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食减肥关键?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不少人知道断食、少吃有很多好处,可以瘦身减肥,也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加快疗愈疾病,更是长寿健康的养生法则。可是很多人觉得难以戒掉口腹之欲,究竟怎样可以顺利进行断食?

 

1906298_bf470652f9f5db4fec3e0060669589a0

(图:《信报》网页

甚么是断食?

首先说明断食是甚么?断食就是指中断饮食,将自己平常习惯的饮食停止一段时间,例如习惯一天吃三餐,可以少吃一餐、两餐,甚至一天不吃,或者两天不吃、几天不吃……断食时间多久,因人而异,需要经过练习,就像《圣经》提到耶稣禁食40天,实际上现在也有不少人能够做到。刚开始学习断食者,宜循序渐进,从短时间的断食做起,经过老师指导进行更好。

断食一般指中断所有食物,只是喝水,此外亦有更入门的方法,可以「轻断食」或者「半断食」,也对身体有帮助,例如不吃固体食物,可以喝果汁、汤水,或者只吃水果,或者吃素不吃所有肉类,又或者每餐只吃一半分量。总而言之,少吃点东西,让肠胃减轻负担,对身体也有一定好处。

 

口欲难耐?

断食的方式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美食当前,实难抗拒。笔者曾经有不同天数的断食经验,也曾经试过有半年实践「一日一餐」的饮食方法,期间感觉身体非常好,精神爽利,身轻如燕,减少了每天许多用餐时间,也减少了食物开支,有非常多好处!可参考《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一书。

很多人问我,怎样可以做到一天只吃一餐?难道你不想吃东西吗?我是曾经参与过辟谷食气课程,之后就很快能够做到一天一餐!秘诀其实主要是心法,这个心法很简单,就是学习——「爱自己」!

为甚么我们喜欢吃东西?很多时吃东西都不是真的身体需要,而是习惯,或者是情绪。例如不开心的时候会吃东西,化悲愤为食量!就算是开心的时候也常大吃一顿!将情绪与食物连结起来。当我们内心不满足的时候,人就总想找寻方法满足自己,于是寻找物质填补空虚,而跟人最直接关系的物质,就是食物了!食物可以让人很快有满足感,因此当一个人依赖了吃东西,就不容易改变饮食习惯了,那就代表内心背后的不满足了。

同样道理,有些人很容易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例如有朋友听到素食的好处之后,第二天就改吃素了。这样的人代表他内心比较满足,容易放下各种执著,食物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种依赖。因此,如果要能够顺利做到断食、少吃食物,当中关键一点:要让自己不满足的时候,不要再用食物去满足,而是找寻根本办法让自己快乐,这就是所谓爱自己的意思。推荐参考魏鼎老师著作《唤醒人体本能自愈力:全辟榖:食气、不食、断食》一书,可以对饮食有新的看法。

 

载于2018年8月3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早餐要吃得好?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民间流传一句话说:「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这句话成为了许多人的健康养生法则,可是这并不一定符合医理。

1883261_a09b55606078a7d5ee881e2bd0e51da9

(图:《信报》网页

 

这句话第一个重点是,认为吃早餐相当重要,要「吃得好」!当然啦,如果可以选择,应该每一顿饭也要吃得好吧,谁会希望吃得差?要说吃得好当然人人也会赞同。可是现在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明人其实「不应该吃早餐!」最近书店有一本畅销书叫《我,不吃早餐!》,列出了不吃早餐的许多科学研究,值得参考;还有一本书叫《早上断食,九成的毛病都会消失!》也是有同样的结论,认为早上不吃早餐能治百病!

