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百岁的饮食法则

「长寿百岁的饮食法则」是李大夫主打讲座之一,曾于身心灵平台「义教易学」活动中多次主讲。

 

【讲座介绍】

 

懂得养生并非等于长寿,一般的养生方法未必能够使你活过百岁,如果自己很注意健康还经常容易生病,那就是用错养生方法了!中医的养生方法分为三大类,而三类之中又可分为三种层次,尤其需要按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够达致长寿健康。本次讲座,为你揭露长寿百岁的饮食法则。

 

讲座录音【点击进入Club O网页

 

亦有朋友将录音加上PPT制作成Youtube版本:

 

 

又于2016年11月「世界和平饮食亚洲巡回演讲(香港站)」主讲「素食为什么是长寿的饮食方法?」讲座(15分钟)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素食寒凉吗?——正确认识食物寒热

「素食寒凉吗?——正确认识食物寒热」是李大夫主打讲座之一,曾于香港、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多次主讲。

 

【讲座介绍】

 

你知道自己是「寒底」还是「热底」吗?怎样在每一顿饭调和寒热?如何判断食物的寒热?如何判断自己身体的寒热?吃素导致身体寒凉吗?生食蔬果寒凉吗?身体寒凉怎么办?如何进补?

本次讲座,李宇铭博士将会与你全面剖析饮食寒热问题,教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食物。

 

讲座录音【点击进入Club O网页

 

亦有朋友将录音加上PPT制作成Youtube版本: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李大夫与你讲健康人生

「中医与身心灵健康——李大夫与你讲健康人生」是李大夫主打讲座之一,曾于香港、台湾等地多次主讲,现每两个月在Club O主持一次。讲座除了介绍中医身心灵医学观点,会即场邀请现场参加者,透过面部诊法讲解如何改善健康。

 

【讲座介绍】

 

中医是身心灵合一的整全医学,认为各种肉体上的疾病,皆与心神灵性有关。

要得到疗愈,除了要解决身体的原因外,更要发现心灵上的原因;我们的身心又与人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要获得健康,更需要学懂如何做人,从改变生活入手。

本讲座李博士将会给现场参加者,透过直接面色诊断,解释疾病不同层次的成因,对如何疗愈给予人生指引。

留意日后活动详情,可见Club O网页:http://www.club-o.org/

以下为过往几次Club O讲座录音,收听录音请点击进入:

2016年12月1日

2017年2月16日

2017年4月6日

2017年6月1日

30734978644_3918ffe434_o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觉醒饮食

李大夫与Club O、香港素食会,多年来推广「禅食」、「觉醒饮食」的饮食方式,本页收录了相关讲座——

 

2016年素食嘉年华「觉醒饮食」讲座

 

 

 

2016年11月26日,于「世界和平饮食亚洲巡回演讲(香港站)」活动中,李大夫主持禅食午餐

 

在2017年3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正念DIY博览」之中,主持「正念饮食」工作坊,以下为工作坊的宣传片: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感恩天地》李大夫专访

李大夫在2017年1月到HKFEEL网台《感恩天地》节目,接受Happy妈、哈比访问,分为四节,见以下YouTube片段——

第一节:逆境学中医
第二节:断食养生
第三节:养心及养身
第四节:中医到底学什么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生病要戒蔬果?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有些人以为,生病时不可吃蔬菜水果,觉得蔬菜水果属于「生冷寒凉」的东西,生病的时候要禁忌。这种说法看似来自中医,但这与现代医学的常识不符合,蔬菜水果是富有营养的食物,生病时应该多吃才对!实际上,中医也没有反对人生病时吃蔬果,这是一些人对「生冷」的误解。

 

1481821_df5321b818666b577400d87171d9d35f

 

生病的时候,中医的确会嘱咐人戒口,生冷的食物是其中之列。可是蔬菜水果不等于生冷!这里需要说明「生冷」的概念,生冷是指未经煮熟以及冰冷之食物。生和冷是两类食物,以下分别说明。

首先说「冷」。冷就是指寒冷、冰冷,冷热是相对而言,指温度高低,这是相对于人体体温而言的高低。比如在冰箱拿出来的食物,冷饮、雪糕等,又或者冬季天气寒冷,即使没有放进冰箱的水果蔬菜面包糕点,都可以是冷的食物。另外,冷亦可指食物的「寒凉」属性,例如西瓜、雪梨性凉,但是在中医上「冷」的表述多指温度寒冷,如果是寒凉属性则直接称为寒凉。

