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看中醫的三「不」

8

看中醫之前,大家都知道有一些事情是不可做的。例如不可以化妝,讓中醫看不到自己的氣色;又例如不可以喝染色的飲料,會使中醫看錯舌頭的顏色;還有看病前不可以剛做完運動、或者剛吃飽飯、喝酒,這都會影響脈象的準確性。

其實,除了以上這些,原來《黃帝內經》對病人有三個「不」的重要忠告:

第一個不:「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最後「至德」的意思,是指最高深的醫學道理,整句話就是說:對於哪些拘守於鬼神之說的人,我們是不可以跟他們談論醫學道理的。

這句話的基本意思,就是向人類宣告,中醫不是迷信的東西,中醫學跟鬼神無關!不要將中醫跟巫術放在一起談論。但再想深一層,既然中醫本身是一門科學,為何不可以向哪些迷信的人去討論?這是因為中醫的道理淵博深奧,假如一個人本身只是希望接受權威的命令而不善於思考,跟他們談醫學則是對牛彈琴。因此,假若看中醫時想讓醫師給你多作解釋,大家應該知道要怎麼做了。

第二個不:「惡於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這是說,憎厭針石治療的人,是不可以跟他們談論高深的醫學技巧。當然了,假如一個病人害怕針灸,你怎麼跟他說要用針,都是多餘。其實怕針刺是人之常情,也有人會怕吃藥,或者再深一層次,許多人生病了之後,都害怕要改變自己。比如有些病是因為吃得太多而引起的,以後要叫他每一頓飯不可吃太多、太好,或許是難比登天的事。

第三個不:「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這句話表面上看似很無聊,病人不給醫生幫助,當然不能治好嘛!其實不僅如此,好些患者雖然表面上是在治病,可是內心卻不是。有些病人一邊治病,一邊在覺得自己的病還是治不了的,總覺得自己是得了大病而醫生沒有診斷出來,總是認為自己是得了絕症才「安心」。

有些西醫上診斷為癌症的病人,剛聽到自己患癌的消息,就好像是死神突然降臨,精神瀕臨崩潰,於是心存放棄,無論醫生有什麽方法,自己也無心亂戰。有了這種心態,會給治療大打折扣,假如自己都不願意康復,無論醫生怎麼幫助,都是徒勞無功的。人的心理、情緒是會影響療效,積極的信念對於康復是非常重要的,從這角度想,這真是「信者得救」啊!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7. 為甚麼人要疼痛?

7

中醫裏有一句諺語,叫「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其實這句話是後人在《黃帝內經》的思想中總結出來的,原本的話是這樣說:

「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體的經脈之中,氣血是循環不息的,但是當寒氣入侵之後,就會使氣血受阻不通,因而突然作痛。

當然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了,就好像在中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河面也會結冰,水不能流通;抑或在街道上遇上撞車了,交通堵塞,難以行走;又或者像家中的下水道,假如有東西堵住了,污水沖不走,家裏肯定臭氣燻天!

雖然原文中說是由於寒氣入侵,但我們應該理解為一種舉例,中醫很多時說「傷寒」,實際上也包含了多種致病的因素在內。換句話說,只要是各種因素導致經脈不通的話,都可以引起疼痛。

比如說頭痛:受寒太久,吹冷氣、受冷風,會引致頭痛;在外曬太陽受熱太多,中暑了,也可以頭痛;經常吃冰淇淋、喝冷飲,可以讓人頭痛;心情不好,時常發脾氣,俗語也說「怒髮衝冠」,當然也可以頭痛了。

倒過來看,疼痛對人來說其實很重要!因為出現了疼痛,我們就知道體內有「堵塞」了。它是一種內在狀況的反映,中醫說「有諸內必形於外」,假如人體不暢通了,自然會響起疼痛的警號。這個警號就好像火災時響起了警鐘一樣,是叫我們要去逃生、去救火,假如我們不管身體疼痛的原因,見到疼痛就吃止痛藥壓下去了,那就好像火災時直接關掉警鐘,當作沒事發生那樣,任由火勢蔓延。

其實「不通則痛」,這個痛也是舉例而言,實際上應該說「不通則病」。中醫經典《金匱要略》裏有一句話說:「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假若人的臟腑氣血暢通,人自然不會生病了。所以做中醫,其實就好像作一個「管道工人」!只要搞通人的氣血,病自然離你而去。

因此,如何獲得健康?那就是要保持暢通!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靜;每天保持「三通」:大便通、小便通、出汗通;飲食節制,保持「出入口」正常;注意避「寒」(記得上面說寒是甚麼意思嗎?)。若能做到如此種種,就能夠確保體內的氣血通暢,身體健康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6. 如何成為智者聰明強壯?

6

如何能夠成為一個智者?竟然《黃帝內經》有告訴我們具體方法!只有八個字——「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要成為有智慧的人,最重要是能做到「察同」;相反,愚笨的人就只能做到「察異」。察同,就是觀察事物之間的相似、相同之處,察異則是強調事物之間的不同點了。

《內經》在這一句話之後,緊接還說:「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原來成為了智者,不單會有智慧,還會耳朵聰慧、眼睛明亮,更會輕身強壯,即使年老也相當壯健,正值壯年時更比普通人強壯,這些都是愚者所不具備的。

為甚麼智者身體會特別健康?主要是因為他們懂得了養生的方式,因為他能夠「察同」,就是懂得了自然的大道與養生之道,亦即是天道與人道的共同點,能夠順應自然而生活,因此能夠獲得最佳健康。

