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減肥關鍵?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人知道斷食、少吃有很多好處,可以瘦身減肥,也可以幫助身體修復,加快療癒疾病,更是長壽健康的養生法則。可是很多人覺得難以戒掉口腹之慾,究竟怎樣可以順利進行斷食?

 

1906298_bf470652f9f5db4fec3e0060669589a0

(圖:《信報》網頁

甚麼是斷食?

首先說明斷食是甚麼?斷食就是指中斷飲食,將自己平常習慣的飲食停止一段時間,例如習慣一天吃三餐,可以少吃一餐、兩餐,甚至一天不吃,或者兩天不吃、幾天不吃……斷食時間多久,因人而異,需要經過練習,就像《聖經》提到耶穌禁食40天,實際上現在也有不少人能夠做到。剛開始學習斷食者,宜循序漸進,從短時間的斷食做起,經過老師指導進行更好。

斷食一般指中斷所有食物,只是喝水,此外亦有更入門的方法,可以「輕斷食」或者「半斷食」,也對身體有幫助,例如不吃固體食物,可以喝果汁、湯水,或者只吃水果,或者吃素不吃所有肉類,又或者每餐只吃一半分量。總而言之,少吃點東西,讓腸胃減輕負擔,對身體也有一定好處。

 

口慾難耐?

斷食的方式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難,美食當前,實難抗拒。筆者曾經有不同天數的斷食經驗,也曾經試過有半年實踐「一日一餐」的飲食方法,期間感覺身體非常好,精神爽利,身輕如燕,減少了每天許多用餐時間,也減少了食物開支,有非常多好處!可參考《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一書。

很多人問我,怎樣可以做到一天只吃一餐?難道你不想吃東西嗎?我是曾經參與過辟穀食氣課程,之後就很快能夠做到一天一餐!秘訣其實主要是心法,這個心法很簡單,就是學習——「愛自己」!

為甚麼我們喜歡吃東西?很多時吃東西都不是真的身體需要,而是習慣,或者是情緒。例如不開心的時候會吃東西,化悲憤為食量!就算是開心的時候也常大吃一頓!將情緒與食物連結起來。當我們內心不滿足的時候,人就總想找尋方法滿足自己,於是尋找物質填補空虛,而跟人最直接關係的物質,就是食物了!食物可以讓人很快有滿足感,因此當一個人依賴了吃東西,就不容易改變飲食習慣了,那就代表內心背後的不滿足了。

同樣道理,有些人很容易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例如有朋友聽到素食的好處之後,第二天就改吃素了。這樣的人代表他內心比較滿足,容易放下各種執著,食物對他來說並不是一種依賴。因此,如果要能夠順利做到斷食、少吃食物,當中關鍵一點:要讓自己不滿足的時候,不要再用食物去滿足,而是找尋根本辦法讓自己快樂,這就是所謂愛自己的意思。推薦參考魏鼎老師著作《喚醒人體本能自癒力:全辟榖:食氣、不食、斷食》一書,可以對飲食有新的看法。

 

載於2018年8月3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早餐要吃得好?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民間流傳一句話說:「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這句話成為了許多人的健康養生法則,可是這並不一定符合醫理。

1883261_a09b55606078a7d5ee881e2bd0e51da9

(圖:《信報》網頁

 

這句話第一個重點是,認為吃早餐相當重要,要「吃得好」!當然啦,如果可以選擇,應該每一頓飯也要吃得好吧,誰會希望吃得差?要說吃得好當然人人也會讚同。可是現在已經有不少研究,證明人其實「不應該吃早餐!」最近書店有一本暢銷書叫《我,不吃早餐!》,列出了不吃早餐的許多科學研究,值得參考;還有一本書叫《早上斷食,九成的毛病都會消失!》也是有同樣的結論,認為早上不吃早餐能治百病!

