轻了部分温性,使豆腐变得平和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豆腐显然不是寒凉之物!

可是,为甚么有一些人吃多了豆腐、豆制品,身体会觉得寒凉怕冷?这并非因为石膏的寒凉,而是由于黄豆本身的问题。就像李时珍提到的「多食」可以出现各种不适:有痰咳嗽、身体重,这些也很像是寒湿所导致的问题,实际上并非黄豆本身寒湿,而是豆类属于补益之品,可以补脾胃,甚至补益五脏,但是如果补益太过,那就容易导致脾胃气滞,壅塞不通,故此常说的「吃豆容易导致胃气胀」,就是这个道理。

当一个人多吃豆类,吃滞了,人的气血就不通畅,气血运行周身不够,那人就自然感到怕冷,容易受寒。因此,豆腐本身虽然并非寒凉食物,但豆类补益易滞的特性,尤其是吃了容易胃胀腹胀、虚不受补之人,就应该谨慎不宜多吃了!中医讲求过犹不及,并非一味补益就对身体好呢。

 

载于2016年11月4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吃肉真的很补?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不少身体虚弱之人,以为补身体必须要吃肉,煲汤水总是要加几两瘦肉,究竟肉是否真的很补?从某个角度看,肉类可以有补益作用,但是它很容易带来问题。

1401800_e2ef2645df3cd3be669f5520400026a7

 

《黄帝内经》说:「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我们经常觉得吃肉会让我们有气力、强壮,可是这里却说,饮食血肉之人,他的身体是柔软脆弱,肌肉是软弱的!为甚么?这是由于吃肉会导致「血气慓悍滑利」,说「血气滑利」,好像很通畅是好事情?可是重点是「慓悍」,即是急速、强悍、勇猛,人身体的气血应该缓和流通就可,如果太勇猛,那就对身体不好了。中医认为「过犹不及」,过补对身体有负面影响。

由于动物是食物链上较高的层次,动物吃了植物,吸收了植物的各种营养,变成了自己身上的肉,你吃掉它的精华,看似是补的。可是这也有问题,是因为这养分太精炼了!例如买了一瓶浓缩橙汁来喝,你以为很补直接喝下而没有稀释,那肯定对身体不好!

在临床上观察,很多体虚之人吃肉都补不上,身体依然消瘦,虚不受补,正是因为肉是一种提炼过的养分,它不容易消化!消化就要先分解它,那其实直接吃植物的效率更好。

 

吃肉反能伤身

 

吃肉除了上述问题,它还给你额外不良的东西,称之为「尸毒」。在《黄帝内经》中说:「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经常饮食血肉之人,他的性格是骄傲、放纵、纵欲、轻视别人,不听别人意见,无人能够禁制他的想法和行为,禁止他则不高兴,如果顺应他的想法继续吃肉,他的病情就继续加重,这就是「无肉不欢」者的性格!为甚么会这样?

一般我们用「尸毒」作解释。因为动物被屠宰死亡的时候,内心会剧烈的恐惧、惊慌、悲伤、愤怒……各种情绪激烈波动,会产生毒素,累积在身体内,如果你吃了,也会影响我们的身和心,继而影响我们的性格和病情。实际上,除了尸毒之外,现代养殖动物的过程中,更会被注射激素、抗生素、疫苗,还有饲料中含有农药、基因改造。吃肉或许能够补身,但是过程中却获得了各种毒素,得不偿失!实际上传统中药大部分补益药也是植物药,根本植物已能足够补益。

bkn-20140908154848733-0908_00822_001_02p

(图片来源:东网:百佳贵价排骨惊现绿色臭脓

 

透过吃肉补身的想法,主要不是来自医学,而是带有过去的陈旧思想。由于老一辈经历过战乱、饥荒、贫穷、灾难的时代,他们当时资源匮乏,很少机会吃肉,于是便认为吃肉是可贵的、跟补益连接起来,更将没肉食等于虚弱,这并非来自医学思想。总言之,补身不一定要吃肉,吃肉也未必能补上。

