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医者水平有高低,《黄帝内经》将医生分成不同等级,比较其水平的特点。其中常分成三级,直接用疗效去说明三者的能力:「下工十全六;中工十全七;上工十全九」。这是说,初等水平的医师治病十个病人能够治好六个,中等的医师能十个治好七个,上等的医师能够十个治好九个。这段话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图:《信报》网页)
第一,古代对于医者要求相当高,初级的医生也要有六成的疗效,这很不容易啊!这其实是为了超越随机,如果十个病人治好五个,这基本上是等于二分之一机会,或者好、或者不好,这就是碰运气了!有些普通人不懂医术、不懂诊断,仍可透过一些疗法有这层次的效果,作为医者是不可以只靠运气的。
第二,上等的医者治病,也顶多是九成的疗效!其实这疗效已经相当高超了,可是上医也非十全十美,人总有一死,不是所有病也能治好。第三,在下工过渡到中工水平,也只是治好多一个病人,可是要到了上工层次,那就是突然飞跃了,能够治好多两个病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跨步!为甚么有这样的差异?
「中医」治人
医者分等之中,有一句名言叫做「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心」,这句话是回答以上问题的关键,指出医者关注角度与疗效的关系。初级的医师他们关注的就是「治病」,疾病的诊断辨别、如何治疗?这些都是每位医者的基本学习目标。
可是只懂得治病的医者,这最多是个下医!要到中等水平,起码需要懂得「治人」,所谓治人,就是将人当做成一个整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将全部看成一体。中医的世界观之中,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甚少只是一个地方生病,如果只是聚焦在「病」,眼光就太窄,未必能够诊断出疾病的原因。
顺带一说,在古代「中医」这个名词,就是指「中等水平」的医者,到现代「中医」才变成中国医学的意思,也的确要作为一个「中医」,最少也应该是「治人」层次的医者吧!前面提到《内经》「十个治好多少个」,也是讲治人的问题,而不是治病,一个人身上可以有多种病,都能治好才算真的治人。
上等的医师能够「治心」,那就是更全面看到整个人了,要看到这个人的心灵,包括他的情绪、思想、性格等部分。中医是一个「身心灵合一」的医学,治病治人也在身的层面,能够看到心灵层面的疾病原因,才是真正的治理全人,这就是为甚么上工能够疗效卓越的原因。因此也有一句话说:「上医治国」,如果一个人能够参透人性,治国自然并非难事了!明白医师的分等之后,你还想找「会治病」的医师吗?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朋友告知,本篇文章见贴于医院管理局的大堂)
【李大夫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