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銘的《傷寒六經原意》將六經作為重點,直面仲景原文,運用智者察同的中庸之道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尋找答案,透過類證、類方、類藥等分析視角,分別從還原基礎理論、釐清基本概念和重構六經原貌等角度深入剖析,找到六經與仲景學術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還原仲景經方之大道。
本書適用於中醫臨床工作者、研究者,中醫藥院校師生,經方愛好者、研究者,以及廣大的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錄
自序:力求原意的回歸路
前言:智者察同的中庸之道——論仲景學說之客觀研究方法
【上篇:還原基礎理論】
三焦營衛理論——以氣血貫穿整體的生理學
三焦與體表部位對應關係
肝與三焦關係——下焦營血藏散即是肝
表裏部位概念——表證專指惡寒、裏專指下焦
手足四肢與三焦表裏對應關係
胃病六大分類:寒、熱、虛、實、燥、水停
針灸應用原則——針灸非為重病而設
【中篇:釐清基本概念】
壞病:並非變證
陰陽自和:專指寸尺脈調和
脾約:葛根湯證下利是典型脾約
客氣:並非外來邪氣
痞:不包括按之柔軟
痹:不包括沉重疼痛
發於陰陽:即病起於傷寒、中風
寒熱真假:寒熱皆是真象
無大熱:無邪熱在表的發熱
中風:風為陽邪有微熱
傷寒:傷寒無廣狹義之分
經:指一身經脈
六經:外至內深入六階段
【下篇:重構六經原貌】
“之為病”條文意義——提綱並非定義
陽明病概念:正氣充實、邪氣入胃、正邪交爭激烈
少陽病概念:胃虛而虛熱上炎、熱在上焦
太陰病概念:脾胃俱虛
少陰病與厥陰病概念:共為下焦氣血皆虛,厥陰更見虛熱上炎、熱在上焦
六經縱論——“三焦營衛傷寒說”
(參考文獻)
作者:李宇銘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6906
定價:25元(人民幣)
自序——力求原意的回歸路
一
假如一個說故事的人,說自己講《西遊記》,可是卻是沒有按照原書的內容,而是自創故事“大話西遊”,大家肯定知道他在撒謊。
或者一個講《易經》的專家,解釋某一個具有爭議的卦象時,旁引博證,引用了許多個注家的觀點,將爭議的論據都擺出來,可是到最後卻不知道那一個才是最好,只是從中選擇了一個比較公認的看法,然後自己又補上了一個“個人意見”,讓爭論之中又再增加了一種觀點。
又例如一個教《論語》的老師,講課時先引用論語的一句話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後他就解釋如何從生活上體現“和而不同”,說:“跟朋友相處,需要找到別人的共通點,就能夠建立很好的友誼”,這句話當然沒錯,非常實用,可是為什麼孔子要強調“君子”能和而不同,可是小人不能夠?君子與小人之間有什麼區別?這老師的解釋方法,叫作只講“引申義”而沒有講“本義”。
又假設在《道德經》中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有人讀了這一句話,就說:“老死不相往來”,大家住在附近,都是聽到“雞叫狗吠”的鄰居了,卻寧死也不願見面,那樣的國家實在太差了!可是這句話本來整句是這樣說的:“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裡形容的,其實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社會景象!“老死不相往來”,是指人們生活到老,都不會用兵器妄動干戈,沒有發生爭執,安居樂業,是生活太平的意思。那麼,之前的解釋方法叫“斷章取義”,沒有看到原文上下之間的聯繫。
以上這些例子,與現在研究仲景學說的情況十分相似。
由於張仲景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文字古奧,並不容易詮釋,在解讀仲景理論的時候,歷代注家多以個人發揮,在註解時以“意會”的方法直接得出結果,甚少有推論過程,這造成了後世學習者的更多不明白,一方面本義尚未明了,而且更要推測注者的用意,甚至要研究每一個注家之間的差別,導致學習仲景學說出現重重障礙。
當我們還未懂得“本意”是什麼時,卻先要學“引申義”,那樣是“本末倒置”、“浮游無根”。所謂:“知識是建構而成的”,又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每一個人學習新的知識,都是從將新的知識與舊有的知識作連結,從打基礎入手,亦像“滾雪球”的效應。當我們還未明白仲景理論的本義,又如何能聯繫上引申義?
