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人生恐惧?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恐惧是人类皆要面对的深层情绪,以下介绍三种中医上克服恐惧的方法:

1692716_45ee980666eca6607f6c53406cfa4f19

(图:《信报》网页

以思胜恐

在中医上有五行相克的情志疗法,其中「土克水」的方法,即是以思克恐,那就是思想可以克制恐惧。

因为恐惧的基本原因是「无知」。我们害怕不知道的事物,例如有人会怕黑,但是通常在家中睡觉不会怕黑,只是在陌生环境会害怕,就是因为我们不熟悉环境;又如在家中门铃突然在夜半作响,门外却发现没人,原来天气潮湿导致电子零件故障,那就会觉得没甚么好害怕。

其实恐惧本身没有好坏正负,恐惧是有意义的,例如各种天灾人祸发生时,懂得恐惧,我们才会逃生;又如害怕读书成绩不好,影响日后人生,那样我们才会努力读书。当我们想清楚恐惧背后的意义,自然能够放下恐惧。

 

以喜胜恐

中医上「以阳消阴」的方法,透过快乐、喜悦、爱,可以消除恐惧!人类的最大恐惧是甚么?很多人会说——死亡。但人总有一死,死亡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在死之前,如果没有做到自己要做的事情,没有找到人生命的意义,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没有享受到爱……这些才是我们的最恐惧的事情。

这就像思胜恐的方法,只要想清楚我们人生最想要做甚么事情?想想如何活出真我?这样才是真正的爱自己,自然会令自己快乐!但是这跟思胜恐还有区别,因为人生的意义,往往不是「思考」可以得出来的,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我们的直觉去知道,我们真心喜欢甚么。

 

以恐胜恐

中医上「从者反治」的方法,就是透过面对恐惧,以恐惧消除恐惧!这其实也是思胜恐的另一种解释,要思考恐惧甚么,那就是「面对恐惧」了!有一句话说:「最恐惧的就是恐惧自身」,例如我们恐惧自己做不到某件事,那么就要问自己,做不到又如何?我们可能会有千万个不给自己做不到的理由,但是其实就算真的做不到,大部分事情也不会让你死掉!更何况死亡又有甚么好恐惧?

只要我们愿意放开对恐惧的执著,允许和接纳自己可以失败、可以痛苦、可以重头来过,那又有甚么可以令你恐惧?只要我们愿意深入进去恐惧背后的原因,穿过恐惧的障碍,恐惧就会自然消失。

要克服和面对恐惧,首先需要的是勇气。勇于面对恐惧、挑战恐惧,其实背后是要对自己有更大的慈爱,包容宽恕自己有恐惧,唯有我们自己愿意离开恐惧、放开恐惧,恐惧才会离开你而去。

 

载于2017年11月3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消除负面情绪?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人生在世,面对各种问题,内心总是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怨恨、愤怒、悲伤、痛苦、忧虑……当这些情绪生起来的时候,怎样可以帮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释放出来?

1673420_267f3f382113318c69f8a668ce8dbed4

(图:《信报》网页

在谈如何解决之前,首先要知道:负面情绪是不能以负面情绪去抵消的!换句话说,「负负得正」的数学公式在这里是不成立的。

 

光明消除黑暗

就像黑暗无法驱除黑暗一样,唯有光明可以消除黑暗,负面情绪也是无法驱除负面情绪的。这在中医上称为「以阳消阴」的情志疗法,就是透过正面的情绪可以消除负面的情绪,这是情志疗法中的一大法则。无论是自己有负面情绪,抑或别人有负面情绪,处理方式都是一致的。

最正面的情绪,那就是快乐、喜悦、爱!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藏神,在志为喜」,我们的心神,掌管身体与生命健康,而心中又藏着喜悦,只要将我们的心打开(开心),让心中的喜悦自然散发,流遍周身,负面的情绪就自能消除。亦即是说,爱可以消除一切纷争!

各种情绪也是一种气,是气的不同流通方式,我们可以将气转化,就如将寒气转成热气那样,我们也可以将负面情绪转变为正面的情绪。例如当生气发怒的时候,只要我们意识得到,其实可以随时将之转变为快乐,试试看吧,不开心的时候,尝试大笑一分钟,不消一会,保证情绪立即转化!

