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怎样的人?——我成长路上的三件事

领岛小学第六十届毕业礼

主礼嘉宾校友李宇铭博士致勉辞

2015年6月30日

 

校长、校监、各位老师、嘉宾、家长、师弟妹:

 

大家好!今天回到母校,感到十分激动,刚才奏起校歌,我还记得怎么唱呢!

有人说,这个世界有两种职业特别可贵,分别是医生和老师,两者都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我很庆幸自己身兼两职,我现在是一位中医师,给人看病;同时我在大学当老师,培养年轻人成为中医师。

 

P1710110

 (十分荣幸,能够成为六十届钻禧毕业礼的主礼嘉宾!)

 

我是1993年在领岛毕业,距今已经22年了,大家心水清的可以算到我今年大概几岁!我对母校很有感情,首先因为我小时候住在爱民村,我住的是建民楼,以前有时候早上睡晚了,从家里跑出来到领岛只需要5分钟!在我家露台还能够看到学校呢!二是因为小学毕业之后,我一直参加校友会举办的海童军,整个中学阶段,差不多每逢周末,我都会回来领岛集会,所以好像一直没有离开过这里一样。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三件小事,是我在小学到中学的一些经历,对我成长有重要影响。

 


 

第一件事,我想介绍我小学时是一个怎样的人,就两个字:「害羞」!

别看我现在站在台上讲话很淡定,很难想象我是个害羞的孩子。小时候我个子高,早会我都是排队排在最后的。可能因为我比较害羞,少说话感觉就比较听话,在老师眼中就觉得我很乖吧!于是六年小学我一直都是当班长的。还记得四五年级的时候,当时要选择课外活动,我想参加童军,可是每班就只有一个名额,当时老师就选了我去参加童军,当时真是十分开心!

P1710135

我小学时是很害羞的人,记得每逢小息的时候,我都会在操场的不同地方,找个墙壁或者柱子,靠着墙好像「罚企」(罚站)那样站着,其实是我不太敢主动跟其他同学一起玩,觉得不太能够融入大家,所以喜欢靠在一旁观察其他同学在玩什么。还有一个更害羞的例子,我是毕业后才发现,小学六年里我从未试过在「小卖部」买东西!因为每逢小息的时候很多人排队,我怕轮到我买东西的时候,不懂叫我想要的东西、又或者花多眼乱不知道怎么选择,于是我就宁愿不去买了!可以见得,我当时是多么的害羞没自信。


 

 

第二件事想说的,是我一段遗忘了的记忆,是一件自己每想起来都觉得惭愧的事。其实我对自己小学很多记忆都忘记了,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当人遇到一些痛苦的经历,人的大脑会主动遗忘该段记忆。这件事情简单来说也是两个字:「出猫」(作弊)!

我小学的时候,其实成绩一直都算不错的,在班中算中上,但是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开始反叛,不想读书,身边的好友也差不多,有个阶段,大家每逢默书的时候,就几个同学一起作弊,开始时将课本放在柜桶中抄写,后来更大胆的,试过当老师一回头的时候,直接将书本放在书桌上抄!

当然啦,很快就被老师发现了!那天被老师抓到,带走训话,顿然晴天霹雳的感觉,觉得天要塌下来了,从未感觉到如低落,觉得自己是做错了一件大事,以后无法翻身。那天老师说要见家长,下课的时候,我都不敢回家去面对妈妈,当时还没有手机的啊,我去了爱民村商场的那家爱民阁文具店(现在这店还在吗?)借用了他们的电话,打给我妈说:「阿妈啊……我出猫了……被老师发现了,要见家长……」想起这件事,现在都还有想哭的感觉!后来见了家长,我妈也没有严厉的责备我,反而好像还买了礼物送给我,鼓励我要重新努力做人。那件事之后,一直到小学毕业之前,我都是自惭形秽,总是感觉抬不起头做人。

P1710140

P1710142

 (给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现在的校服跟我们以前不同了。)

 


 

第三件事想说,是一个转折点:搬家。

小学毕业的时候,刚好遇着我搬家,那年暑假,从爱民村搬到香港岛最东面的柴湾小西湾去。面对未来陌生的环境,虽然也感到茫然,但心念一转,突然想到:「啊!那我就可以重新做人啊!」新的地方没有人认识我,不知道我的过去,我可以随意的塑造自己,只要我升中的时候,表现成那个样子,其他人就会以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决定要刻意改变自己。

升中学的暑期,我正在参加海童军的活动学游泳,那时我就经常想:「我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首先我知道,我不想再像过去那样害羞!我要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挑战自己,认识更多朋友,接触各种事物。例如说,到中学时我想我也要在运动好表现,以我的身高一般人会想我应该打篮球,但我想我又不是NBA球员的那种身高,很难达致杰出水平,于是我选择了另一个冷门一点的运动——排球,当时正好中学的球队招募,我想我在排球上应该有更大优势,后来也证明了我这个想法是对的,我成为了校队队长,我们球队也赢了多次学界比赛,现在想起来还是沾沾自喜的!