 

载于2016年9月30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体寒不喝绿茶?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不少人懂得茶叶的寒热属性,知道绿茶性凉,认为体寒的人不能喝绿茶。这种想法,可以说对、又不对。

1375923_997158a63cd235e42fe0a70555456026_620

一般人喝茶,通常分红茶、绿茶两大类,分别作为寒热的代表,红茶偏温、绿茶偏凉。从这个角度看,身体偏寒之人,不适宜喝绿茶,宜喝红茶。

可是从中医角度看,绝对「寒底」、「热底」的人占少数,一个人的体质和病情,往往是寒热并见、寒热错杂,可以是身体内某些地方寒、另一些地方热,例如有人怕冷又怕热,又或者饮食温热和寒凉的食物也觉不适,那就很可能是寒热并见了。这类人其实占大多数。

如果遇到这样寒热并见的情况,应该喝哪种茶好呢?从正面来看,两种茶都可能可以喝,毕竟都能够解决其中一方问题,但是从反面看,因为它也可能加重另一方面的问题,故此能否如此喝,那就要看喝下去之后的感觉了。

 

 

绿茶能清虚热

 

尤其是身体寒凉之人,很多时也可伴随有虚火出现,例如「上热下寒」的情况,头面觉烦热但手脚却冰冷,是常见的身体状况。这种虚热怎么来的?当一个人气血虚弱了,人体内的阳热之气不能潜藏,那就会往上行,最高可以走到头面上去。尤其是一个人心烦、劳累之时,就很容易上火。

这时候,喝绿茶也就能够帮助解决问题!但或许我们会问,如果我们本身体寒的话,也能喝绿茶吗?可以,但必须注意泡茶时间长短!绿茶性凉味苦,如果我们只是浸泡很短时间,就将茶水倒出来跟茶叶分开,这时候我们只是提取了茶叶的寒凉之气,而没有取它的苦味,再加上茶叶属于植物的上部,质地轻清,其气能上行,故此其寒凉之气能清利头目,而不伤人体的正气,让人感觉清爽。

这就是为甚么绿茶能够让人感觉「提神」,这是由于头面部的虚热清除了,头目就没那么烦热干燥不适,气血恢复流畅,自然精神爽利了。每当烦劳之时,喝一杯绿茶,可以令人心旷神怡。

相反如果泡绿茶时间久了,苦味一起释出,苦寒两者相兼,中药理论认为苦味能往下通行,导致寒凉之气伴随进入人体脏腑,那就是寒气入内了!

这就是说,并非体寒的人就不可喝绿茶!只要泡茶方法正确,也可以对身体有帮助。就好像怕冷之人,有时候也会喜欢清凉的环境一样,其实只要符合节度,不要太过,也可以对身体有益的。

你可能会问,怎样泡茶才算过长时间?由于各种茶叶的特性不同、用量多少又有影响,难以告诉你一个标准时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你的舌头去判断吧!如果觉得有苦味,那就是太久了。

 

 载于2016年8月26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曾接受无线电视翡翠台TVB《叹得好健康》节目访问,简述本文提到的绿茶能清虚火观点,欢迎收看:【MyTV】(2017年3月29日,第3集14:18开始)

搜狗截图201703300923402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晚上不可吃姜?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常有人说:「早上三片姜,胜过人参汤;晚上吃生姜,犹如吃砒霜」,当中提到生姜的好处更胜人参,可是提到晚上吃姜有害处,于是有不少人问医师:我的药方里面有生姜,是否不可以晚上吃?是否晚餐不可吃生姜?

