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以醫好你?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多年前聽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人可以醫好你的病:一是上帝(上天),二是你自己。」人們都覺得,生病找醫生,是醫生醫治好你的病,可是卻忘記了,真正療癒的發生,是必須要靠自己。

2095230_069f849b94e32a06dc3e78a44c96530c_620

(圖:《信報》網頁

就算醫療技術有多高明,例如做手術將你腹部打開了再縫合,如果你人已經死了,將兩塊肚皮縫合起來,自己可以長回來嗎?當然做手術會有幫助,可是真正讓你痊癒的是自癒能力。

 

發揮自癒力

就算是中醫開藥治病,比如感冒受了風寒,吃藥祛風寒,其實都不是藥物可以直接祛除風寒,而是藥物輔助人體的正氣自己祛除。

一切療癒的發生,都是自己幫助自己的。醫生的角色就像一個教練,給你調整方向建議,人體本身有自癒能力,醫生就是幫助人發揮潛能,如何誘導身體恢復。醫生只是一個指引者,路還是需要自己走下去,如果想要加快療效,就必須要自己的努力。

筆者與許多中醫朋友,曾有到海外貧困地區義診的經驗,發現在那些地方的診治療效,往往比在大城市中更好!治某病在那邊吃一兩劑藥就好了,同一種病在香港就最少要三、四劑,甚至更多。為甚麼會這樣?這有許多可能,可以因為當地人生活比較簡單,又或者空氣環境較好,較少吃中藥西藥等有關,而我與醫師們討論之後,大家也有一種結論,患者較容易痊癒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患者較為相信醫師!」

 

發揮意志力

因為在當地看病,患者沒多少醫師可以選擇,我們去做義診,就好像他們的救星一樣,患者十分相信醫者。而如果在香港看病,一般患者如果看某醫師病沒有好,就會找另一位醫師去看,這樣的心態就是不信任醫師了。實際上,看不好病的原因未必在於醫師,而是在於自己生活有沒有改變,明白自我療癒的方法,如果依賴了治療,就是沒有去改變自己。

後來我們更深刻的思考,發覺在貧困地區義診有更佳療效,還有更關鍵的原因——是因為「患者更相信自己!」由於我們去義診的時候,只是一次性的服務,我們希望患者徹底痊癒不再復發,不用依賴治療,會盡力跟患者解釋生病的生活原因,如何從作息、飲食、情志上改變自己,而因為患者知道如果不改變自己,病就不會好了,於是他們往往會「很聽話」,按照醫師的建議去改善生活。這其實就是患者因為醫師的引導,相信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夠解決疾病。

這就是自我療癒的關鍵!一個人首先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自己解決自己問題,而不只是將問題交給醫者、交給別人。這也是信念的力量,也是所謂「求生意志」,願意改變自己,才能拿回療癒的力量。

 

 

載於2019年3月29《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春夏容易受寒?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一年之中,一般會覺得冬季寒冷,人體容易受寒,可是實際上,春夏也是容易受寒的季節!

2069433_da7d58278f458607a4a3d25f168057d0_620

(圖:《信報》網頁

從最普通的生活現象說,冬季寒冷,人們都會習慣多穿衣服,可是春夏季節的時候,不一定每天都炎熱,天氣有陰晴不定的時候,有時候天涼就不習慣穿衣。這跟習性有關,人總是希望可以輕鬆一點,少穿一點衣服,尤其是過了冬天,人們在穿衣上就會鬆懈,因此就容易受寒。

 

春夏毛孔疏鬆

冬季不容易受寒,還有更深入的原因。從醫理上說,冬季寒冷,因為寒性收引(熱脹冷縮),皮膚的毛孔腠理就會密閉,人較少出汗,因此風寒就不容易進入人體。相反在春夏天氣暖和炎熱,皮膚毛孔較為疏鬆,人也較為容易出汗,汗出當風之時,因此風寒就容易乘虛而入。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身體虛弱之人,冬季天冷,皮膚的毛孔腠理也不一定可以密閉起來,能夠密閉起來,需要人體的正氣相對充足,因此平常夏季也不容易出汗之人,往往更容易怕冷怕風了。

