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哮喘有甚麼忌口?——咳嗽哮喘的飲食調養

李宇銘博士撰文

 

  • 患有咳嗽和哮喘時,有甚麼要戒口?

要回答此問題,首先需要知道中醫對咳嗽哮喘的認識。

 8577590928_c37f0cbb99_z

(圖:Flickr

 

咳嗽哮喘有許多成因

在《黃帝內經》之中有五臟咳、六腑咳等11種不同情況區分,而各種咳嗽也有共同成因,在《黃帝內經》的《咳論》專篇之中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

 

咳嗽的共同成因包括三方面

  1. 皮毛受邪氣(各種邪氣也可,可以是風、寒、濕、熱等),從皮毛入肺;
  2. 寒涼飲食入胃,寒氣再上至於肺;
  3. 「外內合邪」,外和內部的寒氣相合,導致肺寒則咳嗽。

另外《傷寒論》對於咳嗽的成因解釋,稱為「心下有水氣」,這與《黃帝內經》的思想相近,但用了不同的角度描述。由於肺受寒,導致水氣停留在肺(或心下),則導致肺氣不能通利而咳嗽。因此「咳嗽」的發生,本身是身體希望驅除「水濕痰飲」的方式。

 

哮喘的成因

傳統上對於哮喘的核心成因認識,稱為「宿痰伏肺」,可理解為咳嗽的進一步加重,若痰濕更盛,停留在肺,則可導致哮喘。哮喘可見呼吸氣喘,喉中見哮鳴音為特徵。

單純有宿痰伏肺未必導致哮喘,但如果受到了各種外來的邪氣(可以是風、寒、濕、熱等),則引動內有的伏痰而誘發病情。哮喘病之所以有宿痰的成因,亦需要考慮五臟六腑各臟之虛弱,視乎不同臟腑之虛,在平素未有發病之時調養,去除痰濕,則是治本之道。

 

水濕痰飲之成因

無論是咳嗽抑或哮喘,痰飲的生成重在胃腸之虛弱。在《金匱要略》之中說:「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痰飲的生成,首先在於胃腸之虛弱。

從中醫的傳統理論看,喝水到了胃裡頭,水也需要消化的!這傳統稱為「腐熟水榖」,又稱作「氣化」的作用。就是當水進入身體之後,胃就好像鍋爐一樣,能夠將水煮熟化成「氣」,水氣就能夠給人體流通周身使用。如果水化不成氣,例如胃的火力不夠,那就成為「一潭死水」,中醫上稱為「水濕痰飲」的病情,除了可以導致咳嗽咯痰之外,更可以有其他病如水腫、腹瀉、腸鳴、濕疹、嘔吐、鼻塞、流涕等等,周身各種不適。

因此容易患咳嗽哮喘的患者,尤其需要注重胃腸是否虛弱,以及有無各種臟腑之虛弱,導致身體內出現水濕痰飲的停滯。

 

咳喘病人的飲食調養宜忌

 

首先說飲水方面,需要注意兩條原則

 

第一口渴時才喝水。口渴是身體需要喝水的反映,如果身體裡面有足夠水,那就未必需要喝水,多喝也是浪費,尤其是不想喝水的時候,不應該勉強自己。當然,如果預計得到自己即將要口渴,例如將要劇烈運動,那也可以提前先喝。不少人習慣一天定時喝水,或者沒事也喝點水,例如到茶樓喝茶容易不自覺地喝,對於胃腸虛弱者則不宜。相反,尤其是容易患痰多咳嗽等水濕病之人,本身體內水濕已多,不渴的話則應少喝一點了。

第二喝水應當一口一口的喝。就好像吃飯一樣,應該要仔細嘴嚼才吞下,喝水雖然容易吞嚥,但胃虛弱者也需要逐步消化,故此應當像品茗一樣,一口一口緩緩呷下,不宜一下子猛灌。尤其現在不少人以為,早上醒來灌一杯水下去,認為這樣可以排毒,如果腸胃本身不弱者還好,腸胃弱者則容易產生水濕痰飲,未能排毒之餘卻反而產生了毒素。

