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常有患者问:湿重应该吃什么好?首先需要说明,所谓「湿重」是指甚么?在中医上,是指「湿气较重」,如果湿气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各种不适,例如湿气在身体表面,就会出现周身肌肉关节疼痛、沉重乏力、发热等病证。
但是,现在民间所说的「湿重」,多是指其他不适,例如肌肤浮肿、脚肿、皮肤油腻、阴部潮湿、大便粘滞或便溏等等,这些虽然也可以叫做湿气,但严格来说在中医上称之为「水气停滞」,或简称为「水停」、「水饮」。虽然「湿气」和「水气」大体均属一类相近的病,可是在中医来看两者的诊断与治疗相差较远,因此这里重点讨论「水停」的问题。
凡是水湿病,一般觉得跟环境潮湿有关,例如刮风下雨就会导致病情加重。的确,外在的水会影响身体,更重要的是我们体内先有水湿,当外面的水湿增加,我们自己体内无法驱除多出的部分,那就会出现不适。这就是为什么天气潮湿较重的时候,也不是每一个人也会得湿病,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正气充足的话,水湿是不会伤害人的。
祛湿的两条法则
要祛湿的方法,主要有两条途径:出汗与小便。当体内太多水的时候,怎样让水流走?出汗和小便是最好的方法,具体来说,让自己多做点运动,微微出汗,多余水就容易排走,也可顺带驱除风寒;吃一些利尿的食物,也有助除湿。
湿重与饮食的关系,一般人会选择吃「祛湿」的食物或汤水,除了这些民间智慧智慧外,在中医上看,湿重的饮食有两个重要法则:第一、水湿是因脾胃虚弱而产生的,所以无论是哪种水湿问题,都要注意「吃得少」勿伤肠胃,而不是先想吃甚么;第二、凡是水湿均宜以温性药物去「化湿」,这其实也跟脾胃虚弱的考虑有关,用温药帮助脾胃恢复运化水湿功能。
温药化湿的方法,最简单的例如多喝姜汤、姜母茶等,生姜祛湿的原理,是因为生姜能够温暖脾胃,助脾胃散湿。可是也有不少人问,香港天气潮湿炎热,「湿热」的人是否也可吃姜?在中医理论上看,是无论「寒湿」或者「湿热」,其中的「湿」也是用温热药去驱除的,只是如果遇到「湿热」的病情,就会在温药的基础上加上清热药,「寒温并用」以达致清热除湿的效果。
所以并非「湿热」之人就不可吃姜,只是在过程中如果发觉上火不适,那就适宜配搭其他东西。其中「生薏米」性味甘淡而凉,能利小便,生姜配薏米煮水,正是一升一降、一寒一热。生姜和薏米亦代表着出汗与小便两种途径,生姜助发汗、薏米助利尿,两者相配是除湿的基本方法。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