冷是否会伤肠胃,也要看怎么吃、吃多少。如果一下子猛灌一杯冷水,胃就容易受伤,但是如果慢慢吃、慢慢喝,尤其是将冷的食物在口中充分嘴嚼,冷水在口中含暖,这样吃下去胃中已经不冷了,那就未必有问题。

 

生不一定寒凉

 

然后说「生」。生的食物主要指必须要煮熟的食物,没有煮熟就吃了,例如肉类必须煮熟,生吃很容易出问题;米饭必须煮熟,生米饭难消化。至于水果蔬菜,如果本身是「成熟」了,它就不是生的,可供食用,尤其是水果是各种食物之中最容易消化的,生病时宜多吃。只是不同水果有不同属性,个别病情有不同水果的宜忌考虑。

水果不等于「生冷」食物!「生」不一定就是「冷」的,冷是指食物的冷暖,生的食物也可以冷或暖的;就算从寒热属性来说,生的水果也有许多是温热性的,荔枝、龙眼、榴莲、芒果等等,生吃水果不会说就变得寒凉。再者,就算寒凉的水果,例如西瓜、雪梨,不会因为煮熟了而改变其寒凉属性(除非煎炸),如果煮过就变温热,那么中医就无法处方了!寒性中药经过煎煮了也还是寒性的。

蔬菜也并非寒凉的,蔬菜也有寒热属性之分,而更准确的说,大部分蔬菜都是平和的,就是不寒不热,适合人食用。有人以为蔬菜是绿色的,那就是寒凉的吧!实际上中医区分寒热,不是用颜色区分的,例如葱、韭菜、芫西等也有绿的叶子,也是温性的蔬菜。当然,的确有寒凉的蔬果,但不代表生病的时候就一定不可以吃,病也有寒热之分,如果属于「热」的病,吃寒凉的食物也可能有帮助。

 

载于2017年1月27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你有湿热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南方人经常认为自己有湿热,但是细问下去:这感觉是什么?却未必说得出来,或者人人说的特征都不一样。究竟湿热是什么?

1465943923_e4add09dca_z

图:Flickr

在中医上湿热两种邪气结合,病情相当繁复,需要看湿和热两者的比重,也需要看湿热的部位。比较多人讲的是「脾胃湿热」,一般怎么去判断?通常有四大方面:一,身体疲乏、四肢沉重;二,大便不通畅、粘滞;三,口干渴、但是不想饮水;四,小便黄,舌苔见黄色厚腻苔等等。

细想一下,这些身体不适,很多人都有出现啊!繁忙的社会生活,谁不觉得疲乏?如果再加点大小便不通畅,那就会给自己标签有「湿热」了!可是吃清热利湿的东西后,问题还是经常反复发作,这是为什么呢?

 

湿热并非原因

 

上述的湿热表现,虽然也是正确的,但如果只是以「湿热」去处理,那就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湿热」并非根本原因,以下逐一分析。

第一,疲乏、沉重,这虽然可以是湿气的特征,但是各种正气虚、气血虚弱之人,也可以有这感觉!如果要说身体有湿,那就需要考虑身体正气虚弱。

第二,大便不畅、粘滞,这虽然看上去有湿,但如果再问:为甚么大便有湿?这就跟胃肠虚弱有关,胃肠虚弱了不能「运化水湿」,喝水下去的水不能化成人体能使用之水气,那就变成湿了。

第三,口渴不欲饮,这也是代表胃虚弱了,胃不能「化水」,于是水就停留在胃,水不能上升就口渴,水停留在胃就不欲饮。当然这表面看是有水湿,但根本处也反映胃虚弱。

第四,尿黄、舌苔黄,这显然是一种热象,可是在中医上,热还需要分虚实,如果属于「虚热」,那么这个热的原因就是因为正气虚弱所引起的,治疗的时候不一定要清热,更重要是补虚,甚至需要用温补药。

