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怎樣的人?——我成長路上的三件事

領島小學第六十屆畢業禮

主禮嘉賓校友李宇銘博士致勉辭

2015年6月30日

 

校長、校監、各位老師、嘉賓、家長、師弟妹:

 

大家好!今天回到母校,感到十分激動,剛才奏起校歌,我還記得怎麼唱呢!

有人說,這個世界有兩種職業特別可貴,分別是醫生和老師,兩者都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職業。我很慶幸自己身兼兩職,我現在是一位中醫師,給人看病;同時我在大學當老師,培養年輕人成為中醫師。

 

P1710110

 (十分榮幸,能夠成為六十屆鑽禧畢業禮的主禮嘉賓!)

 

我是1993年在領島畢業,距今已經22年了,大家心水清的可以算到我今年大概幾歲!我對母校很有感情,首先因為我小時候住在愛民村,我住的是建民樓,以前有時候早上睡晚了,從家裡跑出來到領島只需要5分鐘!在我家露台還能夠看到學校呢!二是因為小學畢業之後,我一直參加校友會舉辦的海童軍,整個中學階段,差不多每逢週末,我都會回來領島集會,所以好像一直沒有離開過這裡一樣。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三件小事,是我在小學到中學的一些經歷,對我成長有重要影響。

 


 

第一件事,我想介紹我小學時是一個怎樣的人,就兩個字:「害羞」!

別看我現在站在台上講話很淡定,很難想象我是個害羞的孩子。小時候我個子高,早會我都是排隊排在最後的。可能因為我比較害羞,少說話感覺就比較聽話,在老師眼中就覺得我很乖吧!於是六年小學我一直都是當班長的。還記得四五年級的時候,當時要選擇課外活動,我想參加童軍,可是每班就只有一個名額,當時老師就選了我去參加童軍,當時真是十分開心!

P1710135

我小學時是很害羞的人,記得每逢小息的時候,我都會在操場的不同地方,找個牆壁或者柱子,靠著墻好像「罰企」(罰站)那樣站著,其實是我不太敢主動跟其他同學一起玩,覺得不太能夠融入大家,所以喜歡靠在一旁觀察其他同學在玩什麼。還有一個更害羞的例子,我是畢業後才發現,小學六年裡我從未試過在「小賣部」買東西!因為每逢小息的時候很多人排隊,我怕輪到我買東西的時候,不懂叫我想要的東西、又或者花多眼亂不知道怎麼選擇,於是我就寧願不去買了!可以見得,我當時是多麼的害羞沒自信。


 

 

第二件事想說的,是我一段遺忘了的記憶,是一件自己每想起來都覺得慚愧的事。其實我對自己小學很多記憶都忘記了,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當人遇到一些痛苦的經歷,人的大腦會主動遺忘該段記憶。這件事情簡單來說也是兩個字:「出貓」(作弊)!

我小學的時候,其實成績一直都算不錯的,在班中算中上,但是到了五六年級的時候,開始反叛,不想讀書,身邊的好友也差不多,有個階段,大家每逢默書的時候,就幾個同學一起作弊,開始時將課本放在櫃桶中抄寫,後來更大膽的,試過當老師一回頭的時候,直接將書本放在書桌上抄!

當然啦,很快就被老師發現了!那天被老師抓到,帶走訓話,頓然晴天霹靂的感覺,覺得天要塌下來了,從未感覺到如低落,覺得自己是做錯了一件大事,以後無法翻身。那天老師說要見家長,下課的時候,我都不敢回家去面對媽媽,當時還沒有手機的啊,我去了愛民村商場的那家愛民閣文具店(現在這店還在嗎?)借用了他們的電話,打給我媽說:「阿媽啊……我出貓了……被老師發現了,要見家長……」想起這件事,現在都還有想哭的感覺!後來見了家長,我媽也沒有嚴厲的責備我,反而好像還買了禮物送給我,鼓勵我要重新努力做人。那件事之後,一直到小學畢業之前,我都是自慚形穢,總是感覺抬不起頭做人。

P1710140

P1710142

 (給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現在的校服跟我們以前不同了。)

 


 

第三件事想說,是一個轉折點:搬家。

小學畢業的時候,剛好遇著我搬家,那年暑假,從愛民村搬到香港島最東面的柴灣小西灣去。面對未來陌生的環境,雖然也感到茫然,但心念一轉,突然想到:「啊!那我就可以重新做人啊!」新的地方沒有人認識我,不知道我的過去,我可以隨意的塑造自己,只要我升中的時候,表現成那個樣子,其他人就會以為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決定要刻意改變自己。

升中學的暑期,我正在參加海童軍的活動學游泳,那時我就經常想:「我究竟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首先我知道,我不想再像過去那樣害羞!我要改變自己的性格,要挑戰自己,認識更多朋友,接觸各種事物。例如說,到中學時我想我也要在運動好表現,以我的身高一般人會想我應該打籃球,但我想我又不是NBA球員的那種身高,很難達致傑出水平,於是我選擇了另一個冷門一點的運動——排球,當時正好中學的球隊招募,我想我在排球上應該有更大優勢,後來也證明了我這個想法是對的,我成為了校隊隊長,我們球隊也贏了多次學界比賽,現在想起來還是沾沾自喜的!

我一直參加校內的各種活動,也積極的參加童軍,我的中學生涯,就像是全職參加課外活動、兼職唸書一樣!總之我甚麼都去學去玩,舉例我童軍裡面參加過的活動包括:遠足、露營、游水、騎馬、獨木舟、帆船、滑浪風帆、氣象、林務、野外定向、繪製地圖、急救、拯溺、消防、航空……甚至中學畢業剛升上大學的時候,我已經考到了海陸空的執照:車牌、遊艇牌照、私人飛機駕駛的理論部分執照,可以準備去開飛機了!我玩過的事情,比很多成年人還要多。

P1710201

(與黃麗貞校監合影)

為何當時玩這麼多東西呢?是因為曾經有人問我一個問題:「你有甚麼興趣?」我在想,如果我回答你我的興趣是打排球、游泳?這都可能會變啊!我怎知道我真正的興趣是甚麼?如果我要知道我的興趣,我就必須要嘗試個各樣的事物,經過比較之後,我才會知道自己真興趣在哪。

這種想法也真是幫到我,後來選擇了學習中醫,也是因為這些經歷:我以前打排球經常扭傷腳,可是用學習急救的知識又好像幫助不大,因此我也學過了手力急救(即是按穴位的方法),還報讀過中醫推拿按摩的運動創傷課程,發覺中醫對於治療扭傷很有幫助,中學時已經能夠「自醫」,這讓我對中醫萌生了興趣。

由於我中學的時候,已經玩過了這麼多東西了,確定了自己的興趣,以致我到大學讀中醫的時候,更加熱愛這一科目,讀完本科之後,還一直讀碩士、博士,至今還一直手不釋卷,經常拿著中醫的書來學習研究!

