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仲景再世(八)
——自古也有都市病?
李宇铭博士
学生:仲景老师,很高兴又可以跟您请教!我一直有所疑问,现代社会这么发达,生活比古代丰盛得多了,却因此产生了许多文明病、都市病,例如血管硬化、肿瘤、糖尿病、冠心病、中风、肥胖等等,这些「新病」,在你来看,依靠你过去写下《伤寒杂病论》的知识,是否仍足够今天的诊断治疗?
仲景:首先要澄清一点,文明病和都市病概念不太一样,文明病是随着社会变得日益进步之后带来的病,而都市则是城市化带来的结果。文明病实即指富贵病,而由于城市化之后,实际上也加速了贫富悬殊,所以都市病除了包含富贵病之外,也包含了贫穷病。
学生:这我倒没思考过,我们常常把都市病等同于文明病。如果是贫穷病的话,在你书上肯定已经有很多内容了,可是富贵病呢?是否仍足够今天的诊断治疗?
仲景:当然足够!这些病古代一直都有,只是以前我不是用这种名字而已。需要提醒你,刚才说的大都是现代西医的病名,我们古代对于疾病的认识角度不一样。
学生:真的吗?难道你这么超前,知道未来也会发生这些疾病?
仲景:我没有骗你,我不是说过一句话嘛:「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我的书上其实都有记载这些病的诊治,纵使有些病也未必容易治好,可是我的书上揭示了疾病的原因,让你知道发生了甚么事情。
学生:可是现代和古代的环境很不一样啊!古代真有这些病?
仲景: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用西医的病名来问我,比如说「冠状动脉硬化」,当然古代是没有这种认识角度,就好像我书上有一种病叫「胸痹」,你问西医现在有没有这种病?他们都会告诉你没有。可是患有「冠状动脉硬化」的病人,在过去也肯定有不少,只是我们用另一种角度去认识吧。
学生:既然古代与现代的环境这么大差异,比如古代没有电力、没有电脑,甚至没有自来水,生活环境这么不同,怎么病也是一样?
仲景:你从病的角度去看,疾病当然是千变万化,可是改用人的角度去看,人的身体还是那样没有很大变化,还是有五脏六腑。尤其是我们中医的理论,古今对人体的认识也没有多大差异,大家还是根据我们这几部经典上记载的理论去认识人。
比方说,我《金匮要略》上记载了一种病叫「血痹」,就是「尊荣人」才能够得到的,所谓尊荣人,这种人身体看似很壮实,可是筋骨柔弱,是因为养尊处优,生活富贵,安逸少劳,这种人体质较弱,容易因劳累汗出之后就受邪生病,甚至乎说,得了中风病半身不遂的人、患历节病关节肿痛的人,大都是这一类体质状况。你们现在所谓的都市病,正正「都市人」也是「尊荣人」啊!
学生:这样子啊!我到没有想过,你书上记载的病,可以是都市病!我总是以为,你们当时都是贫穷、战乱的时候……
仲景:我当时的社会是很复杂的,确实也有贫穷、也是动荡的时候,可是我们的社会也有富裕的地方啊!这一点,恐怕你没有认真细味我在序言上的话。
学生:我有背过来的啊!你深刻地批评了当时人们纸醉金迷的生活,你说: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
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仲景:只是背了没用,你要用心体会和细味我当时的感觉。我当时的社会也开始富裕起来,也像你们现在「大都市」那样的生活,可是许多人因此追名逐利,不固性命健康的根本。
你想想看,你们都市人,所谓为了生活、为了买房子,花了大半辈子在忙碌工作,你们有句名言说:「前半生用健康赚钱,后半生花钱换健康!」可是许多人却忘记了,若只为了生存,根本不用赚这么多钱,人们努力赚钱,许多时是为了更多的「利」、为了享受、满足欲望。
又比如说,你们还在唸书的学生,努力读书考试,上大学唸书实际上也是为了名誉!有多少学生只是追求真知识?或者你会反对我这种说法,如果我给你一个挑战,要你在大学读书却不会给你毕业证书,你会不会念下去?不为了这个「名」你会否照样去读书?
