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中医水平如何分?(上)

28

 

《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医生可分为多种等级,比较常说的是「三级」分法——上工、中工与下工。「工」即是医生的意思。怎样评价一个中医的水平高低呢?看看这段文字:

「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三种医生的区分方式,主要用三种诊断方法:一种称为「尺肤诊」,是观察前臂内侧皮肤的状态,这种诊断方法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另一种是「脉诊」,亦即是大家熟悉的把脉;第三种是「色诊」,即是观察患者面部气色。最高明的医生,能够三种诊断方式一起使用,相互合参;假如只能熟悉其中两种诊断方法,则属于中等层次;只会其中一种,则属于低层次的医生了。假如某位大夫把脉非常厉害,可是不会其他诊法,也算不上高明。

上述三种诊断方法,可以称为「望诊」与「切诊」,其中观察尺肤与面色都属望诊,把脉则属切诊,假若再加上了问诊、闻诊,即是中医常说的「望闻问切」,是四大类诊断方式。可是,《黄帝内经》区分医者水平的高低,只是用了其中两种方式,可知古代中医非常重视医生的观察能力,想想看,假如一个中医不用询问患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原因,是不是非常厉害?

高明的医生,治疗效果十分良好,十位病人中能有九位治好,但也表示不是所有病也能治好的,人总有生老病死,医学并非万能,有些病总得不治;中等水平的医生,十位病人能治好七位,比高水平的已经差了一截。

至于低水平的医生,十位病人仍能治好六位,有些人会想,十全六也挺厉害的啊!为何这叫低水平的医生呢?其实,假如比这水平更低的医生,就应该称为「庸医」了,即是不合格的医生。别忘记,庸医也能治病啊!若十位病人中能治好五位,就是说他治病是「二分之一」机会,其实就是碰运气了。医学上很多病也是可以「自愈」的,不用治也会好,或者安慰剂效应也能治病,所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夫,「十全六」是最低要求了。

这段文字提醒我们,要判断医生水平的高低,不是在乎治疗手段,而是在乎诊断能力。疗效与诊断是相对应的,假如一个大夫懂得使用很多药物,又懂得针灸、按摩、拔罐等各种技术,可是他不懂诊断,无论治疗技术多高明也没有用,随时误诊误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7. 人的肠胃适合吃甚么?

27

 

科学界越来越多证据,证明人体结构最接近素食的动物。例如人没有肉食动物的爪,没有尖利的犬齿而有平坦的臼齿,汗腺津腺发达,唾液碱性,胃酸较稀,肠道的长度约为身体躯干的12倍等,这些特征证明了素食对人的身体最为合适。

那么,传统中医学怎么看这问题?原来早在《黄帝内经》已经有答案!在《黄帝内经》之中,经常指出六腑中「胃肠」的功能,是用来腐熟「水谷」。例如: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四支皆禀气于胃……四支不得禀水谷气」;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衞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

「胃者,五谷之府」;

「榖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胃中热则消谷……六府者,胃为之海……五谷乃容」;

「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

类似的记载在《内经》中十分常见,认为人身的气血是从水谷化成,就算最后一段经文用解剖的角度观察肠胃的大小,也不忘用水谷的多少作容量单位,可见肠胃最佳的消化对象是五谷。《内经》时代认为人最应该吃的,就是喝水和以五谷为主的饮食方式,而当时的五谷实际上包含了豆类和果仁。

中医没有绝对的说「人不可吃肉」,在《内经》之中指出了许多吃肉的问题,也一再强调食物以水谷为最重要。这一种观点,与现代科学的研究不谋而合,从人体生理结构的角度表明人应该是素食动物。

或许有人会问,虽然人体适合吃素,但人究竟可不可以吃肉呢?可以。但是「可以」不代表「健康」。这是对于「食物」的定义问题吧,例如人类在饥荒的时候,草根树皮甚至石头泥土也会拿过来吃,见到动物当然不会放过,为了生存饥不择食十分正常。但是当我们在有选择的前提下,就应该选择更健康的饮食方式了。人有自由决定自己的行为,就好像你可以选择抽烟、吸毒、滥药,但这不代表对你有好处。既然素食是更健康的饮食方式,聪明的人应该懂得如何选择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6. 吃肉对健康有甚么影响?