 

P1710268

 (與洪美華校長合影。小學生表演舞獅,邀請我們到台上「點睛」!)


 

說了這些我的經歷,其實想跟大家分享幾句話。

各位師弟師妹,現在你要畢業了,會否趁著這個轉折機會,問問自己,想要變做一個怎樣的人?

當你還年輕的時候,可能未必清楚自己有甚麼興趣,沒想清楚將來做什麼工作,不會覺得現在自己有什麼成功,這都不要緊,只要你願意主動去改變自己,一切都是有可能發生的!現在很多人說要「贏在起跑線」,其實在起跑線能否贏了不是最重要,大家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要成功,永遠是要看你能否堅持不懈,努力地走到終點!

小學的畢業同學紀念冊上寫著:「萬丈高樓從地起,讀書也是同一理」,大家都要升到中學去了,再去建立這一座高樓,面對新的環境,鼓勵大家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趁這個機會重新做人,努力實踐自己的理想!多謝各位!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博士後」是甚麼?

【李博士撰文】

 

2015年5月28日,我終於通過了博士後的出站報告!意味著這十五年求學與研究中醫的生涯,終於告一段落。

 

Jpeg

這就是我做博士後的地方——中國中醫科學院

 

Jpeg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學中醫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本科六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博士後又三年,三年又三年的過去了,至今總算走到「盡頭」了。

 

可能許多人不知道「博士後」是甚麼?博士後不是一個「學歷」,沒有學位證書,而是一種工作經歷,是指念完博士之後,在到另一個學術或科研機構去做研究兩三年。我就是在博士畢業之後,進入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這在大陸稱之為「進站」,博士後完成之後則稱為「出站」,在進與出的過程中,還要給自己的研究題目做開題、中期報告、出站報告,都要找一些行內的專家評審,還也要做一些內部的學術報告。

 

 

Jpeg

研究所的「博士後辦公室」,每年我要上去北京兩三次,每次都去一星期左右,跟合作導師交流研究看法。

 

 

一般做博士後研究,是一份全職工作,有工資收入,不用給「學費」;但也有另一種方式,稱為在職博士後,就是自己本身有一份相關工作,同時跟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做研究,這當然就不會給你人工了,我就是這種情況。一般博士後最少兩年可以出站,最多可以延期一年,而我就是差不多花了三年。

 


 

 

其實博士畢業,不一定再去做博士後研究的,當時我在想,既然我畢業之後也會自己做研究,不如順便找個動力逼使自己向前?當時這個想法,後來也的確也應驗了,老實說,一邊在大學工作、一邊還兼顧這博士後研究,真不容易,很多時下班後已經很累,我也的確是被逼著走,玩樂少點,晚上回家做研究,這種生涯讓我白頭髮也添加了不少。前兩個月在趕論文的時候,還真是進入了狀態,平均每星期寫兩三萬字,一個月寫上十萬字的論文,那又是自己人生的一個記錄!

 

P_20150525_223610_DF_1

我的博士後論文。題目是「張仲景病因病機理論研究」,是一個「大題目」,最後完成42萬字的著作。

 

 

我也相當感恩,能夠有如此機會做這博士後的研究。現在在中醫界中,博士後也開始有不少了,但是也是做實驗的多,用西醫方法去研究中醫的佔大多數,而像我這種做傳統中醫理論研究的,恐怕極少數了。而我的合作導師,也是難得能夠以中醫理論研究的學者,竟然能申請得到國家給予上千萬的研究基金!在這過程中,我也真了解得到什麼叫做「研究」,開眼界了。

 

另一個感恩的地方,通常做博士後研究,大都是合作導師有什麼課題,就分給你幫忙做,其實你只是一個「工作人員」吧;可是我的情況獨特,我申請博士後的時候,我給導師看我過去的研究著作,希望她允許我做我建議的題目,竟然她也採納了,後來也能夠融入到他自己的課題之中,這還真是一舉兩得!

 Jpeg中醫科學院門前的張仲景像(懷著崇敬之心仰望仲景)

 

雖然我是在職的研究,幸好我的研究,也沒有讓老師失望,研究這個事情,有時候不是全身投入時間就一定有結果的,過去一直以來的積澱,加上各種機緣,讓我在研究張仲景的研究領域之上,能夠有再一次的突破。本以為自己過去已經發現了不少新理論,博士後也很難有甚麼新發現吧?結果卻是讓我驚訝,不愧為醫聖張仲景,他的著作得以千年傳頌,當中的魅力真是難以言喻。

 

 

一個階段剛過去,又是新一個階段的開始了,我的合作導師,還叫我繼續參與他的國家課題研究,繼續我喜歡的張仲景理論研究呢!看來,這場學術研究的遊戲,還是沒完沒了的,幸好這也是我所熱愛的,是比我生命更重要的事情。

 

 

 


 

 

 

 

記得我在浸大念碩士的時候,當時我已經在做中醫理論的研究,期間參加過一個中醫研究生的學術研討會,與會的研究生,不是用藥理研究中藥的,就是做實驗的、或者做臨床研究的。期間有一位外校的教授聽過我的研究,覺得很特別,沒想到中醫有這樣的研究,還鼓勵我說:「過去香港沒有這樣的人,那麼日後你就要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替香港的中醫研究補上空白。」

 

的確,現在就是到了這個時候了!我們要給香港的中醫,補上這一片天空,讓人知道中醫的研究究竟是怎樣做的?有什麼價值?先鋒開創的工作真不容易,但是路已經開出來了,但願日後能夠有更多後學,決心走上這一條「不歸路」來,為中醫獻上自己。

 

Jpeg

(離開前,於門前自拍留念)

延伸資料:

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招聘資料:http://www.catcm.ac.cn/business/htmlfiles/zgzy/bshzp/index.html

中國博士後網:http://res.chinapostdoctor.org.cn/BshWeb/index.shtml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理想當飯吃的中醫老師

【李博士撰文】

 

在大學當中醫講師,外人看似是理想的職業,實情卻是常有內心交戰,直接一點說,就是總是覺得人工待遇不夠高吧!

