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医患关系谁最重要?

17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常常说成为「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双方都有益处。在医者与病人之间,一般认为是医生更为主导的,就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是老师教导学生学习,学生则要虚心听从。原来早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有讨论了医患关系的问题,而且观点十分独特!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黄帝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若生病了之后,有一种情况:假如是高明的医生,能够清楚掌握医学的理论法则,而他所治疗的病人,即使像自己亲戚兄弟那样经常见面,已经十分熟悉对方的声音气色,能够非常准确的作诊断,但为何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仍然会治不好病?难道还是不够及早治疗?岐伯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解释:

歧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工」即是医生的意思,他从医患关系的角度解释,又用了中医学「标与本」的说法,认为在治病的过程中,病人为本,而医生只是标,就是说医生只是帮助病人康复,假如病人无法接纳医生的帮助,身体内的「邪气」不能制止,病则不能治愈。

进一步问,为何病人无法接纳医生的帮助呢?这里的接纳不单是吃药治疗的问题,其实这跟上一篇提到的「神不使」有关。在中医治病的时候,除了诊断明确、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之外,假如病人的精神、意志不强,或者有其他欲望、贪念、思虑、担忧,均会影响疗效,这些都是治病能否获效的更根本原因。

道理就像扶助一位婆婆过马路,但婆婆本身不需要过去,你怎么扶她也不想动;又好像地震的灾民需要援助,但是某地区不想接纳其他国家的支援,救援物资怎么也到不了他们的手中。从《内经》这些话中可以看到,中医非常重视人的情绪、心理,在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当一个人的心底里有各种不愿意接受治疗的想法,这将会造成「神不使」,即使华佗再世亦无能为力了。

在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中,其实是以病人为首,而医生只是一个帮助者。这一种医患关系的态度,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内因」的思想,就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的主动学习更为重要,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已,学生能否成才,还得要靠自己的努力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