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哮喘有甚么忌口?——咳嗽哮喘的饮食调养

李宇铭博士撰文

 

  • 患有咳嗽和哮喘时,有甚么要戒口?

要回答此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中医对咳嗽哮喘的认识。

 8577590928_c37f0cbb99_z

(图:Flickr

 

咳嗽哮喘有许多成因

在《黄帝内经》之中有五脏咳、六腑咳等11种不同情况区分,而各种咳嗽也有共同成因,在《黄帝内经》的《咳论》专篇之中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

 

咳嗽的共同成因包括三方面

  1. 皮毛受邪气(各种邪气也可,可以是风、寒、湿、热等),从皮毛入肺;
  2. 寒凉饮食入胃,寒气再上至于肺;
  3. 「外内合邪」,外和内部的寒气相合,导致肺寒则咳嗽。

另外《伤寒论》对于咳嗽的成因解释,称为「心下有水气」,这与《黄帝内经》的思想相近,但用了不同的角度描述。由于肺受寒,导致水气停留在肺(或心下),则导致肺气不能通利而咳嗽。因此「咳嗽」的发生,本身是身体希望驱除「水湿痰饮」的方式。

 

哮喘的成因

传统上对于哮喘的核心成因认识,称为「宿痰伏肺」,可理解为咳嗽的进一步加重,若痰湿更盛,停留在肺,则可导致哮喘。哮喘可见呼吸气喘,喉中见哮鸣音为特征。

单纯有宿痰伏肺未必导致哮喘,但如果受到了各种外来的邪气(可以是风、寒、湿、热等),则引动内有的伏痰而诱发病情。哮喘病之所以有宿痰的成因,亦需要考虑五脏六腑各脏之虚弱,视乎不同脏腑之虚,在平素未有发病之时调养,去除痰湿,则是治本之道。

 

水湿痰饮之成因

无论是咳嗽抑或哮喘,痰饮的生成重在胃肠之虚弱。在《金匮要略》之中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痰饮的生成,首先在于胃肠之虚弱。

从中医的传统理论看,喝水到了胃里头,水也需要消化的!这传统称为「腐熟水榖」,又称作「气化」的作用。就是当水进入身体之后,胃就好像锅炉一样,能够将水煮熟化成「气」,水气就能够给人体流通周身使用。如果水化不成气,例如胃的火力不够,那就成为「一潭死水」,中医上称为「水湿痰饮」的病情,除了可以导致咳嗽咯痰之外,更可以有其他病如水肿、腹泻、肠鸣、湿疹、呕吐、鼻塞、流涕等等,周身各种不适。

因此容易患咳嗽哮喘的患者,尤其需要注重胃肠是否虚弱,以及有无各种脏腑之虚弱,导致身体内出现水湿痰饮的停滞。

 

咳喘病人的饮食调养宜忌

 

首先说饮水方面,需要注意两条原则

 

第一口渴时才喝水。口渴是身体需要喝水的反映,如果身体里面有足够水,那就未必需要喝水,多喝也是浪费,尤其是不想喝水的时候,不应该勉强自己。当然,如果预计得到自己即将要口渴,例如将要剧烈运动,那也可以提前先喝。不少人习惯一天定时喝水,或者没事也喝点水,例如到茶楼喝茶容易不自觉地喝,对于胃肠虚弱者则不宜。相反,尤其是容易患痰多咳嗽等水湿病之人,本身体内水湿已多,不渴的话则应少喝一点了。

第二喝水应当一口一口的喝。就好像吃饭一样,应该要仔细嘴嚼才吞下,喝水虽然容易吞咽,但胃虚弱者也需要逐步消化,故此应当像品茗一样,一口一口缓缓呷下,不宜一下子猛灌。尤其现在不少人以为,早上醒来灌一杯水下去,认为这样可以排毒,如果肠胃本身不弱者还好,肠胃弱者则容易产生水湿痰饮,未能排毒之余却反而产生了毒素。

