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甚么要学内观静坐?

刚参加完香港内观静坐中心的十天静坐课程,对我来说,天天都有惊喜和突破,很想纪录下每天的感受和得着。可是活动中不许带备纸笔纪录,有一些感受,过去了也已经放下了,也没刻意记住,这里略记一些心路历程吧,更主要想说一下要去静坐的原因。(我去参加十天静坐之前,写了一篇小记,附在文后,也略谈了当时之感。)

photo_2016-08-02_20-41-53

(摄于十天静坐结束离开之时)

十天静坐,一开始觉得时间很难过,后段就觉得比较自在了,总是回想起来光阴似箭。十天就这样完满结束了,收获甚丰,对我自己来说,又一次人生的突破!说感想之前,先说一些「事实」——许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十天不与外界接触

  • 第一次连续十天静坐,每天约十小时
  • 第一次能够连续静坐两小时不动
  • 第一次身体有了非常深刻的感觉,发现自己的能力,感受实相
  • 第一次留了十天胡须(亮点,发现自己原来的样子)
  • 第一次连续十天早上四点起床
  • 第一次连续九天不说话
  • 第一次连续八天过午不食(新生没要求过午不食,但下午茶点只有一个水果,那样反而吊瘾,就索性不吃了)
  • 第一次心灵如此轻松,清扫了大量习性

 

十天的静坐,每天的生活时间表如下:

 

搜狗截图20160731213915

(来源:香港内观静坐中心网页

 

 

十天静坐之中,我每天都有新的感受。实际上,感受人人不同,我说自己的身体感觉分享意义也不太大,毕竟讲了我的感受,你参加的时候不一定有。我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在第二天静坐的时候,可能开始比较专心,突然出现了一次全身感觉热、出汗,后来还有周身麻痺、发胀的感觉,我感到相当惊讶,原来静坐可以有这么厉害的感觉!但这原来不是值得追求的感受,千万不要理解错误静坐必须要有此感觉。

 


 

 

修习方法

 

前三天的课程,是比较入门的静坐方法,主要是练习「观息法」,透过观察鼻子的呼吸出入,从而修炼「定」,让自己头脑专心。的确,从第一天头脑念头纷飞,到后两天就逐渐少点念头了(但还不是没有念头啦)。

第四天的课程开始,才真正进入戏肉!练习「内观法」。这套方法,相传是释迦牟尼当时教导的方法,基本目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了解「实相」,而终极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从各种痛苦之中解脱出来,甚至达到「涅槃」、「开悟」。

需要注意,这不是一种「宗教」活动,不是仪式,不是「佛教」专利。正如释迦牟尼当初不会说自己是佛教徒,耶稣不会说自己的基督徒一样,当发展成为了「宗教」,就有各种宗派的信念思想形成,跟源本的信念有所偏差。这套内观方法,是适合各种背景、各种宗教人士学习的,所以我选择了这种方式去体验,而最终也没有让我失望。

再说回「内观」VIPASSANA,所谓内观就是指,向内去观察自己,尤其是观察自己身体的感受。我们习惯了观察外境,看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香气声音触觉,但是对于身体自身产生的感受却较少关注。这首先需要减少外在环境干扰的因素之后,才能更深入的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所以在进行「内观」之前,首先需要守一些戒律(例如吃素、禁欲、禁语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身心清净,内心安定,才能更好的进行内观。

 

photo_2016-08-02_20-42-02

(每天午餐有简单的素菜,这是其中一顿饭,是自助餐任取多少的)

 


 

为甚么要观察自己身体?

 

这有一个理论,就是可以帮助自己建立「平等心」,去除自己的习性,最终得到解脱痛苦。例如当我们静坐时间久了,坐得脚痛腰酸背痛的时候,这种痛苦,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各种情绪,愤怒、憎恨、埋怨、紧张、焦虑、沮丧、恐惧、嫉妒……这是一个从「感觉」到产生「行为反应」的过程,本身疼痛只是一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会让我们产生甚么行为反应?如果产生了「感觉——行为」的对应关系之后,这就植根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成为一般所谓无意识的反应,例如面对疼痛就产生憎恨的心,我们往往未必能够察觉。

人世间的痛苦,并非在于我们有痛的感觉,而是在于我们的行为反应。如果面对疼痛的时候,我们能够不作出反应,我们的心就能够平静,也不会对别人、对世界造成影响。这种「感觉——行为」的关系,课程中称之为「习性」(习气),也可以称为Sankhara「行蕴」,而从现代的语言来说可以称为「程式」Programme,一些存在我们潜意识中的负面程式。试想想,如果能够彻底去除这些习性,我们的人生就能够得以「解脱」,不用做自己心的奴隶,真正掌控自己的心,内心得到真正的和平、和谐、快乐。

除了观察疼痛之外,各种身体的感觉也是观察的范围之内,包括冷热、干湿、瘙痒、麻痺、跳动、震动、胀痛、愉悦、讨厌,甚至是无感觉。感觉所产生的习性,可以分为两大类,课程中就称为嗔恨和贪爱,就是两类最极端的情感,「嗔恨」就如上面说的愤怒、憎恨、埋怨,那就不说了;贪爱就是我们的欲望,如果我们很想要某样东西(例如一个手机,或者一个男朋友、女朋友),如果得不到我们就要生要死,那就是贪爱。在内观的过程中,面对痛苦很容易产生负面嗔恨,但面对一些舒服的感觉时,看似很正面,也容易让我们出现贪爱,例如当你刚刚感受到腿疼,但你感受手臂只有流畅的震动感,那样你就会很想停留在那处,而不想再去感受腿疼,这也是一种不平等的心。

在修习内观的时候,所谓保持「平等心」,就是无论面对负面的和正面的感受,都只要客观地去观察它,不要给它任何评价而产生嗔恨和贪爱。这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之中不去生起这些感受,那我们就不再产生新的习性(程式),我们内心就只好拿旧有在潜意识中的习性出来用;旧有的习性浮上水面的时候,如果我们又能够不再生起新的习性反应,那么内心的习性又得以被去除……如是往复,如果我们保持静坐,最终我们的内心就能够得到彻底的清洗。这好比对内心做一个大手术一样,将心切开、将里面的脓血排出来的过程。

