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怎樣看「排毒反應」?

【李博士撰文】

一些人在生活變得更加健康時卻生病,例如開始吃素、生食,開始戒煙戒酒,又如開始早睡早起、重拾運動之後,身體出現一些病痛不適,於是解釋為「排毒反應」,究竟這是甚麼一回事?

3319

1. 何謂「排毒反應」?

所謂「排毒反應」(又稱為好轉反應、暝眩反應、排病反應、退病反應等),是民間用語,中醫本無「排毒反應」、「排毒」之說。但是因為「毒」一詞中醫也會使用,凡是具有太過的偏性、害人的東西也可統稱為毒,排毒就是排走不好的東西,從某程度來說,中醫上所說的「祛邪」(如祛風、祛寒、祛濕),與「排毒」的說法有相似。

當然一般人所說的毒,就不一定是中醫上的「風寒暑濕燥熱」了,可以是各種「毒素」,例如環境污染物、垃圾食品等。


 

2. 排毒反應其實就是「生病」

排毒的「反應」究竟是甚麼表現?這實在千變萬化呢!各種病痛都可以是排毒反應!直接一點講,排毒反應其實就是生病,但是仔細而言兩者也有點不同,「排毒反應」是指身體在好轉、變得健康的過程中生病。

那麼真正的問題是:為何變好了反而會生病?


 

3. 好轉才來病,表示過去身體太弱!

需知道,如果一個人身體較弱的時候,往往會「病不起」!例如身體虛弱的人,感冒未必能夠發燒,或者就算發燒也只是低燒,從中醫來說,能夠發高熱的人,往往代表身體比較強壯!

如果過去身體一直比較弱,往往未必能夠感受得到「病痛」,生病是需要一些基礎條件的。中醫的角度看,生病是「正氣抗邪」、「正邪交爭」的表現,如果正氣太弱,那就只有「挨打」了。當一個人身體變好,正氣恢復,而遇上身體本身已經有邪氣侵襲(或者稱為毒素吧),那身體就有能力驅趕邪氣,病痛就因此出現。

sick


 

4. 生病與康復的三個階段

由此觀察,一個人從生病到康復,可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如果身體十分虛弱,邪氣進入身體之後,正氣無法去對抗,那麼病痛就可能比較輕、甚至沒有明顯不適感覺。

第二、如果身體逐漸恢復健康,正氣稍為充足,開始能夠驅趕邪氣,正邪交爭,那病痛就更為凸顯。

第三、如果身體十分健康,正氣充足,能夠一次過驅除邪氣,病就能夠痊癒了。

如果身體相對健康的人,生病能直接從第二階段回到第三階段,這就是一般的生病;如果需要經歷第一到三的全部階段,那就是「排毒反應」的過程。


 

5. 許多病也是身體不弱時才出現!

身體變得較為健康才生病,這情況其實十分常見! 簡單的如普通感冒,往往是在夜間的時候才加重,那是夜間休息的時候,身體有精力去對抗疾病。又例如許多上班族,往往是在週末休息的時候才生病!這就是因為他們平常「得閒死、唔得閒病」,平日太勞累無力氣對抗疾病,休息時才有精力去重拾健康。

這種規律在婦女生理週期尤其明顯,不少女性來月經時會出現不適,例如腹痛、乳房脹痛、經前頭痛,但來經之後就自然解除,這就是因為來月經之前,身體的血氣最為充足,那時候才能夠對抗邪氣而感到不適,平時身體虛弱就感覺不了毛病。

01300000243587122707363771687_s


 

6. 為何「患癌」也可以是「排毒反應」?

尤其是患癌的朋友,大都會說發現癌症之前,往往身體都很「健康」,很少感冒生病,突然得知診斷,就十分驚訝為何「健康的我」會突然得了重病?

其實,這就是過往身體一直處於虛弱的階段,有病也沒有感覺,誤以為自己健康。又或者發現癌症的時期,正正是身體相對健康的時候,才開始感覺到病痛(例如到了退休、生活轉變健康時),於是才去做檢查發現生病,這是反映身體到了另一個階段,正氣較充足才感覺得到病痛,但病一早就埋伏了。


 

7. 曾經欠交的功課,還是要補交!