以上说的,也是指向肠胃虚弱的人而言,对于胃不虚弱之人则不在此限。健康人一下子猛灌一杯水,或者不渴的时候喝各种饮料,也不见得有问题,也可算是对胃肠的一种锻炼,就好像现在许多人肚子不饿也能吃饭一样。只不过,人有没有这种需要,会否导致「浪费食水」?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喝水问题,详见《喝水也要消化?》一文)

 

饮食上需要注意避免寒凉

避免生冷、寒凉的食物。冷首先指冰冷的食物,生则是指未经煮熟的食物,或必须煮熟而未有煮熟的食物。水果蔬菜如果已经「成熟」,则不当作是生的食物。

另外寒凉亦指食物的属性,例如西瓜、雪梨偏凉,就不宜多吃。

饮食上,吃点辛温食物,生姜、姜母茶、甚至辣椒,可吃姜黄(咖喱)等

除了饮食上,当然生活上也要注意避免受凉,例如夏季冷气环境容易受凉,尤其需要注意!

 

19794831385_7c7e320a3e_z

(图:姜黄 Flickr

饮食上需要避免各种难消化的食物

各种粘滑、肉类、面粉制品、奶类食品,都较难消化,容易伤肠胃产生水湿痰饮,注意少吃。(详细参阅前一篇《感冒有甚么忌口?——感冒的饮食调养》一文)

 

饮食上尤其注意「勿过饱」

即使没有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只要饮食过饱,结果也可以导致为胃肠虚寒!

中医理论认为,胃是负责「受纳」和「腐熟」水榖的场所,食物进入身体之后,首先在胃中消化,而胃消化食物需要依赖人的阳热之气。胃就好像是一个「锅」,而阳热之气就如锅下之「火」,只有锅装着食物是不够的,要煮熟食物必须要有火,如果饮食过饱,那么人体就需要加大「火力」去消化食物,若经常耗伤阳气则导致体内虚寒。

有趣的是,并非饮食温热食物过多,则体质必然变得温热,例如有些地区的人经常吃辛辣食物,却不见得该地的人全都体质偏热。同样地,饮食温热食物太过,只要是吃得过饱,耗伤人体阳气,尽管吃的是温热食物,结果亦未必能够化成人体的热气,可以理解为一种「虚不受补」,胃肠虚弱,吃甚么东西也消化不了,未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

 

进深而言,不管是哪种食物吃得太多,只要导致胃肠虚弱,气血化生减少,人就容易受到外来的寒气侵袭。受寒之后,又进一步加重了阳气之虚弱,形成体质虚寒。胃肠虚弱的人,连喝下去的水也难以消化,那就形成了「水湿痰饮」,亦即民间所说的「湿重」,亦可因为饮食过饱所致。还有更复杂的情况,当胃肠变得虚寒后,内部又可产生「虚火」,一个人体内可以有「寒湿」和「湿热」并存,实际上「寒热并见」的情况十分常见。所以香港人经常会说自己是寒底、热底、湿重,这跟我们的饮食文化,经常过饱有密切关系。

其实,如果只是少量的吃寒性或热性的食物,身体能够自己调节恢复平和,未必对人体有大影响。相对而言,饮食过饱所造成的身体虚寒,比吃寒凉食物的影响更重要。因此,当吃了某种食物之后觉得体寒,未必因为该食物属于寒性,更重要的是:「少吃为妙」。

(亦可参阅《伤肠胃即是寒?》一文观点)

 

 

其他祛寒的方法

  • 锻炼身体,透过运动,让自己持续地微微汗出,是最好祛寒的方式。
  • 让身体更温暖:晒太阳、洗热水澡、生活环境温暖等。

 

FAQ

  1. 是否所有咳嗽也是只要祛寒即可?

不是!因为寒气在肺,只是共通的原因,但是还可以有不同的兼夹原因,例如寒气在肺,可以转化成热,或寒热并见;也可有其他风、湿、燥等气存在;也可以肺有寒之余,同时其他脏腑有病,因此治疗时需要兼顾考虑。

 

  1. 热气可否吃姜(或者其他辛辣食物)?