其實還不單如此,還因為智者這種思考模式,讓他減除不少煩惱!不是這樣嘛?就好像我們學習讀書的時候,假如想掌握每一件事情的獨特性,可是世界上的知識汗牛充棟,窮一輩子也無法把所有的東西都學會,假如我們把自己的目標定在「察異」上,我們的人生實在太累了。當我們能夠做察同,學習的目標是在觀察事物的共通點上,我們就能夠做到融匯貫通,舉一反三。

 因此,《內經》還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意思是世界的事物,假如我們以陰陽去仔細區分,可以有成千上萬的差別,但是假如我們能夠掌握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其實道理都是相通的。中醫就是以陰陽與五行的方法,來把各種事物串聯起來,讓我們明白事物之間的關係。

「察同」還可以用在人際關係上。孔子的名言說:「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上,雖然每一個人都有太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是君子就能夠做到和睦共處。為甚麼君子能夠做到這樣?正是因為君子能夠觀察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而不強調彼此的不同點。智者實際上亦即是君子呢!可是小人就不是這樣了,也像是愚者只會「察異」、「同而不和」,表面上雖然與你好像關係很好,實際上卻各懷鬼胎,無法真正的溝通。

既然智者能夠有非常好的人際關係,與人們和諧相處,必然心情愉快,難怪會有最佳的健康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5. 如何成為聖人治未病?

5

如何能成為一個聖人?在《黃帝內經》中有不少記載,對聖人的其中一個要求,就是需要做到「治未病」: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段話是說,聖人不會治已經發生的病,而只會選擇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治理,假若在疾病已經發生之後才治療,就好像臨渴才去挖井,戰亂發生才鑄造兵器,不是已經太晚了嗎?

「未病」即是疾病尚未發生的意思,那麼,病還未出現,為何要進行治療?這就是中醫的高明之處了!雖然疾病的病徵尚未顯露,可是病根已經種下,以後還是會發作出來的,因此及早治理,則能防範於未然。

「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大家都非常清楚,可是「治未病」的含義,遠不止「及早預防」這麼簡單。你可以到醫院中詢問一下患病的人,他們得病前是否知道要及早預防的重要?相信大部份人都知道,可是到了真實生活中,往往都被我們忽略了。

這種忽略,也不能怪責誰的,確實「治未病」並非任何人都能做到,不是每年去做身體檢查就已經足夠。《內經》強調,這是聖人的獨有能力,「治未病」的重點,其實是強調「洞察力」,在醫理上說,就是強調中醫的診察能力,能夠見微知著;又或者說,就像做一個好領袖,需要具備「遠見」的素質一樣,提前看到問題的存在。

治未病的思想,不單可以用在治病,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說,有一些年輕人誤入歧途,染上毒癮,這種「病」,要說成因可有一大堆,但是我們追溯可發現,這些年輕人大都有不完整的家庭,家裡缺乏教育、關愛所導致。可是作為父母的,往往就是未能「察覺」問題的存在,沒有在問題尚未發生的時候就去解決它,因此到問題發生了,已經不能回頭。

又例如夫妻之間關係不好,出現了婚外情,這種「病」,要說是誰的錯,其實已經太遲了。假如夫妻之間一直以來溝通良好、相親相愛,哪會出現這問題?問題就在於我們未能及早洞察問題的存在,到問題出現了,已經很難挽回。

要成為一個「聖人」,其實也並非想像中之難,但確實需要我們細心觀察,不允許有「拖延」的習慣,要積極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否讓自己的生命活得健康,就看我們會否「治未病」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4. 睡覺時間要多長?

4

在不少養生書籍上,記載了一種「睡眠養生法」:在晚上子時(11-1時)是膽旺盛的時間,而丑時(凌晨1-3時)則是肝臟休息的時間,到寅時(凌晨3-5時)則輪到肺臟休息,然後到了早上卯時(5-7時),則到了大腸旺盛的時候。所以從這些資料看來,人應該在11點前睡覺最好,然後早上7時起床大便……

以上這種觀點,不知您有沒有聽過?可是這裡想告訴您,這種所謂的「養生法」,並非中醫的觀點!假如以這種觀點來看,一整天裏每個時段都有臟腑需要休息,從這個角度推論,那我們應該花一整天工作,另外一天完全用來休息,這樣才能讓五臟六腑都有足夠休息嘛!當然,沒有人會這樣生活吧。

中醫怎麼看睡眠時間?原來《黃帝內經》裏有很豐富的記載。最具特色的莫過於四時調整睡眠,比如在春夏的時候,《內經》說人應該「夜臥早起」,就是可以相對晚點睡覺,早點起床;到了秋天,則應該「早臥早起」,開始要早點睡覺了;而到了冬季,則應該「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可晚一點起床,允許你懶床到日出之後吧。(但不要忘記,《內經》鼓勵春夏秋季要日出前起床啊!)

 除了四季的規律外,還有一日的節律。《內經》說:「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在每天晚上子時的時候,這時是「陰氣盡、陽氣生」,陰陽轉化的時間,人則應該休息睡覺,讓身體運作更好。其實除了子時之外,午時(11am-1pm)也是陰陽轉化之時,所以中醫也提倡一種養生方式,叫「子午睡」,除了晚上早點睡覺外,也提倡中午小睡片刻,以助養神。

中醫看睡眠時間長短的問題,其實相當靈活,真沒法說上一個適合全世界人的標準時間。每一個人體質也不同,睡眠時間也有差異。比如嬰孩睡眠時間很長,整天都在睡;老年人則不用睡那麼多。又如生病的人一般應該嗜睡休養,那麼身體偏虛的人,也正常會睡得比較多一點了。

有人問:假如我們一周裏工作勞累,打算週日睡夠一整天補回來,這樣可不可?當然不行啦!《內經》提醒我們一句話:「久臥傷氣」,中醫認為凡事過猶不及,睡得太多也會傷身的呢!