春季的時候,乍暖還寒,冬天剛過去,人們都搶著機會穿回春夏服裝,可是寒流仍可回來,這時候一不小心穿衣,就容易受寒了。這就是為什麼,春夏季節還是流感高峰期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傳統養生有一句諺語「春捂秋凍」,捂就是「捂住」,就是包裹著自己的意思,以免受風寒,提醒春天的時候,還是謹記多穿衣服,別讓身體受風;秋天則別太快添衣,因為秋天逐漸轉入冬季時,天還未冷就多穿衣,未能逐漸適應外面的寒冷,身體還是保持溫熱的話,皮膚就不容易密閉,因此反而更容易受寒,因此秋天讓自己皮膚稍為有一點寒,那就可以防病。

 

夏季為何受寒

很多人會問,為甚麼到了夏季炎熱,還會受寒呢?基本的原因,是夏季還會有寒冷的環境,比如城市之中經常開冷氣,香港夏季的公共交通、商場,冷氣溫度較低,出入室內室外溫差甚大,好像一時間經過了冬夏二季般!身體虛弱之人,這時候皮膚毛孔如果未能快速調節,或加上汗出受風,就容易受寒了。

就算不是城市有冷氣的地方,鄉郊自然環境,夏季晚上也會較為涼快,還有因為人們習慣夏季貪涼飲冷,例如晚上睡覺吹風扇開大窗戶,也是容易著涼。

更深入的原因,如果一個人生病了,就算在夏季炎熱之時,也可以寒顫渾身發抖。因為中醫上的寒熱,是相對概念,而沒有絕對溫度標準。只要這個溫度,相對人體溫度較低,就可以是寒了。只要身體虛弱了,外在環境無論有多熱,都未必足以讓身體溫暖起來,也會相對成為寒氣。因此提升正氣,避開寒氣,是一年四季防病養生的法則。

 52945523_1178016545695673_3996052437080211456_n

 

載於2019年3月1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暖冬易發流感?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隨著全球暖化,冬季不冷,暖冬逐漸成為常態。雖然暖冬會令人感覺舒服,可是傳統中醫的觀點認為,這會容易導致春季的外感病增加,例如現代的流行性感冒爆發流行。

2051284_1f22f5008ebf01e82a7c09432eb6c352_620

(圖:《信報》網頁

暖冬不夠收藏

在《黃帝內經》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如果人身體的精氣充足,收藏在人體內,到春天就不會患發熱的疾病,反過來說,如果人的正氣不足,到春季就容易發燒,流感正是其中一類病情。

傳統醫家認為,冬季是藏精的重要季節,冬天萬物要閉藏,如果冬季天氣不冷,身體就沒有很好的收藏,這就好比一天之中如果只有晝日而沒有黑夜,那人就休息不好。

《黃帝內經》另一段話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陰陽之中如果兩者不和,這就好像一年之中只有某些季節,例如有春夏而沒有秋冬,或者倒過來有秋冬而沒有春夏,這都是對健康不利的。

 

熱帶容易受寒

中醫的觀點認為,四季分明的地方,對人體健康較佳,如果在熱帶生活的人,身體容易虛弱。筆者與許多中醫同道,曾經到熱帶地區義診行醫,發現當地人大多身體偏寒!按理熱帶人似應體質偏熱,但實際上卻相反,這雖然跟許多因素有關,例如飲食寒涼、冷氣環境、勞累等因素,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熱帶地區一年四季也是春夏,缺少冬季,因此導致人體缺少收藏,正氣就容易虛弱。

從這種觀念來看,即使不在熱帶地區生活,可是如果冬天變暖,人體就容易變得虛弱,也因此容易受寒受濕等各種因素,百病叢生。

特別留意,別以為冬天不那麼冷就不容易受寒了,寒熱是相對而言的,想想看,一個人身體虛弱的時候,即使在夏季大熱天時,也會怕冷渾身發抖。只要身體虛弱了,相對外在的環境溫度也自然變成寒。

 

如何應對暖化

科學家已經表明,暖化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事實,我們怎樣預防自己變弱,容易生病?這可以向熱帶地區的人學習。我們往往覺得,熱帶地區的人民生活比較閒散,甚至批評他們不勤奮,為甚麼他們會這樣生活?正因他們缺少冬季,如果一年四季也努力工作,那就容易耗損精氣了,於是必須每天給自己製造更多休息時間。

實際上,冬季是一年之中最需要休息的時節,如果天氣嚴寒,人們就會減少活動、增加休息,天暖則活動較多。想要避免生病,冬季讓自己多休息,減少勞累,是最基本的原則。為甚麼現在流感容易爆發?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城市人生活,往往冬季更為忙碌,無法休息,於是種下病根了。