「热气」(上火)的时候,能不能吃生姜?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奇怪,众所周知,生姜属温性,热气怎可以吃?可是临床上,许多患者即使有热,在处方上依然加有生姜,患者有时候就会这样问医师:我有热气还能吃姜吗?不会加重热气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生姜的作用说起。

在中药学上,生姜算是一种中药,味辛、性微温。从寒热之性而言,首先它不是「热性」,我们只称它为「温」,而且是「微温」,就知道它的温热之性不算很强。生姜除了温能够散寒,还有辛味,辛能散能行,有助驱散风寒,通行气血。

生姜在一般情况下,能温脾胃而散寒祛风,但在中药方的使用下,如果配上各种药物,就不一定只是用在寒病上,即使在有热的病情也可使用!如果药方中寒性药较多,就会抵消了生姜的温性而只取其辛味。从这个角度来看,的确并非「有热气就不可吃姜」,前提是有配搭其他药物。

还有另一种情况,如果身体的热属于「虚火」,有些病情也可用姜来治疗!所谓「虚火」,就是指因为气血虚弱,体内自己产生的热气,既然成因是虚弱的话,治疗就不能只是「清火」了,治本需要补虚,有时补虚配搭上生姜,有助加强补益。

此外,血气虚弱之后就容易受到寒气侵袭,但血气虚弱者又容易产生虚火,这就形成了「寒热并见」,或者中医上称为「寒热错杂」的病情。在这种病情上,使用生姜就能够有助祛除寒气,如果寒气得以祛除,则人体的血气容易恢复,故此虚火最后得以自行消除。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姜也可以有「清热」的作用!

这属于中医上较为高级的理论,一般的病情下,中医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见到寒病就用热药,但是在个别的病情则是相反,可以是「热者热之、寒者寒之」,见到热病也用热药治疗而取效,上述的机理即是如此。

其实不单是生姜,各种温性的中药或食物,也有类似的情况,有热气的人是否就不可吃热性的食物或者药物?答案是:可以,又不可以!一般的医理认为是不可以的,就算在寒热错杂的情况下,如果单吃生姜,的确很可能导致热气加重,故此中医处方大多数都是配搭各种药物使用;但是在寒热错杂的病情,如果寒气是病的「本」,热只是「标」,有时候只需要用温热药治本,热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问医师:「我是否适合吃姜?」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最好就是自己试试吧!先从小剂量逐步尝试,找到自己适合的份量,觉得不适就停止或者减量,做自己的医生。

 

  1. 咳嗽是否不可吃甜食?

不少人认为咳嗽不可以吃甜的东西,认为甜的食物「惹痰」,这是甚么一回事?

在《黄帝内经》之中有「甘生脾」和「甘伤脾」的两种观点,实际上是「水能覆舟,亦能载舟」的道理,甘甜之味道本身可以补脾胃,但是甘甜味太过则可伤脾胃!伤脾胃生痰湿则可以导致咳嗽哮喘,例如《黄帝内经》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那么怎样才不会导致甘味太过?传统上例如谷类即属于甘味补脾胃的食物,亦即是米饭本身也有甘甜之味,那就是正常能补脾胃的。但是如果甜味太过的,尤其是各种添加了精制糖类的食物,那显然就是太过了。所以如果食物味道之中只是淡淡的甘甜味就还可,如果是明显太甜的食物,也是不宜多吃的。

 

重温香港电台《精灵1点》节目:「2016年10月12日 咳嗽哮喘的饮食调养」 文字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诺贝尔奖不是给中医?

