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样看「排毒反应」?

【李博士撰文】

一些人在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时却生病,例如开始吃素、生食,开始戒烟戒酒,又如开始早睡早起、重拾运动之后,身体出现一些病痛不适,于是解释为「排毒反应」,究竟这是甚么一回事?

3319

1. 何谓「排毒反应」?

所谓「排毒反应」(又称为好转反应、暝眩反应、排病反应、退病反应等),是民间用语,中医本无「排毒反应」、「排毒」之说。但是因为「毒」一词中医也会使用,凡是具有太过的偏性、害人的东西也可统称为毒,排毒就是排走不好的东西,从某程度来说,中医上所说的「祛邪」(如祛风、祛寒、祛湿),与「排毒」的说法有相似。

当然一般人所说的毒,就不一定是中医上的「风寒暑湿燥热」了,可以是各种「毒素」,例如环境污染物、垃圾食品等。


 

2. 排毒反应其实就是「生病」

排毒的「反应」究竟是甚么表现?这实在千变万化呢!各种病痛都可以是排毒反应!直接一点讲,排毒反应其实就是生病,但是仔细而言两者也有点不同,「排毒反应」是指身体在好转、变得健康的过程中生病。

那么真正的问题是:为何变好了反而会生病?


 

3. 好转才来病,表示过去身体太弱!

需知道,如果一个人身体较弱的时候,往往会「病不起」!例如身体虚弱的人,感冒未必能够发烧,或者就算发烧也只是低烧,从中医来说,能够发高热的人,往往代表身体比较强壮!

如果过去身体一直比较弱,往往未必能够感受得到「病痛」,生病是需要一些基础条件的。中医的角度看,生病是「正气抗邪」、「正邪交争」的表现,如果正气太弱,那就只有「挨打」了。当一个人身体变好,正气恢复,而遇上身体本身已经有邪气侵袭(或者称为毒素吧),那身体就有能力驱赶邪气,病痛就因此出现。

sick


 

4. 生病与康复的三个阶段

由此观察,一个人从生病到康复,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如果身体十分虚弱,邪气进入身体之后,正气无法去对抗,那么病痛就可能比较轻、甚至没有明显不适感觉。

第二、如果身体逐渐恢复健康,正气稍为充足,开始能够驱赶邪气,正邪交争,那病痛就更为凸显。

第三、如果身体十分健康,正气充足,能够一次过驱除邪气,病就能够痊愈了。

如果身体相对健康的人,生病能直接从第二阶段回到第三阶段,这就是一般的生病;如果需要经历第一到三的全部阶段,那就是「排毒反应」的过程。


 

5. 许多病也是身体不弱时才出现!

身体变得较为健康才生病,这情况其实十分常见! 简单的如普通感冒,往往是在夜间的时候才加重,那是夜间休息的时候,身体有精力去对抗疾病。又例如许多上班族,往往是在周末休息的时候才生病!这就是因为他们平常「得闲死、唔得闲病」,平日太劳累无力气对抗疾病,休息时才有精力去重拾健康。

这种规律在妇女生理周期尤其明显,不少女性来月经时会出现不适,例如腹痛、乳房胀痛、经前头痛,但来经之后就自然解除,这就是因为来月经之前,身体的血气最为充足,那时候才能够对抗邪气而感到不适,平时身体虚弱就感觉不了毛病。

01300000243587122707363771687_s


 

6. 为何「患癌」也可以是「排毒反应」?

尤其是患癌的朋友,大都会说发现癌症之前,往往身体都很「健康」,很少感冒生病,突然得知诊断,就十分惊讶为何「健康的我」会突然得了重病?

其实,这就是过往身体一直处于虚弱的阶段,有病也没有感觉,误以为自己健康。又或者发现癌症的时期,正正是身体相对健康的时候,才开始感觉到病痛(例如到了退休、生活转变健康时),于是才去做检查发现生病,这是反映身体到了另一个阶段,正气较充足才感觉得到病痛,但病一早就埋伏了。


 

7. 曾经欠交的功课,还是要补交!

