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也要消化?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不少人認為,一天要喝八杯水才健康,其實西醫現在也沒有堅持這種說法,尤其是杯子的大小不同,根本難以作準。喝水太多也可以致病,這也是醫學的基本常識,甚至喝水也可中毒!(別以為說笑,一下子喝水太多是可以致命的)。不少人囿於「一天八杯水」的咒語,以為一天要定時一杯一杯水的喝下去,那樣才能「排毒」養生,這種想法未必適合所有人。

1157901_f7ad6c0a2bb80daf5d9b898e944c8ae7_620

 

從中醫的傳統理論看,喝水到了胃裡頭,水也需要消化的!這傳統稱為「腐熟水谷」,又稱作「氣化」的作用。就是當水進入身體之後,胃就好像鍋爐一樣,能夠將水煮熟化成「氣」,水氣就能夠給人體流通周身使用。如果水化不成氣,例如胃的火力不夠,那就成為「一潭死水」,中醫上稱為「水濕痰飲」的病情,除了可以導致咳嗽咯痰之外,更可以有其他病如水腫、腹瀉、腸鳴、濕疹、嘔吐、鼻塞、流涕等等,周身各種不適。

由此可知,喝水不單講求喝多少,還要看胃腸的消化能力強弱。能力強者,喝多一些還能夠氣化,猛灌兩杯水下去還能夠受得住;弱者多喝則能成病,甚至病重胃虛弱者,就連一點水也不想喝了。因此從中醫上看,一個人應喝水多少,因人而異。

 

喝水的兩條原則

 

對於胃腸比較虛弱、健康一般的人來說,喝水最少有兩條注意原則。第一:口渴時才喝水。口渴是身體需要喝水的反映,如果身體裡面有足夠水,那就未必需要喝水,多喝也是浪費,尤其是不想喝水的時候,不應該勉強自己。當然,如果預計得到自己即將要口渴,例如將要劇烈運動,那也可以提前先喝。不少人習慣一天定時喝水,或者沒事也喝點水,例如到茶樓喝茶容易不自覺地喝,對於胃腸虛弱者則不宜。相反,尤其是容易患痰多咳嗽等水濕病之人,本身體內水濕已多,不渴的話則應少喝一點了。

第二:喝水應當一口一口的喝。就好像吃飯一樣,應該要仔細嘴嚼才吞下,喝水雖然容易吞嚥,但胃虛弱者也需要逐步消化,故此應當像品茗一樣,一口一口緩緩呷下,不宜一下子猛灌。尤其現在不少人以為,早上醒來灌一杯水下去,認為這樣可以排毒,如果腸胃本身不弱者還好,腸胃弱者則容易產生水濕痰飲,未能排毒之餘卻反而產生了毒素。

以上說的,也是指向腸胃虛弱的人而言,對於胃不虛弱之人則不在此限。健康人一下子猛灌一杯水,或者不渴的時候喝各種飲料,也不見得有問題,也可算是對胃腸的一種鍛煉,就好像現在許多人肚子不餓也能吃飯一樣。只不過,人有沒有這種需要,會否導致「浪費食水」?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載於2015年10月9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不可吃熱氣?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中醫師常常叫人「不要吃熱氣」的食物,究竟熱氣食物是否全都有罪?任何情況都不可吃?

5164945855_9be3986e77_z

圖:FLickr

首先要知道熱氣食物指甚麼?是指中醫上對食物特性的認識,在寒熱之性中偏熱,是相對於寒涼食物而言。熱氣食物可分為兩大類,第一、本身屬於溫熱的食物,例如一些水果:荔枝、龍眼、榴蓮性熱,體質偏熱的人,吃幾顆荔枝也會流鼻血;又例如各種辛辣的食物:辣椒、生薑、芥末、烈酒;還有大部分香料:花椒、八角、胡椒、茴香、肉桂等。第二、不論食物的寒熱,經過加工之後,使食物特性改變或增其熱氣。主要指各種經過火的烹調方法,包括炒、煎、炸、焗、燒烤等等,尤其是以油煎炸的方式最熱氣,油本身也多屬熱,「火上加油」使熱化火。

值得一提的是,肉食多數屬於熱氣。雖然肉類也有寒熱之分,多數肉類屬熱性,如羊肉、牛肉、鹿肉、雞肉、雀肉等,也有一些肉屬於寒性,如鴨鵝、螃蟹、烏魚、田雞、蚌、蜆、螺、蠔等,但由於肉類多要過火煎炸燒烤,還要加入各種香料才好吃,故此就算寒性的肉也轉化為熱。

 

誰適合吃熱氣?