 

 


 

 

疾病身心

 

有趣的是,这些习性浮上表层的时候,很多时候以各种疾病不适感觉呈现。例如刚才说的疼痛吧,如果你平时身体有时候会出现头痛背痛腰痛脚痛,这些不适在内观静坐的过程中,很容易更为凸显,简单来说那就是病情复发吧!就算本身没有特别说患有某病,但在静坐过程中出现各种身体不适,也是十分常见的。

这是身心紧密关系的问题,当内心存有各种的习性,它可以让你人生出现各种情绪,同时也可以让你身体感觉得到,尤其是嗔恨的习性,就会使你出现各种不适的感受,贪爱的习性则让你感受到舒服的感受(那就不算不适啦)。

很常见的例子,当我们盘腿静坐,往往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脚痛或者腰酸背痛,当然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将它理解为乳酸积聚过多导致的酸痛,但这只是一个层面的解释,如果从内观的角度来看,这还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习性,如果最简单地说,因为我们不习惯要如此安静去观察自己的感受,内心不想清除自己的习性,内心浮现旧有的习性就以疼痛呈现,希望你不要去「去除我」,希望你不要去静坐。

这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切体会,前几天静坐的时候,我也不能坐久,一个小时起码要换姿势几次,到了第四天开始用内观去感受身体,立刻感受到腿疼非常,比前三天只用观息法要严重得多。之后我继续保持平等心,没有生起嗔恨,到了第五天我换了另一个姿势坐,竟然腿痛就减轻了很多,开始能够连续静坐一小时不换姿势了,而这个姿势,在我之前也是一直会觉得疼的。我开始静坐的前几天也有背痛,大概第五六天之后,背痛也自然消失了,能够挺拔的坐直。当然你可以解释,这是由于我的身体锻炼变强了,但我也相信这跟习性的去除有密切关系。

顺带一说,静坐时出现各种身体不适,可以称之为「排毒反应」。凡是排毒反应,是指身体素有的问题,本身因为身体太过虚弱,所以没有感觉出来,后来因为身体开始没那么虚弱了,自己正气对抗疾病,于是就将病情突显出来(发作)。从中医的角度看,在静坐的过程中内心平静,没有「思伤脾」、「思则气结」的问题,身体的气血自然畅通,于是就容易突显出各种病证。从这个角度来看,要参与内观静坐,确实需要有心理准备,可能要好好面对自己的病苦。

但是也需要提醒的,静坐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病,这最多只可以「副作用」来形容。因为内观静坐的目的是为了解脱各种痛苦,是在人生层面而言的,疗愈的发生只是过程中的一个小步骤吧。

 

photo_2016-08-02_20-42-15

 

photo_2016-08-02_20-42-28

(这是陪了我十天晚上的床铺)


 

流畅地观察外内

 

内观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身体的各个部分,安静地仔细上下去观察,观察当然不是用眼睛了,是用我们的意念去感受。这个观察不是人人随便可以做到的,如果没有之前的守戒,也没有前几天练习的观息让内心平静,那就不那么容易感受得到。

人体每一吋的肌肤,时刻都是有感觉的,我们每一个细胞每一刻都是在更新变化、新陈代谢,甚至说物理上最细的粒子「夸克」,任何时候都是在震动着的,只是我们能否感知得到而已。当我们安静下来,如果内心变得更细腻,我们就能够觉知得到这些变化。

如果我们身体上的习性清除得越多,内心变得越清净的时候,我们所生起的粗糙感受,例如疼痛就会减少,逐渐呈现更多微细的感受,如全身皮肤细微的震动感,能够很快速的流遍全身的感觉。如果内心能够再细腻一点,除了感受得到皮肤的震动感外,更能够进入体内去观察感受,感受得到身体内部的细微震动感,甚至在体内顺畅地观察流遍周身。

我自己就有这深刻的体会,在练习内观一两天之后,已经可以感受到细微震动感在身体表面上下顺利的流遍。后来我问老师,最快是否可以几秒钟扫遍一身?他说:是,可以是一呼一吸之间流遍一身。后来我再去体验,果真如此。在到最后两天的内观修习,葛印卡老师提到如果全身表面能够有细微震动感出现,就可以开始尝试「穿透」,向身体内部去观察和感受。我练习了两天之后,到了第十天最后一天内观,还继续有新的收获,能够在身体内部从上到下去流畅地「扫描」,感到身体内部的细微震动感;更在最后三次的练习,能够有全身强烈的细微震动感,随着一呼一吸、一上一下的震动全身,我也不太肯定,这可能是老师提到的「Bhanga」消融的经验,最长一次能够连续体验到一个半小时。在这两天回家之后再练习,依然能够体验得到这种经验。

这里要再次提醒,我提到这些感受,纯属自己经验,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无需要比较,就算一个人之中的感受,也是每一次静坐也不同,要继续保持平等之心,不要因为有无生起某种感受,而出现嗔恨和贪爱。

我以上的体验,或许对很多学员来说,似乎是有点太快,我自己也十分惊奇,如果要说问我「成功」的原因(还未开悟,其实未算成功啦),我想我过去是做了许多准备,例如我吃素了十多年了,内心比较容易清静,自己也一直有关注锻炼内心,也一直在做服务(布施),诸多原因,数算不清了,所以就不要比较吧。

 


 

发展慈悲心

 

当一个人不断进行内观,发展建立了自己平等的心,那就自然清除了内心大量的习性。当习性去除了后,我们就能够以更客观的心去看待自己的感受,看待这个世界。那时候就不容易生气、不容易执著贪爱,我们自己内心就变得平静和谐,对待人和事,就不容易生气,也可以更客观地体察别人的痛苦。

我们也会知道,别人的问题,也是他们执著在这些嗔恨和贪爱之上,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从中解脱,我们也只是过来人而已,我们也曾经经历过这个阶段,如果我们因为别人而生气,那也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可以从别人的问题上反观看到自己,从而产生出慈悲心、同理心,希望可以帮助他人。

