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百病生于气之「怒则气上」

18

 

中医认为人的七情与健康紧密联系,在《黄帝内经》中尤其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指出了各种情志如何影响人的健康,从今期开始,将会逐一探讨,首先谈「怒」。

很多人都认为发怒是不对的,但是中医强调过犹不及,其实适当的怒是有益的。例如有成语说:「鲜车怒马」,其中的「怒马」即是指马匹的壮健,而不是说牠发脾气,还有如春笋怒发、草木怒生、心花怒放……这些「怒」,都形容旺盛、迅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有生长、发展的意味。又比如说消防员在火场上英勇救人,这一种勇气亦可称为「怒」。

所以,很多时适当的怒对人生很重要,怒是一种上升、扩展的力量,有「怒气」则每天精神充沛,工作有目标,人生有动力;相反,缺乏怒则使人懒惰、逃避、退缩、怕事。

但是,当怒太过的时候,则可以使人生病。《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怒则其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很多电视剧情,都描写当人暴怒以后立刻可出现吐血,这就是因为当这一种上升的能量太过了、失控了,则人体的气血亦向上冲而见呕血;文中还提到一种「飧泄」的病,其实就是指吃东西下去不能消化,未消化的食物直接排便出来,这是由于这种太过的气血上升,使在下面的胃肠不能消化食物了。

不过,除了暴怒以外,另外一种怒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隐藏的怒,或者现代喜欢称之为「郁怒」。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十分多见,我们所说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逐渐累积了抑郁、怨恨、愤世嫉俗,对生活上诸种事情都觉得不满,这些负面能量的累积,也就成为了我们潜藏的怒。这种怒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更大呢,因为它是长期的、慢性的侵害我们,由于这种怒是缓慢渐进的增大,我们也逐渐的适应了,不容易察觉它的存在。

那么,如何可以预防怒气太过?「息怒」则是十分重要的法则。息怒可包括两种层次,一种是「释怒」,当愤怒的情感来临的时候,不是每每的去压抑它,而是要适当的去释放它。当然了,假如怒气累积到非常厉害的时候才释放,那就容易出毛病了,故此要学会从怒气很小的时候,就要释放它。这就牵涉到要「析怒」,需要理性的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感,需要自觉地省察当下的情绪,当怒气初生即消除它,那就能够心平气和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7. 医患关系谁最重要?

17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常常说成为「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双方都有益处。在医者与病人之间,一般认为是医生更为主导的,就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是老师教导学生学习,学生则要虚心听从。原来早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有讨论了医患关系的问题,而且观点十分独特!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黄帝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若生病了之后,有一种情况:假如是高明的医生,能够清楚掌握医学的理论法则,而他所治疗的病人,即使像自己亲戚兄弟那样经常见面,已经十分熟悉对方的声音气色,能够非常准确的作诊断,但为何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仍然会治不好病?难道还是不够及早治疗?岐伯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解释:

歧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工」即是医生的意思,他从医患关系的角度解释,又用了中医学「标与本」的说法,认为在治病的过程中,病人为本,而医生只是标,就是说医生只是帮助病人康复,假如病人无法接纳医生的帮助,身体内的「邪气」不能制止,病则不能治愈。

进一步问,为何病人无法接纳医生的帮助呢?这里的接纳不单是吃药治疗的问题,其实这跟上一篇提到的「神不使」有关。在中医治病的时候,除了诊断明确、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之外,假如病人的精神、意志不强,或者有其他欲望、贪念、思虑、担忧,均会影响疗效,这些都是治病能否获效的更根本原因。

道理就像扶助一位婆婆过马路,但婆婆本身不需要过去,你怎么扶她也不想动;又好像地震的灾民需要援助,但是某地区不想接纳其他国家的支援,救援物资怎么也到不了他们的手中。从《内经》这些话中可以看到,中医非常重视人的情绪、心理,在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当一个人的心底里有各种不愿意接受治疗的想法,这将会造成「神不使」,即使华佗再世亦无能为力了。

在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中,其实是以病人为首,而医生只是一个帮助者。这一种医患关系的态度,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内因」的思想,就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的主动学习更为重要,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已,学生能否成才,还得要靠自己的努力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6. 康复的关键是甚么?