 

是否誰都不適合吃熱氣的食物?的確,在上述兩類的食物之中,後者並非健康的食物,可以說沒有人是「適合」食用的,體虛者尤其不宜。經過火加工的食物很容易「過火」,該種熱性較為停滯,容易導致熱積聚於胃腸,繼而百病叢生。

可是前一類的熱性食物,則尤其適合身體素質偏寒的人食用,熱性食物有助驅除身體寒氣,體寒的人當然多吃有益,身體寒的人一下子吃一斤荔枝也不見得有問題。更進一步說,即使身體有熱氣的人,也不一定絕對不可吃熱氣食物!例如有些人「胃寒而脾熱」、「腸寒而肺熱」,表面看上去,熱氣食物好像會增加體內的熱氣,但是因為也有寒氣,故此吃了某些熱氣的食物,或許也能對身體有幫助。這方面牽涉各種食物是「入何臟腑」的專業知識,如果不懂的話,那就只好請教醫師,或者自己親身嘗試,看看吃了溫熱食物會否讓自己更舒服一點。

健康人身體平和,沒有寒熱之偏,稍為吃多了熱氣食物,人體是有調節的機制,例如透過出汗、大小二便排走,例如小便黃就是熱氣的特徵,同時也是排走熱氣的方式。只是如果熱氣太多,這幾個途徑也不夠排走時,那就只好開闢其他途徑了!如出現痤瘡、紅疹、口臭、長口瘡、咽喉痛、牙肉腫等上火表現。當熱氣太過時,可能你會想到吃多點寒涼食物、喝涼茶甚至中藥方平衡一下,其實最佳的方法,還是少吃點熱氣,保持二便暢通,讓身體自然恢復平和。

 

載於2015年9月25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不可吃生冷?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在中醫師口邊,常常掛著「不可吃生冷」這句話,究竟是否全部生的、冷的食物都不可以吃?

 

3512030433_9bbef8351d_z圖:Flickr

 

這首先要說明,什麼是「生」和「冷」?「生」是指一些食物本身是要弄熟才可吃的,如果還沒熟就吃了,容易傷腸胃。例如米飯,未熟的生米會礙胃;又如肉類,生肉中容易藏菌與蟲,必須煮熟才能吃。但是,例如水果,雖然也叫作「生果」,但如果本身在樹上成熟了,那就不算生的了。生與熟,是指食物是否在食用的最佳狀態,並非必須像煲水一樣要100度才叫熟。

 

至於「冷」,主要是指食物的冷熱溫度,如果是冰箱拿出來的、或者冰天雪地中放著的都叫冷飲食。由於腸胃需要「陽氣」去消化(傳統稱為「腐熟」)食物,寒冷則傷陽氣有礙消化。

 

因此,生冷食物都容易傷腸胃、影響消化。如果消化能力減弱,人的氣血化生受阻,其他五臟六腑亦會因此變得虛弱,間接引起百病叢生。

 

吃生冷助鍛煉腸胃

 

可是話分兩頭,並非所有人都禁忌吃生冷食物。「不可吃生冷」這句話,本身主要是對病人說的,患病者身體容易變得虛弱,那就不要再讓其他因素傷害腸胃,讓人可以集中氣力抗病。但對於身體健康的人,適量的吃點生冷食物,腸胃未必會受傷,反倒可能有鍛煉腸胃更強的能力!道理就像「運動會傷身還是強身」的問題一樣,生病的人往往不宜運動,而沒病的人多做運動能夠強身。

 

又像是吃粗糧養生的道理,傳統上吃糙米等全榖食物是養腸胃的好方法,並非因為全榖容易消化,正是倒過來因為這難消化,才能鍛煉腸胃的消化力。生冷飲食也是類似道理,適量的吃生冷,對胃腸並非只有壞影響,也別忘記前提需要胃腸不虛。

 

體寒也能吃生冷

 

一般而言,體質寒涼的人,也不宜吃生冷食物,這是指某些身體「完全」寒涼的人而言,他們自己也知道,吃了生冷就覺得不舒服。可是在臨床上觀察,如果身體只是「部分」寒涼的人,例如臟腑中「胃寒而脾熱」、「肝寒而肺熱」,這類稱為「寒熱錯雜」的病情十分常見,看似患者身體中有寒氣不適合吃生冷,但是在藥方之中也經常溫熱與寒涼藥配合使用。

 

實際上,「寒熱並見」是更常見的體質與病情,而非只有「寒底」、「熱底」之說,儘管一個人腸胃可能虛寒,但如果他同時有熱氣,吃點生冷東西,雖然可能影響腸胃,但也可能幫助清熱。所以一個人吃生冷食物,未必只有壞處,有時候也對身體有幫助。究竟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吃生冷食物?這一方面需要專業知識,不妨請教醫師意見,或者看醫書學習;更好的不妨少量嘗試,以自己身體感受作準。

 

載於2015年9月11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你想做怎樣的人?——我成長路上的三件事

領島小學第六十屆畢業禮

主禮嘉賓校友李宇銘博士致勉辭

2015年6月30日

 

校長、校監、各位老師、嘉賓、家長、師弟妹:

 

大家好!今天回到母校,感到十分激動,剛才奏起校歌,我還記得怎麼唱呢!