在中医的古籍之中,没有叫人「一定要吃早餐」。早上醒来的时候,整个人的机能也是刚苏醒,人的肠胃也一样,也是不适宜吃东西的;况且大部分人早上醒来的时候,其实也不是真的肚饿,只是习惯吃东西而已,早上如果还要「吃得好」,不少人误以为「好」的意思是吃得丰富,那就容易吃伤肠胃了。

 

中午宜少吃

午餐也是一样,午餐吃得饱,这里所谓「吃得饱」,只是满足了人的心理,感觉吃饱了很舒服!其实中医养生自古以来强调饮食「七分饱」,所谓七分饱,实际上即是「不饱」,在《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吃饱容易伤肠胃,这是自古已有之戒律,如果天天中午吃饱,当然是违背了养生法则了。

从医理而言,正午的时候,人体的气血阴阳正在处于更替交换的时期,所以中医养生有「子午睡」的说法,就是说子时和午时(分别是中午和晚上的11时到1时时间),也是阴阳转化的时候,人体亦应该休息以顺应自然,因此正午的时间,就好像午夜不宜吃东西一样,就算要吃饭也应该少吃为佳。

 

晚餐宜早吃

最后「晚餐吃得少」,是相对较为合理的一句,实际上任何时间进食,也是以吃得少为佳。更进一步而言,古人常言「过午不吃」、或者「入夜不吃」,太阳下山之后,人体的正气亦相对虚弱,夜间吃饭较为不容易消化,因此如果可以,能够在日落之前吃晚饭是较佳的选择,愈是入夜的话,就愈适宜不吃或者吃得少了。

古今中外有太多不同的饮食方式,并非只有「一日三餐」,这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产物,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集中上班上学而安排的,而古代大部分人的饮食方法,通常是一日1-2餐,如果是一天两餐,建议在上午的9-11时和下午的3-5时左右,是一天之中消化力较强的时间。当然饮食因人而异,最理想的进食方式,应该是像自然界动物一样,肚子饿就吃,不饿就不吃,并非要固定自己一个饮食时间,那样才是顺应人体、顺应自然。

 

 

载于2018年7月6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断食能治百病?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现在愈来愈多人知道,少吃、断食的好处,不少人习惯定期断食,不吃一餐、不吃一天、几天,成为了健康生活的常态,究竟这有什么道理?

1850110_72d437153ced018c171dea8e0213e473

(图:《信报》网页

先从生病说起。生病的时候,很多人也知道要「戒口」,其实无论是戒吃甚么食物也好,其总原则也是:减少肠胃的负担。由于生病的时候,身体需要集中精力去治病,去祛除风寒湿热等邪气,如果在这个时候还吃难消化的食物,人体就需要将自己的气血,先拿去消化食物,于是就削弱了自身抗病的能力。

因此,如果说生病时最佳的戒口,那就不单是不吃某种食物的问题了,而是暂时不吃各种食物!让身体集中气血去自我疗愈。这其实也是自然界的智慧,家中有养宠物的人,也会看到动物在生病的时候,很多时将自己藏在一处,不吃东西,自我疗愈。

 

人要吃多少?

可是现在的人一听到病了要断食,就总会反问:不吃东西哪里够气力?当然这是来自恐惧。其实不吃东西一段时间,不会让你立刻没气力,自然界的动物很多时也是吃一餐之后,不知道多久之后再吃。相反,如果人经常习惯吃东西,反而会让人依赖变得乏力!不少人在吃饭之后,觉得疲乏欲睡,这就是所谓的「饭气攻心」,这种现象正是人的气血集中去消化食物,整体的气血就不够流通周身,于是就疲乏了。

其实一个人不需要很多养分,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是过饱、过补,这样反而造成了负担,吃多了的食物也是要花力气去排走的,或者积聚在身体之中成为自己的累赘。就算一段时间不吃东西,人体也会有智慧,调动身体过往收藏的能量去给自己使用,就算不吃东西也不会让人立即虚弱,可是当我们习惯了要经常是东西,这反而造成一种心理依赖,让我们感觉不吃东西就会虚弱了。

 

一日多少餐?