以上說的,也是指向腸胃虛弱的人而言,對於胃不虛弱之人則不在此限。健康人一下子猛灌一杯水,或者不渴的時候喝各種飲料,也不見得有問題,也可算是對胃腸的一種鍛煉,就好像現在許多人肚子不餓也能吃飯一樣。只不過,人有沒有這種需要,會否導致「浪費食水」?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喝水問題,詳見《喝水也要消化?》一文)

 

飲食上需要注意避免寒涼

避免生冷、寒涼的食物。冷首先指冰冷的食物,生則是指未經煮熟的食物,或必須煮熟而未有煮熟的食物。水果蔬菜如果已經「成熟」,則不當作是生的食物。

另外寒涼亦指食物的屬性,例如西瓜、雪梨偏涼,就不宜多吃。

飲食上,吃點辛溫食物,生薑、薑母茶、甚至辣椒,可吃薑黃(咖喱)等

除了飲食上,當然生活上也要注意避免受涼,例如夏季冷氣環境容易受涼,尤其需要注意!

 

19794831385_7c7e320a3e_z

(圖:薑黃 Flickr

飲食上需要避免各種難消化的食物

各種粘滑、肉類、麵粉製品、奶類食品,都較難消化,容易傷腸胃產生水濕痰飲,注意少吃。(詳細參閱前一篇《感冒有甚麼忌口?——感冒的飲食調養》一文)

 

飲食上尤其注意「勿過飽」

即使沒有大量進食寒涼食物,只要飲食過飽,結果也可以導致為胃腸虛寒!

中醫理論認為,胃是負責「受納」和「腐熟」水榖的場所,食物進入身體之後,首先在胃中消化,而胃消化食物需要依賴人的陽熱之氣。胃就好像是一個「鍋」,而陽熱之氣就如鍋下之「火」,只有鍋裝著食物是不夠的,要煮熟食物必須要有火,如果飲食過飽,那麼人體就需要加大「火力」去消化食物,若經常耗傷陽氣則導致體內虛寒。

有趣的是,並非飲食溫熱食物過多,則體質必然變得溫熱,例如有些地區的人經常吃辛辣食物,卻不見得該地的人全都體質偏熱。同樣地,飲食溫熱食物太過,只要是吃得過飽,耗傷人體陽氣,儘管吃的是溫熱食物,結果亦未必能夠化成人體的熱氣,可以理解為一種「虛不受補」,胃腸虛弱,吃甚麼東西也消化不了,未能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進深而言,不管是哪種食物吃得太多,只要導致胃腸虛弱,氣血化生減少,人就容易受到外來的寒氣侵襲。受寒之後,又進一步加重了陽氣之虛弱,形成體質虛寒。胃腸虛弱的人,連喝下去的水也難以消化,那就形成了「水濕痰飲」,亦即民間所說的「濕重」,亦可因為飲食過飽所致。還有更複雜的情況,當胃腸變得虛寒後,內部又可產生「虛火」,一個人體內可以有「寒濕」和「濕熱」並存,實際上「寒熱並見」的情況十分常見。所以香港人經常會說自己是寒底、熱底、濕重,這跟我們的飲食文化,經常過飽有密切關係。

其實,如果只是少量的吃寒性或熱性的食物,身體能夠自己調節恢復平和,未必對人體有大影響。相對而言,飲食過飽所造成的身體虛寒,比吃寒涼食物的影響更重要。因此,當吃了某種食物之後覺得體寒,未必因為該食物屬於寒性,更重要的是:「少吃為妙」。

(亦可參閱《傷腸胃即是寒?》一文觀點)

 

 

其他祛寒的方法

  • 鍛煉身體,透過運動,讓自己持續地微微汗出,是最好祛寒的方式。
  • 讓身體更溫暖:曬太陽、洗熱水澡、生活環境溫暖等。

 

FAQ

  1. 是否所有咳嗽也是只要祛寒即可?

不是!因為寒氣在肺,只是共通的原因,但是還可以有不同的兼夾原因,例如寒氣在肺,可以轉化成熱,或寒熱並見;也可有其他風、濕、燥等氣存在;也可以肺有寒之餘,同時其他臟腑有病,因此治療時需要兼顧考慮。

 

  1. 熱氣可否吃薑(或者其他辛辣食物)?