有人說,這個世界有兩種職業特別可貴,分別是醫生和老師,兩者都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職業。我很慶幸自己身兼兩職,我現在是一位中醫師,給人看病;同時我在大學當老師,培養年輕人成為中醫師。

 

P1710110

 (十分榮幸,能夠成為六十屆鑽禧畢業禮的主禮嘉賓!)

 

我是1993年在領島畢業,距今已經22年了,大家心水清的可以算到我今年大概幾歲!我對母校很有感情,首先因為我小時候住在愛民村,我住的是建民樓,以前有時候早上睡晚了,從家裡跑出來到領島只需要5分鐘!在我家露台還能夠看到學校呢!二是因為小學畢業之後,我一直參加校友會舉辦的海童軍,整個中學階段,差不多每逢週末,我都會回來領島集會,所以好像一直沒有離開過這裡一樣。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三件小事,是我在小學到中學的一些經歷,對我成長有重要影響。

 


 

第一件事,我想介紹我小學時是一個怎樣的人,就兩個字:「害羞」!

別看我現在站在台上講話很淡定,很難想象我是個害羞的孩子。小時候我個子高,早會我都是排隊排在最後的。可能因為我比較害羞,少說話感覺就比較聽話,在老師眼中就覺得我很乖吧!於是六年小學我一直都是當班長的。還記得四五年級的時候,當時要選擇課外活動,我想參加童軍,可是每班就只有一個名額,當時老師就選了我去參加童軍,當時真是十分開心!

P1710135

我小學時是很害羞的人,記得每逢小息的時候,我都會在操場的不同地方,找個牆壁或者柱子,靠著墻好像「罰企」(罰站)那樣站著,其實是我不太敢主動跟其他同學一起玩,覺得不太能夠融入大家,所以喜歡靠在一旁觀察其他同學在玩什麼。還有一個更害羞的例子,我是畢業後才發現,小學六年裡我從未試過在「小賣部」買東西!因為每逢小息的時候很多人排隊,我怕輪到我買東西的時候,不懂叫我想要的東西、又或者花多眼亂不知道怎麼選擇,於是我就寧願不去買了!可以見得,我當時是多麼的害羞沒自信。


 

 

第二件事想說的,是我一段遺忘了的記憶,是一件自己每想起來都覺得慚愧的事。其實我對自己小學很多記憶都忘記了,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當人遇到一些痛苦的經歷,人的大腦會主動遺忘該段記憶。這件事情簡單來說也是兩個字:「出貓」(作弊)!

我小學的時候,其實成績一直都算不錯的,在班中算中上,但是到了五六年級的時候,開始反叛,不想讀書,身邊的好友也差不多,有個階段,大家每逢默書的時候,就幾個同學一起作弊,開始時將課本放在櫃桶中抄寫,後來更大膽的,試過當老師一回頭的時候,直接將書本放在書桌上抄!

當然啦,很快就被老師發現了!那天被老師抓到,帶走訓話,頓然晴天霹靂的感覺,覺得天要塌下來了,從未感覺到如低落,覺得自己是做錯了一件大事,以後無法翻身。那天老師說要見家長,下課的時候,我都不敢回家去面對媽媽,當時還沒有手機的啊,我去了愛民村商場的那家愛民閣文具店(現在這店還在嗎?)借用了他們的電話,打給我媽說:「阿媽啊……我出貓了……被老師發現了,要見家長……」想起這件事,現在都還有想哭的感覺!後來見了家長,我媽也沒有嚴厲的責備我,反而好像還買了禮物送給我,鼓勵我要重新努力做人。那件事之後,一直到小學畢業之前,我都是自慚形穢,總是感覺抬不起頭做人。

P1710140

P1710142

 (給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現在的校服跟我們以前不同了。)

 


 

第三件事想說,是一個轉折點:搬家。

小學畢業的時候,剛好遇著我搬家,那年暑假,從愛民村搬到香港島最東面的柴灣小西灣去。面對未來陌生的環境,雖然也感到茫然,但心念一轉,突然想到:「啊!那我就可以重新做人啊!」新的地方沒有人認識我,不知道我的過去,我可以隨意的塑造自己,只要我升中的時候,表現成那個樣子,其他人就會以為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決定要刻意改變自己。

升中學的暑期,我正在參加海童軍的活動學游泳,那時我就經常想:「我究竟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首先我知道,我不想再像過去那樣害羞!我要改變自己的性格,要挑戰自己,認識更多朋友,接觸各種事物。例如說,到中學時我想我也要在運動好表現,以我的身高一般人會想我應該打籃球,但我想我又不是NBA球員的那種身高,很難達致傑出水平,於是我選擇了另一個冷門一點的運動——排球,當時正好中學的球隊招募,我想我在排球上應該有更大優勢,後來也證明了我這個想法是對的,我成為了校隊隊長,我們球隊也贏了多次學界比賽,現在想起來還是沾沾自喜的!