我一直参加校内的各种活动,也积极的参加童军,我的中学生涯,就像是全职参加课外活动、兼职唸书一样!总之我甚么都去学去玩,举例我童军里面参加过的活动包括:远足、露营、游水、骑马、独木舟、帆船、滑浪风帆、气象、林务、野外定向、绘制地图、急救、拯溺、消防、航空……甚至中学毕业刚升上大学的时候,我已经考到了海陆空的执照:车牌、游艇牌照、私人飞机驾驶的理论部分执照,可以准备去开飞机了!我玩过的事情,比很多成年人还要多。

P1710201

(与黄丽贞校监合影)

为何当时玩这么多东西呢?是因为曾经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你有甚么兴趣?」我在想,如果我回答你我的兴趣是打排球、游泳?这都可能会变啊!我怎知道我真正的兴趣是甚么?如果我要知道我的兴趣,我就必须要尝试个各样的事物,经过比较之后,我才会知道自己真兴趣在哪。

这种想法也真是帮到我,后来选择了学习中医,也是因为这些经历:我以前打排球经常扭伤脚,可是用学习急救的知识又好像帮助不大,因此我也学过了手力急救(即是按穴位的方法),还报读过中医推拿按摩的运动创伤课程,发觉中医对于治疗扭伤很有帮助,中学时已经能够「自医」,这让我对中医萌生了兴趣。

由于我中学的时候,已经玩过了这么多东西了,确定了自己的兴趣,以致我到大学读中医的时候,更加热爱这一科目,读完本科之后,还一直读硕士、博士,至今还一直手不释卷,经常拿着中医的书来学习研究!

 

P1710268

 (与洪美华校长合影。小学生表演舞狮,邀请我们到台上「点睛」!)


 

说了这些我的经历,其实想跟大家分享几句话。

各位师弟师妹,现在你要毕业了,会否趁著这个转折机会,问问自己,想要变做一个怎样的人?

当你还年轻的时候,可能未必清楚自己有甚么兴趣,没想清楚将来做什么工作,不会觉得现在自己有什么成功,这都不要紧,只要你愿意主动去改变自己,一切都是有可能发生的!现在很多人说要「赢在起跑线」,其实在起跑线能否赢了不是最重要,大家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要成功,永远是要看你能否坚持不懈,努力地走到终点!

小学的毕业同学纪念册上写着:「万丈高楼从地起,读书也是同一理」,大家都要升到中学去了,再去建立这一座高楼,面对新的环境,鼓励大家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趁这个机会重新做人,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多谢各位!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博士后」是甚么?

【李博士撰文】

 

2015年5月28日,我终于通过了博士后的出站报告!意味着这十五年求学与研究中医的生涯,终于告一段落。

 

Jpeg

这就是我做博士后的地方——中国中医科学院

 

Jpeg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学中医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科六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博士后又三年,三年又三年的过去了,至今总算走到「尽头」了。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博士后」是甚么?博士后不是一个「学历」,没有学位证书,而是一种工作经历,是指念完博士之后,在到另一个学术或科研机构去做研究两三年。我就是在博士毕业之后,进入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这在大陆称之为「进站」,博士后完成之后则称为「出站」,在进与出的过程中,还要给自己的研究题目做开题、中期报告、出站报告,都要找一些行内的专家评审,还也要做一些内部的学术报告。

 

 

Jpeg

研究所的「博士后办公室」,每年我要上去北京两三次,每次都去一星期左右,跟合作导师交流研究看法。

 

 

一般做博士后研究,是一份全职工作,有工资收入,不用给「学费」;但也有另一种方式,称为在职博士后,就是自己本身有一份相关工作,同时跟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做研究,这当然就不会给你人工了,我就是这种情况。一般博士后最少两年可以出站,最多可以延期一年,而我就是差不多花了三年。

 


 

 

其实博士毕业,不一定再去做博士后研究的,当时我在想,既然我毕业之后也会自己做研究,不如顺便找个动力逼使自己向前?当时这个想法,后来也的确也应验了,老实说,一边在大学工作、一边还兼顾这博士后研究,真不容易,很多时下班后已经很累,我也的确是被逼着走,玩乐少点,晚上回家做研究,这种生涯让我白头发也添加了不少。前两个月在赶论文的时候,还真是进入了状态,平均每星期写两三万字,一个月写上十万字的论文,那又是自己人生的一个记录!

 

P_20150525_223610_DF_1

我的博士后论文。题目是「张仲景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是一个「大题目」,最后完成42万字的著作。

 

 

我也相当感恩,能够有如此机会做这博士后的研究。现在在中医界中,博士后也开始有不少了,但是也是做实验的多,用西医方法去研究中医的占大多数,而像我这种做传统中医理论研究的,恐怕极少数了。而我的合作导师,也是难得能够以中医理论研究的学者,竟然能申请得到国家给予上千万的研究基金!在这过程中,我也真了解得到什么叫做「研究」,开眼界了。

 

另一个感恩的地方,通常做博士后研究,大都是合作导师有什么课题,就分给你帮忙做,其实你只是一个「工作人员」吧;可是我的情况独特,我申请博士后的时候,我给导师看我过去的研究著作,希望她允许我做我建议的题目,竟然她也采纳了,后来也能够融入到他自己的课题之中,这还真是一举两得!

 Jpeg中医科学院门前的张仲景像(怀着崇敬之心仰望仲景)

 

虽然我是在职的研究,幸好我的研究,也没有让老师失望,研究这个事情,有时候不是全身投入时间就一定有结果的,过去一直以来的积淀,加上各种机缘,让我在研究张仲景的研究领域之上,能够有再一次的突破。本以为自己过去已经发现了不少新理论,博士后也很难有甚么新发现吧?结果却是让我惊讶,不愧为医圣张仲景,他的著作得以千年传颂,当中的魅力真是难以言喻。

 

 

一个阶段刚过去,又是新一个阶段的开始了,我的合作导师,还叫我继续参与他的国家课题研究,继续我喜欢的张仲景理论研究呢!看来,这场学术研究的游戏,还是没完没了的,幸好这也是我所热爱的,是比我生命更重要的事情。

 

 

 


 

 

 

 

记得我在浸大念硕士的时候,当时我已经在做中医理论的研究,期间参加过一个中医研究生的学术研讨会,与会的研究生,不是用药理研究中药的,就是做实验的、或者做临床研究的。期间有一位外校的教授听过我的研究,觉得很特别,没想到中医有这样的研究,还鼓励我说:「过去香港没有这样的人,那么日后你就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替香港的中医研究补上空白。」