二
《傷寒六經原意》是筆者學習仲景學說的“畢業總結”。回想過去學習的道路,也不算得是容易。記得大二之時,學了一個學期的《傷寒論》,通過考試之後,發現自己已經將大部份東西還給老師了,就連《傷寒論》中的六條提綱是什麼都記不住,更莫說是應用於臨床。當時的心態,就是認為經典這東西不合時宜,學中醫為何要學這麼古老難懂的東西?
幸好到後來,受到身邊老師和同學的影響,不少同學組織了經典的學習小組,潛移默化的讓我覺得經典是重要的東西,我應該好好的去學習她。於是,在大三、大四的時候,我再次回到《傷寒論》的課堂上旁聽,希望重新學好。可是經過這兩年的時間,發現自己還是不能應用《傷寒論》的東西,或許是因為同時學習多門課程,難以專心一致,不能全情投入的去體會經典。
於是,大四結束時我作了一個決定,就是休學一年,參加了大學的交流計劃,孤身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去,重新學習中醫。那一年,我不用修任何學分,能自由的按自己興趣學習。我專心的學習《傷寒論》,一年內曾經聽過4次《傷寒論》的本科課程,讓自己滾瓜爛熟,也旁聽了碩士和博士班的《傷寒論》,還跟隨了一些善用經方的老師門診學習。經過了這一年的密集訓練後,總算是入門了。
開始學習中醫的前數年是渾噩度日,其後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自己。發現學習張仲景的東西,就好像渡海一樣,還是必須要放下身上的包袱,投身進去,放下才能游到彼岸。若只在岸上輕嘆遠望,實難登經典的殿堂。
三
本書以《原意》為名,目標為“力求原意”,以張仲景自己解釋自己,亦可稱為狹義的“以經解經”。這是相對於“廣義的”以經解經而言,過去一般說的“以經解經”,多是指以《黃帝內經》、《難經》等醫經來解釋張仲景的理論,自從第一位註解《傷寒論》的成無己開始,上千年以來的眾多醫家,大部份都是努力的做這一份工作。
按《漢書·藝文志》的記載,當時“醫經、經方、神仙、房中”是醫學的四個流派,換句話說,醫經與經方是截然不同的兩大學派,過去醫家用廣義“以經解經”的方法,以“醫經”的角度解釋“經方”的理論,實際上是在進行“醫經”與“經方”的理論大融合。可以說,經過上千年的努力,這一個融合的理論體系基本上已經形成,如現在的教科書上,以經絡藏府的角度理解《傷寒論》,當屬此例。
可是,醫經並不能夠完整解釋張仲景的理論。雖然張仲景也是明確的繼承了《黃帝內經》等一些醫經的內容,顯然他也有了自己的創新。最明顯的例證,如《傷寒論》的三陰三陽,與《黃帝內經》裡面諸種三陰三陽概念,是完全不相同的,張仲景只是取了“六經”之“名”,其“實”卻是另一套新概念。這就好像哲學家提出一種新的概念時,亦會用舊的名詞術語,但是自己重新作定義一樣,方便後人接受。也就好像“經方”一詞,在《漢書·藝文志》中本指經驗之方,到現在則專指張仲景的方劑,因此不可望文生義。
在這種前提下,研究張仲景的思想,不可以單靠《黃帝內經》等醫經的理論,必須回到張仲景的自身上,以張仲景自己去解釋自己,這就是本書提出的,狹義的“以經解經”,對張仲景的理論正本清源。
本書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先是直面原文,主要在張仲景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找尋答案,在研究過程中主張以張仲景的原文解釋自己,基本不參考歷代注家的論述,而以當前教材的觀點作為主流看法,以對比參照後世中醫理論的發展,有助理解與仲景原意之間的異同。
四
