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濕熱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南方人經常認為自己有濕熱,但是細問下去:這感覺是什麼?卻未必說得出來,或者人人說的特徵都不一樣。究竟濕熱是什麼?

1465943923_e4add09dca_z

圖:Flickr

在中醫上濕熱兩種邪氣結合,病情相當繁複,需要看濕和熱兩者的比重,也需要看濕熱的部位。比較多人講的是「脾胃濕熱」,一般怎麼去判斷?通常有四大方面:一,身體疲乏、四肢沉重;二,大便不通暢、粘滯;三,口乾渴、但是不想飲水;四,小便黃,舌苔見黃色厚膩苔等等。

細想一下,這些身體不適,很多人都有出現啊!繁忙的社會生活,誰不覺得疲乏?如果再加點大小便不通暢,那就會給自己標籤有「濕熱」了!可是吃清熱利濕的東西後,問題還是經常反覆發作,這是為什麼呢?

 

濕熱並非原因

 

上述的濕熱表現,雖然也是正確的,但如果只是以「濕熱」去處理,那就是「治標不治本」!因為「濕熱」並非根本原因,以下逐一分析。

第一,疲乏、沉重,這雖然可以是濕氣的特徵,但是各種正氣虛、氣血虛弱之人,也可以有這感覺!如果要說身體有濕,那就需要考慮身體正氣虛弱。

第二,大便不暢、粘滯,這雖然看上去有濕,但如果再問:為甚麼大便有濕?這就跟胃腸虛弱有關,胃腸虛弱了不能「運化水濕」,喝水下去的水不能化成人體能使用之水氣,那就變成濕了。

第三,口渴不欲飲,這也是代表胃虛弱了,胃不能「化水」,於是水就停留在胃,水不能上升就口渴,水停留在胃就不欲飲。當然這表面看是有水濕,但根本處也反映胃虛弱。

第四,尿黃、舌苔黃,這顯然是一種熱象,可是在中醫上,熱還需要分虛實,如果屬於「虛熱」,那麼這個熱的原因就是因為正氣虛弱所引起的,治療的時候不一定要清熱,更重要是補虛,甚至需要用溫補藥。

以上說明均是強調,濕和熱,可以只是一種「現象」,他們未必是根本原因,如果見到有濕熱就清熱利濕,那只是治療了表層的問題,沒解決根本。根本的原因要考慮哪種正氣的虛弱、哪裡虛弱,這就是中醫「治病必求於本」的思想。

《漢書·藝文志》中有一段話:「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文中提到,見到寒病卻用了寒藥治療,是由於中等水平的中醫,診斷不全面所導致。尤其是濕熱患者,如果根本原因是正氣虛寒,卻只用了苦寒的藥物治療,雖然或可能治標,但是苦寒藥卻加重了正虛和寒氣!其實,這種誤治經常發生,我們都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不要傷害自己,那就要從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開始。

 

載於2016年12月2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豆腐寒涼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有些人認為豆腐寒涼,不宜多吃,甚至說各種大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腐花、腐皮等都是寒涼,究竟是否如此?又聽過一種說法,認為豆腐寒涼,因此在吃火鍋打邊爐的時候,加一些豆腐作為湯底,好讓火鍋的「熱氣」得以緩和,這是否正確?這裡面混雜了多種問題,以下逐一釐清。

 

1425523_3aebd5518d615a0e1234c8e2c1f7ea48

 

首先需要指出,豆類並非寒涼食物。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黃豆,傳統對黃豆的性味認識,大都認為黃豆是甘平或甘溫,黃豆本身並不寒涼,因此各種豆類製品也是寒涼的說法,這並不正確。

那麼為甚麼說豆腐寒涼?因為傳統製作豆腐、豆花的時候,一般用上石膏作為「凝固劑」,而石膏在中藥學上屬於清熱藥,因此就認為豆腐寒涼了。

這種說法雖然合理,的確石膏是寒涼的,但不要忘記,中藥上的寒熱有程度之分。在《神農本草經》上記載石膏的氣味是「辛微寒」,它雖然屬於寒涼藥,但寒涼比較輕而稱為「微寒」,故此現在一般臨床醫師使用石膏也經常大劑量使用,一般處方劑量大約30-60g。可是,在一碗200g的豆花之中,只有不到0.3g的石膏!一磚豆腐也沒有幾克。

 

豆類容易過補

 