 

黑暗并不可怕

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方法:面对黑暗,其实并不需要驱除黑暗,因为黑暗本身并不可怕。就好像夜间是黑暗的,日间是光明的一样,这只是自然规律,没有对错之分,所谓「负面情绪」也是一样,只是一种情绪而已,本身情绪并没有好坏、正负之分。

这种方法具体怎样应用?例如发怒的时候,首先不需要觉得这是「负面的」情绪,告诉自己这只是情绪而已,要好好的去面对它,深入到这个情绪之中,体会这是甚么原因导致?当我们明白到自己的愤怒,其实是自己没自信、恐惧的反应,原来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的问题,那么愤怒就自然消除了。就像见到社会的不公义,令你义愤填膺,这种怨愤情绪背后,也代表着自己的无力压抑感,也是你希望改变的力量,只要我们能够将情绪转化为动力,那就不会沉溺在情绪之中。

这在中医上称之为「从者反治」的方法,就是当我们面对一种情绪,例如恐惧,我们还是要深入地进入恐惧之中,不要逃避它,更是要勇敢面对它。当你认识清楚情绪背后的原因,情绪就自然平伏了。

情绪只是一个信号,并不是原因。要消除「负面情绪」,根本就是要消除对「情绪是负面」的想法,真诚地接受自己,放下好与坏的执著,自然回复内心平和,烦恼自消。

 

载于2017年10月9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秋季要防湿?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秋季时节,人们都觉得天气干燥,需要更多滋润,可是在《黄帝内经》之中,却反而提醒我们要避免秋天感受湿气,究竟为甚么?

 

1667888_1c7df66338c2ddfc1ce0da2aacb6da21

(图:《信报》网页

 

《内经》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是《内经》对于四时疾病发生规律的一句名言,秋天的对应之气是「燥气」,可是这里为甚么提醒我们,秋天要提防湿气?这段话有很重要的意思,因为咳嗽是冬天很常见的病证,原来成因是因为秋天受湿气所导致的!要预防冬天咳嗽,就要先从秋天的养生入手了。

许多人每逢冬季就容易出现感冒、咳嗽、哮喘、鼻敏感等病证,这跟秋季的养生方式有密切关系。此外,《黄帝内经》还有另一段话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同样首先指出了秋天受湿气,是日后出现咳嗽的主要成因,这段话提醒咳嗽不一定局限在冬天,四季皆可见,更指出可发展成身体萎弱、昏仆等严重疾病,因此秋季养生实在需要我们重视。

 

滋润太过

大部分地区秋季也是气候干燥的,那么湿气从何来?从环境来说,由于秋季天气干燥,人们很多时候喜欢加湿,例如使用加湿机,或者用滋润护肤膏,这是从外而言;从内而言,秋天很容易让人感到口干舌燥,因此人们习惯多喝水、吃喝滋润的饮食,太过则会使体内湿气过盛。中医的基本观点,凡事过犹不及,做得过头亦非好事。

秋冬的气候特点,虽然外在环境的湿气减少,因而变得干燥,可是水分并非消失了,而是由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收藏,不够温暖,因而导致水湿难以散布化开,减少弥漫在空气之中,于是水就藏在下部、地下。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亦是一样,虽然秋冬时体表会比较干燥,可是人体内并非一定缺水,只是体内的水较难散布出表面,如果再加上喝水太多导致体内湿气过盛,那就可以产生咳嗽诸证。

 

冬病秋防

秋天感受湿气,其后果并非即时出现,而是影响下一个季节。秋天滋润太过,就会导致冬天出现咳嗽,这亦是《内经》对咳嗽的认识,认为是肺和胃受寒就会导致咳嗽,进深言之,平时滋润太过导致胃虚弱有寒湿,到了冬季时再导致肺受风寒,内外相合,那就会产生咳嗽。

冬病秋防,为甚么《内经》特别提醒我们这句话?正是因为,这是普遍人容易出现的心理,体弱者到了秋季,习惯不断去滋润自己,犹如临渴掘井,此非上佳之法。那么秋季干燥如何解决?基本的养生法则是「流通」,让身体内的水能够流通出外,这就适宜稍做运动汗出,让血气流通;避免滋润太过,需要注意避寒,保暖亦不宜太过;喝水勿太多,喝水宜一口一口地喝,不宜猛灌。

 

载于2017年9月29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你觉得燥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人觉得自己「很燥」,尤其是到秋天的时候,干燥的感觉特别明显,干燥可以是局部的干燥,常见口干、咽喉干、嘴唇干、眼睛干、鼻子干,也可以是整体的感觉,周身皮肤干燥,毛发干旱,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等。

 

1646753_017513748ff6d3730733c815c82138dc_620

(图:《信报》网页

 

人为甚么会燥?通常最直接的原因,认为「燥」本身是一种气,「燥气」过盛则会导致干燥。传统中医的理论认为,致病的邪气有六种,分别为:风寒暑湿燥火。燥是其中一种邪气,是秋天的主气,是一种「肃杀之气」,在秋天的时候使万物干燥枯毁。