【《信报》中大医论专栏】

1489081_29bc057b8474bb08cc82ec75c86017cb_620 (1)

(图:信报网站

 

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一位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家屠呦呦,可是自她获奖之后,中医界争论不休,争论这个奖项是否给中医药的荣誉?后来瑞典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的委员,清晰地表明:「屠呦呦这个奖不是颁给中医的,而是颁给那些从中医中获得灵感的科学研究者。」

这其实是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之中有一种药叫「青蒿」,它味苦而辛、性寒,能够清虚热、退暑热,治疟疾寒热。可是当屠呦呦,从青蒿这种植物之中,发现里面的成分「青蒿素」,认识它可以杀灭疟原虫,那就彻底将这种东西改变成西药了。

 

青蒿素不是中药

 

怎样界定一种东西是中药还是西药?很简单,就用它背后的理论根据,如果用中医中药理论认识的,是中药;用西医西药理论认识的,是西药。特别强调,如果用西医西药理论去认识一种中药(植物),那当然还是西药啊!

 

就好像中药之中,有薄荷、生姜、肉桂、姜黄,这些东西在外国也有,他们不会将这些东西叫「中药」,只是当我们用中医角度去认识它,它才是中药。一个科学家,从天然的植物之中提取一种有效成分,于是开发出一种西药,这最后当然是西医药的成就,如果背后是从中医药的知识带来启发,这也应该说,中医的智慧是有所贡献的。可是中医界所争论的,并非只是想「争一口气」,而是想要说清楚,甚么才是真正的「中医药研究」?

 

中医研究vs研究中医

 

比如你要称西瓜的重量,你会不会拿一把尺子去量度?又或者你要仔细观看月亮,你会不会拿显微镜去观看?当然都不会!同样道理,研究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中医的研究方法跟西医的研究方法不同,如果我们用西医的方法去研究中医中药,结果当然会变成西医的研究了,这可以称为「研究中医」,是将中医作为一个研究对象(object)去看待、去研究。

真正的「中医研究」,是指以中医药自身的研究方法,去认识人体疾病健康,认识天地人的关系。尤其是中医与西医的特点截然不同,中医着重整体、宏观,主要研究形而上之人;西医着重局部、微观,主要研究形而下之人。两者的信念南辕北辙,如果用西医的方法去研究中医,到头来只会改造了中医,将中医变成西医。

可惜的是,诺贝尔医学奖只是颁授给西医,还未认识到传统中医学的特点,如果有一天诺贝尔奖能够承认中医自身的科学性,这将是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进步。

 

载于2017年2月10日《信报》

 

李宇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的三大法则

过了立夏(每年的5月5-6日),夏天就来到了!

夏季生活有甚么注意事项?不妨看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提醒吧——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5275346931_5e8d923101_z

(图:Flickr

夏季天地之气旺盛,万物生机蓬勃,这时候,有三大生活方式尤其需要注意:

1)早起床

《黄帝内经》说「夜卧早起」,就是可以晚一点睡、早一点起床。

现在都市人普遍很晚睡觉,不过古人的「晚睡」应该跟现在不太一样,现在我们晚睡大概凌晨1-2点,古人的晚睡还是晚上10点11点吧(>_<)想想农村的生活就明白了。

至于早起,要多早呢?《内经》说的早起是指日出之前,夏季的日出通常是在5:30-6:00左右,这会觉得很早吗?还是要在日出前起床呢!其实,如果我们的卧室有窗户,早上有光线进入室内,一般人都会在日出前天亮的时候就自然醒了,只是不少人醒了之后还想继续睡吧。

2)喜欢太阳

《黄帝内经》说「无厌于日」,意思就是不要讨厌太阳!

对啊,很多人都不喜欢夏天的太阳,觉得太热了!容易浑身大汗,口渴烦躁。但是《内经》告诉我们太阳是好的哦!夏天的太阳可以帮助我们,祛除之前冬春积累下来的寒气,那样我们身体才能恢复健康呢!