在中醫的古籍之中,沒有叫人「一定要吃早餐」。早上醒來的時候,整個人的機能也是剛甦醒,人的腸胃也一樣,也是不適宜吃東西的;況且大部分人早上醒來的時候,其實也不是真的肚餓,只是習慣吃東西而已,早上如果還要「吃得好」,不少人誤以為「好」的意思是吃得豐富,那就容易吃傷腸胃了。

 

中午宜少吃

午餐也是一樣,午餐吃得飽,這裡所謂「吃得飽」,只是滿足了人的心理,感覺吃飽了很舒服!其實中醫養生自古以來強調飲食「七分飽」,所謂七分飽,實際上即是「不飽」,在《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吃飽容易傷腸胃,這是自古已有之戒律,如果天天中午吃飽,當然是違背了養生法則了。

從醫理而言,正午的時候,人體的氣血陰陽正在處於更替交換的時期,所以中醫養生有「子午睡」的說法,就是說子時和午時(分別是中午和晚上的11時到1時時間),也是陰陽轉化的時候,人體亦應該休息以順應自然,因此正午的時間,就好像午夜不宜吃東西一樣,就算要吃飯也應該少吃為佳。

 

晚餐宜早吃

最後「晚餐吃得少」,是相對較為合理的一句,實際上任何時間進食,也是以吃得少為佳。更進一步而言,古人常言「過午不吃」、或者「入夜不吃」,太陽下山之後,人體的正氣亦相對虛弱,夜間吃飯較為不容易消化,因此如果可以,能夠在日落之前吃晚飯是較佳的選擇,愈是入夜的話,就愈適宜不吃或者吃得少了。

古今中外有太多不同的飲食方式,並非只有「一日三餐」,這是工業文明之後的產物,主要是為了方便人們集中上班上學而安排的,而古代大部分人的飲食方法,通常是一日1-2餐,如果是一天兩餐,建議在上午的9-11時和下午的3-5時左右,是一天之中消化力較強的時間。當然飲食因人而異,最理想的進食方式,應該是像自然界動物一樣,肚子餓就吃,不餓就不吃,並非要固定自己一個飲食時間,那樣才是順應人體、順應自然。

 

 

載於2018年7月6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斷食能治百病?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現在愈來愈多人知道,少吃、斷食的好處,不少人習慣定期斷食,不吃一餐、不吃一天、幾天,成為了健康生活的常態,究竟這有什麼道理?

1850110_72d437153ced018c171dea8e0213e473

(圖:《信報》網頁

先從生病說起。生病的時候,很多人也知道要「戒口」,其實無論是戒吃甚麼食物也好,其總原則也是:減少腸胃的負擔。由於生病的時候,身體需要集中精力去治病,去祛除風寒濕熱等邪氣,如果在這個時候還吃難消化的食物,人體就需要將自己的氣血,先拿去消化食物,於是就削弱了自身抗病的能力。

因此,如果說生病時最佳的戒口,那就不單是不吃某種食物的問題了,而是暫時不吃各種食物!讓身體集中氣血去自我療癒。這其實也是自然界的智慧,家中有養寵物的人,也會看到動物在生病的時候,很多時將自己藏在一處,不吃東西,自我療癒。

 

人要吃多少?

可是現在的人一聽到病了要斷食,就總會反問:不吃東西哪裡夠氣力?當然這是來自恐懼。其實不吃東西一段時間,不會讓你立刻沒氣力,自然界的動物很多時也是吃一餐之後,不知道多久之後再吃。相反,如果人經常習慣吃東西,反而會讓人依賴變得乏力!不少人在吃飯之後,覺得疲乏欲睡,這就是所謂的「飯氣攻心」,這種現象正是人的氣血集中去消化食物,整體的氣血就不夠流通周身,於是就疲乏了。

其實一個人不需要很多養分,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是過飽、過補,這樣反而造成了負擔,吃多了的食物也是要花力氣去排走的,或者積聚在身體之中成為自己的累贅。就算一段時間不吃東西,人體也會有智慧,調動身體過往收藏的能量去給自己使用,就算不吃東西也不會讓人立即虛弱,可是當我們習慣了要經常是東西,這反而造成一種心理依賴,讓我們感覺不吃東西就會虛弱了。

 

一日多少餐?