「熱氣」(上火)的時候,能不能吃生薑?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奇怪,眾所周知,生薑屬溫性,熱氣怎可以吃?可是臨床上,許多患者即使有熱,在處方上依然加有生薑,患者有時候就會這樣問醫師:我有熱氣還能吃薑嗎?不會加重熱氣嗎?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從生薑的作用說起。

在中藥學上,生薑算是一種中藥,味辛、性微溫。從寒熱之性而言,首先它不是「熱性」,我們只稱它為「溫」,而且是「微溫」,就知道它的溫熱之性不算很強。生薑除了溫能夠散寒,還有辛味,辛能散能行,有助驅散風寒,通行氣血。

生薑在一般情況下,能溫脾胃而散寒祛風,但在中藥方的使用下,如果配上各種藥物,就不一定只是用在寒病上,即使在有熱的病情也可使用!如果藥方中寒性藥較多,就會抵消了生薑的溫性而只取其辛味。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並非「有熱氣就不可吃薑」,前提是有配搭其他藥物。

還有另一種情況,如果身體的熱屬於「虛火」,有些病情也可用薑來治療!所謂「虛火」,就是指因為氣血虛弱,體內自己產生的熱氣,既然成因是虛弱的話,治療就不能只是「清火」了,治本需要補虛,有時補虛配搭上生薑,有助加強補益。

此外,血氣虛弱之後就容易受到寒氣侵襲,但血氣虛弱者又容易產生虛火,這就形成了「寒熱並見」,或者中醫上稱為「寒熱錯雜」的病情。在這種病情上,使用生薑就能夠有助祛除寒氣,如果寒氣得以祛除,則人體的血氣容易恢復,故此虛火最後得以自行消除。從這個角度來看,生薑也可以有「清熱」的作用!

這屬於中醫上較為高級的理論,一般的病情下,中醫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見到寒病就用熱藥,但是在個別的病情則是相反,可以是「熱者熱之、寒者寒之」,見到熱病也用熱藥治療而取效,上述的機理即是如此。

其實不單是生薑,各種溫性的中藥或食物,也有類似的情況,有熱氣的人是否就不可吃熱性的食物或者藥物?答案是:可以,又不可以!一般的醫理認為是不可以的,就算在寒熱錯雜的情況下,如果單吃生薑,的確很可能導致熱氣加重,故此中醫處方大多數都是配搭各種藥物使用;但是在寒熱錯雜的病情,如果寒氣是病的「本」,熱只是「標」,有時候只需要用溫熱藥治本,熱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問醫師:「我是否適合吃薑?」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挺難回答的,最好就是自己試試吧!先從小劑量逐步嘗試,找到自己適合的份量,覺得不適就停止或者減量,做自己的醫生。

 

  1. 咳嗽是否不可吃甜食?

不少人認為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認為甜的食物「惹痰」,這是甚麼一回事?

在《黃帝內經》之中有「甘生脾」和「甘傷脾」的兩種觀點,實際上是「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道理,甘甜之味道本身可以補脾胃,但是甘甜味太過則可傷脾胃!傷脾胃生痰濕則可以導致咳嗽哮喘,例如《黃帝內經》說:「味過於甘,心氣喘滿」。那麼怎樣才不會導致甘味太過?傳統上例如穀類即屬於甘味補脾胃的食物,亦即是米飯本身也有甘甜之味,那就是正常能補脾胃的。但是如果甜味太過的,尤其是各種添加了精製糖類的食物,那顯然就是太過了。所以如果食物味道之中只是淡淡的甘甜味就還可,如果是明顯太甜的食物,也是不宜多吃的。

 

重溫香港電台《精靈1點》節目:「2016年10月12日 咳嗽哮喘的飲食調養」 文字版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諾貝爾獎不是給中醫?

