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看中医的三「不」

8

看中医之前,大家都知道有一些事情是不可做的。例如不可以化妆,让中医看不到自己的气色;又例如不可以喝染色的饮料,会使中医看错舌头的颜色;还有看病前不可以刚做完运动、或者刚吃饱饭、喝酒,这都会影响脉象的准确性。

其实,除了以上这些,原来《黄帝内经》对病人有三个「不」的重要忠告:

第一个不:「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最后「至德」的意思,是指最高深的医学道理,整句话就是说:对于哪些拘守于鬼神之说的人,我们是不可以跟他们谈论医学道理的。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向人类宣告,中医不是迷信的东西,中医学跟鬼神无关!不要将中医跟巫术放在一起谈论。但再想深一层,既然中医本身是一门科学,为何不可以向哪些迷信的人去讨论?这是因为中医的道理渊博深奥,假如一个人本身只是希望接受权威的命令而不善于思考,跟他们谈医学则是对牛弹琴。因此,假若看中医时想让医师给你多作解释,大家应该知道要怎么做了。

第二个不:「恶于鍼石者,不可与言至巧。」这是说,憎厌针石治疗的人,是不可以跟他们谈论高深的医学技巧。当然了,假如一个病人害怕针灸,你怎么跟他说要用针,都是多余。其实怕针刺是人之常情,也有人会怕吃药,或者再深一层次,许多人生病了之后,都害怕要改变自己。比如有些病是因为吃得太多而引起的,以后要叫他每一顿饭不可吃太多、太好,或许是难比登天的事。

第三个不:「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这句话表面上看似很无聊,病人不给医生帮助,当然不能治好嘛!其实不仅如此,好些患者虽然表面上是在治病,可是内心却不是。有些病人一边治病,一边在觉得自己的病还是治不了的,总觉得自己是得了大病而医生没有诊断出来,总是认为自己是得了绝症才「安心」。

有些西医上诊断为癌症的病人,刚听到自己患癌的消息,就好像是死神突然降临,精神濒临崩溃,于是心存放弃,无论医生有什么方法,自己也无心乱战。有了这种心态,会给治疗大打折扣,假如自己都不愿意康复,无论医生怎么帮助,都是徒劳无功的。人的心理、情绪是会影响疗效,积极的信念对于康复是非常重要的,从这角度想,这真是「信者得救」啊!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7. 为甚么人要疼痛?

7

中医里有一句谚语,叫「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其实这句话是后人在《黄帝内经》的思想中总结出来的,原本的话是这样说: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体的经脉之中,气血是循环不息的,但是当寒气入侵之后,就会使气血受阻不通,因而突然作痛。

当然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了,就好像在中国的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河面也会结冰,水不能流通;抑或在街道上遇上撞车了,交通堵塞,难以行走;又或者像家中的下水道,假如有东西堵住了,污水冲不走,家里肯定臭气燻天!

虽然原文中说是由于寒气入侵,但我们应该理解为一种举例,中医很多时说「伤寒」,实际上也包含了多种致病的因素在内。换句话说,只要是各种因素导致经脉不通的话,都可以引起疼痛。

比如说头痛:受寒太久,吹冷气、受冷风,会引致头痛;在外晒太阳受热太多,中暑了,也可以头痛;经常吃冰淇淋、喝冷饮,可以让人头痛;心情不好,时常发脾气,俗语也说「怒发冲冠」,当然也可以头痛了。

倒过来看,疼痛对人来说其实很重要!因为出现了疼痛,我们就知道体内有「堵塞」了。它是一种内在状况的反映,中医说「有诸内必形于外」,假如人体不畅通了,自然会响起疼痛的警号。这个警号就好像火灾时响起了警钟一样,是叫我们要去逃生、去救火,假如我们不管身体疼痛的原因,见到疼痛就吃止痛药压下去了,那就好像火灾时直接关掉警钟,当作没事发生那样,任由火势蔓延。

其实「不通则痛」,这个痛也是举例而言,实际上应该说「不通则病」。中医经典《金匮要略》里有一句话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假若人的脏腑气血畅通,人自然不会生病了。所以做中医,其实就好像作一个「管道工人」!只要搞通人的气血,病自然离你而去。

因此,如何获得健康?那就是要保持畅通!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静;每天保持「三通」:大便通、小便通、出汗通;饮食节制,保持「出入口」正常;注意避「寒」(记得上面说寒是甚么意思吗?)。若能做到如此种种,就能够确保体内的气血通畅,身体健康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6. 如何成为智者聪明强壮?