简单来说,这就是当我们做好自己之后,我们才有能力去帮助人,希望别人好。这就好像我们传统《礼记》上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样,先做好正心,才能够推己及人。

我自己也感受,在这十天静坐,最大的得着,是帮助了自己的心,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能够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感受,不用因此生出各样的情绪,将感受和情绪的产生分开,那么我们就容易控制自己的心和行为。

我想起我从小也有努力训练控制自己的情绪,记得中学的时候,已经开始训练自己,例如不见了钱包,我会觉知自己不要因此而烦恼生气,可以立刻让自己变得正面开心;又例如小时候做童军,面对意外要急救,也要学习镇定。这些我们一般叫作EQ(情绪智商)的训练吧,当然我也还是很容易生气,例如这些年长大了,每逢跟父母说话,还是很容易动气,觉得父母说话很长期很烦,但其实这都是习性反应而已,现在开始更能察觉这问题了,这才是真正的学懂如何孝顺父母。

想起《中庸》里面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的喜怒哀乐没有发生出来,从内观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平等心」,那么我们也自然能够有更大的慈悲心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时候,我们的天下自然可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如何美好和谐的境界。

我想起以前参与魏鼎辟谷食气的课程时,我拿他的书给他签名的时候,他问我有甚么理想?我说:想要帮助更多的人。他就在书上写了一句话:“Be a conscious man, a conscious man naturally help others”, 我们都要做一个有意识、能够掌控自己内心的人,甚至当我们能够开悟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别人了。

 

 


 

静坐对自己的改变

 

经过这十天静坐,在过程之中已经有不少得益。例如内心杂念减少,人能够更专心,这在出关之后这几天更有体会,例如坐地铁的时候更能专心在自己上,不受到外面环境影响,上班之后工作也更有效率。身体上的各种不适疼痛都消除了,精神极佳,感到呼吸更畅顺,内心感到十分轻松,肌肉也没以前绷紧,容易面上容易带上笑容。

内心不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干扰,比如过去容易因为见到某事就发生某些情绪,现在开始能够观察得到,自己内心生起了某种感受,但可以在习性出来之前就停止它,保持平等的心。开始觉得自己可以摆脱各种「成瘾」,例如过去喜欢无意识的玩手机、上facebook,现在知道如何适可而止,察觉得到自己的想法。

在内观十日的过程中,由于身体上的各种不适感受都几乎很少出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表示大量的习性已经清除,如此来看生命应该会有很多改变!在静坐十天之后,出来的这三天之中,我还在一直观察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甚么转变?变得更有慈悲心?更想帮助人?这我也还在仔细观察之中,但愿真的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也请大家拭目以待,看看我有没有改变。

的确,在这十天内观静坐,我是非常的感恩,让我自己明白了许多事情,是一个洗涤心灵的重要人生过程,是给自己一份很大的礼物。这最紧要让我明白到,原来人生的最大成就,并非是得到了什么名利,而是自己的心,是否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稳、平衡、平等。那样自然能够产生爱心与慈悲,去帮助所有众生。

这内观静坐的确改变了我的想法,以后如何继续努力修行,改变提升自己,爱己爱人,学习去原谅自己原谅别人,是我以后的人生功课。在此真心发愿,愿众生能够得到——

真正的平安!

真正的和谐!

真正的快乐!

 

(写于2016年 8月2日,十天内观静坐课程结束的三天后)

 

备注:本人与内观中心没有利益关系,这篇文章只是参加过一次课程的体验分享而已,其中的观点未必正确,如有错误请告知更正。如果想了解更多内观,不妨自己到「香港内观中心网页」了解(世界各地也有,也可看自己地区有没有内观中心),更好的是直接报名参与课程亲身体验尝试。内观静坐是一件认真的事,建议在老师指导之下修习为佳,少走弯路,不宜盲目自习。

 

 

photo_2016-08-02_20-42-11

(内观中心的草地花园,让我们舒展筋骨散步的地方)


 

【十天静坐前记】

 

大概从小也知道静坐的好处,我也经常建议朋友或患者尝试静坐,但自己也一直没有持之有恒的练习,也有那种「静坐很闷」、「浪费时间」的感觉,如果有时间,总是会想去看看书、做研究,或者看手机上网甚么的。

大概一年多前,我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察觉这么十来年自己一直都匆匆忙忙,努力在追求学业事业,忽视了自己的身心灵。于是就开始好好反观和提升自己了。顿然这一年间,实在有太多改变!急促得已经习惯,欣然接受自己的变化,好像变了另一个人一样,如果认识我的朋友,也会感受到我的变化。

现在其实还未有长期静坐的习惯,但已经习惯每天上班坐地铁时,带着耳塞静坐冥想;也会争取各种空档的时间安静,例如在街上走路时、睡前睡后、休息等。现在已经转变成,喜欢上静心的感觉了,知道这是为了甚么、要怎样做。

大概一个多月前,突然有一种感觉,觉得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要好好的全身投入去静坐一段时间。想找个地方、找个课程来学习?然后就一下子想起了「内观中心」的十天静坐课程,这是我一年多前已经听说过的,当时觉得,静坐这么长时间,怎么可能?而现在感觉是,一切已经准备好了。就好像十天内不可说话,这我是个「宅男」完全没问题,老实说,根本不喜欢说话(可能你不太信);十天要吃素,还要晚上少吃只吃水果,这我吃素十多年了,最近还变成一天只吃一餐,这也没多少难度。看来一切都是有准备的。

现在已经不觉得这十天要「坚持」或者会很「辛苦」,也的确是会觉得有点挑战,做人这么多年,还未试过一次如此,十天不可跟外界沟通,只是跟自己相处。究竟结果会如何?十分期待!我也知道,「若要练功,不求成功,功到自然成」,无需要期待甚么,只要做好当下的功夫就可。

此纪录当下心情,以便出关后比较。再见!

