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效」只是中醫發展的基本條件

【李博士撰文】

許多中醫也認為,中醫發展是要靠「彰顯療效」,例如多治好疑難病、治好西醫治不好的病,用效果證明給人看到中醫的優勢。可是,筆者不贊成以此路徑推進中醫發展。

10f547e47f287a3f32b032c7cf256aef20140109093141

當然中醫看病必須要有療效吧!沒有療效,誰會找你看病?療效是中醫「生存」的基本條件,可是,療效進步未必可以促進中醫發展。


 1. 有療效未必是中醫的進步

這裡說的發展,是中醫整體的學術和社會地位的進步,而不是指中醫師個人的進步。無可否認,有療效的中醫,患者多、收入增,聲譽提升,但這也只是個人發展,而非中醫整體進步的直接證明,有療效未必能證明這是「中醫」的好。

舉例說:「一位中醫給患者處方,吃完藥之後,患者說好了。」這一個過程,病是治好了,但未必能夠證明該中醫所用的理論正確。同樣患者如果找別的醫師看,他用別的藥方,也可能可以治好病,甚至同一個患者,找一百位不同的醫師看病,有一百個不同的處方,其中肯定也有不少能夠治好病。每一位醫師都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療效」,旁人就只會覺得無所適從、難以重複,反而讓中醫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叫人怎樣相信?


 

 2.開錯藥也能治好病?

更嚴重的問題,就是有時候醫師處方並不正確,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一個「風寒感冒」,假若醫師誤診為「風熱」,於是用上辛涼性味藥物的處方,可是卻依然可以治癒!這種情況臨床上這種誤治十分多見,從中醫理論上看,「以寒治寒」本身應該屬於誤治,為何病能夠痊癒?這是由於藥方的寒熱雖錯,但藥中依然有辛味藥,即是對錯參半,辛味仍能祛風,感冒之外證雖能治癒,可是寒邪入裏,感冒好了,卻演變成了咳嗽、怕冷、疲乏、腸胃不適等諸證。

不要忘記,人是一個活的生命體,人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許多病就算不吃藥也能夠好過來,吃了藥之後疾病痊癒了,未必是治療的效果。這在西醫的研究上十分講究,「安慰劑」往往十分「有效」。


 

3. 療效快慢才是問題

不同中醫所說的「有療效」,當中所指的意義不同。 例如你問一位醫師,中醫能夠治癒「癌症」嗎?不同醫師所說的「有療效」,有人指連續吃藥三年有效、也可以是指吃藥三劑就有效!怎樣才叫做有療效?這根本難以釐定標準。就像做中藥的「臨床研究」,往往會將病人吃藥後的情況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其中所謂「有效」是甚麼?其實各有不同。

比如治療一個感冒,需要吃藥一週才能夠治癒,這根本不能說是「有效」,感冒一般一週也能自愈嘛!在傳統中醫上看,所謂「有效」,應當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如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汗」、「猶解結決閉」,淺白一點的講,即是吃藥或針灸以後能立即好過來,「一劑知、兩劑已」,那樣才能夠說是「中醫的療效」。


 

4. 以方測證的謬誤

中醫上有一句術語,叫作「以方測證」*,是指從藥方的療效,反推其病的原因。從上文所言,病癒往往未必能夠說明其「診斷正確」,就像誤用辛涼藥物治好了風寒感冒,於是卻反過來說,這病情就屬於「風熱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醫師認為該地氣候炎熱,猜測大部分感冒應該也是風熱,也都處方寒涼藥物,最後總有不少感冒「治癒」了,於是就說該地區大部分感冒屬熱…… 這種「理論發展」,就好像是「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其實只是先入為主的想法,並非客觀地面對真實世界。

又例如說,一個人的病情是,是由於身體「氣血偏虛、體內有寒,虛火上升」導致,在這種情況之下,病情「有虛、有寒、有熱」,如果醫師診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於是只是用清熱的方法,後來病情「治癒」了,因此醫師就判斷,這種病只是由於「火」導致!——看這例子,即使「有療效」,但卻看不到病情的全部,這對中醫發展其實是倒退。

我們總是以為,吃藥之後治好病,這就是解決了核心問題,但由於人體有自愈能力,解決了周邊問題,也可能使病情自解。「以方測證」並非解釋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5.「粗工」也能治病!