【《信報》中大醫論專欄】

1489081_29bc057b8474bb08cc82ec75c86017cb_620 (1)

(圖:信報網站

 

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一位研究「青蒿素」的科學家屠呦呦,可是自她獲獎之後,中醫界爭論不休,爭論這個獎項是否給中醫藥的榮譽?後來瑞典諾貝爾醫學獎評委會的委員,清晰地表明:「屠呦呦這個獎不是頒給中醫的,而是頒給那些從中醫中獲得靈感的科學研究者。」

這其實是中藥學的基本概念。中藥之中有一種藥叫「青蒿」,它味苦而辛、性寒,能夠清虛熱、退暑熱,治瘧疾寒熱。可是當屠呦呦,從青蒿這種植物之中,發現裡面的成分「青蒿素」,認識它可以殺滅瘧原蟲,那就徹底將這種東西改變成西藥了。

 

青蒿素不是中藥

 

怎樣界定一種東西是中藥還是西藥?很簡單,就用它背後的理論根據,如果用中醫中藥理論認識的,是中藥;用西醫西藥理論認識的,是西藥。特別強調,如果用西醫西藥理論去認識一種中藥(植物),那當然還是西藥啊!

 

就好像中藥之中,有薄荷、生薑、肉桂、薑黃,這些東西在外國也有,他們不會將這些東西叫「中藥」,只是當我們用中醫角度去認識它,它才是中藥。一個科學家,從天然的植物之中提取一種有效成分,於是開發出一種西藥,這最後當然是西醫藥的成就,如果背後是從中醫藥的知識帶來啟發,這也應該說,中醫的智慧是有所貢獻的。可是中醫界所爭論的,並非只是想「爭一口氣」,而是想要說清楚,甚麼才是真正的「中醫藥研究」?

 

中醫研究vs研究中醫

 

比如你要稱西瓜的重量,你會不會拿一把尺子去量度?又或者你要仔細觀看月亮,你會不會拿顯微鏡去觀看?當然都不會!同樣道理,研究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中醫的研究方法跟西醫的研究方法不同,如果我們用西醫的方法去研究中醫中藥,結果當然會變成西醫的研究了,這可以稱為「研究中醫」,是將中醫作為一個研究對象(object)去看待、去研究。

真正的「中醫研究」,是指以中醫藥自身的研究方法,去認識人體疾病健康,認識天地人的關係。尤其是中醫與西醫的特點截然不同,中醫著重整體、宏觀,主要研究形而上之人;西醫著重局部、微觀,主要研究形而下之人。兩者的信念南轅北轍,如果用西醫的方法去研究中醫,到頭來只會改造了中醫,將中醫變成西醫。

可惜的是,諾貝爾醫學獎只是頒授給西醫,還未認識到傳統中醫學的特點,如果有一天諾貝爾獎能夠承認中醫自身的科學性,這將是人類醫學發展的一大進步。

 

載於2017年2月10日《信報》

 

李宇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黃帝內經》夏季養生的三大法則

過了立夏(每年的5月5-6日),夏天就來到了!

夏季生活有甚麼注意事項?不妨看看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提醒吧——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15275346931_5e8d923101_z

(圖:Flickr

夏季天地之氣旺盛,萬物生機蓬勃,這時候,有三大生活方式尤其需要注意:

1)早起床

《黃帝內經》說「夜臥早起」,就是可以晚一點睡、早一點起床。

現在都市人普遍很晚睡覺,不過古人的「晚睡」應該跟現在不太一樣,現在我們晚睡大概凌晨1-2點,古人的晚睡還是晚上10點11點吧(>_<)想想農村的生活就明白了。

至於早起,要多早呢?《內經》說的早起是指日出之前,夏季的日出通常是在5:30-6:00左右,這會覺得很早嗎?還是要在日出前起床呢!其實,如果我們的臥室有窗戶,早上有光線進入室內,一般人都會在日出前天亮的時候就自然醒了,只是不少人醒了之後還想繼續睡吧。

2)喜歡太陽

《黃帝內經》說「無厭於日」,意思就是不要討厭太陽!

對啊,很多人都不喜歡夏天的太陽,覺得太熱了!容易渾身大汗,口渴煩躁。但是《內經》告訴我們太陽是好的哦!夏天的太陽可以幫助我們,祛除之前冬春積累下來的寒氣,那樣我們身體才能恢復健康呢!