16

 

为何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即使用上了各种正确的治疗方法,但也没法取得效果?就这一个问题,在《黄帝内经》中有精辟的见解,黄帝问岐伯: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

黄帝问的是,身体败坏了、气血耗尽的时候,为何治疗方法不能见效?岐伯的回答十分精炼,三个字:「神不使」。当然大家听完这三个字,也会一头雾水,不明白岐伯想说甚么,所以黄帝也继续追问:

帝曰:何谓「神不使」?歧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衞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衞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岐伯的回答其实很有趣,他解释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却不能获效的原因,是因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这里先要解释「精神」的意思。「精神」现在一般理解为人的意识、思维、神志,是指一种心理状态,而在《内经》里虽然亦有这一方面的意思,但更深一层的认为,「精」是指一个人内里面精气充足,于是在外面的「神气」自然充沛,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精神是人体内状态的外在反映。

岐伯解释,「神不使」就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没法改善、志意无法恢复,当然黄帝还不满意这一个答案,继续追问这精神败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岐伯深刻的指出,是由于人的「嗜欲无穷,忧患不止」。

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为何会「死亡」?为何正确治疗仍不能获效?原因竟然是与人的欲望、贪念、思虑、担忧有关。由于种种情志因素,导致人的心神扰乱,精气也受到伤害,气血不通,身体也就「不听话」了。所以在中医里,对于「精神」的理解是内外互为影响的,人的心理会影响人体,而身体状况又会反映在神气上。

从这个角度看,「生存意志」确实是病重时康复的关键。一个人他「想」甚么,会决定他能否活过来,而且不单是「想不想活」的问题,假如他在病危的时候,还在想那些欲望、贪念、思虑、担忧……这些将会成为他康复的最大障碍,吃甚么良药都是浪费。

 从宗教的角度看,这就是灵魂与肉身的关系,人的灵魂离开了,剩下的身体很快会败坏,可知灵魂才是身体健康的终极「掌权人」。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所谓「思想决定命运」,一个人的生与死,真是在「一念之差」。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5. 为甚么容易「热气」?

15

很多人知道吃了肉类、辛辣、煎炸、油腻食物太多之后,会使体内积热,热气上升头面继而出现各种不适,这种情况民间则称为「上火」或者「热气」。其实,除了饮食的因素之外,在《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更重要的原因: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这里讲了一种疾病叫「煎厥」,这种病会出现眼睛突然盲了看不见东西、耳朵聋了听不见东西,其实就是形容人在中暑之后,突然昏倒的情况,失去意识了。

煎厥的原因,是由于过于烦劳之后,使人体内的阳气向上向外张弛,结果使人体内的精气耗损了,如此长期反复耗伤,再到了夏天刚好也是阳气外展的季节,则使阳气外张更加严重,于是突然病作。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暑」就是因为夏天酷热,受热太过之后就出现这种病,可是细心想想,例如大热天时一群人去爬山,每一个人都面对同样环境,却为何只是少部份人中暑?在《黄帝内经》里面有了清晰的解释,其根本原因是「烦劳」。

「烦劳」包括了两方面:心烦与劳倦。由于思虑太多,心浮气躁,心烦即是一种「上火」的表现;过于劳累之后,身体气血耗伤了,亦容易使火气上炎。

当然了,《内经》这里只是举例而言,「煎厥」的病情是比较严重的,假若「烦劳」程度较轻,而又不在大暑之节,人体内的阳气仍可因「烦劳」而外张,可出现各种「上火」的表现。

因此,假若要问自己为何常常容易「热气」?一般人只会用「饮食过于热气」来解释,这就好像得了中暑就将原因单纯归咎于「天热」,其实只是将责任推卸给外在因素而已。中医看病虽然认为外在因素有所关系,但更认为内在因素在发病上起决定性的作用。环观我们的四周,「烦」与「劳」都是现代都市人共有的通病,

 

为何现在这么多人有上火?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原来自己的「身」与「心」,需要负上更多的责任。

很多人问:假如得了上火,是否喝点凉茶、吃点清凉的东西就能够解决问题?从上述的讨论,大家都会明白到,热气的原因不单在于「热」,吃清凉的东西虽然能够解决其中的一部份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还有更根本的问题需要解决。不求身外,寻诸于己,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http://club-o.org/newsletter/CO076/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4. 生病了吃甚么好?