在《黃帝內經》中多處記載了「粗工」一詞,意思是指一些給人看病的人,不懂醫術,給人診治十分「粗糙」、經常誤治的人。這種人不能列入傳統中醫的「上工、中工、下工」之列,是比下工更低層次之的醫者,算不上是「醫師」。

值得我們思考的,既然粗工這麼差,為何也有人願意給他看病?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不懂醫術的人,給人治病也常有療效的!君不見社會上,許多並非醫生的人,總是介紹著各種治療的經驗和方法?例如教人自己怎樣吃藥?喝湯水、刮痧、拔罐、按摩、拍打……?這些人雖然沒有教你,為甚麼這些方法有效?可是總有人的病會被治好,這就是由於,病的好與不好,其實只是「百分之五十」的隨機機會,如果你「不小心」用對了方法,那就誤打誤撞動用了自愈能力。

粗工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可稱為「民間經驗」。粗工也能治病,但也隨時害人不淺,就好像玩「俄羅斯輪盤」那樣,將生命操控在隨機手上。


 

6. 提防以療效名義發展中醫!

說了這麼多「療效」的問題,我想大家也明白得到,有療效是不夠的,如果中醫要發展,必須要清楚「獲得療效的背後機理」。傳統上說,這就是要得到「醫道」、得「生命之道」。

可是,現代社會對中醫的發展方式,往往是以療效代替醫道。比如說,研究「針灸對治療中風後遺症的療效」,研究「中藥治療糖尿病的療效」等,這種以西醫角度研究中醫的方式,那就是只看中醫的療效,卻忽視中醫的理論。研究最後雖然可能證明了「中醫有效」,實際上卻對中醫發展沒有實質幫助,這是由於證明了「有效」,無法提高中醫理論發展。

這種「廢醫存藥」、「廢醫存針」的問題,幾十年前已經出現了,至今還一直存在,就是因為人們還看不清「療效」的海市蜃樓,原來療效並非中醫發展的終極目標。中醫要發展,必須要從其根本之「理」上去提高,而理論並非不斷透過實踐就能夠獲得的,理論發展是需要透過「思想」的提升——至於具體如何?下回再議。

 


 

*「以方測證」還有另有一種解釋,是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原文的解釋方法,是指一些條文的文字內容簡練,透過藥方的組成,去反推其病機。這種解釋原文方式,亦往往會出現謬誤。典型例子如《傷寒論》中的四逆散,《金匱要略》中的厚朴七物湯,可參筆者《傷寒解外方證原意》。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能吃辣的人,身體就一定寒嗎?

【李博士撰文】

有些人以為,喜歡吃辛辣的食物,吃完之後很舒服,那就代表自己身體很寒!其實,這未必正確。

U9769P1274DT20131015090603

 

繼續閱讀

做一個不開藥的醫生

【李博士專訪】

一個五歲的寶寶,每個月都要生一次病,倒是不嚴重,感冒咳嗽而已,吃一點藥,很快就會痊癒。這次也不例外。媽媽說,昨晚寶寶有些發燒流鼻涕,今天已經好很多,但是大人不放心,還是帶來看醫生,想吃點藥再鞏固一下。

12-14050Q002070-L

繼續閱讀

食物寒熱真那麼重要嗎?

【李博士撰文】

不少人特別注重食物的寒熱,認為「寒底」的人不可吃寒性食物,「熱底」的熱人不可吃熱性食物,這種想法,未必符合傳統中醫的飲食觀!

寒熱食物

繼續閱讀

你的醫師在「處理」病人嗎?