学生:当然不会吧……可是这没办法啊,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啊!人人都要按著这个规则去走,不然无法生活!
仲景:对啊!所以我就说「举世昏迷,莫能觉悟」啊!这根本就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过去已经有了,我们过去有都市病,只不过你们现代的问题比过去更集中、更严重,问题更为突显!
学生:「名利」原来也包括这些!社会上习以为常的人生,人人都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不敢过另类的生活。看来你当时的情况,到现在还是没有改变!
仲景:这些情况在我当时的之前,其实早已经开始这样了!你记不记得《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开首的文字之中,已在解释为何人活到半百已经动作皆衰?
学生:这我也有背呢!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仲景:是的,这种「以妄为常」的生活,正正是都市人的特征,人人工作劳累、压力大,之后就找各种吃、喝、玩、乐来麻醉自己,将狂妄却变为正常了,这怎么会不病呢?
学生:真是啊!我没想到,经典里面的记载,竟然到现代还是如此一致!
仲景:我再说一个问题,你们现代许多的文明病,许多都是吃出来的!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有一句名言: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这里说了几种病,这些病如果用现代西医的病来说,可以说是中风、偏瘫、糖尿、哮喘等,也是「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所引起的疾病,这些病是怎样得来的?这里解释是「肥贵人」,古代能够吃肥胖的都是富贵人吧!他们吃些甚么?吃「高梁」,所谓高梁不是指谷类之中的「高粱米」,高梁是指「膏脂」、「细粮」,即是指吃带有脂肪的肉类,还有饮食精细经过加工的食物。
想想看,这种饮食的方式,是否就是你们现代人的饮食方式?人人在超市里面买的食物,经过加工之后,那都是「细粮」,现代其实人人都享受着古代帝皇的饮食方式!
学生:原来这些文明病古代已经有了,只是我们现代人把这些病继续「发扬光大」……
仲景:现代人的饮食简直就是疯狂,人人无肉不欢,一顿饭不吃肉就总觉得不足。就好像我在桂枝汤方后注嘱咐的禁忌,其中也叫人禁吃肉、不吃奶酪,可是现在的人总是不听,反过来以为生病时吃多点肉才可以补上!
记得在《灵枢·根结》有一段话说: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
这里说「血食」之君,就是指经常吃肉的人,别以为吃肉会让人强壮,《内经》提醒我们,吃肉让人身体柔脆、肌肉软弱!使气血太过流通,这都不是好事情啊,不平和了,过极则成病。
过去我们吃肉吃得很少,只是有钱人才可以经常吃肉,中国自古以来大部份人都是以素食为主,可是今天却背道而驰,难怪文明病也大行其道!
学生:我最近也看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型研究说,调查了157个国家,指出21种癌症的成因之中,以吃肉和抽烟为最密切的两种因素,亦即是说肉类与烟草的致癌性相当!除了抽烟危害健康之外,恐怕人们以后也会说「吃肉危害健康」了!
仲景:我对此不太乐观,因为《内经》已经反复说了这问题,比如在《灵枢·师传》与《素问·腹中论》分别说:
「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
这两段文字之中,同样是指出了吃肉会导致疾病,但同样强调了这些人的心态:「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不合其心」,就是说,这些无肉不欢的人,当他们得了文明病,比如癌症、糖尿病吧,其实治疗方法很简单,叫他们不要再吃肉就好了!可是当医生这样说的时候,他们就很郁闷、痛苦,甚至说:「宁愿死也要吃」、「不吃肉哪人生意义?」如果患者自己不改变错误的饮食习惯,这才是「不治」的原因,与医无关,自取灭亡!
学生:啊!我开始越来越明白你序言之中的话,这完全是「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忘躯徇物,危若冰谷」!
我想起另一个问题想请教,病的发生本应是由轻到重,为何有一些人会突然发生重病,可是之前却没有任何先兆?