6

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智者?竟然《黄帝内经》有告诉我们具体方法!只有八个字——「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要成为有智慧的人,最重要是能做到「察同」;相反,愚笨的人就只能做到「察异」。察同,就是观察事物之间的相似、相同之处,察异则是强调事物之间的不同点了。

《内经》在这一句话之后,紧接还说:「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原来成为了智者,不单会有智慧,还会耳朵聪慧、眼睛明亮,更会轻身强壮,即使年老也相当壮健,正值壮年时更比普通人强壮,这些都是愚者所不具备的。

为甚么智者身体会特别健康?主要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养生的方式,因为他能够「察同」,就是懂得了自然的大道与养生之道,亦即是天道与人道的共同点,能够顺应自然而生活,因此能够获得最佳健康。

其实还不单如此,还因为智者这种思考模式,让他减除不少烦恼!不是这样嘛?就好像我们学习读书的时候,假如想掌握每一件事情的独特性,可是世界上的知识汗牛充栋,穷一辈子也无法把所有的东西都学会,假如我们把自己的目标定在「察异」上,我们的人生实在太累了。当我们能够做察同,学习的目标是在观察事物的共通点上,我们就能够做到融汇贯通,举一反三。

 因此,《内经》还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意思是世界的事物,假如我们以阴阳去仔细区分,可以有成千上万的差别,但是假如我们能够掌握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中医就是以阴阳与五行的方法,来把各种事物串联起来,让我们明白事物之间的关系。

「察同」还可以用在人际关系上。孔子的名言说:「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虽然每一个人都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君子就能够做到和睦共处。为甚么君子能够做到这样?正是因为君子能够观察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不强调彼此的不同点。智者实际上亦即是君子呢!可是小人就不是这样了,也像是愚者只会「察异」、「同而不和」,表面上虽然与你好像关系很好,实际上却各怀鬼胎,无法真正的沟通。

既然智者能够有非常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们和谐相处,必然心情愉快,难怪会有最佳的健康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5. 如何成为圣人治未病?

5

如何能成为一个圣人?在《黄帝内经》中有不少记载,对圣人的其中一个要求,就是需要做到「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鬭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段话是说,圣人不会治已经发生的病,而只会选择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治理,假若在疾病已经发生之后才治疗,就好像临渴才去挖井,战乱发生才铸造兵器,不是已经太晚了吗?

「未病」即是疾病尚未发生的意思,那么,病还未出现,为何要进行治疗?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了!虽然疾病的病征尚未显露,可是病根已经种下,以后还是会发作出来的,因此及早治理,则能防范于未然。

「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大家都非常清楚,可是「治未病」的含义,远不止「及早预防」这么简单。你可以到医院中询问一下患病的人,他们得病前是否知道要及早预防的重要?相信大部份人都知道,可是到了真实生活中,往往都被我们忽略了。

这种忽略,也不能怪责谁的,确实「治未病」并非任何人都能做到,不是每年去做身体检查就已经足够。《内经》强调,这是圣人的独有能力,「治未病」的重点,其实是强调「洞察力」,在医理上说,就是强调中医的诊察能力,能够见微知著;又或者说,就像做一个好领袖,需要具备「远见」的素质一样,提前看到问题的存在。

治未病的思想,不单可以用在治病,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说,有一些年轻人误入歧途,染上毒瘾,这种「病」,要说成因可有一大堆,但是我们追溯可发现,这些年轻人大都有不完整的家庭,家里缺乏教育、关爱所导致。可是作为父母的,往往就是未能「察觉」问题的存在,没有在问题尚未发生的时候就去解决它,因此到问题发生了,已经不能回头。

又例如夫妻之间关系不好,出现了婚外情,这种「病」,要说是谁的错,其实已经太迟了。假如夫妻之间一直以来沟通良好、相亲相爱,哪会出现这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未能及早洞察问题的存在,到问题出现了,已经很难挽回。

要成为一个「圣人」,其实也并非想像中之难,但确实需要我们细心观察,不允许有「拖延」的习惯,要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否让自己的生命活得健康,就看我们会否「治未病」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4. 睡觉时间要多长?

4

在不少养生书籍上,记载了一种「睡眠养生法」:在晚上子时(11-1时)是胆旺盛的时间,而丑时(凌晨1-3时)则是肝脏休息的时间,到寅时(凌晨3-5时)则轮到肺脏休息,然后到了早上卯时(5-7时),则到了大肠旺盛的时候。所以从这些资料看来,人应该在11点前睡觉最好,然后早上7时起床大便……

以上这种观点,不知您有没有听过?可是这里想告诉您,这种所谓的「养生法」,并非中医的观点!假如以这种观点来看,一整天里每个时段都有脏腑需要休息,从这个角度推论,那我们应该花一整天工作,另外一天完全用来休息,这样才能让五脏六腑都有足够休息嘛!当然,没有人会这样生活吧。

中医怎么看睡眠时间?原来《黄帝内经》里有很丰富的记载。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四时调整睡眠,比如在春夏的时候,《内经》说人应该「夜卧早起」,就是可以相对晚点睡觉,早点起床;到了秋天,则应该「早卧早起」,开始要早点睡觉了;而到了冬季,则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可晚一点起床,允许你懒床到日出之后吧。(但不要忘记,《内经》鼓励春夏秋季要日出前起床啊!)

 除了四季的规律外,还有一日的节律。《内经》说:「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在每天晚上子时的时候,这时是「阴气尽、阳气生」,阴阳转化的时间,人则应该休息睡觉,让身体运作更好。其实除了子时之外,午时(11am-1pm)也是阴阳转化之时,所以中医也提倡一种养生方式,叫「子午睡」,除了晚上早点睡觉外,也提倡中午小睡片刻,以助养神。

中医看睡眠时间长短的问题,其实相当灵活,真没法说上一个适合全世界人的标准时间。每一个人体质也不同,睡眠时间也有差异。比如婴孩睡眠时间很长,整天都在睡;老年人则不用睡那么多。又如生病的人一般应该嗜睡休养,那么身体偏虚的人,也正常会睡得比较多一点了。

有人问:假如我们一周里工作劳累,打算周日睡够一整天补回来,这样可不可?当然不行啦!《内经》提醒我们一句话:「久卧伤气」,中医认为凡事过犹不及,睡得太多也会伤身的呢!