一般人對睡眠的認識,都是說睡七個小時就足夠的了。聽了以上的介紹,會否感受到中醫的博大精深?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3. 陰陽平和先要靜?

3陰陽平和先要靜?

上回提到長命百歲的秘訣需要「恬惔虛無」,具體一點來說,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黃帝內經》有更詳細的解說,曰: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這裡形容了陰陽平和的人,亦即是身體處於最佳狀態的人,他有甚麼表現的呢?這種人的以安靜自居,無為名利,沒有任何懼怕,亦沒有慾望使他追求欣喜,心裏非常恬靜;他能夠順從事物的發展特性,不與世事爭競,卻又能順應社會變化;雖然處於尊位卻也十分謙卑,能夠以德服人,可以說是最佳的統治者!

一個身體陰陽平和的人,他就能夠做到以上種種。可是我們別倒亂因果,其實是因為這種人能夠做到這樣的德行,所以才能使陰陽平和。

驟聽這樣的描述,會否感覺有點太高尚了?!當然,這是告訴我們一個最終極的模範,但同時表達了,假如不能順從天道而活,又或許心中不夠平靜,人體的陰陽總是會受到干擾,不能達致最佳健康。

再細想這一段話,會不會覺得有點奇怪,當中所形容最健康的人,為甚麼都是講他的內心和處世的態度?其實這才是不奇怪的地方,修身養性,與修養健康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中國自古的聖賢,都不會特別找尋甚麼養生秘訣,而是從道德入手。只要一個人有高尚的德行,自然就有健康了。

所以,我們還是從修煉自己性情方面入手吧!如何調養性情,上面一段《內經》提示了一個重要法門,一個字:「靜」。「靜」的反面就是「嘈」,心不動、沒有雜念,那就是靜了。

有人問,難道上帝給我們腦袋,不是叫我們去想東西的嗎?對,善用腦袋是正確的,可是有些人腦子裡頭無法控制,一件事情想一次解決不了,那麼就想它十遍;十遍不夠,就再來十遍……

還很多人都認為,要排除雜念很難。其實要排除雜念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是去「想」甚麼方法,而是要「發現雜念」。隨波逐流的被雜念帶走,就像坐在木筏被河水沖走一樣,完全不能自控。要控制雜念,首先得要知道自己就在河中,然後拿起船槳用力向岸邊劃,主動的找出口離開這個環境。重奪使用腦袋的主權,先從時刻關注內心、活在當下做起吧。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 長命百歲要講心?

2長命百歲要講心?

怎樣能夠長命百歲呢?就此問題,岐伯有一句傳頌千古的名言: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句話正反兩方面都談及了。首先我們要避免不健康的因素,這裡說的「虛邪」,就是指使人虛弱的病邪。要知道中醫所講的「邪氣」,都不是甚麼鬼神妖怪,而是「不正謂之邪」,只要是不正常的事物,都叫做邪氣。所以又有「邪正不兩立」的說法。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就是形容致病的因素,就好像賊一樣悄悄的到來,叫我們要小心防避。世界上有多少賊?我們不知道,賊人不會在面上寫著「我是賊」吧!我們不能把所有賊人都收進監牢,但我們能夠做好「防盜」措施,就不會被偷東西了。這就是中醫的特色觀念,外在的致病因素,很多時控制不了,最重要是懂得防避,從自身做起。

防避是相對被動的,從正面的角度看,怎可主動的獲得健康?就是要做到「恬惔虛無」。「恬惔」就是安靜清閑,「虛無」是心無雜念,說白一點,就時常讓頭腦一片空白,甚麼都不想。只要做到這樣,就能使人體真氣順暢,精神內守不耗散,自然不會生病,長命百歲了!

長壽的秘密,簡單不簡單?都是說起來易,做起來難了!只要我們試一下,安靜的坐下來叫自己頭腦暫停,就會發現雜念立刻浮現。失眠的人大都是這樣吧,一躺下來,腦子卻停不了。

現代人生活節奏這麼快,身體休息的時候腦子也不能跟隨。當然有些人反倒是不希望腦子停下來,覺得不動腦筋實在太浪費了,巴不得連睡覺也要思考;有些人則是控制不了,頭腦啟動了「自動導航」,想關掉已經不可能。事實上,後者往往是前者的時間久了,才逐漸變成了一種習慣。就好像有人習慣每天聽收音機,現在要你不聽了,耳邊也總覺得有聲音在播放著。

從這個秘訣可以知道,中醫的養生法則,最重要是「講心」。精神的調養是最高層次的健康法門,中國傳統文化這麼重視修身養性,也是同一道理。

我們再進深想想,為甚麼岐伯要說這樣一句話呢?也是因為當時的人也面對著同樣的困難吧。不論古今,世間上仍有太多煩惱事,人的氣血擾亂了,病怎能不生?自尋煩惱,不也正是自尋短見?

要想長壽,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不過總要有點堅持和犧牲。本來「恬惔虛無」很容易,現在卻變成要努力修煉的功課了。

1. 未老先衰為甚麼?

1未老先衰為甚麼?

在《黃帝內經》開首的第一段文字,黃帝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聽聞上古的人都能夠活到百歲,而且身體動作都沒有衰退,可是到了今天,為甚麼人們到了五十來歲,就已經衰弱了?