因此,豆腐之中石膏的寒性相當輕,幾乎起不到清熱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李時珍《本草綱目》的黃大豆條上記載:「大豆有黑、青、黃、白、斑數色,惟黑者入藥,而黃、白豆炒食作腐……不可不知別其性味也……甘,溫,無毒。生溫,炒熟微毒。多食,壅氣生痰動嗽,令人身重,發面黃瘡疥。」

一般大豆的特性總體屬於「甘平」,而黃豆之性屬於「甘溫」,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黃豆,加上少量石膏,也不會影響其總體之溫性,頂多只是制衡減輕了部分溫性,使豆腐變得平和一點。從這個角度來看,豆腐顯然不是寒涼之物!

可是,為甚麼有一些人吃多了豆腐、豆製品,身體會覺得寒涼怕冷?這並非因為石膏的寒涼,而是由於黃豆本身的問題。就像李時珍提到的「多食」可以出現各種不適:有痰咳嗽、身體重,這些也很像是寒濕所導致的問題,實際上並非黃豆本身寒濕,而是豆類屬於補益之品,可以補脾胃,甚至補益五臟,但是如果補益太過,那就容易導致脾胃氣滯,壅塞不通,故此常說的「吃豆容易導致胃氣脹」,就是這個道理。

當一個人多吃豆類,吃滯了,人的氣血就不通暢,氣血運行周身不夠,那人就自然感到怕冷,容易受寒。因此,豆腐本身雖然並非寒涼食物,但豆類補益易滯的特性,尤其是吃了容易胃脹腹脹、虛不受補之人,就應該謹慎不宜多吃了!中醫講求過猶不及,並非一味補益就對身體好呢。

 

載於2016年11月4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吃肉真的很補?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身體虛弱之人,以為補身體必須要吃肉,煲湯水總是要加幾兩瘦肉,究竟肉是否真的很補?從某個角度看,肉類可以有補益作用,但是它很容易帶來問題。

1401800_e2ef2645df3cd3be669f5520400026a7

 

《黃帝內經》說:「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我們經常覺得吃肉會讓我們有氣力、強壯,可是這裡卻說,飲食血肉之人,他的身體是柔軟脆弱,肌肉是軟弱的!為甚麼?這是由於吃肉會導致「血氣慓悍滑利」,說「血氣滑利」,好像很通暢是好事情?可是重點是「慓悍」,即是急速、強悍、勇猛,人身體的氣血應該緩和流通就可,如果太勇猛,那就對身體不好了。中醫認為「過猶不及」,過補對身體有負面影響。

由於動物是食物鏈上較高的層次,動物吃了植物,吸收了植物的各種營養,變成了自己身上的肉,你吃掉它的精華,看似是補的。可是這也有問題,是因為這養分太精煉了!例如買了一瓶濃縮橙汁來喝,你以為很補直接喝下而沒有稀釋,那肯定對身體不好!

在臨床上觀察,很多體虛之人吃肉都補不上,身體依然消瘦,虛不受補,正是因為肉是一種提煉過的養分,它不容易消化!消化就要先分解它,那其實直接吃植物的效率更好。

 

吃肉反能傷身

 

吃肉除了上述問題,它還給你額外不良的東西,稱之為「屍毒」。在《黃帝內經》中說:「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經常飲食血肉之人,他的性格是驕傲、放縱、縱慾、輕視別人,不聽別人意見,無人能夠禁制他的想法和行為,禁止他則不高興,如果順應他的想法繼續吃肉,他的病情就繼續加重,這就是「無肉不歡」者的性格!為甚麼會這樣?

一般我們用「屍毒」作解釋。因為動物被屠宰死亡的時候,內心會劇烈的恐懼、驚慌、悲傷、憤怒……各種情緒激烈波動,會產生毒素,累積在身體內,如果你吃了,也會影響我們的身和心,繼而影響我們的性格和病情。實際上,除了屍毒之外,現代養殖動物的過程中,更會被注射激素、抗生素、疫苗,還有飼料中含有農藥、基因改造。吃肉或許能夠補身,但是過程中卻獲得了各種毒素,得不償失!實際上傳統中藥大部分補益藥也是植物藥,根本植物已能足夠補益。

bkn-20140908154848733-0908_00822_001_02p

(圖片來源:東網:百佳貴價排骨驚現綠色臭膿

 