所谓「排毒反应」,其实就是「旧病复发」,而为何会复发呢?那就是过去没有真正病好了,病根还在,故此还要再病。尤其是,如果之前生病的时候,采取的是抑制的手段,例如发烧就退烧,咳嗽就止咳、疼痛就止痛…… 那就往往没有让病真正治好。

例如一些人患有关节痛,习惯称为「风湿病」,这些病是因为外来受到风寒湿气所导致,如果健康人开始得到风寒湿的时候,应该先出现感冒!感冒过程常见发烧怕冷、周身骨痛,这发烧正是希望帮助身体去除风寒湿气,如果这时候没有治本,只是退烧和止痛,那就是没有珍惜驱除病根的机会,风湿骨痛自然一直跟随着你。

排毒反应就好像登山一样,如果面前有一条山路,你觉得太艰苦而选择走回头路,这条路终有一天要自己走完的。

d29179


 

8. 如何判断生病是否「排毒反应」?

对于一般人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判断自己的身体不适,是否「排毒反应」?具体一点来说,那就上述三个阶段,是从一到二的好转,还是从三到二的生病?这在中医来说,即是判断病情「顺逆」的问题。

要回答这问题,其实相当困难!就算在专业的医师面前,也是需要再三斟酌分析的问题,尤其需要看到过去身体状况比较才能客观判断。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判断是非常不容易的。

非常大概的说,可以尝试感觉自己身体整体的状态,在生病的时候,总体身体是感到强壮的?还是觉得逐渐变弱的?虽然生病不适,但总体往好方向发展,那比较大机会是排毒反应。


 

9. 怀疑排毒反应出现,是否要看医生? 

另一常见问题,如果怀疑自己正在处于「排毒反应」,是否应该要看医生?吊诡的是,排毒反应的想法,本身就是认为人有自愈能力,排毒反应就是相信不需要看医生会自己好!但如上所述,因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处于排毒反应,也不肯定自己能否顺利熬过这关,故此看医生目的就是为了作出判断。

在中医来看,当然任何生病不适都可以诊断与治疗,如果能找到好医生,得知你身体能够自愈,甚至不用开药,建议你自己如何生活调整就可;如果知道未必能够短期自愈,可以透过针药治疗加快「排毒反应」的进程。


 

结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最后想引用一句话,在《汉书·艺文志》之中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的「中医」并非找中医师看病的意思,句中「中医」是指「中等水平的医者」,这句话就是指,「如果生病了不去看医生治疗,这就好像是看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一样。」再说白一点——如果看中等水平的医生,倒不如不看吧!看病都应该要找高水平的医师。

关心「排毒反应」的人,往往就是因为过去的病没有「治好」,这可以跟自己体质因素、或者医师的误治有关。如果发现自己有排毒反应,却又再经过误治,那就得不偿失了。

医生只是给你健康指引的导师,真正能治好病的只有两位:一个是上帝,另一个是你自己。

s2_53d4a4d366a6c


李大夫曾于Club O主讲「中医怎样看排毒反应」的讲座,更深入的阐述以上观点,欢迎收听录音重温:

2018年2月24日【中医怎样看排毒反应?】


 

延伸阅读:

怎样应付排毒反应?周兆祥博士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挑战你,最环保强身的冰桶挑战!

【李博士撰文】

冰桶挑战疯狂洗版之际,用冰水淋身这种「变态」活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是时候推出「进阶版」的冰桶挑战,让这个活动得以延续之余,又能保护环境、强身健体!

1. 「进阶版」冰桶挑战——你敢在冬天用冷水洗澡吗?

笔者曾经在南京和北京生活几年,在下雪的冬季,皆是用冷水洗澡!(无错,是接近零度的冰水)用冷水洗澡,能使身体更加不怕冷、更强壮!

468ab037fa8a4ef5860e73c18c2320c8

(过去在内地大学宿舍的浴室洗澡,就是拿着一个大桶,盛满冷水来淋浴,尽量一桶水之内洗完。)

 

冬天冷水洗澡的好处很多,首先不需消耗能源加热,那已经是很环保了!(也不用刻意制冰……)洗冷水澡肯定不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了,必然会快快完成,几分钟之内,用最少的水洗完澡,可以节省食水,一举两得!

