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即使用上了各种正确的治疗方法,但也没法取得效果?就这一个问题,在《黄帝内经》中有精辟的见解,黄帝问岐伯: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
黄帝问的是,身体败坏了、气血耗尽的时候,为何治疗方法不能见效?岐伯的回答十分精炼,三个字:「神不使」。当然大家听完这三个字,也会一头雾水,不明白岐伯想说甚么,所以黄帝也继续追问:
帝曰:何谓「神不使」?歧伯曰:鍼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衞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衞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岐伯的回答其实很有趣,他解释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却不能获效的原因,是因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这里先要解释「精神」的意思。「精神」现在一般理解为人的意识、思维、神志,是指一种心理状态,而在《内经》里虽然亦有这一方面的意思,但更深一层的认为,「精」是指一个人内里面精气充足,于是在外面的「神气」自然充沛,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精神是人体内状态的外在反映。
岐伯解释,「神不使」就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没法改善、志意无法恢复,当然黄帝还不满意这一个答案,继续追问这精神败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岐伯深刻的指出,是由于人的「嗜欲无穷,忧患不止」。
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为何会「死亡」?为何正确治疗仍不能获效?原因竟然是与人的欲望、贪念、思虑、担忧有关。由于种种情志因素,导致人的心神扰乱,精气也受到伤害,气血不通,身体也就「不听话」了。所以在中医里,对于「精神」的理解是内外互为影响的,人的心理会影响人体,而身体状况又会反映在神气上。
从这个角度看,「生存意志」确实是病重时康复的关键。一个人他「想」甚么,会决定他能否活过来,而且不单是「想不想活」的问题,假如他在病危的时候,还在想那些欲望、贪念、思虑、担忧……这些将会成为他康复的最大障碍,吃甚么良药都是浪费。
从宗教的角度看,这就是灵魂与肉身的关系,人的灵魂离开了,剩下的身体很快会败坏,可知灵魂才是身体健康的终极「掌权人」。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所谓「思想决定命运」,一个人的生与死,真是在「一念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