【李博士撰文】

IMG_0014

醫學界有一種說話方式,總讓我感到不太舒服,有一些醫師會說:「如何處理這位病人?」「面對XX病怎樣處理?」

1. 「處理」本來就是負面的

如果你在網上搜尋一下「處理」一詞,最先見到的是「污水處理」、「廢物處理」,從小學習「處理」一詞,都是指將一些骯髒的、繁雜的事物如何「處置」時使用,稍為好一點會說「將財產如何處理」,但句中的「處理」已經帶有「遺物」的難纏感覺。

將「處理」一詞用在疾病和病人,這就將「病和人」都變成負面的東西,也暗示醫師不太願意麵對病和人,於是匆匆的「打發」他們。當然,的確有一些醫師是抱著如此態度看病,尤其當你去過中國大陸的醫院,見過那種擁擠的診療環境,你就知道甚麼叫「處理」病人了。


 

2. 戒掉「處理」的口頭禪

這或許這是受到了「西化」、「英文化」的影響,西醫上也經常講「如何處理病人」、「處理傷處」、「處理傷者」等,可是,西醫生物醫學本來就是將人當作「機器」看待,用「處理」一詞所帶有的冷漠感,的確符合西醫的特質,情有可原…… 可是,中醫跟西醫差別很大啊!中醫強調整體觀念,提倡「治人不治病」,實在不應該用這種「處理」的口語。

習慣用「處理」一詞,反映了「詞窮」的問題。現代人的中文能力下降,本身可用的詞語很多,卻只懂用一些很簡單的「白搭」詞語代替(這方面可以參考陳雲的《中文解毒》、《執正中文》等書)。能代替「處理」的詞語太多了!例如診治、治理、治療、治癒、治好、診療、解決、緩解、舒緩、應對、處方、思考、判斷…… 一個「處理」解決了所有問題,那只是退步了。


 

3. 怎樣才算「處理」病人?

以前念中醫,跟診實習的時候,的確見過許多醫師看病,目的就是為了「處理病人」。當一位患者來到跟前,醫師看病不消三、五分鐘,問了幾句話,眼睛連病人一眼也沒看,甚至連把脈看舌都忘記,患者還未坐暖凳子,處方就已經出來了。這是將看病當作一份「工作」,病人來到後的首要目的,就是讓他趕快離開,一天的「任務」就可順利完成。

一位醫師看病,如果半天能看上4、50位患者,那就是差不多5分鐘一個,這就只可以「處理」病人了。我個人看病平常相當「不快」,最少十多分鐘,甚則半小時、一小時看一位患者。其實,如果問我可否快一點?實不相瞞,要我兩三分鐘看完一般病情的患者,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當病人一進門,遠距離看了他的面色,之後再問兩句主訴,再把脈幾秒鐘,就已經可以處方了。

別以為這樣就很隨便,這跟我用一個小時去細看,處方很可能都是一樣的!可是,這就只可能是「處理」病人了,換句話說,看病的目的是為了處方給病人回家吃,但是對於患者的整個人、這個有血有肉有情的人,就無法關心了。


 

4. 做一個好醫,看病又看人

中醫看病講求整體,因為中醫看病,重點並非看「人之病」,而是看「病之人」。疾病跟這個人的生活、飲食、情志、環境都有關係,甚至他的家庭背景、親戚朋友、文化、家鄉、居住地區、發病季節、學歷、貧富、職業、工作、性格、心理、思考模式……等等,均可以與體質、病情有關!

當醫師看病,如果只看當下這一刻的病情,而無法跟病人交流,難以跟患者解釋他發生疾病的成因。就算患者吃了這次的藥方後治癒了,可是由於發生疾病的原因沒有解決,於是可能會繼續生病;生病了又再找醫師診治;治好了,過一段時間又再生病……如此循環,就是「處理」病人的結果。

因此,做一個好醫師並不容易,在這個繁雜的時代之中,如何堅持「不處理」病人,做一個「看人」的仁醫,實在需要信念與堅持。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生機飲食,亂吃都不會出禍!