《內經》的時代,距離我們已經兩千多年了,黃帝說這段話時,是指比兩千年前更上古的時間,而他當時說的「今天」,已經發現這種現象。這一個問題,到現在我們還是非常關心,可是現在五十歲衰老好像是一件常事了,甚至有些年輕人都在概歎,為甚麼到二、三十歲就變老了?活到百歲真有可能嗎?

於是,《內經》中記載了岐伯的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為甚麼上古的人能夠活過百歲呢?道理說出來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天道」。這個「道」,就是指萬事萬物的正常規律,這規律體現在人身上,我們就會叫作「生命之道」,或者「養生之道」了。

懂得養生的人,就是懂得按照天道的法則來生活。尤其「節制」二字,是中醫的智慧養生竅門,凡事過猶不及,講求中庸之道。這裡還舉了一些具體例子,主要還包括了三方面:飲食饑飽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勞作安逸有節度等,就是飲食、生活、運動三方面,只要都做好了,健康就距離我們不遠了。

但是岐伯還指出了反面情況,為何半百就早衰?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種無節制的生活,大家都會感到不健康了,可是在我們身邊,卻有許多人都是這樣過日子:有人爲了滿足食慾,飲食過飽過豐;有人爲了追求享樂,生活沒有規律;有人爲求生計工作忙碌,弄得精神身體勞累不堪,卻又缺少運動……

其實,無論是兩千年前,抑或是今天,情況還是一樣。這就是讀古人書的價值了,《黃帝內經》之所以被譽為中醫最重要的經典,就是因為她講出了千古不變的道理,值得我們反覆細味。

怎樣讓自己活到百歲?下期再談。

(專欄Pdf版本:http://www.vegsochk.org/yueso/ys172/V3-62.pdf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8. 自古也有都市病?

 如果仲景再世(八)

——自古也有都市病?

李宇銘博士

學生:仲景老師,很高興又可以跟您請教!我一直有所疑問,現代社會這麼發達,生活比古代豐盛得多了,卻因此產生了許多文明病、都市病,例如血管硬化、腫瘤、糖尿病、冠心病、中風、肥胖等等,這些「新病」,在你來看,依靠你過去寫下《傷寒雜病論》的知識,是否仍足夠今天的診斷治療?

搜狗截圖20170602220509

仲景:首先要澄清一點,文明病和都市病概念不太一樣,文明病是隨著社會變得日益進步之後帶來的病,而都市則是城市化帶來的結果。文明病實即指富貴病,而由於城市化之後,實際上也加速了貧富懸殊,所以都市病除了包含富貴病之外,也包含了貧窮病。

 

學生:這我倒沒思考過,我們常常把都市病等同於文明病。如果是貧窮病的話,在你書上肯定已經有很多內容了,可是富貴病呢?是否仍足夠今天的診斷治療?

 

仲景:當然足夠!這些病古代一直都有,只是以前我不是用這種名字而已。需要提醒你,剛才說的大都是現代西醫的病名,我們古代對於疾病的認識角度不一樣。

 

學生:真的嗎?難道你這麼超前,知道未來也會發生這些疾病?

 

仲景:我沒有騙你,我不是說過一句話嘛:「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我的書上其實都有記載這些病的診治,縱使有些病也未必容易治好,可是我的書上揭示了疾病的原因,讓你知道發生了甚麼事情。

 

學生:可是現代和古代的環境很不一樣啊!古代真有這些病?

 

仲景:還是那句話,如果你用西醫的病名來問我,比如說「冠狀動脈硬化」,當然古代是沒有這種認識角度,就好像我書上有一種病叫「胸痹」,你問西醫現在有沒有這種病?他們都會告訴你沒有。可是患有「冠狀動脈硬化」的病人,在過去也肯定有不少,只是我們用另一種角度去認識吧。

 

學生:既然古代與現代的環境這麼大差異,比如古代沒有電力、沒有電腦,甚至沒有自來水,生活環境這麼不同,怎麼病也是一樣?

 

仲景:你從病的角度去看,疾病當然是千變萬化,可是改用人的角度去看,人的身體還是那樣沒有很大變化,還是有五臟六腑。尤其是我們中醫的理論,古今對人體的認識也沒有多大差異,大家還是根據我們這幾部經典上記載的理論去認識人。

 

比方說,我《金匱要略》上記載了一種病叫「血痹」,就是「尊榮人」才能夠得到的,所謂尊榮人,這種人身體看似很壯實,可是筋骨柔弱,是因為養尊處優,生活富貴,安逸少勞,這種人體質較弱,容易因勞累汗出之後就受邪生病,甚至乎說,得了中風病半身不遂的人、患歷節病關節腫痛的人,大都是這一類體質狀況。你們現在所謂的都市病,正正「都市人」也是「尊榮人」啊!

 

學生:這樣子啊!我到沒有想過,你書上記載的病,可以是都市病!我總是以為,你們當時都是貧窮、戰亂的時候……

 

仲景:我當時的社會是很複雜的,確實也有貧窮、也是動盪的時候,可是我們的社會也有富裕的地方啊!這一點,恐怕你沒有認真細味我在序言上的話。

 

學生:我有背過來的啊!你深刻地批評了當時人們紙醉金迷的生活,你說:

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賚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

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仲景:只是背了沒用,你要用心體會和細味我當時的感覺。我當時的社會也開始富裕起來,也像你們現在「大都市」那樣的生活,可是許多人因此追名逐利,不固性命健康的根本。

 

你想想看,你們都市人,所謂為了生活、為了買房子,花了大半輩子在忙碌工作,你們有句名言說:「前半生用健康賺錢,後半生花錢換健康!」可是許多人卻忘記了,若只為了生存,根本不用賺這麼多錢,人們努力賺錢,許多時是為了更多的「利」、為了享受、滿足慾望。

 

又比如說,你們還在唸書的學生,努力讀書考試,上大學唸書實際上也是為了名譽!有多少學生只是追求真知識?或者你會反對我這種說法,如果我給你一個挑戰,要你在大學讀書卻不會給你畢業證書,你會不會念下去?不為了這個「名」你會否照樣去讀書?