當告訴你偶爾斷食是健康養生的做法,也總會有人問:不是說食無定時是不健康的嗎?這一個問題,通常是醫生對患有胃病的人說的,可是健康人就沒有這個禁忌。一個人習慣一天三餐、食有定時,如果他患上胃病的時候,當然胃就會希望保持原有的習慣。可是對於健康人來說,其實「食無定時」才是常態,自然界的動物也不會「定時」一天三餐那樣進食,這只是經過了文化洗禮的結果。

很多人又會覺得:不吃東西不就會很餓的嗎?當然一開始嘗試的時候,通常都會感覺餓,但是如果實踐了一段時間,逐漸會適應了新的飲食模式,就未必會經常感覺餓了,恢復原來人作為動物的本能。當然了,由於我們一直習慣了人類社會的飲食文化,嘗試斷食應當經過學習,需要逐步嘗試體驗,若能有導師指導更佳。

 

載於2018年5月25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夏季怎樣養生?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夏季生活有甚麼注意事項?不妨看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提醒。過了立夏(每年的5月5-6日),就是夏季開始來到了!夏季天地之氣旺盛,萬物生機蓬勃,這時候,有三大生活方式尤其需要注意:

1828561_221640c6832fa879247a648814153990

(圖:《信報》網頁

第一、早起床。《內經》說「夜臥早起」,就是可以晚一點睡、早一點起床。

現在都市人普遍很晚睡覺,不過古人的「晚睡」應該跟現在不太一樣,現在我們晚睡大概指凌晨1-2點,古人的晚睡還是晚上10-11點,想想農村的生活就明白了。

至於早起,要多早呢?《內經》說的早起是指日出之前,夏季的日出通常是在5:30-6:00左右,這已經覺得很早嗎?還是要在日出前起床呢!其實,如果我們的臥室有窗戶,早上有光線進入室內,一般人都會在日出前天亮的時候就自然醒了,只是不少人醒了之後還想繼續睡吧。

 

陽光不生氣

第二、喜歡太陽。《內經》說:「無厭於日」,意思就是不要討厭太陽!

對啊,很多人都不喜歡夏天的太陽,覺得太熱了!容易渾身大汗,口渴煩躁。但是《內經》告訴我們太陽是好的,夏天的太陽可以幫助我們,祛除之前冬春積累下來的寒氣,那樣我們身體才能恢復健康呢。

所以,夏天適當的曬太陽,到戶外活動,讓自己出點汗,少點在冷氣的環境之中,這都是順應夏季特點的養生方法。

第三、不生氣。《內經》說「使志無怒」,即是管理好我們的心志,不要發怒。夏天這麼炎熱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心情煩躁的,容易遇到事情就心裡不高興,尤其如果這種生氣是壓抑著不釋放出來,那對身體就更不好了,導致血氣不流通,違逆生機蓬勃的夏季特點。

需要明白,夏季很容易因為環境原因導致自己有情緒,如果沒有察覺就容易生氣了!只要我們好好釋放自己的情緒,不隨便生氣,我們才能趁著夏季這個充滿動力的季節,好好活出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會浪費人生,《內經》就形容這為「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冬病夏防

《內經》還提醒我們:「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夏季養生沒做好,違逆了以上三大法則,例如夏季沒有早起床,沒有曬太陽,又在經常生氣,夏季血氣不流通,沒有將身體的寒氣祛除,那麼到了秋冬天氣寒冷的時候,當然就容易病了!為甚麼城市人容易有鼻敏感、反覆感冒、怕冷虛弱,都跟沒做好夏季養生有密切關係。

以上三點說起來很簡單,但也是都市人不容易做到的。夏天是應當多活動的季節,這就好像我們缺少運動鍛煉,身體就不會強壯一樣,我們都應該趁著夏天好好鍛煉自己,令自己變得更健康!

 

載於2018年4月27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春季容易瘙癢?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春季很多人出現皮膚瘙癢,或者風疹、濕疹容易復發。春季亦是容易出現感冒、流感的季節,有些地區春季也容易出現花粉症、鼻敏感流行,這在中醫上怎麼理解?
1805904_8304b2b10c9960023250ade8702c6aeb

(圖:《信報》網頁

不少人認為,這跟春季天氣潮濕有關,這可以是其中一個解釋,可是「濕」不是導致瘙癢的主要成因。其實解釋可以多種深淺層次,通常在中醫上的基本解釋,是認為由「風」導致。春季五行上屬木,風亦屬於木,具體現象上春季就是比較多風的季節,風吹草動,花木重生,如果風侵犯人體,就容易生病,而瘙癢就是受風的特徵。

春病冬來?