透過吃肉補身的想法,主要不是來自醫學,而是帶有過去的陳舊思想。由於老一輩經歷過戰亂、饑荒、貧窮、災難的時代,他們當時資源匱乏,很少機會吃肉,於是便認為吃肉是可貴的、跟補益連接起來,更將沒肉食等於虛弱,這並非來自醫學思想。總言之,補身不一定要吃肉,吃肉也未必能補上。

 

載於2016年9月30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體寒不喝綠茶?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人懂得茶葉的寒熱屬性,知道綠茶性涼,認為體寒的人不能喝綠茶。這種想法,可以說對、又不對。

1375923_997158a63cd235e42fe0a70555456026_620

一般人喝茶,通常分紅茶、綠茶兩大類,分別作為寒熱的代表,紅茶偏溫、綠茶偏涼。從這個角度看,身體偏寒之人,不適宜喝綠茶,宜喝紅茶。

可是從中醫角度看,絕對「寒底」、「熱底」的人佔少數,一個人的體質和病情,往往是寒熱並見、寒熱錯雜,可以是身體內某些地方寒、另一些地方熱,例如有人怕冷又怕熱,又或者飲食溫熱和寒涼的食物也覺不適,那就很可能是寒熱並見了。這類人其實佔大多數。

如果遇到這樣寒熱並見的情況,應該喝哪種茶好呢?從正面來看,兩種茶都可能可以喝,畢竟都能夠解決其中一方問題,但是從反面看,因為它也可能加重另一方面的問題,故此能否如此喝,那就要看喝下去之後的感覺了。

 

 

綠茶能清虛熱

 

尤其是身體寒涼之人,很多時也可伴隨有虛火出現,例如「上熱下寒」的情況,頭面覺煩熱但手腳卻冰冷,是常見的身體狀況。這種虛熱怎麼來的?當一個人氣血虛弱了,人體內的陽熱之氣不能潛藏,那就會往上行,最高可以走到頭面上去。尤其是一個人心煩、勞累之時,就很容易上火。

這時候,喝綠茶也就能夠幫助解決問題!但或許我們會問,如果我們本身體寒的話,也能喝綠茶嗎?可以,但必須注意泡茶時間長短!綠茶性涼味苦,如果我們只是浸泡很短時間,就將茶水倒出來跟茶葉分開,這時候我們只是提取了茶葉的寒涼之氣,而沒有取它的苦味,再加上茶葉屬於植物的上部,質地輕清,其氣能上行,故此其寒涼之氣能清利頭目,而不傷人體的正氣,讓人感覺清爽。

這就是為甚麼綠茶能夠讓人感覺「提神」,這是由於頭面部的虛熱清除了,頭目就沒那麼煩熱乾燥不適,氣血恢復流暢,自然精神爽利了。每當煩勞之時,喝一杯綠茶,可以令人心曠神怡。

相反如果泡綠茶時間久了,苦味一起釋出,苦寒兩者相兼,中藥理論認為苦味能往下通行,導致寒涼之氣伴隨進入人體臟腑,那就是寒氣入內了!

這就是說,並非體寒的人就不可喝綠茶!只要泡茶方法正確,也可以對身體有幫助。就好像怕冷之人,有時候也會喜歡清涼的環境一樣,其實只要符合節度,不要太過,也可以對身體有益的。

你可能會問,怎樣泡茶才算過長時間?由於各種茶葉的特性不同、用量多少又有影響,難以告訴你一個標準時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你的舌頭去判斷吧!如果覺得有苦味,那就是太久了。

 

 載於2016年8月26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曾接受無線電視翡翠台TVB《歎得好健康》節目訪問,簡述本文提到的綠茶能清虛火觀點,歡迎收看:【MyTV】(2017年3月29日,第3集14:18開始)

搜狗截圖201703300923402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晚上不可吃薑?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常有人說:「早上三片薑,勝過人參湯;晚上吃生薑,猶如吃砒霜」,當中提到生薑的好處更勝人參,可是提到晚上吃薑有害處,於是有不少人問醫師:我的藥方裡面有生薑,是否不可以晚上吃?是否晚餐不可吃生薑?