以上说明均是强调,湿和热,可以只是一种「现象」,他们未必是根本原因,如果见到有湿热就清热利湿,那只是治疗了表层的问题,没解决根本。根本的原因要考虑哪种正气的虚弱、哪里虚弱,这就是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汉书·艺文志》中有一段话:「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文中提到,见到寒病却用了寒药治疗,是由于中等水平的中医,诊断不全面所导致。尤其是湿热患者,如果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寒,却只用了苦寒的药物治疗,虽然或可能治标,但是苦寒药却加重了正虚和寒气!其实,这种误治经常发生,我们都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不要伤害自己,那就要从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开始。

 

载于2016年12月2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感冒有什么忌口?——感冒的饮食调养

李宇铭博士撰文

 

  • 中医在患者生病时会提到不少饮食禁忌,常常要人「戒口」,这是否正确?又有哪些要食物禁忌?
  • 在中医经典汉代的《伤寒论》之中,对于感冒时的饮食禁忌,有明确清晰的记载,而且这禁忌是对各种疾病也有同样适用的,简单来说就是生病也应该要戒口的食物。
  • 这方面的食物一共有六大类,《伤寒论》的原文说:「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以下分别说明。

 

1.生冷

 

生冷是指未经煮熟以及冰冷之食物。生和冷是两类食物,这方面需要多加解释。

首先说「冷」。冷就是指寒冷、冰冷,冷热是相对而言,指食物的温度高低,这是相对于人体体温来说而言的高低。比如在冰箱拿出来的食物,冷饮、雪糕等,又或者冬季天气寒冷,即使没有放进冰箱的水果蔬菜面包蛋糕,都可以是冷的食物。

冷是否会伤肠胃,也要看怎么吃、吃多少。如果一下子猛灌一杯冷水,胃就容易受伤,但是如果慢慢吃、慢慢喝,尤其是将冷的食物在口中充分嘴嚼,冷水在口中含暖,这吃下去胃中已经不冷了,这就未必有问题。

另外,亦说指冷是指食物的属性「寒凉」,例如西瓜、雪梨性凉。《伤寒论》之中的「冷」是专门指温度冷热而言的,没有包含食物属性的解释。当然后来对于食物的寒热属性认识深入了,这方面也可参考。

 

然后说「生」。生的食物主要指必须要煮熟的食物,没有煮熟就吃了,例如肉类必须煮熟,生吃很容易出问题;例如米饭必须煮熟,生米饭难消化。

但是水果蔬菜不等于「生冷」食物!现在有些人误认为水果是生冷的,生病时不宜吃水果,这并不正确。首先「生」不一定就是「冷」的,冷是指食物的冷暖,生的食物也可以冷或暖的,而如果从寒热属性来说,生的西瓜不会因为煮熟了而改变其寒凉属性。水果自身如果是「成熟」了,它就不是生的,可供食用,尤其是水果是各种食物之中最容易消化的,生病时宜多吃。只是不同水果有不同属性,个别病情有不同水果的考虑。

 

 10981357_aa87733e59_o(图:Flickr

 

 

2.粘滑

 

粘滑是指胶粘或柔滑不容易消化之食物。

糯米是这类食物的典型例子,糯米饭是较难消化的食物,一般人健康人多吃也容易觉得饱滞。感冒或者生病的时候肠胃容易变弱,那就不宜吃难消化的食物了。除了糯米之外,其实许多谷类、豆类食物都一样,例如高粱米、粘黄米等,但这些米主要在北方多吃。

实际上,不少谷类如果精制加工之后,也会变成粘滑之品。例如普通的米饭,如果是糙米的话并非粘滑,但是去壳精制成白米,白米饭本身也可算是粘滑的食物!只是相比糯米没那么难消化(故此有些人生病的时候,吃白饭也不舒服,更喜欢吃稀粥)。例如燕麦做成粥,如果水不多、水干涸的时候,甚至可以粘贴在墙壁久久不掉下!甚至说,如果将稻米、麦做成面粉,加水混成一团之后,那也可以是粘滑的食物。所以,不少面粉类的制品,例如面条、面包、蛋糕、糕点、饼干,也可以是粘滑食物。这主要问题,如果水分不足,粘滑食物粘连停滞在胃肠道,不利消化与排走。

 

 

3.肉面

 

肉面是指肉类与面粉制品。面粉的制品刚刚在粘滑类别中已经提到,本节专门谈肉类。

感冒或者生病的时候,适宜吃素,不宜吃肉。这也是所谓「饮食清淡」的标准之一,不吃肉的原因,《黄帝内经》之中有说:「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慓悍滑利」,吃肉会导致「血气慓悍滑利」,就是血气通行太过,干扰自身血气的流通。