我一直參加校內的各種活動,也積極的參加童軍,我的中學生涯,就像是全職參加課外活動、兼職唸書一樣!總之我甚麼都去學去玩,舉例我童軍裡面參加過的活動包括:遠足、露營、游水、騎馬、獨木舟、帆船、滑浪風帆、氣象、林務、野外定向、繪製地圖、急救、拯溺、消防、航空……甚至中學畢業剛升上大學的時候,我已經考到了海陸空的執照:車牌、遊艇牌照、私人飛機駕駛的理論部分執照,可以準備去開飛機了!我玩過的事情,比很多成年人還要多。

P1710201

(與黃麗貞校監合影)

為何當時玩這麼多東西呢?是因為曾經有人問我一個問題:「你有甚麼興趣?」我在想,如果我回答你我的興趣是打排球、游泳?這都可能會變啊!我怎知道我真正的興趣是甚麼?如果我要知道我的興趣,我就必須要嘗試個各樣的事物,經過比較之後,我才會知道自己真興趣在哪。

這種想法也真是幫到我,後來選擇了學習中醫,也是因為這些經歷:我以前打排球經常扭傷腳,可是用學習急救的知識又好像幫助不大,因此我也學過了手力急救(即是按穴位的方法),還報讀過中醫推拿按摩的運動創傷課程,發覺中醫對於治療扭傷很有幫助,中學時已經能夠「自醫」,這讓我對中醫萌生了興趣。

由於我中學的時候,已經玩過了這麼多東西了,確定了自己的興趣,以致我到大學讀中醫的時候,更加熱愛這一科目,讀完本科之後,還一直讀碩士、博士,至今還一直手不釋卷,經常拿著中醫的書來學習研究!

 

P1710268

 (與洪美華校長合影。小學生表演舞獅,邀請我們到台上「點睛」!)


 

說了這些我的經歷,其實想跟大家分享幾句話。

各位師弟師妹,現在你要畢業了,會否趁著這個轉折機會,問問自己,想要變做一個怎樣的人?

當你還年輕的時候,可能未必清楚自己有甚麼興趣,沒想清楚將來做什麼工作,不會覺得現在自己有什麼成功,這都不要緊,只要你願意主動去改變自己,一切都是有可能發生的!現在很多人說要「贏在起跑線」,其實在起跑線能否贏了不是最重要,大家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要成功,永遠是要看你能否堅持不懈,努力地走到終點!

小學的畢業同學紀念冊上寫著:「萬丈高樓從地起,讀書也是同一理」,大家都要升到中學去了,再去建立這一座高樓,面對新的環境,鼓勵大家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趁這個機會重新做人,努力實踐自己的理想!多謝各位!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博士後」是甚麼?

【李博士撰文】

 

2015年5月28日,我終於通過了博士後的出站報告!意味著這十五年求學與研究中醫的生涯,終於告一段落。

 

Jpeg

這就是我做博士後的地方——中國中醫科學院

 

Jpeg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學中醫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本科六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博士後又三年,三年又三年的過去了,至今總算走到「盡頭」了。

 

可能許多人不知道「博士後」是甚麼?博士後不是一個「學歷」,沒有學位證書,而是一種工作經歷,是指念完博士之後,在到另一個學術或科研機構去做研究兩三年。我就是在博士畢業之後,進入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這在大陸稱之為「進站」,博士後完成之後則稱為「出站」,在進與出的過程中,還要給自己的研究題目做開題、中期報告、出站報告,都要找一些行內的專家評審,還也要做一些內部的學術報告。

 

 

Jpeg

研究所的「博士後辦公室」,每年我要上去北京兩三次,每次都去一星期左右,跟合作導師交流研究看法。

 

 

一般做博士後研究,是一份全職工作,有工資收入,不用給「學費」;但也有另一種方式,稱為在職博士後,就是自己本身有一份相關工作,同時跟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做研究,這當然就不會給你人工了,我就是這種情況。一般博士後最少兩年可以出站,最多可以延期一年,而我就是差不多花了三年。

 


 

 

其實博士畢業,不一定再去做博士後研究的,當時我在想,既然我畢業之後也會自己做研究,不如順便找個動力逼使自己向前?當時這個想法,後來也的確也應驗了,老實說,一邊在大學工作、一邊還兼顧這博士後研究,真不容易,很多時下班後已經很累,我也的確是被逼著走,玩樂少點,晚上回家做研究,這種生涯讓我白頭髮也添加了不少。前兩個月在趕論文的時候,還真是進入了狀態,平均每星期寫兩三萬字,一個月寫上十萬字的論文,那又是自己人生的一個記錄!