 

燥的两类成因

可是,燥邪直接导致干燥,只是其中一种解释,中医理论相当有趣,同一种现象可以有多角度的认识,「燥」正好是中医自古以来讨论颇多的题目。许多古代中医认为「燥并非只是因为燥」,最简单的解释,燥是指干燥,就是之人体内的水、津液缺乏了,那就自然会干燥吧!所以燥的根本原因,是身体的水湿不足够,或者这些水湿不能够流通到不同的地方去。因此,也有医家认为,燥邪本身是「不存在」的,其实是人体内的水不足够,那就出现干燥的现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要解决干燥,就要看身体内的水湿是否「足够」和「通畅」这两大类原因了。如果是水湿不足够,当然补充水湿就是最好方法,中医上通常称之为「滋阴润燥」、「补津液」等的方法。但是,有时候并非只是因为水湿不足,例如常见的是身体内有热气,热气耗伤了水液,这时候除了要考虑补津液,更重要是清热,这样才能治本。

 

燥也因为湿?

水湿「不通畅」是另一个常见成因,这就是指身体内其实有足够的水,只是因为不通了,就好像水管不通,就算你的水箱有水也流不过去。

这也好像是秋冬的时候,自然界为甚么会干燥起来?是自然界的水不足吗?当然从现象上看,好像是空气中的水不足够了,可是从整个地球的角度来看,水并非消失了,而是水去了别的地方,例如因为天冷,水就沉降了,储藏在地下,甚至结成冰了。

同样道理,人体内如果虚弱了或者受到寒气,导致水湿停滞,水不容易流通到其他地方去,也可以导致某些地方的干燥感觉。常见的例如因为肾虚受寒,导致水停在人体下部,水不能够往上走,因此就容易口干口渴。这时候的治疗,就不是再用滋润的方法了!也不可以用清热的方法,而是倒过来,需要用辛温的方法,让水流通就自然解决问题了。

总而言之,各种原因也能够导致燥,水湿停滞也可产生干燥!这也好像是现在温室效应的气候变化,某些地方出现水灾,却有某些地方干旱一样的道理。

 

载于2017年9月1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夏季要热一点?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夏季天时暑热,要避免中暑,是一般的常识。可是,所谓过犹不及,如果夏天只是避免过热,经常在清凉的地方生活,那样对健康也未必有利。

1623372_019715d07b84f73859619ba50b9f7388

(图:《信报》网页

 

传统中医对于夏季的养生,相当有智慧,例如在《黄帝内经》之中,对于夏季的养生要点,特别说了四个字:「无厌于日」,意思就是不要讨厌太阳!对啊,很多人不喜欢夏天的太阳,觉得太热了!容易浑身大汗,口渴烦躁。《黄帝内经》却告诉我们,夏季的太阳是好的,这有什么好处?

 

夏季祛寒好时候

夏天的太阳可以帮助我们,祛除之前秋冬春积累下来的寒气,那样我们身体才能恢复健康。一年之中,尤其是冬季的严寒,使身体内累积了寒气,怎样好好驱除它?春夏天气暖和炎热之时,正是最好时候!

传统上认为春夏是登高、郊游的好季节,夏天适当的晒太阳,到户外活动,让自己热一点,身体的寒气自然去除。可是,通常很多人会问,夏季多去晒太阳的话,不怕中暑吗?

是的,这里不是叫人猛烈去做,还是那句「过犹不及」,凡事不要太过,做到自己能够承受的程度就好。尤其是体弱者、生病者,通常先注意的是「不要过热」、「消暑」,适可而止就好;让自己「热一点」的方法,属于锻炼的强身方式,较为适合无病者,中医称之为「治未病」。

 

夏季出汗好处多

夏季去除寒气的方式,最佳的方法,是让自己好好出汗!想想看,身体内的寒气,要透过甚么样的方式离开身体?除了直接透过热气往外散开,也可以透过各种「排水」的途径带离身体,包括出汗、流鼻涕、咳吐痰、大小二便等等,其中出汗是最全面的途径,可以祛除身体各个部位的寒气。

怎样可以让自己出汗多一点?做运动是直接的方法!在夏天这炎热的季节,就算不怎么活动,只是坐着也容易出汗了,如果再加上一点运动,那就更容易出汗。甚至也有人夏天去焗桑拿、泡温泉,那是更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当然这也不是人人也能做到了。