 

(写于2016年7月20日,十天内观静坐课程开始前)

 

===================

后来就著这次静坐体验,获邀到了网台「城寨:炼心术」上作嘉宾访问:「静的力量 x 身心健康」,其中讨论到静坐与中医的关系,欢迎收看:(广东话)

 

 

(2016年8月14日播出)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以方测证之缪

【《信报》中大医论专栏】

中医上有一个术语叫「以方测证」,是指从药方反推其病的原因。比如有些患者曾经吃过某药方治好自己的病,于是拿着这药方给医师看,希望别的医师从药方之中推测自己过往的病情。坦白说,这种反推是不可能准确的。

2016221454372835063_0

图:荔枝网新闻「医院开十味中药搞错两味 医生:药方的字难辨认

 

中医临床上有种的情况:有时候医师处方并不正确,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患上「风寒感冒」,假若医师误诊为「风热」,于是用上辛凉性味药物的处方,可是却依然可以治愈。临床上这种误治十分多见,从中医理论上看,「以寒治寒」本身应该属于误治,可是为何病能够痊愈?这是由于药方的寒热虽错,但药中依然有辛味药,即是对错参半,辛味仍能祛风,感冒之外证虽能治愈,可是寒邪入里,感冒好了,却演变成了咳嗽、怕冷、疲乏、肠胃不适等诸证。

不要忘记,人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人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许多病就算不吃药也能够好过来,吃了药之后疾病痊愈了,未必是治疗的效果。这在西医的研究上十分讲究,「安慰剂」亦十分「有效」。

 

开错药也能治好病

 

病愈往往未必能够说明其「诊断正确」,就像误用辛凉药物治好了风寒感冒,于是却反过来说,这病情就属于「风热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医师认为该地气候炎热,猜测大部分感冒应该也是风热,也都处方寒凉药物,最后总有不少感冒「治愈」了,于是就说该地区大部分感冒属热。这种「理论发展」,就像是「自我实现预言」,其实只是先入为主的想法,并非客观地面对患者作研究。

又例如说,一个人的病情是由于身体「气血偏虚、体内有寒、虚火上升」导致,在这种情况之下,病情「有虚、有寒、有热」,如果医师诊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于是只是用清热的方法,后来病情「治愈」了,因此医师就反推,这种病只是由于「火」导致!——看这例子,即使「有疗效」,但却看不到病情的全部,这对中医诊断来说其实是不够全面的。

我们总是以为,吃药之后治好病,这就是解决了核心问题,但由于人体有自愈能力,解决了周边问题,也可能使病情自解。「以方测证」并非解释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因此中医上所说的「有疗效」有不同层次,有时候「有效」并不代表治病诊断全面准确。比如治疗感冒,需要吃药一周才能够治愈,这根本不能说是「有效」,感冒一般一周也能自愈嘛!在传统中医上看,所谓「有效」,应当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如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犹解结决闭」,浅白一点的讲,即是吃药或针灸以后能立即好过来,「一剂知、两剂已」,那样才能够说真正「中医的疗效」。

 

载于2016年4月8日《信报》

 

李宇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热气能吃姜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热气」(上火)的时候,能不能吃生姜?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奇怪,众所周知,生姜属温性,热气怎可以吃?可是临床上,许多患者即使有热,在处方上依然加有生姜,患者有时候就会这样问医师:我有热气还能吃姜吗?不会加重热气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生姜的作用说起。

6315258102_d9019820fa_z

 图:Flickr

 

在中药学上,生姜算是一种中药,味辛、性微温。从寒热之性而言,首先它不是「热性」,我们只称它为「温」,而且是「微温」,就知道它的温热之性不算很强。生姜除了温能够散寒,还有辛味,辛能散能行,有助驱散风寒,通行气血。

生姜在一般情况下,能温脾胃而散寒祛风,但在中药方的使用下,如果配上各种药物,就不一定只是用在寒病上,即使在有热的病情也可使用!如果药方中寒性药较多,就会抵消了生姜的温性而只取其辛味。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并非「有热气就不可吃姜」,前提是有配搭其他药物。

 

姜为何能够清热?

 

还有另一种情况,如果身体的热属于「虚火」,有些病情也可用姜来治疗!所谓「虚火」,就是指因为气血虚弱,体内自己产生的热气,既然成因是虚弱的话,治疗就不能只是「清火」了,治本需要补虚,有时补虚配搭上生姜,有助加强补益。

此外,血气虚弱之后就容易受到寒气侵袭,但血气虚弱者又容易产生虚火,这就形成了「寒热并见」,或者中医上称为「寒热错杂」的病情。在这种病情上,使用生姜就能够有助祛除寒气,如果寒气得以祛除,则人体的血气容易恢复,故此虚火最后得以自行消除。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姜也可以有「清热」的作用!

这属于中医上较为高级的理论,一般的病情下,中医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见到寒病就用热药,但是在个别的病情则是相反,可以是「热者热之、寒者寒之」,见到热病也用热药治疗而取效,上述的机理即是如此。

其实不单是生姜,各种温性的中药或食物,也有类似的情况,有热气的人是否就不可吃热性的食物或者药物?答案是:可以,又不可以!一般的医理认为是不可以的,就算在寒热错杂的情况下,如果单吃生姜,的确很可能导致热气加重,故此中医处方大多数都是配搭各种药物使用;但是在寒热错杂的病情,如果寒气是病的「本」,热只是「标」,有时候只需要用温热药治本,热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问医师:「我是否适合吃姜?」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最好就是自己试试吧!先从小剂量逐步尝试,找到自己适合的份量,觉得不适就停止或者减量,做自己的医生。

 

 

载于2016年6月17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芒果湿热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不少人有一种想法,认为芒果「很湿热」、「很毒」,这种对于食物属性的认识,在民间流传甚广,除了芒果之外,还有橙、榴莲、荔枝、龙眼等,也有人认为属于湿热一类。可是当我们翻查医书,却甚少有这样记载,反而多说芒果有温补作用,就像人参、北芪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如何理解这样的矛盾?

