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医是否科学?我们往往不能直接回答,心里充满著许多疑惑,有人认为:「中医属于传统文化,是古老的,而『科学』是现代的,因此不能以科学来形容中医」;也有人认为:「中医越来越能够被现代『科学』所解释了,因此中医是科学的!」这些似是而非的说话,应该怎么理解?近百年来,中医不断受到「科学主义」的冲击,中医本身的科学性备受质疑。中医要冲出困扰,求得发展,必先走出科学主义的困惑。
甚么是科学?中医是否科学?
「科学」一词,是从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源自拉丁语scientia,意思是「知识」。科学这两个字引用到中国来后,最初的意思是「分科之学」,是形容西方知识的众多不同门类。如果从「科学」一词的含义来说,按照《辞海》的解释:「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强调现代的科学是指是有系统性知识的体系。
清晰了科学的含意,对于中医是否科学这问题,我们便能够很清楚地回答:是。中医学有数千年历史,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时期已经奠定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医学内容。由于中医具有系统性,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因此其科学性也是肯定的。
这时,我们脑海很容易会出现下一个问题:中医始终不像西医的那种科学?是,这问题十分正确!因为中西医两者的确不同,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所以有着不同的科学性。这其实是分类的问题,科学有许多分类,西医属于还原性科学,中医属于系统性科学,两者都是科学。如果坚持自然科学、还原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是科学中的科学(或称狭义科学),而把其他科学排除于外,这就开始走向「科学主义」了。
甚么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有甚么问题?
「科学主义」Scientism,或称唯科学主义、泛科学主义,是「一种哲学主张,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知识,只有科学方法才是通往客观真理的路」[1],科学主义者「对科学抱着一种狂热和迷信的态度,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除科学外,一切都不可信。」[2]「按照科学主义的理解,世界似乎可以被还原为数学、物理、化学等规定,而这种规定同时又成为以科学构造世界的前提。」[3]
「科学主义」中的「科学」一词,不是科学的本意,而是指以数理化为主的还原性科学,这类科学是在文艺复兴后才得到长足发展,所以我们也习惯称之为「近代科学」。科学主义,简单来说就是认为还原科学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以其观念来解释评价世界一切事物的思想。科学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实证性是「找寻真理的最佳方法」,但这前提却是怎也不能被实证的,科学主义其实也是一种信仰。
究竟科学主义有甚么问题?举一个简单例子,按照科学主义者的思想,如果母亲的母爱,不能用还原科学的实验方法来证实,那母爱就并不存在!有没有母爱,是可以用我们的感知来判断,世界上有许多的事情,是还原性科学不能解释、或者不用解释的。如果因为母爱不能被还原性科学所证实,便说「母爱不科学」,这又有何意义?「中医不科学」这句话也是相同地无实质意义,只是告诉了我们,中医并不是还原性科学而已,并不能说明中医不是科学。
还原性的科学方法的确带来了现代社会不少突破,让人类在这几百年工业革命后获得了许多物质上的方便。但我们也要明白,还原性科学只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本身也有局限性。比如还原科学所证明的「有」,却不一定真的是「有」,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可以被推翻,而且还原科学更没有能力证明「无」;还原性科学是随着时代的技术水平而进步,今天看不到的东西,不等于明天看不到,今天不能证明某理论,不可以说该理论不成立。一切科学所证明的都只是「相对真理」,如果把科学等于「绝对真理」,那就是科学主义了。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科学不等于技术。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所输的,是输在西方的船坚炮利,是输在技术上,而不是科学。那些太空船、飞机大砲、中国四大发明等等,都属于技术。从科学发展的层次上看,科学是由经验,到技术,最后才到理论,技术只是科学发展到理论层次的一个阶段。我们不可以看到技术的成果而误解为科学的成果。
科学主义下对中医的错误认识
科学主义在近百年来,对中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单让中医发展停滞不前,更让中医自身出现了许多错误观念,不单影响了大众对中医的信心,更阻碍了中医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科学主义对中医的影响甚为广泛,这里提纲挈领地举一些例子。
常常有人说:「西医有实验比较客观,中医没有实验,所以不够客观。」实验,基本意思是实践和检验,能够重复实践证明的,就是客观。难道中医没有实验吗?只有西医的实验才是实验?就像刚才提到「母爱」的问题,母爱是可以用我们的感知和生活的实践来证明。世界上不是任何问题也可以、也需要用西医的还原性实验方式来证实的。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思维的反复判断,从四诊收集临床表现资料开始,到逐一分析病因病机,到最后决定治则治法方药,每一步也是经过理性的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是客观实在的,是可以重复的,怎可以说中医没有实验?如果说西医的实验方法才是唯一的实验,这就是科学主义的思想。
或问:「中医的名词术语十分抽象和古老,可否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希望「中医现代化」的背后思想,但其实这当中反映了许多相关问题,这里让我们一一思考:第一,「现代化」是甚么?今天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化,往往是「西医化」,就是以西医的概念来解释中医;第二,一些深奥的概念,有时候的确不能容易理解,但,不理解就不是科学?现代化不应是简单化,不是说浅白了就是好,相反,一个学科的发展,应该是越来来越深入的;第三,在病人的角度看,其实也不一定明白西医上的所有概念,病人听不懂西医的说话就觉得是专业,听不懂中医术语就觉得不科学?比如西医上说你患了风湿性心脏病,这是心脏病我知道,但甚么是风湿性?跟中医的风湿有没有关系?对于病人来说,很多时是一知半解。但这不要紧,我知道我得了心脏病、我知道我该怎么吃药、怎么预防养生,在于病人来说已经足够,不一定要寻根究底;第四,关于普及教育问题,现代人普遍接受的是数理化的教育,一般人对西医上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但由于中国的文史哲基础薄弱,对于阴阳五行等概念一窍不通,又怎能容易理解中医的概念?第五,中医跟西医在学科特性上的不同,中医用的是类比概念,西医用的是具体概念,中医说的是「像甚么」,西医说的是「是甚么」,其实类比概念所说的十分容易明白,但如果坚持以具体概念来理解类比概念所表达的问题,当然会觉得抽象难明;第六,翻译问题,「准确、完美的译文,深入详尽的注释,以至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是只能接近而难以完全达到的理想境界。」[4]中医的文字古老难懂,但如果翻译了变成白话,是好是坏?凡由一种文字转化到另外一种文字的过程,必然会损失一些信息、一些背后的文化,这就是之所以中医到现在还不能离开学习经典古籍的原因。
还有人说:「社会是进步的,现代当然比以前好!」「中医这古老传统的东西,已经是过去的,现代的西医当然更好。」这可能是受到了进化论物竞天择的思想所影响,但进化论的思想可应用在某个范围,却不代表世界上一切的事情也能适用,如果将之泛化,这就变成类似科学主义的思想了。传统跟现代怎么分界?传统的东西,在现代还能够应用的时候,这是传统还是现代?如陈之藩所说:「有些知识,好像是变得很少,是越来越值钱;有些知识却是变得很快,变得很多,是越新越可贵。」[5]传统的京剧和现代的电影,我们不会因为新旧的问题而说那个好那个不好,这是两种不同文化,只可以说各有各好,中西医关系也是如此。文化是这样,科学更是这样,应该是无分国界、超越时空的,我们怎能说现代的必然比以前好?
