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中醫水平如何分?(上)

28

 

《黃帝內經》中多次提到醫生可分為多種等級,比較常說的是「三級」分法——上工、中工與下工。「工」即是醫生的意思。怎樣評價一個中醫的水平高低呢?看看這段文字:

「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三種醫生的區分方式,主要用三種診斷方法:一種稱為「尺膚診」,是觀察前臂內側皮膚的狀態,這種診斷方法現在已經很少用了;另一種是「脈診」,亦即是大家熟悉的把脈;第三種是「色診」,即是觀察患者面部氣色。最高明的醫生,能夠三種診斷方式一起使用,相互合參;假如只能熟悉其中兩種診斷方法,則屬於中等層次;只會其中一種,則屬於低層次的醫生了。假如某位大夫把脈非常厲害,可是不會其他診法,也算不上高明。

上述三種診斷方法,可以稱為「望診」與「切診」,其中觀察尺膚與面色都屬望診,把脈則屬切診,假若再加上了問診、聞診,即是中醫常說的「望聞問切」,是四大類診斷方式。可是,《黃帝內經》區分醫者水平的高低,只是用了其中兩種方式,可知古代中醫非常重視醫生的觀察能力,想想看,假如一個中醫不用詢問患者,已經知道疾病的原因,是不是非常厲害?

高明的醫生,治療效果十分良好,十位病人中能有九位治好,但也表示不是所有病也能治好的,人總有生老病死,醫學並非萬能,有些病總得不治;中等水平的醫生,十位病人能治好七位,比高水平的已經差了一截。

至於低水平的醫生,十位病人仍能治好六位,有些人會想,十全六也挺厲害的啊!為何這叫低水平的醫生呢?其實,假如比這水平更低的醫生,就應該稱為「庸醫」了,即是不合格的醫生。別忘記,庸醫也能治病啊!若十位病人中能治好五位,就是說他治病是「二分之一」機會,其實就是碰運氣了。醫學上很多病也是可以「自愈」的,不用治也會好,或者安慰劑效應也能治病,所以,要作為一個合格的大夫,「十全六」是最低要求了。

這段文字提醒我們,要判斷醫生水平的高低,不是在乎治療手段,而是在乎診斷能力。療效與診斷是相對應的,假如一個大夫懂得使用很多藥物,又懂得針灸、按摩、拔罐等各種技術,可是他不懂診斷,無論治療技術多高明也沒有用,隨時誤診誤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7. 人的腸胃適合吃甚麼?

27

 

科學界越來越多證據,證明人體結構最接近素食的動物。例如人沒有肉食動物的爪,沒有尖利的犬齒而有平坦的臼齒,汗腺津腺發達,唾液鹼性,胃酸較稀,腸道的長度約為身體軀幹的12倍等,這些特徵證明了素食對人的身體最為合適。

那麼,傳統中醫學怎麼看這問題?原來早在《黃帝內經》已經有答案!在《黃帝內經》之中,經常指出六腑中「胃腸」的功能,是用來腐熟「水穀」。例如:

「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

「人以水穀爲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四支皆稟氣於胃……四支不得稟水穀氣」;

「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衞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

「胃者,五穀之府」;

「榖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胃中熱則消穀……六府者,胃為之海……五穀乃容」;

「余願聞六府傳穀者,腸胃之小大長短,受穀之多少奈何?」;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

類似的記載在《內經》中十分常見,認為人身的氣血是從水穀化成,就算最後一段經文用解剖的角度觀察腸胃的大小,也不忘用水穀的多少作容量單位,可見腸胃最佳的消化對象是五穀。《內經》時代認為人最應該吃的,就是喝水和以五穀為主的飲食方式,而當時的五穀實際上包含了豆類和果仁。

中醫沒有絕對的說「人不可吃肉」,在《內經》之中指出了許多吃肉的問題,也一再強調食物以水穀為最重要。這一種觀點,與現代科學的研究不謀而合,從人體生理結構的角度表明人應該是素食動物。

或許有人會問,雖然人體適合吃素,但人究竟可不可以吃肉呢?可以。但是「可以」不代表「健康」。這是對於「食物」的定義問題吧,例如人類在饑荒的時候,草根樹皮甚至石頭泥土也會拿過來吃,見到動物當然不會放過,為了生存饑不擇食十分正常。但是當我們在有選擇的前提下,就應該選擇更健康的飲食方式了。人有自由決定自己的行為,就好像你可以選擇抽煙、吸毒、濫藥,但這不代表對你有好處。既然素食是更健康的飲食方式,聰明的人應該懂得如何選擇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6. 吃肉對健康有甚麼影響?

