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肠胃即是寒?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有些人以为,吃了某些食物后,身体感觉寒冷,那种食物就是寒性食物,例如多吃蔬菜水果会感到身体寒凉,因此再误以为,生病的时候不可以吃蔬果。当然,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蔬果有这么多益处,生病时候反倒不吃,怎能加速痊愈?可是,为何不少人有这种误解?且听个中道理。

4880021543_fb9b4cba09_z图:Flickr

首先,蔬果并非必然是寒凉食物,蔬果也有寒热平和之分,例如荔枝龙眼榴莲性热,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实际上,大部分蔬果属于平和食物,不温不凉,显然不可以一概而论,因部分蔬果性寒凉则以为全部皆寒。

假设某患者并非过食寒性蔬果,却依然因饮食导致身体寒凉,究竟为何?其实,即使没有大量进食寒凉食物,也可以导致为胃肠虚寒!原因很简单:不论食物寒热,只要饮食过饱,结果亦可导致肠胃虚寒。

 

过饱亦可导致虚寒

 

中医理论认为,胃是负责「受纳」和「腐熟」水榖的场所,食物进入身体之后,首先在胃中消化,而胃消化食物需要依赖人的阳热之气。胃就好像是一个「锅」,而阳热之气就如锅下之「火」,只有锅装着食物是不够的,要煮熟食物必须要有火,如果饮食过饱,那么人体就需要加大「火力」去消化食物,若经常耗伤阳气则导致体内虚寒。

有趣的是,并非饮食温热食物过多,则体质必然变得温热,例如有些地区的人经常吃辛辣食物,却不见得该地的人全都体质偏热。同样地,饮食温热食物太过,只要是吃得过饱,耗伤人体阳气,尽管吃的是温热食物,结果亦未必能够化成人体的热气,可以理解为一种「虚不受补」,胃肠虚弱,吃甚么东西也消化不了,未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

进深而言,不管是哪种食物吃得太多,只要导致胃肠虚弱,气血化生减少,人就容易受到外来的寒气侵袭。受寒之后,又进一步加重了阳气之虚弱,形成体质虚寒。胃肠虚弱的人,连喝下去的水也难以消化,那就形成了「水湿痰饮」,亦即民间所说的「湿重」,亦可因为饮食过饱所致。还有更复杂的情况,当胃肠变得虚寒后,内部又可产生「虚火」,一个人体内可以有「寒湿」和「湿热」并存,实际上「寒热并见」的情况十分常见。所以香港人经常会说自己是寒底、热底、湿重,这跟我们的饮食文化,经常过饱有密切关系。

其实,如果只是少量的吃寒性或热性的食物,身体能够自己调节恢复平和,未必对人体有大影响。相对而言,饮食过饱所造成的身体虚寒,比吃寒凉食物的影响更重要。因此,当吃了某种食物之后觉得体寒,未必因为该食物属于寒性,更重要的是:「少吃为妙」。

 

载于2016年2月26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