14

 

很多朋友见到中医师的时候,喜欢问这一类问题:我常常觉得疲倦乏力,吃甚么好呢?失眠吃甚么好?皮肤干燥吃甚么好?高血压吃甚么好?哮喘吃甚么好?……这一类生病了吃甚么好的问题,假如没有经过诊断,其实都是无法回答的。先看一看《黄帝内经》一段文字吧:

「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这里提出一个常见的问题,热病初愈,有时候还会余下一些后遗症,比如说感冒过后仍然常常有咳嗽咯痰好一段时间,为甚么会这样呢?这里解释,原因是在生病的时候勉强吃太多东西,因而使病愈后仍遗留一些毛病。在热病刚愈的时候,假如吃肉则容易死灰复燃,旧病再起,吃太多东西则会使病愈后仍遗留有其他不适,这些都是要禁忌的。

这段文字提醒我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生病的时候切忌吃太多东西!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例如家人生病了,通常特别关注他的「胃口」,总是觉得生病时要吃多点,才有力气对抗疾病。殊不知在《内经》正唱反调,提醒我们吃太多东西的坏处!其实不单是热病,很多时我们生病了,自然没有胃口,这都是人体正常的反应,提醒我们要吃少一点,让身体专心应付疾病,不要多吃损伤肠胃。

这段话还有一个重要思想:生病了不是先问要「吃甚么」,而是要问「不吃甚么」。在生病的时候切忌胡乱吃东西,先不要吃「帮助」疾病的食物,使病情加重,不要饮食过饱,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这段经文中还有一句话:「治之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这种病后的后遗症该如何治疗?岐伯的回答十分「官腔」,说要视乎疾病的虚还是实,来进行调治,则必定能够痊愈。

细心想起来,这种问题其实很常见,比如感冒之后剩下一些不适,就会问中医可以吃甚么调养啊?不吃药可不可?可是按照岐伯的回答,即使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我们还是要视乎「虚实」,换句话说就是要经过中医的诊断,知道了疾病的原因,才能够说得上如何处理。

这就是中医重视治病求本的思想。在中医的字典里面,没有退烧药、降压药、止痛药,中医不喜欢针对症状而用药,假如不知道疾病的成因,单说某某病就要建议吃点甚么调养,这当然是妙想天开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3. 生病原因是什么?

13

 

很多朋友见到中医师的时候,喜欢问一类问题,譬如说:我常常腰酸,是否属于「肾虚」呢?我失眠心悸,是否「心血虚」呢?我眼睛发红,是否「肝火」呢?我肚子常常不舒服,是否里面有「风」呢?……这一类问题的提问方式,将某某病对应某某中医病因,实际上是相当难回答的!为甚么?不妨看看《黄帝内经》如何回答类似问题: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者,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这一段文字十分有趣,黄帝问了一个颇为常识性的问题:「为何肺会使人咳嗽?」其实人人也明白,咳嗽是肺的毛病,可是细心再想,为何肺会引起咳嗽呢?这问题或许我们很少想过,岐伯的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会让人咳嗽,不单独是肺引起啊!」然后在整篇文章里,详细论述了五脏和六腑各种咳嗽的成因,甚至指出咳嗽与天地规律也有关系。

岐伯的回答方法,很值得我们深思。他并非一开始就说:「咳嗽是肺的毛病」,他是尝试纠正一种错误观念,当人人都以为咳嗽是肺的问题时,他当头棒喝的说,不是这样!而是五脏六腑都有关。这正反映了中医的思想,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动全身,五脏六腑都互有联系,「咳嗽」只是一个例子,即使代入各种其他病证也是一样,「五脏六腑皆令人病」。

所以,开首说的一大堆问题,其实都是「不可说」的!在中医的眼里,每一种病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原因,而是千丝万缕、环环紧扣,每种病要讲成因的话,都几乎要把整个五脏六腑的理论讲一遍,那就等于花几年去学中医了!

当然,在假若在一个具体的病人身上,经过医师诊断之后,原因或许可以说上一些的,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医师说我「腰痛是肾虚」引起,就跟其他人说:「中医认为腰痛就是肾虚」!