當然啦,「高低」總是相對而言,大學的人工是足夠基本的生活,但是相比其他各種職業,就總是覺得自己收入與學識不相稱。

 

職業無分貴賤?

 

比如說,同樣是講師職位,護理學院的講師要比中醫學院的薪金高出一截!而且,護理學院的講師更不一定要求有博士學歷,甚至本科畢業加上幾年工作經驗也可以當講師,中醫學院的講師則要求起碼碩士以上學歷。護理學院如此,就莫說醫學院其他學系了。無他的,中醫的社會地位還不夠高,中醫師的人工比護士還要低,那麼中醫老師比護士老師人工低,也是自然不過的事。

 

不說其他行業吧,曾看過某大學中醫學院招聘講師的廣告,竟然要求在本科畢業之後,要有10年以上中醫教學和臨床的經驗!哪裡要求這麼高?別的專業,講師只要求碩士學歷以上就可以了。如果一位中醫有10年以上經驗,哪會屈就到大學從低做起?

 

還別忘記,中醫的學歷,所花時間跟其他專業不同。比如一個香港念音樂系的人,本科畢業之後想當老師,可以本科念3年(說舊制吧),成績優秀的畢業之後直接讀博士3年,加起來6年就可以得到博士學位,然後就可以當老師了,因此有人可以23-24歲就當大學老師了。可是中醫的學位,如果在大陸念臨床相關的學位,本科要念5年、碩士3年、博士3年,畢業的時候已經要花上11年時間(我本人就連續念了12年),獲得博士起碼比其他專業多5年,期間攻讀要交錢之餘又沒有收入,相比身邊同年齡的朋友,不少人已經賺了第一桶金了。

 

當中醫老師,為甚麼?

 

但又要說個實話,要學懂中醫,然後又懂得教別人,的確需要這個年期。本科畢業的時候還是渾渾噩噩,看病也不太懂,要到真正懂得看病,還要有自己心得去教授他人,那就必然是浸淫多年的結果。按學中醫所花的時間,理應收入比其他行業更高,可惜事實卻是相反,中醫老師的收入與能力不相稱,如果不當老師,以這種臨床經驗和學歷,選擇到外面去行醫,人工比在大學工作隨時要高兩到三倍!因此,我們當中醫老師的,還是經常問自己,為甚麼要幹下去?為何不出去輕鬆工作,又能多賺點錢?

 

理想還是比金錢重要。在大學當老師的理想,首先是希望作育英才,願景透過教育,能夠推動中醫向前;大學還是一個追夢尋找理想的好地方,是一個發聲的平台,有這一個身份,對於推動我們理想中的中醫,還是有不少可能。我們「留守」在大學工作,為的顯然不是讓自己生活更加舒適美滿,而是懷著「利他主義」,期望中醫撥亂反正,走回正確的路上去。

 

做人容易,做好人難

 

大約三年前當我在來到中大之時,我們的中醫課程主任姜元安教授,曾經跟我們說過一句話:「要做一個老師很容易,但要做『好』老師的工作很困難。」(他當時語氣特別強調這個「好」字。)

 11050659_10153842841827627_7458665286484889057_n(圖為二年級中醫同學,方劑學比賽之後合影。坐在中間的就是姜元安教授。)

 

的確,要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容易的,但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還願意多花額外的時間,完成自己以及大家共同的理想,這就是我們寧願放棄一點美好生活,能夠將理想當飯吃的原因。

不單是做中醫老師,其實當代每一位中醫師,多少都懷有這種崇高情懷,是值得人們去尊敬的。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從中醫學神,到中醫學師

博士畢業後,在中大當老師已經有三個學年了,有時候會想,當醫師不容易,當老師也不容易,當醫師的老師就更難。

《中醫學神》封面

(06年寫了一本書叫《中醫學神》,紀錄本科學醫的心路歷程,不知日後會否有空寫一本書,記載當中醫老師的經歷?)


自從我念大學開始,一直認為一個好老師,他所講的東西,都必須是要自己有所體會的,親身嘗試應用過的,而不只是依書直說,做人肉錄音機。

記得以前本科的時候,如果那位老師講的課,能夠講出自己親身的臨床應用,那就一定很精彩。如果他只是「得個講字」,卻完全未用過那種方法,那就覺得不可信,教學「空對空」齋talk,為什麼我不回去自己看書?

要做到不跟著課本講課,不想誤人子弟浪費時間,每一堂課的內容,都要是經過自己深入思考過的,要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一開始的時候覺得真不容易。後來備課和講課過程發現,其實自己學中醫已有十多年,幸好過去還勤於思考,還算問心無愧的,一直在臨床和研究上實踐自己理想中的中醫,因此課堂上還算有不少東西可分享吧。再者,教學真有相長,同一課堂多講一次,自己也有變化,迫使自己思考更加深入。

最好的學習就是研究;最能掌握知識的方法就是去教導別人。這幾年當老師,自己還是得著甚豐的!

(近半年忙著寫論文,最近終於有點空,日後多分享點臨床教學的體會吧~ )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為甚麼「治標不治本」?

【李博士撰文】

許多人常常問中醫:失眠吃甚麼好?發燒怎樣退燒?頭痛有甚麼藥方介紹?高血壓、糖尿病中醫上怎麼治療?……這些「某某病」中醫上怎樣治療的提問,背後正反映「治標不治本」的思想。

178b1831-5351-46e4-9298-40e73d0944481.甚麼是「治標不治本」?