26

 

中医没有完全禁止人吃肉,但是在《黄帝内经》之中,已经不断提醒吃肉会带来许多健康问题,一起来看看其中几段记载吧: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有一类病叫「热中消中」,或亦称之为「消渴病」,因热郁在身体中间的脾胃所致,现在的糖尿病与这种病情十分接近。《内经》解释这病的原因,就是一种「富贵病」!这种病情本应禁止吃「高梁」,高梁不是指北方的「高粱米」,而是指「膏脂」、「细粮」,尤其是指以吃肉类和精致食物为主要饮食的人,这在古代就只有生活富足的有钱人才会得病了。当然,让这些患者康复的方法,本来禁止吃肉就能好了,可是要禁肉的话,他们肯定内心不高兴,所以《内经》就说「不合其心」了。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这句话同样指出饮食「高梁」所导致的病证,可以在脚上长出大的疮疡。这种病情,接近于现代糖尿病后遗症所出现的「糖尿足」,就是足部出现溃烂而不容易愈合。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濇则出迟……」这段文字介绍了以饮食血肉为主的人,这些人在古代通常是王公贵族,他们的体质特点,身体脆弱、肌肉软弱,气血流通太过滑利,这就好像现在一些身体柔弱却得了高血压病的人一样,《内经》解释这也是因为吃肉所引起的。吃肉并非真的让人身体强壮,反而使人弱不禁风,容易病倒。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这段话十分有趣!继续讲饮食血肉的问题,文中形容这类人的性格:骄傲放纵、轻视别人,不可说反对他的话,就像暴君那样。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常常形容自己「无肉不欢」?「食肉兽」就有这样的特点,自然界里面吃肉的动物都比较凶残,脾气暴躁,当人习惯吃肉以后,内心也会出现变化,性情变得像野兽一样。

因为吃肉而引起的病十分难治!为甚么?因为你不可以违逆他们的想法,禁止他们吃肉只会让他们生气,顺应他们继续这样饮食亦同样加重病情,在这样矛盾的情况下,那真是一种「绝症」啊!无法治。若要康复,除非突然觉悟,愿意放下屠刀,改为吃素吧。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5. 百病生于气之「思则气结」(下)

25

上回提到减少思虑的一种「逛街」练习,即是走路的时候只专注在各种感官上,帮助自己头脑甚么都不要想,从而减少思虑,这一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活在当下」的练习。

活在当下,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生活在现在,而不是在过去、在未来。可是我们现在的人都习惯了「一心二用」,一边逛街、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才有「效率」,这在中医来看,假如这种一心多用的思考是主动的要解决某些问题,那还算正常,但是假若这种思考是被动的、无法控制的,心里不由自主的跳出杂念,那就是思虑过度了。

其实,不单是逛街的时候可以做这种练习,应该把这种态度贯穿在整天每一个环节。有云:「生活处处皆是禅」,做饭是禅、打扫是禅、耕作是禅,也是同一道理,例如在我们洗澡的时候,就专心一致的洗澡吧,不要想甚么过去未来的事情;一边吃法就专心吃饭,不要看电视、不要聊天;一边睡觉就睡觉,睡觉前不要回顾整天发生的事、不要筹算明天要干什么。如此种种,若能让自己整天都处于当下,时刻察觉自己内心,思虑自然不会萌起。

减少思虑最的首要条件是「自觉」。这就好像家中有孩子十分顽皮,不自觉做功课,常常嚷着要玩耍,作为父母的,怎样可以让孩子乖乖的停下来?我们脑袋中的杂念,就好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失控的跳出来捣乱,要怎样才能够让它停下来呢?那就需要好好教养,让孩子懂得自觉。

要整天观察著孩子,这不容易啊!同样,要整天观察我们的念头,这也是非常难的事。但是,当孩子学乖了,不会胡乱捣乱了,父母就不需要整天监督;同样地,当念头平伏了,杂念不会随时生起,那就不需要整天都保持警觉。

听了这些减少思虑的建议,是否会觉得,一个人要「一无挂虑」,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在现代社会里面,哪有人能够甚么杂念都没有?是的,这确实是难事,但亦同样地,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生病啊!假如不去锻炼自己,又如何可以奢望获得健康?

《黄帝内经》认为长命百岁的人,第一条件就是要做到「恬淡虚无」,具体来说,长寿者在生活上要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显然,「内无思想之患」就是活在当下、一无挂虑,是对于健康的最高要求,活过百岁则是真心追求健康的人才能获得的礼物。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4. 百病生于气之「思则气结」(中)

24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叫「思伤脾」,为何思会伤脾呢?中医认为,胃帮助人腐熟食物,产生了精气,之后透过脾帮助「散精」,散精就是指脾使精气向上、向外输布,让人周身得到滋养。假如一个人「思虑过多」,由于上文说过「思则气结」,那就会使「脾气散精」受到障碍,就是脾不能够散精了,那会有甚么问题?虽然消化没问题,但是吸收不了、浪费掉,吃多少也没用。有些人即使吃很多东西仍然身体瘦弱,就与这种原因有关;又俗话说「虚不受补」,为何吃了补的东西却没法吸收进去?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

