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只是中医发展的基本条件

【李博士撰文】

许多中医也认为,中医发展是要靠「彰显疗效」,例如多治好疑难病、治好西医治不好的病,用效果证明给人看到中医的优势。可是,笔者不赞成以此路径推进中医发展。

10f547e47f287a3f32b032c7cf256aef20140109093141

当然中医看病必须要有疗效吧!没有疗效,谁会找你看病?疗效是中医「生存」的基本条件,可是,疗效进步未必可以促进中医发展。


 1. 有疗效未必是中医的进步

这里说的发展,是中医整体的学术和社会地位的进步,而不是指中医师个人的进步。无可否认,有疗效的中医,患者多、收入增,声誉提升,但这也只是个人发展,而非中医整体进步的直接证明,有疗效未必能证明这是「中医」的好。

举例说:「一位中医给患者处方,吃完药之后,患者说好了。」这一个过程,病是治好了,但未必能够证明该中医所用的理论正确。同样患者如果找别的医师看,他用别的药方,也可能可以治好病,甚至同一个患者,找一百位不同的医师看病,有一百个不同的处方,其中肯定也有不少能够治好病。每一位医师都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疗效」,旁人就只会觉得无所适从、难以重复,反而让中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叫人怎样相信?


 

 2.开错药也能治好病?

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有时候医师处方并不正确,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一个「风寒感冒」,假若医师误诊为「风热」,于是用上辛凉性味药物的处方,可是却依然可以治愈!这种情况临床上这种误治十分多见,从中医理论上看,「以寒治寒」本身应该属于误治,为何病能够痊愈?这是由于药方的寒热虽错,但药中依然有辛味药,即是对错参半,辛味仍能祛风,感冒之外证虽能治愈,可是寒邪入里,感冒好了,却演变成了咳嗽、怕冷、疲乏、肠胃不适等诸证。

不要忘记,人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人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许多病就算不吃药也能够好过来,吃了药之后疾病痊愈了,未必是治疗的效果。这在西医的研究上十分讲究,「安慰剂」往往十分「有效」。


 

3. 疗效快慢才是问题

不同中医所说的「有疗效」,当中所指的意义不同。 例如你问一位医师,中医能够治愈「癌症」吗?不同医师所说的「有疗效」,有人指连续吃药三年有效、也可以是指吃药三剂就有效!怎样才叫做有疗效?这根本难以厘定标准。就像做中药的「临床研究」,往往会将病人吃药后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所谓「有效」是甚么?其实各有不同。

比如治疗一个感冒,需要吃药一周才能够治愈,这根本不能说是「有效」,感冒一般一周也能自愈嘛!在传统中医上看,所谓「有效」,应当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如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犹解结决闭」,浅白一点的讲,即是吃药或针灸以后能立即好过来,「一剂知、两剂已」,那样才能够说是「中医的疗效」。


 

4. 以方测证的谬误

中医上有一句术语,叫作「以方测证」*,是指从药方的疗效,反推其病的原因。从上文所言,病愈往往未必能够说明其「诊断正确」,就像误用辛凉药物治好了风寒感冒,于是却反过来说,这病情就属于「风热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医师认为该地气候炎热,猜测大部分感冒应该也是风热,也都处方寒凉药物,最后总有不少感冒「治愈」了,于是就说该地区大部分感冒属热…… 这种「理论发展」,就好像是「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其实只是先入为主的想法,并非客观地面对真实世界。

又例如说,一个人的病情是,是由于身体「气血偏虚、体内有寒,虚火上升」导致,在这种情况之下,病情「有虚、有寒、有热」,如果医师诊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于是只是用清热的方法,后来病情「治愈」了,因此医师就判断,这种病只是由于「火」导致!——看这例子,即使「有疗效」,但却看不到病情的全部,这对中医发展其实是倒退。

我们总是以为,吃药之后治好病,这就是解决了核心问题,但由于人体有自愈能力,解决了周边问题,也可能使病情自解。「以方测证」并非解释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5.「粗工」也能治病!