另一方面,夏季不宜经常在寒冷的环境中!按照中医的理论,春夏秋冬、生长收藏,顺应夏季气候,热一点才是顺应自然。可是如香港这大城市,大部分商场、交通工具上的冷气也相当冷,除了容易受寒之外,也不利身体热一点,违反自然规律,不能祛除寒气之余,更容易令身体受寒。又如很多人晚上习惯开大冷气睡觉,却盖上厚被子,夏季时人的皮肤毛孔疏松,比冬季更容易让寒气有机可乘。

如果夏季还要受寒,那么这些寒气就很难再有机会祛除了。于是很多人一年四季也在反复感冒、鼻敏感,容易生病,这跟夏季「不够热」有密切关系了。

 

载于2017年8月4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的三大法则

过了立春(每年的2月3-5日),春天就来到了!

春季生活有甚么注意事项?不妨看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提醒吧——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8587966698_f84d735ff5_z

(图:Flickr

冬去春来,正是去旧迎新的季节,这在《黄帝内经》称之为「发陈」,就是将陈旧过去清除,这时候天地万物逐步呈现生机,自然界万物恢复繁荣。在这个转变的时期,人就要与冬天的生活截然不同了!在《黄帝内经》之中对于春季的养生,提出了三大法则:

 

一、夜睡早起

原文说:「夜卧早起」,相对于冬天应该是要「早卧晚起」,要多睡一点,春天则是截然相反了,提醒我们要睡少一点!实际上冬天刚去,春天刚来的时候,人还是很想睡觉的,这一般称之为「春困」,就是春天天暖了,加上有时气候潮湿,很容易想昏昏欲睡。究竟要多早起床?在冬季的时候必须要等候日出才起床,春季的时候,就应该在日出左右的时间就起床了,通常春季的日出时间大概在7时左右,逐渐适应早起床的习惯。

《黄帝内经》提醒我们,春季需要启动人的生机,因此需要多点活动,如果睡得太多,那就没有顺应自然之气了。所谓「久卧伤气」,睡得太多反而会感觉疲累,应该在睡醒之后做一点活动,原文建议「广步于庭」,就是在庭院中散步,让自己身心舒展。

 

二、放松身心

经过了冬季的严寒,人的心底总是有一种生活作息谨慎的心态,到了春季就开始放松了。原文说:「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季的时候可以穿宽松的衣服,把头发松开(古人会束起头发),可以让自己的身心感到放松,而不如冬天的拘紧,要穿这么多衣服。

这方面其实也要看气候的,春天人的皮肤毛孔开始比较疏松,加上初春的时候乍暖还寒,转换季节的时候如果不慎穿不够衣服,体弱者也容易生病。因此民间有一句养生彦语说:「春捂秋冻」,就是春天还是适宜多穿衣服,不要一下子因为天暖了就突然换夏季的服装;而秋天就适宜穿少一点,让身体慢慢适应寒冷。

 

三、春宜吃素

原文说:「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这一段话提到我们不宜杀生,这是由于春季是万物生机复苏的季节,应该顺应自然之气,首先不宜违逆,因此我们应该允许生机出现,而不应该在万物刚生长的时候就伤害它。因此,除了不杀生,也要多给予、勿掠夺,多奖赏、勿惩罚。

这在生活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饮食,春季是吃素的好时候,首先春季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开始能够种植出来,因此各地的春节都有「咬春」的习惯,亦即吃「春饼」,里面都是新鲜的蔬菜为主,让人享受春季鲜嫩美味。

春季就好像一日之中的早晨,早上人的胃口还比较弱,一般也是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所以大部分人早餐也是会选择素食的食物。一年之中的春季也是一样,是人体内肠胃之气复苏的时候,身体的气血尚弱,由于吃肉比较难消化,宜吃素对健康比较有益处。

 

 

夏季病春预防

《黄帝内经》还提醒我们:「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如果夏季没有做好养生,肝就容易受伤,这在春季的时候或许未必感受得到,但是到了夏季的时候就因为身体气血不足,就反而容易受寒得病,例如夏季常见的肠胃病腹泻,或者普通的感冒咳嗽,这些也是因为跟春季没有做好养生有关。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的养生十分重要啊!