 

1353965_369ce40ec749d86c85d166fe1c9b282c_620

 

須知道這是一種「比喻」,比喻往往有一定的指涉範圍,比如有人形容一位女士貌似花嬌,就像玫瑰般美艷,她卻誤會說:「我怎麼會是植物啊!你想要栽種我嗎?」那就超出了比喻的本意,過度解釋了。

總體來說,這諺語是提醒吃薑的最佳時間,也是提醒補身不一定要吃人參。這類諺語還有不少,例如「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一年之內,秋不吃薑;一日之內,夜不吃薑」,皆是強調吃薑的最佳時間,一年之中的春夏之時,或者一天之中的上午到中午,均是自然界之氣最旺盛、升散向外之時,而生薑性辛味微溫,有助人體順應自然之氣,故此這時吃生薑最為適合;相反在秋冬,或下午到晚上,則是人體正氣潛藏向下之時,此時吃薑則有所違逆,故為不宜。

 

治病跟養生不同

 

你可能會問:晚上吃薑真會中毒嗎?「晚上吃薑猶砒霜」只是民間諺語,它不是醫學理論,本身不用太過深究、將之複雜化。說起來也有趣,「砒霜」在傳統中醫上是一種藥,能夠治病!如果這樣理解,似乎晚上吃生薑也不一定有問題?當然這樣理解就有點鑽牛角尖了!畢竟民間只認為砒霜有毒,而不知道它的藥用價值。這也側面反映這句話,不盡符醫理。

實際上,中醫處方之中經常用到生薑,是不會管它吃的時間。其實除了生薑之外,也有不少食物是辛溫的,尤其是辣椒、薑黃、桂皮等各種香料,顯然不少人每晚也在吃,不見得有問題。

「晚上吃薑猶砒霜」這句話,提醒我們甚麼?——治病跟養生是兩回事。如果你生病需要吃薑,不管甚麼時間都可以吃,應該爭取時間積極解決問題。這句話本身是用於養生上,如果是針對病輕之人、甚至是無病健康之人,為了健康長壽目的,這句話提醒我們吃薑比人參更好,畢竟人參是藥物,沒病不宜用藥補身,而且養生特別需要注意順應自然,尤其如果你體內沒有寒氣,還是要把生薑吃進去,這會對你身體有甚麼影響?重點是「過猶不及」,如果吃薑太過,身體過熱過散,氣不能收藏,反倒有害。

薑有不少好處,但是吃太過也會有害。就好像喝茶喝酒都有不少好處,但如果天天喝,到了一個程度,如果你不喝它就不夠精神、不能入睡,那就是一種依賴了!依賴就像「中毒」一樣,「戒毒」並不容易,這也可算是「吃薑如砒霜」另一層意義。

 

載於2016年7月29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以方測證之繆

【《信報》中大醫論專欄】

中醫上有一個術語叫「以方測證」,是指從藥方反推其病的原因。比如有些患者曾經吃過某藥方治好自己的病,於是拿著這藥方給醫師看,希望別的醫師從藥方之中推測自己過往的病情。坦白說,這種反推是不可能準確的。

2016221454372835063_0

圖:荔枝網新聞「醫院開十味中藥搞錯兩味 醫生:藥方的字難辨認

 

中醫臨床上有種的情況:有時候醫師處方並不正確,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患上「風寒感冒」,假若醫師誤診為「風熱」,於是用上辛涼性味藥物的處方,可是卻依然可以治癒。臨床上這種誤治十分多見,從中醫理論上看,「以寒治寒」本身應該屬於誤治,可是為何病能夠痊癒?這是由於藥方的寒熱雖錯,但藥中依然有辛味藥,即是對錯參半,辛味仍能祛風,感冒之外證雖能治癒,可是寒邪入裏,感冒好了,卻演變成了咳嗽、怕冷、疲乏、腸胃不適等諸證。

不要忘記,人是一個活的生命體,人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許多病就算不吃藥也能夠好過來,吃了藥之後疾病痊癒了,未必是治療的效果。這在西醫的研究上十分講究,「安慰劑」亦十分「有效」。

 

開錯藥也能治好病

 

病癒往往未必能夠說明其「診斷正確」,就像誤用辛涼藥物治好了風寒感冒,於是卻反過來說,這病情就屬於「風熱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醫師認為該地氣候炎熱,猜測大部分感冒應該也是風熱,也都處方寒涼藥物,最後總有不少感冒「治癒」了,於是就說該地區大部分感冒屬熱。這種「理論發展」,就像是「自我實現預言」,其實只是先入為主的想法,並非客觀地面對患者作研究。