26

 

中醫沒有完全禁止人吃肉,但是在《黃帝內經》之中,已經不斷提醒吃肉會帶來許多健康問題,一起來看看其中幾段記載吧: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有一類病叫「熱中消中」,或亦稱之為「消渴病」,因熱鬱在身體中間的脾胃所致,現在的糖尿病與這種病情十分接近。《內經》解釋這病的原因,就是一種「富貴病」!這種病情本應禁止吃「高梁」,高梁不是指北方的「高粱米」,而是指「膏脂」、「細糧」,尤其是指以吃肉類和精緻食物為主要飲食的人,這在古代就只有生活富足的有錢人才會得病了。當然,讓這些患者康復的方法,本來禁止吃肉就能好了,可是要禁肉的話,他們肯定內心不高興,所以《內經》就說「不合其心」了。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這句話同樣指出飲食「高梁」所導致的病證,可以在腳上長出大的瘡瘍。這種病情,接近於現代糖尿病後遺症所出現的「糖尿足」,就是足部出現潰爛而不容易癒合。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淺深多少,可得同之乎。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即出疾,其氣濇則出遲……」這段文字介紹了以飲食血肉為主的人,這些人在古代通常是王公貴族,他們的體質特點,身體脆弱、肌肉軟弱,氣血流通太過滑利,這就好像現在一些身體柔弱卻得了高血壓病的人一樣,《內經》解釋這也是因為吃肉所引起的。吃肉並非真的讓人身體強壯,反而使人弱不禁風,容易病倒。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這段話十分有趣!繼續講飲食血肉的問題,文中形容這類人的性格:驕傲放縱、輕視別人,不可說反對他的話,就像暴君那樣。想想看,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常常形容自己「無肉不歡」?「食肉獸」就有這樣的特點,自然界裏面吃肉的動物都比較兇殘,脾氣暴躁,當人習慣吃肉以後,內心也會出現變化,性情變得像野獸一樣。

因為吃肉而引起的病十分難治!為甚麼?因為你不可以違逆他們的想法,禁止他們吃肉只會讓他們生氣,順應他們繼續這樣飲食亦同樣加重病情,在這樣矛盾的情況下,那真是一種「絕症」啊!無法治。若要康復,除非突然覺悟,願意放下屠刀,改為吃素吧。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5. 百病生於氣之「思則氣結」(下)

25

上回提到減少思慮的一種「逛街」練習,即是走路的時候只專注在各種感官上,幫助自己頭腦甚麼都不要想,從而減少思慮,這一種方法,實際上就是「活在當下」的練習。

活在當下,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生活在現在,而不是在過去、在未來。可是我們現在的人都習慣了「一心二用」,一邊逛街、一邊想其他的事情才有「效率」,這在中醫來看,假如這種一心多用的思考是主動的要解決某些問題,那還算正常,但是假若這種思考是被動的、無法控制的,心裏不由自主的跳出雜念,那就是思慮過度了。

其實,不單是逛街的時候可以做這種練習,應該把這種態度貫穿在整天每一個環節。有云:「生活處處皆是禪」,做飯是禪、打掃是禪、耕作是禪,也是同一道理,例如在我們洗澡的時候,就專心一致的洗澡吧,不要想甚麼過去未來的事情;一邊吃法就專心吃飯,不要看電視、不要聊天;一邊睡覺就睡覺,睡覺前不要回顧整天發生的事、不要籌算明天要幹什麼。如此種種,若能讓自己整天都處於當下,時刻察覺自己內心,思慮自然不會萌起。