一般人对睡眠的认识,都是说睡七个小时就足够的了。听了以上的介绍,会否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3. 阴阳平和先要静?

3阴阳平和先要静?

上回提到长命百岁的秘诀需要「恬惔虚无」,具体一点来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黄帝内经》有更详细的解说,曰: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这里形容了阴阳平和的人,亦即是身体处于最佳状态的人,他有甚么表现的呢?这种人的以安静自居,无为名利,没有任何惧怕,亦没有欲望使他追求欣喜,心里非常恬静;他能够顺从事物的发展特性,不与世事争竞,却又能顺应社会变化;虽然处于尊位却也十分谦卑,能够以德服人,可以说是最佳的统治者!

一个身体阴阳平和的人,他就能够做到以上种种。可是我们别倒乱因果,其实是因为这种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德行,所以才能使阴阳平和。

骤听这样的描述,会否感觉有点太高尚了?!当然,这是告诉我们一个最终极的模范,但同时表达了,假如不能顺从天道而活,又或许心中不够平静,人体的阴阳总是会受到干扰,不能达致最佳健康。

再细想这一段话,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当中所形容最健康的人,为甚么都是讲他的内心和处世的态度?其实这才是不奇怪的地方,修身养性,与修养健康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中国自古的圣贤,都不会特别找寻甚么养生秘诀,而是从道德入手。只要一个人有高尚的德行,自然就有健康了。

所以,我们还是从修炼自己性情方面入手吧!如何调养性情,上面一段《内经》提示了一个重要法门,一个字:「静」。「静」的反面就是「嘈」,心不动、没有杂念,那就是静了。

有人问,难道上帝给我们脑袋,不是叫我们去想东西的吗?对,善用脑袋是正确的,可是有些人脑子里头无法控制,一件事情想一次解决不了,那么就想它十遍;十遍不够,就再来十遍……

还很多人都认为,要排除杂念很难。其实要排除杂念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是去「想」甚么方法,而是要「发现杂念」。随波逐流的被杂念带走,就像坐在木筏被河水冲走一样,完全不能自控。要控制杂念,首先得要知道自己就在河中,然后拿起船桨用力向岸边划,主动的找出口离开这个环境。重夺使用脑袋的主权,先从时刻关注内心、活在当下做起吧。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 长命百岁要讲心?

2长命百岁要讲心?

怎样能够长命百岁呢?就此问题,岐伯有一句传颂千古的名言: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句话正反两方面都谈及了。首先我们要避免不健康的因素,这里说的「虚邪」,就是指使人虚弱的病邪。要知道中医所讲的「邪气」,都不是甚么鬼神妖怪,而是「不正谓之邪」,只要是不正常的事物,都叫做邪气。所以又有「邪正不两立」的说法。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形容致病的因素,就好像贼一样悄悄的到来,叫我们要小心防避。世界上有多少贼?我们不知道,贼人不会在面上写着「我是贼」吧!我们不能把所有贼人都收进监牢,但我们能够做好「防盗」措施,就不会被偷东西了。这就是中医的特色观念,外在的致病因素,很多时控制不了,最重要是懂得防避,从自身做起。

防避是相对被动的,从正面的角度看,怎可主动的获得健康?就是要做到「恬惔虚无」。「恬惔」就是安静清闲,「虚无」是心无杂念,说白一点,就时常让头脑一片空白,甚么都不想。只要做到这样,就能使人体真气顺畅,精神内守不耗散,自然不会生病,长命百岁了!

长寿的秘密,简单不简单?都是说起来易,做起来难了!只要我们试一下,安静的坐下来叫自己头脑暂停,就会发现杂念立刻浮现。失眠的人大都是这样吧,一躺下来,脑子却停不了。

现代人生活节奏这么快,身体休息的时候脑子也不能跟随。当然有些人反倒是不希望脑子停下来,觉得不动脑筋实在太浪费了,巴不得连睡觉也要思考;有些人则是控制不了,头脑启动了「自动导航」,想关掉已经不可能。事实上,后者往往是前者的时间久了,才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就好像有人习惯每天听收音机,现在要你不听了,耳边也总觉得有声音在播放著。

从这个秘诀可以知道,中医的养生法则,最重要是「讲心」。精神的调养是最高层次的健康法门,中国传统文化这么重视修身养性,也是同一道理。

我们再进深想想,为甚么岐伯要说这样一句话呢?也是因为当时的人也面对着同样的困难吧。不论古今,世间上仍有太多烦恼事,人的气血扰乱了,病怎能不生?自寻烦恼,不也正是自寻短见?

要想长寿,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不过总要有点坚持和牺牲。本来「恬惔虚无」很容易,现在却变成要努力修炼的功课了。

1. 未老先衰为甚么?