有趣的是,冬天用冷水洗澡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洗完以后身体会变得浑身发热,洗澡出来后浴室也是蒸汽弥漫(透过身体发热蒸发水气),洗澡后一身舒畅;若冬季用热水洗澡,洗的时候舒服,可是洗完之后走出浴室之外,立刻感到寒冷,故此冬季用热水洗澡,往往用水量比夏季要多,不愿离开浴室!

这篇文章主要谈的,就是如何透过洗冷水澡,让自己身体变得强壮不怕冷。


 

2. 怕冷的人反倒要洗冷水澡?!

很多人都觉得的,如果一个人怕冷,应该多洗热水澡,这其实正好相反!洗热水只能够让人得到即时的舒畅,但是却不能让人得到持久的温暖。相反,不怕冷的人,往往是因为透过寒冷锻炼,例如游冬泳、洗冷水澡,甚至北方哈尔滨的人,冬天会跳下冰水之中游泳!

a41f726719b2142a36a40e

当然啦,这种挑战,不适合体弱及生病的人尝试,但是要注意,如果你的身体并非体弱多病,却一直避寒而喜温,那身体就很难强壮起来了。故此,应当在身体稍为「不弱」的时候,开始接受这寒冷挑战,身体才可以变得强壮!

中医有句名言:「若要小儿安,常保三分饥与寒」,传统上提倡孩子不要穿衣太多,受点寒对身体是一种挑战!「从小锻炼」是十分重要的法则,例如日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寒冬里锻炼身体,他们认为受点苦才能强壮,温室里成长则容易脆弱。


 

3. 冷水洗澡方法——循序渐进

如果你已经不是孩子,不代表你不可以锻炼,「从小锻炼」的「小」除了指年龄之外,也可以指轻度的锻炼量。如果你过去一直都没有尝试过洗冷水澡,甚至夏天最炎热的时候,也只能够洗热水的,那就代表你身体太弱了!凡是锻炼,皆应循序渐进,视乎身体能力逐步增强。

锻炼入门,建议先从夏季开始,夏天的「冷水」其实也不太冷吧,习惯夏天用室温水洗澡,然后随着天气渐冷,逐步进入秋季、冬季,那就是一种逐步锻炼(同理,锻炼「游冬泳」也是如此)。又或者,如果已经开始入秋冬了,那就可以试试看,先从热水开始,逐步降低热水的温度,从热水变成温水、不太冷的水,再变成冷水。

还有一种方法,称为「冷热水交替浴」!这种方法听上去好像很变态,你可能心想,洗热水之后再洗冷水,不就是「把烧红了的铁放进冷水中?」其实不然,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洗热水是舒服的,只是洗冷水辛苦,所以「冷热水交替浴」中只有一半时间辛苦而已。还有,可以调整冷热水的时间比例,例如先用30秒冷水,之后用2分钟热水,能够接受则逐渐增加冷水比例,直到身体能够接受全冷水为止。


 

4. 享受洗冷水的乐趣!

洗冷水澡当然是辛苦了!正如各种运动一样,要跑步游水行山,总是带有辛苦的,乐趣往往在经过一段时间,身体能够游刃有余,锻炼之后身体变得更加健康、不怕冷、少生病,那就是最佳的乐趣了!

你敢接受挑战,让自己在这个冬天,洗冷水澡吗?——那就要从现在开始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放下「中医」才能向前——谈正名

【李博士撰文】

提到中医发展,不得不说一个根本问题——「中医」之名与实,窒碍其自身向前。

《论语·子路》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中医之名不顺,乃至百年来到处碰壁。以下阐述此论。

24-130402094343458

1. 若说「中医」出处,实乃贬低自己

现在所称为的「中医」,是百多年前因为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后,才提出来的新名字,西医还未来到之前,中医根本不叫中医,古代中国的医学,直接称为「医」,或者「医道」、「岐黄之术」、「仁术」、「医学」等等。

可是,若说「中医」一词,则自古有之,在《汉书·艺文志》有一段话说: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段文字中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并非「病向浅中医」的意思,而是指「如果生病了不去看医生治疗,这就好像是看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一样。再说白一点——如果看中等水平的医生,倒不如不看吧!

「中医」一词的出处如此贬义,说自己是「中医师」,实有「中气不足」之感;若说要「推广中医」,不就是自相矛盾吗?