 

學生:當然不會吧……可是這沒辦法啊,社會的遊戲規則就是這樣啊!人人都要按著這個規則去走,不然無法生活!

 

仲景:對啊!所以我就說「舉世昏迷,莫能覺悟」啊!這根本就是整個社會出了問題,這樣的問題,在我們過去已經有了,我們過去有都市病,只不過你們現代的問題比過去更集中、更嚴重,問題更為突顯!

 

學生:「名利」原來也包括這些!社會上習以為常的人生,人人都隨波逐流,趨炎附勢,不敢過另類的生活。看來你當時的情況,到現在還是沒有改變!

 

仲景:這些情況在我當時的之前,其實早已經開始這樣了!你記不記得《黃帝內經》的第一篇開首的文字之中,已在解釋為何人活到半百已經動作皆衰?

 

學生:這我也有背呢!在《素問·上古天真論》說: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仲景:是的,這種「以妄為常」的生活,正正是都市人的特徵,人人工作勞累、壓力大,之後就找各種吃、喝、玩、樂來麻醉自己,將狂妄卻變為正常了,這怎麼會不病呢?

 

學生:真是啊!我沒想到,經典裡面的記載,竟然到現代還是如此一致!

 

仲景:我再說一個問題,你們現代許多的文明病,許多都是吃出來的!在《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有一句名言:

 

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

 

這裡說了幾種病,這些病如果用現代西醫的病來說,可以說是中風、偏癱、糖尿、哮喘等,也是「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所引起的疾病,這些病是怎樣得來的?這裡解釋是「肥貴人」,古代能夠吃肥胖的都是富貴人吧!他們吃些甚麼?吃「高梁」,所謂高梁不是指穀類之中的「高粱米」,高梁是指「膏脂」、「細糧」,即是指吃帶有脂肪的肉類,還有飲食精細經過加工的食物。

 

想想看,這種飲食的方式,是否就是你們現代人的飲食方式?人人在超市裡面買的食物,經過加工之後,那都是「細糧」,現代其實人人都享受著古代帝皇的飲食方式!

 

學生:原來這些文明病古代已經有了,只是我們現代人把這些病繼續「發揚光大」……

 

仲景:現代人的飲食簡直就是瘋狂,人人無肉不歡,一頓飯不吃肉就總覺得不足。就好像我在桂枝湯方後注囑咐的禁忌,其中也叫人禁吃肉、不吃奶酪,可是現在的人總是不聽,反過來以為生病時吃多點肉才可以補上!

 

記得在《靈樞·根結》有一段話說: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

 

這裡說「血食」之君,就是指經常吃肉的人,別以為吃肉會讓人強壯,《內經》提醒我們,吃肉讓人身體柔脆、肌肉軟弱!使氣血太過流通,這都不是好事情啊,不平和了,過極則成病。

 

過去我們吃肉吃得很少,只是有錢人才可以經常吃肉,中國自古以來大部份人都是以素食為主,可是今天卻背道而馳,難怪文明病也大行其道!

 

學生:我最近也看過世界衛生組織的大型研究說,調查了157個國家,指出21種癌症的成因之中,以吃肉和抽煙為最密切的兩種因素,亦即是說肉類與煙草的致癌性相當!除了抽煙危害健康之外,恐怕人們以後也會說「吃肉危害健康」了!

 

仲景:我對此不太樂觀,因為《內經》已經反覆說了這問題,比如在《靈樞·師傳》與《素問·腹中論》分別說: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

 

這兩段文字之中,同樣是指出了吃肉會導致疾病,但同樣強調了這些人的心態:「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不合其心」,就是說,這些無肉不歡的人,當他們得了文明病,比如癌症、糖尿病吧,其實治療方法很簡單,叫他們不要再吃肉就好了!可是當醫生這樣說的時候,他們就很鬱悶、痛苦,甚至說:「寧願死也要吃」、「不吃肉哪人生意義?」如果患者自己不改變錯誤的飲食習慣,這才是「不治」的原因,與醫無關,自取滅亡!

 

學生:啊!我開始越來越明白你序言之中的話,這完全是「蒙蒙昧昧,蠢若遊魂」、「忘軀徇物,危若冰谷」!

 

我想起另一個問題想請教,病的發生本應是由輕到重,為何有一些人會突然發生重病,可是之前卻沒有任何先兆?

 

仲景:這是一個正邪關係的問題,我在《金匱要略》第一篇2條就討論到,經絡受邪為何會入臟腑的問題。一個相對健康人,發病的時候,病情從表到裏面逐步發生,那就有由輕到重的過程,但是若人臟腑之氣本身偏虛,邪氣一下子就入裏面去,就很可能一下子得到了重病,而未必有先兆。

 

不過,我反而想提醒一點,當如果一個人素體虛弱,往往未必有容易有生病的感覺。

 

學生:我不太明白,為甚麼會這樣?我也時常聽到一些人說,平常很少感冒,可是一下子就得了癌症!