当告诉你偶尔断食是健康养生的做法,也总会有人问:不是说食无定时是不健康的吗?这一个问题,通常是医生对患有胃病的人说的,可是健康人就没有这个禁忌。一个人习惯一天三餐、食有定时,如果他患上胃病的时候,当然胃就会希望保持原有的习惯。可是对于健康人来说,其实「食无定时」才是常态,自然界的动物也不会「定时」一天三餐那样进食,这只是经过了文化洗礼的结果。

很多人又会觉得:不吃东西不就会很饿的吗?当然一开始尝试的时候,通常都会感觉饿,但是如果实践了一段时间,逐渐会适应了新的饮食模式,就未必会经常感觉饿了,恢复原来人作为动物的本能。当然了,由于我们一直习惯了人类社会的饮食文化,尝试断食应当经过学习,需要逐步尝试体验,若能有导师指导更佳。

 

载于2018年5月25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夏季怎样养生?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夏季生活有甚么注意事项?不妨看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提醒。过了立夏(每年的5月5-6日),就是夏季开始来到了!夏季天地之气旺盛,万物生机蓬勃,这时候,有三大生活方式尤其需要注意:

1828561_221640c6832fa879247a648814153990

(图:《信报》网页

第一、早起床。《内经》说「夜卧早起」,就是可以晚一点睡、早一点起床。

现在都市人普遍很晚睡觉,不过古人的「晚睡」应该跟现在不太一样,现在我们晚睡大概指凌晨1-2点,古人的晚睡还是晚上10-11点,想想农村的生活就明白了。

至于早起,要多早呢?《内经》说的早起是指日出之前,夏季的日出通常是在5:30-6:00左右,这已经觉得很早吗?还是要在日出前起床呢!其实,如果我们的卧室有窗户,早上有光线进入室内,一般人都会在日出前天亮的时候就自然醒了,只是不少人醒了之后还想继续睡吧。

 

阳光不生气

第二、喜欢太阳。《内经》说:「无厌于日」,意思就是不要讨厌太阳!

对啊,很多人都不喜欢夏天的太阳,觉得太热了!容易浑身大汗,口渴烦躁。但是《内经》告诉我们太阳是好的,夏天的太阳可以帮助我们,祛除之前冬春积累下来的寒气,那样我们身体才能恢复健康呢。

所以,夏天适当的晒太阳,到户外活动,让自己出点汗,少点在冷气的环境之中,这都是顺应夏季特点的养生方法。

第三、不生气。《内经》说「使志无怒」,即是管理好我们的心志,不要发怒。夏天这么炎热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心情烦躁的,容易遇到事情就心里不高兴,尤其如果这种生气是压抑著不释放出来,那对身体就更不好了,导致血气不流通,违逆生机蓬勃的夏季特点。

需要明白,夏季很容易因为环境原因导致自己有情绪,如果没有察觉就容易生气了!只要我们好好释放自己的情绪,不随便生气,我们才能趁著夏季这个充满动力的季节,好好活出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浪费人生,《内经》就形容这为「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冬病夏防

《内经》还提醒我们:「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夏季养生没做好,违逆了以上三大法则,例如夏季没有早起床,没有晒太阳,又在经常生气,夏季血气不流通,没有将身体的寒气祛除,那么到了秋冬天气寒冷的时候,当然就容易病了!为甚么城市人容易有鼻敏感、反复感冒、怕冷虚弱,都跟没做好夏季养生有密切关系。

以上三点说起来很简单,但也是都市人不容易做到的。夏天是应当多活动的季节,这就好像我们缺少运动锻炼,身体就不会强壮一样,我们都应该趁著夏天好好锻炼自己,令自己变得更健康!

 

载于2018年4月27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春季容易瘙痒?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春季很多人出现皮肤瘙痒,或者风疹、湿疹容易复发。春季亦是容易出现感冒、流感的季节,有些地区春季也容易出现花粉症、鼻敏感流行,这在中医上怎么理解?
1805904_8304b2b10c9960023250ade8702c6aeb

(图:《信报》网页

不少人认为,这跟春季天气潮湿有关,这可以是其中一个解释,可是「湿」不是导致瘙痒的主要成因。其实解释可以多种深浅层次,通常在中医上的基本解释,是认为由「风」导致。春季五行上属木,风亦属于木,具体现象上春季就是比较多风的季节,风吹草动,花木重生,如果风侵犯人体,就容易生病,而瘙痒就是受风的特征。

春病冬来?