 

2. 若中医指「中国」医学,那中医甚么都不是

当然,现在很少人知道「中医」一词的出处,一般认为「中医」就是指「中国医学」,这里以「中国」作为医学的概念范围,就有地域性、政治性的含义。

古代也有「中国」一词,可是古代的中国含义有多种,可以指中原地区,也可指周朝的地域,还可指各诸侯国的都城……由于历代的领土范围不同,「中国医学」一词的地域性含义,显然是指从「现代中国」的角度,反观过去这片土地上的医学;而不是倒过来,以古代「中国」看现在如何发展。

问题来了,现代的中国这个地方,肯定也包含了西医,就好像Chinese Medicine英语一词,外国人即可理解为「中国人的医学」(包括中国人当西医);再者,中国本土固有的医学,也包含了各种其他医学,例如道医、佛医,还有几十个少数民族的医学如藏医、蒙医、壮医…… 自古以来在中国这地方上所产生的医学汗牛充栋,如果说要「发展中医」,究竟是发展甚么?


 

3. 若中医为传统医学,是福是祸?

中医还有一种名字,叫作「中国传统医学」,或者简称「传统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这里所强调的「传统」,就是为了提倡中国的医学,是自古承传至今,具有历史的价值,了突出其承传性、延续性。

若说传统,人人心中对此有褒有贬,有人认为传统的东西总是珍贵价值的,也有人认为传统的总是过时守旧的。而且,「传统」没有明确指出其历史跨度,例如一个新建立的公司,三、五年之后也可以说有自己的传统,究竟「中医的传统」是甚么?「不好的传统」是否也要继承?谁能说哪些东西才是「最传统」?


 

4. 难道中医就是「非西医」吗?

如果提出「中医」一词的目的,就是因为西医传入中国之后,用以区分中国固有的医学,这从某个角度来看,中医就是「非西医」。

如果非西医的所有中国医学,都可以称为「中医学」的话,各种发生在中国医学理论、技术、经验的知识,都包含在内,正面的说中医是包罗万有,倒过来中医却「甚么都不是」,你怎样说中医的特点?是包容?还是杂乱?

这「非西医」的想法,最吊诡之处,是中医出现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西医作为参照,不然的话中医就不存在。若要推动中医的话,等于必须同时推动西医……


 

5. 中医发展对策:放下中医,推动上医

「中医」之名不顺,若说「推动中医发展」,究竟推动的是什么?推动中等水平医学?推动中国所有医学?如果我们说中医是「中国医学」的话,必然要面对在中国这大地之中,有着各种混杂的医学内容,包含大量不值得推广的东西,这的确是「中医发展」几十年,至今仍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某程度来说,称现在的中医为「中医」,本身问题不大,因为中医现状的确「名副其实」!例如在大学所教的「中医」,的确是一种「混杂」的医学,甚么都讲、各科都是各家学说,自古学医者皆不是如此「全科」学习的;大学培训也是以「中等水平」之医作为目标(敢问:大学能够培训出「上工」吗?)。只是如果我们说要「推动中医发展」,这就必须要为此推动之理念正名,知道自己在做甚么。

古代「中医」的本义指中等水平之医生,自古医分三等,上中下工、上医中医下医,中下医不是值得推动的,只是基本水平,值得推动的是上医!上医是具有卓越水平之医师,或者是高水平的理论与诊疗技术。

名正则言顺,故倡议「上医」之名,才是承传古今医学发展之实。

 


 

(PS. 本文所推动之上医理念,也正是本网站命名为上医方之缘由之一。)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疗效」只是中医发展的基本条件

【李博士撰文】

许多中医也认为,中医发展是要靠「彰显疗效」,例如多治好疑难病、治好西医治不好的病,用效果证明给人看到中医的优势。可是,笔者不赞成以此路径推进中医发展。

10f547e47f287a3f32b032c7cf256aef20140109093141

当然中医看病必须要有疗效吧!没有疗效,谁会找你看病?疗效是中医「生存」的基本条件,可是,疗效进步未必可以促进中医发展。


 1. 有疗效未必是中医的进步

这里说的发展,是中医整体的学术和社会地位的进步,而不是指中医师个人的进步。无可否认,有疗效的中医,患者多、收入增,声誉提升,但这也只是个人发展,而非中医整体进步的直接证明,有疗效未必能证明这是「中医」的好。

举例说:「一位中医给患者处方,吃完药之后,患者说好了。」这一个过程,病是治好了,但未必能够证明该中医所用的理论正确。同样患者如果找别的医师看,他用别的药方,也可能可以治好病,甚至同一个患者,找一百位不同的医师看病,有一百个不同的处方,其中肯定也有不少能够治好病。每一位医师都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疗效」,旁人就只会觉得无所适从、难以重复,反而让中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叫人怎样相信?