1未老先衰为甚么?

在《黄帝内经》开首的第一段文字,黄帝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听闻上古的人都能够活到百岁,而且身体动作都没有衰退,可是到了今天,为甚么人们到了五十来岁,就已经衰弱了?

《内经》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黄帝说这段话时,是指比两千年前更上古的时间,而他当时说的「今天」,已经发现这种现象。这一个问题,到现在我们还是非常关心,可是现在五十岁衰老好像是一件常事了,甚至有些年轻人都在概叹,为甚么到二、三十岁就变老了?活到百岁真有可能吗?

于是,《内经》中记载了岐伯的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为甚么上古的人能够活过百岁呢?道理说出来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天道」。这个「道」,就是指万事万物的正常规律,这规律体现在人身上,我们就会叫作「生命之道」,或者「养生之道」了。

懂得养生的人,就是懂得按照天道的法则来生活。尤其「节制」二字,是中医的智慧养生窍门,凡事过犹不及,讲求中庸之道。这里还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主要还包括了三方面:饮食饥饱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劳作安逸有节度等,就是饮食、生活、运动三方面,只要都做好了,健康就距离我们不远了。

但是岐伯还指出了反面情况,为何半百就早衰?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种无节制的生活,大家都会感到不健康了,可是在我们身边,却有许多人都是这样过日子:有人为了满足食欲,饮食过饱过丰;有人为了追求享乐,生活没有规律;有人为求生计工作忙碌,弄得精神身体劳累不堪,却又缺少运动……

其实,无论是两千年前,抑或是今天,情况还是一样。这就是读古人书的价值了,《黄帝内经》之所以被誉为中医最重要的经典,就是因为她讲出了千古不变的道理,值得我们反复细味。

怎样让自己活到百岁?下期再谈。

(专栏Pdf版本:http://www.vegsochk.org/yueso/ys172/V3-62.pdf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8. 自古也有都市病?

 如果仲景再世(八)

——自古也有都市病?

李宇铭博士

学生:仲景老师,很高兴又可以跟您请教!我一直有所疑问,现代社会这么发达,生活比古代丰盛得多了,却因此产生了许多文明病、都市病,例如血管硬化、肿瘤、糖尿病、冠心病、中风、肥胖等等,这些「新病」,在你来看,依靠你过去写下《伤寒杂病论》的知识,是否仍足够今天的诊断治疗?

搜狗截图20170602220509

仲景:首先要澄清一点,文明病和都市病概念不太一样,文明病是随着社会变得日益进步之后带来的病,而都市则是城市化带来的结果。文明病实即指富贵病,而由于城市化之后,实际上也加速了贫富悬殊,所以都市病除了包含富贵病之外,也包含了贫穷病。

 

学生:这我倒没思考过,我们常常把都市病等同于文明病。如果是贫穷病的话,在你书上肯定已经有很多内容了,可是富贵病呢?是否仍足够今天的诊断治疗?

 

仲景:当然足够!这些病古代一直都有,只是以前我不是用这种名字而已。需要提醒你,刚才说的大都是现代西医的病名,我们古代对于疾病的认识角度不一样。

 

学生:真的吗?难道你这么超前,知道未来也会发生这些疾病?

 

仲景:我没有骗你,我不是说过一句话嘛:「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我的书上其实都有记载这些病的诊治,纵使有些病也未必容易治好,可是我的书上揭示了疾病的原因,让你知道发生了甚么事情。

 

学生:可是现代和古代的环境很不一样啊!古代真有这些病?

 

仲景: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用西医的病名来问我,比如说「冠状动脉硬化」,当然古代是没有这种认识角度,就好像我书上有一种病叫「胸痹」,你问西医现在有没有这种病?他们都会告诉你没有。可是患有「冠状动脉硬化」的病人,在过去也肯定有不少,只是我们用另一种角度去认识吧。

 

学生:既然古代与现代的环境这么大差异,比如古代没有电力、没有电脑,甚至没有自来水,生活环境这么不同,怎么病也是一样?

 

仲景:你从病的角度去看,疾病当然是千变万化,可是改用人的角度去看,人的身体还是那样没有很大变化,还是有五脏六腑。尤其是我们中医的理论,古今对人体的认识也没有多大差异,大家还是根据我们这几部经典上记载的理论去认识人。

 

比方说,我《金匮要略》上记载了一种病叫「血痹」,就是「尊荣人」才能够得到的,所谓尊荣人,这种人身体看似很壮实,可是筋骨柔弱,是因为养尊处优,生活富贵,安逸少劳,这种人体质较弱,容易因劳累汗出之后就受邪生病,甚至乎说,得了中风病半身不遂的人、患历节病关节肿痛的人,大都是这一类体质状况。你们现在所谓的都市病,正正「都市人」也是「尊荣人」啊!