中醫不主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發燒就退燒、疼痛就止痛、咳嗽就止咳、嘔吐就止嘔……這些想法都是「治標不治本」。「標」即是樹木的枝葉末梢,「本」即是樹木之根部,樹葉之所以能夠繁榮,全靠樹根之吸取養分,看到葉子茂盛同時,必須要想到其根之整體作用。

常說西醫的治療方法也是治標不治本,例如高血壓就吃降壓藥、高血糖就吃降糖藥、發現腫瘤就切除攻擊它、發現細菌就用抗生素殺滅它…… 這些在西醫上來說,可能也是西醫上認為的「根本」原因,但在整體來看,總有更全面的原因解釋(例如生活上、情緒上、環境上等因素,而且最起碼中醫上有另一套解釋方法),故此治療之後病還可再次發作,依然是治標不治本。


 

2.「治標不治本」在於醫學知識水平

中醫常常告誡人,切勿「治標不治本」,中醫強調「治本」的重要性,可是為何總有人喜歡「治標」而「忘本」呢?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之中,已經有所回答。

綜合《黃帝內經》的內容,其中將中醫的水平仔細分為五個等級,從最高到最低分為:「聖人、上工、中工、下工、粗工」,其中就只有下工和粗工,才會治病「治標不治本」。


 

3. 下工針對表面治療,只執方法不明其理

下工即是下等層次的醫生。在《靈樞·小針解》說:「粗守形者,守刺法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下等層次的醫生可稱為「粗工」,他只懂「守形」,「形」是什麼?在《八正神明論》中說:「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形」就是疾病的外在現象,儘管病形放在醫生的面前,低水準的醫生卻只看到現象而不知其成因,故說「守形」。

下工只會針對疾病的外在表現來治療,而不知道疾病的內在原因;選擇治法時,只懂用某些個別的局部的治法,針灸只用四肢關節部位的一些穴位;治療也不明其理,不懂辨別氣血的盛衰和正邪的關係;不懂得診察細微的變化,不懂氣機變化的道理。

因此在《靈樞·根結》中說:「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下工不懂診斷脈色,不分五臟虛實,常常危害病人生命,因此《內經》提醒我們,要小心這類醫生!

庸醫


 

4.粗工昏庸無能,不懂診斷亂治病

「粗工」其實並非醫生,只是略懂一點醫學知識,就冒充醫生的人,故此也是最低水平的醫者。粗工不懂診察疾病,在《靈樞·官能》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之所不見」,倒過來說,上工應能知道天時的宜忌,又能取法古代的經驗,驗於現在臨床,還能診察仔細入微,看到難見之細微變化,但這些都是粗工所看不見,不能通達無窮變化的疾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粗工不明白標本的道理,還在沾沾自喜,以為自己什麼懂得,剛剛說完是熱證,卻又見寒病;同氣引起的疾病卻出現不同病形,卻不明白為何,迷糊診斷,擾亂經義。

《素問·徵四失論》又指:「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所窮」,粗工不問清楚病情,便倉卒診脈,只能亂言病名,都是因不懂診察疾病所致。


 

5.「治標不治本」實乃人之思想高低深淺

總括而言,若在醫師層面出現治標不治本,實乃因醫學水平過低所致,未能發現疾病根本原因而只能針對現象下藥。若在一般百姓層面出現治標不治本,乃因不懂醫理,思考未深,不明疾病有其背後原因,只希望迅速尋求「解決方法」,不管這解決方法是否恰當,只求解決眼前問題即可。

「治標不治本」總會帶來惡果,因為當下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問題必定會再次出現,甚至因拖延而使問題日益惡化。治標不治本也是人懶惰之常情,由於治本往往需要動用腦筋、鑽研問題,而當我們不願意深究問題背後的原因,只希望找尋便捷方法,到最後吃虧的,也肯定是自己而已。「治病必求於本」,才是時刻應該保持的做人處世態度。

 


本文部分內容,摘了李宇銘博士新作《原劑量經方治驗錄》中《黃帝內經的醫生分等》一文。

FACEBOOK3.0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師「開大方」的無奈

【李博士撰文】

6a63f6246b600c336a20b1a8184c510fd9f9a171

1.為何現代臨床中醫習慣「開大方」?

這裡面有許多因素。例如醫者自身信心不足,對於疾病把握不準,希望透過「大包圍」的手段,多開點藥,總有些藥物對症吧!撫心自問,現代有多少中醫,敢開出三味藥的處方就打發病人回家?另外,開多點藥,也能夠有多點「回扣」,不少醫院、診所,醫師都能夠從處方中獲得利益,變相鼓勵中醫多開點藥。

*「開大方」是指中醫師處方,習慣開出超過十幾二十味藥的處方,是相對於傳統幾味藥的「小方」。


 

2.開大方的無奈

實際上,不少中醫開大方,也是出於無奈。由於中醫的診費過低,單靠診金醫師不能生存,於是只能夠透過開藥來補貼了。另外,患者也習慣了「開大方」,一些患者見到處方中只有了了幾味藥,就會質疑大夫的水準,甚至以後不再看這大夫。

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由於《中國藥典》對於每一味藥有劑量的限制,假若藥物「超量」則需要承擔風險,可是,假若單純按照《中國藥典》的「常用量」治病,很多時難以獲得速效,因此臨床大夫迫於無奈,在無法增加單味藥的劑量時,就只能選擇在相近藥性的藥物進行加味,不能「單槍匹馬」,起碼能讓「一小隊」藥物團結起來,增強藥方的力量。實際上,許多臨床大夫處方看上去每一味藥物劑量「輕靈」,但全方加起來的總劑量,已經是「狼虎之劑」了。


 

3.傳統經典方劑,主張開「合方」嗎?