 

 2.开错药也能治好病?

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有时候医师处方并不正确,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一个「风寒感冒」,假若医师误诊为「风热」,于是用上辛凉性味药物的处方,可是却依然可以治愈!这种情况临床上这种误治十分多见,从中医理论上看,「以寒治寒」本身应该属于误治,为何病能够痊愈?这是由于药方的寒热虽错,但药中依然有辛味药,即是对错参半,辛味仍能祛风,感冒之外证虽能治愈,可是寒邪入里,感冒好了,却演变成了咳嗽、怕冷、疲乏、肠胃不适等诸证。

不要忘记,人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人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许多病就算不吃药也能够好过来,吃了药之后疾病痊愈了,未必是治疗的效果。这在西医的研究上十分讲究,「安慰剂」往往十分「有效」。


 

3. 疗效快慢才是问题

不同中医所说的「有疗效」,当中所指的意义不同。 例如你问一位医师,中医能够治愈「癌症」吗?不同医师所说的「有疗效」,有人指连续吃药三年有效、也可以是指吃药三剂就有效!怎样才叫做有疗效?这根本难以厘定标准。就像做中药的「临床研究」,往往会将病人吃药后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所谓「有效」是甚么?其实各有不同。

比如治疗一个感冒,需要吃药一周才能够治愈,这根本不能说是「有效」,感冒一般一周也能自愈嘛!在传统中医上看,所谓「有效」,应当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如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犹解结决闭」,浅白一点的讲,即是吃药或针灸以后能立即好过来,「一剂知、两剂已」,那样才能够说是「中医的疗效」。


 

4. 以方测证的谬误

中医上有一句术语,叫作「以方测证」*,是指从药方的疗效,反推其病的原因。从上文所言,病愈往往未必能够说明其「诊断正确」,就像误用辛凉药物治好了风寒感冒,于是却反过来说,这病情就属于「风热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医师认为该地气候炎热,猜测大部分感冒应该也是风热,也都处方寒凉药物,最后总有不少感冒「治愈」了,于是就说该地区大部分感冒属热…… 这种「理论发展」,就好像是「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其实只是先入为主的想法,并非客观地面对真实世界。

又例如说,一个人的病情是,是由于身体「气血偏虚、体内有寒,虚火上升」导致,在这种情况之下,病情「有虚、有寒、有热」,如果医师诊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于是只是用清热的方法,后来病情「治愈」了,因此医师就判断,这种病只是由于「火」导致!——看这例子,即使「有疗效」,但却看不到病情的全部,这对中医发展其实是倒退。

我们总是以为,吃药之后治好病,这就是解决了核心问题,但由于人体有自愈能力,解决了周边问题,也可能使病情自解。「以方测证」并非解释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5.「粗工」也能治病!

在《黄帝内经》中多处记载了「粗工」一词,意思是指一些给人看病的人,不懂医术,给人诊治十分「粗糙」、经常误治的人。这种人不能列入传统中医的「上工、中工、下工」之列,是比下工更低层次之的医者,算不上是「医师」。

值得我们思考的,既然粗工这么差,为何也有人愿意给他看病?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不懂医术的人,给人治病也常有疗效的!君不见社会上,许多并非医生的人,总是介绍著各种治疗的经验和方法?例如教人自己怎样吃药?喝汤水、刮痧、拔罐、按摩、拍打……?这些人虽然没有教你,为甚么这些方法有效?可是总有人的病会被治好,这就是由于,病的好与不好,其实只是「百分之五十」的随机机会,如果你「不小心」用对了方法,那就误打误撞动用了自愈能力。

粗工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可称为「民间经验」。粗工也能治病,但也随时害人不浅,就好像玩「俄罗斯轮盘」那样,将生命操控在随机手上。


 

6. 提防以疗效名义发展中医!