 

載於2019年2月1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冬季容易熱氣?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一般冬季養生以避寒為主,可是當預防太過,也可以走向反面,如果冬季積聚太多熱氣,不單容易導致各種上火不適,例如心煩失眠,口瘡咽痛,便秘胃脹,更可以導致春季溫熱病。預防勝於治療,以下一起學習,冬季產生熱氣三大常見原因。

2030102_6b3ea97b459519b2d67a0dd623533cfe_620

(圖:《信報》網頁

 

飲食積滯

冬季天寒地凍,人們總是希望透過各種方式取暖,當中飲食飽暖讓人舒服,例如喜歡吃火鍋、吃辛辣濃味、吃肉類油膩等食物,這就是中醫所謂「肥甘厚味」,本身容易導致積熱;加上冬季有多個佳節,飲宴較多容易導致飲食過飽,積滯在腹中容易化成熱氣,過飽又容易傷腸胃。

一年之中的冬季,有如一天之中的晚上,常說「晚上吃得少」,晚上、冬季也是腸胃消化力比較虛弱的時間,飲食量適宜減少。冬季的養生也是一樣,可是往往到了冬季人們卻飲食過多,逆其道而行。

 

過於補益

許多人認為秋冬宜進補,這是從病情而言的,由於身體虛弱之人,到了秋冬就容易突顯出來,因此才需要補益,如果無病之人,秋冬之時按照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可是,當秋冬全民也在進補,那就容易產生熱氣了!就好像吃火鍋的時候,使用各種溫補藥材作鍋底,或者經常吃喝老火湯、吃蛇羹烤肉,這些也容易導致身體積熱。

中醫的觀點認為過猶不及,並非一味補益就是好事情,身體不虛的時候補益太過,也會導致疾病產生。而且就算是補益,也要視乎不同體質、不同病情而選擇補益方法,如果沒有經過醫師處方,或者不懂醫理,實在不宜「將藥當飯吃」。

 

缺少運動

冬季適宜減少運動、多休息,避免出汗太多容易受寒。可是,不少人走向了反面,冬季就完全不運動了!那樣也不正確。動與靜是兩方面,人生每一天也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比例上,春夏活動較多,秋冬靜養較多。冬季如果太少運動,身體氣血不通,也是導致體內熱氣不能散開的原因。

如果秋冬容易怕冷,主要的原因正是缺少運動!想想看,如果我們在冬季早上醒來覺得冷,通常我們會怎樣做?穿衣服,喝點熱飲,甚至開暖氣。可是如果是在自然界的動物,早上醒來天氣覺得冷,他們肯定無法做這些事吧!都會去活動一下,在太陽底下取暖。人類也是動物,只要我們重拾這些本能,自然能夠更加強壯。

冬季養生,除了注意「避寒取暖」,也要記住「常保三分飢與寒」,這是長壽養生的諺語,經常保持三分飢餓,讓自己腸胃勿過飽,免受傷;保持三分寒冷,勿過暖,讓身體不會習慣依賴,過飽過暖也會成病。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載於2019年1月4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不能吃冰冷?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經常見到網上文章,強調人不可以吃冰冷食物,認為冰冷飲食導致百病叢生,筆者作為中醫師,不完全認同這種觀點。這一類看法往往是誇大了冰冷食物對身體的影響,認為吃冰冷食物、飲料,可以導致各種疾病,甚至會導致癌症、婦科疾病云云。

2003462_876f07c63bd419a3ef6b98020c8c49ce_620

(圖:《信報》網頁

 

過猶不及

從傳統中醫的觀點看,食物是無罪,沒有一種食物吃了一定會出問題,要視乎體質和病情。比如西瓜寒涼,如果針對熱氣之人,或者天時暑熱,汗多口渴非常,吃西瓜真是相當消暑,食物的寒熱也是一樣,適量的冰冷食物,針對於熱病熱氣之人可以是好的。反過來看,就算是溫和的藥物,比如甘草一藥,在中醫上認為多吃也是無益的,就算是溫熱的食物,也不一定就適合所有人。

這也是中醫上認為過猶不及的道理,所謂「水能覆舟,亦能載舟」,就好像冰冷的食物,它本身不是十惡不赦的,用對了也可以有好效果。

 