受风这个解释主要是从外在因素去说的,事实上也有内在原因的考虑。《黄帝内经》有一句名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强调正气虚弱才是邪气「乘虚而入」的主要原因。

春季为甚么会「虚弱」?理论上冬季天气严寒多风,人才容易变得虚弱,可是实际上春季是更容易受风的季节,是由于天气暖和,人的皮肤毛孔疏松,相对于冬季天冷则皮肤密致,反倒不容易受风。

此外,从生活而言,春季人们开始少穿衣服,而冬季则习惯厚衣;冬季也比较习惯闭藏少活动,而春季人们较多户外活动,这也是春季容易受风的原因。加上春季正值新春季节,人们容易饮食过饱,也是造成肠胃虚弱的原因。

再者,通常生病也是季节转换的时候,春季在天暖的过程,经常有寒潮再来,在这样乍暖还寒的时候,如果人来不及调节衣服作息,那就容易生病了。这也是为甚么除了冬季容易有流感,春季也是流感高峰期的原因了。这些也是由于人们到了春季,容易疏于防范,未够重视养生的结果。

春夏宜排毒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解释,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指春天得到发热病,是由于冬天受寒导致的。冬天受寒,导致身体虚弱,寒气停留在身体里面,到了春天的时候,天气暖和了,正气就不太虚弱,才有力气将寒气从体内驱除,从而出现发热。

从这个角度看,春季受风的病情也是相似的,也由于过去身体虚弱了,人体可以因此受到风寒等邪气,到了春季的时候,因为身体正气比较恢复了,才有能力驱除。

换句话说说,当身体受到了风寒,如果正气比较虚弱,就不一定能够发病出来!能够「病起来」,往往需要正气比较充足,才能好好生病、好好感冒。这也是为甚么春天的时候,许多病容易复发了,这通常称之为「排毒反应」,就是春天才能有气力去排走身体内的毒素,将过去累积起来的问题好好处理。因此如果春天出现瘙痒、感冒等病情,不妨正面看待,来好好病一场吧!

 

载于2018年3月30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身心灵医学基础」课程 暨 李大夫年度招收弟子

李宇铭博士致力推广身心灵合一的医学观,近日新作《向愈》正式出版,反应热烈,李大夫将于10月举办「中医身心灵医学基础」课程,讲授书中核心内容,学习如何疗愈自己、疗愈他人。李大夫义务授课,课程欢迎公众人士参与,开课同时招募新一届弟子,详情如下:

 

201810poster copy

 

【中医身心灵医学基础课程】

 

 

日期:2018年10月3、10、18、24、31日

(日期一般为每逢周三,10月17日为重阳节假期顺延一天到18日周四)

时间:晚上7:30 – 10:00(10:00-10:30为课后讨论,自由参加)

地点:旺角油麻地区,将于报名后正式公布

 

导师介绍:
李宇铭,中医学博士、博士后,香港注册中医师,曾任中文大学、浸会大学中医讲师。素食十多年,是一名灵性修行者,主张全人身心灵合一医治。李大夫著有多部学术与大众著作,最近出版《向愈:从难治病与慢性病彻底解脱,以身心灵中医为钥,迈向终极健康》一书,是一名身心灵中医。更多介绍请参阅「李大夫简介」。

课堂内容

中医学是一门重视身心灵合一的整全医学,在李大夫的新作《向愈》一书之中,提出中医身心灵医学的概念与情志疗法理论。本次课堂,将会分享李大夫多年的学习研究心得,帮助医者助人自助,学习如何疗愈自己、疗愈他人。

五次课堂内容,分别讲授五大主题:身心灵医学观,望神,情志疗法;疾病功能法,内自醒等,详情如下:

第一堂:身心灵医学观

-何谓「身、心、灵」?中医上如何重视三者的关系?为何心灵医学是成为「上医」的关键?

第二堂:望神

-如何透过读人眼神面容,判断情志心神状态?