【李博士撰文】

今天有兩篇關於「生機飲食」的報導,在網上瘋傳,其中觀點哇眾取寵,需要就此作出反駁——

0809-00407-056b1

(圖片來源自《太陽報》報導


 

1. 任何食物亂吃也會出禍!

兩篇標題名為《生機飲食亂吃會出禍》、《生機飲食:「生食」不當,美女吃出癌》,兩篇報導實為同一訪問的兩篇報導(這如果在學術界上,應該算是自我抄襲、剽竊)。

單就這標題,顯然是典型的「殺人標題」,這種題目——「亂吃會出禍」,其實任何的食物,亂吃你都會死!西醫藥理學的著名觀點:「喝水太多也會中毒!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1b

(取自報導圖片)


 

2. 以個別兩個人的訪問,就能否定一切?

報導之中主要訪問了兩位事主,其中一位Joyce曾經「果食」,之後發現自己患了癌症,後來才努力學習生機飲食法。

這位事主其實相當正面,她本身沒有投訴是吃水果導致他患癌(吃水果導致患癌之說,恐怕是天荒夜談),其後也沒有否定生食而繼續深造,其志可嘉!一個人患癌有許多原因,可以因為過去的飲食不當、可以因為生活環境、可以有遺傳因素,甚至會否是事主本身的「情緒起伏」所導致?又抑或是過去已經患癌,只是之後才發現了?

這就好像對素食者的研究之中,個別說素食者的患癌機會較高,可是實際正好相反,是由於許多人身體不好、本身患癌,才開始決心素食!千萬不要倒果為因。

這篇報導實在偏頗,以「吃出癌」作為報道標題,你是醫生嗎?有甚麼證據嗎?怎可如此武斷,歸咎患癌就是因為生食導致?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5b

(取自訪問圖片。圖為第一位受訪者Joyce。)


 3. 生食能夠吃肥人,這有罪嗎?

第二位事主Cristina,她說嘗試生食數月之後越來越肥,是因為吃太多果仁之過。當然了,這的確不是正確的飲食方法,生食一般只鼓勵吃少量果仁,而且果仁也應該少吃烤焗過的。

可是我們也要反問,只是吃胖了一個人而已,這有罪嗎?如果是在唐代「以肥為美」的社會,吃胖了不是很好嗎?如果是身體本身偏瘦的,告訴你這樣吃可以長肉,這不是正好嗎?報導標題說吃出禍,是戴有有色眼鏡的偏見。

受訪的兩位都是生機飲食的支持者,怎麼這報道卻倒過來,變成了對生機飲食的批評?歪曲了受訪者的原意。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4b

(取自訪問圖片。圖為第二位受訪者Cristina。)


 4. 醫生建議風馬牛不相及

報導最後訪問了專家,分別是教授和專科醫生,一者指出了未經過煮熟的食物可能會引致細菌感染;而另一位也反駁了吃水果會患癌的說法,指正常是無需擔心。之後還找了兩個政府部門的發言人,重複說:市民應該避免進食未經煮食的食物,預防食物中毒。

煮熟食物能夠殺死細菌,這是常識,可是要知道,絕大部分的蔬菜水果上,如果你洗乾淨了,這已經可以徹底去除細菌!更何況細菌一定可怕嗎?(詳見後文延伸閱文章)相反,各種肉類的確是細菌的滋生溫床,就算你洗乾淨了,怎樣也有細菌病毒蟲卵生長在內。煮熟食物以防食物中毒的說法,本身適用在各種肉類,而不是指蔬菜水果。

生食蔬果能夠帶來的好處甚多,裡面含有更豐富的養分,如果煮熟了,養分大量流失!只是為了避免「杞人憂天」的細菌污染問題,卻天天吃丟失養分的食物,那不就是「斬腳趾避沙蟲」嗎?

f_3744597_1


 

5. 生機飲食十分安全,亂吃也不會出禍!