 

的确,现在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了!我们要给香港的中医,补上这一片天空,让人知道中医的研究究竟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价值?先锋开创的工作真不容易,但是路已经开出来了,但愿日后能够有更多后学,决心走上这一条「不归路」来,为中医献上自己。

 

Jpeg

(离开前,于门前自拍留念)

延伸资料: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招聘资料:http://www.catcm.ac.cn/business/htmlfiles/zgzy/bshzp/index.html

中国博士后网:http://res.chinapostdoctor.org.cn/BshWeb/index.shtml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理想当饭吃的中医老师

【李博士撰文】

 

在大学当中医讲师,外人看似是理想的职业,实情却是常有内心交战,直接一点说,就是总是觉得人工待遇不够高吧!

当然啦,「高低」总是相对而言,大学的人工是足够基本的生活,但是相比其他各种职业,就总是觉得自己收入与学识不相称。

 

职业无分贵贱?

 

比如说,同样是讲师职位,护理学院的讲师要比中医学院的薪金高出一截!而且,护理学院的讲师更不一定要求有博士学历,甚至本科毕业加上几年工作经验也可以当讲师,中医学院的讲师则要求起码硕士以上学历。护理学院如此,就莫说医学院其他学系了。无他的,中医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中医师的人工比护士还要低,那么中医老师比护士老师人工低,也是自然不过的事。

 

不说其他行业吧,曾看过某大学中医学院招聘讲师的广告,竟然要求在本科毕业之后,要有10年以上中医教学和临床的经验!哪里要求这么高?别的专业,讲师只要求硕士学历以上就可以了。如果一位中医有10年以上经验,哪会屈就到大学从低做起?

 

还别忘记,中医的学历,所花时间跟其他专业不同。比如一个香港念音乐系的人,本科毕业之后想当老师,可以本科念3年(说旧制吧),成绩优秀的毕业之后直接读博士3年,加起来6年就可以得到博士学位,然后就可以当老师了,因此有人可以23-24岁就当大学老师了。可是中医的学位,如果在大陆念临床相关的学位,本科要念5年、硕士3年、博士3年,毕业的时候已经要花上11年时间(我本人就连续念了12年),获得博士起码比其他专业多5年,期间攻读要交钱之余又没有收入,相比身边同年龄的朋友,不少人已经赚了第一桶金了。

 

当中医老师,为甚么?

 

但又要说个实话,要学懂中医,然后又懂得教别人,的确需要这个年期。本科毕业的时候还是浑浑噩噩,看病也不太懂,要到真正懂得看病,还要有自己心得去教授他人,那就必然是浸淫多年的结果。按学中医所花的时间,理应收入比其他行业更高,可惜事实却是相反,中医老师的收入与能力不相称,如果不当老师,以这种临床经验和学历,选择到外面去行医,人工比在大学工作随时要高两到三倍!因此,我们当中医老师的,还是经常问自己,为甚么要干下去?为何不出去轻松工作,又能多赚点钱?

 

理想还是比金钱重要。在大学当老师的理想,首先是希望作育英才,愿景透过教育,能够推动中医向前;大学还是一个追梦寻找理想的好地方,是一个发声的平台,有这一个身份,对于推动我们理想中的中医,还是有不少可能。我们「留守」在大学工作,为的显然不是让自己生活更加舒适美满,而是怀着「利他主义」,期望中医拨乱反正,走回正确的路上去。

 

做人容易,做好人难

 

大约三年前当我在来到中大之时,我们的中医课程主任姜元安教授,曾经跟我们说过一句话:「要做一个老师很容易,但要做『好』老师的工作很困难。」(他当时语气特别强调这个「好」字。)

 11050659_10153842841827627_7458665286484889057_n(图为二年级中医同学,方剂学比赛之后合影。坐在中间的就是姜元安教授。)

 

的确,要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容易的,但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还愿意多花额外的时间,完成自己以及大家共同的理想,这就是我们宁愿放弃一点美好生活,能够将理想当饭吃的原因。

不单是做中医老师,其实当代每一位中医师,多少都怀有这种崇高情怀,是值得人们去尊敬的。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从中医学神,到中医学师

博士毕业后,在中大当老师已经有三个学年了,有时候会想,当医师不容易,当老师也不容易,当医师的老师就更难。

《中医学神》封面

(06年写了一本书叫《中医学神》,纪录本科学医的心路历程,不知日后会否有空写一本书,记载当中医老师的经历?)


自从我念大学开始,一直认为一个好老师,他所讲的东西,都必须是要自己有所体会的,亲身尝试应用过的,而不只是依书直说,做人肉录音机。

记得以前本科的时候,如果那位老师讲的课,能够讲出自己亲身的临床应用,那就一定很精彩。如果他只是「得个讲字」,却完全未用过那种方法,那就觉得不可信,教学「空对空」斋talk,为什么我不回去自己看书?

要做到不跟着课本讲课,不想误人子弟浪费时间,每一堂课的内容,都要是经过自己深入思考过的,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一开始的时候觉得真不容易。后来备课和讲课过程发现,其实自己学中医已有十多年,幸好过去还勤于思考,还算问心无愧的,一直在临床和研究上实践自己理想中的中医,因此课堂上还算有不少东西可分享吧。再者,教学真有相长,同一课堂多讲一次,自己也有变化,迫使自己思考更加深入。

最好的学习就是研究;最能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去教导别人。这几年当老师,自己还是得着甚丰的!

(近半年忙着写论文,最近终于有点空,日后多分享点临床教学的体会吧~ )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为甚么「治标不治本」?