-介绍七情的基本眼神面容特征;两种观察心神情志的方法:左右比较法、直觉感知法

第三堂:情志疗法

-如何透过情志养生与情志疗法,助己助人疗愈身心?

-情志养生的两种层次:中与和;情志疗法的三个层次:五行生克法、以阳消阴法。

第四堂:疾病功能法

-「病由心生」,凡是疾病皆有心灵层次原因,如何发现?

-透过自我求问,互相研讨,认识各种疾病的心灵层次成因。

第五堂:内自醒

-人的内心也有「阴阳」两面,如何认识自己深层的一面?

-透过「从治法」的情志疗法,帮助我们成为更完整的人。

 

 

费用:中医学生500元;中医师1000元;*公众人士2000元

(费用为场地费用,老师义务教学,余数拨入弟子基金,用作日后教学研究用途)。

 

报名方法:进入后列连结,填妥报名表格:【点击进入】

-额满即止。获李大夫确认可录取者,请于课程第一堂缴费。

-报名参加此课程,可同时申请成为弟子,请在表格内填妥资料。

-如申请成为弟子者,完成五堂课程后,将自动成为记名弟子或入门弟子。

 

*注意,李大夫现阶段只招募中医师与中医学生成为弟子,公众人士亦可报名参与本课程(但无需成为弟子)。李大夫现有弟子、中医师、中医学生优先参加课程,公众人士次之,若名额已满,已报名者待日后对外开课时将可获优先通知报名。

 

备注:

本课程的第二、三堂课,包含了对公众举办的「望神疗愈师-入门课程」课程,可参阅该课程介绍

 

IMAG5392 (1)

(2017年首届弟子入门课程合照-中医核心理论课程)


 

 

【李大夫的三类弟子】

李宇铭博士2017年开始招收弟子,公开授徒,至今弟子共有106人,形成了一个学习团体,一起学习医学之道。透过建立持续的师徒关系,因材施教、因能学习,使学问得以承传。

如欲成为李大夫记名弟子与入门弟子,必须先完成10月份举行的入门课程:「中医身心灵医学基础课程」五次课堂(每堂课2.5小时,共12.5小时)。

师承是数千年来恒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传统的弟子分为三类:记名弟子、入门弟子、入室弟子,现公开招收记名弟子及入门弟子,学者可按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报名。

 

招收弟子对象:中医学生、中医师

 

第一类、「记名弟子」

概念:记名弟子是记录在老师名册上之学生,尝试体验师徒关系。

弟子要求:爱好学习中医经典,希望将所学知识与他人分享。

招收条件:完成记名弟子入门课程,踊跃参与课后讨论。

学习机会:参与弟子的网上内部学习群组,互动讨论;可参与李大夫后续的《伤寒论》以及望诊课程。

#入门课程包括:中医核心理论课程、明堂诊法课程或中医身心灵医学基础课程

 

第二类、「入门弟子」

概念:入门弟子是正式师徒关系之开始,踏进老师学问之门。

弟子要求:愿意付出时间学习参与讨论研究,提升自己水平,志愿推广仲景医学。

招收条件:协助整理老师的课堂录音,协助编写文章与著作,组织各种学习与推广活动。

学习机会:参与老师的经典研究,以及每月定期学习小组,与老师制定个人学习目标,互动学习。

 

第三类、「入室弟子」

概念:入室弟子是与老师成为伙伴,一同学习生活之密切同修关系。

弟子要求:志愿全面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愿意改变自己成为更完整的人,以成为上工为目标,正心修身,成为身心灵之医者为愿景。

招收条件:需要能够最少背诵《伤寒论》前一百条条文,熟悉老师的《伤寒原意》三书的理论架构,通过老师口试考核。

学习机会:跟随老师门诊学习或工作,与老师一起紧密联系,在生活上互相提点。

 

 

备注:

三类弟子,就好比现在大学学习中医的过程,记名弟子像是大学课堂的旁听生,入门弟子像是正式入学的本科生,入室弟子像是跟随导师学习的研究生。

三种弟子并非一定循序渐进阶梯,可以直接报名成为入门弟子、入室弟子。

古今师徒概念不同,现在弟子并无必然的要求,无拜师仪式,亦非终生制度,也可以同时跟随其他师门。成为弟子者,将会李大夫网页上公开姓名,亦可按彼此意愿随时解除师徒关系。