 

1353965_369ce40ec749d86c85d166fe1c9b282c_620

 

须知道这是一种「比喻」,比喻往往有一定的指涉范围,比如有人形容一位女士貌似花娇,就像玫瑰般美艳,她却误会说:「我怎么会是植物啊!你想要栽种我吗?」那就超出了比喻的本意,过度解释了。

总体来说,这谚语是提醒吃姜的最佳时间,也是提醒补身不一定要吃人参。这类谚语还有不少,例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吃姜;一日之内,夜不吃姜」,皆是强调吃姜的最佳时间,一年之中的春夏之时,或者一天之中的上午到中午,均是自然界之气最旺盛、升散向外之时,而生姜性辛味微温,有助人体顺应自然之气,故此这时吃生姜最为适合;相反在秋冬,或下午到晚上,则是人体正气潜藏向下之时,此时吃姜则有所违逆,故为不宜。

 

治病跟养生不同

 

你可能会问:晚上吃姜真会中毒吗?「晚上吃姜犹砒霜」只是民间谚语,它不是医学理论,本身不用太过深究、将之复杂化。说起来也有趣,「砒霜」在传统中医上是一种药,能够治病!如果这样理解,似乎晚上吃生姜也不一定有问题?当然这样理解就有点钻牛角尖了!毕竟民间只认为砒霜有毒,而不知道它的药用价值。这也侧面反映这句话,不尽符医理。

实际上,中医处方之中经常用到生姜,是不会管它吃的时间。其实除了生姜之外,也有不少食物是辛温的,尤其是辣椒、姜黄、桂皮等各种香料,显然不少人每晚也在吃,不见得有问题。

「晚上吃姜犹砒霜」这句话,提醒我们甚么?——治病跟养生是两回事。如果你生病需要吃姜,不管甚么时间都可以吃,应该争取时间积极解决问题。这句话本身是用于养生上,如果是针对病轻之人、甚至是无病健康之人,为了健康长寿目的,这句话提醒我们吃姜比人参更好,毕竟人参是药物,没病不宜用药补身,而且养生特别需要注意顺应自然,尤其如果你体内没有寒气,还是要把生姜吃进去,这会对你身体有甚么影响?重点是「过犹不及」,如果吃姜太过,身体过热过散,气不能收藏,反倒有害。

姜有不少好处,但是吃太过也会有害。就好像喝茶喝酒都有不少好处,但如果天天喝,到了一个程度,如果你不喝它就不够精神、不能入睡,那就是一种依赖了!依赖就像「中毒」一样,「戒毒」并不容易,这也可算是「吃姜如砒霜」另一层意义。

 

载于2016年7月29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以方测证之缪

【《信报》中大医论专栏】

中医上有一个术语叫「以方测证」,是指从药方反推其病的原因。比如有些患者曾经吃过某药方治好自己的病,于是拿着这药方给医师看,希望别的医师从药方之中推测自己过往的病情。坦白说,这种反推是不可能准确的。

2016221454372835063_0

图:荔枝网新闻「医院开十味中药搞错两味 医生:药方的字难辨认

 

中医临床上有种的情况:有时候医师处方并不正确,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患上「风寒感冒」,假若医师误诊为「风热」,于是用上辛凉性味药物的处方,可是却依然可以治愈。临床上这种误治十分多见,从中医理论上看,「以寒治寒」本身应该属于误治,可是为何病能够痊愈?这是由于药方的寒热虽错,但药中依然有辛味药,即是对错参半,辛味仍能祛风,感冒之外证虽能治愈,可是寒邪入里,感冒好了,却演变成了咳嗽、怕冷、疲乏、肠胃不适等诸证。

不要忘记,人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人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许多病就算不吃药也能够好过来,吃了药之后疾病痊愈了,未必是治疗的效果。这在西医的研究上十分讲究,「安慰剂」亦十分「有效」。

 

开错药也能治好病

 

病愈往往未必能够说明其「诊断正确」,就像误用辛凉药物治好了风寒感冒,于是却反过来说,这病情就属于「风热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医师认为该地气候炎热,猜测大部分感冒应该也是风热,也都处方寒凉药物,最后总有不少感冒「治愈」了,于是就说该地区大部分感冒属热。这种「理论发展」,就像是「自我实现预言」,其实只是先入为主的想法,并非客观地面对患者作研究。