 

春季养生法则的重点是一个字:「生」,即是生长、生机,让我们的身体和心志逐步的动起来,这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过渡到夏季,这一个充满动力的季节之中,能够有更多力量去享受人生!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望而知之谓之神:明堂诊法课程

李大夫研究望面诊法多年,常能透过望诊推断病情。这次课程将会讲授《灵枢》明堂诊法,介绍望诊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方法。课堂着重实践练习,务求让学员「开窍」,掌握望诊的观察与训练方法,提升诊察能力。

 

李大夫经常举行望诊讲座与工作坊,如欲了解他的望诊理论,欢迎收看讲座影片,分别有2016年台湾中国医药大学的演讲,以及2017年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

望而知之谓之神——《灵枢》明堂诊法的原理与示范

DSC09769

 

【李大夫弟子入门课程:明堂诊法】

课程共四堂课(每堂课2.5小时,包括1小时理论、1.5小时练习;共10小时课堂)

第一堂:基本望诊气色理论,常色与变色

第二堂:分部观察练习,各部位定位方法

第三堂:观察面部与五官形态,望神练习

第四堂:望诊综合运用,从望诊推论三诊

 

上课时间安排:

第一堂:1月23日(周二)晚上 1930-2230

第二、三堂:1月28日(周日)下午 1430-1730 & 晚上1900-2200

第四堂:1月31日(周三)晚上 1930-2230

欢迎提前15分钟到场与老师交流

地点:佐敦,香港童军总会(具体教室在确认报名后公布)

 

对象:李大夫的各类弟子

如非弟子,欲参加课程,需要首先申请成为记名弟子,如获初步接纳则可参与课程,完成四堂课后则自动成为记名弟子。

 

人数:70人(场地位置有限,额满即止,先到先得)

费用:中医师1000元,中医学生400元(老师义务教学,扣除场地费用等成本后,余数拨入弟子基金)

获李大夫确认录取者,学费于课程第一天缴交。

 

 

报名方法:请进入填写表格报名,接纳申请将会收到电邮通知。

弟子报名或申请成为弟子:【按此报名】(已经截止报名)

 

如有查询,请直接与李大夫联络:【李博士中医教室】

截止报名日期: 2017年12月23日(周六)


IMAG5389

【李大夫招收三类弟子】

 

李大夫每年将会两次公开招收弟子,于2017年9月招收了首批弟子共86人,现招收本年度第二批弟子。注意:本次招生只招募最多20名记名弟子。

 

招收弟子对象:中医学生(本科或以上)、中医师

三类弟子分别为:记名弟子、入门弟子、入室弟子

各类弟子的概念、要求与招收条件,请参阅【弟子园地】

 

(发出通告:2017年11月26日;12月28日更新)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黄帝内经》冬季养生的三大法则

过了立冬(每年的11月6-8日),冬天就来到了!

冬季生活有甚么注意事项?不妨看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提醒吧——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3199201239_80d0c972c6_z

(图:Flickr

 

冬季天地之气趋于收藏、闭藏,大自然可出现冰天雪地、万物干枯的景象,这是由于阳气的收藏,藏于大地之下,人体亦相应,养生的首要法则是,减少对阳气的干扰。冬季的生活方式要比秋天更加收敛,而与夏季外向的生活截然相反!在《黄帝内经》之中对于冬季的养生,提出了三大法则:

 

一、早睡晚起

 

原文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是一年四季之中,最宜睡多一点的时候!应当早点睡觉、晚一点起床。这里没有提到要睡多久,但有一个提醒,应该在日出之后才起床,而相对于之前三季,则是应当日出之前起床了。

 

平常我们都提倡「早睡早起身体好」,到了冬天确是不一样,应当「早睡晚起」,这是城市人所不习惯的,因为生活工作的关系,往往一年四季都是一样的生活规律,可是顺应四时的健康生活,到了冬天应该要刻意减少工作,早点上床休息,那就减少耗损人体阳气,顺应自然规律。

 

二、避寒少动

冬季是收藏的季节,就好像人一天之中有工作时,也有睡觉休息的时候,冬季就像是一天之中的晚上,应当减少活动,更多休息。

 

原文说:「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在生活中,冬季寒冷,要避免受寒、注意保暖,这虽然是基本常识,但其实也不容易做到!因为人并非在冬季就要冬眠整天睡觉,冬季还是需要工作活动,这是一种「动态平衡」,需要活动但也避免太过。

 

这里提到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无泄皮肤」,这可以理解成运动应该避免「出汗」,尤其是出汗之后毛孔疏松,正是容易受寒的原因。当然现在很多人冬季还会去做运动,身体强壮者其实也是可以的,身体弱者就要注意运动后的保暖避风寒了。

 

三、减少思虑

原文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冬季要收藏的,不单是身体活动减少,而是身和心也要减少耗损,头脑的思想也要放缓,想得多也是一种精神劳累啊!这段话的形容很有趣,「志」就是心中而念头、记忆,《内经》提醒要让自己的思想念头减少,需要藏伏起来,就好像所有事情已经明白、已经得到了那样,不用解释甚么。但人怎么会明白一切?其实,更重要是放下「执著」,想不通其实是无所谓的。