三类弟子之说,是自古已有之说,可参考这篇文章解说:「记名弟子、入门弟子、入室弟子

 

报名方法:

进入上述课程报名连结,填妥报名资料,递交一篇短文给李大夫,说明希望成为哪一类弟子,简单介绍自己,以及希望成为弟子原因,并透过facebook附上一张一个月内拍摄的个人近照。

请透过「李博士中医教室」facebook专页pm留言报名: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弟子申请截止报名日期

2018年9月9日(周日)晚上9时前

 

P_20180131_215039_PNsmallP_20180128_163509_vHDR_Onsmall

 (望而知之谓之神——明堂诊法课程照片)

 

(发出通告:2018年8月10日发出;8月27日更新)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春季宜吃甚么?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春季生活有甚么注意事项?不妨看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提醒。冬去春来,正是去旧迎新的季节,这在《内经》称之为「发陈」,就是将陈旧过去清除,这时候天地万物逐步呈现生机,自然界万物恢复繁荣。在《内经》之中对于春季的养生,提出了三大法则:

1779277_0ab9a069b894de52b9ac213c25aac7a4

(图:《信报》网页

夜睡早起

第一、夜卧早起。相对于冬天应该是要「早卧晚起」,要多睡一点,春天则是截然相反了,提醒我们要睡少一点!冬天刚去,春天刚来的时候,人还是很想睡觉的,这一般称之为「春困」,春天天暖加上有时气候潮湿,容易昏昏欲睡。究竟要多早起床?冬季必须要等候日出才起床,春季应该在日出左右就起床了,通常春季的日出大概在7时左右,逐渐适应早起床的习惯。

春季需要启动人的生机,因此需要多点活动,如果睡得太多,那就没有顺应自然之气了。所谓「久卧伤气」,睡得太多反而会感觉疲累,应该在睡醒之后做一点活动,原文建议「广步于庭」,就是在庭院中散步,让自己身心舒展。

第二、放松身心。经过了冬季的严寒,人的心底总是有一种生活作息谨慎的心态,到了春季就开始放松了。《内经》说:「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季的时候可以穿宽松的衣服,把头发松开(古人会束起头发),可以让自己的身心感到放松,而不如冬天的拘紧,要穿这么多衣服。

这方面也要看气候的,春天人的皮肤毛孔开始比较疏松,加上初春的时候乍暖还寒,转换季节的时候如果不慎穿不够衣服,体弱者也容易生病。因此民间有一句养生彦语:「春捂秋冻」,就是春天还是适宜多穿衣服,不要一下子因为天暖了就突然换夏季的服装;而秋天就适宜穿少一点,让身体慢慢适应寒冷。

春宜吃素

第三、《内经》说:「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春季不宜杀生,这是由于春季是万物生机复苏的季节,应该顺应自然之气,首先不宜违逆,因此我们应该允许生机出现,而不应该在万物刚生长的时候就伤害它。因此,除了不杀生,也要多给予、勿掠夺,多奖赏、勿惩罚。

这在生活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饮食,春季是吃素的好时候,首先春季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开始能够种植出来,因此各地的春节都有「咬春」的习惯,亦即吃「春饼」,里面都是新鲜的蔬菜为主,让人享受春季鲜嫩美味。

春季就好像一日之中的早晨,早上人的胃口还比较弱,一般也是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所以大部分人早餐也是会选择素食的食物。一年之中的春季也是一样,是人体内肠胃之气复苏的时候,身体的气血尚弱,由于吃肉比较难消化,宜吃素对健康比较有益处。

 

载于2018年3月2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WhatsApp Image 2018-03-02 at 8.47.48 PM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医者分三等?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医者水平有高低,《黄帝内经》将医生分成不同等级,比较其水平的特点。其中常分成三级,直接用疗效去说明三者的能力:「下工十全六;中工十全七;上工十全九」。这是说,初等水平的医师治病十个病人能够治好六个,中等的医师能十个治好七个,上等的医师能够十个治好九个。这段话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1753652_712dd6063a2a799e3b7b064c78688efc