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凡是发热的病情也不宜吃肉。在《黄帝内经》说:「帝曰:病热当何禁之?歧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里提到,一个人得了发烧,如果稍为退烧的时候吃肉,那病情就会复发,如果吃多了更会出现各种后遗症,故此食肉是发热病的禁忌。

为甚么不能吃肉?过去有人解释因为肉类性温热,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中医上对肉类的认识,认为也有寒凉的肉,故此肉类的寒热并非最佳解释。主要原因,是肉类难消化,肉类也可算是「粘滑」的食物之一(想想看肉类的质感),肉类是各种食物之中,需要最长消化时间的食物,因此吃肉之后气血集中在肠胃消化食物,自然难以对抗外邪,加重病情。

 

11307416763_ceb2338a2b_z

(图:Flickr

 

4.五辛

 

五辛指一类辛味的食物,在《本草纲目》以韭、薤、蒜、芸苔、胡荽为五辛。但五辛味亦非一定只有五种,可泛指辛香刺激性之食物。

实际上不少治疗感冒的药方,都是由辛味的药物组成,辛味能够祛风,那么为何不可吃五辛食物?这是在《黄帝内经》种也有解释:「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薰之,营衞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这里提到一种「洞心」的病情,即是指心中好像有一个洞的空虚感,那就是心烦吧,所以传统说「五辛令人烦」,原因是生姜、韭菜等辛味食物,它会将胃消化好的气往上升,但它升的力量不够高,只能够到达心的下面,故此导致这种不适;如果辛味充足能够通畅一身气血,那才能出汗而感冒得愈。

因此在感冒的时候,一般宜清淡饮食,不吃各种辛味食品。如果要透过吃辛味食品来帮助出汗以治感冒,就需要注意剂量和吃法了。

 

 

5.酒酪

 

酒酪是指酒与乳浆、乳制品等食物,是两类食物。

先说酒。《黄帝内经》说:「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

酒也属于辛散之物,但其性通行太过称为「剽悍」,可以上下通行周身,故此可以导致利小便、亦容易出现胃胀气上逆、胸部气满等情况,生病之时容易因此扰动气血,影响自身痊愈。

再说酪。《说文解字》说:「酪,乳浆也」,酪即是奶,泛指各种动物的乳汁,例如现在常喝之牛奶,以及其制成品如芝士、乳酪等食物。在中医上,牛乳具有滋阴润燥之功,例如清代经典《温病条辨》说:「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主之」,就是指牛乳可以滋养津液,如果外感发热刚愈,胃干燥而出现口渴,可饮牛奶缓解;但是如果正在感冒或生病之中,喝下滋润的牛乳,那就容易导致胃滋润太过,难以消化,加重病情。

 

 

6.臭恶

 

臭恶是指具有异味、变坏之食物。当然这类食物其实任何时候也不应该吃吧!吃了容易坏肚子、消化不良。但很多人喜欢寻求刺激,吃一些有怪味的食物,例如臭豆腐、纳豆,还有一些醃制的食物等。

从中医上看,食物的气味会有不同属性,例如腐臭的食物五行中属水,腥臭则属金,焦臭则属火,骚臭则属木等等,这些气味都有不同的走向,尤其是腐臭和焦臭的气味分别属于水和火,一者上行一者下行,就像上述酒气一样影响气血流通,对病者来说会干扰自身康复,故为不宜。

 

 

总结

 

面对感冒,以及各种疾病的饮食禁忌也有一个共同大原则,很简单的两个字:「少吃」!

以上六大类饮食禁忌,都是要避免伤肠胃、难消化的食物。生病时无论吃甚么,也应该要少吃一点,因为如果肠胃要努力去消化食物,消化本身就要耗损气血,因此就缺少气血去抵御外邪,身体未能专心一致疗愈疾病。

在自然界也是一样,当动物生病时会自己少吃,甚至断食、不吃,人生病时也一样,很多时会没胃口,那就是身体想少吃不吃,是专心治病的信号。

在《黄帝内经》中说:「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歧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面对发烧的病情,经常在病后出现后遗症,例如出现疲乏欲睡、咳嗽咯痰,甚至肠胃不适等各种病证,这里解释了原因,就是因为发热严重的时候强迫自己吃得太多所致!