中医跟西医的思维很不一样,西医在解释疾病成因时多倾向于「单因素、绝对性」的解释,而中医则喜欢找寻疾病的「多因素、相关性」,认为每一种疾病都跟许多因素相关。

  其实,所谓生病的「原因」,都不单有一个答案。假如说腰痛的原因是「肾虚」,那么为甚么会有肾虚?与先天因素有关吗?跟情绪性格有关?饮食、气候、季节、职业、家居环境、社会因素……其实都有关系!高明的中医就是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发现这生病的「关系图」,只要「搞好关系」,自然不会生病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2. 为何中医能够当宰相?

12

 

香港人过海关的时候可以走电子通道「e道」(电子快速通道),因为同音的关系,每一次用「e道」时都让我想起韩剧「医道」!可是,究竟中医里的「医道」指甚么?原来医道一词是出自于《黄帝内经》!书中记载黄帝向其弟子雷公,询问了同样的问题,说:「子知医之道乎?」接着黄帝详细的解释:

「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假如你要学中医,究竟要学一些什么内容?这里替「医道」定出了上到下的最大范围。天文与地理,并非指现在的天文学和地理学,而是更大的概念,是指天之道和地之道。天文就是日月星辰等星体的「宇宙规律」,也包括了风雨雷电等的「气象规律」,就好像月亮影响潮汐一样,这些天上的规律会也影响人体,也就是中医说的「天人相应」。地理就是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这些环境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至于人事,是指人情事理、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而更广义的说,人事是指一切由人所发生的事。但是,人世间的一切知识和学问,其实都是由人产生的,那么当一个中医,要懂得的东西可真无穷无尽啊!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确实是一门「通识教育」。学习中医要求的知识面极广,自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已经要求中医必须是「通才」,掌握万事万物的共同规律,能够明白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治病救人。亦因此中医里有一句名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就是指当「中医」与当国家「宰相」性质其实差不多,既然这个人通晓了天地人之事,治病与治国,都能游刃有余。

有人笑说:「当中医能够做一个国家的元首,西医则只能够做各部门的首长」,这并非是要贬低西医,而是指出了两者的医学理论的特点。西医学要求的是专精,一个越高明的西医,就要在一个专科内钻研得非常深入,而不可能所有学科都精研,从政府职能而言就是能管理个别部门;可是中医就不行了,必须要通博,有广泛的知识,整体融汇贯通天地人之事,在政府的职能而言,就是能够沟通各个部门,负责最高的领导工作。

所以,中医还有一句话说:「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学习「医道」的最高理想。原来,学中医的最终归宿是可以从政呢!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1. 同病吃药不相同?

11

熟悉中医的朋友,都会发现一种现象:假如两个人患了感冒,一起去看中医,大家的处方却不一样。为何会有这种现象?《黄帝内经》中有讨论到这个问题: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黄帝内经》的作者,与我们有同样的问题,为何中医治病,同一种病,治疗不同,却是都能治愈?这里说了其中一个答案:与地理环境有关。

实际上地域不是唯一因素,中医常说「三因制宜」,就是指诊治疾病时需要以「时、地、人」等三方面去作考虑。「因时」就是时间,例如四季,甚至不同年份有各自的气候特点;「因地」就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影响人的身体,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可造成疾病发生的不同土壤;「因人」就是只指每一个人有不同的体质状况,而这种体质又与以上的「时地」有关。

因此,即使得了感冒,在每一个人身上,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处方自然也不一样了。中医治病时需要考虑到每一个人的独特情况,就好像量身定做一件合身的衣服,每个人不同。俗语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即使吃的东西一样,可是人人都有不同的身体。

中国传统的思想正是如此。例如教育孩子,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需要「因材施教」;又例如择业工作,每人有各自的才能和喜好,需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假若我们能够因应能力给予栽培,也是一种「顺应自然」,使人人得以成材,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在中医上,则称为「同病异治」,虽然同一种病,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却也能达到治愈的效果,就是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走不同的路线,皆能达到目的地。

所以《黄帝内经》又说:「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为何不同的治法亦能使病康复?《内经》解释,就是因为我们知道病的原因,知道治疗的方向,所以就算用不同的手段,均能够达致同样结果。在海上航行,海这么大,当然可以随意选择航线,但假若没有指南针,失去了方向,就无法走出迷雾了。谚语说:「发现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假如不知道疾病的根结,纵使你手上有千万张药方,又如何能治愈疾病?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0. 中医是否反对吃素?