減少思慮最的首要條件是「自覺」。這就好像家中有孩子十分頑皮,不自覺做功課,常常嚷著要玩耍,作為父母的,怎樣可以讓孩子乖乖的停下來?我們腦袋中的雜念,就好像頑皮的孩子一樣,失控的跳出來搗亂,要怎樣才能夠讓它停下來呢?那就需要好好教養,讓孩子懂得自覺。

要整天觀察著孩子,這不容易啊!同樣,要整天觀察我們的念頭,這也是非常難的事。但是,當孩子學乖了,不會胡亂搗亂了,父母就不需要整天監督;同樣地,當念頭平伏了,雜念不會隨時生起,那就不需要整天都保持警覺。

聽了這些減少思慮的建議,是否會覺得,一個人要「一無掛慮」,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在現代社會裏面,哪有人能夠甚麼雜念都沒有?是的,這確實是難事,但亦同樣地,現代社會中很多人生病啊!假如不去鍛煉自己,又如何可以奢望獲得健康?

《黃帝內經》認為長命百歲的人,第一條件就是要做到「恬淡虛無」,具體來說,長壽者在生活上要做到:「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顯然,「內無思想之患」就是活在當下、一無掛慮,是對於健康的最高要求,活過百歲則是真心追求健康的人才能獲得的禮物。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4. 百病生於氣之「思則氣結」(中)

24

 

《黃帝內經》裏有一句話很多人都聽過,叫「思傷脾」,為何思會傷脾呢?中醫認為,胃幫助人腐熟食物,產生了精氣,之後透過脾幫助「散精」,散精就是指脾使精氣向上、向外輸布,讓人周身得到滋養。假如一個人「思慮過多」,由於上文說過「思則氣結」,那就會使「脾氣散精」受到障礙,就是脾不能夠散精了,那會有甚麼問題?雖然消化沒問題,但是吸收不了、浪費掉,吃多少也沒用。有些人即使吃很多東西仍然身體瘦弱,就與這種原因有關;又俗話說「虛不受補」,為何吃了補的東西卻沒法吸收進去?也有這一方面的原因。

假如食物吃下去卻無法變成自己的東西,久而久之,氣血就會不足了、身體虛弱。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思傷脾之後導致氣血偏虛,人體就容易感受邪氣,各種疾病繼而產生。因此,可以說「思」是百病的源頭。

《黃帝內經》還有一句話叫「怒勝思」。想想看,假如一個人思慮很多,杞人憂天,對身邊的人過分關心,經常苦口婆心的給人提醒,但別人卻會覺得很煩厭,惹人生氣,結果往往是被大罵一場,之後思慮就立刻終止,那就可叫做「怒」勝「思」了。確實,要中斷「思」的方法,假如不是自己主動的制止念頭萌生,則要用比較暴力的「怒」來解決。

怎樣可以不用這種粗暴的方法來解決思慮?第一個建議,就是要發現思慮。很多人連自己思慮過度也不知,又如何有動力去解決問題?發現思慮的難,在於適應了,不覺得有問題。就好像城市人睡覺的時候,很多時戶外都總有一點噪音,天天如是不覺得有問題,假某天突然到了鄉郊旅行,夜間靜寂無聲的感覺反而讓人發悶不自在。其實,我們的腦袋裡,天天許多念頭起伏,我們都適應了,沒有察覺到雜念存在。

不妨先作一個「逛街練習」,就可知道自己的思慮有多嚴重了。每逢在街上走路的時候,嘗試張開眼睛,細心觀察身邊的風景,同時內心一句話也不說,絕對寧靜,也不要浮現出過去的圖像記憶。除了眼睛看東西外,也用耳朵聽聲音,鼻子嗅氣味,皮膚感溫度。看看這種狀態能持續多久?心中能否保持平靜而沒有念頭萌起?假如平素沒有經過練習的人,可能不到一分鐘,自然就走神了。走神越快,思慮過度越嚴重。

當明白到自己確實有思慮之後,還想進一步解決思慮過度的問題?那就需要「靜心」的鍛煉了。下回再續。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3. 百病生於氣之「思則氣結」(上)

 

23

「思」從現代心理學上來看不屬於「情緒」,但是中醫仍將之歸屬於「情志」的範疇,就是強調了它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在《黃帝內經》說:「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思慮太過的人,會使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氣結」,中醫常說的氣機鬱滯,例如時常唉聲歎氣,胸腹脹滿,胃脹噯氣等,這些都可以是氣結的表現,要考慮自己是否思慮太過。