所以,夏天适当的晒太阳,到户外活动,让自己出点汗,少点在冷气的环境之中,这都是顺应夏季特点的养生方法。

 

9302737655_9ecd555ede_z

(图:Flickr

3)不生气

《黄帝内经》说「使志无怒」,即是管理好我们的心志,不要发怒。

夏天这么炎热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心情烦躁的,容易遇到事情就心里不高兴,尤其如果这种生气是压抑著不释放出来,那对身体就更不好了,导致血气不流通,违逆生机蓬勃的夏季特点。

需要明白,夏季很容易因为环境原因导致自己有情绪,如果没有察觉就容易生气了!只要我们好好释放自己的情绪,不随便生气,我们才能趁著夏季这个充满动力的季节,好好活出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浪费人生,《内经》就形容这为「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秋冬病夏天预防

《黄帝内经》还提醒我们:「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夏季养生没做好,违逆了以上三大法则,例如夏季没有早起床,没有晒太阳,又在经常生气,夏季血气不流通,没有将身体的寒气祛除,那么到了秋冬天气寒冷的时候,当然就容易病了!为甚么城市人容易有鼻敏感、反复感冒、怕冷虚弱,都跟没做好夏季养生有密切关系。

以上三点说起来很简单,但也是都市人不容易做到的。夏天是应当多活动的季节,这就好像我们缺少运动锻炼,身体就不会强壮一样,我们都应该趁著夏天好好锻炼自己,令自己变得更健康!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饭水分离阴阳饮食法》

李大夫很久以前已经听说过「饭水分离」这种饮食养生方式,开始时觉得半信半疑,认为人们都习惯吃饭饮食喝汤,为何要分开?一直到后来听到出版社社长陈昭川老师(羽田氏)来香港主讲讲座,才明白到饭水分离的智慧!

这种饮食方式有助提升人体阳气,去除寒湿,尤其是针对各种肠胃病、水湿痰饮病情有帮助,例如容易感冒、鼻敏感、胃胀、腹泻等,对于强身健体有很好的效果,是一种人人也应该尝试的饮食方式。

 

getImage

内容简介

打破营养学说的局限,超越医学理论的视野
依循生命法则、创造生命奇蹟的终极养生之道

  韩国畅销百万册、台湾读者热烈分享的终极养生之道

依循生命法则、创造生命奇蹟的全新饮食概念
只要将吃饭、喝水分开,不但能治愈各种疾病,
还能减肥、皮肤变好、变年轻漂亮,获得新生命!

21世纪最震撼的健康饮食新概念
一种根据大自然原理所创造的自体治疗奇蹟
一条神奇的自然治愈和生命之路

用身体喜欢的方式进食、喝水,就能启动细胞无穷的再生能力
疾病自然治愈,获得新生命!

实施「饭水分离阴阳饮食法」奇蹟出现了!

  消除肥胖,变年轻变漂亮
  不但健康减肥、皮肤更有光泽;还有源源不绝的活力,彻底的丹田呼吸,让精神变好,专注力提升!

  强化自然治愈力
  提升身体自愈力,自然而然回复健康,远离各种慢性病、难以治疗的疾病和绝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肠胃炎、皮肤病、胆结石、肾脏病、心脏病、关节炎、骨髓炎、阻塞血栓性血管炎、骨骼疏松症、贫血、头痛、感冒……等。

  获得新生命
  身体和心灵澄净后,思虑就会变得更深邃,情绪变得更稳定,并且充满自信。

快来体验饭水分离阴阳饮食法的健康奇蹟!
实践后,每个人都能体验惊人的变化!

 

详细介绍请见网上书店【博客来


除了《饭水分离阴阳饮食法》这部书之外,还有系列图书,包括:

 

《无上命令:实践饭水分离阴阳饮食法》

getImage (1)

 

 

《饭水分离之四季体质养生法》

getImage (2)

 

 

欢迎收听陈昭川老师,多次来到香港Club O主讲的介绍会录音:

饭水分离简介(2016年4月23日)

「21日饭水分离体验」简介会(2016年9月17日)

饭水分离阴阳修炼法体验(2017年3月16日)

(陈老师以普通话主讲,广东话主持)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推广素食」是甚么?