 

仲景:生病時不適,是正邪交爭的結果。如果正氣虛弱,正氣無力抗邪,就難以產生不適的感覺了!這就好像當你國力虛衰的時候,兵力不足,即使外敵入侵,你無法打仗對抗,只能撒手隨便敵人入侵,這是因為沒有「戰爭」出現,沒有出現鬥爭的痕跡!

 

這就好像我在《傷寒論》少陰病的提綱說的「但欲寐」,當一個患者正氣虧虛,邪氣進入少陰了的時候,雖然病情已經深入,但往往未必有很明顯的不適,就只是「想睡覺」,甚至是半昏迷的渴睡狀態,沒特別不舒服!

 

當你正氣不足,邪氣就無法停留在表,無法以正氣抗邪於外,於是邪氣就一下子入裏。邪氣在表淺的時候,往往感覺比較激烈,比如能夠發熱惡寒,但是當邪氣逐步入內,比如到了少陽出現往來寒熱,其實這就等於發熱不能夠持續了,只能夠部份時間發熱,是一種正氣虛的表現了。

 

當正氣越是不足,則「病不起來」,所以可以平時沒有覺得特別不適,而當邪氣一下子深入,身體調動起自己的「老本」元氣其抗邪,這時候才開始出現激烈的病痛,病情深重難治了。

 

學生:啊!你這樣說,又讓我想起你在序言上說的: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

 

我對這番話又有多一點的理解了!

 

仲景:正氣虛弱可以說是各種病的根本原因,而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最常見的一大類都市病,那就是虛勞了。對於你們現代人來說,雖然比較少體力勞動的工作,但是長久的工作時間,休息不足,也肯定是導致消耗的成因。

 

另外,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原因,那就叫作「憂傷」!

 

學生:憂傷?怎麼會呢,我認為社會上很多人都反而是太過快樂,不知節制。

 

仲景:我說的憂傷不是指悲哀的情緒,是指因為「憂慮」所「傷」,又可以叫作虛勞病之中的心勞、志勞。你們都市人,人人為了生活、為了名利,每天在憂慮著明天,反觀生活在農村自然狀態的人,不會想那麼多,一天的事一天做完罷了,明天的事明天再憂慮。

 

都市人卻反過來說:「誰沒有憂慮啊?」,其實正常人的狀態應該是恬淡虛無,這樣才可以長命百歲,可是現在卻人人皆有煩惱,這就叫作「以妄為常」了!難怪現在的人,年過半百就已經衰老,也覺得很正常……

 

學生:我想我開始明白了,現代的都市病,其實自古也有,人類歷史不斷重複,甚至變本加厲!仲景老師,面對如此變態的社會,我們該怎麼辦?難道真無法逆轉?

 

仲景:這確實難改變,整個時代的巨輪不斷前進,我們實難螳臂當車。不過,也非因此就甚麼都不能做,比如說,剛才提到無肉不歡的人,雖然有「禁之則逆其志」的無奈,但是該篇《師傳》中亦有正面的教導我們應該怎樣做:

 

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就是說,其實人都是貪生怕死的,我們首先需要告訴人們,如此生活下去會帶來甚麼惡果,然後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去走,按著他所能接受的方式給予引導,讓他們感受到解除困苦的快樂,雖然有些人還是不懂醫學之道,但總有人能夠聽得進去的!

 

學生:明白!為醫者應當精勤不倦,不管人們是否接受勸諫也好,我們也應該努力去尋求改變,這也是為醫者的應該做的!

 

仲景:我們學醫的,其實已經很幸運了,還是跟你分享那句話吧:

 

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努力學好中醫吧!

 

學生:知道!謹遵教誨!

本文原載於《杏林新綠》第十五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刊物,2014),頁56-63.

 《揭頁版》

搜狗截圖20170603173442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7. 傳染病可怕嗎?

如果仲景再世(

——傳染病可怕嗎

李宇銘博士

學生:老師!最近新型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又出現了,人心惶惶,大家開始擔心又會出現嚴重的疫病,我們中醫該怎麼辦呢?

 

搜狗截圖20170603173054

仲景:別庸人自擾了,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無知。

 

學生:噢!?現在大家確實是無知啊!就是不知道新病毒的源頭,又會擔心病毒變種、會否人傳人、有否新藥治療……很多不知道,怎麼會不擔心啊?

 

仲景:你說的都是西醫的觀點,那麼多不知道,當然會擔心,但剛才你問的是中醫該怎麼辦,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就完全不是這麼想了。

抽身點說,假設回到古代、還沒有西醫的時候,如果發現多了人感冒患病,人們不會想這是甚麼新型細菌病毒的問題,反而不會像現在的人那樣不安恐慌。

 

學生:那麼中醫的角度看為何不怕呢?

 

仲景:對於一件事情是否恐懼,實際上與認知是否足夠有關。例如有些人會怕黑,怕的其實不是黑,而是怕黑暗中不知存在甚麼東西,如果在自己家中的睡房裏,因為地方熟悉,就自然不會怕黑了。

 

學生: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新病的診斷與治療,所以我們才覺得可怕。但是,難道中醫對於這些「新病」已經有充足的認識?

 

仲景:這還是中醫與西醫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現代的西醫,他們眼睛就是專注在「人之病」上,疾病千變萬化,當然會有許多新病出現了;而自古以來的中醫學,著眼點都是在「病之人」上,著重的不只是病而是整個人。雖然病好像是新的,但是人卻是一樣,病作用在人身上的反應沒有超出中醫理論的範圍,所以對於中醫來說,其實並非新病。

 

學生:這有點不太明白,為何中醫不認為這是「新病」?難道中醫裏面都沒有「新病」嗎?