生機飲食是指在素食的前提下生食(生機飲食不包括吃「魚生、刺身」這些不健康吃品),如果只是生吃蔬菜水果,其實,就算你怎樣亂吃,都很難會吃出禍來!你吃飽了,就不可以再吃啊!你吃不對,身體會投訴你,就算不小心吃錯而出現「嘔肚痛」,都只會是短時間的,經過教訓,你就不會再吃不適合你的食物吧!

任何的健康飲食方法,包括素食、生食,都是應該要學習的,學習包括兩方面——學習知識,以及學習聆聽身體的聲音,然後按照自己的能力進發。

這個世界上,有大量「全生食」的人健康生存,甚至比一般人健康、返老還童,這就是最好的證明了!如果有人食生吃出了禍來,這不是食生的問題,而只是個人不懂吃而已。

 

 

1206731_annette-larkins-veganka

這位女士,實踐全生機飲食約30年了,完全沒有吃煮熟的食物,您猜她今年幾歲?(心想一個歲數吧!——後面有答案。)

她叫Annette Larkins,她在2014年時已經72歲了!看樣子,是否似30-40歲左右的年輕女士?

了解更多Annette Larkins,可以到訪她的個人網站


 

 【延伸閱讀】

香港素食會《茹素》專欄:

為甚麼生食不用怕細菌?

細菌都要怕?

 

想要學習生機飲食,不妨去周兆祥博士在尖沙咀開辦的「綠野小廚」,是全中國第一家全生食的餐廳,親身體驗生食的滋味!(聲明:本人沒有收廣告費!)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圖為生機飲食蛋糕,無蛋奶,沒有經過烤焗製作!)

點擊進入綠野小廚的Facebook專頁

 

(2014年8月9日撰文)


 

後記:

撰文後第二天,接觸到訪問中提及的生機飲食導師Angie,她表示:當初答應安排兩位學生受訪,分享生機飲食的心得,竟然被記者歪曲了整個訪問,報導扭曲事實,斷章取義,把標題誇大誤導市民!

本來兩位受訪者都支持生機飲食,其中一位更是用生機飲食治好了癌症!如此喜訊,報導卻顛倒是非,反過來說生食吃出癌,將好事改寫成壞事!現在的傳媒如此,遍佈陰謀論,我們都要用明淨之心看清是非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給中醫新生的信

【李博士撰文】

又到了放榜的時候了,恭喜各位能入讀中醫的新生!想起當年我得知取錄時,實在感到中了頭獎!

我在大學讀中醫,從本科到博士,一路十二年,回想假若自己一開始能夠有一些提點,就可以少走點冤枉路了,願跟大家分享一二。

IMG-20140808-WA0006

繼續閱讀

夏季比冬季更容易受寒!

【李博士撰文】

今年夏季,香港的平均氣溫屢破紀錄,人人關注炎夏如何消暑,而從中醫學的角度看,每每更關注夏季如何「避寒」!夏季受寒所帶來的後果,可以是長遠性的,短則冬季病重,甚則整年虛弱!

20130730185553199

1. 為何夏季更容易受寒?

夏季天時暑熱,醫理上認為這是自然界的陽氣在外宣洩,而人與自然相應,則人的陽氣也偏向在外。故此夏季人體的特點,皮膚毛孔疏鬆,容易出汗散熱,這同時是容易受涼的原因!如果身體虛弱的人,這疏鬆的皮膚也就好像是鬆散的城墻,易受外敵入侵。

夏季汗出之後,皮毛疏鬆,容易受風受寒;汗出之後,如果汗水冷卻了,正遇體虛,可成為濕氣入侵,可因此成風濕關節痛;汗出之後吹冷氣,又更容易受寒。相反,冬季時陽氣偏向體內,皮毛密緻,不易汗出,較不容易受寒。

眾所周知,在天氣轉變時最容易生病,可是在現代城市之中,夏季到處也開冷氣,在戶外與進入室內的溫差甚大,就好像一時之間經歷了夏季和冬季的劇烈變化;夏季天熱穿衣單薄,可是進入冷氣車廂冷氣環境,未必能夠及時添衣,不如冬天常備禦寒衣服。


 

2. 夏季受寒有何惡果?