【李宇铭博士撰文】

素食已经成为了新的潮流文化,全球引起了热潮,不少国家和地区,人们纷纷转投素食者行列。相比十多年前,在香港要成为一个素食者,人家可能认为你是个怪人,现在吃素已经给人正面、健康、环保、时尚的形象。

 

photo_2017-05-01_13-13-20

(图:2016年世界和平饮食亚洲巡回演讲活动,台湾心觉醒文教基金会以蔬菜制作的「素火鸡」)

香港素食会,创会至今20年来,一直努力推动香港的素食文化。香港是全球著名的「美食天堂」,同时也是全球肉食消费最高无肉不欢的城市,正因为这种原因,更加突显推广素食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说要「推广素食」,究竟是推动甚么?是推动慈悲心?健康生活?保护动物?宗教理念?……这些,都可能是素食的动机之一,我们要推动的并非因着各种背后思想,而是「素食」的自身,素食这一种饮食方式,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

进一步问,素食有这么多不同种类,你们是推动哪一种?例如有不吃肉的素食者?蛋奶素?纯素?食生?果子素?五辛素?海鲜素?瑜伽素?初一十五素?星期一素?弹性素食?……从林林总总的素食方式,可知「素食」实在难有一种定义。或者让我们回归最原始的理解,《说文解字》说:「素,白致缯也」,素即是指没有染色的丝绸,引申指简单、朴素、洁净,素食即最基本的饮食方式。

其实传统的素食,没有排除一定不能吃肉,对于一般大众而言,不一定完全吃素。传统中国人大都只是过时过节才吃肉,平时一般都吃素,这从最广义来说,也可以说中国人大部分是「吃素」的。如果能够回复这种传统的饮食方式,就算人们不是完全的吃素,相比现代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推广素食,某程度是由于现代人吃肉太过,导致各种问题产生,为了纠正时弊,素食才蓬勃兴起。现在不少人愿意成为严格的素食者,目的就是为了彰显理想,告诉人完全吃素也能够健康生存。其实,素食不在乎食物选择的定义,素食不是一种规条,素食是一种心态,朴素的程度因人而异,推动素食实际上是推动「素心」,这是各种素食动机的共同基础。吃素能够让人得到真正的快乐,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知足常乐」。

 

本文原载于2015年11月Club O会讯《生机健康》第116期

搜狗截图20170501131641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大笑能治百病?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有人说「大笑能治百病」,《圣经》也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笑为何能治百病?这从中医的角度看,也十分支持这一养生方式。

1551406_c40aeb8fa0378b634fe3bbc9af14081e_620

首先《黄帝内经》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就好像一个国家的君主一样,掌管一身健康。这是由于中医认为「心藏神」,我们的精神魂魄藏在心中,使我们能够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心神健康才能人生如意。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分别藏着不同的情志,其中心之志为喜,即是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直藏有喜悦,只是我们是否让这喜悦释放出来!《黄帝内经》又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里说的「膻中」,一般指胸中之处,也可以是心的另一个称呼,这里也是强调心是可以生出「喜乐」的!

《黄帝内经》还有一句重要的话:「喜则气缓」。人有七种「情志」:怒喜思悲忧恐惊,各种情志也会影响人的气血流通,七情大都有负面影响,可是唯独「喜」这个情志,是会使气血「缓和流畅」!亦即是说,当一个人有正面快乐愉悦喜欢等感受,就能够使气血流通,百病自然不生!这就是为甚么笑能治百病的道理。

 

以阳消阴

 

这种治病方法,是中医的「情志疗法」之中的最大原则,称为「以阳消阴」,由于其他情志也算是负面的、阴性的,而「喜」则属于最为阳性的情志,因此喜悦能够制胜各种情志问题。

当然如果要用笑来治病,不是只是「微笑」,而是要「大笑」才行,甚至哭笑不得更佳!由于社会文化影响,大部分人都不习惯大笑,其实笑应该要能收能放,可以随时笑出来。这里特别介绍一种活动叫「爱笑瑜伽」Laughter Yoga,在香港多处地方也有举行免费大笑集体练习,不妨尝试体验。

我们可以将笑当做是一种「运动」去看待,连续笑半小时到一小时,这运动量可真不容易啊!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是假笑,但好像运动一样,只要我们练习多了,熟能生巧,容易变成自然的笑、随心所欲的笑!