 

学生:这样子啊!我到没有想过,你书上记载的病,可以是都市病!我总是以为,你们当时都是贫穷、战乱的时候……

 

仲景:我当时的社会是很复杂的,确实也有贫穷、也是动荡的时候,可是我们的社会也有富裕的地方啊!这一点,恐怕你没有认真细味我在序言上的话。

 

学生:我有背过来的啊!你深刻地批评了当时人们纸醉金迷的生活,你说: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

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仲景:只是背了没用,你要用心体会和细味我当时的感觉。我当时的社会也开始富裕起来,也像你们现在「大都市」那样的生活,可是许多人因此追名逐利,不固性命健康的根本。

 

你想想看,你们都市人,所谓为了生活、为了买房子,花了大半辈子在忙碌工作,你们有句名言说:「前半生用健康赚钱,后半生花钱换健康!」可是许多人却忘记了,若只为了生存,根本不用赚这么多钱,人们努力赚钱,许多时是为了更多的「利」、为了享受、满足欲望。

 

又比如说,你们还在唸书的学生,努力读书考试,上大学唸书实际上也是为了名誉!有多少学生只是追求真知识?或者你会反对我这种说法,如果我给你一个挑战,要你在大学读书却不会给你毕业证书,你会不会念下去?不为了这个「名」你会否照样去读书?

 

学生:当然不会吧……可是这没办法啊,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啊!人人都要按著这个规则去走,不然无法生活!

 

仲景:对啊!所以我就说「举世昏迷,莫能觉悟」啊!这根本就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过去已经有了,我们过去有都市病,只不过你们现代的问题比过去更集中、更严重,问题更为突显!

 

学生:「名利」原来也包括这些!社会上习以为常的人生,人人都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不敢过另类的生活。看来你当时的情况,到现在还是没有改变!

 

仲景:这些情况在我当时的之前,其实早已经开始这样了!你记不记得《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开首的文字之中,已在解释为何人活到半百已经动作皆衰?

 

学生:这我也有背呢!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仲景:是的,这种「以妄为常」的生活,正正是都市人的特征,人人工作劳累、压力大,之后就找各种吃、喝、玩、乐来麻醉自己,将狂妄却变为正常了,这怎么会不病呢?

 

学生:真是啊!我没想到,经典里面的记载,竟然到现代还是如此一致!

 

仲景:我再说一个问题,你们现代许多的文明病,许多都是吃出来的!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有一句名言: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这里说了几种病,这些病如果用现代西医的病来说,可以说是中风、偏瘫、糖尿、哮喘等,也是「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所引起的疾病,这些病是怎样得来的?这里解释是「肥贵人」,古代能够吃肥胖的都是富贵人吧!他们吃些甚么?吃「高梁」,所谓高梁不是指谷类之中的「高粱米」,高梁是指「膏脂」、「细粮」,即是指吃带有脂肪的肉类,还有饮食精细经过加工的食物。

 

想想看,这种饮食的方式,是否就是你们现代人的饮食方式?人人在超市里面买的食物,经过加工之后,那都是「细粮」,现代其实人人都享受着古代帝皇的饮食方式!

 

学生:原来这些文明病古代已经有了,只是我们现代人把这些病继续「发扬光大」……

 

仲景:现代人的饮食简直就是疯狂,人人无肉不欢,一顿饭不吃肉就总觉得不足。就好像我在桂枝汤方后注嘱咐的禁忌,其中也叫人禁吃肉、不吃奶酪,可是现在的人总是不听,反过来以为生病时吃多点肉才可以补上!

 

记得在《灵枢·根结》有一段话说: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

 

这里说「血食」之君,就是指经常吃肉的人,别以为吃肉会让人强壮,《内经》提醒我们,吃肉让人身体柔脆、肌肉软弱!使气血太过流通,这都不是好事情啊,不平和了,过极则成病。

 

过去我们吃肉吃得很少,只是有钱人才可以经常吃肉,中国自古以来大部份人都是以素食为主,可是今天却背道而驰,难怪文明病也大行其道!

 

学生:我最近也看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型研究说,调查了157个国家,指出21种癌症的成因之中,以吃肉和抽烟为最密切的两种因素,亦即是说肉类与烟草的致癌性相当!除了抽烟危害健康之外,恐怕人们以后也会说「吃肉危害健康」了!

 

仲景:我对此不太乐观,因为《内经》已经反复说了这问题,比如在《灵枢·师传》与《素问·腹中论》分别说: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

 

这两段文字之中,同样是指出了吃肉会导致疾病,但同样强调了这些人的心态:「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不合其心」,就是说,这些无肉不欢的人,当他们得了文明病,比如癌症、糖尿病吧,其实治疗方法很简单,叫他们不要再吃肉就好了!可是当医生这样说的时候,他们就很郁闷、痛苦,甚至说:「宁愿死也要吃」、「不吃肉哪人生意义?」如果患者自己不改变错误的饮食习惯,这才是「不治」的原因,与医无关,自取灭亡!

 

学生:啊!我开始越来越明白你序言之中的话,这完全是「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忘躯徇物,危若冰谷」!

 

我想起另一个问题想请教,病的发生本应是由轻到重,为何有一些人会突然发生重病,可是之前却没有任何先兆?

 

仲景:这是一个正邪关系的问题,我在《金匮要略》第一篇2条就讨论到,经络受邪为何会入脏腑的问题。一个相对健康人,发病的时候,病情从表到里面逐步发生,那就有由轻到重的过程,但是若人脏腑之气本身偏虚,邪气一下子就入里面去,就很可能一下子得到了重病,而未必有先兆。

 

不过,我反而想提醒一点,当如果一个人素体虚弱,往往未必有容易有生病的感觉。

 

学生:我不太明白,为甚么会这样?我也时常听到一些人说,平常很少感冒,可是一下子就得了癌症!