本書研究思路,承蒙恩師的啟發引導。記得在本科念《傷寒論》課程時,老師李致重教授強調,在課程結束之後,假若要真正提高《傷寒論》的水平,在研究生階段要繼續研究張仲景的理論,而且要從三個比較做起,分別是:類證、類方、類葯。
具體而言,將各種“證候”比較,例如“發熱”、“下利”、“發黃”、“關節疼痛”這一些證候,為何在不同條文中出現而用不同治法?透過證候的比較分析,可訓練我們細微的辨證論治能力,準確辨證。(註:本書中所說的“證候”均是指“臨床表現”,是指疾病的“現象”;目前《中醫基礎理論》中解釋“證”為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亦即認為“證”是“本質”,並非仲景原意。)
“類方”分析,例如將“桂枝湯類方”、“小柴胡湯類方”、“承氣湯類方”等各自作比較,就可以看出張仲景在用藥上的加減變化,如何與病機互相緊扣,從藥物的變化中看到病機的演變過程。
“類葯”分析,例如將同一類藥物,如“桂枝、麻黃、生薑”同樣是辛溫之葯,為何有不同功效?他們的差異在哪?類葯比較可訓練我們用藥精確,達致“兩味葯能治好病,則不用三味葯”的境界。“類葯”研究的更深一層,即是“類藥量”的研究,例如桂枝一葯,它在全部仲景方之中的用量,從最大到最小的藥量排列起來,就可以看出不同藥量層次所針對的特定病機,使臨床用藥劑量上有所準繩。藥量的比較研究,即是筆者後來在碩士以及博士論文中的主要研究課題,可稱為“劑量功效關係研究”。
當然,除了類證、類方、類葯三種比較方法之外,在仲景書中還存在大量比較。曾在二手書店中找到一本84年出版的書叫《傷寒論手冊》,這本書中將《傷寒論》中各種內容進行了資料分類編次,包括:類病證、類癥狀、類脈、類八綱氣血、類法、類方、類葯等七種分類,當資料整齊編次之後,就很容易發現條文之間的有機聯繫,實際上書中的分類,已經概括了從古到今諸多醫家對於仲景學說的各種研究角度。
可是,這七種分類,還是遠遠不夠。就像一班同學裡面,你說要將這幾十個人去分類,如何區分?可以按他們的高矮、肥瘦、成績、興趣、聲線、姓名、出生月份、各種技能……,但是每一種分類都有其局限性,看不到每一個人的全部。實際上,最終極的分類,就是以“個人”為單位了,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例如以高矮的分類,我們將全班同學由高到矮排列,就可以看到整個“演變”過程。所以,分類的研究到了最後,即是沒有分類,而是落實到每一個“個體化”,而又同時看到每一個“個體”之間的互相聯繫、整體的變化。
學習《傷寒論》的更高層次,並非在於熟悉每一條條文的解釋、不在掌握每一首方劑的應用,而是在於貫穿每一條條文、看到方葯之間的靈活變化,看到“無字處”,亦即發現各種“有字”內容之間的無形關係,可以說是一種“四維”的時空概念。此即等同於“得道”,發現了理論的整體,而不是零碎的經驗片段。
五
本書強調“原意”,或許會有人非議,認為千年來中醫是不斷發展的,現在還要回到原點上,這豈不是倒退?對於中醫是有所“發展”的觀點,筆者十分認同,可是“發展”是否等同於“進步”,則要視乎具體情況。就像仲景學說的研究中,不少後世發展的理論,基本上是用了仲景理論的“術語”,可是實際上卻非張仲景的原意,甚至說仲景原意一直隱藏不顯,從未有人提出過正確的本義。例如中風、脾約、痞、痹、半表表裡、芍藥斂陰、柴胡升散……等等一大堆理論問題,主流的理解均與仲景原意不符。可是,當我們運用後世“發展”出的新理論來應用經方,我們是否仍然可以說這是張仲景的思想?雖然說的是張仲景的原話,可是內涵卻不是張仲景的原意,究竟是“名實不符”,抑或當稱為“斷章取義”?實在值得我們深思。雖然發揮、創新是可取的,但不知其源,則如無水之木、無根之葉,沒有繼承,何來發展?