受風這個解釋主要是從外在因素去說的,事實上也有內在原因的考慮。《黃帝內經》有一句名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是強調正氣虛弱才是邪氣「乘虛而入」的主要原因。

春季為甚麼會「虛弱」?理論上冬季天氣嚴寒多風,人才容易變得虛弱,可是實際上春季是更容易受風的季節,是由於天氣暖和,人的皮膚毛孔疏鬆,相對於冬季天冷則皮膚密緻,反倒不容易受風。

此外,從生活而言,春季人們開始少穿衣服,而冬季則習慣厚衣;冬季也比較習慣閉藏少活動,而春季人們較多戶外活動,這也是春季容易受風的原因。加上春季正值新春季節,人們容易飲食過飽,也是造成腸胃虛弱的原因。

再者,通常生病也是季節轉換的時候,春季在天暖的過程,經常有寒潮再來,在這樣乍暖還寒的時候,如果人來不及調節衣服作息,那就容易生病了。這也是為甚麼除了冬季容易有流感,春季也是流感高峰期的原因了。這些也是由於人們到了春季,容易疏於防範,未夠重視養生的結果。

春夏宜排毒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解釋,在《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指春天得到發熱病,是由於冬天受寒導致的。冬天受寒,導致身體虛弱,寒氣停留在身體裡面,到了春天的時候,天氣暖和了,正氣就不太虛弱,才有力氣將寒氣從體內驅除,從而出現發熱。

從這個角度看,春季受風的病情也是相似的,也由於過去身體虛弱了,人體可以因此受到風寒等邪氣,到了春季的時候,因為身體正氣比較恢復了,才有能力驅除。

換句話說說,當身體受到了風寒,如果正氣比較虛弱,就不一定能夠發病出來!能夠「病起來」,往往需要正氣比較充足,才能好好生病、好好感冒。這也是為甚麼春天的時候,許多病容易復發了,這通常稱之為「排毒反應」,就是春天才能有氣力去排走身體內的毒素,將過去累積起來的問題好好處理。因此如果春天出現瘙癢、感冒等病情,不妨正面看待,來好好病一場吧!

 

載於2018年3月30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身心靈醫學基礎」課程 暨 李大夫年度招收弟子

李宇銘博士致力推廣身心靈合一的醫學觀,近日新作《向癒》正式出版,反應熱烈,李大夫將於10月舉辦「中醫身心靈醫學基礎」課程,講授書中核心內容,學習如何療癒自己、療癒他人。李大夫義務授課,課程歡迎公眾人士參與,開課同時招募新一屆弟子,詳情如下:

 

201810poster copy

 

【中醫身心靈醫學基礎課程】

 

 

日期:2018年10月3、10、18、24、31日

(日期一般為每逢週三,10月17日為重陽節假期順延一天到18日週四)

時間:晚上7:30 – 10:00(10:00-10:30為課後討論,自由參加)

地點:旺角油麻地區,將於報名後正式公佈

 

導師介紹: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博士後,香港註冊中醫師,曾任中文大學、浸會大學中醫講師。素食十多年,是一名靈性修行者,主張全人身心靈合一醫治。李大夫著有多部學術與大眾著作,最近出版《向癒:從難治病與慢性病徹底解脫,以身心靈中醫為鑰,邁向終極健康》一書,是一名身心靈中醫。更多介紹請參閱「李大夫簡介」。

課堂內容

中醫學是一門重視身心靈合一的整全醫學,在李大夫的新作《向癒》一書之中,提出中醫身心靈醫學的概念與情志療法理論。本次課堂,將會分享李大夫多年的學習研究心得,幫助醫者助人自助,學習如何療癒自己、療癒他人。

五次課堂內容,分別講授五大主題:身心靈醫學觀,望神,情志療法;疾病功能法,內自醒等,詳情如下:

第一堂:身心靈醫學觀

-何謂「身、心、靈」?中醫上如何重視三者的關係?為何心靈醫學是成為「上醫」的關鍵?

第二堂:望神

-如何透過讀人眼神面容,判斷情志心神狀態?

-介紹七情的基本眼神面容特徵;兩種觀察心神情志的方法:左右比較法、直覺感知法

第三堂:情志療法

-如何透過情志養生與情志療法,助己助人療癒身心?