近年中醫界流行「天灸療法」,就是希望在盛夏之時,用一些溫熱的中藥敷貼在穴位上,以驅除身體寒氣,預防冬季疾病發生,尤其是冬季容易發作的病,如感冒、哮喘、鼻敏感等尤為合適。倒過來看,如果夏季沒有做好預防,夏季受寒了,冬天就可能得這些病了!由於夏季天氣尚熱,受寒之後身體未必立刻不適,到了冬季才感受得到。

秋冬容易患病的人注意了!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說:「夏三月,此謂蕃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見《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如果每逢冬天就容易發病的,那是由於夏季沒有好好養生,即是未能順應夏季炎熱的特點,讓自己身體的陽氣向外宣洩,其中受寒是一大主因。

所以,夏季養生首先不要怕熱!《內經》說夏季應該「無厭於日」,夏季的確需要多點「同陽光玩遊戲」!如果經常留在清涼舒服的環境之中,這樣夏季就沒有做好養生了。

s2_53cbfdf6d6ebe


 

3. 夏季為何容易得腸胃病?

夏季是各種腸胃病的發病高峰季節,夏季較為容易出現腹痛腹瀉,是甚麼原因?西醫上可能會歸咎於食物不潔、細菌容易繁殖等外在因素,而中醫則強調自身正氣不足,夏季時胃腸較為虛弱的內在原因。

在中醫經典《傷寒論》之中一段話說:「……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覆衣……」,(見《辨脈法》),這裡指出了,在農曆五月,即是步入夏季的時候,人身體的陽氣就偏向於人體的表面,如果本身氣血比較虛弱的人,陽氣向外之時就導致了體內的陽氣不足了,導致「胃中虛冷」、「陽氣內微」。

這也是值得提醒的,很多人以為夏季是消暑的好時候,故此常常貪涼飲冷,喝冰冷飲料,喝下去可能會有一時的暢快感覺,可是胃腸正值虛弱的時候,故此就容易得腸胃病了。就算沒有胃腸不適,要記住,受寒了未必即時感覺得到呢!可以延後在秋冬才出現。


 

4. 喝熱飲才是消暑妙法?!

夏季的消暑秘方,很多人以為是飲食清涼食物,其實正好相反,喝熱湯、熱水、熱茶,才是最能夠消暑的方法!

U1565P1T1D12965266F21DT20070511120207

當然一般人會覺得,冷飲能夠讓人體溫直接下降,不是最「消暑清熱」嗎?當然只是一種想象。由於身體炎熱的地方主要皮膚肌肉,可是喝冷飲降溫卻只在喉嚨和胃部,當冷飲被腸胃吸收,這冷水也已經被身體同化變暖了,無法到體表降溫。這還未算冷飲對腸胃的負面影響啊!

為何喝熱飲能夠幫助消暑解熱?解熱的方法有兩方面:一是喝水,暑熱消耗身體水分,缺水就不能散熱了;二是流汗,當水分充足,如果能夠流汗,就能夠將身體的熱向外帶走。喝熱水之後,一方面補充了水,另一方面也有助身體流汗,所以最能消暑。

這的確是傳統的養生智慧啊!想想那些古裝片,古人在趕路休息時,到了客棧,還是先喝一杯熱茶!日後當你做完運動、爬山之後,如果放棄買一瓶冰鎮汽水,而改為喝一杯熱茶,那就說明你真愛惜自己了!

 


 

【延伸閱讀】

確實有一些實驗和研究,證明人喝熱飲更能解渴降溫!