透過對仲景學說的正本清源,無論對於經方理論的理解,抑或現代臨床應用,都有重要價值。
再者,亦有人非議,仲景書中不少內容或為後人修改。例如《傷寒論》中不少方後寫“疑非仲景意”,肯定不是仲景原文;或如《傷寒論》由於戰亂錯簡,之後再經過了王叔和的編次,條文排列次序已非仲景原意;再如《金匱要略》原書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有“蟲蛀”,當中的文字不少與《傷寒論》不同,明顯被修改過的痕迹。對於以上此等問題,假如從消極的角度看,那麼仲景學說的研究是不可能再進一步的,因為目前沒有一個“完美的”《傷寒雜病論》竹簡的原書,似乎要解決此一問題,就必須等待考古學的新發現。
實際上以上的觀點均屬於“假設”,沒有人知道《傷寒雜病論》的原貌如何,會否現在看到的趙開美版《仲景全書》,實際上已經十分接近當初的原貌?會否《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已經是本來《傷寒雜病論》的全部?王叔和的整理,實際上沒多少改動?從積極的角度看,這都是有可能的事。
因此,筆者不打算守株待兔,而是用積極的態度,假設《仲景全書》中文字基本正確,在此前提下對仲景理論重新考察。
以此角度深入研究張仲景的理論,可驚訝的發現,整部《傷寒論》是一個“龐大”而“緊密”的體系,條文之間並非雜亂無章,而是一個非常緊密的網絡,密不可分;即使是《金匱要略》,亦處處與《傷寒論》前後呼應,揭示了外感與內傷兩大類疾病的異同。這正是學習仲景學說的難點,因為它是一個系統、體系、整體,不可能簡單的用線性思維去理解,而必須要面面俱全才能“得道”。
六
在研究到後期,發現本書的內容,可作為一本仲景學說的《中醫基礎理論》。張仲景在他的原序中,清楚的指出寫作《傷寒雜病論》的目的:“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雖然讓後人懂得如何治病,是本書的目的之一,可是如何能治好病?必須要懂得“見病知源”,這才是中醫所謂“辨證論治”的重點。仲景書中大部份內容,都是直接列出“證候”(再次強調,本書所說的“證候”均指“臨床表現”,而非“階段性的病理概括”),而較少病機探討,使後人難以明白其辨證思路。本書的目的,在於揭示張仲景的理論思維,所謂“醫者意也”,若明白了張仲的原意,在學習《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時候,則能直搗黃龍,進入一千八百年前已經奠定、成熟而完美的中醫理論之中。
本研究的寫作,部份內容文氣較長,是由於考慮到不同的讀者層面。畢竟仲景學說的內容,並非當前中醫界人所熟悉,因此在論證時盡量引文詳盡,以助閱讀理解。若您是仲景學說的研究者,閱讀本書的時候不妨順序進深,能夠逐步體會到本書的研究方法;若您是初學仲景學說的愛好者,閱讀本書時大可不必深究理論的推論考證過程,直接明白推論的結果,主要閱讀每一段的句頭句末即可。
多年的研究,讓我深切感受到,張仲景真乃聖人也!後學何德何能,竟能一窺仲景學說的奧秘、揭示這千年以來秘藏的理論?筆者不敢說書中發現全部正確,但亦自信本書的內容,是近代仲景學說理論研究的突破,逐步恢復張仲景理論的真貌!是否如此,懇請諸位學者賢達批評指正,感謝提出不足與爭議之處,促進學術進步。
張仲景的理論實在高深淵博,此書內容只是仲景學說的一小部份而已,仍需日後繼續努力研究,盼望更多有志之士的參與,共同創造“仲景學派”的當代復興!
作者
2012年於北京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