在《黄帝内经》中多处记载了「粗工」一词,意思是指一些给人看病的人,不懂医术,给人诊治十分「粗糙」、经常误治的人。这种人不能列入传统中医的「上工、中工、下工」之列,是比下工更低层次之的医者,算不上是「医师」。

值得我们思考的,既然粗工这么差,为何也有人愿意给他看病?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不懂医术的人,给人治病也常有疗效的!君不见社会上,许多并非医生的人,总是介绍著各种治疗的经验和方法?例如教人自己怎样吃药?喝汤水、刮痧、拔罐、按摩、拍打……?这些人虽然没有教你,为甚么这些方法有效?可是总有人的病会被治好,这就是由于,病的好与不好,其实只是「百分之五十」的随机机会,如果你「不小心」用对了方法,那就误打误撞动用了自愈能力。

粗工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可称为「民间经验」。粗工也能治病,但也随时害人不浅,就好像玩「俄罗斯轮盘」那样,将生命操控在随机手上。


 

6. 提防以疗效名义发展中医!

说了这么多「疗效」的问题,我想大家也明白得到,有疗效是不够的,如果中医要发展,必须要清楚「获得疗效的背后机理」。传统上说,这就是要得到「医道」、得「生命之道」。

可是,现代社会对中医的发展方式,往往是以疗效代替医道。比如说,研究「针灸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等,这种以西医角度研究中医的方式,那就是只看中医的疗效,却忽视中医的理论。研究最后虽然可能证明了「中医有效」,实际上却对中医发展没有实质帮助,这是由于证明了「有效」,无法提高中医理论发展。

这种「废医存药」、「废医存针」的问题,几十年前已经出现了,至今还一直存在,就是因为人们还看不清「疗效」的海市蜃楼,原来疗效并非中医发展的终极目标。中医要发展,必须要从其根本之「理」上去提高,而理论并非不断透过实践就能够获得的,理论发展是需要透过「思想」的提升——至于具体如何?下回再议。

 


 

*「以方测证」还有另有一种解释,是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文的解释方法,是指一些条文的文字内容简练,透过药方的组成,去反推其病机。这种解释原文方式,亦往往会出现谬误。典型例子如《伤寒论》中的四逆散,《金匮要略》中的厚朴七物汤,可参笔者《伤寒解外方证原意》。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能吃辣的人,身体就一定寒吗?

【李博士撰文】

有些人以为,喜欢吃辛辣的食物,吃完之后很舒服,那就代表自己身体很寒!其实,这未必正确。

U9769P1274DT20131015090603

 

继续阅读

做一个不开药的医生

【李博士专访】

一个五岁的宝宝,每个月都要生一次病,倒是不严重,感冒咳嗽而已,吃一点药,很快就会痊愈。这次也不例外。妈妈说,昨晚宝宝有些发烧流鼻涕,今天已经好很多,但是大人不放心,还是带来看医生,想吃点药再巩固一下。

12-14050Q002070-L

继续阅读

食物寒热真那么重要吗?

【李博士撰文】

不少人特别注重食物的寒热,认为「寒底」的人不可吃寒性食物,「热底」的热人不可吃热性食物,这种想法,未必符合传统中医的饮食观!

寒热食物

继续阅读

你的医师在「处理」病人吗?

【李博士撰文】

IMG_0014

医学界有一种说话方式,总让我感到不太舒服,有一些医师会说:「如何处理这位病人?」「面对XX病怎样处理?」

1. 「处理」本来就是负面的

如果你在网上搜寻一下「处理」一词,最先见到的是「污水处理」、「废物处理」,从小学习「处理」一词,都是指将一些肮脏的、繁杂的事物如何「处置」时使用,稍为好一点会说「将财产如何处理」,但句中的「处理」已经带有「遗物」的难缠感觉。

将「处理」一词用在疾病和病人,这就将「病和人」都变成负面的东西,也暗示医师不太愿意面对病和人,于是匆匆的「打发」他们。当然,的确有一些医师是抱着如此态度看病,尤其当你去过中国大陆的医院,见过那种拥挤的诊疗环境,你就知道甚么叫「处理」病人了。


 

2. 戒掉「处理」的口头禅

这或许这是受到了「西化」、「英文化」的影响,西医上也经常讲「如何处理病人」、「处理伤处」、「处理伤者」等,可是,西医生物医学本来就是将人当作「机器」看待,用「处理」一词所带有的冷漠感,的确符合西医的特质,情有可原…… 可是,中医跟西医差别很大啊!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提倡「治人不治病」,实在不应该用这种「处理」的口语。

习惯用「处理」一词,反映了「词穷」的问题。现代人的中文能力下降,本身可用的词语很多,却只懂用一些很简单的「白搭」词语代替(这方面可以参考陈云的《中文解毒》、《执正中文》等书)。能代替「处理」的词语太多了!例如诊治、治理、治疗、治愈、治好、诊疗、解决、缓解、舒缓、应对、处方、思考、判断…… 一个「处理」解决了所有问题,那只是退步了。


 

3. 怎样才算「处理」病人?

