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以为,补养身体一定要吃肉,煲老火汤一定要放肉才行,甚至推论中医反对素食,这些其实都违背了中医的思想。自古以来,不少著名医家非常提倡素食,例如唐代大医孙思邈,他说「常须少食肉,多食饭……」他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活到了一百多岁。
虽然《黄帝内经》不反对吃肉,但应该说是较为支持素食的,有一段话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学」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已经有类似营养金字塔的说法了。
仔细看这四大类,严格来讲不是平等地位,而是有不同层次的,不是说每天四类各占一份就最好。谷类是「供养」人生命的,所以最为基本、必须吃!水果是「辅助」的,而蔬菜则是让人「充满」,给我们吃饱的。所以按等次说,谷类应该吃最多,蔬菜水果为其次。
至于肉类,其作用是「益」,这个字用得非常巧妙!益是指「有益」,是好的意思,这样看肉类似乎不是必需品,就好像现在的「营养补充剂」那样,它对身体可以有益处,但是并非没有它就会死掉。
可是,「益」字在古代的本意是「溢」,即「满溢」,水满泻出水库外,是好是坏?当然是浪费了、太多了!所以「益」字在《内经》中有时候也属贬义,有「水能覆舟,亦能载舟」的过犹不及思想,它虽然有益处,可是很容易走到反面。
因此,《内经》记载了很多吃肉而导致的疾病,例如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是说一个人刚感冒初愈,千万不要给他吃肉,吃了容易使病情复发。可是我们现在很多时都是倒过来,刚感冒好了,稍有点胃口,就立刻吃肉;又或者刚生孩子的妇女,就天天喝鸡汤,其实都对身体不好。
还有说:「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高梁是指「膏粱」,是脂膏、细粮的意思,亦即是肉食和精细的食品,细粮可理解为经过加工,就像在超市里能面买到的各种食品:蛋糕、罐头、薯片、糖果、雪糕……
这段话作出严厉的警告!例如消渴、中风、半身不遂、身体痿弱、气喘等病,是肥胖、富贵人才得的,都是因为吃「膏粱」太多引起吧!《内经》有这样的记载,看来历史还是不断重复,即使到了今天,为何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这么多?原因很简单吧,都是富贵病、文明病,是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