又例如说,一个人的病情是由于身体「气血偏虚、体内有寒、虚火上升」导致,在这种情况之下,病情「有虚、有寒、有热」,如果医师诊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于是只是用清热的方法,后来病情「治愈」了,因此医师就反推,这种病只是由于「火」导致!——看这例子,即使「有疗效」,但却看不到病情的全部,这对中医诊断来说其实是不够全面的。

我们总是以为,吃药之后治好病,这就是解决了核心问题,但由于人体有自愈能力,解决了周边问题,也可能使病情自解。「以方测证」并非解释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因此中医上所说的「有疗效」有不同层次,有时候「有效」并不代表治病诊断全面准确。比如治疗感冒,需要吃药一周才能够治愈,这根本不能说是「有效」,感冒一般一周也能自愈嘛!在传统中医上看,所谓「有效」,应当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如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犹解结决闭」,浅白一点的讲,即是吃药或针灸以后能立即好过来,「一剂知、两剂已」,那样才能够说真正「中医的疗效」。

 

载于2016年4月8日《信报》

 

李宇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热气能吃姜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热气」(上火)的时候,能不能吃生姜?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奇怪,众所周知,生姜属温性,热气怎可以吃?可是临床上,许多患者即使有热,在处方上依然加有生姜,患者有时候就会这样问医师:我有热气还能吃姜吗?不会加重热气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生姜的作用说起。

6315258102_d9019820fa_z

 图:Flickr

 

在中药学上,生姜算是一种中药,味辛、性微温。从寒热之性而言,首先它不是「热性」,我们只称它为「温」,而且是「微温」,就知道它的温热之性不算很强。生姜除了温能够散寒,还有辛味,辛能散能行,有助驱散风寒,通行气血。

生姜在一般情况下,能温脾胃而散寒祛风,但在中药方的使用下,如果配上各种药物,就不一定只是用在寒病上,即使在有热的病情也可使用!如果药方中寒性药较多,就会抵消了生姜的温性而只取其辛味。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并非「有热气就不可吃姜」,前提是有配搭其他药物。

 

姜为何能够清热?

 

还有另一种情况,如果身体的热属于「虚火」,有些病情也可用姜来治疗!所谓「虚火」,就是指因为气血虚弱,体内自己产生的热气,既然成因是虚弱的话,治疗就不能只是「清火」了,治本需要补虚,有时补虚配搭上生姜,有助加强补益。

此外,血气虚弱之后就容易受到寒气侵袭,但血气虚弱者又容易产生虚火,这就形成了「寒热并见」,或者中医上称为「寒热错杂」的病情。在这种病情上,使用生姜就能够有助祛除寒气,如果寒气得以祛除,则人体的血气容易恢复,故此虚火最后得以自行消除。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姜也可以有「清热」的作用!

这属于中医上较为高级的理论,一般的病情下,中医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见到寒病就用热药,但是在个别的病情则是相反,可以是「热者热之、寒者寒之」,见到热病也用热药治疗而取效,上述的机理即是如此。

其实不单是生姜,各种温性的中药或食物,也有类似的情况,有热气的人是否就不可吃热性的食物或者药物?答案是:可以,又不可以!一般的医理认为是不可以的,就算在寒热错杂的情况下,如果单吃生姜,的确很可能导致热气加重,故此中医处方大多数都是配搭各种药物使用;但是在寒热错杂的病情,如果寒气是病的「本」,热只是「标」,有时候只需要用温热药治本,热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问医师:「我是否适合吃姜?」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最好就是自己试试吧!先从小剂量逐步尝试,找到自己适合的份量,觉得不适就停止或者减量,做自己的医生。

 

 

载于2016年6月17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芒果湿热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不少人有一种想法,认为芒果「很湿热」、「很毒」,这种对于食物属性的认识,在民间流传甚广,除了芒果之外,还有橙、榴莲、荔枝、龙眼等,也有人认为属于湿热一类。可是当我们翻查医书,却甚少有这样记载,反而多说芒果有温补作用,就像人参、北芪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如何理解这样的矛盾?