所謂「排毒反應」,其實就是「舊病復發」,而為何會復發呢?那就是過去沒有真正病好了,病根還在,故此還要再病。尤其是,如果之前生病的時候,採取的是抑制的手段,例如發燒就退燒,咳嗽就止咳、疼痛就止痛…… 那就往往沒有讓病真正治好。

例如一些人患有關節痛,習慣稱為「風濕病」,這些病是因為外來受到風寒濕氣所導致,如果健康人開始得到風寒濕的時候,應該先出現感冒!感冒過程常見發燒怕冷、周身骨痛,這發燒正是希望幫助身體去除風寒濕氣,如果這時候沒有治本,只是退燒和止痛,那就是沒有珍惜驅除病根的機會,風濕骨痛自然一直跟隨著你。

排毒反應就好像登山一樣,如果面前有一條山路,你覺得太艱苦而選擇走回頭路,這條路終有一天要自己走完的。

d29179


 

8. 如何判斷生病是否「排毒反應」?

對於一般人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判斷自己的身體不適,是否「排毒反應」?具體一點來說,那就上述三個階段,是從一到二的好轉,還是從三到二的生病?這在中醫來說,即是判斷病情「順逆」的問題。

要回答這問題,其實相當困難!就算在專業的醫師面前,也是需要再三斟酌分析的問題,尤其需要看到過去身體狀況比較才能客觀判斷。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判斷是非常不容易的。

非常大概的說,可以嘗試感覺自己身體整體的狀態,在生病的時候,總體身體是感到強壯的?還是覺得逐漸變弱的?雖然生病不適,但總體往好方向發展,那比較大機會是排毒反應。


 

9. 懷疑排毒反應出現,是否要看醫生? 

另一常見問題,如果懷疑自己正在處於「排毒反應」,是否應該要看醫生?吊詭的是,排毒反應的想法,本身就是認為人有自愈能力,排毒反應就是相信不需要看醫生會自己好!但如上所述,因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是否處於排毒反應,也不肯定自己能否順利熬過這關,故此看醫生目的就是為了作出判斷。

在中醫來看,當然任何生病不適都可以診斷與治療,如果能找到好醫生,得知你身體能夠自愈,甚至不用開藥,建議你自己如何生活調整就可;如果知道未必能夠短期自愈,可以透過針藥治療加快「排毒反應」的進程。


 

結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最後想引用一句話,在《漢書·藝文志》之中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句話的「中醫」並非找中醫師看病的意思,句中「中醫」是指「中等水平的醫者」,這句話就是指,「如果生病了不去看醫生治療,這就好像是看了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一樣。」再說白一點——如果看中等水平的醫生,倒不如不看吧!看病都應該要找高水平的醫師。

關心「排毒反應」的人,往往就是因為過去的病沒有「治好」,這可以跟自己體質因素、或者醫師的誤治有關。如果發現自己有排毒反應,卻又再經過誤治,那就得不償失了。

醫生只是給你健康指引的導師,真正能治好病的只有兩位:一個是上帝,另一個是你自己。

s2_53d4a4d366a6c


李大夫曾於Club O主講「中醫怎樣看排毒反應」的講座,更深入的闡述以上觀點,歡迎收聽錄音重溫:

2018年2月24日【中醫怎樣看排毒反應?】


 

延伸閱讀:

怎樣應付排毒反應?周兆祥博士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挑戰你,最環保強身的冰桶挑戰!

【李博士撰文】

冰桶挑戰瘋狂洗版之際,用冰水淋身這種「變態」活動,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是時候推出「進階版」的冰桶挑戰,讓這個活動得以延續之餘,又能保護環境、強身健體!

1. 「進階版」冰桶挑戰——你敢在冬天用冷水洗澡嗎?

筆者曾經在南京和北京生活幾年,在下雪的冬季,皆是用冷水洗澡!(無錯,是接近零度的冰水)用冷水洗澡,能使身體更加不怕冷、更強壯!

468ab037fa8a4ef5860e73c18c2320c8

(過去在內地大學宿舍的浴室洗澡,就是拿著一個大桶,盛滿冷水來淋浴,盡量一桶水之內洗完。)

 

冬天冷水洗澡的好處很多,首先不需消耗能源加熱,那已經是很環保了!(也不用刻意製冰……)洗冷水澡肯定不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了,必然會快快完成,幾分鐘之內,用最少的水洗完澡,可以節省食水,一舉兩得!

有趣的是,冬天用冷水洗澡過程雖然辛苦,但是洗完以後身體會變得渾身發熱,洗澡出來後浴室也是蒸汽瀰漫(透過身體發熱蒸發水氣),洗澡後一身舒暢;若冬季用熱水洗澡,洗的時候舒服,可是洗完之後走出浴室之外,立刻感到寒冷,故此冬季用熱水洗澡,往往用水量比夏季要多,不願離開浴室!