「開大方」的原因還有一種解釋,甚至把經方的理論也拉上來,某些醫家認為經方有不少是「合方」使用的,在處方時大可把幾個方合起來用,不是也符合仲景之意嗎?當然,這也是一種想像。舉例來說,例如有一個病人表證未解,但是因陽虛較重而出現腹瀉,從「合方」的角度去想,或許會想到開一個「桂枝湯合四逆湯」的合方,現在的「扶陽派」也常常會開出這樣的處方。

但是仔細想想,醫聖張仲景《傷寒論》的原文怎麼說?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按先後緩急分治表裏,仲景學說有明確指示,將兩方合起來使用,並非仲景原意。實際上,在仲景書中的「合方」數量並不多,基本上只有表鬱輕證三方(另似乎還有柴胡桂枝湯,但此方實際上並非合方,而是桂枝湯加味),這三方所針對的病機特殊,並非是簡單出現兩種病機而兩方合用(參《傷寒解外方證原意·表鬱輕證並非病情較輕》一文)。

經方能夠如此藥少精煉,主要原因在於看到「多病機共存」的複雜病情,而張仲景選擇其中最核心、關鍵、首要的病機,若以「合方」來同時解決多種病機,與張仲景的診療思想基本相反。

res01_attpic_brief


 

4.是堅持還是拘泥

在這種中醫環境的前提下,初學中醫者每感迷惘,幾乎所有醫師異口同聲的說:「不用拘泥原方!」認為臨床千變萬化,古人這些東西與未必能夠適合現代臨床。對於這種說法,首先我表示不太理解,「拘泥」一詞本身就是不恰當,任何事都不應該拘泥,人就不應該盲目的執著於某些事情,但是,「擇善固執」何嘗不是一件美事?假如堅持原方是學習的必經過程,哪又如何跟拘泥有關?

再者,難道古人的病證都是如此簡單?現代許多病就是古代沒有的?這些「推論」究竟是客觀的研究結果,抑或是我們對古人的一種假想?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否為了安慰自己,讓自己「隨意加減」的時候可以安心一點。


 

5.學習處方,應該從模仿入手

無論學習任何事情,我們都是從「模仿」入手。例如學習游泳,首先必須學習標準泳姿,因為這才是最直接學好的方法;又如學習書法,一開始就是臨摹,學習了多個書法家的字體後,自然能夠形成自己的風格;又如學習唱歌,初時當然是唱別人的歌,不可能一開始就要自己創作新歌自彈自唱。可是,現在學習「經方」,往往出現了「未學行、先學走」的奇怪現象,就是原方還未「模仿」學到,就開靈活組方,這是否本末倒置?

在中學時,我是排球校隊的隊長,訓練的時候教練時常訓示我們:一開始千萬別練壞「手勢」,貪方便用錯誤的姿勢來打球,以後要改回來就很難了!要練好技術,一開始就要從基本功開始,重複練習標準的動作,持之以恆,以後就能揮灑自如了。學習開方子也是一樣。

 


 

本文原載於李宇銘博士新作《原劑量經方治驗錄》序言,標題與圖片為編輯加入。點此進入【新作介紹】

 

FACEBOOK3-vert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西醫結合」的糖衣

【李博士撰文】

「中西醫結合」,是人人聽上去也覺得美好的名字,可是這糖衣包裝裡面,藏著的苦你卻知多少?

2013032209082584767

當香港要建立「中醫院」之前,還要在西醫院中嘗試「中西醫結合治療先導計劃」,顯然,這一所中醫院,不管其名字是甚麼,其本質也只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究竟中西醫結合的真相是甚麼?


 

糖衣裡包著了甚麼?

對於普羅大眾,聽到中西醫結合,就會想:「中西合璧,當然好吧!取長補短,中醫現代化、科學化,當然更好啊!」

這些想法,在我們學中醫之前,都是這樣想。可是學了之後,就明白這些都只是一場幻想,說得更直接一點,是妄想!根本不是理想和夢想,這是因為,中西醫是永遠不可能結合的!如果發生了所謂的「結合」,那只是中醫被西醫吞併,或者相反中醫吞併西醫。

中醫和西醫兩者的思想截然相反,中醫著重整體,西醫重視局部;中醫用形而上、系統的方式認識人體,西醫則用形而下、還原的方式;中醫著重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和諧、順應自然,西醫基於西方文化,重視抗爭、人定勝天。中醫和西醫,根本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醫學,兩者只能取長補短,互相補充,而無法從理論上「結合」融為一體。


 

究竟是「一還是二」?

所謂「結合」,有兩種理解的角度。第一,當然是指「融合」了,就好像卵子與精子結合,就能夠孕育出新生命。中西醫結合,肯定不可能是「融合」,如果中西醫已經融合了,那就再不分你我,中醫與西醫也已經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

第二,「結合」可以是指「在一起」,兩者發生緊密關係。例如結婚,男女二人「結合」,實際上兩個人沒有真正的融合,只是兩個人關係變得很密切。當然,現在所謂的中西醫結合,主要是「一起用」,是兩者互相「配合」。

U7526P622DT20120529144805


 

中西醫結合的兩種方式

在中西醫「配合」的想法中,具體也有兩類操作方法。一是,中西醫兩種醫學,結合在「一個人」身上,即是一個人接受了兩種醫學的培訓,於是一人同時使用兩套方法給人看病,所謂「結合在醫生身上」。這就是中國內地的模式。

二是,兩位醫師,一位西醫和一位中醫,一起看一位病人。理想的是二人同時看病,但實際上,病人先看了西醫,後來再看中醫,這種患者自身結合的情況,在民間普遍出現。在香港以及多個發達國家,都是採取了這種方式,主要是因為西醫的專業地位,不允許中醫「踩過界」。

這兩種方法,其實也是沒有「結合」,也未必能談上「配合」。前者一位醫師學兩套醫學,絕大部分情況,兩者都是學得「半桶水」;後者兩位醫師就算一起商量,可是雙方的哲學思想如此相反,有可能「和而不同」嗎?如果治療出了問題,誰說了算?