上面《黃帝內經》這一句話,是相對於「驚」而言的。驚是「心無所倚,神無所歸」而出現的氣亂,思則是相反,心裏面有東西可以存留,精神不會散亂,所以「思」一方面可以幫助人不會容易「驚」,這可以理解為當人對事物認識清楚,充滿自信,就不會膽小驚恐了。不過,假若思慮太過,則會使氣血不通,由於中醫強調人的氣血要暢通,不通則病,因此,思可以說是百病所生的重要原因。

現代的都市人,可以說十居其九,都有思慮過度的毛病!這樣說是否誇張了一點?很多人都說:我沒有思慮啊?!非也,這只是一般人對於「思慮」的理解與中醫的認識不同。一般人認為思慮是指生活上有很多事情要煩惱、要處理,太多事情要想,但是中醫所說的「思」還有深層次的意思。

先要解釋「思慮」是甚麼?思和慮仔細而言是兩個概念,在《黃帝內經》有一段話說:「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志」是指人所存留的記憶,當我們記掛著有事要做,可以叫作「志向」、「立志」;當志要「存變」,就是指存在心中的志向要變成實踐的過程,那就需要「思考」、「思想」了;當心志要真的實踐出來,還要考慮到長遠的影響、計劃將來,這就需要仔細「考慮」了,慮是有「深謀遠慮」的意思。

簡單的說,思與慮都是指思考的過程,區別在於,思只是一種想法、念頭,而慮則是將很多想法串連起來,考慮到多方面的影響。從上述的解釋來看,思慮本身都是正常的,每一個人都可擁有,本身不會導致疾病,只是當思慮過度的時候,才會使身體出現毛病。

怎樣才叫思慮過度?假如念頭的萌生,是為了志向的目的而思考,那沒問題,是正常的;但是當我們腦袋隨時跳出一些無關重要的念頭,本身是不需要實踐思考的事情,可是自己卻控制不了,念頭隨意跳出來,那就是頭腦的干擾,顯然是思慮過度了。如何解決思慮過度?下回分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2. 百病生於氣之「驚則氣亂」

22

「驚」亦稱為「驚慌」,是相對於「思」的一種情志,在《黃帝內經》說:「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假如一個人突然受驚,往往會有心慌心悸、精神恍惚、緊張出汗,頭腦混亂的感覺,這在中醫來看,就是因為驚使心神不安,干擾氣血所致。

驚與恐十分相近,所以有「驚恐」這一個詞語,都是指「害怕」,兩者的區別,一方面驚慌是較為輕度的恐懼;另一方面,恐讓人感覺收斂、下沉,一個人恐懼的時候會周身乏力、怕冷軟弱,可是驚則沒那種陰沉的感覺,驚會引動人的氣血,特點是一個字:亂,胡思亂想,精神錯亂,而恐懼的人通常害怕得甚麼都想不了。

適度的驚可以說是警惕,是對人有益處的。例如說約了一個朋友,怕他會遲到,不如早點打電話提醒他吧,這一種驚是非常輕度的,是對事情走向負面的預防提醒,這種思想能夠幫助我們做好準備,讓事情做得更好。

但是,假若驚走向了極端,例如每一次約見朋友之前,你都給他打十多次電話,又或者每一位朋友你都會這麼擔心,那完全不是對方的問題,而只是自己本身信心不足,容易受驚了。

在現代的社會裏面,不少人都有「易驚」的性格,就是驚弓之鳥,警惕心過強,俗語說「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有些人就是把這種思想用到極處了,身邊連一個可信朋友都沒有,不敢敞開自己內心。說穿了,驚就是「信任不足」,對身邊的人、事物、外在環境都不能信賴,那樣就容易害怕發生甚麼不好的事。由於我們見到這個世界太多不好的事情發生了,天災、人禍、黑心食品、官商勾結、貪污腐敗、姦淫擄掠,人心莫測……數不盡的問題,假如我們內心只是聚焦在這些負面事情之中,教人如何不驚?