【李博士撰文】

许多人常常问中医:失眠吃甚么好?发烧怎样退烧?头痛有甚么药方介绍?高血压、糖尿病中医上怎么治疗?……这些「某某病」中医上怎样治疗的提问,背后正反映「治标不治本」的思想。

178b1831-5351-46e4-9298-40e73d0944481.甚么是「治标不治本」?

中医不主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发烧就退烧、疼痛就止痛、咳嗽就止咳、呕吐就止呕……这些想法都是「治标不治本」。「标」即是树木的枝叶末梢,「本」即是树木之根部,树叶之所以能够繁荣,全靠树根之吸取养分,看到叶子茂盛同时,必须要想到其根之整体作用。

常说西医的治疗方法也是治标不治本,例如高血压就吃降压药、高血糖就吃降糖药、发现肿瘤就切除攻击它、发现细菌就用抗生素杀灭它…… 这些在西医上来说,可能也是西医上认为的「根本」原因,但在整体来看,总有更全面的原因解释(例如生活上、情绪上、环境上等因素,而且最起码中医上有另一套解释方法),故此治疗之后病还可再次发作,依然是治标不治本。


 

2.「治标不治本」在于医学知识水平

中医常常告诫人,切勿「治标不治本」,中医强调「治本」的重要性,可是为何总有人喜欢「治标」而「忘本」呢?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之中,已经有所回答。

综合《黄帝内经》的内容,其中将中医的水平仔细分为五个等级,从最高到最低分为:「圣人、上工、中工、下工、粗工」,其中就只有下工和粗工,才会治病「治标不治本」。


 

3. 下工针对表面治疗,只执方法不明其理

下工即是下等层次的医生。在《灵枢·小针解》说:「粗守形者,守刺法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下等层次的医生可称为「粗工」,他只懂「守形」,「形」是什么?在《八正神明论》中说:「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形」就是疾病的外在现象,尽管病形放在医生的面前,低水准的医生却只看到现象而不知其成因,故说「守形」。

下工只会针对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治疗,而不知道疾病的内在原因;选择治法时,只懂用某些个别的局部的治法,针灸只用四肢关节部位的一些穴位;治疗也不明其理,不懂辨别气血的盛衰和正邪的关系;不懂得诊察细微的变化,不懂气机变化的道理。

因此在《灵枢·根结》中说:「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下工不懂诊断脉色,不分五脏虚实,常常危害病人生命,因此《内经》提醒我们,要小心这类医生!

庸医


 

4.粗工昏庸无能,不懂诊断乱治病

「粗工」其实并非医生,只是略懂一点医学知识,就冒充医生的人,故此也是最低水平的医者。粗工不懂诊察疾病,在《灵枢·官能》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之所不见」,倒过来说,上工应能知道天时的宜忌,又能取法古代的经验,验于现在临床,还能诊察仔细入微,看到难见之细微变化,但这些都是粗工所看不见,不能通达无穷变化的疾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粗工不明白标本的道理,还在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什么懂得,刚刚说完是热证,却又见寒病;同气引起的疾病却出现不同病形,却不明白为何,迷糊诊断,扰乱经义。

《素问·征四失论》又指:「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所穷」,粗工不问清楚病情,便仓卒诊脉,只能乱言病名,都是因不懂诊察疾病所致。


 

5.「治标不治本」实乃人之思想高低深浅

总括而言,若在医师层面出现治标不治本,实乃因医学水平过低所致,未能发现疾病根本原因而只能针对现象下药。若在一般百姓层面出现治标不治本,乃因不懂医理,思考未深,不明疾病有其背后原因,只希望迅速寻求「解决方法」,不管这解决方法是否恰当,只求解决眼前问题即可。

「治标不治本」总会带来恶果,因为当下未能解决根本问题,问题必定会再次出现,甚至因拖延而使问题日益恶化。治标不治本也是人懒惰之常情,由于治本往往需要动用脑筋、钻研问题,而当我们不愿意深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只希望找寻便捷方法,到最后吃亏的,也肯定是自己而已。「治病必求于本」,才是时刻应该保持的做人处世态度。

 


本文部分内容,摘了李宇铭博士新作《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中《黄帝内经的医生分等》一文。

FACEBOOK3.0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师「开大方」的无奈

【李博士撰文】

6a63f6246b600c336a20b1a8184c510fd9f9a171

1.为何现代临床中医习惯「开大方」?

这里面有许多因素。例如医者自身信心不足,对于疾病把握不准,希望透过「大包围」的手段,多开点药,总有些药物对症吧!抚心自问,现代有多少中医,敢开出三味药的处方就打发病人回家?另外,开多点药,也能够有多点「回扣」,不少医院、诊所,医师都能够从处方中获得利益,变相鼓励中医多开点药。

*「开大方」是指中医师处方,习惯开出超过十几二十味药的处方,是相对于传统几味药的「小方」。


 

2.开大方的无奈

实际上,不少中医开大方,也是出于无奈。由于中医的诊费过低,单靠诊金医师不能生存,于是只能够透过开药来补贴了。另外,患者也习惯了「开大方」,一些患者见到处方中只有了了几味药,就会质疑大夫的水准,甚至以后不再看这大夫。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由于《中国药典》对于每一味药有剂量的限制,假若药物「超量」则需要承担风险,可是,假若单纯按照《中国药典》的「常用量」治病,很多时难以获得速效,因此临床大夫迫于无奈,在无法增加单味药的剂量时,就只能选择在相近药性的药物进行加味,不能「单枪匹马」,起码能让「一小队」药物团结起来,增强药方的力量。实际上,许多临床大夫处方看上去每一味药物剂量「轻灵」,但全方加起来的总剂量,已经是「狼虎之剂」了。


 

3.传统经典方剂,主张开「合方」吗?