在《伤寒论》的最后一句更特别提醒:「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里提醒病初愈的时候,脾胃虚弱,如果勉强自己吃太多了,一方面容易有肠胃不适,更容易令人觉得烦躁。因此,尤其是感冒发热的时候,记得要「少吃为妙!」

 

重温香港电台《精灵1点》节目:「2016年9月21日 感冒的饮食调养」 文字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感冒要不要出汗?——感冒的生活调养

李宇铭博士撰文

 

  • 不少老一辈认为,感冒应该「焗一身汗」,究竟是否应该如此?

这可以说对、又不一定对!因为有不同情况。

在中医经典汉代的《伤寒论》之中,对治疗感冒,的确提出了用出汗的方法来治疗后世「感冒」的病证,还仔细论述到如何帮助汗出的方法,可见「焗汗」治疗感冒是有依据的。

7181664286_d862a6ed63_z

(图:Flickr

 

「焗汗」在中医上的术语称为「发汗」。并非所有感冒也必须要出汗才能治愈,有一些感冒是不可以出汗,又有一些感冒是不需要出汗也能治愈的,如此可以分三种情况:

  • 可以发汗而病愈
  • 不可以发汗而病愈
  • 不需要发汗而病愈

 

要说甚么时候可以汗出,首先要说明甚么情况不可以、不需要发汗?

 

不可以发汗

如果是典型的外感风热感冒,是不适宜采取主动发汗的方法。感冒见发烧、口渴,不怕冷为主要特征。本身已经出现口渴,代表身体的津液不足,继续发汗容易加重病情。

此外,如果病情转变深入,出现明显的热盛的病情,例如见高热、心烦口渴多饮,汗出多,不怕冷、怕热,便秘等。继续发汗恐怕加重病情。

 

不需要发汗

如果身体相对虚弱,感冒的过程病情同时深入了,要痊愈就不一定能见到出汗。这种情况十分多变,在感冒的过程中见到一些非感冒的专有不适,例如咽干、口苦、眼花、头晕、心悸、失眠、呕吐、胃腹不适、腹泻,小便不通等等,如果身体较为虚弱也不适宜发汗。这表示正气偏虚,邪气同时入内,故此就不能单纯治疗体表的问题。

这种情况也可以采取「发汗」的步骤(见后文),主要目的是让身体变得温热,但是不一定要见到出汗。

 

可以发汗

发汗主要是针对典型的外感风寒感冒,病情必须见发烧(或自觉发烧),同时见怕冷怕吹风,可有出汗或者不能出汗,或有鼻塞流涕、头痛、颈紧膊痛、气喘等不适。(需要鉴别没有上述不需要发汗的病证)

 

22043002_0ba8cc9222_o

(图:Flickr

发汗的方法

发汗一般是透过温热的药物、食物和环境,帮助身体出汗。

基本的发汗方式,有三个步骤:

  • 喝药(发汗治感冒的药方),或家庭一般可使用生姜汤,或者生姜配红枣煮水。
  • 接着喝热稀粥,要比较快的喝下去,一次大概喝下一碗。
  • 上床全身盖被子,覆蓋周身使之温暖而汗出。盖被子需要多久,视乎汗出程度。一般需要1-2小时。过程亦可同时睡觉。

 

发汗的要求与禁忌

  • 因为汗出的时候容易再受凉,发汗前首先要注意环境避免寒冷。例如夏天不要在冷气房间发汗,不要同时吹风扇等。
  • 若要汗出病愈,需要遍身持续汗出一段时间,即是并非局部汗出,也非只是一阵汗出。
  • 汗出需要微微汗出,皮肤湿润即可,不可「如水流般」,如果见到皮肤上有水珠,或者见到水滴出来则是太过了,容易伤害正气,反而加重病情。必须注意出汗程度!
  • 出汗之后,适宜擦干身,或更换衣被,或用爽身粉擦身。病愈之后容易「邪去正虚」,需要避免再度着凉复发。
  • 汗出之后可适当喝水、或喝热稀粥补充,但不宜猛灌,宜逐口喝下。
  • 发汗期间注意休息,别劳累,饮食宜清淡,宜保持温暖。
  • 小孩尤其注意,发汗过程中,如果遇到抽筋、神志不清,需要赶快就医。

 

FAQ 常见问题

  • 可否透过运动出汗?