如何解決這種易驚的性格?這其實不在於外在環境的好壞,而在於內心平靜與否。這就好像辨認「偽鈔」的道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假鈔票層出不窮,假若我們知道這麼多造假的方式,不禁讓我們心寒,似乎沒法逃過偽鈔的騙局?但是,辨認偽鈔其實很簡單,我們不需要每一張假鈔票都辨認清楚,只要知道一張真鈔票是怎樣的就夠了!同樣道理,要讓自己不易驚,不要將專注力放在負面的事情上,只要知道正確的事怎樣做,凡事看到正面之處,那就能夠讓自己有信心,面對風浪也不會動搖。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1. 百病生於氣之「恐則氣下」

21

 

「恐」是在七情之中,最為負面的情緒。在《黃帝內經》說:「恐則氣下……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恐懼讓人「氣下」,是因為恐懼是一種下行的力量,讓身體內的氣不能上行,讓人的氣血不能正常的向上升。俗語常說「被嚇到遺尿」,假如一個人極度的恐懼,甚至會出現雙腿軟弱、周身發抖,這也是氣往下而不能向上所致。

適當的恐懼,對人是有益的。例如面對火警、天災,內心保持適當的警惕,是幫助人生存的重要原因。但是若恐懼持續,即使環境改變了卻內心依舊,這就會傷害身體。

恐比悲更為負面。雖然悲恐兩者均屬於負面的情感,但是悲傷的人往往只是呼天搶地,身體虛弱甚麼都不想幹,對人生失去了動力;可是恐懼的人,可以在這樣的基礎上,做出傷人害己的行為,例如害怕面對問題而自殺,害怕懲罰而破壞法紀。

人生裏面,最大的恐懼是甚麼?死亡。人們常常掛在口中的話,例如說:「那就死定了!」人生最嚴重的問題,莫過於死亡吧,當我們說到人最終極的內心恐懼,都可以跟「怕死」拉上聯繫。例如說,通常膽小的人,身體都會比較瘦弱、怕冷,相反強壯的人就不會膽小,宏觀一點看,死亡的感覺就像陰風寒冷、無力抵抗,那麼,假如死亡距離我們很遠的時候,是否可以感覺為輕微的怕冷乏力?

所以,當我們覺得身體虛弱的時候,不妨問一下內心:「究竟我在怕什麽?」怕死當然是一個終極的解釋,但是因何怕死?本來人生大不了的就是一死,沒甚麼可怕,可怕的其實是「失去」。我們在世上得到了很多東西,可是就是捨不得放開。怕死就是害怕失去自己、失去生命,那麼輕度一點的怕死,就是失去一些東西了,失去金錢、失去朋友、家人、失業、失戀、榮譽、健康……想讓自己身體不再虛弱?可以先問自己,有甚麼事情讓自己不能放下?

如何能夠戰勝恐懼?中醫還有一種方法,叫作「思勝恐」。恐懼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對於事情的不掌握。例如很多人會怕黑,但是怎麼也不會在自己睡房裏怕黑吧!只會在陌生的地方,是因為我們不熟悉這環境。假如我們對未來不能掌握,也會產生恐懼擔憂。在這個時候,「思」就十分重要了,讓自己從「不知道」變成「知道」,掌握自己的人生,就能夠從迷霧之中走出來,甚麼都不用怕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20. 百病生於氣之「悲則氣消」

20

 

「悲」是一種負面的情緒,是「喜」的反面。在《黃帝內經》說「悲則氣消……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悲傷會讓人「氣消」?因為「悲」干擾了正常心肺上行之氣,使人體的氣血不能正常運行,人的陽氣在中間不能散佈,故此氣好像消失了。

想想我們在悲哀嚎哭時的感覺:眼淚一湧而上、口中呻吟,可是卻感覺到氣促,就像呼吸不了,甚至覺得周身發抖。這種感覺,就是因為「悲」有點像「怒」一樣,有上升的感覺,但是悲卻沒有怒那種怒髮衝冠的強烈,悲最突出的是無力感,由於氣血不暢,讓人感到虛弱。所以,中醫有一句話說「悲傷肺」,就是指悲導致肺氣不通,可以出現呼吸氣促,甚至周身的氣血運行不暢。