「开大方」的原因还有一种解释,甚至把经方的理论也拉上来,某些医家认为经方有不少是「合方」使用的,在处方时大可把几个方合起来用,不是也符合仲景之意吗?当然,这也是一种想像。举例来说,例如有一个病人表证未解,但是因阳虚较重而出现腹泻,从「合方」的角度去想,或许会想到开一个「桂枝汤合四逆汤」的合方,现在的「扶阳派」也常常会开出这样的处方。

但是仔细想想,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文怎么说?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按先后缓急分治表里,仲景学说有明确指示,将两方合起来使用,并非仲景原意。实际上,在仲景书中的「合方」数量并不多,基本上只有表郁轻证三方(另似乎还有柴胡桂枝汤,但此方实际上并非合方,而是桂枝汤加味),这三方所针对的病机特殊,并非是简单出现两种病机而两方合用(参《伤寒解外方证原意·表郁轻证并非病情较轻》一文)。

经方能够如此药少精炼,主要原因在于看到「多病机共存」的复杂病情,而张仲景选择其中最核心、关键、首要的病机,若以「合方」来同时解决多种病机,与张仲景的诊疗思想基本相反。

res01_attpic_brief


 

4.是坚持还是拘泥

在这种中医环境的前提下,初学中医者每感迷惘,几乎所有医师异口同声的说:「不用拘泥原方!」认为临床千变万化,古人这些东西与未必能够适合现代临床。对于这种说法,首先我表示不太理解,「拘泥」一词本身就是不恰当,任何事都不应该拘泥,人就不应该盲目的执著于某些事情,但是,「择善固执」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假如坚持原方是学习的必经过程,哪又如何跟拘泥有关?

再者,难道古人的病证都是如此简单?现代许多病就是古代没有的?这些「推论」究竟是客观的研究结果,抑或是我们对古人的一种假想?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否为了安慰自己,让自己「随意加减」的时候可以安心一点。


 

5.学习处方,应该从模仿入手

无论学习任何事情,我们都是从「模仿」入手。例如学习游泳,首先必须学习标准泳姿,因为这才是最直接学好的方法;又如学习书法,一开始就是临摹,学习了多个书法家的字体后,自然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又如学习唱歌,初时当然是唱别人的歌,不可能一开始就要自己创作新歌自弹自唱。可是,现在学习「经方」,往往出现了「未学行、先学走」的奇怪现象,就是原方还未「模仿」学到,就开灵活组方,这是否本末倒置?

在中学时,我是排球校队的队长,训练的时候教练时常训示我们:一开始千万别练坏「手势」,贪方便用错误的姿势来打球,以后要改回来就很难了!要练好技术,一开始就要从基本功开始,重复练习标准的动作,持之以恒,以后就能挥洒自如了。学习开方子也是一样。

 


 

本文原载于李宇铭博士新作《原剂量经方治验录》序言,标题与图片为编辑加入。点此进入【新作介绍】

 

FACEBOOK3-vert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西医结合」的糖衣

【李博士撰文】

「中西医结合」,是人人听上去也觉得美好的名字,可是这糖衣包装里面,藏着的苦你却知多少?

2013032209082584767

当香港要建立「中医院」之前,还要在西医院中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导计划」,显然,这一所中医院,不管其名字是甚么,其本质也只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究竟中西医结合的真相是甚么?


 

糖衣里包著了甚么?

对于普罗大众,听到中西医结合,就会想:「中西合璧,当然好吧!取长补短,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当然更好啊!」

这些想法,在我们学中医之前,都是这样想。可是学了之后,就明白这些都只是一场幻想,说得更直接一点,是妄想!根本不是理想和梦想,这是因为,中西医是永远不可能结合的!如果发生了所谓的「结合」,那只是中医被西医吞并,或者相反中医吞并西医。

中医和西医两者的思想截然相反,中医着重整体,西医重视局部;中医用形而上、系统的方式认识人体,西医则用形而下、还原的方式;中医着重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顺应自然,西医基于西方文化,重视抗争、人定胜天。中医和西医,根本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两者只能取长补短,互相补充,而无法从理论上「结合」融为一体。


 

究竟是「一还是二」?

所谓「结合」,有两种理解的角度。第一,当然是指「融合」了,就好像卵子与精子结合,就能够孕育出新生命。中西医结合,肯定不可能是「融合」,如果中西医已经融合了,那就再不分你我,中医与西医也已经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

第二,「结合」可以是指「在一起」,两者发生紧密关系。例如结婚,男女二人「结合」,实际上两个人没有真正的融合,只是两个人关系变得很密切。当然,现在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主要是「一起用」,是两者互相「配合」。

U7526P622DT20120529144805


 

中西医结合的两种方式

在中西医「配合」的想法中,具体也有两类操作方法。一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结合在「一个人」身上,即是一个人接受了两种医学的培训,于是一人同时使用两套方法给人看病,所谓「结合在医生身上」。这就是中国内地的模式。

二是,两位医师,一位西医和一位中医,一起看一位病人。理想的是二人同时看病,但实际上,病人先看了西医,后来再看中医,这种患者自身结合的情况,在民间普遍出现。在香港以及多个发达国家,都是采取了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西医的专业地位,不允许中医「踩过界」。

这两种方法,其实也是没有「结合」,也未必能谈上「配合」。前者一位医师学两套医学,绝大部分情况,两者都是学得「半桶水」;后者两位医师就算一起商量,可是双方的哲学思想如此相反,有可能「和而不同」吗?如果治疗出了问题,谁说了算?


 

中医院的真相

在中国内地,医院有三类名字:西医院、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但实际上只有两种:西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就是说,中医院都是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大陆差不多三千家中医院内,没有一家纯中医院。

而这里所说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其实都只是中医和西医「一起上」!中间究竟有多少经过研究,说明两者并行的可行性?这其实根本无法证明,很简单吧,应该用中医角度去证明、还是用西医角度证明才算准?