 

这也是都市人不容易的事情,人们一年四季也要工作,到了年底很多时还是更加繁忙。其实《内经》也没有叫人甚么都不想,或者也是提醒我们要「活在当下」,减少想着过去、未来的事情,专心做好现在,感恩现在已经拥有的东西,减少欲望,也就是这段话的精神所在。

 

 

春季病冬预防

《黄帝内经》还提醒我们:「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如果冬季没有做好养身,肾就容易受伤,容易出现腰膝酸痛、小便不利、水肿等毛病,也可以得到寒冷的病证,怕冷、手脚冰冷。冬天没有养生好,不单当季出现问题,更会导致春季出现毛病,到春天身体软弱、百病丛生。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开始已经不健康了,怎么可以舒服活下去?

 

冬季养生法则的重点是一个字:「藏」,身心也要收藏,让自己闭藏起来,无论生活作息,社交、运动、思想,也减少活动。所谓「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好好过冬,是为了下一年冬去春来的时候,积蓄更多力量去有一个好的开始。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冬天的严寒,提醒我们要好好爱护自己。

 

 


「望神疗愈师」系列课程

 

你希望可以读懂自己身体,看懂他人的疾病吗?

你希望可以看穿别人的心神、情绪、性格吗?

你希望可以疗愈自己、疗愈他人,成为一位疗愈师吗?

你希望获得终极健康吗?

李宇铭博士精心策划「望神疗愈师」系列课程,以冀推广整全医学概念,透过学习「中医核心理论」、「望诊方法」与「形神医学」等三大范畴,从而掌握如何透过望神而疗愈自己、疗愈他人。

fb-%e5%b0%81%e9%9d%a2%e5%9c%96_%e6%9c%9b%e7%a5%9e%e7%99%82%e7%99%92%e5%b8%ab%e7%b3%bb%e5%88%97%e8%aa%b2%e7%a8%8bsmall

望神疗愈师系列共有三大课程,包括两个必修课程与一个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1. 中医形神医学基础(5堂课、15小时)
  2. 中医望诊基础:《黄帝内经》明堂诊法(5堂课、15小时)

 

选修课程:(以下两个课程之中二选一)

  1. 上医养生法理论与应用(6堂课、18小时)
  2. 古中医学核心理论与应用(6堂课、18小时)

 

完成以上课程者(共48小时课堂),可获「望神疗愈师基础证书」,其后可参与进阶学习与考核。

 

李宇铭博士,将在「大医道」定期开设以上课程,未来课程时间为:

【上医养生法理论与应用课程】

2019年11月13、20、27日;12月4、11、18日(逢周三,共6堂课、18小时)

时间:晚上07:30 – 10:30(10:00-10: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地点:大医道

地址:太子弥敦道789号健峯保险大厦3楼301室(太子地铁站E出口步行1分钟)

地图:https://bit.ly/2YjOnXb

名额:限收40人,先到先得,额满即止

对象:

✓ 适合初学者,对中医完全没有认识的人士,希望入门学习中医;

✓ 即使对中医师、中医学生、不同层次的中医爱好者亦能从中获益启发。

学费:港币3600元

勤快学生奖励价Early bird price :$3300元(2019年11月1日前报名及交费可享此优惠)

 

课程详情:http://leeyuming.com/advancehealthcourse201911/

报名:

请点击进入以下网页连结报名,填写报名表格:

https://forms.gle/YWDYVjG2DwaJzwjD8

 

查询:可透过whatsapp联络:5505 7271(可点击以下连结)

https://api.whatsapp.com/send?phone=85255057271

或在「大医道」fb 专页pm留言 m.me/mHealingi

 


 

 【中医形神医学基础(第四届)】

2020年1月9日(周四)

晚上07:30 – 10:30(10:00-10: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2020年1月12、19日全天(周日)

上午10:00-下午1:00;下午2:30-5:30(5:00-5: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地点:太子-大医道

学费:港币3000元

勤快学生奖励价Early bird price :$2700元(2019年12月10日前报名及交费可享此优惠)

课程详情:可参考上一届课程介绍:

http://leeyuming.com/bodyspiritcourse201907/

 


 

【中医望诊基础(第四届)】

2020年2月16日全天(周日)

上午10:00-下午1:00;下午2:30-5:30(5:00-5: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2020年2月20日(周四)

晚上07:30 – 10:30(10:00-10: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2020年2月23日全天(周日)

上午10:00-下午1:00;下午2:30-5:30(5:00-5: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地点:太子-大医道