悲不單純是傷肺,亦會「傷心」。例如上面說的「悲則心系急」,道理也很簡單,中醫認為「心藏神」,悲傷自然神傷,精神疲憊,所以俗語也說「人不傷心、不流淚」,這一個「傷心」其實跟中醫所說的「心傷」是一回事。

除了流淚傷心的悲以外,其實「悲觀」的負面態度,亦屬於悲的範圍,只不過程度較輕而已。可是要明白,程度輕不代表不嚴重,慢性中毒,有時候比急性中毒更難治!所謂溫水煮蛙的道理,假如突然發生意外而感到悲傷,往往過後就會釋懷,但是若是長期抱持負面的思想,頑固態度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比一場傷心痛哭更為難解。

悲能夠傷人,但倒過來說,假如一個人身體虛弱,亦容易傷春悲秋。《內經》另有一句話說:「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當人的年紀大了,假若身體出現虛弱,就會多愁善感。雖然比較多老人家容易有這種毛病,但是亦有一些人年過半百以後闊達開朗,心境平靜一無掛慮,從中醫的角度看,他們就是「心氣不虛」了。就是說,身體好的話則不容易悲傷,同時思想悲觀的人容易身體虛弱。

如何可以讓自己不容易思想負面?減少悲傷?方法很簡單!《內經》又說:「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其實悲觀就是缺乏正面積極的思想,中醫說「喜勝悲」,當一個人在笑的時候,自然不會悲傷吧!所謂「邪不能勝正」,只要時刻保持正面樂觀的態度,提醒自己不要掉進負面陰沉的坑裏,只讓自己腦袋想好事,悲哪能出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19. 百病生於氣之「喜則氣緩」

19

 

「喜」是在七情之中,最為正面的一種情志,簡單來說喜就是開心、快樂吧。在《黃帝內經》說:「喜則氣緩……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各種其他情志都容易過極而導致疾病,可是唯獨「喜」不會,喜能夠使氣血通暢、和緩,亦即使身體恢復正常。所以,現在有些養生方法提倡「常笑」,甚至說「笑能治百病」、「笑是治病良藥」,這是由於笑是喜的表現,透過笑可以使氣血通暢,自然百病不生。

但是,喜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例如《黃帝內經》也說「喜傷心」,假如喜歡的情緒太過,這也是對人體不好的,這裡所說的「心」,尤其是指中醫上「心藏神」的意思,就是因為常常都是處於一種過於歡樂的心態,那麼就會心神散換,不能集中精神了,可以導致心神的疾病。《黃帝內經》更說:「暴喜傷陽」,假如突然的歡樂太過,那就可能「樂極生悲」了。

想想看,我們身邊或許都有一些朋友,他們是常常笑面迎人,只要一些很小的事,都會讓他笑過不停的?這一種類型的人,性格上往往都是比較隨意,正面來說做人是比較隨和的,容易跟人相處,能夠容易適應環境轉變,但是負面的說,則是做人意志不夠堅定,人生目標還未清晰,安於現狀,這也反映了「喜」的正常與太過的兩種情況。更仔細的說,「喜」與「怒」相對,而怒在前一篇指出可是一種向上、擴展的能量,一個人多喜則少怒,這也是他們做人意志不夠堅定的原因,因為喜而欠缺推動力。

若是一個人缺乏「喜」,那就會成「悲」了。喜是正面積極的,而悲則是負面消極的,缺乏正面,那就成負面了。所以,要消除悲傷、解除負面思想,直接方法就是找點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來做吧。從中醫理論來說,這就是喜能剋制悲。

總言之,喜還是一種十分珍貴的情志,因為快樂是能夠幫助我們身體健康,生病時抱著正面積極的態度,亦能有助加快康復。只要記住別要得意忘形,樂有節制,那樣就不會成病。儘管喜怒哀樂乃是人之常情,但是有些人卻說難以得到真正的快樂,為甚麼呢?按照《大學·中庸》的說法:「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其實,很多時候歡笑都是短暫的,想要得到長久的快樂,最好的辦法還是保持平靜的內心,各種情緒不會隨便發出,才能感到內心的平安祥和,那樣才是真正的快樂呢。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