冰冷致病

在中醫上確有寒氣生百病的觀點,中醫經典《傷寒論》即是論述寒氣如何傷害人體周身,其中已有冰冷飲食可以導致疾病的觀點。可是當中所說的,主要是外在環境的寒涼可導致「各種」疾病,而不是說飲食。飲食的寒涼首先會導致胃腸的寒涼,如果說是因此導致百病叢生,那就必須要是胃腸變得虛寒了,之後寒氣進一步進入體內周身。

在臨床上觀察到,不少人身體內有寒氣,卻不一定腸胃也寒冷。例如說一個人手腳冰冷,肝腎子宮虛寒,可是如果他的腸胃飲食二便也是正常,那這種寒氣就不是從腸胃飲食而來,而是從外在環境,例如辦公室冷氣,又或者經常穿短褲裙子,又或與壓抑的情緒有關,導致氣血不通而受寒。

如果是飲食寒涼,導致身體其他臟腑寒涼,病情就必須要包括胃腸的不適,例如胃脹胃痛、腹瀉大便不成形,或者見中醫上的痰飲病,容易流涕噴嚏,咳嗽水腫等病。如果沒有這類病情的前提,而只是出現身體寒涼,那就需要考慮,寒氣是否從飲食而來。

為甚麼不少人喜歡批評冰冷飲食?當然這也是現今社會的毛病,人們習慣吃喝冰冷食物,這也是疾病的成因之一。可是另一方面,似乎這樣說是讓人感覺到安心一點,因為食物的冰冷我們可以控制,而其他寒冷因素,例如上述環境的寒冷,又或者是情緒的壓抑,這些人們都比較難改變,因此冰冷飲食就容易成為了箭靶,被人攻擊的對象。

筆者認為,生病的時候,的確應該避免冰冷飲食,而如果沒有生病、沒有胃腸虛寒的問題,冰冷飲食就不一定是問題。而在吃冰冷飲食的時候,不妨學習慢慢吃,在口腔之中變暖了之後再吞下,對腸胃的傷害自能減少。

 

載於2018年11月30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吃水果生冷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現在有些人以為,吃水果就是寒涼生冷的,於是就建議少吃甚至不吃水果。這種想法有違常識,水果是這麼重要的食物,少吃了怎能獲得健康?

1981351_36ef4eab5b58313515987099a5e7db5d

(圖:《信報》網頁

水果不寒涼

當然了,如果是冰冷的水果,從冰箱拿出來的,那的確是寒涼,吃水果適宜在常溫吃,如果冬季比較冰冷的時候,可以考慮稍為變暖再吃。

水果的寒熱,並非只是指溫度寒熱,更主要是指它的屬性,例如西瓜、雪梨寒涼,這是大家的常識,可是也有不少溫熱性水果呢!例如荔枝、龍眼、芒果、榴蓮等等,也是熱氣的,如果說水果都是寒涼的,這是以偏概全,實際上大部分水果也是不寒不熱,性質平和,適合人天天食用。

 

吃成熟水果

吃水果會出問題,往往來自不夠成熟。大家覺得水果是生的東西,這個「生」並非能透過煮熟就可以解決,每一種食物有他「熟」的方法,水果如果在種植時成熟了,那就不是「生」的了!例如米飯煮不夠熟,吃生米飯難消化甚至會傷害腸胃。同樣道理,經常吃生的水果,不是因為水果寒涼,而是生的水果沒那麼容易消化,因此腸胃就容易變得虛弱了,氣血虛弱了人也容易受寒。例如香蕉,不少人認為香蕉寒涼,不宜多吃,實際上是因為香蕉在比較生的、青綠色的時候不容易消化,因此腸胃就容易虛弱,如果吃成熟的香蕉,它的甘甜糖分變多,那就反過來比較溫補了!