這篇文章主要談的,就是如何透過洗冷水澡,讓自己身體變得強壯不怕冷。


 

2. 怕冷的人反倒要洗冷水澡?!

很多人都覺得的,如果一個人怕冷,應該多洗熱水澡,這其實正好相反!洗熱水只能夠讓人得到即時的舒暢,但是卻不能讓人得到持久的溫暖。相反,不怕冷的人,往往是因為透過寒冷鍛煉,例如游冬泳、洗冷水澡,甚至北方哈爾濱的人,冬天會跳下冰水之中游泳!

a41f726719b2142a36a40e

當然啦,這種挑戰,不適合體弱及生病的人嘗試,但是要注意,如果你的身體並非體弱多病,卻一直避寒而喜溫,那身體就很難強壯起來了。故此,應當在身體稍為「不弱」的時候,開始接受這寒冷挑戰,身體才可以變得強壯!

中醫有句名言:「若要小兒安,常保三分饑與寒」,傳統上提倡孩子不要穿衣太多,受點寒對身體是一種挑戰!「從小鍛煉」是十分重要的法則,例如日本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寒冬裡鍛煉身體,他們認為受點苦才能強壯,溫室裡成長則容易脆弱。


 

3. 冷水洗澡方法——循序漸進

如果你已經不是孩子,不代表你不可以鍛煉,「從小鍛煉」的「小」除了指年齡之外,也可以指輕度的鍛煉量。如果你過去一直都沒有嘗試過洗冷水澡,甚至夏天最炎熱的時候,也只能夠洗熱水的,那就代表你身體太弱了!凡是鍛煉,皆應循序漸進,視乎身體能力逐步增強。

鍛煉入門,建議先從夏季開始,夏天的「冷水」其實也不太冷吧,習慣夏天用室溫水洗澡,然後隨著天氣漸冷,逐步進入秋季、冬季,那就是一種逐步鍛煉(同理,鍛煉「游冬泳」也是如此)。又或者,如果已經開始入秋冬了,那就可以試試看,先從熱水開始,逐步降低熱水的溫度,從熱水變成溫水、不太冷的水,再變成冷水。

還有一種方法,稱為「冷熱水交替浴」!這種方法聽上去好像很變態,你可能心想,洗熱水之後再洗冷水,不就是「把燒紅了的鐵放進冷水中?」其實不然,因為對大部分人來說,洗熱水是舒服的,只是洗冷水辛苦,所以「冷熱水交替浴」中只有一半時間辛苦而已。還有,可以調整冷熱水的時間比例,例如先用30秒冷水,之後用2分鐘熱水,能夠接受則逐漸增加冷水比例,直到身體能夠接受全冷水為止。


 

4. 享受洗冷水的樂趣!

洗冷水澡當然是辛苦了!正如各種運動一樣,要跑步游水行山,總是帶有辛苦的,樂趣往往在經過一段時間,身體能夠游刃有餘,鍛煉之後身體變得更加健康、不怕冷、少生病,那就是最佳的樂趣了!

你敢接受挑戰,讓自己在這個冬天,洗冷水澡嗎?——那就要從現在開始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放下「中醫」才能向前——談正名

【李博士撰文】

提到中醫發展,不得不說一個根本問題——「中醫」之名與實,窒礙其自身向前。

《論語·子路》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因中醫之名不順,乃至百年來到處碰壁。以下闡述此論。

24-130402094343458

1. 若說「中醫」出處,實乃貶低自己

現在所稱為的「中醫」,是百多年前因為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之後,才提出來的新名字,西醫還未來到之前,中醫根本不叫中醫,古代中國的醫學,直接稱為「醫」,或者「醫道」、「岐黃之術」、「仁術」、「醫學」等等。

可是,若說「中醫」一詞,則自古有之,在《漢書·藝文志》有一段話說: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這段文字中的「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並非「病向淺中醫」的意思,而是指「如果生病了不去看醫生治療,這就好像是看了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一樣。再說白一點——如果看中等水平的醫生,倒不如不看吧!

「中醫」一詞的出處如此貶義,說自己是「中醫師」,實有「中氣不足」之感;若說要「推廣中醫」,不就是自相矛盾嗎?