学费:港币3000元

 

勤快学生奖励价Early bird price :$2700元(2019年12月10日前报名及交费可享此优惠)

课程详情:可参考上一届课程介绍:

http://leeyuming.com/facialdiagnosisbasiccourse201908/


 

 

同时报读望神疗愈师系列三大课程

可获奖励价:8500元港币

 

报名方法

请点击进入以下网页连结报名,填写报名表格:

https://forms.gle/YWDYVjG2DwaJzwjD8

同时报读「望神疗愈师」三大课程,请先填妥报读「上医养生法理论与应用课程」报名表格

在最后一栏「希望以奖励价同时报读望神疗愈师系列三大课程 」选择「是」即可

 

查询:可透过whatsapp联络:5505 7271(可点击以下连结)

https://api.whatsapp.com/send?phone=85255057271

或在「大医道」fb 专页pm留言 m.me/mHealingi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李大夫招收首批弟子 暨 「中医核心理论」课程

为了发扬中医经典,李宇铭博士决定招收首批弟子,公开授徒。透过建立紧密的师徒关系,因材施教、因能学习,使学问得以承传。

师承是数千年来恒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传统的弟子分为三类:记名弟子、入门弟子、入室弟子,现在同时招收三类弟子,学者可按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报名。

DSC09769

【李大夫招收三类弟子】

 

招收弟子对象:中医学生、中医师

 

第一类、「记名弟子」

概念:记名弟子是记录在老师名册上之学生,尝试体验师徒关系。

弟子要求:爱好学习中医经典,希望将所学知识与他人分享。

招收条件:完成记名弟子入门课程,踊跃参与课后讨论。

学习机会:参与弟子的网上内部学习群组,互动讨论;可参与李大夫后续的《伤寒论》以及望诊课程。

 

第二类、「入门弟子」

概念:入门弟子是正式师徒关系之开始,踏进老师学问之门。

弟子要求:愿意付出时间学习参与讨论研究,提升自己水平,志愿推广仲景医学。

招收条件:协助整理老师的课堂录音,协助编写文章与著作,组织各种学习与推广活动。

学习机会:参与老师的经典研究,以及每月最少两次学习小组,与老师制定个人学习目标,互动学习。

 

第三类、「入室弟子」

概念:入室弟子是与老师成为伙伴,一同学习生活之密切同修关系。

弟子要求:志愿全面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愿意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以成为上工为目标,正心修身,成为身心灵之医者为愿景。

招收条件:需要能够最少背诵《伤寒论》前一百条条文,熟悉老师的《伤寒原意》三书的理论架构,通过老师口试考核。

学习机会:跟随老师门诊学习或工作,与老师一起紧密联系,在生活上互相提点。

 

 

备注:

三类弟子,就好比现在大学学中医的过程,记名弟子像是大学课堂的旁听生,入门弟子像是正式入学的本科生,入室弟子像是跟随导师学习的研究生。

三种弟子并非一定循序渐进阶梯,可以直接报名成为入门弟子、入室弟子。

古今师徒概念不同,现在弟子并无必然的要求,无拜师仪式,亦非终生制度,也可以同时跟随其他师门。成为弟子者,将会李大夫网页上公开姓名,亦可按彼此意愿随时解除师徒关系。

三类弟子之说,是自古已有之说,可参考这篇文章解说:「记名弟子、入门弟子、入室弟子

 

报名方法:

透过facebook递交一篇短文给李大夫,说明希望成为哪一类弟子,简单介绍自己,以及希望成为弟子原因,并附上一张一个月内拍摄的个人近照。

请透过「李博士中医教室」facebook专页pm留言报名: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截止报名日期

2017年9月1日(周五)【已经截止报名

DSC09777


 

 

【中医核心理论课程】

 

在三类弟子之中,现阶段主要招收记名弟子。要成为记名弟子,必须先完成10月份举行的「中医核心理论课程」五次课堂(共10小时),踊跃参与课后网上讨论。

 

日期:10月3、10、17、24、31日(逢周二)

时间:晚上8:00 – 10:00(7:30开始课前讨论,自由参加)

地点:在油尖旺区,将于弟子群组公开

课堂内容:中医核心理论——医圣张仲景医学理论入门。深入浅出讲授李宇铭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博士后的研究报告题目「张仲景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是张仲景医学理论中的背后理论,以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基础知识,可以直捣黄龙,举一反三。

课堂安排:第一、二堂:气、阴阳气;第三堂:病因与发病;第四堂:邪气与客气;第五堂:病位。

费用:中医师500元,中医学生250元(费用为场地费用,老师义务教学,余数拨入弟子基金)