(图:《信报》网页

第一,古代对于医者要求相当高,初级的医生也要有六成的疗效,这很不容易啊!这其实是为了超越随机,如果十个病人治好五个,这基本上是等于二分之一机会,或者好、或者不好,这就是碰运气了!有些普通人不懂医术、不懂诊断,仍可透过一些疗法有这层次的效果,作为医者是不可以只靠运气的。

第二,上等的医者治病,也顶多是九成的疗效!其实这疗效已经相当高超了,可是上医也非十全十美,人总有一死,不是所有病也能治好。第三,在下工过渡到中工水平,也只是治好多一个病人,可是要到了上工层次,那就是突然飞跃了,能够治好多两个病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跨步!为甚么有这样的差异?

 

「中医」治人

医者分等之中,有一句名言叫做「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心」,这句话是回答以上问题的关键,指出医者关注角度与疗效的关系。初级的医师他们关注的就是「治病」,疾病的诊断辨别、如何治疗?这些都是每位医者的基本学习目标。

可是只懂得治病的医者,这最多是个下医!要到中等水平,起码需要懂得「治人」,所谓治人,就是将人当做成一个整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将全部看成一体。中医的世界观之中,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甚少只是一个地方生病,如果只是聚焦在「病」,眼光就太窄,未必能够诊断出疾病的原因。

顺带一说,在古代「中医」这个名词,就是指「中等水平」的医者,到现代「中医」才变成中国医学的意思,也的确要作为一个「中医」,最少也应该是「治人」层次的医者吧!前面提到《内经》「十个治好多少个」,也是讲治人的问题,而不是治病,一个人身上可以有多种病,都能治好才算真的治人。

上等的医师能够「治心」,那就是更全面看到整个人了,要看到这个人的心灵,包括他的情绪、思想、性格等部分。中医是一个「身心灵合一」的医学,治病治人也在身的层面,能够看到心灵层面的疾病原因,才是真正的治理全人,这就是为甚么上工能够疗效卓越的原因。因此也有一句话说:「上医治国」,如果一个人能够参透人性,治国自然并非难事了!明白医师的分等之后,你还想找「会治病」的医师吗?

 

载于2018年1月26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27067291_10156064197356992_8376602262087772632_n

26993645_10156064197291992_8952401459086032636_n

(朋友告知,本篇文章见贴于医院管理局的大堂)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看身心灵?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中医怎么看「身心灵健康」?中医是重视身心灵合一的医学,「身心灵」是近年流行的说法,过去多说成「身心」或者「心灵」,三者结合,是为了更强调三者的紧密关系。

1733906_e5a8f51c4cd068ee919adb8b1d67040f

 (图:《信报》网页

「身」就是肉身、形体,是物质层面的。人不是机器,人如果死掉,只有肉体很快会腐烂,这就让我们知道,肉体是依靠背后的无形部分来存活。身必须要跟心灵结合在一起,如果分开了,那就基本上不是「人」了。

 

「心」就是心智、心思。它不是指肉体中的心脏,而是形而上层次的心,如成语「心不在焉」、「心无旁骛」的心,也是中医上的「心主神明」的心。心能够产生各样的感觉、情绪、思想,在《黄帝内经》中说:「任物者,谓之心」,心负责「任物」,就是接纳、承担各种事物的能力,亦即是指我们的心,能使我们认识世界。透过我们的身体,我们可以接触到各样事物,但是要认识事物,产生各样思想情感,那就是心的作用,心透过身就能够产生人的各种能力。故此在中医上,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就好像皇帝统领国家一样,掌管人的一身。

 