 

仲景:這不單是中醫,而是傳統中國文化都是如此。我們追求的是認識整個「大道」,大道是恆常不變,或者說「萬變不離其宗」,世界上本來就「無新事」,只是我們「新發現」了一些事物罷了。而中醫所研究的「醫道」,就是認識整個生命的規律,人體的生命規律也是恆久不變的,只是隨著我們對於醫道認識的逐漸深入,才「新發現」了一些新醫學理論罷了。

比方說,好像一個城市裏建有不少固定的道路,如果有敵軍要侵入,也總得按著一定的路線攻打進來,與其擔心敵軍的策略,不如掌握他們可攻打進來的要道更好。

具體一點講,中醫裏面的基本理論,氣血陰陽、三焦營衛、經絡臟腑……本身都是固定的理論,無論是怎樣新的致病因素,也需要按著人體這「人道」來生病,到最後也總會有規律可依。那麼,你說這個世界有沒有「新病」?

 

學生:聽你這樣說,我想我明白一些了,如果強調世界有「新病」,就是強調這些外在的因素,而當我們清楚人體自身的內在情況,即使外在因素如何新,其實都變得不重要了,是不是這樣?

 

仲景:正是如此。這還是我寫作《傷寒雜病論》的目的,我寫作這本書,並非只爲了教導後人如何治療某些具體的病證,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見病知源」,知道疾病發生的原因,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面對千變萬化的疾病也不畏懼。

 

學生:是!老師,其實你為何這麼厲害?難道,面對這些新的傳染病,你真的不害怕嗎?

 

仲景:說完全不害怕,當然是假的了,尤其是,你也知道我過去家族的悲慘經歷嗎?

 

學生:當然知道了,你書中的《序》言說,你家族中本來有兩百多人,十年之內就有三分之二人死掉了,其中死於傷寒的佔十分之七。

 

仲景:過去這慘痛的經歷,面對自己親人逐一離去,那種恐懼、悲哀、無奈,沒有親身經歷過,真是難以明白的。當然了,面對疾病的恐懼,也正是反映我當初醫術不精,無力挽救至親的性命,這才是我後發憤圖強,勤求古訓,鑽研經典,博採眾方,最後寫成這部經典著作。當我真正的認識到醫道的奧妙之後,面對疾病,才不至於恐懼了。

 

學生:我明白了!我們現在害怕新傳染病的原因,其實,也只是為醫者學藝未精;至於普羅大眾不懂醫術,自然更加害怕了。

說到這裡,我很想跟你請教一個問題,你書中討論的是外感邪氣的疾病,這是否包含了「傳染病」在內?因為我聽說,在六淫學說以外,還有另一種東西叫「疫氣」,只是感受「疫氣」才是會傳染的。

 

仲景:「疫」這個字,在我們當時一早已經存在,但「疫」不等於「傳染病」,而是指「很多人一起病了」的意思,與現在「流行病」的意思相近。當然了,為何很多人會一起病?這可以有很多原因了,如環境、氣候、社會、文化等因素,這很難一概而論。

到了後來,尤其是明末清初的吳又可,他提出戾氣、雜氣等的說法,認為疫病的產生是六淫邪氣以外的另一種東西,傳入人體內所致。由於這種說法頗為時髦,引起了當時中醫界的重視,後來也推動了溫病學派的發展,即使到了現在,也經常提到吳又可的說法。

雖然吳氏認識到每一種疫病具有獨特性,這是他觀察到一些新的現象,嘗試對此作出解釋,但這不代表中醫自古以來的看法。對於疾病的認識,如果我們逃離了中醫本有的系統理論,卻嘗試用零碎的觀點作解釋,這並非中醫的進步發展,反而是倒退了!這就像當某些看似「新」的疫病來了,就嘗試用某種新方藥去治療,卻不去「見病知源」。

其實,吳又可的戾氣觀點,也沒有受到清代溫病學派的廣泛接受,溫病學的發展還是強調正邪關係,儘管強調了疫病的傳染性,但對於每一種疫病,還是按照本有的邪氣理論進行辨治。

 

學生:你的意思,究竟有沒有「疫氣」這獨特的東西?

 

仲景:這東西存在不存在,完全看你從那一個角度去理解。從外在因素的角度來看,儘管是六淫邪氣,其實這個「六」,也只是一種歸類以後的結果。就好像「五味」那樣,世界上這麼多食物的滋味,難道就只有「五」這麼少嗎?當然不是了。我們說邪氣有六,並不代表這個世界只存在六種外在致病的因素,實際上多不勝數了。但是,面對千變萬化的病因,並非我們就無法把握,我們最緊要懂得「見病知源」,明白萬變不離其「宗」即可。

 

學生:我又明白多一點了!就是說,「疫氣」只是強調每一種病的特性,這些特性雖然千變萬化,但我們還可以從中醫理論的角度,去發現其共性。這應該就是《黃帝內經》所強調的「智者察同,愚者察異」了!

我又再想追問,剛才你說以前的「疫病」是強調「流行病」,那麼中醫究竟有沒有「傳染病」的概念?

 

仲景:傳染的概念當然有了,只是中醫所考慮的不是西醫細菌病毒的傳播,而是邪氣傳入人體的問題;其中我們更強調的,不是「傳」,而更重視「染」。

 

學生:此話何解?