1309238_d6a25ff05227e17d2ddfbc754bf1af28

 

首先需要说明,在中医上没有一种食物是「湿热」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没有哪种中药是「湿热的药」。「湿热」一般是指致病的「邪气」,可是中医对于药物的认识,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过犹不及思想,一种药对某些人有好处,但对其他人则有坏处,例如人参并非人人也适合,对身体不虚的人来说,人参也可是「毒药」。

「湿热」这概念,如果从正面来说,湿可以指一种东西比较多水、滋润,热就是指寒热属性之中偏于热的一方,那么如果一个人身体虚弱而有寒气,同时又缺乏水(干燥),这食物就比较适合他;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身体不虚又水湿过盛,湿热的食物就不适合他了。

 

芒果温补滋润

 

从这个角度来说,并非因为芒果「湿热」就人人都不适合吃。芒果具有的温补滋润特性,正因为它本身偏补,身体不虚的人、甚至身体有湿热的人就不宜多吃了,吃了就容易上火增湿。也就像补中益气的北芪、党参,有湿热的人不能吃的道理一样。

食物本身是「无罪的」,没有一种食物天生就也有病。像「芒果湿热很毒」这种民间说法,毕竟带有负面意思,误解这种食物本身就有问题,就像煎炸油腻食品那样不宜多吃。而实际上,有些人经常吃芒果,甚至一下子吃上好几个都未必有事,尤其是身体虚寒之人适宜多吃。又像荔枝性热,俗语说「一把荔枝三把火」,却非人人吃了荔枝也会流鼻血,有人一次吃一斤也吃得很爽。人们多认为水果「生冷」,其实温补的水果有不少呢。

进深的说,所谓「湿热」的身体状况,还要分虚和实。一般常说的湿热是指「实」的一种情况,多是指由于饮食肥甘厚味的食物太过,如煎炸、油腻、肉类、辛辣等的食物吃太多,导致体内多了湿和热。都市人也常见另一类属于虚的湿热,因为脾胃虚弱受寒导致体内的水气不能化开,再加上气血虚弱而从内产生虚火,体内因为虚而「水火并见」,这种情况从现象上也看似有湿热,但并非要用寒凉利湿的方法解决,反而用温补的方法有更佳效果,此时芒果反能治「湿热」!具体而言,不同品种的芒果也可能有寒热之别,芒果是否适合自己食用,最佳的方法不妨是自己尝试了。

 

载于2016年5月20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湿重怎么办?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常有患者问:湿重应该吃什么好?首先需要说明,所谓「湿重」是指甚么?在中医上,是指「湿气较重」,如果湿气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各种不适,例如湿气在身体表面,就会出现周身肌肉关节疼痛、沉重乏力、发热等病证。

21705816738_5882c64e16_z

图:Flickr

 

但是,现在民间所说的「湿重」,多是指其他不适,例如肌肤浮肿、脚肿、皮肤油腻、阴部潮湿、大便粘滞或便溏等等,这些虽然也可以叫做湿气,但严格来说在中医上称之为「水气停滞」,或简称为「水停」、「水饮」。虽然「湿气」和「水气」大体均属一类相近的病,可是在中医来看两者的诊断与治疗相差较远,因此这里重点讨论「水停」的问题。

凡是水湿病,一般觉得跟环境潮湿有关,例如刮风下雨就会导致病情加重。的确,外在的水会影响身体,更重要的是我们体内先有水湿,当外面的水湿增加,我们自己体内无法驱除多出的部分,那就会出现不适。这就是为什么天气潮湿较重的时候,也不是每一个人也会得湿病,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正气充足的话,水湿是不会伤害人的。

 

祛湿的两条法则

 

要祛湿的方法,主要有两条途径:出汗与小便。当体内太多水的时候,怎样让水流走?出汗和小便是最好的方法,具体来说,让自己多做点运动,微微出汗,多余水就容易排走,也可顺带驱除风寒;吃一些利尿的食物,也有助除湿。

湿重与饮食的关系,一般人会选择吃「祛湿」的食物或汤水,除了这些民间智慧智慧外,在中医上看,湿重的饮食有两个重要法则:第一、水湿是因脾胃虚弱而产生的,所以无论是哪种水湿问题,都要注意「吃得少」勿伤肠胃,而不是先想吃甚么;第二、凡是水湿均宜以温性药物去「化湿」,这其实也跟脾胃虚弱的考虑有关,用温药帮助脾胃恢复运化水湿功能。

温药化湿的方法,最简单的例如多喝姜汤、姜母茶等,生姜祛湿的原理,是因为生姜能够温暖脾胃,助脾胃散湿。可是也有不少人问,香港天气潮湿炎热,「湿热」的人是否也可吃姜?在中医理论上看,是无论「寒湿」或者「湿热」,其中的「湿」也是用温热药去驱除的,只是如果遇到「湿热」的病情,就会在温药的基础上加上清热药,「寒温并用」以达致清热除湿的效果。

所以并非「湿热」之人就不可吃姜,只是在过程中如果发觉上火不适,那就适宜配搭其他东西。其中「生薏米」性味甘淡而凉,能利小便,生姜配薏米煮水,正是一升一降、一寒一热。生姜和薏米亦代表着出汗与小便两种途径,生姜助发汗、薏米助利尿,两者相配是除湿的基本方法。

 

载于2016年4月22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你是寒底热底?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你知道自己是「寒底」还是「热底」吗?现在似乎很多人知道怎样区分,可是我们在大学教中医,书本上从未记载过寒热底子这种说法,中医的字典里亦没有这术语,换句话说:寒底热底是不存在的。

 7168333857_e755c95aa3_o图:Flickr

 

我常常说一个冷笑话,一个人怎样才是「寒底」呢?如果他有一天死了,放进去殓房的冰柜之中,他就是真正的「寒底」了!如果他被火化之后,他就肯定是「热底」了!——当然完全说笑,但这里想指出,一个人的寒热,并非那么绝对。

寒底热底这种说法,是香港民间的用语,本非中医词汇,只是因为民间用多了,中医师也只好拿来解释一番,就好像「躁底」本身只是形容人很容易生气的「潮语」,现在却真有些人以为是一种体质底子。