 

2. 若中醫指「中國」醫學,那中醫甚麼都不是

當然,現在很少人知道「中醫」一詞的出處,一般認為「中醫」就是指「中國醫學」,這裡以「中國」作為醫學的概念範圍,就有地域性、政治性的含義。

古代也有「中國」一詞,可是古代的中國含義有多種,可以指中原地區,也可指周朝的地域,還可指各諸侯國的都城……由於歷代的領土範圍不同,「中國醫學」一詞的地域性含義,顯然是指從「現代中國」的角度,反觀過去這片土地上的醫學;而不是倒過來,以古代「中國」看現在如何發展。

問題來了,現代的中國這個地方,肯定也包含了西醫,就好像Chinese Medicine英語一詞,外國人即可理解為「中國人的醫學」(包括中國人當西醫);再者,中國本土固有的醫學,也包含了各種其他醫學,例如道醫、佛醫,還有幾十個少數民族的醫學如藏醫、蒙醫、壯醫…… 自古以來在中國這地方上所產生的醫學汗牛充棟,如果說要「發展中醫」,究竟是發展甚麼?


 

3. 若中醫為傳統醫學,是福是禍?

中醫還有一種名字,叫作「中國傳統醫學」,或者簡稱「傳統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這裡所強調的「傳統」,就是為了提倡中國的醫學,是自古承傳至今,具有歷史的價值,了突出其承傳性、延續性。

若說傳統,人人心中對此有褒有貶,有人認為傳統的東西總是珍貴價值的,也有人認為傳統的總是過時守舊的。而且,「傳統」沒有明確指出其歷史跨度,例如一個新建立的公司,三、五年之後也可以說有自己的傳統,究竟「中醫的傳統」是甚麼?「不好的傳統」是否也要繼承?誰能說哪些東西才是「最傳統」?


 

4. 難道中醫就是「非西醫」嗎?

如果提出「中醫」一詞的目的,就是因為西醫傳入中國之後,用以區分中國固有的醫學,這從某個角度來看,中醫就是「非西醫」。

如果非西醫的所有中國醫學,都可以稱為「中醫學」的話,各種發生在中國醫學理論、技術、經驗的知識,都包含在內,正面的說中醫是包羅萬有,倒過來中醫卻「甚麼都不是」,你怎樣說中醫的特點?是包容?還是雜亂?

這「非西醫」的想法,最吊詭之處,是中醫出現的前提,是必須要有西醫作為參照,不然的話中醫就不存在。若要推動中醫的話,等於必須同時推動西醫……


 

5. 中醫發展對策:放下中醫,推動上醫

「中醫」之名不順,若說「推動中醫發展」,究竟推動的是什麼?推動中等水平醫學?推動中國所有醫學?如果我們說中醫是「中國醫學」的話,必然要面對在中國這大地之中,有著各種混雜的醫學內容,包含大量不值得推廣的東西,這的確是「中醫發展」幾十年,至今仍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某程度來說,稱現在的中醫為「中醫」,本身問題不大,因為中醫現狀的確「名副其實」!例如在大學所教的「中醫」,的確是一種「混雜」的醫學,甚麼都講、各科都是各家學說,自古學醫者皆不是如此「全科」學習的;大學培訓也是以「中等水平」之醫作為目標(敢問:大學能夠培訓出「上工」嗎?)。只是如果我們說要「推動中醫發展」,這就必須要為此推動之理念正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古代「中醫」的本義指中等水平之醫生,自古醫分三等,上中下工、上醫中醫下醫,中下醫不是值得推動的,只是基本水平,值得推動的是上醫!上醫是具有卓越水平之醫師,或者是高水平的理論與診療技術。

名正則言順,故倡議「上醫」之名,才是承傳古今醫學發展之實。

 


 

(PS. 本文所推動之上醫理念,也正是本網站命名為上醫方之緣由之一。)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療效」只是中醫發展的基本條件

【李博士撰文】

許多中醫也認為,中醫發展是要靠「彰顯療效」,例如多治好疑難病、治好西醫治不好的病,用效果證明給人看到中醫的優勢。可是,筆者不贊成以此路徑推進中醫發展。

10f547e47f287a3f32b032c7cf256aef20140109093141

當然中醫看病必須要有療效吧!沒有療效,誰會找你看病?療效是中醫「生存」的基本條件,可是,療效進步未必可以促進中醫發展。


 1. 有療效未必是中醫的進步

這裡說的發展,是中醫整體的學術和社會地位的進步,而不是指中醫師個人的進步。無可否認,有療效的中醫,患者多、收入增,聲譽提升,但這也只是個人發展,而非中醫整體進步的直接證明,有療效未必能證明這是「中醫」的好。

舉例說:「一位中醫給患者處方,吃完藥之後,患者說好了。」這一個過程,病是治好了,但未必能夠證明該中醫所用的理論正確。同樣患者如果找別的醫師看,他用別的藥方,也可能可以治好病,甚至同一個患者,找一百位不同的醫師看病,有一百個不同的處方,其中肯定也有不少能夠治好病。每一位醫師都用自己的觀點去解釋「療效」,旁人就只會覺得無所適從、難以重複,反而讓中醫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叫人怎樣相信?