心是灵魂居所

「灵」就是灵性、灵魂,又或者传统上又称为「神」、「神灵」、「精神」,如在《大戴礼记》说:「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两者含义基本互通,如传统上多称为「心神」,现代则习惯称为「心灵」。灵是人的无形部分、无形的身体,一般肉眼看不见,属于非物质的身体。灵在我们肉体形成之前已经存在,透过天地之精气而生,《黄帝内经》说:「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神进入了人的身体之后,可以再分为魂和魄,然后藏在心中,行于周身。中医上说的「心主神明」,意思就是神进入到人的心中后,人就能够「运作」了。

 

「灵」跟心有密切关系,心是我们的神灵所产生出来的,神灵又是藏在心,透过心可以持续的认识这个物质世界,故此心就是连接物质与非物质世界的重要地方。而「灵」最特别之处,他是来自天地,与天地相通,本身与万物之气是一体的,当神来到人的肉体之中,跟天地分隔开来,局限了自己,就变成了人。如果你问「我是谁?」人的灵才是更根本的我。

 

「身心灵」三者本来是合一的,如果能顺应自己的心灵来过活,那样的生活自然是绿色的、顺应天地的。但人们也经常分开三者,常见的是将身体跟心灵分开,如治病只是治疗肉体,或选择食物只考虑肉体需要;也有人只重视灵性而忽视身体,那就是「离地」的生活,身心分离落不到实处。身心灵合一,是终极健康的目标。

 

载于2017年12月29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你有肝郁吗?

【医博知源 · 李博士《信报》专栏】

很多人听说过中医的「肝郁」,即是「肝气郁结」的简称,觉得这是情绪郁结的代名词,你觉得自己有情绪郁结吗?其实,大部分人也总有一些郁结。

1714404_d6dcaa79bddeb6e4f965bc05d5625301

(图:《信报》网页

举例说,在上下班的时间,你在地铁或者巴士中拥挤著,旁边有人不小心踩到你一脚,用手肘撞到你、用背囊压着你、又或者他一身汗臭逼人……在这些时候,你有甚么感觉?

正常人都会产生一些情绪,感觉郁闷、厌恶、委屈等等,可是在情绪生出来时,我们一般不会破口大骂,不会拿刀出来杀人!我们觉得自己是受过教育的人、是有理性有礼貌的人,觉得情绪不应该随便发泄。于是,我们会将这些情绪放在心中,当你下车后继续生活,你就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但是情绪没有离开,这就成为了压抑的情绪。

压抑是多么的常见!想想看,每天我们遇到许多人事物,又或者听到某个负面新闻,已经让我们生起情绪,如果我们没有及时转化处理,这就会成为压抑的情绪,日积月累,成为计时炸弹随时爆发。

 

化悲愤为力量

在压抑的情绪之中,如果压抑的是怒气,那就是典型的「肝郁」情绪特征。怒气如果能够得到释放,那么怒气就不会郁结,只是如果「有怒不敢言」、「怒火中烧」,那样就容易生病不适。

愤怒,包含了其他的形容词:生气、批评别人、嫉妒、怨恨、论断人、动气、肝火、火爆、感概、激动、愤世嫉俗、愤青……这些也是愤怒的不同形式,愤怒本身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如果愤怒用对了,也是一种生命的动力,可以称之为「勇气」、「果敢」,可是当愤怒被压抑了,这股向上的动力被下压来,那就是自己困住自己,甚么都做不了,失去了力量。

有一句话这样说:「当你用一只手指指出去时,就有三只手指指向自己。」所有向外的愤怒,批评别人,其实也是在批评自己!就好像我们批评别人:「完美主义」、「不够聪明」、「封建守旧」……当我们说这些话批评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批评自己有这方面的问题。

可是,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不是啊!我没有这问题,只是对方才有呢!」其实每一个人也有两方面:一个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自己,另一个是我们不想看到的自己、我们的阴影。那个负面的我,自己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我们所不接受的自己,也是导致我们不接受别人的原因。

当我们批评别人的时候,真正要改变的不是对方。俗话说:「原谅自己就是原谅别人」,真正的错都不是别人,而是我们不愿意接受自己。所以,在每一次愤怒、批评别人的时候,也正好是我们学习接纳自己的好时候!

 

载于2017年12月1日《信报》

作者为香港注册中医师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