寒底热底本身不可能存在的原因,首先所谓「底子」,是指一个人的根本、本质,而中医认为健康人应该是不寒不热的平和状态,说寒底热底就好像每个人的体质总是非热即寒的二分法。底子的说法就像是生肖、星座、八字那样,天生出来就决定了一世,以后不能改变,可是中医对于人的寒热体质理解,是认为可以变化的,并非机械化的命定论。

 

寒热并存更常见

 

寒热底说法所带来的问题,是将身体的寒热「绝对化」,其实人的寒热相当难辨别,可以有不同脏腑、不同部位的寒热并见,例如常见的有「上热下寒」、「表热里寒」、「手热足寒」、「胃热脾寒」、「肺热肝寒」、「肠热宫寒」……这里还只是两两对举的举例,实际的情况可以更复杂,例如可以有「心肺热而肝脾肾寒」,甚至是一个脏腑之内同时寒热并存,例如「肝血虚寒而又同时有热」,这些在临床上是见怪不怪的。

所谓寒底热底的分法,很多时只是为了省却口舌麻烦,有些医师跟患者说:「你属于寒底」,其实只是为了说得简单一点,意思就是:「你总体是偏于寒的部分多一些」,但也没有排除不一定没有热,也还可以有其他问题。故此中医处方,也经常是寒热药并驾齐驱的。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的寒热?这确实不容易,不同脏腑、不同部位的寒热表现不同,就算医师也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判断,普通人难以自测。非常一般来说,一个怕热的人身体总体偏热、怕冷的总体偏寒,所以民间才有「寒底热底」的说法,因为用「怕冷怕热」就只能大概而言了。实际上,一个人可以同时怕冷又怕热,这类人冬天夏天也不喜欢,一年只喜欢春秋二季,其实这类人算是占人群里的大多数吧!有多少人不喜欢春秋这舒适的季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部分人的体质也是寒热并见。

 

载于2016年3月25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伤肠胃即是寒?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有些人以为,吃了某些食物后,身体感觉寒冷,那种食物就是寒性食物,例如多吃蔬菜水果会感到身体寒凉,因此再误以为,生病的时候不可以吃蔬果。当然,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蔬果有这么多益处,生病时候反倒不吃,怎能加速痊愈?可是,为何不少人有这种误解?且听个中道理。

4880021543_fb9b4cba09_z图:Flickr

首先,蔬果并非必然是寒凉食物,蔬果也有寒热平和之分,例如荔枝龙眼榴莲性热,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实际上,大部分蔬果属于平和食物,不温不凉,显然不可以一概而论,因部分蔬果性寒凉则以为全部皆寒。

假设某患者并非过食寒性蔬果,却依然因饮食导致身体寒凉,究竟为何?其实,即使没有大量进食寒凉食物,也可以导致为胃肠虚寒!原因很简单:不论食物寒热,只要饮食过饱,结果亦可导致肠胃虚寒。

 

过饱亦可导致虚寒

 

中医理论认为,胃是负责「受纳」和「腐熟」水榖的场所,食物进入身体之后,首先在胃中消化,而胃消化食物需要依赖人的阳热之气。胃就好像是一个「锅」,而阳热之气就如锅下之「火」,只有锅装着食物是不够的,要煮熟食物必须要有火,如果饮食过饱,那么人体就需要加大「火力」去消化食物,若经常耗伤阳气则导致体内虚寒。

有趣的是,并非饮食温热食物过多,则体质必然变得温热,例如有些地区的人经常吃辛辣食物,却不见得该地的人全都体质偏热。同样地,饮食温热食物太过,只要是吃得过饱,耗伤人体阳气,尽管吃的是温热食物,结果亦未必能够化成人体的热气,可以理解为一种「虚不受补」,胃肠虚弱,吃甚么东西也消化不了,未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

进深而言,不管是哪种食物吃得太多,只要导致胃肠虚弱,气血化生减少,人就容易受到外来的寒气侵袭。受寒之后,又进一步加重了阳气之虚弱,形成体质虚寒。胃肠虚弱的人,连喝下去的水也难以消化,那就形成了「水湿痰饮」,亦即民间所说的「湿重」,亦可因为饮食过饱所致。还有更复杂的情况,当胃肠变得虚寒后,内部又可产生「虚火」,一个人体内可以有「寒湿」和「湿热」并存,实际上「寒热并见」的情况十分常见。所以香港人经常会说自己是寒底、热底、湿重,这跟我们的饮食文化,经常过饱有密切关系。

其实,如果只是少量的吃寒性或热性的食物,身体能够自己调节恢复平和,未必对人体有大影响。相对而言,饮食过饱所造成的身体虚寒,比吃寒凉食物的影响更重要。因此,当吃了某种食物之后觉得体寒,未必因为该食物属于寒性,更重要的是:「少吃为妙」。

 

载于2016年2月26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港台中医五项比较——台湾中医讲学之旅小感

感谢台湾各方友好邀请,在六月初分别走访了台中、宜兰、台北,举行了五场学术讲座,体会到台湾中医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到台湾的中医师对传统中医经典的重视,实在太感动了!是一次十分珍贵的记忆,对我自己也有许多启发和提升!

 

台湾演讲行程表

13351248_1308337135860444_736626785_o

DSC09475

(第一场讲座,台中: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学系主办)

DSC09470

13325451_768100713326173_3129738043310870806_n

(当天讲座在早上8时开始,现场大约两百人座无虚席,实在感受得到台湾中医学生的热诚!)

 

————-

 

回港之后,久未忘怀台湾之情,实在值得我们香港中医学习借镜,想趁著这里分享我的五点启发:

 

一、台湾医师的刻苦学习

 

在台湾交流的过程之中,认识到中国医药大学的系友会,他们一众医师与在校学生,每逢周日下午,都有一两百人聚集一堂,一起学习经典和练习脉法,这种积极学习的情景,实在让人感动!这是我们在香港还远远未能做到的,莫说上百人了,坚持每周几位医师一起学习,在香港也还相当少见了。香港的工作时间长、经济压力大,许多医师毕业后自己生活还未弄好,就难以继续提升自己、互相帮助。

DSC09665

DSC09668

(这就是他们每逢周日研习的场地,跟社区借用的活动中心,能够容纳一两百位医师和学生参与。)

 

除了这种大型的学习活动外,他们也有不少医师,一、二十人组成了读书会,经常研读中医经典、注家。其中这次邀请我去台湾的缘分,就是因为他们的一个读书会,过去大半年已经在研读我的著作,还会分别邀请医师研读不同章节,然后给其他医师作报告!这种努力互相学习的态度,实在敬佩!