所以,夏天適當的曬太陽,到戶外活動,讓自己出點汗,少點在冷氣的環境之中,這都是順應夏季特點的養生方法。

 

9302737655_9ecd555ede_z

(圖:Flickr

3)不生氣

《黃帝內經》說「使志無怒」,即是管理好我們的心志,不要發怒。

夏天這麼炎熱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心情煩躁的,容易遇到事情就心裡不高興,尤其如果這種生氣是壓抑著不釋放出來,那對身體就更不好了,導致血氣不流通,違逆生機蓬勃的夏季特點。

需要明白,夏季很容易因為環境原因導致自己有情緒,如果沒有察覺就容易生氣了!只要我們好好釋放自己的情緒,不隨便生氣,我們才能趁著夏季這個充滿動力的季節,好好活出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會浪費人生,《內經》就形容這為「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秋冬病夏天預防

《黃帝內經》還提醒我們:「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如果夏季養生沒做好,違逆了以上三大法則,例如夏季沒有早起床,沒有曬太陽,又在經常生氣,夏季血氣不流通,沒有將身體的寒氣祛除,那麼到了秋冬天氣寒冷的時候,當然就容易病了!為甚麼城市人容易有鼻敏感、反覆感冒、怕冷虛弱,都跟沒做好夏季養生有密切關係。

以上三點說起來很簡單,但也是都市人不容易做到的。夏天是應當多活動的季節,這就好像我們缺少運動鍛煉,身體就不會強壯一樣,我們都應該趁著夏天好好鍛煉自己,令自己變得更健康!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

李大夫很久以前已經聽說過「飯水分離」這種飲食養生方式,開始時覺得半信半疑,認為人們都習慣吃飯飲食喝湯,為何要分開?一直到後來聽到出版社社長陳昭川老師(羽田氏)來香港主講講座,才明白到飯水分離的智慧!

這種飲食方式有助提升人體陽氣,去除寒濕,尤其是針對各種腸胃病、水濕痰飲病情有幫助,例如容易感冒、鼻敏感、胃脹、腹瀉等,對於強身健體有很好的效果,是一種人人也應該嘗試的飲食方式。

 

getImage

內容簡介

打破營養學說的局限,超越醫學理論的視野
依循生命法則、創造生命奇蹟的終極養生之道

  韓國暢銷百萬冊、台灣讀者熱烈分享的終極養生之道

依循生命法則、創造生命奇蹟的全新飲食概念
只要將吃飯、喝水分開,不但能治癒各種疾病,
還能減肥、皮膚變好、變年輕漂亮,獲得新生命!

21世紀最震撼的健康飲食新概念
一種根據大自然原理所創造的自體治療奇蹟
一條神奇的自然治癒和生命之路

用身體喜歡的方式進食、喝水,就能啟動細胞無窮的再生能力
疾病自然治癒,獲得新生命!

實施「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奇蹟出現了!

  消除肥胖,變年輕變漂亮
  不但健康減肥、皮膚更有光澤;還有源源不絕的活力,徹底的丹田呼吸,讓精神變好,專注力提升!

  強化自然治癒力
  提升身體自癒力,自然而然回復健康,遠離各種慢性病、難以治療的疾病和絕症,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腸胃炎、皮膚病、膽結石、腎臟病、心臟病、關節炎、骨髓炎、阻塞血栓性血管炎、骨骼疏鬆症、貧血、頭痛、感冒……等。

  獲得新生命
  身體和心靈澄淨後,思慮就會變得更深邃,情緒變得更穩定,並且充滿自信。

快來體驗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的健康奇蹟!
實踐後,每個人都能體驗驚人的變化!

 

詳細介紹請見網上書店【博客來


除了《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這部書之外,還有系列圖書,包括:

 

《無上命令:實踐飯水分離陰陽飲食法》

getImage (1)

 

 

《飯水分離之四季體質養生法》

getImage (2)

 

 

歡迎收聽陳昭川老師,多次來到香港Club O主講的介紹會錄音:

飯水分離簡介(2016年4月23日)

「21日飯水分離體驗」簡介會(2016年9月17日)

飯水分離陰陽修煉法體驗(2017年3月16日)

(陳老師以普通話主講,廣東話主持)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推廣素食」是甚麼?