香港要建立的中医院,实际上也只是建立一所,中西医方法一起用的医院;又或者在西医控制底下,被改造的中医医院。既然中医无法按自己的方法去看病,那自然也不是「中医院」了。说到底,这个世界上,到目前还未有真正的「中医院」,而我们也还未预见得到,香港未来所兴建的,是一所「真中医院」。


 

解开「中西医结合」的糖衣

既然「中西医结合」问题多多,为何这么多人还热衷于这方面的推动工作?两个字:「利益」。就像文首就说的,「中西医结合」这个名字多好听啊!人人听到都觉得这是正面的、是美好的、是向往的、是中医发展的终极目标!在这样的「诱惑」之下,谁抢到这个名字,谁就升官发财、一劳永逸、前途无限……

香港,能否建立真中医院?全赖你我的醒觉,破除糖衣的迷惑,认真体尝中医面临之苦,中医才有可能真正向前。

 


 

延伸阅读:

《六十名中医师联署:不要伪中医院》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中医怎样看「排毒反应」?

【李博士撰文】

一些人在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时却生病,例如开始吃素、生食,开始戒烟戒酒,又如开始早睡早起、重拾运动之后,身体出现一些病痛不适,于是解释为「排毒反应」,究竟这是甚么一回事?

3319

1. 何谓「排毒反应」?

所谓「排毒反应」(又称为好转反应、暝眩反应、排病反应、退病反应等),是民间用语,中医本无「排毒反应」、「排毒」之说。但是因为「毒」一词中医也会使用,凡是具有太过的偏性、害人的东西也可统称为毒,排毒就是排走不好的东西,从某程度来说,中医上所说的「祛邪」(如祛风、祛寒、祛湿),与「排毒」的说法有相似。

当然一般人所说的毒,就不一定是中医上的「风寒暑湿燥热」了,可以是各种「毒素」,例如环境污染物、垃圾食品等。


 

2. 排毒反应其实就是「生病」

排毒的「反应」究竟是甚么表现?这实在千变万化呢!各种病痛都可以是排毒反应!直接一点讲,排毒反应其实就是生病,但是仔细而言两者也有点不同,「排毒反应」是指身体在好转、变得健康的过程中生病。

那么真正的问题是:为何变好了反而会生病?


 

3. 好转才来病,表示过去身体太弱!

需知道,如果一个人身体较弱的时候,往往会「病不起」!例如身体虚弱的人,感冒未必能够发烧,或者就算发烧也只是低烧,从中医来说,能够发高热的人,往往代表身体比较强壮!

如果过去身体一直比较弱,往往未必能够感受得到「病痛」,生病是需要一些基础条件的。中医的角度看,生病是「正气抗邪」、「正邪交争」的表现,如果正气太弱,那就只有「挨打」了。当一个人身体变好,正气恢复,而遇上身体本身已经有邪气侵袭(或者称为毒素吧),那身体就有能力驱赶邪气,病痛就因此出现。

sick


 

4. 生病与康复的三个阶段

由此观察,一个人从生病到康复,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如果身体十分虚弱,邪气进入身体之后,正气无法去对抗,那么病痛就可能比较轻、甚至没有明显不适感觉。

第二、如果身体逐渐恢复健康,正气稍为充足,开始能够驱赶邪气,正邪交争,那病痛就更为凸显。

第三、如果身体十分健康,正气充足,能够一次过驱除邪气,病就能够痊愈了。

如果身体相对健康的人,生病能直接从第二阶段回到第三阶段,这就是一般的生病;如果需要经历第一到三的全部阶段,那就是「排毒反应」的过程。


 

5. 许多病也是身体不弱时才出现!

身体变得较为健康才生病,这情况其实十分常见! 简单的如普通感冒,往往是在夜间的时候才加重,那是夜间休息的时候,身体有精力去对抗疾病。又例如许多上班族,往往是在周末休息的时候才生病!这就是因为他们平常「得闲死、唔得闲病」,平日太劳累无力气对抗疾病,休息时才有精力去重拾健康。

这种规律在妇女生理周期尤其明显,不少女性来月经时会出现不适,例如腹痛、乳房胀痛、经前头痛,但来经之后就自然解除,这就是因为来月经之前,身体的血气最为充足,那时候才能够对抗邪气而感到不适,平时身体虚弱就感觉不了毛病。

01300000243587122707363771687_s


 

6. 为何「患癌」也可以是「排毒反应」?

尤其是患癌的朋友,大都会说发现癌症之前,往往身体都很「健康」,很少感冒生病,突然得知诊断,就十分惊讶为何「健康的我」会突然得了重病?

其实,这就是过往身体一直处于虚弱的阶段,有病也没有感觉,误以为自己健康。又或者发现癌症的时期,正正是身体相对健康的时候,才开始感觉到病痛(例如到了退休、生活转变健康时),于是才去做检查发现生病,这是反映身体到了另一个阶段,正气较充足才感觉得到病痛,但病一早就埋伏了。


 

7. 曾经欠交的功课,还是要补交!

所谓「排毒反应」,其实就是「旧病复发」,而为何会复发呢?那就是过去没有真正病好了,病根还在,故此还要再病。尤其是,如果之前生病的时候,采取的是抑制的手段,例如发烧就退烧,咳嗽就止咳、疼痛就止痛…… 那就往往没有让病真正治好。

例如一些人患有关节痛,习惯称为「风湿病」,这些病是因为外来受到风寒湿气所导致,如果健康人开始得到风寒湿的时候,应该先出现感冒!感冒过程常见发烧怕冷、周身骨痛,这发烧正是希望帮助身体去除风寒湿气,如果这时候没有治本,只是退烧和止痛,那就是没有珍惜驱除病根的机会,风湿骨痛自然一直跟随着你。

排毒反应就好像登山一样,如果面前有一条山路,你觉得太艰苦而选择走回头路,这条路终有一天要自己走完的。

d29179


 

8. 如何判断生病是否「排毒反应」?

