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苦感」非真快樂

【李博士撰文】

每逢參加婚禮,見到新人感動流淚的場面,就讓我想起了一種稱為「離苦感」的錯覺,很多人誤將此當成快樂、幸福。

13931410255837

離苦未必真得樂

就好像結婚那樣,在婚禮上宣佈正式結為夫妻,這一刻,情侶的感情會突然增加了嗎?不會,感情是長久來建立出來的,不會因為證婚人一句話而影響。婚禮上每每見到新人流出感動的熱淚,這淚水,往往不是因為浪漫,而是離開痛苦的釋懷。

要知道,當今舉行婚禮並不容易,籌備最少大半年、花費幾十萬,過程中的辛勞,真是有苦自己知。當到了婚禮的這一刻,就代表辛勞過去了,終能渡蜜月休息了!婚禮當日正是最艱難痛苦的一天,亦是「離開痛苦」的轉捩點,熬過咬緊牙關的艱難日子,始能享受到放鬆的愉快。

 

「離苦感」相當普遍

很多人以為「離苦」就自然會「得樂」。雖然某程度來說,離苦之後恢復平靜,也算是一種快樂,可是這與許多人心中的快樂,還是差距甚遠。

比如經過考試,交卷後的輕鬆感覺,很多人以為這是「開心」,實際上這也是「離苦感」。考試結束只是代表辛勞過去,試後往往感到「空虛」,正因這只是完成了一個階段,卻仍未有新的得著。試後只是離開了之前的痛苦,還未進入「得樂」的境界。

就好像看「拯救地球」的荷里活英雄片,每在地球有危難、殘破不堪之際,英雄出手相救防止人類滅亡,壞人被擊敗的那一刻,觀眾所得的感動,其實也只是離苦感而已。故此看完了這類電影,往往讓人感到空虛,若有所得但又說不清楚。

離苦感相當普遍,往往出現在壓力過後,比如工作相當繁忙,過後想要慶祝一番,其實也是告別痛苦而已。

 

425300_10151445698842647_1676278297_n_zps85fffe74

被美化的離苦感

離苦感並非一些值得驕傲的事情,卻往往被那種似幻似真的快感所迷惑,以為是值得追求的東西。就好像許多大學生「上莊」(參與學生組織當幹事),策劃一些年度重頭活動,比如要出版一本刊物、搞一個大型活動,就算結果不怎麼理想,可是因為一班人曾經付出過,就會給千萬種理由去做「美化工程」,認為——

「結果並不重要,最緊要享受過程」;

「我們一起付出了努力,有共同的美好回憶」;

「現在未必明白其意義,日後你就會明白了」。

到後來,縱使這種活動意義不大,亦會鼓勵後輩堅守前路,形成了一種「長輩文化」——「縱使事實並非如此,當人人都說這有價值,你自然會覺得有意義。」(一個謊話說了十次就成真話。)

不是這樣嗎?就像搞婚禮,就算沒有隆重儀式,簡簡單單對二人的愛情也是一樣的,可是當人人結婚都經歷了這種辛勞,被離苦感所感動,於是就繼續渲染,鼓勵後來的人也要隆重其事。更有人會說一些似是而非之論,認為「經過隆重婚禮的辛勞才能夠鍛煉愛情」,沒錯這的確是一種鍛煉,但卻非最佳途徑,是否要破壞了地球才懂得保護環境?是否必須經過了考試才能夠證明你學到了知識?

 

人生很多時都是這樣,努力追尋的卻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苦短,看透「離苦感」的假象,才能追求真正的幸福快樂。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