 

 2.開錯藥也能治好病?

更嚴重的問題,就是有時候醫師處方並不正確,可是也能治好病!例如一個「風寒感冒」,假若醫師誤診為「風熱」,於是用上辛涼性味藥物的處方,可是卻依然可以治癒!這種情況臨床上這種誤治十分多見,從中醫理論上看,「以寒治寒」本身應該屬於誤治,為何病能夠痊癒?這是由於藥方的寒熱雖錯,但藥中依然有辛味藥,即是對錯參半,辛味仍能祛風,感冒之外證雖能治癒,可是寒邪入裏,感冒好了,卻演變成了咳嗽、怕冷、疲乏、腸胃不適等諸證。

不要忘記,人是一個活的生命體,人本身有自愈的能力,許多病就算不吃藥也能夠好過來,吃了藥之後疾病痊癒了,未必是治療的效果。這在西醫的研究上十分講究,「安慰劑」往往十分「有效」。


 

3. 療效快慢才是問題

不同中醫所說的「有療效」,當中所指的意義不同。 例如你問一位醫師,中醫能夠治癒「癌症」嗎?不同醫師所說的「有療效」,有人指連續吃藥三年有效、也可以是指吃藥三劑就有效!怎樣才叫做有療效?這根本難以釐定標準。就像做中藥的「臨床研究」,往往會將病人吃藥後的情況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其中所謂「有效」是甚麼?其實各有不同。

比如治療一個感冒,需要吃藥一週才能夠治癒,這根本不能說是「有效」,感冒一般一週也能自愈嘛!在傳統中醫上看,所謂「有效」,應當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如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汗」、「猶解結決閉」,淺白一點的講,即是吃藥或針灸以後能立即好過來,「一劑知、兩劑已」,那樣才能夠說是「中醫的療效」。


 

4. 以方測證的謬誤

中醫上有一句術語,叫作「以方測證」*,是指從藥方的療效,反推其病的原因。從上文所言,病癒往往未必能夠說明其「診斷正確」,就像誤用辛涼藥物治好了風寒感冒,於是卻反過來說,這病情就屬於「風熱感冒」,甚至如某地方普遍醫師認為該地氣候炎熱,猜測大部分感冒應該也是風熱,也都處方寒涼藥物,最後總有不少感冒「治癒」了,於是就說該地區大部分感冒屬熱…… 這種「理論發展」,就好像是「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其實只是先入為主的想法,並非客觀地面對真實世界。

又例如說,一個人的病情是,是由於身體「氣血偏虛、體內有寒,虛火上升」導致,在這種情況之下,病情「有虛、有寒、有熱」,如果醫師診察能力不足,只看到其中一面的「火」,於是只是用清熱的方法,後來病情「治癒」了,因此醫師就判斷,這種病只是由於「火」導致!——看這例子,即使「有療效」,但卻看不到病情的全部,這對中醫發展其實是倒退。

我們總是以為,吃藥之後治好病,這就是解決了核心問題,但由於人體有自愈能力,解決了周邊問題,也可能使病情自解。「以方測證」並非解釋疾病成因的最好方法。


 

5.「粗工」也能治病!

在《黃帝內經》中多處記載了「粗工」一詞,意思是指一些給人看病的人,不懂醫術,給人診治十分「粗糙」、經常誤治的人。這種人不能列入傳統中醫的「上工、中工、下工」之列,是比下工更低層次之的醫者,算不上是「醫師」。

值得我們思考的,既然粗工這麼差,為何也有人願意給他看病?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不懂醫術的人,給人治病也常有療效的!君不見社會上,許多並非醫生的人,總是介紹著各種治療的經驗和方法?例如教人自己怎樣吃藥?喝湯水、刮痧、拔罐、按摩、拍打……?這些人雖然沒有教你,為甚麼這些方法有效?可是總有人的病會被治好,這就是由於,病的好與不好,其實只是「百分之五十」的隨機機會,如果你「不小心」用對了方法,那就誤打誤撞動用了自愈能力。

粗工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可稱為「民間經驗」。粗工也能治病,但也隨時害人不淺,就好像玩「俄羅斯輪盤」那樣,將生命操控在隨機手上。


 

6. 提防以療效名義發展中醫!