1309238_d6a25ff05227e17d2ddfbc754bf1af28

 

首先需要说明,在中医上没有一种食物是「湿热」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没有哪种中药是「湿热的药」。「湿热」一般是指致病的「邪气」,可是中医对于药物的认识,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过犹不及思想,一种药对某些人有好处,但对其他人则有坏处,例如人参并非人人也适合,对身体不虚的人来说,人参也可是「毒药」。

「湿热」这概念,如果从正面来说,湿可以指一种东西比较多水、滋润,热就是指寒热属性之中偏于热的一方,那么如果一个人身体虚弱而有寒气,同时又缺乏水(干燥),这食物就比较适合他;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身体不虚又水湿过盛,湿热的食物就不适合他了。

 

芒果温补滋润

 

从这个角度来说,并非因为芒果「湿热」就人人都不适合吃。芒果具有的温补滋润特性,正因为它本身偏补,身体不虚的人、甚至身体有湿热的人就不宜多吃了,吃了就容易上火增湿。也就像补中益气的北芪、党参,有湿热的人不能吃的道理一样。

食物本身是「无罪的」,没有一种食物天生就也有病。像「芒果湿热很毒」这种民间说法,毕竟带有负面意思,误解这种食物本身就有问题,就像煎炸油腻食品那样不宜多吃。而实际上,有些人经常吃芒果,甚至一下子吃上好几个都未必有事,尤其是身体虚寒之人适宜多吃。又像荔枝性热,俗语说「一把荔枝三把火」,却非人人吃了荔枝也会流鼻血,有人一次吃一斤也吃得很爽。人们多认为水果「生冷」,其实温补的水果有不少呢。

进深的说,所谓「湿热」的身体状况,还要分虚和实。一般常说的湿热是指「实」的一种情况,多是指由于饮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太过,如煎炸、油腻、肉类、辛辣等的食物吃太多,导致体内多了湿和热。都市人也常见另一类属于虚的湿热,因为脾胃虚弱受寒导致体内的水气不能化开,再加上气血虚弱而从内产生虚火,体内因为虚而「水火并见」,这种情况从现象上也看似有湿热,但并非要用寒凉利湿的方法解决,反而用温补的方法有更佳效果,此时芒果反能治「湿热」!具体而言,不同品种的芒果也可能有寒热之别,芒果是否适合自己食用,最佳的方法不妨是自己尝试了。

 

载于2016年5月20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湿重怎么办?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常有患者问:湿重应该吃什么好?首先需要说明,所谓「湿重」是指甚么?在中医上,是指「湿气较重」,如果湿气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各种不适,例如湿气在身体表面,就会出现周身肌肉关节疼痛、沉重乏力、发热等病证。

21705816738_5882c64e16_z

图:Flickr

 

但是,现在民间所说的「湿重」,多是指其他不适,例如肌肤浮肿、脚肿、皮肤油腻、阴部潮湿、大便粘滞或便溏等等,这些虽然也可以叫做湿气,但严格来说在中医上称之为「水气停滞」,或简称为「水停」、「水饮」。虽然「湿气」和「水气」大体均属一类相近的病,可是在中医来看两者的诊断与治疗相差较远,因此这里重点讨论「水停」的问题。

凡是水湿病,一般觉得跟环境潮湿有关,例如刮风下雨就会导致病情加重。的确,外在的水会影响身体,更重要的是我们体内先有水湿,当外面的水湿增加,我们自己体内无法驱除多出的部分,那就会出现不适。这就是为什么天气潮湿较重的时候,也不是每一个人也会得湿病,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正气充足的话,水湿是不会伤害人的。

 

祛湿的两条法则

 

要祛湿的方法,主要有两条途径:出汗与小便。当体内太多水的时候,怎样让水流走?出汗和小便是最好的方法,具体来说,让自己多做点运动,微微出汗,多余水就容易排走,也可顺带驱除风寒;吃一些利尿的食物,也有助除湿。