 

中醫院的真相

在中國內地,醫院有三類名字:西醫院、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但實際上只有兩種:西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也就是說,中醫院都是走中西醫結合的路,大陸差不多三千家中醫院內,沒有一家純中醫院。

而這裡所說的「中西醫結合醫院」,其實都只是中醫和西醫「一起上」!中間究竟有多少經過研究,說明兩者並行的可行性?這其實根本無法證明,很簡單吧,應該用中醫角度去證明、還是用西醫角度證明才算準?

香港要建立的中醫院,實際上也只是建立一所,中西醫方法一起用的醫院;又或者在西醫控制底下,被改造的中醫醫院。既然中醫無法按自己的方法去看病,那自然也不是「中醫院」了。說到底,這個世界上,到目前還未有真正的「中醫院」,而我們也還未預見得到,香港未來所興建的,是一所「真中醫院」。


 

解開「中西醫結合」的糖衣

既然「中西醫結合」問題多多,為何這麼多人還熱衷於這方面的推動工作?兩個字:「利益」。就像文首就說的,「中西醫結合」這個名字多好聽啊!人人聽到都覺得這是正面的、是美好的、是嚮往的、是中醫發展的終極目標!在這樣的「誘惑」之下,誰搶到這個名字,誰就陞官發財、一勞永逸、前途無限……

香港,能否建立真中醫院?全賴你我的醒覺,破除糖衣的迷惑,認真體嘗中醫面臨之苦,中醫才有可能真正向前。

 


 

延伸閱讀:

《六十名中醫師聯署:不要偽中醫院》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怎樣看「排毒反應」?

【李博士撰文】

一些人在生活變得更加健康時卻生病,例如開始吃素、生食,開始戒煙戒酒,又如開始早睡早起、重拾運動之後,身體出現一些病痛不適,於是解釋為「排毒反應」,究竟這是甚麼一回事?

3319

1. 何謂「排毒反應」?

所謂「排毒反應」(又稱為好轉反應、暝眩反應、排病反應、退病反應等),是民間用語,中醫本無「排毒反應」、「排毒」之說。但是因為「毒」一詞中醫也會使用,凡是具有太過的偏性、害人的東西也可統稱為毒,排毒就是排走不好的東西,從某程度來說,中醫上所說的「祛邪」(如祛風、祛寒、祛濕),與「排毒」的說法有相似。

當然一般人所說的毒,就不一定是中醫上的「風寒暑濕燥熱」了,可以是各種「毒素」,例如環境污染物、垃圾食品等。


 

2. 排毒反應其實就是「生病」

排毒的「反應」究竟是甚麼表現?這實在千變萬化呢!各種病痛都可以是排毒反應!直接一點講,排毒反應其實就是生病,但是仔細而言兩者也有點不同,「排毒反應」是指身體在好轉、變得健康的過程中生病。

那麼真正的問題是:為何變好了反而會生病?


 

3. 好轉才來病,表示過去身體太弱!

需知道,如果一個人身體較弱的時候,往往會「病不起」!例如身體虛弱的人,感冒未必能夠發燒,或者就算發燒也只是低燒,從中醫來說,能夠發高熱的人,往往代表身體比較強壯!

如果過去身體一直比較弱,往往未必能夠感受得到「病痛」,生病是需要一些基礎條件的。中醫的角度看,生病是「正氣抗邪」、「正邪交爭」的表現,如果正氣太弱,那就只有「挨打」了。當一個人身體變好,正氣恢復,而遇上身體本身已經有邪氣侵襲(或者稱為毒素吧),那身體就有能力驅趕邪氣,病痛就因此出現。

sick


 

4. 生病與康復的三個階段

由此觀察,一個人從生病到康復,可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如果身體十分虛弱,邪氣進入身體之後,正氣無法去對抗,那麼病痛就可能比較輕、甚至沒有明顯不適感覺。

第二、如果身體逐漸恢復健康,正氣稍為充足,開始能夠驅趕邪氣,正邪交爭,那病痛就更為凸顯。

第三、如果身體十分健康,正氣充足,能夠一次過驅除邪氣,病就能夠痊癒了。

如果身體相對健康的人,生病能直接從第二階段回到第三階段,這就是一般的生病;如果需要經歷第一到三的全部階段,那就是「排毒反應」的過程。


 

5. 許多病也是身體不弱時才出現!

身體變得較為健康才生病,這情況其實十分常見! 簡單的如普通感冒,往往是在夜間的時候才加重,那是夜間休息的時候,身體有精力去對抗疾病。又例如許多上班族,往往是在週末休息的時候才生病!這就是因為他們平常「得閒死、唔得閒病」,平日太勞累無力氣對抗疾病,休息時才有精力去重拾健康。

這種規律在婦女生理週期尤其明顯,不少女性來月經時會出現不適,例如腹痛、乳房脹痛、經前頭痛,但來經之後就自然解除,這就是因為來月經之前,身體的血氣最為充足,那時候才能夠對抗邪氣而感到不適,平時身體虛弱就感覺不了毛病。

01300000243587122707363771687_s


 

6. 為何「患癌」也可以是「排毒反應」?

尤其是患癌的朋友,大都會說發現癌症之前,往往身體都很「健康」,很少感冒生病,突然得知診斷,就十分驚訝為何「健康的我」會突然得了重病?

其實,這就是過往身體一直處於虛弱的階段,有病也沒有感覺,誤以為自己健康。又或者發現癌症的時期,正正是身體相對健康的時候,才開始感覺到病痛(例如到了退休、生活轉變健康時),於是才去做檢查發現生病,這是反映身體到了另一個階段,正氣較充足才感覺得到病痛,但病一早就埋伏了。


 

7. 曾經欠交的功課,還是要補交!

所謂「排毒反應」,其實就是「舊病復發」,而為何會復發呢?那就是過去沒有真正病好了,病根還在,故此還要再病。尤其是,如果之前生病的時候,採取的是抑制的手段,例如發燒就退燒,咳嗽就止咳、疼痛就止痛…… 那就往往沒有讓病真正治好。

例如一些人患有關節痛,習慣稱為「風濕病」,這些病是因為外來受到風寒濕氣所導致,如果健康人開始得到風寒濕的時候,應該先出現感冒!感冒過程常見發燒怕冷、周身骨痛,這發燒正是希望幫助身體去除風寒濕氣,如果這時候沒有治本,只是退燒和止痛,那就是沒有珍惜驅除病根的機會,風濕骨痛自然一直跟隨著你。

排毒反應就好像登山一樣,如果面前有一條山路,你覺得太艱苦而選擇走回頭路,這條路終有一天要自己走完的。

d29179


 

8. 如何判斷生病是否「排毒反應」?