 

P_20150525_223610_DF_1

我的博士後論文。題目是「張仲景病因病機理論研究」,是一個「大題目」,最後完成42萬字的著作。

 

 

我也相當感恩,能夠有如此機會做這博士後的研究。現在在中醫界中,博士後也開始有不少了,但是也是做實驗的多,用西醫方法去研究中醫的佔大多數,而像我這種做傳統中醫理論研究的,恐怕極少數了。而我的合作導師,也是難得能夠以中醫理論研究的學者,竟然能申請得到國家給予上千萬的研究基金!在這過程中,我也真了解得到什麼叫做「研究」,開眼界了。

 

另一個感恩的地方,通常做博士後研究,大都是合作導師有什麼課題,就分給你幫忙做,其實你只是一個「工作人員」吧;可是我的情況獨特,我申請博士後的時候,我給導師看我過去的研究著作,希望她允許我做我建議的題目,竟然她也採納了,後來也能夠融入到他自己的課題之中,這還真是一舉兩得!

 Jpeg中醫科學院門前的張仲景像(懷著崇敬之心仰望仲景)

 

雖然我是在職的研究,幸好我的研究,也沒有讓老師失望,研究這個事情,有時候不是全身投入時間就一定有結果的,過去一直以來的積澱,加上各種機緣,讓我在研究張仲景的研究領域之上,能夠有再一次的突破。本以為自己過去已經發現了不少新理論,博士後也很難有甚麼新發現吧?結果卻是讓我驚訝,不愧為醫聖張仲景,他的著作得以千年傳頌,當中的魅力真是難以言喻。

 

 

一個階段剛過去,又是新一個階段的開始了,我的合作導師,還叫我繼續參與他的國家課題研究,繼續我喜歡的張仲景理論研究呢!看來,這場學術研究的遊戲,還是沒完沒了的,幸好這也是我所熱愛的,是比我生命更重要的事情。

 

 

 


 

 

 

 

記得我在浸大念碩士的時候,當時我已經在做中醫理論的研究,期間參加過一個中醫研究生的學術研討會,與會的研究生,不是用藥理研究中藥的,就是做實驗的、或者做臨床研究的。期間有一位外校的教授聽過我的研究,覺得很特別,沒想到中醫有這樣的研究,還鼓勵我說:「過去香港沒有這樣的人,那麼日後你就要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替香港的中醫研究補上空白。」

 

的確,現在就是到了這個時候了!我們要給香港的中醫,補上這一片天空,讓人知道中醫的研究究竟是怎樣做的?有什麼價值?先鋒開創的工作真不容易,但是路已經開出來了,但願日後能夠有更多後學,決心走上這一條「不歸路」來,為中醫獻上自己。

 

Jpeg

(離開前,於門前自拍留念)

延伸資料:

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招聘資料:http://www.catcm.ac.cn/business/htmlfiles/zgzy/bshzp/index.html

中國博士後網:http://res.chinapostdoctor.org.cn/BshWeb/index.shtml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理想當飯吃的中醫老師

【李博士撰文】

 

在大學當中醫講師,外人看似是理想的職業,實情卻是常有內心交戰,直接一點說,就是總是覺得人工待遇不夠高吧!

當然啦,「高低」總是相對而言,大學的人工是足夠基本的生活,但是相比其他各種職業,就總是覺得自己收入與學識不相稱。

 

職業無分貴賤?

 

比如說,同樣是講師職位,護理學院的講師要比中醫學院的薪金高出一截!而且,護理學院的講師更不一定要求有博士學歷,甚至本科畢業加上幾年工作經驗也可以當講師,中醫學院的講師則要求起碼碩士以上學歷。護理學院如此,就莫說醫學院其他學系了。無他的,中醫的社會地位還不夠高,中醫師的人工比護士還要低,那麼中醫老師比護士老師人工低,也是自然不過的事。

 

不說其他行業吧,曾看過某大學中醫學院招聘講師的廣告,竟然要求在本科畢業之後,要有10年以上中醫教學和臨床的經驗!哪裡要求這麼高?別的專業,講師只要求碩士學歷以上就可以了。如果一位中醫有10年以上經驗,哪會屈就到大學從低做起?

 

還別忘記,中醫的學歷,所花時間跟其他專業不同。比如一個香港念音樂系的人,本科畢業之後想當老師,可以本科念3年(說舊制吧),成績優秀的畢業之後直接讀博士3年,加起來6年就可以得到博士學位,然後就可以當老師了,因此有人可以23-24歲就當大學老師了。可是中醫的學位,如果在大陸念臨床相關的學位,本科要念5年、碩士3年、博士3年,畢業的時候已經要花上11年時間(我本人就連續念了12年),獲得博士起碼比其他專業多5年,期間攻讀要交錢之餘又沒有收入,相比身邊同年齡的朋友,不少人已經賺了第一桶金了。

 

當中醫老師,為甚麼?

 

但又要說個實話,要學懂中醫,然後又懂得教別人,的確需要這個年期。本科畢業的時候還是渾渾噩噩,看病也不太懂,要到真正懂得看病,還要有自己心得去教授他人,那就必然是浸淫多年的結果。按學中醫所花的時間,理應收入比其他行業更高,可惜事實卻是相反,中醫老師的收入與能力不相稱,如果不當老師,以這種臨床經驗和學歷,選擇到外面去行醫,人工比在大學工作隨時要高兩到三倍!因此,我們當中醫老師的,還是經常問自己,為甚麼要幹下去?為何不出去輕鬆工作,又能多賺點錢?