假如食物吃下去却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气血就会不足了、身体虚弱。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思伤脾之后导致气血偏虚,人体就容易感受邪气,各种疾病继而产生。因此,可以说「思」是百病的源头。

《黄帝内经》还有一句话叫「怒胜思」。想想看,假如一个人思虑很多,杞人忧天,对身边的人过分关心,经常苦口婆心的给人提醒,但别人却会觉得很烦厌,惹人生气,结果往往是被大骂一场,之后思虑就立刻终止,那就可叫做「怒」胜「思」了。确实,要中断「思」的方法,假如不是自己主动的制止念头萌生,则要用比较暴力的「怒」来解决。

怎样可以不用这种粗暴的方法来解决思虑?第一个建议,就是要发现思虑。很多人连自己思虑过度也不知,又如何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发现思虑的难,在于适应了,不觉得有问题。就好像城市人睡觉的时候,很多时户外都总有一点噪音,天天如是不觉得有问题,假某天突然到了乡郊旅行,夜间静寂无声的感觉反而让人发闷不自在。其实,我们的脑袋里,天天许多念头起伏,我们都适应了,没有察觉到杂念存在。

不妨先作一个「逛街练习」,就可知道自己的思虑有多严重了。每逢在街上走路的时候,尝试张开眼睛,细心观察身边的风景,同时内心一句话也不说,绝对宁静,也不要浮现出过去的图像记忆。除了眼睛看东西外,也用耳朵听声音,鼻子嗅气味,皮肤感温度。看看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心中能否保持平静而没有念头萌起?假如平素没有经过练习的人,可能不到一分钟,自然就走神了。走神越快,思虑过度越严重。

当明白到自己确实有思虑之后,还想进一步解决思虑过度的问题?那就需要「静心」的锻炼了。下回再续。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3. 百病生于气之「思则气结」(上)

 

23

「思」从现代心理学上来看不属于「情绪」,但是中医仍将之归属于「情志」的范畴,就是强调了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在《黄帝内经》说:「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虑太过的人,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气结」,中医常说的气机郁滞,例如时常唉声叹气,胸腹胀满,胃胀嗳气等,这些都可以是气结的表现,要考虑自己是否思虑太过。

上面《黄帝内经》这一句话,是相对于「惊」而言的。惊是「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而出现的气乱,思则是相反,心里面有东西可以存留,精神不会散乱,所以「思」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不会容易「惊」,这可以理解为当人对事物认识清楚,充满自信,就不会胆小惊恐了。不过,假若思虑太过,则会使气血不通,由于中医强调人的气血要畅通,不通则病,因此,思可以说是百病所生的重要原因。

现代的都市人,可以说十居其九,都有思虑过度的毛病!这样说是否夸张了一点?很多人都说:我没有思虑啊?!非也,这只是一般人对于「思虑」的理解与中医的认识不同。一般人认为思虑是指生活上有很多事情要烦恼、要处理,太多事情要想,但是中医所说的「思」还有深层次的意思。

先要解释「思虑」是甚么?思和虑仔细而言是两个概念,在《黄帝内经》有一段话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志」是指人所存留的记忆,当我们记挂著有事要做,可以叫作「志向」、「立志」;当志要「存变」,就是指存在心中的志向要变成实践的过程,那就需要「思考」、「思想」了;当心志要真的实践出来,还要考虑到长远的影响、计划将来,这就需要仔细「考虑」了,虑是有「深谋远虑」的意思。

简单的说,思与虑都是指思考的过程,区别在于,思只是一种想法、念头,而虑则是将很多想法串连起来,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从上述的解释来看,思虑本身都是正常的,每一个人都可拥有,本身不会导致疾病,只是当思虑过度的时候,才会使身体出现毛病。

怎样才叫思虑过度?假如念头的萌生,是为了志向的目的而思考,那没问题,是正常的;但是当我们脑袋随时跳出一些无关重要的念头,本身是不需要实践思考的事情,可是自己却控制不了,念头随意跳出来,那就是头脑的干扰,显然是思虑过度了。如何解决思虑过度?下回分享。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2. 百病生于气之「惊则气乱」

22

「惊」亦称为「惊慌」,是相对于「思」的一种情志,在《黄帝内经》说:「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假如一个人突然受惊,往往会有心慌心悸、精神恍惚、紧张出汗,头脑混乱的感觉,这在中医来看,就是因为惊使心神不安,干扰气血所致。