說了這麼多「療效」的問題,我想大家也明白得到,有療效是不夠的,如果中醫要發展,必須要清楚「獲得療效的背後機理」。傳統上說,這就是要得到「醫道」、得「生命之道」。

可是,現代社會對中醫的發展方式,往往是以療效代替醫道。比如說,研究「針灸對治療中風後遺症的療效」,研究「中藥治療糖尿病的療效」等,這種以西醫角度研究中醫的方式,那就是只看中醫的療效,卻忽視中醫的理論。研究最後雖然可能證明了「中醫有效」,實際上卻對中醫發展沒有實質幫助,這是由於證明了「有效」,無法提高中醫理論發展。

這種「廢醫存藥」、「廢醫存針」的問題,幾十年前已經出現了,至今還一直存在,就是因為人們還看不清「療效」的海市蜃樓,原來療效並非中醫發展的終極目標。中醫要發展,必須要從其根本之「理」上去提高,而理論並非不斷透過實踐就能夠獲得的,理論發展是需要透過「思想」的提升——至於具體如何?下回再議。

 


 

*「以方測證」還有另有一種解釋,是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原文的解釋方法,是指一些條文的文字內容簡練,透過藥方的組成,去反推其病機。這種解釋原文方式,亦往往會出現謬誤。典型例子如《傷寒論》中的四逆散,《金匱要略》中的厚朴七物湯,可參筆者《傷寒解外方證原意》。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能吃辣的人,身體就一定寒嗎?

【李博士撰文】

有些人以為,喜歡吃辛辣的食物,吃完之後很舒服,那就代表自己身體很寒!其實,這未必正確。

U9769P1274DT20131015090603

 

繼續閱讀

做一個不開藥的醫生

【李博士專訪】

一個五歲的寶寶,每個月都要生一次病,倒是不嚴重,感冒咳嗽而已,吃一點藥,很快就會痊癒。這次也不例外。媽媽說,昨晚寶寶有些發燒流鼻涕,今天已經好很多,但是大人不放心,還是帶來看醫生,想吃點藥再鞏固一下。

12-14050Q002070-L

繼續閱讀

食物寒熱真那麼重要嗎?

【李博士撰文】

不少人特別注重食物的寒熱,認為「寒底」的人不可吃寒性食物,「熱底」的熱人不可吃熱性食物,這種想法,未必符合傳統中醫的飲食觀!

寒熱食物

繼續閱讀

你的醫師在「處理」病人嗎?

【李博士撰文】

IMG_0014

醫學界有一種說話方式,總讓我感到不太舒服,有一些醫師會說:「如何處理這位病人?」「面對XX病怎樣處理?」

1. 「處理」本來就是負面的

如果你在網上搜尋一下「處理」一詞,最先見到的是「污水處理」、「廢物處理」,從小學習「處理」一詞,都是指將一些骯髒的、繁雜的事物如何「處置」時使用,稍為好一點會說「將財產如何處理」,但句中的「處理」已經帶有「遺物」的難纏感覺。

將「處理」一詞用在疾病和病人,這就將「病和人」都變成負面的東西,也暗示醫師不太願意麵對病和人,於是匆匆的「打發」他們。當然,的確有一些醫師是抱著如此態度看病,尤其當你去過中國大陸的醫院,見過那種擁擠的診療環境,你就知道甚麼叫「處理」病人了。


 

2. 戒掉「處理」的口頭禪

這或許這是受到了「西化」、「英文化」的影響,西醫上也經常講「如何處理病人」、「處理傷處」、「處理傷者」等,可是,西醫生物醫學本來就是將人當作「機器」看待,用「處理」一詞所帶有的冷漠感,的確符合西醫的特質,情有可原…… 可是,中醫跟西醫差別很大啊!中醫強調整體觀念,提倡「治人不治病」,實在不應該用這種「處理」的口語。

習慣用「處理」一詞,反映了「詞窮」的問題。現代人的中文能力下降,本身可用的詞語很多,卻只懂用一些很簡單的「白搭」詞語代替(這方面可以參考陳雲的《中文解毒》、《執正中文》等書)。能代替「處理」的詞語太多了!例如診治、治理、治療、治癒、治好、診療、解決、緩解、舒緩、應對、處方、思考、判斷…… 一個「處理」解決了所有問題,那只是退步了。


 

3. 怎樣才算「處理」病人?

