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方测证之缪

【《信报》中大医论专栏】

中医上有一个术语叫「以方测证」,是指从药方反推其病的原因。比如有些患者曾经吃过某药方治好自己的病,于是拿着这药方给医师看,希望别的医师从药方之中推测自己过往的病情。坦白说,这种反推是不可能准确的。

2016221454372835063_0

图:荔枝网新闻「医院开十味中药搞错两味 医生:药方的字难辨认

 

中医临床上有种的情况:有时候医师处方并不正确,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患上「风寒感冒」,假若医师误诊为「风热」,于是用上辛凉性味药物的处方,可是却依然可以治愈。临床上这种误治十分多见,从中医理论上看,「以寒治寒」本身应该属于误治,可是为何病能够痊愈?这是由于药方的寒热虽错,但药中依然有辛味药,即是对错参半,辛味仍能祛风,感冒之外证虽能治愈,可是寒邪入里,感冒好了,却演变成了咳嗽、怕冷、疲乏、肠胃不适等诸证。

不要忘记,人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人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许多病就算不吃药也能够好过来,吃了药之后疾病痊愈了,未必是治疗的效果。这在西医的研究上十分讲究,「安慰剂」亦十分「有效」。

 

开错药也能治好病

 

病愈往往未必能够说明其「诊断正确」,就像误用辛凉药物治好了风寒感冒,于是却反过来说,这病情就属于「风热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医师认为该地气候炎热,猜测大部分感冒应该也是风热,也都处方寒凉药物,最后总有不少感冒「治愈」了,于是就说该地区大部分感冒属热。这种「理论发展」,就像是「自我实现预言」,其实只是先入为主的想法,并非客观地面对患者作研究。

又例如说,一个人的病情是由于身体「气血偏虚、体内有寒、虚火上升」导致,在这种情况之下,病情「有虚、有寒、有热」,如果医师诊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于是只是用清热的方法,后来病情「治愈」了,因此医师就反推,这种病只是由于「火」导致!——看这例子,即使「有疗效」,但却看不到病情的全部,这对中医诊断来说其实是不够全面的。

我们总是以为,吃药之后治好病,这就是解决了核心问题,但由于人体有自愈能力,解决了周边问题,也可能使病情自解。「以方测证」并非解释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因此中医上所说的「有疗效」有不同层次,有时候「有效」并不代表治病诊断全面准确。比如治疗感冒,需要吃药一周才能够治愈,这根本不能说是「有效」,感冒一般一周也能自愈嘛!在传统中医上看,所谓「有效」,应当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如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犹解结决闭」,浅白一点的讲,即是吃药或针灸以后能立即好过来,「一剂知、两剂已」,那样才能够说真正「中医的疗效」。

 

载于2016年4月8日《信报》

 

李宇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