说了这么多「疗效」的问题,我想大家也明白得到,有疗效是不够的,如果中医要发展,必须要清楚「获得疗效的背后机理」。传统上说,这就是要得到「医道」、得「生命之道」。

可是,现代社会对中医的发展方式,往往是以疗效代替医道。比如说,研究「针灸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等,这种以西医角度研究中医的方式,那就是只看中医的疗效,却忽视中医的理论。研究最后虽然可能证明了「中医有效」,实际上却对中医发展没有实质帮助,这是由于证明了「有效」,无法提高中医理论发展。

这种「废医存药」、「废医存针」的问题,几十年前已经出现了,至今还一直存在,就是因为人们还看不清「疗效」的海市蜃楼,原来疗效并非中医发展的终极目标。中医要发展,必须要从其根本之「理」上去提高,而理论并非不断透过实践就能够获得的,理论发展是需要透过「思想」的提升——至于具体如何?下回再议。

 


 

*「以方测证」还有另有一种解释,是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文的解释方法,是指一些条文的文字内容简练,透过药方的组成,去反推其病机。这种解释原文方式,亦往往会出现谬误。典型例子如《伤寒论》中的四逆散,《金匮要略》中的厚朴七物汤,可参笔者《伤寒解外方证原意》。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能吃辣的人,身体就一定寒吗?

【李博士撰文】

有些人以为,喜欢吃辛辣的食物,吃完之后很舒服,那就代表自己身体很寒!其实,这未必正确。

U9769P1274DT20131015090603

 

继续阅读

做一个不开药的医生

【李博士专访】

一个五岁的宝宝,每个月都要生一次病,倒是不严重,感冒咳嗽而已,吃一点药,很快就会痊愈。这次也不例外。妈妈说,昨晚宝宝有些发烧流鼻涕,今天已经好很多,但是大人不放心,还是带来看医生,想吃点药再巩固一下。

12-14050Q002070-L

继续阅读

食物寒热真那么重要吗?

【李博士撰文】

不少人特别注重食物的寒热,认为「寒底」的人不可吃寒性食物,「热底」的热人不可吃热性食物,这种想法,未必符合传统中医的饮食观!

寒热食物

继续阅读

你的医师在「处理」病人吗?

【李博士撰文】

IMG_0014

医学界有一种说话方式,总让我感到不太舒服,有一些医师会说:「如何处理这位病人?」「面对XX病怎样处理?」

1. 「处理」本来就是负面的

如果你在网上搜寻一下「处理」一词,最先见到的是「污水处理」、「废物处理」,从小学习「处理」一词,都是指将一些肮脏的、繁杂的事物如何「处置」时使用,稍为好一点会说「将财产如何处理」,但句中的「处理」已经带有「遗物」的难缠感觉。

将「处理」一词用在疾病和病人,这就将「病和人」都变成负面的东西,也暗示医师不太愿意面对病和人,于是匆匆的「打发」他们。当然,的确有一些医师是抱着如此态度看病,尤其当你去过中国大陆的医院,见过那种拥挤的诊疗环境,你就知道甚么叫「处理」病人了。


 

2. 戒掉「处理」的口头禅

这或许这是受到了「西化」、「英文化」的影响,西医上也经常讲「如何处理病人」、「处理伤处」、「处理伤者」等,可是,西医生物医学本来就是将人当作「机器」看待,用「处理」一词所带有的冷漠感,的确符合西医的特质,情有可原…… 可是,中医跟西医差别很大啊!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提倡「治人不治病」,实在不应该用这种「处理」的口语。

习惯用「处理」一词,反映了「词穷」的问题。现代人的中文能力下降,本身可用的词语很多,却只懂用一些很简单的「白搭」词语代替(这方面可以参考陈云的《中文解毒》、《执正中文》等书)。能代替「处理」的词语太多了!例如诊治、治理、治疗、治愈、治好、诊疗、解决、缓解、舒缓、应对、处方、思考、判断…… 一个「处理」解决了所有问题,那只是退步了。


 

3. 怎样才算「处理」病人?