 

理想還是比金錢重要。在大學當老師的理想,首先是希望作育英才,願景透過教育,能夠推動中醫向前;大學還是一個追夢尋找理想的好地方,是一個發聲的平台,有這一個身份,對於推動我們理想中的中醫,還是有不少可能。我們「留守」在大學工作,為的顯然不是讓自己生活更加舒適美滿,而是懷著「利他主義」,期望中醫撥亂反正,走回正確的路上去。

 

做人容易,做好人難

 

大約三年前當我在來到中大之時,我們的中醫課程主任姜元安教授,曾經跟我們說過一句話:「要做一個老師很容易,但要做『好』老師的工作很困難。」(他當時語氣特別強調這個「好」字。)

 11050659_10153842841827627_7458665286484889057_n(圖為二年級中醫同學,方劑學比賽之後合影。坐在中間的就是姜元安教授。)

 

的確,要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容易的,但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還願意多花額外的時間,完成自己以及大家共同的理想,這就是我們寧願放棄一點美好生活,能夠將理想當飯吃的原因。

不單是做中醫老師,其實當代每一位中醫師,多少都懷有這種崇高情懷,是值得人們去尊敬的。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從中醫學神,到中醫學師

博士畢業後,在中大當老師已經有三個學年了,有時候會想,當醫師不容易,當老師也不容易,當醫師的老師就更難。

《中醫學神》封面

(06年寫了一本書叫《中醫學神》,紀錄本科學醫的心路歷程,不知日後會否有空寫一本書,記載當中醫老師的經歷?)


自從我念大學開始,一直認為一個好老師,他所講的東西,都必須是要自己有所體會的,親身嘗試應用過的,而不只是依書直說,做人肉錄音機。

記得以前本科的時候,如果那位老師講的課,能夠講出自己親身的臨床應用,那就一定很精彩。如果他只是「得個講字」,卻完全未用過那種方法,那就覺得不可信,教學「空對空」齋talk,為什麼我不回去自己看書?

要做到不跟著課本講課,不想誤人子弟浪費時間,每一堂課的內容,都要是經過自己深入思考過的,要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一開始的時候覺得真不容易。後來備課和講課過程發現,其實自己學中醫已有十多年,幸好過去還勤於思考,還算問心無愧的,一直在臨床和研究上實踐自己理想中的中醫,因此課堂上還算有不少東西可分享吧。再者,教學真有相長,同一課堂多講一次,自己也有變化,迫使自己思考更加深入。

最好的學習就是研究;最能掌握知識的方法就是去教導別人。這幾年當老師,自己還是得著甚豐的!

(近半年忙著寫論文,最近終於有點空,日後多分享點臨床教學的體會吧~ )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為甚麼「治標不治本」?

【李博士撰文】

許多人常常問中醫:失眠吃甚麼好?發燒怎樣退燒?頭痛有甚麼藥方介紹?高血壓、糖尿病中醫上怎麼治療?……這些「某某病」中醫上怎樣治療的提問,背後正反映「治標不治本」的思想。

178b1831-5351-46e4-9298-40e73d0944481.甚麼是「治標不治本」?

中醫不主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發燒就退燒、疼痛就止痛、咳嗽就止咳、嘔吐就止嘔……這些想法都是「治標不治本」。「標」即是樹木的枝葉末梢,「本」即是樹木之根部,樹葉之所以能夠繁榮,全靠樹根之吸取養分,看到葉子茂盛同時,必須要想到其根之整體作用。

常說西醫的治療方法也是治標不治本,例如高血壓就吃降壓藥、高血糖就吃降糖藥、發現腫瘤就切除攻擊它、發現細菌就用抗生素殺滅它…… 這些在西醫上來說,可能也是西醫上認為的「根本」原因,但在整體來看,總有更全面的原因解釋(例如生活上、情緒上、環境上等因素,而且最起碼中醫上有另一套解釋方法),故此治療之後病還可再次發作,依然是治標不治本。


 

2.「治標不治本」在於醫學知識水平

中醫常常告誡人,切勿「治標不治本」,中醫強調「治本」的重要性,可是為何總有人喜歡「治標」而「忘本」呢?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之中,已經有所回答。

綜合《黃帝內經》的內容,其中將中醫的水平仔細分為五個等級,從最高到最低分為:「聖人、上工、中工、下工、粗工」,其中就只有下工和粗工,才會治病「治標不治本」。


 

3. 下工針對表面治療,只執方法不明其理

下工即是下等層次的醫生。在《靈樞·小針解》說:「粗守形者,守刺法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下等層次的醫生可稱為「粗工」,他只懂「守形」,「形」是什麼?在《八正神明論》中說:「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形」就是疾病的外在現象,儘管病形放在醫生的面前,低水準的醫生卻只看到現象而不知其成因,故說「守形」。

下工只會針對疾病的外在表現來治療,而不知道疾病的內在原因;選擇治法時,只懂用某些個別的局部的治法,針灸只用四肢關節部位的一些穴位;治療也不明其理,不懂辨別氣血的盛衰和正邪的關係;不懂得診察細微的變化,不懂氣機變化的道理。

因此在《靈樞·根結》中說:「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下工不懂診斷脈色,不分五臟虛實,常常危害病人生命,因此《內經》提醒我們,要小心這類醫生!