仲景:这是一个正邪关系的问题,我在《金匮要略》第一篇2条就讨论到,经络受邪为何会入脏腑的问题。一个相对健康人,发病的时候,病情从表到里面逐步发生,那就有由轻到重的过程,但是若人脏腑之气本身偏虚,邪气一下子就入里面去,就很可能一下子得到了重病,而未必有先兆。
不过,我反而想提醒一点,当如果一个人素体虚弱,往往未必有容易有生病的感觉。
学生:我不太明白,为甚么会这样?我也时常听到一些人说,平常很少感冒,可是一下子就得了癌症!
仲景:生病时不适,是正邪交争的结果。如果正气虚弱,正气无力抗邪,就难以产生不适的感觉了!这就好像当你国力虚衰的时候,兵力不足,即使外敌入侵,你无法打仗对抗,只能撒手随便敌人入侵,这是因为没有「战争」出现,没有出现斗争的痕迹!
这就好像我在《伤寒论》少阴病的提纲说的「但欲寐」,当一个患者正气亏虚,邪气进入少阴了的时候,虽然病情已经深入,但往往未必有很明显的不适,就只是「想睡觉」,甚至是半昏迷的渴睡状态,没特别不舒服!
当你正气不足,邪气就无法停留在表,无法以正气抗邪于外,于是邪气就一下子入里。邪气在表浅的时候,往往感觉比较激烈,比如能够发热恶寒,但是当邪气逐步入内,比如到了少阳出现往来寒热,其实这就等于发热不能够持续了,只能够部份时间发热,是一种正气虚的表现了。
当正气越是不足,则「病不起来」,所以可以平时没有觉得特别不适,而当邪气一下子深入,身体调动起自己的「老本」元气其抗邪,这时候才开始出现激烈的病痛,病情深重难治了。
学生:啊!你这样说,又让我想起你在序言上说的: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
我对这番话又有多一点的理解了!
仲景:正气虚弱可以说是各种病的根本原因,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最常见的一大类都市病,那就是虚劳了。对于你们现代人来说,虽然比较少体力劳动的工作,但是长久的工作时间,休息不足,也肯定是导致消耗的成因。
另外,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原因,那就叫作「忧伤」!
学生:忧伤?怎么会呢,我认为社会上很多人都反而是太过快乐,不知节制。
仲景:我说的忧伤不是指悲哀的情绪,是指因为「忧虑」所「伤」,又可以叫作虚劳病之中的心劳、志劳。你们都市人,人人为了生活、为了名利,每天在忧虑着明天,反观生活在农村自然状态的人,不会想那么多,一天的事一天做完罢了,明天的事明天再忧虑。
都市人却反过来说:「谁没有忧虑啊?」,其实正常人的状态应该是恬淡虚无,这样才可以长命百岁,可是现在却人人皆有烦恼,这就叫作「以妄为常」了!难怪现在的人,年过半百就已经衰老,也觉得很正常……
学生:我想我开始明白了,现代的都市病,其实自古也有,人类历史不断重复,甚至变本加厉!仲景老师,面对如此变态的社会,我们该怎么办?难道真无法逆转?
仲景:这确实难改变,整个时代的巨轮不断前进,我们实难螳臂当车。不过,也非因此就甚么都不能做,比如说,刚才提到无肉不欢的人,虽然有「禁之则逆其志」的无奈,但是该篇《师传》中亦有正面的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做: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就是说,其实人都是贪生怕死的,我们首先需要告诉人们,如此生活下去会带来甚么恶果,然后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去走,按着他所能接受的方式给予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解除困苦的快乐,虽然有些人还是不懂医学之道,但总有人能够听得进去的!
学生:明白!为医者应当精勤不倦,不管人们是否接受劝谏也好,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寻求改变,这也是为医者的应该做的!
仲景:我们学医的,其实已经很幸运了,还是跟你分享那句话吧: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努力学好中医吧!
学生:知道!谨遵教诲!
本文原载于《杏林新绿》第十五期,(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会刊物,2014),页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