【李宇銘博士撰文】

素食已經成為了新的潮流文化,全球引起了熱潮,不少國家和地區,人們紛紛轉投素食者行列。相比十多年前,在香港要成為一個素食者,人家可能認為你是個怪人,現在吃素已經給人正面、健康、環保、時尚的形象。

 

photo_2017-05-01_13-13-20

(圖:2016年世界和平飲食亞洲巡迴演講活動,台灣心覺醒文教基金會以蔬菜製作的「素火雞」)

香港素食會,創會至今20年來,一直努力推動香港的素食文化。香港是全球著名的「美食天堂」,同時也是全球肉食消費最高無肉不歡的城市,正因為這種原因,更加突顯推廣素食的重要性。

我們現在說要「推廣素食」,究竟是推動甚麼?是推動慈悲心?健康生活?保護動物?宗教理念?……這些,都可能是素食的動機之一,我們要推動的並非因著各種背後思想,而是「素食」的自身,素食這一種飲食方式,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態度。

進一步問,素食有這麼多不同種類,你們是推動哪一種?例如有不吃肉的素食者?蛋奶素?純素?食生?果子素?五辛素?海鮮素?瑜伽素?初一十五素?星期一素?彈性素食?……從林林總總的素食方式,可知「素食」實在難有一種定義。或者讓我們回歸最原始的理解,《說文解字》說:「素,白緻繒也」,素即是指沒有染色的絲綢,引申指簡單、樸素、潔淨,素食即最基本的飲食方式。

其實傳統的素食,沒有排除一定不能吃肉,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不一定完全吃素。傳統中國人大都只是過時過節才吃肉,平時一般都吃素,這從最廣義來說,也可以說中國人大部分是「吃素」的。如果能夠回復這種傳統的飲食方式,就算人們不是完全的吃素,相比現代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推廣素食,某程度是由於現代人吃肉太過,導致各種問題產生,為了糾正時弊,素食才蓬勃興起。現在不少人願意成為嚴格的素食者,目的就是為了彰顯理想,告訴人完全吃素也能夠健康生存。其實,素食不在乎食物選擇的定義,素食不是一種規條,素食是一種心態,樸素的程度因人而異,推動素食實際上是推動「素心」,這是各種素食動機的共同基礎。吃素能夠讓人得到真正的快樂,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知足常樂」。

 

本文原載於2015年11月Club O會訊《生機健康》第116期

搜狗截圖20170501131641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大笑能治百病?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有人說「大笑能治百病」,《聖經》也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笑為何能治百病?這從中醫的角度看,也十分支持這一養生方式。

1551406_c40aeb8fa0378b634fe3bbc9af14081e_620

首先《黃帝內經》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就好像一個國家的君主一樣,掌管一身健康。這是由於中醫認為「心藏神」,我們的精神魂魄藏在心中,使我們能夠認識和感知這個世界,心神健康才能人生如意。

中醫認為人的五臟分別藏著不同的情志,其中心之志為喜,即是每一個人的心中一直藏有喜悅,只是我們是否讓這喜悅釋放出來!《黃帝內經》又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這裡說的「膻中」,一般指胸中之處,也可以是心的另一個稱呼,這裡也是強調心是可以生出「喜樂」的!

《黃帝內經》還有一句重要的話:「喜則氣緩」。人有七種「情志」:怒喜思悲憂恐驚,各種情志也會影響人的氣血流通,七情大都有負面影響,可是唯獨「喜」這個情志,是會使氣血「緩和流暢」!亦即是說,當一個人有正面快樂愉悅喜歡等感受,就能夠使氣血流通,百病自然不生!這就是為甚麼笑能治百病的道理。

 

以陽消陰

 

這種治病方法,是中醫的「情志療法」之中的最大原則,稱為「以陽消陰」,由於其他情志也算是負面的、陰性的,而「喜」則屬於最為陽性的情志,因此喜悅能夠制勝各種情志問題。

當然如果要用笑來治病,不是只是「微笑」,而是要「大笑」才行,甚至哭笑不得更佳!由於社會文化影響,大部分人都不習慣大笑,其實笑應該要能收能放,可以隨時笑出來。這裡特別介紹一種活動叫「愛笑瑜伽」Laughter Yoga,在香港多處地方也有舉行免費大笑集體練習,不妨嘗試體驗。

我們可以將笑當做是一種「運動」去看待,連續笑半小時到一小時,這運動量可真不容易啊!開始的時候可能只是假笑,但好像運動一樣,只要我們練習多了,熟能生巧,容易變成自然的笑、隨心所欲的笑!