也不是不可的,的确运动的出汗有时候也可以治好感冒,但是运动的出汗容易「大汗淋漓」,另外运动的时候也容易受风着凉,所以未必稳妥。

 

  • 冬天太冷难以出汗,可否用暖炉、电热毡帮助发汗?

透过外在热力帮助出汗,也是可以的,这就类似营造夏季天热的环境。但是这种方式一般比较干燥,也容易发汗太过,所以尤其要注重热力的程度。

 

  • 可否透过热洗澡、热水浴、泡温泉、焗桑拿来出汗?

这也是一类可以帮助发汗的方法,总体让身体更为温热是好的,但这些方法也容易「过热」,有时候不好控制温度;离开热水浴的时候,因为温差大而容易受凉;而且在水湿的环境之中,比较难察觉皮肤出汗的程度,所以需要谨慎使用的。

 

重温香港电台《精灵1点》节目:「2016年9月7日 感冒的生活调养」 (文字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迎风追梦【复兴仲景医学】

 

近几年来,我经常问身边的朋友:「你人生最想做的是什么?」「你怎样才死而无憾?」这问题我也一直问自己,直到最近这一个多月,我终于知道自己的答案。

photo_2016-12-27_20-07-43

我的人生使命——复兴仲景医学!

 

自从学中医以来,受到师长的熏陶,我一直将「复兴中医」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就如恩师李致重教授在《中医复兴论》说:「中医正处在即将消亡的边缘,也处在新的突破的前夜。」【中医为何消亡?可参考:香港人第三只眼看中医存亡

李致重教授年轻时已有复兴中医之抱负,为中医奉献所有生命,即使退休后仍为中医奋力呼吁,我深受感动!我们深信中医定能在当代复兴,是救治时代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之一,例如环境、心灵、政治等之问题,复兴中医亦即复兴中庸之道的中国文化思想,亦为修身治国之一途。

doc04350720160407131516_001

doc04350620160407131445_001

 

至于复兴中医的进路,自从大学三年级后,我就一直钟情于研究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医有四大经典,而张仲景的著作占了其中两部,可见这书在中医界的地位,可以说,如果要复兴中医,复兴仲景医学是其攻关要塞。

尤其是在大四之后,我额外花一年时间,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交换生,专心研读《伤寒论》;一直到读博士时一口气写了四部学术著作,至今我仍专注在《伤寒》经方的研究,已经有十多年了。过程中我经常在问自己,到底为什么我如此迷醉在这研究上?
三书未命名

 

 


【灵魂使命】

 

最近有朋友告诉我,怎样确定自己的灵魂使命?他说有三个条件:

  1. 这件事情你一直都坚持在做,并不是新的事情;
  2. 这件事情是利益众生的事情;
  3. 要做这件事情的过程虽然会面对艰苦,但会越做越感觉正确。

最后补充一点,当你找到这个灵魂使命,结果会怎样?如果你全身投入去这件事之中,上天一定会让你足够生活下去,甚至生活比以前更为富足!

我明白到,恢复张仲景的医学,是我此生的使命!仲景之书,自从一千八百年前面世至今,一直未被完全理解,有如珍宝藏在土里,虽然只是崭露头角,已经令医学界神魂颠倒,若果这宝藏全盘挖出,这将会是何等影响深远。

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是中医界的第一人物。如果《黄帝内经》是奠定中医基础理论的著作,那么《伤寒论》就是统一中医理论、使中医理论标准化的著作,建立整套中医整套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之经典,至今仍未有医家能出其右。

 

2011122015115020627

 

仲景之书有「活人之书」、「众方之祖」的美誉,是「中医之魂」,若要复兴中医,使中医重新兴盛,全面解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最为关键。

只因为这事情难度太大,千百年来,仲景书是最多注家的中医古籍,单是《伤寒论》的注家已达千家,现代研究亦以仲景学说最为活跃,可是至今依然未有满意答案,反因解释繁杂,令后学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余专于研究仲景学说多年,一直以来力求钻入仲景之初心,使我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只能不住赞叹仲景医学之奥妙,「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吾人以复兴中医为使命,而我的进路,是透过复兴仲景医学,誓愿此生复兴中医之辉煌!