惊与恐十分相近,所以有「惊恐」这一个词语,都是指「害怕」,两者的区别,一方面惊慌是较为轻度的恐惧;另一方面,恐让人感觉收敛、下沉,一个人恐惧的时候会周身乏力、怕冷软弱,可是惊则没那种阴沉的感觉,惊会引动人的气血,特点是一个字:乱,胡思乱想,精神错乱,而恐惧的人通常害怕得甚么都想不了。

适度的惊可以说是警惕,是对人有益处的。例如说约了一个朋友,怕他会迟到,不如早点打电话提醒他吧,这一种惊是非常轻度的,是对事情走向负面的预防提醒,这种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做好准备,让事情做得更好。

但是,假若惊走向了极端,例如每一次约见朋友之前,你都给他打十多次电话,又或者每一位朋友你都会这么担心,那完全不是对方的问题,而只是自己本身信心不足,容易受惊了。

在现代的社会里面,不少人都有「易惊」的性格,就是惊弓之鸟,警惕心过强,俗语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有些人就是把这种思想用到极处了,身边连一个可信朋友都没有,不敢敞开自己内心。说穿了,惊就是「信任不足」,对身边的人、事物、外在环境都不能信赖,那样就容易害怕发生甚么不好的事。由于我们见到这个世界太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天灾、人祸、黑心食品、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奸淫掳掠,人心莫测……数不尽的问题,假如我们内心只是聚焦在这些负面事情之中,教人如何不惊?

如何解决这种易惊的性格?这其实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好坏,而在于内心平静与否。这就好像辨认「伪钞」的道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假钞票层出不穷,假若我们知道这么多造假的方式,不禁让我们心寒,似乎没法逃过伪钞的骗局?但是,辨认伪钞其实很简单,我们不需要每一张假钞票都辨认清楚,只要知道一张真钞票是怎样的就够了!同样道理,要让自己不易惊,不要将专注力放在负面的事情上,只要知道正确的事怎样做,凡事看到正面之处,那就能够让自己有信心,面对风浪也不会动摇。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1. 百病生于气之「恐则气下」

21

 

「恐」是在七情之中,最为负面的情绪。在《黄帝内经》说:「恐则气下……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恐惧让人「气下」,是因为恐惧是一种下行的力量,让身体内的气不能上行,让人的气血不能正常的向上升。俗语常说「被吓到遗尿」,假如一个人极度的恐惧,甚至会出现双腿软弱、周身发抖,这也是气往下而不能向上所致。

适当的恐惧,对人是有益的。例如面对火警、天灾,内心保持适当的警惕,是帮助人生存的重要原因。但是若恐惧持续,即使环境改变了却内心依旧,这就会伤害身体。

恐比悲更为负面。虽然悲恐两者均属于负面的情感,但是悲伤的人往往只是呼天抢地,身体虚弱甚么都不想干,对人生失去了动力;可是恐惧的人,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出伤人害己的行为,例如害怕面对问题而自杀,害怕惩罚而破坏法纪。

人生里面,最大的恐惧是甚么?死亡。人们常常挂在口中的话,例如说:「那就死定了!」人生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死亡吧,当我们说到人最终极的内心恐惧,都可以跟「怕死」拉上联系。例如说,通常胆小的人,身体都会比较瘦弱、怕冷,相反强壮的人就不会胆小,宏观一点看,死亡的感觉就像阴风寒冷、无力抵抗,那么,假如死亡距离我们很远的时候,是否可以感觉为轻微的怕冷乏力?

所以,当我们觉得身体虚弱的时候,不妨问一下内心:「究竟我在怕什么?」怕死当然是一个终极的解释,但是因何怕死?本来人生大不了的就是一死,没甚么可怕,可怕的其实是「失去」。我们在世上得到了很多东西,可是就是舍不得放开。怕死就是害怕失去自己、失去生命,那么轻度一点的怕死,就是失去一些东西了,失去金钱、失去朋友、家人、失业、失恋、荣誉、健康……想让自己身体不再虚弱?可以先问自己,有甚么事情让自己不能放下?