對於一般人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判斷自己的身體不適,是否「排毒反應」?具體一點來說,那就上述三個階段,是從一到二的好轉,還是從三到二的生病?這在中醫來說,即是判斷病情「順逆」的問題。

要回答這問題,其實相當困難!就算在專業的醫師面前,也是需要再三斟酌分析的問題,尤其需要看到過去身體狀況比較才能客觀判斷。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判斷是非常不容易的。

非常大概的說,可以嘗試感覺自己身體整體的狀態,在生病的時候,總體身體是感到強壯的?還是覺得逐漸變弱的?雖然生病不適,但總體往好方向發展,那比較大機會是排毒反應。


 

9. 懷疑排毒反應出現,是否要看醫生? 

另一常見問題,如果懷疑自己正在處於「排毒反應」,是否應該要看醫生?吊詭的是,排毒反應的想法,本身就是認為人有自愈能力,排毒反應就是相信不需要看醫生會自己好!但如上所述,因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是否處於排毒反應,也不肯定自己能否順利熬過這關,故此看醫生目的就是為了作出判斷。

在中醫來看,當然任何生病不適都可以診斷與治療,如果能找到好醫生,得知你身體能夠自愈,甚至不用開藥,建議你自己如何生活調整就可;如果知道未必能夠短期自愈,可以透過針藥治療加快「排毒反應」的進程。


 

結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最後想引用一句話,在《漢書·藝文志》之中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句話的「中醫」並非找中醫師看病的意思,句中「中醫」是指「中等水平的醫者」,這句話就是指,「如果生病了不去看醫生治療,這就好像是看了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一樣。」再說白一點——如果看中等水平的醫生,倒不如不看吧!看病都應該要找高水平的醫師。

關心「排毒反應」的人,往往就是因為過去的病沒有「治好」,這可以跟自己體質因素、或者醫師的誤治有關。如果發現自己有排毒反應,卻又再經過誤治,那就得不償失了。

醫生只是給你健康指引的導師,真正能治好病的只有兩位:一個是上帝,另一個是你自己。

s2_53d4a4d366a6c


李大夫曾於Club O主講「中醫怎樣看排毒反應」的講座,更深入的闡述以上觀點,歡迎收聽錄音重溫:

2018年2月24日【中醫怎樣看排毒反應?】


 

延伸閱讀:

怎樣應付排毒反應?周兆祥博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挑戰你,最環保強身的冰桶挑戰!

【李博士撰文】

冰桶挑戰瘋狂洗版之際,用冰水淋身這種「變態」活動,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是時候推出「進階版」的冰桶挑戰,讓這個活動得以延續之餘,又能保護環境、強身健體!

1. 「進階版」冰桶挑戰——你敢在冬天用冷水洗澡嗎?

筆者曾經在南京和北京生活幾年,在下雪的冬季,皆是用冷水洗澡!(無錯,是接近零度的冰水)用冷水洗澡,能使身體更加不怕冷、更強壯!

468ab037fa8a4ef5860e73c18c2320c8

(過去在內地大學宿舍的浴室洗澡,就是拿著一個大桶,盛滿冷水來淋浴,盡量一桶水之內洗完。)

 

冬天冷水洗澡的好處很多,首先不需消耗能源加熱,那已經是很環保了!(也不用刻意製冰……)洗冷水澡肯定不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了,必然會快快完成,幾分鐘之內,用最少的水洗完澡,可以節省食水,一舉兩得!

有趣的是,冬天用冷水洗澡過程雖然辛苦,但是洗完以後身體會變得渾身發熱,洗澡出來後浴室也是蒸汽瀰漫(透過身體發熱蒸發水氣),洗澡後一身舒暢;若冬季用熱水洗澡,洗的時候舒服,可是洗完之後走出浴室之外,立刻感到寒冷,故此冬季用熱水洗澡,往往用水量比夏季要多,不願離開浴室!

這篇文章主要談的,就是如何透過洗冷水澡,讓自己身體變得強壯不怕冷。


 

2. 怕冷的人反倒要洗冷水澡?!

很多人都覺得的,如果一個人怕冷,應該多洗熱水澡,這其實正好相反!洗熱水只能夠讓人得到即時的舒暢,但是卻不能讓人得到持久的溫暖。相反,不怕冷的人,往往是因為透過寒冷鍛煉,例如游冬泳、洗冷水澡,甚至北方哈爾濱的人,冬天會跳下冰水之中游泳!

a41f726719b2142a36a40e

當然啦,這種挑戰,不適合體弱及生病的人嘗試,但是要注意,如果你的身體並非體弱多病,卻一直避寒而喜溫,那身體就很難強壯起來了。故此,應當在身體稍為「不弱」的時候,開始接受這寒冷挑戰,身體才可以變得強壯!

中醫有句名言:「若要小兒安,常保三分饑與寒」,傳統上提倡孩子不要穿衣太多,受點寒對身體是一種挑戰!「從小鍛煉」是十分重要的法則,例如日本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寒冬裡鍛煉身體,他們認為受點苦才能強壯,溫室裡成長則容易脆弱。


 

3. 冷水洗澡方法——循序漸進

如果你已經不是孩子,不代表你不可以鍛煉,「從小鍛煉」的「小」除了指年齡之外,也可以指輕度的鍛煉量。如果你過去一直都沒有嘗試過洗冷水澡,甚至夏天最炎熱的時候,也只能夠洗熱水的,那就代表你身體太弱了!凡是鍛煉,皆應循序漸進,視乎身體能力逐步增強。

鍛煉入門,建議先從夏季開始,夏天的「冷水」其實也不太冷吧,習慣夏天用室溫水洗澡,然後隨著天氣漸冷,逐步進入秋季、冬季,那就是一種逐步鍛煉(同理,鍛煉「游冬泳」也是如此)。又或者,如果已經開始入秋冬了,那就可以試試看,先從熱水開始,逐步降低熱水的溫度,從熱水變成溫水、不太冷的水,再變成冷水。

還有一種方法,稱為「冷熱水交替浴」!這種方法聽上去好像很變態,你可能心想,洗熱水之後再洗冷水,不就是「把燒紅了的鐵放進冷水中?」其實不然,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洗熱水是舒服的,只是洗冷水辛苦,所以「冷熱水交替浴」中只有一半時間辛苦而已。還有,可以調整冷熱水的時間比例,例如先用30秒冷水,之後用2分鐘熱水,能夠接受則逐漸增加冷水比例,直到身體能夠接受全冷水為止。


 

4. 享受洗冷水的樂趣!