 

仲景:生病时不适,是正邪交争的结果。如果正气虚弱,正气无力抗邪,就难以产生不适的感觉了!这就好像当你国力虚衰的时候,兵力不足,即使外敌入侵,你无法打仗对抗,只能撒手随便敌人入侵,这是因为没有「战争」出现,没有出现斗争的痕迹!

 

这就好像我在《伤寒论》少阴病的提纲说的「但欲寐」,当一个患者正气亏虚,邪气进入少阴了的时候,虽然病情已经深入,但往往未必有很明显的不适,就只是「想睡觉」,甚至是半昏迷的渴睡状态,没特别不舒服!

 

当你正气不足,邪气就无法停留在表,无法以正气抗邪于外,于是邪气就一下子入里。邪气在表浅的时候,往往感觉比较激烈,比如能够发热恶寒,但是当邪气逐步入内,比如到了少阳出现往来寒热,其实这就等于发热不能够持续了,只能够部份时间发热,是一种正气虚的表现了。

 

当正气越是不足,则「病不起来」,所以可以平时没有觉得特别不适,而当邪气一下子深入,身体调动起自己的「老本」元气其抗邪,这时候才开始出现激烈的病痛,病情深重难治了。

 

学生:啊!你这样说,又让我想起你在序言上说的: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

 

我对这番话又有多一点的理解了!

 

仲景:正气虚弱可以说是各种病的根本原因,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最常见的一大类都市病,那就是虚劳了。对于你们现代人来说,虽然比较少体力劳动的工作,但是长久的工作时间,休息不足,也肯定是导致消耗的成因。

 

另外,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原因,那就叫作「忧伤」!

 

学生:忧伤?怎么会呢,我认为社会上很多人都反而是太过快乐,不知节制。

 

仲景:我说的忧伤不是指悲哀的情绪,是指因为「忧虑」所「伤」,又可以叫作虚劳病之中的心劳、志劳。你们都市人,人人为了生活、为了名利,每天在忧虑着明天,反观生活在农村自然状态的人,不会想那么多,一天的事一天做完罢了,明天的事明天再忧虑。

 

都市人却反过来说:「谁没有忧虑啊?」,其实正常人的状态应该是恬淡虚无,这样才可以长命百岁,可是现在却人人皆有烦恼,这就叫作「以妄为常」了!难怪现在的人,年过半百就已经衰老,也觉得很正常……

 

学生:我想我开始明白了,现代的都市病,其实自古也有,人类历史不断重复,甚至变本加厉!仲景老师,面对如此变态的社会,我们该怎么办?难道真无法逆转?

 

仲景:这确实难改变,整个时代的巨轮不断前进,我们实难螳臂当车。不过,也非因此就甚么都不能做,比如说,刚才提到无肉不欢的人,虽然有「禁之则逆其志」的无奈,但是该篇《师传》中亦有正面的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做: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就是说,其实人都是贪生怕死的,我们首先需要告诉人们,如此生活下去会带来甚么恶果,然后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去走,按着他所能接受的方式给予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解除困苦的快乐,虽然有些人还是不懂医学之道,但总有人能够听得进去的!

 

学生:明白!为医者应当精勤不倦,不管人们是否接受劝谏也好,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寻求改变,这也是为医者的应该做的!

 

仲景:我们学医的,其实已经很幸运了,还是跟你分享那句话吧: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努力学好中医吧!

 

学生:知道!谨遵教诲!

本文原载于《杏林新绿》第十五期,(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刊物,2014),页56-63.

 《揭页版》

搜狗截图20170603173442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7. 传染病可怕吗?

如果仲景再世(

——传染病可怕吗

李宇铭博士

学生:老师!最近新型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又出现了,人心惶惶,大家开始担心又会出现严重的疫病,我们中医该怎么办呢?

 

搜狗截图20170603173054

仲景:别庸人自扰了,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无知。

 

学生:噢!?现在大家确实是无知啊!就是不知道新病毒的源头,又会担心病毒变种、会否人传人、有否新药治疗……很多不知道,怎么会不担心啊?

 

仲景:你说的都是西医的观点,那么多不知道,当然会担心,但刚才你问的是中医该怎么办,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完全不是这么想了。

抽身点说,假设回到古代、还没有西医的时候,如果发现多了人感冒患病,人们不会想这是甚么新型细菌病毒的问题,反而不会像现在的人那样不安恐慌。

 

学生:那么中医的角度看为何不怕呢?

 

仲景:对于一件事情是否恐惧,实际上与认知是否足够有关。例如有些人会怕黑,怕的其实不是黑,而是怕黑暗中不知存在甚么东西,如果在自己家中的睡房里,因为地方熟悉,就自然不会怕黑了。

 

学生: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新病的诊断与治疗,所以我们才觉得可怕。但是,难道中医对于这些「新病」已经有充足的认识?