-情志養生的兩種層次:中與和;情志療法的三個層次:五行生剋法、以陽消陰法。

第四堂:疾病功能法

-「病由心生」,凡是疾病皆有心靈層次原因,如何發現?

-透過自我求問,互相研討,認識各種疾病的心靈層次成因。

第五堂:內自醒

-人的內心也有「陰陽」兩面,如何認識自己深層的一面?

-透過「從治法」的情志療法,幫助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

 

 

費用:中醫學生500元;中醫師1000元;*公眾人士2000元

(費用為場地費用,老師義務教學,餘數撥入弟子基金,用作日後教學研究用途)。

 

報名方法:進入後列連結,填妥報名表格:【點擊進入】

-額滿即止。獲李大夫確認可錄取者,請於課程第一堂繳費。

-報名參加此課程,可同時申請成為弟子,請在表格內填妥資料。

-如申請成為弟子者,完成五堂課程後,將自動成為記名弟子或入門弟子。

 

*注意,李大夫現階段只招募中醫師與中醫學生成為弟子,公眾人士亦可報名參與本課程(但無需成為弟子)。李大夫現有弟子、中醫師、中醫學生優先參加課程,公眾人士次之,若名額已滿,已報名者待日後對外開課時將可獲優先通知報名。

 

備註:

本課程的第二、三堂課,包含了對公眾舉辦的「望神療癒師-入門課程」課程,可參閱該課程介紹

 

IMAG5392 (1)

(2017年首屆弟子入門課程合照-中醫核心理論課程)


 

 

【李大夫的三類弟子】

李宇銘博士2017年開始招收弟子,公開授徒,至今弟子共有106人,形成了一個學習團體,一起學習醫學之道。透過建立持續的師徒關係,因材施教、因能學習,使學問得以承傳。

如欲成為李大夫記名弟子與入門弟子,必須先完成10月份舉行的入門課程:「中醫身心靈醫學基礎課程」五次課堂(每堂課2.5小時,共12.5小時)。

師承是數千年來恆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傳統的弟子分為三類:記名弟子、入門弟子、入室弟子,現公開招收記名弟子及入門弟子,學者可按自己的能力和時間報名。

 

招收弟子對象:中醫學生、中醫師

 

第一類、「記名弟子」

概念:記名弟子是記錄在老師名冊上之學生,嘗試體驗師徒關係。

弟子要求:愛好學習中醫經典,希望將所學知識與他人分享。

招收條件:完成記名弟子入門課程,踴躍參與課後討論。

學習機會:參與弟子的網上內部學習群組,互動討論;可參與李大夫後續的《傷寒論》以及望診課程。

#入門課程包括:中醫核心理論課程、明堂診法課程或中醫身心靈醫學基礎課程

 

第二類、「入門弟子」

概念:入門弟子是正式師徒關係之開始,踏進老師學問之門。

弟子要求:願意付出時間學習參與討論研究,提升自己水平,志願推廣仲景醫學。

招收條件:協助整理老師的課堂錄音,協助編寫文章與著作,組織各種學習與推廣活動。

學習機會:參與老師的經典研究,以及每月定期學習小組,與老師制定個人學習目標,互動學習。

 

第三類、「入室弟子」

概念:入室弟子是與老師成為夥伴,一同學習生活之密切同修關係。

弟子要求:志願全面繼承老師的學術思想,願意改變自己成為更完整的人,以成為上工為目標,正心修身,成為身心靈之醫者為願景。

招收條件:需要能夠最少背誦《傷寒論》前一百條條文,熟悉老師的《傷寒原意》三書的理論架構,通過老師口試考核。

學習機會:跟隨老師門診學習或工作,與老師一起緊密聯繫,在生活上互相提點。

 

 

備註:

三類弟子,就好比現在大學學習中醫的過程,記名弟子像是大學課堂的旁聽生,入門弟子像是正式入學的本科生,入室弟子像是跟隨導師學習的研究生。

三種弟子並非一定循序漸進階梯,可以直接報名成為入門弟子、入室弟子。

古今師徒概念不同,現在弟子並無必然的要求,無拜師儀式,亦非終生制度,也可以同時跟隨其他師門。成為弟子者,將會李大夫網頁上公開姓名,亦可按彼此意願隨時解除師徒關係。