為甚麼大笑到哭笑不得的樣子,對身體健康的效果更好?一般流淚屬於悲傷的外在現象,在《黃帝內經》中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藏六府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如果一個人悲傷的時候會引起「心動」,其後甚至搖動了五臟六腑!當然悲哀流淚過多會損傷身體,但是如果因笑而哭,這則是幫助五臟六腑的氣血流通,是正面的影響,那就好像是給體內做深層的運動一樣,幫助周身氣血流暢,去除不通,百病自愈。

想要健康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多練習笑,人生也會因此改變。

 

載於2017年4月28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註冊中醫師

 18157415_1690387971001818_6747697500389552543_n

圖:信報Facebook專頁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醫緣」存在嗎?

【《晴報》中大醫說專欄】

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看中醫要人夾人」,稱之為「醫緣」,就是病人是否跟醫師有緣分,有緣的話就能夠治好,無緣的話就治不好云云。

 

e89e4f43307147b2b84cf7386a9d5ac0

 

此說頗為有趣!首先,找西醫看病,幾乎沒聽過類似說法,是中醫特有的一種文化,這代表著甚麼?如果是高水平的醫師,應該大部分病都能治好,而不需看你是否有緣,當然或者可以說,他跟很多人都有緣!所以有很多患者光顧了。如此說,看中醫要看醫緣的原因,或許代表中醫水平參差,不如西醫般標準,故此要找好醫師不容易。

但的確有時候,我們也感到跟某些醫師特別有緣分,甚至有種情況,同一個藥方,假設藥物組成和藥材的質量都相同,甲醫師處方的效果總是比乙醫師好!為甚麼?因為看病治療,並非只是吃藥這麼簡單,醫師跟患者的溝通,能否建立彼此互信,這已經是一個「治療」的過程。

《史記》提到一句話:「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如果你不相信醫師,就算他的藥怎樣對,也會降低療效。現在我們找醫師通常看他的資歷,而過去都是看口碑,這些有時候都很「虛」,其實更重要的,信心都是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尤其是願意給患者耐心解釋病情、對改善健康提出建議的醫者,彌足珍貴。

 

載於2017年3月16日《晴報》

李宇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photo_2017-03-22_09-55-20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為甚麼同病異治?

【《晴報》中大醫說專欄】

中醫有一種特色叫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同一個感冒,可以用不同的藥方治好。

為什麼會這樣?基本的解釋,病可有不同的原因,同一個感冒,有風寒濕熱等不同,也有深淺輕重,自然不是一個藥方能治療。

進深的說,所謂「同病」只是大概而言,實際上也不是真的同病,如果兩個人的病情完全相同,在中醫上治療也是可以一樣的。這裡的「同病」是指主要的「病徵」相同,但臨床上的「病情」則未必。

例如感冒都有怕冷發熱,但是臨床上感冒還有許多其他不適,例如可以伴有汗出怕風鼻塞流涕咽痛咽乾咯痰咳嗽氣喘,甚至也可以有心悸心煩失眠胃脹腹瀉腹痛便秘等等,當臨床上多種病情同時出現,儘管感冒的主要病徵一樣,也不一定可以直接治療感冒了,要顧及周身。

中醫着重看「病之人」,重視整體;西醫則看「人之病」,重視局部,這個「同病異治」的特色,很大程度是相對於西醫而提出的,指在西醫上的同一種病,中醫上可以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其中的原因,是中西醫的理論不同,對疾病的觀察認識也不同了。中醫的整全世界觀,認為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也難以有兩個人的病情完全一樣,所以「異治」就是如此常見了。

 

載於2016年12月29日《晴報》

李宇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註冊中醫師

 

第9期(2016 12 29)-為甚麼同病異治_李宇銘博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靜坐能治百病?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能治百病的方法有很多,靜坐是其中最值得推薦的方法之一。為什麼靜坐能治百病?這要從中醫對疾病的基本認識說起。中醫認為人的氣血流暢,人即安和健康,相反如果氣血不通,不通則痛,甚至不通則病。

 

1498649_89a1da23f78c0811b71744ac0c847010

 

導致人氣血不通的原因也有很多,而其中最為內在的因素是「情志」,亦即是人的情緒和思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是指如果體內的正氣充足,各種外來因素也不能侵犯你。換句話說,如果你的情志沒問題,你的氣血自然流通,那麼就很少生病!