 

仲景:这还是中医与西医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现代的西医,他们眼睛就是专注在「人之病」上,疾病千变万化,当然会有许多新病出现了;而自古以来的中医学,着眼点都是在「病之人」上,着重的不只是病而是整个人。虽然病好像是新的,但是人却是一样,病作用在人身上的反应没有超出中医理论的范围,所以对于中医来说,其实并非新病。

 

学生:这有点不太明白,为何中医不认为这是「新病」?难道中医里面都没有「新病」吗?

 

仲景:这不单是中医,而是传统中国文化都是如此。我们追求的是认识整个「大道」,大道是恒常不变,或者说「万变不离其宗」,世界上本来就「无新事」,只是我们「新发现」了一些事物罢了。而中医所研究的「医道」,就是认识整个生命的规律,人体的生命规律也是恒久不变的,只是随着我们对于医道认识的逐渐深入,才「新发现」了一些新医学理论罢了。

比方说,好像一个城市里建有不少固定的道路,如果有敌军要侵入,也总得按著一定的路线攻打进来,与其担心敌军的策略,不如掌握他们可攻打进来的要道更好。

具体一点讲,中医里面的基本理论,气血阴阳、三焦营卫、经络脏腑……本身都是固定的理论,无论是怎样新的致病因素,也需要按着人体这「人道」来生病,到最后也总会有规律可依。那么,你说这个世界有没有「新病」?

 

学生:听你这样说,我想我明白一些了,如果强调世界有「新病」,就是强调这些外在的因素,而当我们清楚人体自身的内在情况,即使外在因素如何新,其实都变得不重要了,是不是这样?

 

仲景:正是如此。这还是我写作《伤寒杂病论》的目的,我写作这本书,并非只为了教导后人如何治疗某些具体的病证,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见病知源」,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也不畏惧。

 

学生:是!老师,其实你为何这么厉害?难道,面对这些新的传染病,你真的不害怕吗?

 

仲景:说完全不害怕,当然是假的了,尤其是,你也知道我过去家族的悲惨经历吗?

 

学生:当然知道了,你书中的《序》言说,你家族中本来有两百多人,十年之内就有三分之二人死掉了,其中死于伤寒的占十分之七。

 

仲景:过去这惨痛的经历,面对自己亲人逐一离去,那种恐惧、悲哀、无奈,没有亲身经历过,真是难以明白的。当然了,面对疾病的恐惧,也正是反映我当初医术不精,无力挽救至亲的性命,这才是我后发愤图强,勤求古训,钻研经典,博采众方,最后写成这部经典著作。当我真正的认识到医道的奥妙之后,面对疾病,才不至于恐惧了。

 

学生:我明白了!我们现在害怕新传染病的原因,其实,也只是为医者学艺未精;至于普罗大众不懂医术,自然更加害怕了。

说到这里,我很想跟你请教一个问题,你书中讨论的是外感邪气的疾病,这是否包含了「传染病」在内?因为我听说,在六淫学说以外,还有另一种东西叫「疫气」,只是感受「疫气」才是会传染的。

 

仲景:「疫」这个字,在我们当时一早已经存在,但「疫」不等于「传染病」,而是指「很多人一起病了」的意思,与现在「流行病」的意思相近。当然了,为何很多人会一起病?这可以有很多原因了,如环境、气候、社会、文化等因素,这很难一概而论。

到了后来,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吴又可,他提出戾气、杂气等的说法,认为疫病的产生是六淫邪气以外的另一种东西,传入人体内所致。由于这种说法颇为时髦,引起了当时中医界的重视,后来也推动了温病学派的发展,即使到了现在,也经常提到吴又可的说法。

虽然吴氏认识到每一种疫病具有独特性,这是他观察到一些新的现象,尝试对此作出解释,但这不代表中医自古以来的看法。对于疾病的认识,如果我们逃离了中医本有的系统理论,却尝试用零碎的观点作解释,这并非中医的进步发展,反而是倒退了!这就像当某些看似「新」的疫病来了,就尝试用某种新方药去治疗,却不去「见病知源」。

其实,吴又可的戾气观点,也没有受到清代温病学派的广泛接受,温病学的发展还是强调正邪关系,尽管强调了疫病的传染性,但对于每一种疫病,还是按照本有的邪气理论进行辨治。

 

学生:你的意思,究竟有没有「疫气」这独特的东西?

 

仲景:这东西存在不存在,完全看你从那一个角度去理解。从外在因素的角度来看,尽管是六淫邪气,其实这个「六」,也只是一种归类以后的结果。就好像「五味」那样,世界上这么多食物的滋味,难道就只有「五」这么少吗?当然不是了。我们说邪气有六,并不代表这个世界只存在六种外在致病的因素,实际上多不胜数了。但是,面对千变万化的病因,并非我们就无法把握,我们最紧要懂得「见病知源」,明白万变不离其「宗」即可。

 

学生:我又明白多一点了!就是说,「疫气」只是强调每一种病的特性,这些特性虽然千变万化,但我们还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去发现其共性。这应该就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了!

我又再想追问,刚才你说以前的「疫病」是强调「流行病」,那么中医究竟有没有「传染病」的概念?