如何能够战胜恐惧?中医还有一种方法,叫作「思胜恐」。恐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于事情的不掌握。例如很多人会怕黑,但是怎么也不会在自己睡房里怕黑吧!只会在陌生的地方,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这环境。假如我们对未来不能掌握,也会产生恐惧担忧。在这个时候,「思」就十分重要了,让自己从「不知道」变成「知道」,掌握自己的人生,就能够从迷雾之中走出来,甚么都不用怕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20. 百病生于气之「悲则气消」

20

 

「悲」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是「喜」的反面。在《黄帝内经》说「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伤会让人「气消」?因为「悲」干扰了正常心肺上行之气,使人体的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人的阳气在中间不能散布,故此气好像消失了。

想想我们在悲哀嚎哭时的感觉:眼泪一涌而上、口中呻吟,可是却感觉到气促,就像呼吸不了,甚至觉得周身发抖。这种感觉,就是因为「悲」有点像「怒」一样,有上升的感觉,但是悲却没有怒那种怒发冲冠的强烈,悲最突出的是无力感,由于气血不畅,让人感到虚弱。所以,中医有一句话说「悲伤肺」,就是指悲导致肺气不通,可以出现呼吸气促,甚至周身的气血运行不畅。

悲不单纯是伤肺,亦会「伤心」。例如上面说的「悲则心系急」,道理也很简单,中医认为「心藏神」,悲伤自然神伤,精神疲惫,所以俗语也说「人不伤心、不流泪」,这一个「伤心」其实跟中医所说的「心伤」是一回事。

除了流泪伤心的悲以外,其实「悲观」的负面态度,亦属于悲的范围,只不过程度较轻而已。可是要明白,程度轻不代表不严重,慢性中毒,有时候比急性中毒更难治!所谓温水煮蛙的道理,假如突然发生意外而感到悲伤,往往过后就会释怀,但是若是长期抱持负面的思想,顽固态度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比一场伤心痛哭更为难解。

悲能够伤人,但倒过来说,假如一个人身体虚弱,亦容易伤春悲秋。《内经》另有一句话说:「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当人的年纪大了,假若身体出现虚弱,就会多愁善感。虽然比较多老人家容易有这种毛病,但是亦有一些人年过半百以后阔达开朗,心境平静一无挂虑,从中医的角度看,他们就是「心气不虚」了。就是说,身体好的话则不容易悲伤,同时思想悲观的人容易身体虚弱。

如何可以让自己不容易思想负面?减少悲伤?方法很简单!《内经》又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其实悲观就是缺乏正面积极的思想,中医说「喜胜悲」,当一个人在笑的时候,自然不会悲伤吧!所谓「邪不能胜正」,只要时刻保持正面乐观的态度,提醒自己不要掉进负面阴沉的坑里,只让自己脑袋想好事,悲哪能出来?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19. 百病生于气之「喜则气缓」

19

 

「喜」是在七情之中,最为正面的一种情志,简单来说喜就是开心、快乐吧。在《黄帝内经》说:「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各种其他情志都容易过极而导致疾病,可是唯独「喜」不会,喜能够使气血通畅、和缓,亦即使身体恢复正常。所以,现在有些养生方法提倡「常笑」,甚至说「笑能治百病」、「笑是治病良药」,这是由于笑是喜的表现,透过笑可以使气血通畅,自然百病不生。

但是,喜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例如《黄帝内经》也说「喜伤心」,假如喜欢的情绪太过,这也是对人体不好的,这里所说的「心」,尤其是指中医上「心藏神」的意思,就是因为常常都是处于一种过于欢乐的心态,那么就会心神散换,不能集中精神了,可以导致心神的疾病。《黄帝内经》更说:「暴喜伤阳」,假如突然的欢乐太过,那就可能「乐极生悲」了。

想想看,我们身边或许都有一些朋友,他们是常常笑面迎人,只要一些很小的事,都会让他笑过不停的?这一种类型的人,性格上往往都是比较随意,正面来说做人是比较随和的,容易跟人相处,能够容易适应环境转变,但是负面的说,则是做人意志不够坚定,人生目标还未清晰,安于现状,这也反映了「喜」的正常与太过的两种情况。更仔细的说,「喜」与「怒」相对,而怒在前一篇指出可是一种向上、扩展的能量,一个人多喜则少怒,这也是他们做人意志不够坚定的原因,因为喜而欠缺推动力。

若是一个人缺乏「喜」,那就会成「悲」了。喜是正面积极的,而悲则是负面消极的,缺乏正面,那就成负面了。所以,要消除悲伤、解除负面思想,直接方法就是找点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来做吧。从中医理论来说,这就是喜能克制悲。

总言之,喜还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情志,因为快乐是能够帮助我们身体健康,生病时抱着正面积极的态度,亦能有助加快康复。只要记住别要得意忘形,乐有节制,那样就不会成病。尽管喜怒哀乐乃是人之常情,但是有些人却说难以得到真正的快乐,为甚么呢?按照《大学·中庸》的说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其实,很多时候欢笑都是短暂的,想要得到长久的快乐,最好的办法还是保持平静的内心,各种情绪不会随便发出,才能感到内心的平安祥和,那样才是真正的快乐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