 

DSC08016

 


 

【实践梦想之计划】

 

要复兴仲景医学,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众人参与才能成事。而我在当中的角色,主要为研究与教育,我替自己订立了以下两项目标,而以目标一为关键:

【目标一】

在未来2-3年,完成最少10部仲景医学的研究著作

 

出版著作题目包括:

1-2.《仲景原理——张仲景基础理论研究》(预计出版著作2部)

3-6.《仲景内科学——张仲景病证理论研究》(预算出版系列著作约4部)

7.《仲景脉学——张仲景脉法理论研究》(预算出版著作1部)

8.《仲景量效——张仲景14种常用药剂量功效关系研究》(预算出版著作1部)

9-10.《伤寒原意》、《金匮原意》(预算出版著作2部)入门读物、对原文直接解读

11.《伤寒温病论》(预算出版著作1部),以张仲景理论解释后世温病学理论

12.《仲景虚热论》(预算出版著作1部),以张仲景理论解释后世各种火热理论

 

另外,尚有多部《黄帝内经》理论研究、望诊研究,以及其他中医大众著作计划,待适当时机努力完成出版。

photo_2016-12-27_20-51-14

 

【目标二】

建立仲景学派,凝聚上百人的仲景医学研习、应用群体

 

除了上述学术研究之外,期间亦会积极推动教育、推广工作,例如:

  1. 拍摄网上免费课堂,让人人也可以进入《伤寒》之门
  2. 开设facebook讨论群组,促进学习交流
  3. 开办课程,讲授仲景医学精髓,提升水平
  4. 师承授徒,与门生一起研习仲景医学
  5. 临床实践,将仲景医学全面应用于今天

 

此外,我还有另一个梦想,创立「中医身心灵医学会」,旗下设立「中医生活书院」、「身心灵整合中心」、「中医经典研究所」。由于这梦想更大更远,而实践这梦的前提,必须要让仲景学派全面恢复,因此这梦将在未来两三年酝酿,凝聚更多有志者共同完成。

photo_2016-12-27_20-50-42

 


【如何达成?】

 

为了完成梦想,我已经递交辞职信,将于2017年3月中旬离开大学工作。未来2-3年,我要专心实践梦想!

 

每周工作安排具体计划:

每星期最少有3-4天专心闭关研究,其余1-2天门诊,或其他讲学、社会服务等工作。

 

大学老师虽然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当中繁杂事情太多,各种行政工作,以及外来加诸的框框,实在难以有时间专心研究。若要今生完成此梦,就必须要跳出来,专心才能事成,如《医门补要·自序》云:「医贵乎精;业贵乎专」。

为了完成这目标,我已做了充足准备。十多年来研究的基础,出版了超过一百万字的学术著作和发表四十多篇论文,喜见我的书已成为长销书多次翻印(李大夫著作);前几年更以仲景医学为题完成博士后研究,而以上计划撰写著作的题目,皆是博士后研究课题的延伸计划,只待进一步完成。过去这一切,均为我的梦想打下坚实基础,清晰指引我迈向下一步的人生路。

photo_2016-12-27_20-51-34

 

 

现在离开的决定,就好像当初花三年时间去北京读博士那样,专心追求学问,只是现在不同的地方,当初读博士是要为了进入框框,而现在则是跳出框框,创造自己人生。

2017年我将到36岁,这是我的本命年(鸡年),趁这时机,勇敢踏出一步,实现自己梦想。孔子云:「四十而不惑」,愿我能在四十岁之前,在仲景医学上进入不惑之境,完成使命,死而无憾。

 


 

【呼吁你的参与支持!】

 

诚心邀请您和您身边的朋友,支持我这个梦想!无论是经济上、物质上的支持,人脉关系、学术交流、经验分享等支持,你也可以为我祈祷,一起想象这个愿景实现,又或一两句祝福鼓励,这些都对我相当重要!

在此先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您的信念投入,定必带来更大的力量,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P_20161222_123605_vHDR_Auto

 

李宇铭

2016年12月27日

 


 

最后送上Prince Ea的短片,鼓励你也追寻自己的梦想!

 

「你人生最想做的是什么?」

「你怎样才死而无憾?」

Prince Ea – Everybody Dies, But Not Everybody Lives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