 

还有,认识了不少台湾医师,除了自己上班外,坚持跟着学长、老师的门诊学习,每周定期一大早或者下班就去跟诊,而且许多医师是如此跟诊多年,有七、八年的,甚至十多二十年的!!能够有这种虚心学习的心,加上如此坚毅的耐性,实在是学好中医的重要条件。

 

这反映出台湾中医发展已经有数十年,成熟的医师学长老师较多,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梯队。相对于香港中医才刚起步十多年,还远远未能到达这种层次。从台湾的学习中医氛围,也可以窥见香港中医的未来,我们也要努力营造类似环境。

 

DSC09540

(第二场讲座:宜兰:国立宜兰大学、宜兰中医师公会主办)

13312597_10154463005231992_1885284569219172814_n

13346837_1103203083035620_8147159375616235258_n

DSC09546

DSC09547

(很高兴在讲座中,有不少来自台北和花莲的中医学生,远道而来参与讲座!)

 

(讲座重温:还原一剂知、两剂已的中医神效——原剂量经方临床应用」(点击进入)

 

—————

二、中医课程的西化问题

 

台湾中医跟香港情况也有相似之处,由于西医管理中医、或者是「西化的中医」来管理中医,导致中医课程的设计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例如本科七年制的中医课程,西医课程内容甚多,部分经典课变成选修,中医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考西医执照,导致大部分毕业生改行西医而不做中医;五年制学士后的中医课程(就是第一学位非中医者,可修读称为「学士后」的课程而成为中医,颁授的其实就是本科学位),其中前三年修读理论,后两年实习,可是前三年的理论课基本没有见习,只是纸上谈兵,而后两年实习,前一年全部是西医的实习,经过如此一年的西医洗礼,之后还能剩下多少中医知识?真是不敢想象。

 

如此反观香港中医课程,虽然香港的中医课程也西化严重,但我们的设计还相对大陆和台湾的比较多中医部分;香港的本科课程只可以让中医学生当中医,相对大陆的中医也是可以毕业之后使用西医方法行医,香港相比台湾和大陆,起码逼迫中医学生一心一意学习,这原来已经是得来不易的客观条件,值得我们珍视。

 

 

13343009_10205001227069247_5241752325527418661_n

(第三场讲座:台北中医师公会、中医肝病学会主办)

DSC09654

DSC09655

13383390_1308752659152225_674091591_o

(台北中医师的水平相当高,在讲座后的提问都相当深入,学术气氛浓厚。)

 

—————

三、台湾中医学生不太了解大陆情况

 

跟不少台湾中医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未必了解大陆中医的情况。因为他们的实习不需要到大陆去,都是在台湾的中医门诊进行;而就算有到大陆的交流团活动,由于名额不多,很多时被「秒杀」了难以报名,能够到大陆访问的中医学生不多。

 

这相对于香港的中医学生,每年也有多个的中医交流团,只要想去的都有机会;而且香港的中医学生都必须要到大陆去见习实习,香港的中医跟大陆可以说是唇齿相依。

 

其实不了解大陆的中医情况,反倒感觉是轻松、没有包袱,不会有毕业实习要到大陆生活的那种特殊感觉。大陆的中医情况让人忧虑,到大陆的中医院学习也有着各种问题,台湾学生不用面对这种洗礼,也可能是台湾中医能够保持自己特色的主要原因。

 

DSC09664

13393535_10153695308553511_1737355760_n

(第四场讲座:台中: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系友会、中医研精医学会主办)

DSC09683

 

DSC09697

 

DSC09706

 

 

—————

四、健保对中医的限制

 

台湾的民众看中医,可以有获得政府的保险支持(称为「健保」),虽然金额不多,但这也的确是帮助更多人可以看中医,而且中医师收入较高的重要原因。

 

但是如果要使用健保看中医,医师只可以处方「科学中药」(粉剂),而且处方和剂量有严格限制,中药饮片就不能报销。「科学中药」在香港和大陆称之为冲剂、颗粒剂,这种制度严重影响了台湾中医的疗效,限制了台湾中医的水平发挥。尤其是这次我到台湾跟大家交流经方的剂量问题时,不少医师表示台湾难以使用原方剂量,这与政策有密切关系。

 

在中药界里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凡是中成药(科学中药也可算是一种中成药),它所使用的中药饮片,虽然是正品的药材,但为了控制成本效益,肯定会选择最低档次的药材(称为统货),最优质的中药都拿去药店卖饮片(称为选货)。科学中药已经不是最优质的药材了,还要限制用药剂量,这也是临床难以获得速效的主要原因。

 

香港没有「健保」,民众大都是自费看中医,但也有日益更多使用颗粒剂的倾向,这是台湾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镜。

 

DSC09759

(第五场讲座: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系学会、中医学系系会主办)

DSC09769

DSC09777

DSC09789

DSC09801

 

(讲座重温:「望而知之为之神——《灵枢》明堂诊法的原理与示范」(点击进入)

 

—————

五、台湾中医的发展进程

 

在台湾交流过程中,跟不少学者讨论,也深深感受得到,中医的发展跟地区的政治发展有直接关系。以行政凌驾于学术,而不是由中医自己管理自己,这是中港台的中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故此身为中医,尽管想一心一意做学术、搞临床,但是也难以避开政治不谈。

 

其中台湾宜兰大学的蔡教授讨论时,他对华人社会的政治发展,有精辟的见解,他指出我们长期处于一种「逃难感」之下,就是长期害怕战争、灾难、人祸,导致我们经常处于一种作战、竞争的心态之中,总是想要预备好自己出现各种危机,于是内心不能安定下来,人与人之间也未能更好的信任和沟通。

 

这的确是我们的政治问题,也同时是中医界的内部问题。如果我们生活能够比较安定,才有时间心情去学好中医,活出中医;中医们能够抛开各种门户之见,互相沟通,彼此学习,共同提高,是中医走向复兴的基本条件。

 

这次在台湾之旅,感觉得到台湾中医界在这方面确实走得较前,也是给我们香港中医的好榜样,让我们知道我们只是在崎岖的路途中,面前有更好的风光等候着我们进发!