对于一般人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判断自己的身体不适,是否「排毒反应」?具体一点来说,那就上述三个阶段,是从一到二的好转,还是从三到二的生病?这在中医来说,即是判断病情「顺逆」的问题。

要回答这问题,其实相当困难!就算在专业的医师面前,也是需要再三斟酌分析的问题,尤其需要看到过去身体状况比较才能客观判断。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判断是非常不容易的。

非常大概的说,可以尝试感觉自己身体整体的状态,在生病的时候,总体身体是感到强壮的?还是觉得逐渐变弱的?虽然生病不适,但总体往好方向发展,那比较大机会是排毒反应。


 

9. 怀疑排毒反应出现,是否要看医生? 

另一常见问题,如果怀疑自己正在处于「排毒反应」,是否应该要看医生?吊诡的是,排毒反应的想法,本身就是认为人有自愈能力,排毒反应就是相信不需要看医生会自己好!但如上所述,因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处于排毒反应,也不肯定自己能否顺利熬过这关,故此看医生目的就是为了作出判断。

在中医来看,当然任何生病不适都可以诊断与治疗,如果能找到好医生,得知你身体能够自愈,甚至不用开药,建议你自己如何生活调整就可;如果知道未必能够短期自愈,可以透过针药治疗加快「排毒反应」的进程。


 

结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最后想引用一句话,在《汉书·艺文志》之中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的「中医」并非找中医师看病的意思,句中「中医」是指「中等水平的医者」,这句话就是指,「如果生病了不去看医生治疗,这就好像是看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一样。」再说白一点——如果看中等水平的医生,倒不如不看吧!看病都应该要找高水平的医师。

关心「排毒反应」的人,往往就是因为过去的病没有「治好」,这可以跟自己体质因素、或者医师的误治有关。如果发现自己有排毒反应,却又再经过误治,那就得不偿失了。

医生只是给你健康指引的导师,真正能治好病的只有两位:一个是上帝,另一个是你自己。

s2_53d4a4d366a6c


李大夫曾于Club O主讲「中医怎样看排毒反应」的讲座,更深入的阐述以上观点,欢迎收听录音重温:

2018年2月24日【中医怎样看排毒反应?】


 

延伸阅读:

怎样应付排毒反应?周兆祥博士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挑战你,最环保强身的冰桶挑战!

【李博士撰文】

冰桶挑战疯狂洗版之际,用冰水淋身这种「变态」活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是时候推出「进阶版」的冰桶挑战,让这个活动得以延续之余,又能保护环境、强身健体!

1. 「进阶版」冰桶挑战——你敢在冬天用冷水洗澡吗?

笔者曾经在南京和北京生活几年,在下雪的冬季,皆是用冷水洗澡!(无错,是接近零度的冰水)用冷水洗澡,能使身体更加不怕冷、更强壮!

468ab037fa8a4ef5860e73c18c2320c8

(过去在内地大学宿舍的浴室洗澡,就是拿着一个大桶,盛满冷水来淋浴,尽量一桶水之内洗完。)

 

冬天冷水洗澡的好处很多,首先不需消耗能源加热,那已经是很环保了!(也不用刻意制冰……)洗冷水澡肯定不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了,必然会快快完成,几分钟之内,用最少的水洗完澡,可以节省食水,一举两得!

有趣的是,冬天用冷水洗澡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洗完以后身体会变得浑身发热,洗澡出来后浴室也是蒸汽弥漫(透过身体发热蒸发水气),洗澡后一身舒畅;若冬季用热水洗澡,洗的时候舒服,可是洗完之后走出浴室之外,立刻感到寒冷,故此冬季用热水洗澡,往往用水量比夏季要多,不愿离开浴室!

这篇文章主要谈的,就是如何透过洗冷水澡,让自己身体变得强壮不怕冷。


 

2. 怕冷的人反倒要洗冷水澡?!

很多人都觉得的,如果一个人怕冷,应该多洗热水澡,这其实正好相反!洗热水只能够让人得到即时的舒畅,但是却不能让人得到持久的温暖。相反,不怕冷的人,往往是因为透过寒冷锻炼,例如游冬泳、洗冷水澡,甚至北方哈尔滨的人,冬天会跳下冰水之中游泳!

a41f726719b2142a36a40e

当然啦,这种挑战,不适合体弱及生病的人尝试,但是要注意,如果你的身体并非体弱多病,却一直避寒而喜温,那身体就很难强壮起来了。故此,应当在身体稍为「不弱」的时候,开始接受这寒冷挑战,身体才可以变得强壮!