为甚么大笑到哭笑不得的样子,对身体健康的效果更好?一般流泪属于悲伤的外在现象,在《黄帝内经》中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如果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会引起「心动」,其后甚至摇动了五脏六腑!当然悲哀流泪过多会损伤身体,但是如果因笑而哭,这则是帮助五脏六腑的气血流通,是正面的影响,那就好像是给体内做深层的运动一样,帮助周身气血流畅,去除不通,百病自愈。

想要健康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多练习笑,人生也会因此改变。

 

载于2017年4月28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18157415_1690387971001818_6747697500389552543_n

图:信报Facebook专页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医缘」存在吗?

【《晴报》中大医说专栏】

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看中医要人夹人」,称之为「医缘」,就是病人是否跟医师有缘分,有缘的话就能够治好,无缘的话就治不好云云。

 

e89e4f43307147b2b84cf7386a9d5ac0

 

此说颇为有趣!首先,找西医看病,几乎没听过类似说法,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文化,这代表着甚么?如果是高水平的医师,应该大部分病都能治好,而不需看你是否有缘,当然或者可以说,他跟很多人都有缘!所以有很多患者光顾了。如此说,看中医要看医缘的原因,或许代表中医水平参差,不如西医般标准,故此要找好医师不容易。

但的确有时候,我们也感到跟某些医师特别有缘分,甚至有种情况,同一个药方,假设药物组成和药材的质量都相同,甲医师处方的效果总是比乙医师好!为甚么?因为看病治疗,并非只是吃药这么简单,医师跟患者的沟通,能否建立彼此互信,这已经是一个「治疗」的过程。

《史记》提到一句话:「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如果你不相信医师,就算他的药怎样对,也会降低疗效。现在我们找医师通常看他的资历,而过去都是看口碑,这些有时候都很「虚」,其实更重要的,信心都是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尤其是愿意给患者耐心解释病情、对改善健康提出建议的医者,弥足珍贵。

 

载于2017年3月16日《晴报》

李宇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注册中医师

 

photo_2017-03-22_09-55-20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为甚么同病异治?

【《晴报》中大医说专栏】

中医有一种特色叫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同一个感冒,可以用不同的药方治好。

为什么会这样?基本的解释,病可有不同的原因,同一个感冒,有风寒湿热等不同,也有深浅轻重,自然不是一个药方能治疗。

进深的说,所谓「同病」只是大概而言,实际上也不是真的同病,如果两个人的病情完全相同,在中医上治疗也是可以一样的。这里的「同病」是指主要的「病征」相同,但临床上的「病情」则未必。

例如感冒都有怕冷发热,但是临床上感冒还有许多其他不适,例如可以伴有汗出怕风鼻塞流涕咽痛咽干咯痰咳嗽气喘,甚至也可以有心悸心烦失眠胃胀腹泻腹痛便秘等等,当临床上多种病情同时出现,尽管感冒的主要病征一样,也不一定可以直接治疗感冒了,要顾及周身。

中医着重看「病之人」,重视整体;西医则看「人之病」,重视局部,这个「同病异治」的特色,很大程度是相对于西医而提出的,指在西医上的同一种病,中医上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的原因,是中西医的理论不同,对疾病的观察认识也不同了。中医的整全世界观,认为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难以有两个人的病情完全一样,所以「异治」就是如此常见了。

 

载于2016年12月29日《晴报》

李宇铭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注册中医师

 

第9期(2016 12 29)-为甚么同病异治_李宇铭博士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静坐能治百病?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能治百病的方法有很多,静坐是其中最值得推荐的方法之一。为什么静坐能治百病?这要从中医对疾病的基本认识说起。中医认为人的气血流畅,人即安和健康,相反如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甚至不通则病。

 

1498649_89a1da23f78c0811b71744ac0c847010

 

导致人气血不通的原因也有很多,而其中最为内在的因素是「情志」,亦即是人的情绪和思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指如果体内的正气充足,各种外来因素也不能侵犯你。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情志没问题,你的气血自然流通,那么就很少生病!