中医现代化,应该是指用更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中医的概念。其实每一个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概念术语,所以在中医里,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厘清自己的概念,正本清源,然后再努力用准确的现代术语来表达,这才是中医发展的正确路向。
说到底,科学主义对中医的影响,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化中医」,就是以西医观点来评价中医的思想。就以「水」为例,历代中医运用不同的水作为治病的甚多,《伤寒杂病论》中载有甘澜水、清浆水、潦水、泉水、井花水等,《本草纲目》收载药食用的水如雨水、露水、冬霜、夏冰、流水、节气水、温汤等达43种之多,各有不同功效。现代中医所用的水是甚么?只有「自来水」。可能是因为化学上认为水只是有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水就是水,怎可能有这么多功效?因此,中医界在近代对水的研究完全轻视,绝大部分中医对《伤寒论》中甘澜水「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这个做法甚为质疑,即使有相信者,有谁会在苓桂草枣汤上这样用水?但反看国外,如日本的江本 胜博士所研究,从水结晶的实验中发现水是有记忆力的,这跟水份子的波动有关;[6]源于德国的顺势疗法(homeopathy),其所用的药物是植物、动物和矿物溶在水的稀释液,稀释到水中再找不到任何原始物质分子的程度,但这种药物却是十分有效,即使在动物身上也有效果,说明不是安慰剂的效应。
这些外国的研究,一再说明「水」这东西,不是只有H2O这个物质,而是还有很多其他信息、能量,有待我们去研究。更可况,就连西医也明白,雨水、泉水等含有不同矿物质,当然有不同功效,为甚么中医比西医更迷信科学主义,只剩下一个「自来水」?我们中医却放弃自己几千年来累计的知识,对水的认识甚至退步到张仲景两千年前的水平,这又何苦呢?显然,这都是科学主义的影响。近百年来,中医中药被西医的思想所影响,不断被验证、被改造,中药以西药的方法作研究,中医理论需要西医作解释才是科学!如果中医不能走出科学主义的影响,中医将难以复兴。
结语
怎么正确认识中医?学习或者研究某一个学科的时候,必须按照该学科的特色、研究方法,把它放在该历史文化背景下去研究学习。如学习英文,必须用英文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切忌用中文的语法来套用在英语上;比如研究《伤寒论》必须以张仲景时代的文化历史背景去研究,切忌用现代的东西来解释过去。在我们学习认识中医的时候,切忌用近代科学的思维、用西医的理论去评价、去理解中医,就是不应该把中医当作研究对象来以西医的方法去「研究中医」;我们要清楚了解中医本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用中医自己的理论特点来学习、来做「中医研究」,这才能让我们对中医有正确的理解。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范式」,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人体,就如玩扑克牌的那样:扑克牌固定有52张,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玩法,不同人数有不同规则,玩法千变万化。今天我玩「锄大地」,但你却坚持「桥牌」才是最正统的玩法?更坚持以「桥牌」的规则来套在「锄大地」上!不同牌类游戏的玩法,也是按照不同牌的排列或者分数来计算,但都不能离开这52张牌的范围。同理,中医和西医两者虽然都离不开这个人体,但两者有着不同「范式」,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来去认识人,两者是不可通约的,怎么硬要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为甚么坚持只有西医才是科学,中医就不是科学?
参考文献
[1]关启文:《我信故我思──真理路上的挚诚探索》(香港:学生福音团契出版社,1999年第三版),页127。
[2]台湾教育部:国语辞典,http://140.111.34.46/dict/,民国八十七年四月版。
[3]杨国荣:《科学主义:演进与超越──中国近代的科学主义思潮》(台湾:洪叶文化,2000年第一版),页6。
[4]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出版说明〉《形而上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页2。
[5]陈之藩:《一星如月》(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95年第一版),页21-22。
[6]江本 胜著.长安静美译:《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台湾:如何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李宇铭.〈「中医不科学?」──浅谈科学主义下对中医的误解〉. 《杏林新绿》第7期,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页23-25,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