中医有句名言:「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与寒」,传统上提倡孩子不要穿衣太多,受点寒对身体是一种挑战!「从小锻炼」是十分重要的法则,例如日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寒冬里锻炼身体,他们认为受点苦才能强壮,温室里成长则容易脆弱。


 

3. 冷水洗澡方法——循序渐进

如果你已经不是孩子,不代表你不可以锻炼,「从小锻炼」的「小」除了指年龄之外,也可以指轻度的锻炼量。如果你过去一直都没有尝试过洗冷水澡,甚至夏天最炎热的时候,也只能够洗热水的,那就代表你身体太弱了!凡是锻炼,皆应循序渐进,视乎身体能力逐步增强。

锻炼入门,建议先从夏季开始,夏天的「冷水」其实也不太冷吧,习惯夏天用室温水洗澡,然后随着天气渐冷,逐步进入秋季、冬季,那就是一种逐步锻炼(同理,锻炼「游冬泳」也是如此)。又或者,如果已经开始入秋冬了,那就可以试试看,先从热水开始,逐步降低热水的温度,从热水变成温水、不太冷的水,再变成冷水。

还有一种方法,称为「冷热水交替浴」!这种方法听上去好像很变态,你可能心想,洗热水之后再洗冷水,不就是「把烧红了的铁放进冷水中?」其实不然,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洗热水是舒服的,只是洗冷水辛苦,所以「冷热水交替浴」中只有一半时间辛苦而已。还有,可以调整冷热水的时间比例,例如先用30秒冷水,之后用2分钟热水,能够接受则逐渐增加冷水比例,直到身体能够接受全冷水为止。


 

4. 享受洗冷水的乐趣!

洗冷水澡当然是辛苦了!正如各种运动一样,要跑步游水行山,总是带有辛苦的,乐趣往往在经过一段时间,身体能够游刃有余,锻炼之后身体变得更加健康、不怕冷、少生病,那就是最佳的乐趣了!

你敢接受挑战,让自己在这个冬天,洗冷水澡吗?——那就要从现在开始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放下「中医」才能向前——谈正名

【李博士撰文】

提到中医发展,不得不说一个根本问题——「中医」之名与实,窒碍其自身向前。

《论语·子路》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中医之名不顺,乃至百年来到处碰壁。以下阐述此论。

24-130402094343458

1. 若说「中医」出处,实乃贬低自己

现在所称为的「中医」,是百多年前因为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后,才提出来的新名字,西医还未来到之前,中医根本不叫中医,古代中国的医学,直接称为「医」,或者「医道」、「岐黄之术」、「仁术」、「医学」等等。

可是,若说「中医」一词,则自古有之,在《汉书·艺文志》有一段话说: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段文字中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并非「病向浅中医」的意思,而是指「如果生病了不去看医生治疗,这就好像是看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一样。再说白一点——如果看中等水平的医生,倒不如不看吧!

「中医」一词的出处如此贬义,说自己是「中医师」,实有「中气不足」之感;若说要「推广中医」,不就是自相矛盾吗?


 

2. 若中医指「中国」医学,那中医甚么都不是

当然,现在很少人知道「中医」一词的出处,一般认为「中医」就是指「中国医学」,这里以「中国」作为医学的概念范围,就有地域性、政治性的含义。

古代也有「中国」一词,可是古代的中国含义有多种,可以指中原地区,也可指周朝的地域,还可指各诸侯国的都城……由于历代的领土范围不同,「中国医学」一词的地域性含义,显然是指从「现代中国」的角度,反观过去这片土地上的医学;而不是倒过来,以古代「中国」看现在如何发展。

问题来了,现代的中国这个地方,肯定也包含了西医,就好像Chinese Medicine英语一词,外国人即可理解为「中国人的医学」(包括中国人当西医);再者,中国本土固有的医学,也包含了各种其他医学,例如道医、佛医,还有几十个少数民族的医学如藏医、蒙医、壮医…… 自古以来在中国这地方上所产生的医学汗牛充栋,如果说要「发展中医」,究竟是发展甚么?


 

3. 若中医为传统医学,是福是祸?

中医还有一种名字,叫作「中国传统医学」,或者简称「传统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这里所强调的「传统」,就是为了提倡中国的医学,是自古承传至今,具有历史的价值,了突出其承传性、延续性。

若说传统,人人心中对此有褒有贬,有人认为传统的东西总是珍贵价值的,也有人认为传统的总是过时守旧的。而且,「传统」没有明确指出其历史跨度,例如一个新建立的公司,三、五年之后也可以说有自己的传统,究竟「中医的传统」是甚么?「不好的传统」是否也要继承?谁能说哪些东西才是「最传统」?


 

4. 难道中医就是「非西医」吗?

如果提出「中医」一词的目的,就是因为西医传入中国之后,用以区分中国固有的医学,这从某个角度来看,中医就是「非西医」。

如果非西医的所有中国医学,都可以称为「中医学」的话,各种发生在中国医学理论、技术、经验的知识,都包含在内,正面的说中医是包罗万有,倒过来中医却「甚么都不是」,你怎样说中医的特点?是包容?还是杂乱?

这「非西医」的想法,最吊诡之处,是中医出现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西医作为参照,不然的话中医就不存在。若要推动中医的话,等于必须同时推动西医……


 

5. 中医发展对策:放下中医,推动上医

「中医」之名不顺,若说「推动中医发展」,究竟推动的是什么?推动中等水平医学?推动中国所有医学?如果我们说中医是「中国医学」的话,必然要面对在中国这大地之中,有着各种混杂的医学内容,包含大量不值得推广的东西,这的确是「中医发展」几十年,至今仍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某程度来说,称现在的中医为「中医」,本身问题不大,因为中医现状的确「名副其实」!例如在大学所教的「中医」,的确是一种「混杂」的医学,甚么都讲、各科都是各家学说,自古学医者皆不是如此「全科」学习的;大学培训也是以「中等水平」之医作为目标(敢问:大学能够培训出「上工」吗?)。只是如果我们说要「推动中医发展」,这就必须要为此推动之理念正名,知道自己在做甚么。

古代「中医」的本义指中等水平之医生,自古医分三等,上中下工、上医中医下医,中下医不是值得推动的,只是基本水平,值得推动的是上医!上医是具有卓越水平之医师,或者是高水平的理论与诊疗技术。

名正则言顺,故倡议「上医」之名,才是承传古今医学发展之实。

 


 

(PS. 本文所推动之上医理念,也正是本网站命名为上医方之缘由之一。)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