10

有些人以为,补养身体一定要吃肉,煲老火汤一定要放肉才行,甚至推论中医反对素食,这些其实都违背了中医的思想。自古以来,不少著名医家非常提倡素食,例如唐代大医孙思邈,他说「常须少食肉,多食饭……」他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活到了一百多岁。

虽然《黄帝内经》不反对吃肉,但应该说是较为支持素食的,有一段话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学」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已经有类似营养金字塔的说法了。

仔细看这四大类,严格来讲不是平等地位,而是有不同层次的,不是说每天四类各占一份就最好。谷类是「供养」人生命的,所以最为基本、必须吃!水果是「辅助」的,而蔬菜则是让人「充满」,给我们吃饱的。所以按等次说,谷类应该吃最多,蔬菜水果为其次。

至于肉类,其作用是「益」,这个字用得非常巧妙!益是指「有益」,是好的意思,这样看肉类似乎不是必需品,就好像现在的「营养补充剂」那样,它对身体可以有益处,但是并非没有它就会死掉。

可是,「益」字在古代的本意是「溢」,即「满溢」,水满泻出水库外,是好是坏?当然是浪费了、太多了!所以「益」字在《内经》中有时候也属贬义,有「水能覆舟,亦能载舟」的过犹不及思想,它虽然有益处,可是很容易走到反面。

因此,《内经》记载了很多吃肉而导致的疾病,例如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是说一个人刚感冒初愈,千万不要给他吃肉,吃了容易使病情复发。可是我们现在很多时都是倒过来,刚感冒好了,稍有点胃口,就立刻吃肉;又或者刚生孩子的妇女,就天天喝鸡汤,其实都对身体不好。

还有说:「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高梁是指「膏粱」,是脂膏、细粮的意思,亦即是肉食和精细的食品,细粮可理解为经过加工,就像在超市里能面买到的各种食品:蛋糕、罐头、薯片、糖果、雪糕……

这段话作出严厉的警告!例如消渴、中风、半身不遂、身体痿弱、气喘等病,是肥胖、富贵人才得的,都是因为吃「膏粱」太多引起吧!《内经》有这样的记载,看来历史还是不断重复,即使到了今天,为何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这么多?原因很简单吧,都是富贵病、文明病,是吃出来的。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9. 新年该吃甚么好?

9

农历新年快到了,很多人都问中医,新年吃些什么好啊?我会斩钉截铁的说:「吃素好!」

这可不是胡说的,而是根据《黄帝内经》的思想,有一段讲四季养生的话这么说: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里强调春天需要「生而勿杀」,换句话就是不要杀生吧!为何这样说?就是因为经过冬天的沉寂后,春天渐见生机,这时候杀生,就违反了自然之道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不杀生、吃素,并非一种盲目的清规戒条,而是有重要的养生意义。吃肉在传统上叫作「荤」,荤通常指肉食,而在《说文解字》说:「荤,臭菜也」,佛教把「五辛」即葱、蒜、韭菜等食物列为「荤」,意思是指这些食物会让人头「昏」脑胀,不能平静。所以在春天吃素的意义,是强调有一个平静而舒畅的内心环境,它所重视的是一种心态,而由心态决定你的生活习惯,再而影响健康。

春季养生非常强调精神调养,重点是「以使志生」,意思是人的精神情绪,经过冬天的内敛之后,是时候开展了。所以《内经》教导我们,可以早点起床,起床后在庭院里散步,把束起来的头发放开(古人大都留长发),试想像这幅图画,是否像放假去旅行的样子,感觉放松舒畅?上文还提醒我们要多布施、奖赏,而不要掠夺、惩罚,做好事,心情一定好极了!

春天确是素食的好时候,从身体机能上讲,由于春季的阳气逐渐生长,人的肠胃消化能力相对较弱,素食都是比较容易消化的,对身体特别有益处。

可是,在农历新年的喜庆日子,我们往往会大鱼大肉,吃得饱胀,这样吃的话,会有甚么后果?《内经》最后一句话,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有趣的是,结果往往不是眼下就能看到,而是到了夏天的时候,才会出现寒性疾病。这是因为在春天的时候,我们吃太多、太好,吃伤了肠胃,「杀」了刚刚初「生」的阳气(杀生?),下一个季节不够用,就出现毛病。

这就好像现在全球变暖的问题,很多科学家都说,我们耗掉了这么多石油,排出了温室气体,可不是在当下立刻见到恶果,而是到了下一代才出现问题,要后悔已经太迟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