 

仲景:在我的《金匱要略》一開首就說:「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這兩句話,其實是將一個正邪問題分了兩個角度來寫,再簡明一點的說,如果正氣充足,邪氣就不會傳入內,反之則邪氣內侵。

用傳染的說法來看,「傳」和「染」正好是「邪」與「正」兩方面的關係問題。傳是強調邪氣的傳播、傳遞,當邪氣傳入體內,就會導致嚴重疾病;但是,有邪氣並不一定等於人體就會被染,「染」就是感受、染病的之意,傳統中醫觀點,均是強調正氣虛弱以後,才會導致邪氣內傳。換句話說,中醫的傳染必須考慮正與邪交爭的兩方面,也必須要考慮傳與染這過程問題。

 

學生:那麼,從中醫來看,有沒有「人傳人」這回事?

 

仲景:反問你,如一個人感受寒邪之後,他的邪氣會否傳給另一個人?

 

學生:從理論上來看,寒邪應該是自然界的「六氣」太過,之後才變成了邪氣,感受邪氣應該是從自然界所獲得,而不是從另一個患者身上所傳染吧?

 

仲景:這種想法在你們現在十分流行,當然「六氣」太過轉化為「六淫」,是其中一種邪氣的理論,就好像剛才所說,邪氣並非只有「六」,世界上致病的外在因素很多呢,並非只有氣候環境因素,簡單如社會變化、環境污染,也可以是外在「邪氣」之一,那麼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人與人之間肯定會互相影響而染病吧。

 

學生: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世界不就應該有非常多的「邪氣」?那麼如何診斷出邪氣的屬性?這跟「人傳人」又有甚麼關係?

 

仲景:這些問題,主要是不少中醫被「六氣」轉化為「六淫」這種機械的觀點所困住了,如果六淫都必然是從六氣太過而來,那就好像是說:「寒邪都必然是自然界天氣太過寒冷所導致」。實際上,人與環境的關係是互動的,未必是因為天氣寒冷,就必然出現寒邪、寒證,甚至受寒以後也可以出現熱邪啊!

怎樣診斷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邪氣的性質是用「證候」來判斷,證候即是指臨床表現,亦即是患者受邪以後的機體整體反應狀態。所以,縱使外來的邪氣千變萬化,但是在人身體最後作用的反應是有限的,故此我們還是可以執簡馭繁,對邪氣屬性作出判斷。說到這兒,我想你應該明白,為何邪氣也可以有「人傳人」的道理吧?

 

學生:我想通了!我就是被「六淫必須從氣候環境所得」的觀點所困惑!如果一個人生病了,他身上有病氣,若其邪氣較重,遇上身邊的人身體正氣偏虛,當然可以傳給其他人了。

至於這是甚麼「邪氣」?並非這個人本身有甚麼邪氣,另一個人就會有甚麼邪氣,而是要看另一個人感受邪氣以後,所出現的反應來判斷。

 

仲景:所言甚是。

 

學生:這種「六氣」化為「六淫」的觀點,在中醫界十分流行啊!才導致我之前想不過來。

 

仲景:我不是說「六氣」不可化為「六淫」,但這只是「邪氣」致病的其中一種理論,並不是全部。尤其是現在不少人以「五運六氣」的觀點來解釋疫病的發生,當然這可以是一種解釋方法,氣候環境確實會影響人的健康,但是,肯定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熱」就生熱病、「天冷」就生寒病,疾病最後如何發生,必須要以人身上的證候作為根本依據。

 

學生:這讓我想起一個問題,我們很多時說香港屬於嶺南地區,天熱潮濕,故此很多人會得「溫病」、「濕熱病」,這看來都存在這種問題。

 

仲景:對,並非北方人就多寒病、南方人就多熱病;也不是只有北方人適合用《傷寒論》方,南方不適合。(不知道為何有些人覺得《傷寒論》是北方的著作,顯然我是南陽人,屬於中原地帶。)

而且,你們現在更大的問題,莫過於將傳染病,全都認為屬於「溫病」,這是完全錯誤的,自古中醫對於外感病都強調要對寒熱屬性進行辨別,如果外感病都是溫病的話,中醫理論就變得蕩然無存了!把所有傳染病都認為屬於溫熱邪氣所導致,那麼做中醫就不需要辨證診斷也懂得看病了。

 

學生:學生謹記教誨!自己身為中醫一份子,當然不可抱持錯誤觀念!

 

仲景:其實,傳染病這東西真是又愛又恨。因為流行傳染病的出現,往往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犧牲了許多人的性命;但同時又提高了我們對於人體健康與疾病的認識,促使醫學進步。

在我來看,傳染病可怕的地方,往往不是在於疾病的診治本身,而是當我們已經有中醫的方法診治疾病,可是並非所有醫生都懂得這些方法,錯失良機;尤其是面對庸醫,胡亂治療,謀財害命,白白的看著生命逝去,這不是相當可惜嗎?

另一方面,縱使知道傳染病將要來到,可是人們還是過著不正當的生活方式,沒有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妄自耗損自己的正氣,當災禍臨到,邪氣內侵,才推諉說是細菌病毒太過厲害,卻不檢討己身,這樣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跟輕生自殺有何區別?

 

學生:看來,傳染病真沒甚麼可怕!最緊要我們都學好中醫,裝備好自己,他日傳染病來臨也可處變不驚、臨危不懼。同時教導人們正確的預防與養生思想,正氣存內自然邪不傳染了!

 

本文原載於 《杏林新綠》第十四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刊物,2013),頁6-11.

 《揭頁版》

搜狗截圖20170603173220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