三類弟子之說,是自古已有之說,可參考這篇文章解說:「記名弟子、入門弟子、入室弟子

 

報名方法:

進入上述課程報名連結,填妥報名資料,遞交一篇短文給李大夫,說明希望成為哪一類弟子,簡單介紹自己,以及希望成為弟子原因,並透過facebook附上一張一個月內拍攝的個人近照。

請透過「李博士中醫教室」facebook專頁pm留言報名: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弟子申請截止報名日期

2018年9月9日(週日)晚上9時前

 

P_20180131_215039_PNsmallP_20180128_163509_vHDR_Onsmall

 (望而知之謂之神——明堂診法課程照片)

 

(發出通告:2018年8月10日發出;8月27日更新)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春季宜吃甚麼?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春季生活有甚麼注意事項?不妨看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提醒。冬去春來,正是去舊迎新的季節,這在《內經》稱之為「發陳」,就是將陳舊過去清除,這時候天地萬物逐步呈現生機,自然界萬物恢復繁榮。在《內經》之中對於春季的養生,提出了三大法則:

1779277_0ab9a069b894de52b9ac213c25aac7a4

(圖:《信報》網頁

夜睡早起

第一、夜臥早起。相對於冬天應該是要「早臥晚起」,要多睡一點,春天則是截然相反了,提醒我們要睡少一點!冬天剛去,春天剛來的時候,人還是很想睡覺的,這一般稱之為「春困」,春天天暖加上有時氣候潮濕,容易昏昏欲睡。究竟要多早起床?冬季必須要等候日出才起床,春季應該在日出左右就起床了,通常春季的日出大概在7時左右,逐漸適應早起床的習慣。

春季需要啟動人的生機,因此需要多點活動,如果睡得太多,那就沒有順應自然之氣了。所謂「久臥傷氣」,睡得太多反而會感覺疲累,應該在睡醒之後做一點活動,原文建議「廣步於庭」,就是在庭院中散步,讓自己身心舒展。

第二、放鬆身心。經過了冬季的嚴寒,人的心底總是有一種生活作息謹慎的心態,到了春季就開始放鬆了。《內經》說:「被髮緩形,以使志生」,春季的時候可以穿寬鬆的衣服,把頭髮鬆開(古人會束起頭髮),可以讓自己的身心感到放鬆,而不如冬天的拘緊,要穿這麼多衣服。

這方面也要看氣候的,春天人的皮膚毛孔開始比較疏鬆,加上初春的時候乍暖還寒,轉換季節的時候如果不慎穿不夠衣服,體弱者也容易生病。因此民間有一句養生彥語:「春捂秋凍」,就是春天還是適宜多穿衣服,不要一下子因為天暖了就突然換夏季的服裝;而秋天就適宜穿少一點,讓身體慢慢適應寒冷。

春宜吃素

第三、《內經》說:「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春季不宜殺生,這是由於春季是萬物生機復甦的季節,應該順應自然之氣,首先不宜違逆,因此我們應該允許生機出現,而不應該在萬物剛生長的時候就傷害它。因此,除了不殺生,也要多給予、勿掠奪,多獎賞、勿懲罰。

這在生活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飲食,春季是吃素的好時候,首先春季萬物復甦,各種蔬菜開始能夠種植出來,因此各地的春節都有「咬春」的習慣,亦即吃「春餅」,裡面都是新鮮的蔬菜為主,讓人享受春季鮮嫩美味。

春季就好像一日之中的早晨,早上人的胃口還比較弱,一般也是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所以大部分人早餐也是會選擇素食的食物。一年之中的春季也是一樣,是人體內腸胃之氣復甦的時候,身體的氣血尚弱,由於吃肉比較難消化,宜吃素對健康比較有益處。

 

載於2018年3月2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WhatsApp Image 2018-03-02 at 8.47.48 PM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醫者分三等?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醫者水平有高低,《黃帝內經》將醫生分成不同等級,比較其水平的特點。其中常分成三級,直接用療效去說明三者的能力:「下工十全六;中工十全七;上工十全九」。這是說,初等水平的醫師治病十個病人能夠治好六個,中等的醫師能十個治好七個,上等的醫師能夠十個治好九個。這段話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1753652_712dd6063a2a799e3b7b064c78688efc