庸醫


 

4.粗工昏庸無能,不懂診斷亂治病

「粗工」其實並非醫生,只是略懂一點醫學知識,就冒充醫生的人,故此也是最低水平的醫者。粗工不懂診察疾病,在《靈樞·官能》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法於往古,驗於來今,觀於窈冥,通於無窮,之所不見」,倒過來說,上工應能知道天時的宜忌,又能取法古代的經驗,驗於現在臨床,還能診察仔細入微,看到難見之細微變化,但這些都是粗工所看不見,不能通達無窮變化的疾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粗工不明白標本的道理,還在沾沾自喜,以為自己什麼懂得,剛剛說完是熱證,卻又見寒病;同氣引起的疾病卻出現不同病形,卻不明白為何,迷糊診斷,擾亂經義。

《素問·徵四失論》又指:「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所窮」,粗工不問清楚病情,便倉卒診脈,只能亂言病名,都是因不懂診察疾病所致。


 

5.「治標不治本」實乃人之思想高低深淺

總括而言,若在醫師層面出現治標不治本,實乃因醫學水平過低所致,未能發現疾病根本原因而只能針對現象下藥。若在一般百姓層面出現治標不治本,乃因不懂醫理,思考未深,不明疾病有其背後原因,只希望迅速尋求「解決方法」,不管這解決方法是否恰當,只求解決眼前問題即可。

「治標不治本」總會帶來惡果,因為當下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問題必定會再次出現,甚至因拖延而使問題日益惡化。治標不治本也是人懶惰之常情,由於治本往往需要動用腦筋、鑽研問題,而當我們不願意深究問題背後的原因,只希望找尋便捷方法,到最後吃虧的,也肯定是自己而已。「治病必求於本」,才是時刻應該保持的做人處世態度。

 


本文部分內容,摘了李宇銘博士新作《原劑量經方治驗錄》中《黃帝內經的醫生分等》一文。

FACEBOOK3.0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醫師「開大方」的無奈

【李博士撰文】

6a63f6246b600c336a20b1a8184c510fd9f9a171

1.為何現代臨床中醫習慣「開大方」?

這裡面有許多因素。例如醫者自身信心不足,對於疾病把握不準,希望透過「大包圍」的手段,多開點藥,總有些藥物對症吧!撫心自問,現代有多少中醫,敢開出三味藥的處方就打發病人回家?另外,開多點藥,也能夠有多點「回扣」,不少醫院、診所,醫師都能夠從處方中獲得利益,變相鼓勵中醫多開點藥。

*「開大方」是指中醫師處方,習慣開出超過十幾二十味藥的處方,是相對於傳統幾味藥的「小方」。


 

2.開大方的無奈

實際上,不少中醫開大方,也是出於無奈。由於中醫的診費過低,單靠診金醫師不能生存,於是只能夠透過開藥來補貼了。另外,患者也習慣了「開大方」,一些患者見到處方中只有了了幾味藥,就會質疑大夫的水準,甚至以後不再看這大夫。

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由於《中國藥典》對於每一味藥有劑量的限制,假若藥物「超量」則需要承擔風險,可是,假若單純按照《中國藥典》的「常用量」治病,很多時難以獲得速效,因此臨床大夫迫於無奈,在無法增加單味藥的劑量時,就只能選擇在相近藥性的藥物進行加味,不能「單槍匹馬」,起碼能讓「一小隊」藥物團結起來,增強藥方的力量。實際上,許多臨床大夫處方看上去每一味藥物劑量「輕靈」,但全方加起來的總劑量,已經是「狼虎之劑」了。


 

3.傳統經典方劑,主張開「合方」嗎?