又例如說,一個人的病情是由於身體「氣血偏虛、體內有寒、虛火上升」導致,在這種情況之下,病情「有虛、有寒、有熱」,如果醫師診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於是只是用清熱的方法,後來病情「治癒」了,因此醫師就反推,這種病只是由於「火」導致!——看這例子,即使「有療效」,但卻看不到病情的全部,這對中醫診斷來說其實是不夠全面的。

我們總是以為,吃藥之後治好病,這就是解決了核心問題,但由於人體有自愈能力,解決了周邊問題,也可能使病情自解。「以方測證」並非解釋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因此中醫上所說的「有療效」有不同層次,有時候「有效」並不代表治病診斷全面準確。比如治療感冒,需要吃藥一週才能夠治癒,這根本不能說是「有效」,感冒一般一週也能自愈嘛!在傳統中醫上看,所謂「有效」,應當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如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汗」、「猶解結決閉」,淺白一點的講,即是吃藥或針灸以後能立即好過來,「一劑知、兩劑已」,那樣才能夠說真正「中醫的療效」。

 

載於2016年4月8日《信報》

 

李宇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熱氣能吃薑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熱氣」(上火)的時候,能不能吃生薑?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奇怪,眾所周知,生薑屬溫性,熱氣怎可以吃?可是臨床上,許多患者即使有熱,在處方上依然加有生薑,患者有時候就會這樣問醫師:我有熱氣還能吃薑嗎?不會加重熱氣嗎?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從生薑的作用說起。

6315258102_d9019820fa_z

 圖:Flickr

 

在中藥學上,生薑算是一種中藥,味辛、性微溫。從寒熱之性而言,首先它不是「熱性」,我們只稱它為「溫」,而且是「微溫」,就知道它的溫熱之性不算很強。生薑除了溫能夠散寒,還有辛味,辛能散能行,有助驅散風寒,通行氣血。

生薑在一般情況下,能溫脾胃而散寒祛風,但在中藥方的使用下,如果配上各種藥物,就不一定只是用在寒病上,即使在有熱的病情也可使用!如果藥方中寒性藥較多,就會抵消了生薑的溫性而只取其辛味。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並非「有熱氣就不可吃薑」,前提是有配搭其他藥物。

 

薑為何能夠清熱?

 

還有另一種情況,如果身體的熱屬於「虛火」,有些病情也可用薑來治療!所謂「虛火」,就是指因為氣血虛弱,體內自己產生的熱氣,既然成因是虛弱的話,治療就不能只是「清火」了,治本需要補虛,有時補虛配搭上生薑,有助加強補益。

此外,血氣虛弱之後就容易受到寒氣侵襲,但血氣虛弱者又容易產生虛火,這就形成了「寒熱並見」,或者中醫上稱為「寒熱錯雜」的病情。在這種病情上,使用生薑就能夠有助祛除寒氣,如果寒氣得以祛除,則人體的血氣容易恢復,故此虛火最後得以自行消除。從這個角度來看,生薑也可以有「清熱」的作用!

這屬於中醫上較為高級的理論,一般的病情下,中醫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見到寒病就用熱藥,但是在個別的病情則是相反,可以是「熱者熱之、寒者寒之」,見到熱病也用熱藥治療而取效,上述的機理即是如此。

其實不單是生薑,各種溫性的中藥或食物,也有類似的情況,有熱氣的人是否就不可吃熱性的食物或者藥物?答案是:可以,又不可以!一般的醫理認為是不可以的,就算在寒熱錯雜的情況下,如果單吃生薑,的確很可能導致熱氣加重,故此中醫處方大多數都是配搭各種藥物使用;但是在寒熱錯雜的病情,如果寒氣是病的「本」,熱只是「標」,有時候只需要用溫熱藥治本,熱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問醫師:「我是否適合吃薑?」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挺難回答的,最好就是自己試試吧!先從小劑量逐步嘗試,找到自己適合的份量,覺得不適就停止或者減量,做自己的醫生。

 

 

載於2016年6月17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週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芒果濕熱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人有一種想法,認為芒果「很濕熱」、「很毒」,這種對於食物屬性的認識,在民間流傳甚廣,除了芒果之外,還有橙、榴蓮、荔枝、龍眼等,也有人認為屬於濕熱一類。可是當我們翻查醫書,卻甚少有這樣記載,反而多說芒果有溫補作用,就像人參、北芪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如何理解這樣的矛盾?