 

感谢台湾,让我们香港的中医知道,we are not alone!(我们并不寂寞)

 

DSC09455

(衷心感谢钟箴礼医师的邀请与安排,感谢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系主任张东迪教授的款待!)

 

DSC09984

DSC09560

DSC09561

(台湾真美,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心向往之。)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李宇铭博士「原剂量经方临床应用」讲座(Youtube video)

2016年6月4日上午,李宇铭博士于台湾国立宜兰大学,主讲了「还原一剂知、两剂已的中医神效——原剂量经方临床应用」讲座,与百多名中医学生与医师共聚一堂,更难得有远自台北长庚大学和花莲慈济大学的中医学生一起参与。感谢宜兰大学生物电机工程学系以及宜兰中医师公会的邀请与安排!

13346541_10206454541462941_4635677128072157011_n

13315537_10206454541302937_3852519924226147987_n

点击收看讲座:

【讲座介绍】

汉代一两约等于现代15g之大剂量折算方式,已经得到学术界之认可,可是现代按照此一剂量折算方法使用「经方」(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药方)之医者仍然不多。李宇铭博士研究经方剂量理论多年,著有《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一书,在他的临床诊治之中,所有汤剂均严格按照原方以及原方剂量处方,其研究与实践恢复了经方原貌,颠覆灵活加减的观念,更还原了传统中医「一剂知、两剂已」的神奇疗效!本次讲座,李博士将介绍他的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心得。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李宇铭博士「望而知之谓之神」讲座(Youtube video)

2016年6月6日晚上,李宇铭博士于台中中国医药大学,主讲了「望而知之谓之神——《灵枢》明堂诊法的原理与示范」讲座,与两百多名中医学生与医师共聚一堂,展开了精彩的学术交流!

DSC09759

 

感谢学士后中医学系系学会、中医学系会同学的努力,将讲座拍摄录影,可供各位中医同道分享,交流学习。收看讲座录像请点击:【李宇铭博士望而知之讲座】(普通话)


此外,2017年4月 20日晚上于香港浸会大学以广东话主讲同一题目,讲座录影与大家分享:

【讲座介绍】

讲题:「望而知之为之神——《灵枢》明堂诊法的原理与示范」

《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为四诊之首,其中透过观察面部气色以断证之望面诊法,在现代中医几近失传。其实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之《五色》篇中,已经有面部与五脏六腑、头面肢节对应部位的明确记载,后世称之为「明堂诊法」或「五色微诊」。本次讲座,李博士将介绍他多年研究学习此法之心得,讲解望面诊法之基本理论,并且即场示范望面知病的看病方式。


【台湾讲座后同学感言】

老师您好~我最近几次有去听您的演讲,没能亲口跟您说,真的非常谢谢您带给我们这么棒的讲座!
您的专注、热情、诚恳让我深受感动,而对中医的热忱也让我更喜欢中医~
希望能在困顿或迷惘时,回想起这次内心的悸动。

—-

我想,各种诊法仍不离其宗,锻炼的过程和目标,去感受明了心性,发现最根本处
「其实没有事情困住你,是你自己困住自己」
如此真诚的医者,真的是一场好演讲~
想啊想啊想,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呢?

—-

听完老师今天的演讲收获满满,想起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觉得老师是一位很真诚、很替病人着想的医者,身为学生应当向老师多请益学习,再次谢谢老师!

—-

谢谢你远道而来台湾分享中医的心得给我们,演讲真的很棒,谢谢你。

—-

李教授,谢谢您这几天的演讲,我听了第一四五场,虽然仅仅还是个后中医的学生,但真的受您启发良多,实在感恩!法喜充满!

—-

谢谢老师加好友,也谢谢老师您带给我这初学中医的后辈一个心灵飨宴.不管是老师对中医的热情与研究精神,或是视病犹亲的医德,一直都很喜欢中医,听完老师的演讲更深深觉得中医很有趣.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也了解伤寒论等经典是应该要如何去学习,听到老师曾休学一年钻研伤寒论,让我也燃起想要效法老师钻研伤寒的斗志.希望将来学有心得能和老师讨论交流~最后谢谢老师~也祝您身体健康,晚安~

—-

在台中听了三场李教授的演讲,场场精彩,觉得李教授对于中医的热诚及待人处事的诚恳都是我们后辈要学习的,也很幸运能听到教授过去的学习经验,非常有收获,教授无私的分享与谦虚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非常感谢。

—-

老师您好, 我是中医系大三的学生。 老师昨天的演讲非常精采! 让我对中医再度燃起热诚! 老师谢谢您!

—-

李医师您好,我是中国医药大学的学生,前两天听了您的演讲:望而知之谓之神,获益良多。非常感谢您不吝分享自己的临床心得,您对中医的热忱是后辈的好榜样,再次感谢您!

—-

谢谢李教授昨日有趣的分享,上的好开心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能够有您这样的中医前辈真是我们的福气 🙂

—-

谢谢李教授精彩的演讲,能够把内经中的内容用这么生动且真实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真的是大开眼界!!!
希望您之后还有机会来台湾演讲交流!!!

—-

李教授,今天很感谢你回答我关于「中医学习教材的问题、还有当学生该怎么样面对」 真的觉得我的问题真的冰释了,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教材、师资,其实也是我们同侪相当烦恼的一件事,经过您的讲解与文章的提醒,我觉得我就是文末那个学心浮躁的人,谢谢您的点醒
这几天听了您三场演讲,真的收获良多,心境也为之一转,以前的我虽然爱中医,但学习上总有一种救亡图存的急迫、焦躁感,这次您不但给我在伤寒、内经明堂诊法的示范,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医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底气。十分感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