洗冷水澡當然是辛苦了!正如各種運動一樣,要跑步游水行山,總是帶有辛苦的,樂趣往往在經過一段時間,身體能夠游刃有餘,鍛煉之後身體變得更加健康、不怕冷、少生病,那就是最佳的樂趣了!

你敢接受挑戰,讓自己在這個冬天,洗冷水澡嗎?——那就要從現在開始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放下「中醫」才能向前——談正名

【李博士撰文】

提到中醫發展,不得不說一個根本問題——「中醫」之名與實,窒礙其自身向前。

《論語·子路》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因中醫之名不順,乃至百年來到處碰壁。以下闡述此論。

24-130402094343458

1. 若說「中醫」出處,實乃貶低自己

現在所稱為的「中醫」,是百多年前因為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之後,才提出來的新名字,西醫還未來到之前,中醫根本不叫中醫,古代中國的醫學,直接稱為「醫」,或者「醫道」、「岐黃之術」、「仁術」、「醫學」等等。

可是,若說「中醫」一詞,則自古有之,在《漢書·藝文志》有一段話說: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這段文字中的「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並非「病向淺中醫」的意思,而是指「如果生病了不去看醫生治療,這就好像是看了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一樣。再說白一點——如果看中等水平的醫生,倒不如不看吧!

「中醫」一詞的出處如此貶義,說自己是「中醫師」,實有「中氣不足」之感;若說要「推廣中醫」,不就是自相矛盾嗎?


 

2. 若中醫指「中國」醫學,那中醫甚麼都不是

當然,現在很少人知道「中醫」一詞的出處,一般認為「中醫」就是指「中國醫學」,這裡以「中國」作為醫學的概念範圍,就有地域性、政治性的含義。

古代也有「中國」一詞,可是古代的中國含義有多種,可以指中原地區,也可指周朝的地域,還可指各諸侯國的都城……由於歷代的領土範圍不同,「中國醫學」一詞的地域性含義,顯然是指從「現代中國」的角度,反觀過去這片土地上的醫學;而不是倒過來,以古代「中國」看現在如何發展。

問題來了,現代的中國這個地方,肯定也包含了西醫,就好像Chinese Medicine英語一詞,外國人即可理解為「中國人的醫學」(包括中國人當西醫);再者,中國本土固有的醫學,也包含了各種其他醫學,例如道醫、佛醫,還有幾十個少數民族的醫學如藏醫、蒙醫、壯醫…… 自古以來在中國這地方上所產生的醫學汗牛充棟,如果說要「發展中醫」,究竟是發展甚麼?


 

3. 若中醫為傳統醫學,是福是禍?

中醫還有一種名字,叫作「中國傳統醫學」,或者簡稱「傳統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這裡所強調的「傳統」,就是為了提倡中國的醫學,是自古承傳至今,具有歷史的價值,了突出其承傳性、延續性。

若說傳統,人人心中對此有褒有貶,有人認為傳統的東西總是珍貴價值的,也有人認為傳統的總是過時守舊的。而且,「傳統」沒有明確指出其歷史跨度,例如一個新建立的公司,三、五年之後也可以說有自己的傳統,究竟「中醫的傳統」是甚麼?「不好的傳統」是否也要繼承?誰能說哪些東西才是「最傳統」?


 

4. 難道中醫就是「非西醫」嗎?

如果提出「中醫」一詞的目的,就是因為西醫傳入中國之後,用以區分中國固有的醫學,這從某個角度來看,中醫就是「非西醫」。

如果非西醫的所有中國醫學,都可以稱為「中醫學」的話,各種發生在中國醫學理論、技術、經驗的知識,都包含在內,正面的說中醫是包羅萬有,倒過來中醫卻「甚麼都不是」,你怎樣說中醫的特點?是包容?還是雜亂?

這「非西醫」的想法,最吊詭之處,是中醫出現的前提,是必須要有西醫作為參照,不然的話中醫就不存在。若要推動中醫的話,等於必須同時推動西醫……


 

5. 中醫發展對策:放下中醫,推動上醫

「中醫」之名不順,若說「推動中醫發展」,究竟推動的是什麼?推動中等水平醫學?推動中國所有醫學?如果我們說中醫是「中國醫學」的話,必然要面對在中國這大地之中,有著各種混雜的醫學內容,包含大量不值得推廣的東西,這的確是「中醫發展」幾十年,至今仍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某程度來說,稱現在的中醫為「中醫」,本身問題不大,因為中醫現狀的確「名副其實」!例如在大學所教的「中醫」,的確是一種「混雜」的醫學,甚麼都講、各科都是各家學說,自古學醫者皆不是如此「全科」學習的;大學培訓也是以「中等水平」之醫作為目標(敢問:大學能夠培訓出「上工」嗎?)。只是如果我們說要「推動中醫發展」,這就必須要為此推動之理念正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古代「中醫」的本義指中等水平之醫生,自古醫分三等,上中下工、上醫中醫下醫,中下醫不是值得推動的,只是基本水平,值得推動的是上醫!上醫是具有卓越水平之醫師,或者是高水平的理論與診療技術。

名正則言順,故倡議「上醫」之名,才是承傳古今醫學發展之實。

 


 

(PS. 本文所推動之上醫理念,也正是本網站命名為上醫方之緣由之一。)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