以前念中医,跟诊实习的时候,的确见过许多医师看病,目的就是为了「处理病人」。当一位患者来到跟前,医师看病不消三、五分钟,问了几句话,眼睛连病人一眼也没看,甚至连把脉看舌都忘记,患者还未坐暖凳子,处方就已经出来了。这是将看病当作一份「工作」,病人来到后的首要目的,就是让他赶快离开,一天的「任务」就可顺利完成。

一位医师看病,如果半天能看上4、50位患者,那就是差不多5分钟一个,这就只可以「处理」病人了。我个人看病平常相当「不快」,最少十多分钟,甚则半小时、一小时看一位患者。其实,如果问我可否快一点?实不相瞒,要我两三分钟看完一般病情的患者,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当病人一进门,远距离看了他的面色,之后再问两句主诉,再把脉几秒钟,就已经可以处方了。

别以为这样就很随便,这跟我用一个小时去细看,处方很可能都是一样的!可是,这就只可能是「处理」病人了,换句话说,看病的目的是为了处方给病人回家吃,但是对于患者的整个人、这个有血有肉有情的人,就无法关心了。


 

4. 做一个好医,看病又看人

中医看病讲求整体,因为中医看病,重点并非看「人之病」,而是看「病之人」。疾病跟这个人的生活、饮食、情志、环境都有关系,甚至他的家庭背景、亲戚朋友、文化、家乡、居住地区、发病季节、学历、贫富、职业、工作、性格、心理、思考模式……等等,均可以与体质、病情有关!

当医师看病,如果只看当下这一刻的病情,而无法跟病人交流,难以跟患者解释他发生疾病的成因。就算患者吃了这次的药方后治愈了,可是由于发生疾病的原因没有解决,于是可能会继续生病;生病了又再找医师诊治;治好了,过一段时间又再生病……如此循环,就是「处理」病人的结果。

因此,做一个好医师并不容易,在这个繁杂的时代之中,如何坚持「不处理」病人,做一个「看人」的仁医,实在需要信念与坚持。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生机饮食,乱吃都不会出祸!

【李博士撰文】

今天有两篇关于「生机饮食」的报导,在网上疯传,其中观点哇众取宠,需要就此作出反驳——

0809-00407-056b1

(图片来源自《太阳报》报导


 

1. 任何食物乱吃也会出祸!

两篇标题名为《生机饮食乱吃会出祸》、《生机饮食:「生食」不当,美女吃出癌》,两篇报导实为同一访问的两篇报导(这如果在学术界上,应该算是自我抄袭、剽窃)。

单就这标题,显然是典型的「杀人标题」,这种题目——「乱吃会出祸」,其实任何的食物,乱吃你都会死!西医药理学的著名观点:「喝水太多也会中毒!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1b

(取自报导图片)


 

2. 以个别两个人的访问,就能否定一切?

报导之中主要访问了两位事主,其中一位Joyce曾经「果食」,之后发现自己患了癌症,后来才努力学习生机饮食法。

这位事主其实相当正面,她本身没有投诉是吃水果导致他患癌(吃水果导致患癌之说,恐怕是天荒夜谈),其后也没有否定生食而继续深造,其志可嘉!一个人患癌有许多原因,可以因为过去的饮食不当、可以因为生活环境、可以有遗传因素,甚至会否是事主本身的「情绪起伏」所导致?又抑或是过去已经患癌,只是之后才发现了?

这就好像对素食者的研究之中,个别说素食者的患癌机会较高,可是实际正好相反,是由于许多人身体不好、本身患癌,才开始决心素食!千万不要倒果为因。

这篇报导实在偏颇,以「吃出癌」作为报道标题,你是医生吗?有甚么证据吗?怎可如此武断,归咎患癌就是因为生食导致?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5b

(取自访问图片。图为第一位受访者Joyce。)


 3. 生食能够吃肥人,这有罪吗?