 

香蕉補身體

怎樣才叫成熟的香蕉?很多人都知道黃色、表皮有梅花點,這算是基本熟了,如果是完全成熟,那就是「黑蕉」,表皮大部分黑了,可是裡面的肉還是完好沒有爛,那時候香蕉肉的甜味最濃,轉變成溫補作用。當然,也不是人人喜歡吃這種階段的香蕉,因為不是人人也可以補身體,所謂過猶不及,太補的話有些人的腸胃就受不了,容易出現飽滯感覺。

可是許多人問,不是啊,我沒有見過這種黑香蕉呢!通常到了部分黑色,裡面就爛了!這是因為香港超市售賣的香蕉,通常很青綠的時候就摘下來了,又經過了催熟,成熟得不自然,未熟就爛了。因此,為什麼不少人覺得吃水果寒涼,很多時是沒有吃到自然成熟得水果,那樣的確是吃了「生」的食物所致。

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水果成熟了就變成溫熱性,例如菠蘿(鳳梨)一般認為是溫熱性的,如果一次過吃多了,就容易口腔舌頭有刺澀的感覺,嘴破甚至口腔潰瘍,這就是熱氣了,所以一般說要先泡鹽水可以降。但是,只要吃的菠蘿是成熟了,表皮從青綠變成暗黃,裡面的果肉開始有半透明的部分,這時候的菠蘿吃下去就不會有上火的問題,變得溫和了。這些食物的知識,我們不妨多多學習吧!

 

載於2018年11月2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熟食熱食上癮?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平常在家裡吃飯,通常習慣煮好之後「趁熱吃」,如果不熟、不暖的食物,就覺得這是「生冷」,感覺會不健康。這種想法之中存在誤解,以為這是養生的觀念,卻令人走上另一種極端。

1959033_7df661da02dd86f74f2647acf7ade2a4

(圖:《信報》網頁

生冷誤解

生和冷是兩種概念。先說「冷」,冷就是指冰冷,例如在冰箱拿出來、或者冬天冰天雪地的食物就是冷,可是如果是一般室溫、常溫的食物,就不算是「冷」。人的確應該避免冰冷的食物,冰冷容易傷腸胃,可是如果只能吃熱的、暖的食物,就連常溫的食物也認為要避開,這樣看似「溫和」的想法,實際上卻非常偏執。

再說「生」,是相對於「熟」而言,熟是指食物的最佳食用狀態,有些食物必須要煮熟才能吃,例如米飯、麵粉、肉類,如果沒有煮熟,就容易傷腸胃或致病。可是「熟」不一定要經過煮或加熱,例如水果蔬菜,如果在栽種時已經成熟了,那就不算是「生」的了!如果覺得吃蔬菜一定要煮過、吃水果也算是生冷的東西,甚至誤以為所有蔬菜水果都是寒涼的,這也是另一種偏見。

 

依賴熟食

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了吃煮熟的東西、熱的東西,如果不吃熟熱的東西就覺得不舒服,這可能已經患上「熟食成癮症」!從中醫上看,人的胃腸本身有「腐熟水谷」的消化功能,就是可以透過「胃火」將食物弄熟,轉化成精氣、氣血,供人體使用。想想看,如果一個人經常吃煮熟的、熱的食物,腸胃會怎樣?那麼胃的火,就可以關小一點了!久而久之,胃的消化能力就會減弱,於是就更不能接受生的、不熱的食物了。

現在很多人不習慣吃生的蔬菜水果,正是代表腸胃消化能力減弱。就好像一個人少做運動,身體變弱之後,就會依賴交通工具代替走路,如果一個人從不運動,他當然不能突然去爬山跑步。飲食也是一樣,如果平常腸胃缺少鍛煉,習慣吃熟的、熱的東西,雖然對腸胃來說是舒適的,可是這樣卻會造成腸胃的依賴、上癮,長久下去腸胃就會變得嬌嫩柔弱,百病叢生。

這種依賴熟食、熱食的成因,是現代文明的弊病。至今許多國家和地區,人們依然會習慣生吃蔬菜水果,也會習慣吃涼菜,或者食物煮熟之後也不一定要熱吃,常溫吃東西十分普遍。想想自然界的動物也可知道,所有動物吃東西,也是生吃、常溫吃,都不會煮熟來吃的,如果人類吃東西必須要煮熟,這究竟是文明的進步,還是文明的倒退?真是見仁見智了。

熱食熟食的習慣,是隨著文明的方便,人們習慣了講究食物烹調之後,反而忘卻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消化能力,想要健康其實很簡單,跟隨自然的法則,需要智慧地選擇。

 

載於2018年10月5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斷除食物成癮?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人想減肥吃少一點東西,卻總是欲罷不能;很多人明白健康飲食的方法、多菜少肉,不吃煎炸油膩、垃圾食品,可是很多時卻相反,總是喜歡吃不健康的東西!為甚麼人會這樣,明知不好卻為之?