在情志之中,哪種情志會令人氣血不通?中醫上說情志有七種:怒喜思悲憂恐驚。實際上七情也可能影響人的氣血流通,而最直接導致人氣血不通的情志,就是「思」。

 

思生百病

 

《黃帝內經》說:「思則氣結」,頭腦的思慮、思想,使人的氣好像打了繩結一樣不流通了。中醫又有另一個理論叫「思傷脾」,意思跟「思則氣結」相近,由於脾的主要功能,是將人體中部的氣血流通周身,如果有思則會導致中間氣血不通,繼而一身的氣血也不通,氣血不通則百病自生!

因此為什麼靜坐能夠治百病?這已經不言而喻了!靜坐的時候講求內心平靜,減少思慮,氣血自然能夠流通,百病不生。

思慮是如此普遍,是你我皆有的問題!思並非一種情緒,它是頭腦中的思想,思想可以與情感無關,例如讀書工作,就算只是做數學題,或者回憶起某個片段,只要頭腦的念頭生死,那也是思;只要頭腦一想起事情,那樣氣血就會開始不通!這也是所以現代文明社會,如此多人體弱多病的原因。

當然不通有程度之分。例如壓著皮膚也會導致局部氣血不通,但是鬆開的話,氣血就自然可以恢復流暢。思慮也是一樣,當你頭腦想東西的時候雖然會傷身,但是如果能夠有更多時候給自己不思考,那樣你的氣血就恢復通暢,抵消傷害。

再者,思慮導致氣血不通,容易產生各樣情緒。就好像一條幹道堵塞了,就容易牽連周邊大塞車;當思慮導致人的氣血不通,其他情緒也會受到牽連。就好像一個人有九件工作正在忙著的時候,別人再給你第十樣小事情,可能你就會容易煩躁生氣!但同樣工作如果在你沒事做的時候交給你,感覺就容易接受。所以,如果當你安靜下來,其他情緒問題導致的疾病,也自然迎刃而解。

最後需要提醒,靜坐是需要學習,不是只是安靜坐下來就可以,好像「靜坐抗議」並非不是真靜坐。靜坐講求內心平靜,需要方法與技巧,不妨找人學習指導,就好像做運動般多多練習,對自己健康有莫大益處。

 

載於2017年2月24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好消息】

李大夫邀請了兩位台灣導師好友,22/7(週六)來Club O主講一場靜坐課程,機會難得,推薦給大家參與!

 

搜狗截圖20170718120119

2

詳見Club O會訊《生機健康》126期

報名留位,請與Club O聯絡:電話: (852) 2619 0000

Club O 地址:
香港九龍旺角亞皆老街80號昌明大廈7字樓FGH室(黑布街口入)
Room F, 7/F, Cheong Ming Building, 80-86 Argyle Street, Mongkok, Kowloon

辦工時間:星期二至日中午12時至晚上7時,星期四及六延長營業至晚上9時(逢星期一休息)
電話: (852) 2619 0000   傳真: 2619 0600
電郵: info@club-o.org  網址: www.club-o.org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35813553982
匯豐銀行戶口號碼:804-8-004280 戶口名稱:Green Living Education Foundation Ltd.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怎樣看素食?

「中醫怎樣看素食?」是李大夫主打講座之一,曾於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多次主講。

 

【講座介紹】

中醫反對素食嗎?

中醫認為吃肉蛋奶有甚麼問題?

中醫如何回應吃素不夠營養?

中醫處方一定要用動物藥嗎?

素食會導致寒涼濕重怕冷嗎?

素食與長壽養生有何密切關係?

本次講座,茹素多年的李宇銘中醫師將與你逐一探討。

 

 

講座錄音【點擊進入Club O網頁

 

 

本講座亦在2014年素食嘉年華主講一次「精華版」(45分鐘)

 

 

於2015年初到北京大公網接受訪問【普通話】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