第二位事主Cristina,她说尝试生食数月之后越来越肥,是因为吃太多果仁之过。当然了,这的确不是正确的饮食方法,生食一般只鼓励吃少量果仁,而且果仁也应该少吃烤焗过的。

可是我们也要反问,只是吃胖了一个人而已,这有罪吗?如果是在唐代「以肥为美」的社会,吃胖了不是很好吗?如果是身体本身偏瘦的,告诉你这样吃可以长肉,这不是正好吗?报导标题说吃出祸,是戴有有色眼镜的偏见。

受访的两位都是生机饮食的支持者,怎么这报道却倒过来,变成了对生机饮食的批评?歪曲了受访者的原意。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4b

(取自访问图片。图为第二位受访者Cristina。)


 4. 医生建议风马牛不相及

报导最后访问了专家,分别是教授和专科医生,一者指出了未经过煮熟的食物可能会引致细菌感染;而另一位也反驳了吃水果会患癌的说法,指正常是无需担心。之后还找了两个政府部门的发言人,重复说:市民应该避免进食未经煮食的食物,预防食物中毒。

煮熟食物能够杀死细菌,这是常识,可是要知道,绝大部分的蔬菜水果上,如果你洗干净了,这已经可以彻底去除细菌!更何况细菌一定可怕吗?(详见后文延伸阅文章)相反,各种肉类的确是细菌的滋生温床,就算你洗干净了,怎样也有细菌病毒虫卵生长在内。煮熟食物以防食物中毒的说法,本身适用在各种肉类,而不是指蔬菜水果。

生食蔬果能够带来的好处甚多,里面含有更丰富的养分,如果煮熟了,养分大量流失!只是为了避免「杞人忧天」的细菌污染问题,却天天吃丢失养分的食物,那不就是「斩脚趾避沙虫」吗?

f_3744597_1


 

5. 生机饮食十分安全,乱吃也不会出祸!

生机饮食是指在素食的前提下生食(生机饮食不包括吃「鱼生、刺身」这些不健康吃品),如果只是生吃蔬菜水果,其实,就算你怎样乱吃,都很难会吃出祸来!你吃饱了,就不可以再吃啊!你吃不对,身体会投诉你,就算不小心吃错而出现「呕肚痛」,都只会是短时间的,经过教训,你就不会再吃不适合你的食物吧!

任何的健康饮食方法,包括素食、生食,都是应该要学习的,学习包括两方面——学习知识,以及学习聆听身体的声音,然后按照自己的能力进发。

这个世界上,有大量「全生食」的人健康生存,甚至比一般人健康、返老还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了!如果有人食生吃出了祸来,这不是食生的问题,而只是个人不懂吃而已。

 

 

1206731_annette-larkins-veganka

这位女士,实践全生机饮食约30年了,完全没有吃煮熟的食物,您猜她今年几岁?(心想一个岁数吧!——后面有答案。)

她叫Annette Larkins,她在2014年时已经72岁了!看样子,是否似30-40岁左右的年轻女士?

了解更多Annette Larkins,可以到访她的个人网站


 

 【延伸阅读】

香港素食会《茹素》专栏:

为甚么生食不用怕细菌?

细菌都要怕?

 

想要学习生机饮食,不妨去周兆祥博士在尖沙咀开办的「绿野小厨」,是全中国第一家全生食的餐厅,亲身体验生食的滋味!(声明:本人没有收广告费!)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图为生机饮食蛋糕,无蛋奶,没有经过烤焗制作!)

点击进入绿野小厨的Facebook专页

 

(2014年8月9日撰文)


 

后记:

撰文后第二天,接触到访问中提及的生机饮食导师Angie,她表示:当初答应安排两位学生受访,分享生机饮食的心得,竟然被记者歪曲了整个访问,报导扭曲事实,断章取义,把标题夸大误导市民!

本来两位受访者都支持生机饮食,其中一位更是用生机饮食治好了癌症!如此喜讯,报导却颠倒是非,反过来说生食吃出癌,将好事改写成坏事!现在的传媒如此,遍布阴谋论,我们都要用明净之心看清是非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给中医新生的信

【李博士撰文】

又到了放榜的时候了,恭喜各位能入读中医的新生!想起当年我得知取录时,实在感到中了头奖!