1309238_d6a25ff05227e17d2ddfbc754bf1af28

 

首先需要說明,在中醫上沒有一種食物是「濕熱」的!或者更準確的說,沒有哪種中藥是「濕熱的藥」。「濕熱」一般是指致病的「邪氣」,可是中醫對於藥物的認識,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過猶不及思想,一種藥對某些人有好處,但對其他人則有壞處,例如人參並非人人也適合,對身體不虛的人來說,人參也可是「毒藥」。

「濕熱」這概念,如果從正面來說,濕可以指一種東西比較多水、滋潤,熱就是指寒熱屬性之中偏於熱的一方,那麼如果一個人身體虛弱而有寒氣,同時又缺乏水(乾燥),這食物就比較適合他;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身體不虛又水濕過盛,濕熱的食物就不適合他了。

 

芒果溫補滋潤

 

從這個角度來說,並非因為芒果「濕熱」就人人都不適合吃。芒果具有的溫補滋潤特性,正因為它本身偏補,身體不虛的人、甚至身體有濕熱的人就不宜多吃了,吃了就容易上火增濕。也就像補中益氣的北芪、黨參,有濕熱的人不能吃的道理一樣。

食物本身是「無罪的」,沒有一種食物天生就也有病。像「芒果濕熱很毒」這種民間說法,畢竟帶有負面意思,誤解這種食物本身就有問題,就像煎炸油膩食品那樣不宜多吃。而實際上,有些人經常吃芒果,甚至一下子吃上好幾個都未必有事,尤其是身體虛寒之人適宜多吃。又像荔枝性熱,俗語說「一把荔枝三把火」,卻非人人吃了荔枝也會流鼻血,有人一次吃一斤也吃得很爽。人們多認為水果「生冷」,其實溫補的水果有不少呢。

進深的說,所謂「濕熱」的身體狀況,還要分虛和實。一般常說的濕熱是指「實」的一種情況,多是指由於飲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太過,如煎炸、油膩、肉類、辛辣等的食物吃太多,導致體內多了濕和熱。都市人也常見另一類屬於虛的濕熱,因為脾胃虛弱受寒導致體內的水氣不能化開,再加上氣血虛弱而從內產生虛火,體內因為虛而「水火並見」,這種情況從現象上也看似有濕熱,但並非要用寒涼利濕的方法解決,反而用溫補的方法有更佳效果,此時芒果反能治「濕熱」!具體而言,不同品種的芒果也可能有寒熱之別,芒果是否適合自己食用,最佳的方法不妨是自己嘗試了。

 

載於2016年5月20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週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濕重怎麼辦?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常有患者問:濕重應該吃什麼好?首先需要說明,所謂「濕重」是指甚麼?在中醫上,是指「濕氣較重」,如果濕氣在不同的地方,就會產生各種不適,例如濕氣在身體表面,就會出現周身肌肉關節疼痛、沉重乏力、發熱等病證。

21705816738_5882c64e16_z

圖:Flickr

 

但是,現在民間所說的「濕重」,多是指其他不適,例如肌膚浮腫、腳腫、皮膚油膩、陰部潮濕、大便粘滯或便溏等等,這些雖然也可以叫做濕氣,但嚴格來說在中醫上稱之為「水氣停滯」,或簡稱為「水停」、「水飲」。雖然「濕氣」和「水氣」大體均屬一類相近的病,可是在中醫來看兩者的診斷與治療相差較遠,因此這裡重點討論「水停」的問題。

凡是水濕病,一般覺得跟環境潮濕有關,例如颳風下雨就會導致病情加重。的確,外在的水會影響身體,更重要的是我們體內先有水濕,當外面的水濕增加,我們自己體內無法驅除多出的部分,那就會出現不適。這就是為什麼天氣潮濕較重的時候,也不是每一個人也會得濕病,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正氣充足的話,水濕是不會傷害人的。

 

祛濕的兩條法則

 

要祛濕的方法,主要有兩條途徑:出汗與小便。當體內太多水的時候,怎樣讓水流走?出汗和小便是最好的方法,具體來說,讓自己多做點運動,微微出汗,多餘水就容易排走,也可順帶驅除風寒;吃一些利尿的食物,也有助除濕。