以前念中醫,跟診實習的時候,的確見過許多醫師看病,目的就是為了「處理病人」。當一位患者來到跟前,醫師看病不消三、五分鐘,問了幾句話,眼睛連病人一眼也沒看,甚至連把脈看舌都忘記,患者還未坐暖凳子,處方就已經出來了。這是將看病當作一份「工作」,病人來到後的首要目的,就是讓他趕快離開,一天的「任務」就可順利完成。

一位醫師看病,如果半天能看上4、50位患者,那就是差不多5分鐘一個,這就只可以「處理」病人了。我個人看病平常相當「不快」,最少十多分鐘,甚則半小時、一小時看一位患者。其實,如果問我可否快一點?實不相瞞,要我兩三分鐘看完一般病情的患者,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當病人一進門,遠距離看了他的面色,之後再問兩句主訴,再把脈幾秒鐘,就已經可以處方了。

別以為這樣就很隨便,這跟我用一個小時去細看,處方很可能都是一樣的!可是,這就只可能是「處理」病人了,換句話說,看病的目的是為了處方給病人回家吃,但是對於患者的整個人、這個有血有肉有情的人,就無法關心了。


 

4. 做一個好醫,看病又看人

中醫看病講求整體,因為中醫看病,重點並非看「人之病」,而是看「病之人」。疾病跟這個人的生活、飲食、情志、環境都有關係,甚至他的家庭背景、親戚朋友、文化、家鄉、居住地區、發病季節、學歷、貧富、職業、工作、性格、心理、思考模式……等等,均可以與體質、病情有關!

當醫師看病,如果只看當下這一刻的病情,而無法跟病人交流,難以跟患者解釋他發生疾病的成因。就算患者吃了這次的藥方後治癒了,可是由於發生疾病的原因沒有解決,於是可能會繼續生病;生病了又再找醫師診治;治好了,過一段時間又再生病……如此循環,就是「處理」病人的結果。

因此,做一個好醫師並不容易,在這個繁雜的時代之中,如何堅持「不處理」病人,做一個「看人」的仁醫,實在需要信念與堅持。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生機飲食,亂吃都不會出禍!

【李博士撰文】

今天有兩篇關於「生機飲食」的報導,在網上瘋傳,其中觀點哇眾取寵,需要就此作出反駁——

0809-00407-056b1

(圖片來源自《太陽報》報導


 

1. 任何食物亂吃也會出禍!

兩篇標題名為《生機飲食亂吃會出禍》、《生機飲食:「生食」不當,美女吃出癌》,兩篇報導實為同一訪問的兩篇報導(這如果在學術界上,應該算是自我抄襲、剽竊)。

單就這標題,顯然是典型的「殺人標題」,這種題目——「亂吃會出禍」,其實任何的食物,亂吃你都會死!西醫藥理學的著名觀點:「喝水太多也會中毒!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1b

(取自報導圖片)


 

2. 以個別兩個人的訪問,就能否定一切?

報導之中主要訪問了兩位事主,其中一位Joyce曾經「果食」,之後發現自己患了癌症,後來才努力學習生機飲食法。

這位事主其實相當正面,她本身沒有投訴是吃水果導致他患癌(吃水果導致患癌之說,恐怕是天荒夜談),其後也沒有否定生食而繼續深造,其志可嘉!一個人患癌有許多原因,可以因為過去的飲食不當、可以因為生活環境、可以有遺傳因素,甚至會否是事主本身的「情緒起伏」所導致?又抑或是過去已經患癌,只是之後才發現了?

這就好像對素食者的研究之中,個別說素食者的患癌機會較高,可是實際正好相反,是由於許多人身體不好、本身患癌,才開始決心素食!千萬不要倒果為因。

這篇報導實在偏頗,以「吃出癌」作為報道標題,你是醫生嗎?有甚麼證據嗎?怎可如此武斷,歸咎患癌就是因為生食導致?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5b

(取自訪問圖片。圖為第一位受訪者Joyce。)


 3. 生食能夠吃肥人,這有罪嗎?