我在大学读中医,从本科到博士,一路十二年,回想假若自己一开始能够有一些提点,就可以少走点冤枉路了,愿跟大家分享一二。

IMG-20140808-WA0006

继续阅读

夏季比冬季更容易受寒!

【李博士撰文】

今年夏季,香港的平均气温屡破纪录,人人关注炎夏如何消暑,而从中医学的角度看,每每更关注夏季如何「避寒」!夏季受寒所带来的后果,可以是长远性的,短则冬季病重,甚则整年虚弱!

20130730185553199

1. 为何夏季更容易受寒?

夏季天时暑热,医理上认为这是自然界的阳气在外宣泄,而人与自然相应,则人的阳气也偏向在外。故此夏季人体的特点,皮肤毛孔疏松,容易出汗散热,这同时是容易受凉的原因!如果身体虚弱的人,这疏松的皮肤也就好像是松散的城墙,易受外敌入侵。

夏季汗出之后,皮毛疏松,容易受风受寒;汗出之后,如果汗水冷却了,正遇体虚,可成为湿气入侵,可因此成风湿关节痛;汗出之后吹冷气,又更容易受寒。相反,冬季时阳气偏向体内,皮毛密致,不易汗出,较不容易受寒。

众所周知,在天气转变时最容易生病,可是在现代城市之中,夏季到处也开冷气,在户外与进入室内的温差甚大,就好像一时之间经历了夏季和冬季的剧烈变化;夏季天热穿衣单薄,可是进入冷气车厢冷气环境,未必能够及时添衣,不如冬天常备御寒衣服。


 

2. 夏季受寒有何恶果?

近年中医界流行「天灸疗法」,就是希望在盛夏之时,用一些温热的中药敷贴在穴位上,以驱除身体寒气,预防冬季疾病发生,尤其是冬季容易发作的病,如感冒、哮喘、鼻敏感等尤为合适。倒过来看,如果夏季没有做好预防,夏季受寒了,冬天就可能得这些病了!由于夏季天气尚热,受寒之后身体未必立刻不适,到了冬季才感受得到。

秋冬容易患病的人注意了!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见《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如果每逢冬天就容易发病的,那是由于夏季没有好好养生,即是未能顺应夏季炎热的特点,让自己身体的阳气向外宣泄,其中受寒是一大主因。

所以,夏季养生首先不要怕热!《内经》说夏季应该「无厌于日」,夏季的确需要多点「同阳光玩游戏」!如果经常留在清凉舒服的环境之中,这样夏季就没有做好养生了。

s2_53cbfdf6d6ebe


 

3. 夏季为何容易得肠胃病?

夏季是各种肠胃病的发病高峰季节,夏季较为容易出现腹痛腹泻,是甚么原因?西医上可能会归咎于食物不洁、细菌容易繁殖等外在因素,而中医则强调自身正气不足,夏季时胃肠较为虚弱的内在原因。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之中一段话说:「……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覆衣……」,(见《辨脉法》),这里指出了,在农历五月,即是步入夏季的时候,人身体的阳气就偏向于人体的表面,如果本身气血比较虚弱的人,阳气向外之时就导致了体内的阳气不足了,导致「胃中虚冷」、「阳气内微」。

这也是值得提醒的,很多人以为夏季是消暑的好时候,故此常常贪凉饮冷,喝冰冷饮料,喝下去可能会有一时的畅快感觉,可是胃肠正值虚弱的时候,故此就容易得肠胃病了。就算没有胃肠不适,要记住,受寒了未必即时感觉得到呢!可以延后在秋冬才出现。


 

4. 喝热饮才是消暑妙法?!

夏季的消暑秘方,很多人以为是饮食清凉食物,其实正好相反,喝热汤、热水、热茶,才是最能够消暑的方法!

U1565P1T1D12965266F21DT20070511120207

当然一般人会觉得,冷饮能够让人体温直接下降,不是最「消暑清热」吗?当然只是一种想象。由于身体炎热的地方主要皮肤肌肉,可是喝冷饮降温却只在喉咙和胃部,当冷饮被肠胃吸收,这冷水也已经被身体同化变暖了,无法到体表降温。这还未算冷饮对肠胃的负面影响啊!