在情志之中,哪种情志会令人气血不通?中医上说情志有七种:怒喜思悲忧恐惊。实际上七情也可能影响人的气血流通,而最直接导致人气血不通的情志,就是「思」。

 

思生百病

 

《黄帝内经》说:「思则气结」,头脑的思虑、思想,使人的气好像打了绳结一样不流通了。中医又有另一个理论叫「思伤脾」,意思跟「思则气结」相近,由于脾的主要功能,是将人体中部的气血流通周身,如果有思则会导致中间气血不通,继而一身的气血也不通,气血不通则百病自生!

因此为什么静坐能够治百病?这已经不言而喻了!静坐的时候讲求内心平静,减少思虑,气血自然能够流通,百病不生。

思虑是如此普遍,是你我皆有的问题!思并非一种情绪,它是头脑中的思想,思想可以与情感无关,例如读书工作,就算只是做数学题,或者回忆起某个片段,只要头脑的念头生死,那也是思;只要头脑一想起事情,那样气血就会开始不通!这也是所以现代文明社会,如此多人体弱多病的原因。

当然不通有程度之分。例如压着皮肤也会导致局部气血不通,但是松开的话,气血就自然可以恢复流畅。思虑也是一样,当你头脑想东西的时候虽然会伤身,但是如果能够有更多时候给自己不思考,那样你的气血就恢复通畅,抵消伤害。

再者,思虑导致气血不通,容易产生各样情绪。就好像一条干道堵塞了,就容易牵连周边大塞车;当思虑导致人的气血不通,其他情绪也会受到牵连。就好像一个人有九件工作正在忙着的时候,别人再给你第十样小事情,可能你就会容易烦躁生气!但同样工作如果在你没事做的时候交给你,感觉就容易接受。所以,如果当你安静下来,其他情绪问题导致的疾病,也自然迎刃而解。

最后需要提醒,静坐是需要学习,不是只是安静坐下来就可以,好像「静坐抗议」并非不是真静坐。静坐讲求内心平静,需要方法与技巧,不妨找人学习指导,就好像做运动般多多练习,对自己健康有莫大益处。

 

载于2017年2月24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好消息】

李大夫邀请了两位台湾导师好友,22/7(周六)来Club O主讲一场静坐课程,机会难得,推荐给大家参与!

 

搜狗截图20170718120119

2

详见Club O会讯《生机健康》126期

报名留位,请与Club O联络:电话: (852) 2619 0000

Club O 地址:
香港九龙旺角亚皆老街80号昌明大厦7字楼FGH室(黑布街口入)
Room F, 7/F, Cheong Ming Building, 80-86 Argyle Street, Mongkok, Kowloon

办工时间:星期二至日中午12时至晚上7时,星期四及六延长营业至晚上9时(逢星期一休息)
电话: (852) 2619 0000   传真: 2619 0600
电邮: info@club-o.org  网址: www.club-o.org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35813553982
汇丰银行户口号码:804-8-004280 户口名称:Green Living Education Foundation Ltd.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怎样看素食?

「中医怎样看素食?」是李大夫主打讲座之一,曾于香港以及中国大陆多次主讲。

 

【讲座介绍】

中医反对素食吗?

中医认为吃肉蛋奶有甚么问题?

中医如何回应吃素不够营养?

中医处方一定要用动物药吗?

素食会导致寒凉湿重怕冷吗?

素食与长寿养生有何密切关系?

本次讲座,茹素多年的李宇铭中医师将与你逐一探讨。

 

 

讲座录音【点击进入Club O网页

 

 

本讲座亦在2014年素食嘉年华主讲一次「精华版」(45分钟)

 

 

于2015年初到北京大公网接受访问【普通话】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