《為甚麼熱飲確實最清涼?》

《茶冷飲與熱飲哪個更解渴?》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離苦感」非真快樂

【李博士撰文】

每逢參加婚禮,見到新人感動流淚的場面,就讓我想起了一種稱為「離苦感」的錯覺,很多人誤將此當成快樂、幸福。

13931410255837

離苦未必真得樂

就好像結婚那樣,在婚禮上宣佈正式結為夫妻,這一刻,情侶的感情會突然增加了嗎?不會,感情是長久來建立出來的,不會因為證婚人一句話而影響。婚禮上每每見到新人流出感動的熱淚,這淚水,往往不是因為浪漫,而是離開痛苦的釋懷。

要知道,當今舉行婚禮並不容易,籌備最少大半年、花費幾十萬,過程中的辛勞,真是有苦自己知。當到了婚禮的這一刻,就代表辛勞過去了,終能渡蜜月休息了!婚禮當日正是最艱難痛苦的一天,亦是「離開痛苦」的轉捩點,熬過咬緊牙關的艱難日子,始能享受到放鬆的愉快。

 

「離苦感」相當普遍

很多人以為「離苦」就自然會「得樂」。雖然某程度來說,離苦之後恢復平靜,也算是一種快樂,可是這與許多人心中的快樂,還是差距甚遠。

比如經過考試,交卷後的輕鬆感覺,很多人以為這是「開心」,實際上這也是「離苦感」。考試結束只是代表辛勞過去,試後往往感到「空虛」,正因這只是完成了一個階段,卻仍未有新的得著。試後只是離開了之前的痛苦,還未進入「得樂」的境界。

就好像看「拯救地球」的荷里活英雄片,每在地球有危難、殘破不堪之際,英雄出手相救防止人類滅亡,壞人被擊敗的那一刻,觀眾所得的感動,其實也只是離苦感而已。故此看完了這類電影,往往讓人感到空虛,若有所得但又說不清楚。

離苦感相當普遍,往往出現在壓力過後,比如工作相當繁忙,過後想要慶祝一番,其實也是告別痛苦而已。

 

425300_10151445698842647_1676278297_n_zps85fffe74

被美化的離苦感

離苦感並非一些值得驕傲的事情,卻往往被那種似幻似真的快感所迷惑,以為是值得追求的東西。就好像許多大學生「上莊」(參與學生組織當幹事),策劃一些年度重頭活動,比如要出版一本刊物、搞一個大型活動,就算結果不怎麼理想,可是因為一班人曾經付出過,就會給千萬種理由去做「美化工程」,認為——

「結果並不重要,最緊要享受過程」;

「我們一起付出了努力,有共同的美好回憶」;

「現在未必明白其意義,日後你就會明白了」。

到後來,縱使這種活動意義不大,亦會鼓勵後輩堅守前路,形成了一種「長輩文化」——「縱使事實並非如此,當人人都說這有價值,你自然會覺得有意義。」(一個謊話說了十次就成真話。)

不是這樣嗎?就像搞婚禮,就算沒有隆重儀式,簡簡單單對二人的愛情也是一樣的,可是當人人結婚都經歷了這種辛勞,被離苦感所感動,於是就繼續渲染,鼓勵後來的人也要隆重其事。更有人會說一些似是而非之論,認為「經過隆重婚禮的辛勞才能夠鍛煉愛情」,沒錯這的確是一種鍛煉,但卻非最佳途徑,是否要破壞了地球才懂得保護環境?是否必須經過了考試才能夠證明你學到了知識?

 

人生很多時都是這樣,努力追尋的卻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苦短,看透「離苦感」的假象,才能追求真正的幸福快樂。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健脾」細分許多種,先要知「脾虛」為何

【李博士撰文】

 

「健脾」是中醫的術語,實際上等同於「補脾」,是指恢復脾的健運、健康的意思,是一種治療方法。其實「健脾」一詞相當籠統,健脾並非「一種方法」,其中包括了許多方法在內。

genglib90344a1da0947f58f2b97ca8096cb2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