报名方法:同上。透过Facebook报名成为记名弟子,即等同于报名参加此课程。

报名其他两类弟子者,亦可报名参加此课程。

获李大夫确认可录取者,于课程第一天缴费。

完成五堂课程者,将自动成为记名弟子。

 

 

(发出通告:2017年8月15日;更新:2017年9月3日)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黄帝内经》秋季养生的三大心法

过了立秋(每年的8月7-9日),秋天就来到了!
秋季生活有甚么注意事项?不妨看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提醒吧——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图:Flickr
秋季天地之气开始收敛之时,这时候 ,生活方式要跟之前春夏要有很大改变了,开始来一个180度转向!从向外的生活方式转向内。首先生活上要多注意休息:

秋宜早睡

相对夏季时「夜卧早起」,到了秋季就开始要早点去睡觉了!可是初秋其实还是像夏天一样炎热、日落较晚,人还是习惯晚睡觉,所以秋天要有意识地早一点睡了。许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在立秋之后,睡觉时间和生活即使跟之前一样,就还是觉得睡不够,这就是因为秋天的气开始收敛的原因,气不够向外,人就比较疲累。 早睡究竟要多早?《内经》说:「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大概与鸡的作息差不多吧!那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鸡会日出前就起床把你叫醒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算是很高的要求!这也可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比之前夏季要早睡吧。重点是跟自己相比,本来在夏季几点睡觉,到了秋季就要开始逐步提前一点。

秋季三点养生心法

在《内经》之中对于秋季养生,没有很具体说明要做什么方法,却排列出三点「心法」,希望我们可以「举一反三」:

1)思想安宁

原文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天的特征就是开始从热变凉、从湿变干的过程,这时候身体容易不适应而出现毛病,怎样适应这种改变?最紧要是让自己的心志变得安宁,「志」就是指意志、思想,也包括了我们的记忆、情感,就是说入秋天了,各种情志都要放缓一点,不像夏天那样热情奔放,这样可以帮助身体较好适应夏秋的转变。 为甚么这样会比较好转变?中医上情志都会影响人的气流通,夏秋转折期间人的气血从向外转而向内,这时候就需要好好休养,减少对身体的干扰,好让身体转变自然完成。

2)收敛心神

原文说:「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秋天自然之气开始收敛,但是人体之气未必能够跟得上自然的节律,往往身体还是像夏天那样,体内的阳热之气较盛,所以到了秋天的时候,人体还是在夏天的状态,气血比较亢盛。 怎样可以加快身体顺应自然的改变,跟上秋天之气而变得平和?这里提到要「收敛神气」,我们的精神要比较收敛了!跟夏季比较而言,夏季我们比较活跃好动,到了秋季,虽然通常是一个舒适适宜郊游的季节,这时候的心态就要逐步收敛一点,让自己准备进入冬天收藏的状态。

3)转向入内

原文说:「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天这种天气变化容易伤肺,可以得到咳嗽气喘等病情,这也跟夏秋这种转变有关,人体的气还是像夏天那样向外,而自然界之气开始收敛,天与人之间一者向外、一者向内,造成不和谐,肺就首当其冲了。 怎么可以缓减秋天的肺病问题?这里提到我们要将意志「不要向外」!意思就是开始要将我们的意志转向内,这是甚么意思?比如外向跟内向的人,外向是比较活跃,内向则是比较内敛安静、多感受自己内心和身体的感受。
以上三点心法,方便记忆,分别是指体内气流动的三个面向,第一个人体的气要平和,第二个是气要向内收敛了,第三个是从反面提醒气不要向外去。 这三点其实是统一的,也是提示情志养生的重要性,进入秋冬的首要法则是一个字:「静」,相对于春夏的「动」而言,春夏养生有许多事情可以进行,秋冬就要相反做少点事了。

冬季病秋预防

《黄帝内经》还提醒我们:「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如果秋季养生没有做好,首先肺就容易受伤,冬天就容易得到腹泻等肠胃病,冬天想要更好收藏休养就更难做到了! 一个人冬天怕冷受寒,原来跟秋季养心有密切关系。这里特别指出,秋天如果还是像夏天那样生活,没有更好的让身心休息,这个转折的时机没有把握好,之后都很难恢复。这就好像睡觉那样,如果我们一开始睡时睡不好,那就很容易影响一夜的休息。 以上三点心法,说起来都很简单,却是城市都市人容易忽略的。城市里面四季感觉不分明,没有很明显感觉到夏秋的变化,一年四季的工作生活规律都差不多,如果我们要健康,那就要更主动的去顺应自然了。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