以前念中医,跟诊实习的时候,的确见过许多医师看病,目的就是为了「处理病人」。当一位患者来到跟前,医师看病不消三、五分钟,问了几句话,眼睛连病人一眼也没看,甚至连把脉看舌都忘记,患者还未坐暖凳子,处方就已经出来了。这是将看病当作一份「工作」,病人来到后的首要目的,就是让他赶快离开,一天的「任务」就可顺利完成。

一位医师看病,如果半天能看上4、50位患者,那就是差不多5分钟一个,这就只可以「处理」病人了。我个人看病平常相当「不快」,最少十多分钟,甚则半小时、一小时看一位患者。其实,如果问我可否快一点?实不相瞒,要我两三分钟看完一般病情的患者,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当病人一进门,远距离看了他的面色,之后再问两句主诉,再把脉几秒钟,就已经可以处方了。

别以为这样就很随便,这跟我用一个小时去细看,处方很可能都是一样的!可是,这就只可能是「处理」病人了,换句话说,看病的目的是为了处方给病人回家吃,但是对于患者的整个人、这个有血有肉有情的人,就无法关心了。


 

4. 做一个好医,看病又看人

中医看病讲求整体,因为中医看病,重点并非看「人之病」,而是看「病之人」。疾病跟这个人的生活、饮食、情志、环境都有关系,甚至他的家庭背景、亲戚朋友、文化、家乡、居住地区、发病季节、学历、贫富、职业、工作、性格、心理、思考模式……等等,均可以与体质、病情有关!

当医师看病,如果只看当下这一刻的病情,而无法跟病人交流,难以跟患者解释他发生疾病的成因。就算患者吃了这次的药方后治愈了,可是由于发生疾病的原因没有解决,于是可能会继续生病;生病了又再找医师诊治;治好了,过一段时间又再生病……如此循环,就是「处理」病人的结果。

因此,做一个好医师并不容易,在这个繁杂的时代之中,如何坚持「不处理」病人,做一个「看人」的仁医,实在需要信念与坚持。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生机饮食,乱吃都不会出祸!

【李博士撰文】

今天有两篇关于「生机饮食」的报导,在网上疯传,其中观点哇众取宠,需要就此作出反驳——

0809-00407-056b1

(图片来源自《太阳报》报导


 

1. 任何食物乱吃也会出祸!

两篇标题名为《生机饮食乱吃会出祸》、《生机饮食:「生食」不当,美女吃出癌》,两篇报导实为同一访问的两篇报导(这如果在学术界上,应该算是自我抄袭、剽窃)。

单就这标题,显然是典型的「杀人标题」,这种题目——「乱吃会出祸」,其实任何的食物,乱吃你都会死!西医药理学的著名观点:「喝水太多也会中毒!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1b

(取自报导图片)


 

2. 以个别两个人的访问,就能否定一切?

报导之中主要访问了两位事主,其中一位Joyce曾经「果食」,之后发现自己患了癌症,后来才努力学习生机饮食法。

这位事主其实相当正面,她本身没有投诉是吃水果导致他患癌(吃水果导致患癌之说,恐怕是天荒夜谈),其后也没有否定生食而继续深造,其志可嘉!一个人患癌有许多原因,可以因为过去的饮食不当、可以因为生活环境、可以有遗传因素,甚至会否是事主本身的「情绪起伏」所导致?又抑或是过去已经患癌,只是之后才发现了?

这就好像对素食者的研究之中,个别说素食者的患癌机会较高,可是实际正好相反,是由于许多人身体不好、本身患癌,才开始决心素食!千万不要倒果为因。

这篇报导实在偏颇,以「吃出癌」作为报道标题,你是医生吗?有甚么证据吗?怎可如此武断,归咎患癌就是因为生食导致?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5b

(取自访问图片。图为第一位受访者Joyce。)


 3. 生食能够吃肥人,这有罪吗?