第二位事主Cristina,她說嘗試生食數月之後越來越肥,是因為吃太多果仁之過。當然了,這的確不是正確的飲食方法,生食一般只鼓勵吃少量果仁,而且果仁也應該少吃烤焗過的。

可是我們也要反問,只是吃胖了一個人而已,這有罪嗎?如果是在唐代「以肥為美」的社會,吃胖了不是很好嗎?如果是身體本身偏瘦的,告訴你這樣吃可以長肉,這不是正好嗎?報導標題說吃出禍,是戴有有色眼鏡的偏見。

受訪的兩位都是生機飲食的支持者,怎麼這報道卻倒過來,變成了對生機飲食的批評?歪曲了受訪者的原意。

bkn-20140808192811971-0808_00822_001_04b

(取自訪問圖片。圖為第二位受訪者Cristina。)


 4. 醫生建議風馬牛不相及

報導最後訪問了專家,分別是教授和專科醫生,一者指出了未經過煮熟的食物可能會引致細菌感染;而另一位也反駁了吃水果會患癌的說法,指正常是無需擔心。之後還找了兩個政府部門的發言人,重複說:市民應該避免進食未經煮食的食物,預防食物中毒。

煮熟食物能夠殺死細菌,這是常識,可是要知道,絕大部分的蔬菜水果上,如果你洗乾淨了,這已經可以徹底去除細菌!更何況細菌一定可怕嗎?(詳見後文延伸閱文章)相反,各種肉類的確是細菌的滋生溫床,就算你洗乾淨了,怎樣也有細菌病毒蟲卵生長在內。煮熟食物以防食物中毒的說法,本身適用在各種肉類,而不是指蔬菜水果。

生食蔬果能夠帶來的好處甚多,裡面含有更豐富的養分,如果煮熟了,養分大量流失!只是為了避免「杞人憂天」的細菌污染問題,卻天天吃丟失養分的食物,那不就是「斬腳趾避沙蟲」嗎?

f_3744597_1


 

5. 生機飲食十分安全,亂吃也不會出禍!

生機飲食是指在素食的前提下生食(生機飲食不包括吃「魚生、刺身」這些不健康吃品),如果只是生吃蔬菜水果,其實,就算你怎樣亂吃,都很難會吃出禍來!你吃飽了,就不可以再吃啊!你吃不對,身體會投訴你,就算不小心吃錯而出現「嘔肚痛」,都只會是短時間的,經過教訓,你就不會再吃不適合你的食物吧!

任何的健康飲食方法,包括素食、生食,都是應該要學習的,學習包括兩方面——學習知識,以及學習聆聽身體的聲音,然後按照自己的能力進發。

這個世界上,有大量「全生食」的人健康生存,甚至比一般人健康、返老還童,這就是最好的證明了!如果有人食生吃出了禍來,這不是食生的問題,而只是個人不懂吃而已。

 

 

1206731_annette-larkins-veganka

這位女士,實踐全生機飲食約30年了,完全沒有吃煮熟的食物,您猜她今年幾歲?(心想一個歲數吧!——後面有答案。)

她叫Annette Larkins,她在2014年時已經72歲了!看樣子,是否似30-40歲左右的年輕女士?

了解更多Annette Larkins,可以到訪她的個人網站


 

 【延伸閱讀】

香港素食會《茹素》專欄:

為甚麼生食不用怕細菌?

細菌都要怕?

 

想要學習生機飲食,不妨去周兆祥博士在尖沙咀開辦的「綠野小廚」,是全中國第一家全生食的餐廳,親身體驗生食的滋味!(聲明:本人沒有收廣告費!)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圖為生機飲食蛋糕,無蛋奶,沒有經過烤焗製作!)

點擊進入綠野小廚的Facebook專頁

 

(2014年8月9日撰文)


 

後記:

撰文後第二天,接觸到訪問中提及的生機飲食導師Angie,她表示:當初答應安排兩位學生受訪,分享生機飲食的心得,竟然被記者歪曲了整個訪問,報導扭曲事實,斷章取義,把標題誇大誤導市民!

本來兩位受訪者都支持生機飲食,其中一位更是用生機飲食治好了癌症!如此喜訊,報導卻顛倒是非,反過來說生食吃出癌,將好事改寫成壞事!現在的傳媒如此,遍佈陰謀論,我們都要用明淨之心看清是非了。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給中醫新生的信

【李博士撰文】

又到了放榜的時候了,恭喜各位能入讀中醫的新生!想起當年我得知取錄時,實在感到中了頭獎!

我在大學讀中醫,從本科到博士,一路十二年,回想假若自己一開始能夠有一些提點,就可以少走點冤枉路了,願跟大家分享一二。

IMG-20140808-WA000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