 

仲景:传染的概念当然有了,只是中医所考虑的不是西医细菌病毒的传播,而是邪气传入人体的问题;其中我们更强调的,不是「传」,而更重视「染」。

 

学生:此话何解?

 

仲景:在我的《金匮要略》一开首就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这两句话,其实是将一个正邪问题分了两个角度来写,再简明一点的说,如果正气充足,邪气就不会传入内,反之则邪气内侵。

用传染的说法来看,「传」和「染」正好是「邪」与「正」两方面的关系问题。传是强调邪气的传播、传递,当邪气传入体内,就会导致严重疾病;但是,有邪气并不一定等于人体就会被染,「染」就是感受、染病的之意,传统中医观点,均是强调正气虚弱以后,才会导致邪气内传。换句话说,中医的传染必须考虑正与邪交争的两方面,也必须要考虑传与染这过程问题。

 

学生:那么,从中医来看,有没有「人传人」这回事?

 

仲景:反问你,如一个人感受寒邪之后,他的邪气会否传给另一个人?

 

学生:从理论上来看,寒邪应该是自然界的「六气」太过,之后才变成了邪气,感受邪气应该是从自然界所获得,而不是从另一个患者身上所传染吧?

 

仲景:这种想法在你们现在十分流行,当然「六气」太过转化为「六淫」,是其中一种邪气的理论,就好像刚才所说,邪气并非只有「六」,世界上致病的外在因素很多呢,并非只有气候环境因素,简单如社会变化、环境污染,也可以是外在「邪气」之一,那么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人与人之间肯定会互相影响而染病吧。

 

学生: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世界不就应该有非常多的「邪气」?那么如何诊断出邪气的属性?这跟「人传人」又有甚么关系?

 

仲景:这些问题,主要是不少中医被「六气」转化为「六淫」这种机械的观点所困住了,如果六淫都必然是从六气太过而来,那就好像是说:「寒邪都必然是自然界天气太过寒冷所导致」。实际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动的,未必是因为天气寒冷,就必然出现寒邪、寒证,甚至受寒以后也可以出现热邪啊!

怎样诊断的问题,其实很简单,邪气的性质是用「证候」来判断,证候即是指临床表现,亦即是患者受邪以后的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以,纵使外来的邪气千变万化,但是在人身体最后作用的反应是有限的,故此我们还是可以执简驭繁,对邪气属性作出判断。说到这儿,我想你应该明白,为何邪气也可以有「人传人」的道理吧?

 

学生:我想通了!我就是被「六淫必须从气候环境所得」的观点所困惑!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他身上有病气,若其邪气较重,遇上身边的人身体正气偏虚,当然可以传给其他人了。

至于这是甚么「邪气」?并非这个人本身有甚么邪气,另一个人就会有甚么邪气,而是要看另一个人感受邪气以后,所出现的反应来判断。

 

仲景:所言甚是。

 

学生:这种「六气」化为「六淫」的观点,在中医界十分流行啊!才导致我之前想不过来。

 

仲景:我不是说「六气」不可化为「六淫」,但这只是「邪气」致病的其中一种理论,并不是全部。尤其是现在不少人以「五运六气」的观点来解释疫病的发生,当然这可以是一种解释方法,气候环境确实会影响人的健康,但是,肯定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热」就生热病、「天冷」就生寒病,疾病最后如何发生,必须要以人身上的证候作为根本依据。

 

学生: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我们很多时说香港属于岭南地区,天热潮湿,故此很多人会得「温病」、「湿热病」,这看来都存在这种问题。

 

仲景:对,并非北方人就多寒病、南方人就多热病;也不是只有北方人适合用《伤寒论》方,南方不适合。(不知道为何有些人觉得《伤寒论》是北方的著作,显然我是南阳人,属于中原地带。)

而且,你们现在更大的问题,莫过于将传染病,全都认为属于「温病」,这是完全错误的,自古中医对于外感病都强调要对寒热属性进行辨别,如果外感病都是温病的话,中医理论就变得荡然无存了!把所有传染病都认为属于温热邪气所导致,那么做中医就不需要辨证诊断也懂得看病了。

 

学生:学生谨记教诲!自己身为中医一份子,当然不可抱持错误观念!

 

仲景:其实,传染病这东西真是又爱又恨。因为流行传染病的出现,往往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牺牲了许多人的性命;但同时又提高了我们对于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促使医学进步。

在我来看,传染病可怕的地方,往往不是在于疾病的诊治本身,而是当我们已经有中医的方法诊治疾病,可是并非所有医生都懂得这些方法,错失良机;尤其是面对庸医,胡乱治疗,谋财害命,白白的看着生命逝去,这不是相当可惜吗?

另一方面,纵使知道传染病将要来到,可是人们还是过著不正当的生活方式,没有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妄自耗损自己的正气,当灾祸临到,邪气内侵,才推诿说是细菌病毒太过厉害,却不检讨己身,这样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跟轻生自杀有何区别?

 

学生:看来,传染病真没甚么可怕!最紧要我们都学好中医,装备好自己,他日传染病来临也可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同时教导人们正确的预防与养生思想,正气存内自然邪不传染了!

 

本文原载于 《杏林新绿》第十四期,(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刊物,2013),页6-11.

 《揭页版》

搜狗截图20170603173220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