(圖:《信報》網頁

第一,古代對於醫者要求相當高,初級的醫生也要有六成的療效,這很不容易啊!這其實是為了超越隨機,如果十個病人治好五個,這基本上是等於二分之一機會,或者好、或者不好,這就是碰運氣了!有些普通人不懂醫術、不懂診斷,仍可透過一些療法有這層次的效果,作為醫者是不可以只靠運氣的。

第二,上等的醫者治病,也頂多是九成的療效!其實這療效已經相當高超了,可是上醫也非十全十美,人總有一死,不是所有病也能治好。第三,在下工過渡到中工水平,也只是治好多一個病人,可是要到了上工層次,那就是突然飛躍了,能夠治好多兩個病人,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跨步!為甚麼有這樣的差異?

 

「中醫」治人

醫者分等之中,有一句名言叫做「下醫治病,中醫治人,上醫治心」,這句話是回答以上問題的關鍵,指出醫者關注角度與療效的關係。初級的醫師他們關注的就是「治病」,疾病的診斷辨別、如何治療?這些都是每位醫者的基本學習目標。

可是只懂得治病的醫者,這最多是個下醫!要到中等水平,起碼需要懂得「治人」,所謂治人,就是將人當做成一個整體,五臟六腑、氣血陰陽,將全部看成一體。中醫的世界觀之中,並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人甚少只是一個地方生病,如果只是聚焦在「病」,眼光就太窄,未必能夠診斷出疾病的原因。

順帶一說,在古代「中醫」這個名詞,就是指「中等水平」的醫者,到現代「中醫」才變成中國醫學的意思,也的確要作為一個「中醫」,最少也應該是「治人」層次的醫者吧!前面提到《內經》「十個治好多少個」,也是講治人的問題,而不是治病,一個人身上可以有多種病,都能治好才算真的治人。

上等的醫師能夠「治心」,那就是更全面看到整個人了,要看到這個人的心靈,包括他的情緒、思想、性格等部分。中醫是一個「身心靈合一」的醫學,治病治人也在身的層面,能夠看到心靈層面的疾病原因,才是真正的治理全人,這就是為甚麼上工能夠療效卓越的原因。因此也有一句話說:「上醫治國」,如果一個人能夠參透人性,治國自然並非難事了!明白醫師的分等之後,你還想找「會治病」的醫師嗎?

 

載於2018年1月26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27067291_10156064197356992_8376602262087772632_n

26993645_10156064197291992_8952401459086032636_n

(朋友告知,本篇文章見貼於醫院管理局的大堂)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看身心靈?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中醫怎麼看「身心靈健康」?中醫是重視身心靈合一的醫學,「身心靈」是近年流行的說法,過去多說成「身心」或者「心靈」,三者結合,是為了更強調三者的緊密關係。

1733906_e5a8f51c4cd068ee919adb8b1d67040f

 (圖:《信報》網頁

「身」就是肉身、形體,是物質層面的。人不是機器,人如果死掉,只有肉體很快會腐爛,這就讓我們知道,肉體是依靠背後的無形部分來存活。身必須要跟心靈結合在一起,如果分開了,那就基本上不是「人」了。

 

「心」就是心智、心思。它不是指肉體中的心臟,而是形而上層次的心,如成語「心不在焉」、「心無旁騖」的心,也是中醫上的「心主神明」的心。心能夠產生各樣的感覺、情緒、思想,在《黃帝內經》中說:「任物者,謂之心」,心負責「任物」,就是接納、承擔各種事物的能力,亦即是指我們的心,能使我們認識世界。透過我們的身體,我們可以接觸到各樣事物,但是要認識事物,產生各樣思想情感,那就是心的作用,心透過身就能夠產生人的各種能力。故此在中醫上,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就好像皇帝統領國家一樣,掌管人的一身。

 