1931360_0040ce1778e9dbbc5a4ec37d605bab44

(圖:《信報》網頁

這可以說是一種「食物成癮症」!只要人對於某一類食物有執著,難以放下,心癮難耐,也就是上癮了。如果一個人比較放開,通常吃甚麼都可以、無所謂,比如筆者身邊有不少朋友,聽到吃素有很多好處,第二天就改吃素了!為甚麼這些人比較容易改變?因為他們沒有「食物成癮」的問題。

 

吃肉與貧窮?

不同類別食物,有不同的癮。比如不少人有吃肉的癮,無肉不歡,尤其是老一輩比較多有這種想法,可是如果你問他們過去的日子怎麼過?他們就會告訴你:「從前哪裡有肉吃?通常只是過年過節才可吃到」,那麼為甚麼現在反而喜歡吃肉了?這正是因為過去的日子比較艱難貧苦,現在生活富足了,就希望可以彌補過去的空虛,現在可以吃了,就不斷滿足自己。不單吃肉,比如喜歡吃油膩的、肥膩的、山珍海味,也是因為過去這些東西很缺乏。

這就讓我們明白,一個人喜歡吃肉,往往不是因為肉真的很好吃,而是因為自己內心存有小時候的記憶,那時候的缺乏感一直存在,於是總想去填滿它。吊詭的是,現在能夠吃肉,好像代表自己生活已經比較富足了,可是實際上心底還是有貧窮的憂慮,導致了執著吃肉不放。要能夠放下吃肉的執著,就需要看到自己的空虛感,不要用食物去解決問題。

 

 

執著的原因?

每一個人總有一些食物特別喜歡,可是如果那種喜歡,是到了「非吃不可」的感覺,例如有些人每天必須要喝咖啡奶茶,或者必須要泡茶、喝奶、吃麵包、吃蛋糕、甜點糖水,喝老火湯等等,那也有可能是對該種食物上癮了。為甚麼我們對某種食物特別執著?這需要自己深觀進去,看到自己的原因。通常也是一些成長過程的記憶所致。

例如筆者曾經參加過一次六天的斷食營,期間不吃東西只喝水,其實過程中也沒有很飢餓,可是卻經常想著要吃豆腐花,當時我安靜下來,感受豆花對我來說有甚麼意義?後來記起,小時候父母回家,有時會買一碗豆花來給我吃,又或者通常去爬山的時候,在途中或者下山時就會吃豆花。因此豆花對我來說,是一種幸福、獎勵的感覺,所以當我想吃豆花的時候,就代表我感覺疲累了、辛苦了,希望獲得安慰。

因此,如果你特別喜歡吃某種食物,通常是為了滿足食物背後的某種意義,而這份意義跟我們成長的經歷有關。如果要斷除食物成癮,改變飲食習慣,就需要從心入手了。

 

 

載於2018年8月31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斷食減肥關鍵?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人知道斷食、少吃有很多好處,可以瘦身減肥,也可以幫助身體修復,加快療癒疾病,更是長壽健康的養生法則。可是很多人覺得難以戒掉口腹之慾,究竟怎樣可以順利進行斷食?

 

1906298_bf470652f9f5db4fec3e0060669589a0

(圖:《信報》網頁

甚麼是斷食?

首先說明斷食是甚麼?斷食就是指中斷飲食,將自己平常習慣的飲食停止一段時間,例如習慣一天吃三餐,可以少吃一餐、兩餐,甚至一天不吃,或者兩天不吃、幾天不吃……斷食時間多久,因人而異,需要經過練習,就像《聖經》提到耶穌禁食40天,實際上現在也有不少人能夠做到。剛開始學習斷食者,宜循序漸進,從短時間的斷食做起,經過老師指導進行更好。

斷食一般指中斷所有食物,只是喝水,此外亦有更入門的方法,可以「輕斷食」或者「半斷食」,也對身體有幫助,例如不吃固體食物,可以喝果汁、湯水,或者只吃水果,或者吃素不吃所有肉類,又或者每餐只吃一半分量。總而言之,少吃點東西,讓腸胃減輕負擔,對身體也有一定好處。

 

口慾難耐?

斷食的方式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難,美食當前,實難抗拒。筆者曾經有不同天數的斷食經驗,也曾經試過有半年實踐「一日一餐」的飲食方法,期間感覺身體非常好,精神爽利,身輕如燕,減少了每天許多用餐時間,也減少了食物開支,有非常多好處!可參考《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一書。

很多人問我,怎樣可以做到一天只吃一餐?難道你不想吃東西嗎?我是曾經參與過辟穀食氣課程,之後就很快能夠做到一天一餐!秘訣其實主要是心法,這個心法很簡單,就是學習——「愛自己」!