第二位事主Cristina,她说尝试生食数月之后越来越肥,是因为吃太多果仁之过。当然了,这的确不是正确的饮食方法,生食一般只鼓励吃少量果仁,而且果仁也应该少吃烤焗过的。

可是我们也要反问,只是吃胖了一个人而已,这有罪吗?如果是在唐代「以肥为美」的社会,吃胖了不是很好吗?如果是身体本身偏瘦的,告诉你这样吃可以长肉,这不是正好吗?报导标题说吃出祸,是戴有有色眼镜的偏见。

受访的两位都是生机饮食的支持者,怎么这报道却倒过来,变成了对生机饮食的批评?歪曲了受访者的原意。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4b

(取自访问图片。图为第二位受访者Cristina。)


 4. 医生建议风马牛不相及

报导最后访问了专家,分别是教授和专科医生,一者指出了未经过煮熟的食物可能会引致细菌感染;而另一位也反驳了吃水果会患癌的说法,指正常是无需担心。之后还找了两个政府部门的发言人,重复说:市民应该避免进食未经煮食的食物,预防食物中毒。

煮熟食物能够杀死细菌,这是常识,可是要知道,绝大部分的蔬菜水果上,如果你洗干净了,这已经可以彻底去除细菌!更何况细菌一定可怕吗?(详见后文延伸阅文章)相反,各种肉类的确是细菌的滋生温床,就算你洗干净了,怎样也有细菌病毒虫卵生长在内。煮熟食物以防食物中毒的说法,本身适用在各种肉类,而不是指蔬菜水果。

生食蔬果能够带来的好处甚多,里面含有更丰富的养分,如果煮熟了,养分大量流失!只是为了避免「杞人忧天」的细菌污染问题,却天天吃丢失养分的食物,那不就是「斩脚趾避沙虫」吗?

f_3744597_1


 

5. 生机饮食十分安全,乱吃也不会出祸!

生机饮食是指在素食的前提下生食(生机饮食不包括吃「鱼生、刺身」这些不健康吃品),如果只是生吃蔬菜水果,其实,就算你怎样乱吃,都很难会吃出祸来!你吃饱了,就不可以再吃啊!你吃不对,身体会投诉你,就算不小心吃错而出现「呕肚痛」,都只会是短时间的,经过教训,你就不会再吃不适合你的食物吧!

任何的健康饮食方法,包括素食、生食,都是应该要学习的,学习包括两方面——学习知识,以及学习聆听身体的声音,然后按照自己的能力进发。

这个世界上,有大量「全生食」的人健康生存,甚至比一般人健康、返老还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了!如果有人食生吃出了祸来,这不是食生的问题,而只是个人不懂吃而已。

 

 

1206731_annette-larkins-veganka

这位女士,实践全生机饮食约30年了,完全没有吃煮熟的食物,您猜她今年几岁?(心想一个岁数吧!——后面有答案。)

她叫Annette Larkins,她在2014年时已经72岁了!看样子,是否似30-40岁左右的年轻女士?

了解更多Annette Larkins,可以到访她的个人网站


 

 【延伸阅读】

香港素食会《茹素》专栏:

为甚么生食不用怕细菌?

细菌都要怕?

 

想要学习生机饮食,不妨去周兆祥博士在尖沙咀开办的「绿野小厨」,是全中国第一家全生食的餐厅,亲身体验生食的滋味!(声明:本人没有收广告费!)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图为生机饮食蛋糕,无蛋奶,没有经过烤焗制作!)

点击进入绿野小厨的Facebook专页

 

(2014年8月9日撰文)


 

后记:

撰文后第二天,接触到访问中提及的生机饮食导师Angie,她表示:当初答应安排两位学生受访,分享生机饮食的心得,竟然被记者歪曲了整个访问,报导扭曲事实,断章取义,把标题夸大误导市民!

本来两位受访者都支持生机饮食,其中一位更是用生机饮食治好了癌症!如此喜讯,报导却颠倒是非,反过来说生食吃出癌,将好事改写成坏事!现在的传媒如此,遍布阴谋论,我们都要用明净之心看清是非了。

 

李大夫介绍

nsl486-viva-voce01

给中医新生的信

【李博士撰文】

又到了放榜的时候了,恭喜各位能入读中医的新生!想起当年我得知取录时,实在感到中了头奖!

我在大学读中医,从本科到博士,一路十二年,回想假若自己一开始能够有一些提点,就可以少走点冤枉路了,愿跟大家分享一二。

IMG-20140808-WA0006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