为何喝热饮能够帮助消暑解热?解热的方法有两方面:一是喝水,暑热消耗身体水分,缺水就不能散热了;二是流汗,当水分充足,如果能够流汗,就能够将身体的热向外带走。喝热水之后,一方面补充了水,另一方面也有助身体流汗,所以最能消暑。

这的确是传统的养生智慧啊!想想那些古装片,古人在赶路休息时,到了客栈,还是先喝一杯热茶!日后当你做完运动、爬山之后,如果放弃买一瓶冰镇汽水,而改为喝一杯热茶,那就说明你真爱惜自己了!

 


 

【延伸阅读】

确实有一些实验和研究,证明人喝热饮更能解渴降温!

《为甚么热饮确实最清凉?》

《茶冷饮与热饮哪个更解渴?》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离苦感」非真快乐

【李博士撰文】

每逢参加婚礼,见到新人感动流泪的场面,就让我想起了一种称为「离苦感」的错觉,很多人误将此当成快乐、幸福。

13931410255837

离苦未必真得乐

就好像结婚那样,在婚礼上宣布正式结为夫妻,这一刻,情侣的感情会突然增加了吗?不会,感情是长久来建立出来的,不会因为证婚人一句话而影响。婚礼上每每见到新人流出感动的热泪,这泪水,往往不是因为浪漫,而是离开痛苦的释怀。

要知道,当今举行婚礼并不容易,筹备最少大半年、花费几十万,过程中的辛劳,真是有苦自己知。当到了婚礼的这一刻,就代表辛劳过去了,终能渡蜜月休息了!婚礼当日正是最艰难痛苦的一天,亦是「离开痛苦」的转捩点,熬过咬紧牙关的艰难日子,始能享受到放松的愉快。

 

「离苦感」相当普遍

很多人以为「离苦」就自然会「得乐」。虽然某程度来说,离苦之后恢复平静,也算是一种快乐,可是这与许多人心中的快乐,还是差距甚远。

比如经过考试,交卷后的轻松感觉,很多人以为这是「开心」,实际上这也是「离苦感」。考试结束只是代表辛劳过去,试后往往感到「空虚」,正因这只是完成了一个阶段,却仍未有新的得着。试后只是离开了之前的痛苦,还未进入「得乐」的境界。

就好像看「拯救地球」的荷里活英雄片,每在地球有危难、残破不堪之际,英雄出手相救防止人类灭亡,坏人被击败的那一刻,观众所得的感动,其实也只是离苦感而已。故此看完了这类电影,往往让人感到空虚,若有所得但又说不清楚。

离苦感相当普遍,往往出现在压力过后,比如工作相当繁忙,过后想要庆祝一番,其实也是告别痛苦而已。

 

425300_10151445698842647_1676278297_n_zps85fffe74

被美化的离苦感

离苦感并非一些值得骄傲的事情,却往往被那种似幻似真的快感所迷惑,以为是值得追求的东西。就好像许多大学生「上庄」(参与学生组织当干事),策划一些年度重头活动,比如要出版一本刊物、搞一个大型活动,就算结果不怎么理想,可是因为一班人曾经付出过,就会给千万种理由去做「美化工程」,认为——

「结果并不重要,最紧要享受过程」;

「我们一起付出了努力,有共同的美好回忆」;

「现在未必明白其意义,日后你就会明白了」。

到后来,纵使这种活动意义不大,亦会鼓励后辈坚守前路,形成了一种「长辈文化」——「纵使事实并非如此,当人人都说这有价值,你自然会觉得有意义。」(一个谎话说了十次就成真话。)

不是这样吗?就像搞婚礼,就算没有隆重仪式,简简单单对二人的爱情也是一样的,可是当人人结婚都经历了这种辛劳,被离苦感所感动,于是就继续渲染,鼓励后来的人也要隆重其事。更有人会说一些似是而非之论,认为「经过隆重婚礼的辛劳才能够锻炼爱情」,没错这的确是一种锻炼,但却非最佳途径,是否要破坏了地球才懂得保护环境?是否必须经过了考试才能够证明你学到了知识?

 

人生很多时都是这样,努力追寻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苦短,看透「离苦感」的假象,才能追求真正的幸福快乐。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健脾」细分许多种,先要知「脾虚」为何

【李博士撰文】

 

「健脾」是中医的术语,实际上等同于「补脾」,是指恢复脾的健运、健康的意思,是一种治疗方法。其实「健脾」一词相当笼统,健脾并非「一种方法」,其中包括了许多方法在内。

genglib90344a1da0947f58f2b97ca8096cb25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