為甚麼我們喜歡吃東西?很多時吃東西都不是真的身體需要,而是習慣,或者是情緒。例如不開心的時候會吃東西,化悲憤為食量!就算是開心的時候也常大吃一頓!將情緒與食物連結起來。當我們內心不滿足的時候,人就總想找尋方法滿足自己,於是尋找物質填補空虛,而跟人最直接關係的物質,就是食物了!食物可以讓人很快有滿足感,因此當一個人依賴了吃東西,就不容易改變飲食習慣了,那就代表內心背後的不滿足了。

同樣道理,有些人很容易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例如有朋友聽到素食的好處之後,第二天就改吃素了。這樣的人代表他內心比較滿足,容易放下各種執著,食物對他來說並不是一種依賴。因此,如果要能夠順利做到斷食、少吃食物,當中關鍵一點:要讓自己不滿足的時候,不要再用食物去滿足,而是找尋根本辦法讓自己快樂,這就是所謂愛自己的意思。推薦參考魏鼎老師著作《喚醒人體本能自癒力:全辟榖:食氣、不食、斷食》一書,可以對飲食有新的看法。

 

載於2018年8月3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早餐要吃得好?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民間流傳一句話說:「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這句話成為了許多人的健康養生法則,可是這並不一定符合醫理。

1883261_a09b55606078a7d5ee881e2bd0e51da9

(圖:《信報》網頁

 

這句話第一個重點是,認為吃早餐相當重要,要「吃得好」!當然啦,如果可以選擇,應該每一頓飯也要吃得好吧,誰會希望吃得差?要說吃得好當然人人也會讚同。可是現在已經有不少研究,證明人其實「不應該吃早餐!」最近書店有一本暢銷書叫《我,不吃早餐!》,列出了不吃早餐的許多科學研究,值得參考;還有一本書叫《早上斷食,九成的毛病都會消失!》也是有同樣的結論,認為早上不吃早餐能治百病!

在中醫的古籍之中,沒有叫人「一定要吃早餐」。早上醒來的時候,整個人的機能也是剛甦醒,人的腸胃也一樣,也是不適宜吃東西的;況且大部分人早上醒來的時候,其實也不是真的肚餓,只是習慣吃東西而已,早上如果還要「吃得好」,不少人誤以為「好」的意思是吃得豐富,那就容易吃傷腸胃了。

 

中午宜少吃

午餐也是一樣,午餐吃得飽,這裡所謂「吃得飽」,只是滿足了人的心理,感覺吃飽了很舒服!其實中醫養生自古以來強調飲食「七分飽」,所謂七分飽,實際上即是「不飽」,在《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吃飽容易傷腸胃,這是自古已有之戒律,如果天天中午吃飽,當然是違背了養生法則了。

從醫理而言,正午的時候,人體的氣血陰陽正在處於更替交換的時期,所以中醫養生有「子午睡」的說法,就是說子時和午時(分別是中午和晚上的11時到1時時間),也是陰陽轉化的時候,人體亦應該休息以順應自然,因此正午的時間,就好像午夜不宜吃東西一樣,就算要吃飯也應該少吃為佳。

 

晚餐宜早吃

最後「晚餐吃得少」,是相對較為合理的一句,實際上任何時間進食,也是以吃得少為佳。更進一步而言,古人常言「過午不吃」、或者「入夜不吃」,太陽下山之後,人體的正氣亦相對虛弱,夜間吃飯較為不容易消化,因此如果可以,能夠在日落之前吃晚飯是較佳的選擇,愈是入夜的話,就愈適宜不吃或者吃得少了。

古今中外有太多不同的飲食方式,並非只有「一日三餐」,這是工業文明之後的產物,主要是為了方便人們集中上班上學而安排的,而古代大部分人的飲食方法,通常是一日1-2餐,如果是一天兩餐,建議在上午的9-11時和下午的3-5時左右,是一天之中消化力較強的時間。當然飲食因人而異,最理想的進食方式,應該是像自然界動物一樣,肚子餓就吃,不餓就不吃,並非要固定自己一個飲食時間,那樣才是順應人體、順應自然。

 

 

載於2018年7月6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