湿重与饮食的关系,一般人会选择吃「祛湿」的食物或汤水,除了这些民间智慧智慧外,在中医上看,湿重的饮食有两个重要法则:第一、水湿是因脾胃虚弱而产生的,所以无论是哪种水湿问题,都要注意「吃得少」勿伤肠胃,而不是先想吃甚么;第二、凡是水湿均宜以温性药物去「化湿」,这其实也跟脾胃虚弱的考虑有关,用温药帮助脾胃恢复运化水湿功能。

温药化湿的方法,最简单的例如多喝姜汤、姜母茶等,生姜祛湿的原理,是因为生姜能够温暖脾胃,助脾胃散湿。可是也有不少人问,香港天气潮湿炎热,「湿热」的人是否也可吃姜?在中医理论上看,是无论「寒湿」或者「湿热」,其中的「湿」也是用温热药去驱除的,只是如果遇到「湿热」的病情,就会在温药的基础上加上清热药,「寒温并用」以达致清热除湿的效果。

所以并非「湿热」之人就不可吃姜,只是在过程中如果发觉上火不适,那就适宜配搭其他东西。其中「生薏米」性味甘淡而凉,能利小便,生姜配薏米煮水,正是一升一降、一寒一热。生姜和薏米亦代表着出汗与小便两种途径,生姜助发汗、薏米助利尿,两者相配是除湿的基本方法。

 

载于2016年4月22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你是寒底热底?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你知道自己是「寒底」还是「热底」吗?现在似乎很多人知道怎样区分,可是我们在大学教中医,书本上从未记载过寒热底子这种说法,中医的字典里亦没有这术语,换句话说:寒底热底是不存在的。

 7168333857_e755c95aa3_o图:Flickr

 

我常常说一个冷笑话,一个人怎样才是「寒底」呢?如果他有一天死了,放进去殓房的冰柜之中,他就是真正的「寒底」了!如果他被火化之后,他就肯定是「热底」了!——当然完全说笑,但这里想指出,一个人的寒热,并非那么绝对。

寒底热底这种说法,是香港民间的用语,本非中医词汇,只是因为民间用多了,中医师也只好拿来解释一番,就好像「躁底」本身只是形容人很容易生气的「潮语」,现在却真有些人以为是一种体质底子。

寒底热底本身不可能存在的原因,首先所谓「底子」,是指一个人的根本、本质,而中医认为健康人应该是不寒不热的平和状态,说寒底热底就好像每个人的体质总是非热即寒的二分法。底子的说法就像是生肖、星座、八字那样,天生出来就决定了一世,以后不能改变,可是中医对于人的寒热体质理解,是认为可以变化的,并非机械化的命定论。

 

寒热并存更常见

 

寒热底说法所带来的问题,是将身体的寒热「绝对化」,其实人的寒热相当难辨别,可以有不同脏腑、不同部位的寒热并见,例如常见的有「上热下寒」、「表热里寒」、「手热足寒」、「胃热脾寒」、「肺热肝寒」、「肠热宫寒」……这里还只是两两对举的举例,实际的情况可以更复杂,例如可以有「心肺热而肝脾肾寒」,甚至是一个脏腑之内同时寒热并存,例如「肝血虚寒而又同时有热」,这些在临床上是见怪不怪的。

所谓寒底热底的分法,很多时只是为了省却口舌麻烦,有些医师跟患者说:「你属于寒底」,其实只是为了说得简单一点,意思就是:「你总体是偏于寒的部分多一些」,但也没有排除不一定没有热,也还可以有其他问题。故此中医处方,也经常是寒热药并驾齐驱的。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的寒热?这确实不容易,不同脏腑、不同部位的寒热表现不同,就算医师也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判断,普通人难以自测。非常一般来说,一个怕热的人身体总体偏热、怕冷的总体偏寒,所以民间才有「寒底热底」的说法,因为用「怕冷怕热」就只能大概而言了。实际上,一个人可以同时怕冷又怕热,这类人冬天夏天也不喜欢,一年只喜欢春秋二季,其实这类人算是占人群里的大多数吧!有多少人不喜欢春秋这舒适的季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部分人的体质也是寒热并见。

 

载于2016年3月25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