心是靈魂居所

「靈」就是靈性、靈魂,又或者傳統上又稱為「神」、「神靈」、「精神」,如在《大戴禮記》說:「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兩者含義基本互通,如傳統上多稱為「心神」,現代則習慣稱為「心靈」。靈是人的無形部分、無形的身體,一般肉眼看不見,屬於非物質的身體。靈在我們肉體形成之前已經存在,透過天地之精氣而生,《黃帝內經》說:「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神進入了人的身體之後,可以再分為魂和魄,然後藏在心中,行於周身。中醫上說的「心主神明」,意思就是神進入到人的心中後,人就能夠「運作」了。

 

「靈」跟心有密切關係,心是我們的神靈所產生出來的,神靈又是藏在心,透過心可以持續的認識這個物質世界,故此心就是連接物質與非物質世界的重要地方。而「靈」最特別之處,他是來自天地,與天地相通,本身與萬物之氣是一體的,當神來到人的肉體之中,跟天地分隔開來,局限了自己,就變成了人。如果你問「我是誰?」人的靈才是更根本的我。

 

「身心靈」三者本來是合一的,如果能順應自己的心靈來過活,那樣的生活自然是綠色的、順應天地的。但人們也經常分開三者,常見的是將身體跟心靈分開,如治病只是治療肉體,或選擇食物只考慮肉體需要;也有人只重視靈性而忽視身體,那就是「離地」的生活,身心分離落不到實處。身心靈合一,是終極健康的目標。

 

載於2017年12月29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你有肝鬱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人聽說過中醫的「肝鬱」,即是「肝氣鬱結」的簡稱,覺得這是情緒鬱結的代名詞,你覺得自己有情緒鬱結嗎?其實,大部分人也總有一些鬱結。

1714404_d6dcaa79bddeb6e4f965bc05d5625301

(圖:《信報》網頁

舉例說,在上下班的時間,你在地鐵或者巴士中擁擠著,旁邊有人不小心踩到你一腳,用手肘撞到你、用背囊壓著你、又或者他一身汗臭逼人……在這些時候,你有甚麼感覺?

正常人都會產生一些情緒,感覺鬱悶、厭惡、委屈等等,可是在情緒生出來時,我們一般不會破口大罵,不會拿刀出來殺人!我們覺得自己是受過教育的人、是有理性有禮貌的人,覺得情緒不應該隨便發洩。於是,我們會將這些情緒放在心中,當你下車後繼續生活,你就以為自己已經忘記了,但是情緒沒有離開,這就成為了壓抑的情緒。

壓抑是多麼的常見!想想看,每天我們遇到許多人事物,又或者聽到某個負面新聞,已經讓我們生起情緒,如果我們沒有及時轉化處理,這就會成為壓抑的情緒,日積月累,成為計時炸彈隨時爆發。

 

化悲憤為力量

在壓抑的情緒之中,如果壓抑的是怒氣,那就是典型的「肝鬱」情緒特徵。怒氣如果能夠得到釋放,那麼怒氣就不會鬱結,只是如果「有怒不敢言」、「怒火中燒」,那樣就容易生病不適。

憤怒,包含了其他的形容詞:生氣、批評別人、嫉妒、怨恨、論斷人、動氣、肝火、火爆、感概、激動、憤世嫉俗、憤青……這些也是憤怒的不同形式,憤怒本身是一種「向上的力量」,如果憤怒用對了,也是一種生命的動力,可以稱之為「勇氣」、「果敢」,可是當憤怒被壓抑了,這股向上的動力被下壓來,那就是自己困住自己,甚麼都做不了,失去了力量。

有一句話這樣說:「當你用一隻手指指出去時,就有三隻手指指向自己。」所有向外的憤怒,批評別人,其實也是在批評自己!就好像我們批評別人:「完美主義」、「不夠聰明」、「封建守舊」……當我們說這些話批評別人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批評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

可是,或許很多人會覺得:「不是啊!我沒有這問題,只是對方才有呢!」其實每一個人也有兩方面:一個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自己,另一個是我們不想看到的自己、我們的陰影。那個負面的我,自己不願意看到的,就是我們所不接受的自己,也是導致我們不接受別人的原因。

當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真正要改變的不是對方。俗話說:「原諒自己就是原諒別人」,真正的錯都不是別人,而是我們不願意接受自己。所以,在每一次憤怒、批評別人的時候,也正好是我們學習接納自己的好時候!

 

載於2017年12月1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