濕重與飲食的關係,一般人會選擇吃「祛濕」的食物或湯水,除了這些民間智慧智慧外,在中醫上看,濕重的飲食有兩個重要法則:第一、水濕是因脾胃虛弱而產生的,所以無論是哪種水濕問題,都要注意「吃得少」勿傷腸胃,而不是先想吃甚麼;第二、凡是水濕均宜以溫性藥物去「化濕」,這其實也跟脾胃虛弱的考慮有關,用溫藥幫助脾胃恢復運化水濕功能。

溫藥化濕的方法,最簡單的例如多喝薑湯、薑母茶等,生薑祛濕的原理,是因為生薑能夠溫暖脾胃,助脾胃散濕。可是也有不少人問,香港天氣潮濕炎熱,「濕熱」的人是否也可吃薑?在中醫理論上看,是無論「寒濕」或者「濕熱」,其中的「濕」也是用溫熱藥去驅除的,只是如果遇到「濕熱」的病情,就會在溫藥的基礎上加上清熱藥,「寒溫並用」以達致清熱除濕的效果。

所以並非「濕熱」之人就不可吃薑,只是在過程中如果發覺上火不適,那就適宜配搭其他東西。其中「生薏米」性味甘淡而涼,能利小便,生薑配薏米煮水,正是一升一降、一寒一熱。生薑和薏米亦代表著出汗與小便兩種途徑,生薑助發汗、薏米助利尿,兩者相配是除濕的基本方法。

 

載於2016年4月22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你是寒底熱底?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你知道自己是「寒底」還是「熱底」嗎?現在似乎很多人知道怎樣區分,可是我們在大學教中醫,書本上從未記載過寒熱底子這種說法,中醫的字典裏亦沒有這術語,換句話說:寒底熱底是不存在的。

 7168333857_e755c95aa3_o圖:Flickr

 

我常常說一個冷笑話,一個人怎樣才是「寒底」呢?如果他有一天死了,放進去殮房的冰櫃之中,他就是真正的「寒底」了!如果他被火化之後,他就肯定是「熱底」了!——當然完全說笑,但這裡想指出,一個人的寒熱,並非那麼絕對。

寒底熱底這種說法,是香港民間的用語,本非中醫詞彙,只是因為民間用多了,中醫師也只好拿來解釋一番,就好像「躁底」本身只是形容人很容易生氣的「潮語」,現在卻真有些人以為是一種體質底子。

寒底熱底本身不可能存在的原因,首先所謂「底子」,是指一個人的根本、本質,而中醫認為健康人應該是不寒不熱的平和狀態,說寒底熱底就好像每個人的體質總是非熱即寒的二分法。底子的說法就像是生肖、星座、八字那樣,天生出來就決定了一世,以後不能改變,可是中醫對於人的寒熱體質理解,是認為可以變化的,並非機械化的命定論。

 

寒熱並存更常見

 

寒熱底說法所帶來的問題,是將身體的寒熱「絕對化」,其實人的寒熱相當難辨別,可以有不同臟腑、不同部位的寒熱並見,例如常見的有「上熱下寒」、「表熱裏寒」、「手熱足寒」、「胃熱脾寒」、「肺熱肝寒」、「腸熱宮寒」……這裡還只是兩兩對舉的舉例,實際的情況可以更複雜,例如可以有「心肺熱而肝脾腎寒」,甚至是一個臟腑之內同時寒熱並存,例如「肝血虛寒而又同時有熱」,這些在臨床上是見怪不怪的。

所謂寒底熱底的分法,很多時只是為了省卻口舌麻煩,有些醫師跟患者說:「你屬於寒底」,其實只是為了說得簡單一點,意思就是:「你總體是偏於寒的部分多一些」,但也沒有排除不一定沒有熱,也還可以有其他問題。故此中醫處方,也經常是寒熱藥並駕齊驅的。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的寒熱?這確實不容易,不同臟腑、不同部位的寒熱表現不同,就算醫師也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判斷,普通人難以自測。非常一般來說,一個怕熱的人身體總體偏熱、怕冷的總體偏寒,所以民間才有「寒底熱底」的說法,因為用「怕冷怕熱」就只能大概而言了。實際上,一個人可以同時怕冷又怕熱,這類人冬天夏天也不喜歡,一年只喜歡春秋二季,其實這類人算是佔人群裏的大多數吧!有多少人不喜歡春秋這舒適的季節?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大部分人的體質也是寒熱並見。

 

載於2016年3月25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