「開大方」的原因還有一種解釋,甚至把經方的理論也拉上來,某些醫家認為經方有不少是「合方」使用的,在處方時大可把幾個方合起來用,不是也符合仲景之意嗎?當然,這也是一種想像。舉例來說,例如有一個病人表證未解,但是因陽虛較重而出現腹瀉,從「合方」的角度去想,或許會想到開一個「桂枝湯合四逆湯」的合方,現在的「扶陽派」也常常會開出這樣的處方。

但是仔細想想,醫聖張仲景《傷寒論》的原文怎麼說?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按先後緩急分治表裏,仲景學說有明確指示,將兩方合起來使用,並非仲景原意。實際上,在仲景書中的「合方」數量並不多,基本上只有表鬱輕證三方(另似乎還有柴胡桂枝湯,但此方實際上並非合方,而是桂枝湯加味),這三方所針對的病機特殊,並非是簡單出現兩種病機而兩方合用(參《傷寒解外方證原意·表鬱輕證並非病情較輕》一文)。

經方能夠如此藥少精煉,主要原因在於看到「多病機共存」的複雜病情,而張仲景選擇其中最核心、關鍵、首要的病機,若以「合方」來同時解決多種病機,與張仲景的診療思想基本相反。

res01_attpic_brief


 

4.是堅持還是拘泥

在這種中醫環境的前提下,初學中醫者每感迷惘,幾乎所有醫師異口同聲的說:「不用拘泥原方!」認為臨床千變萬化,古人這些東西與未必能夠適合現代臨床。對於這種說法,首先我表示不太理解,「拘泥」一詞本身就是不恰當,任何事都不應該拘泥,人就不應該盲目的執著於某些事情,但是,「擇善固執」何嘗不是一件美事?假如堅持原方是學習的必經過程,哪又如何跟拘泥有關?

再者,難道古人的病證都是如此簡單?現代許多病就是古代沒有的?這些「推論」究竟是客觀的研究結果,抑或是我們對古人的一種假想?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否為了安慰自己,讓自己「隨意加減」的時候可以安心一點。


 

5.學習處方,應該從模仿入手

無論學習任何事情,我們都是從「模仿」入手。例如學習游泳,首先必須學習標準泳姿,因為這才是最直接學好的方法;又如學習書法,一開始就是臨摹,學習了多個書法家的字體後,自然能夠形成自己的風格;又如學習唱歌,初時當然是唱別人的歌,不可能一開始就要自己創作新歌自彈自唱。可是,現在學習「經方」,往往出現了「未學行、先學走」的奇怪現象,就是原方還未「模仿」學到,就開靈活組方,這是否本末倒置?

在中學時,我是排球校隊的隊長,訓練的時候教練時常訓示我們:一開始千萬別練壞「手勢」,貪方便用錯誤的姿勢來打球,以後要改回來就很難了!要練好技術,一開始就要從基本功開始,重複練習標準的動作,持之以恆,以後就能揮灑自如了。學習開方子也是一樣。

 


 

本文原載於李宇銘博士新作《原劑量經方治驗錄》序言,標題與圖片為編輯加入。點此進入【新作介紹】

 

FACEBOOK3-vert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中西醫結合」的糖衣

【李博士撰文】

「中西醫結合」,是人人聽上去也覺得美好的名字,可是這糖衣包裝裡面,藏著的苦你卻知多少?

2013032209082584767

當香港要建立「中醫院」之前,還要在西醫院中嘗試「中西醫結合治療先導計劃」,顯然,這一所中醫院,不管其名字是甚麼,其本質也只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究竟中西醫結合的真相是甚麼?


 

糖衣裡包著了甚麼?

對於普羅大眾,聽到中西醫結合,就會想:「中西合璧,當然好吧!取長補短,中醫現代化、科學化,當然更好啊!」

這些想法,在我們學中醫之前,都是這樣想。可是學了之後,就明白這些都只是一場幻想,說得更直接一點,是妄想!根本不是理想和夢想,這是因為,中西醫是永遠不可能結合的!如果發生了所謂的「結合」,那只是中醫被西醫吞併,或者相反中醫吞併西醫。

中醫和西醫兩者的思想截然相反,中醫著重整體,西醫重視局部;中醫用形而上、系統的方式認識人體,西醫則用形而下、還原的方式;中醫著重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和諧、順應自然,西醫基於西方文化,重視抗爭、人定勝天。中醫和西醫,根本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醫學,兩者只能取長補短,互相補充,而無法從理論上「結合」融為一體。


 

究竟是「一還是二」?

所謂「結合」,有兩種理解的角度。第一,當然是指「融合」了,就好像卵子與精子結合,就能夠孕育出新生命。中西醫結合,肯定不可能是「融合」,如果中西醫已經融合了,那就再不分你我,中醫與西醫也已經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了。

第二,「結合」可以是指「在一起」,兩者發生緊密關係。例如結婚,男女二人「結合」,實際上兩個人沒有真正的融合,只是兩個人關係變得很密切。當然,現在所謂的中西醫結合,主要是「一起用」,是兩者互相「配合」。

U7526P622DT20120529144805


 

中西醫結合的兩種方式

在中西醫「配合」的想法中,具體也有兩類操作方法。一是,中西醫兩種醫學,結合在「一個人」身上,即是一個人接受了兩種醫學的培訓,於是一人同時使用兩套方法給人看病,所謂「結合在醫生身上」。這就是中國內地的模式。

二是,兩位醫師,一位西醫和一位中醫,一起看一位病人。理想的是二人同時看病,但實際上,病人先看了西醫,後來再看中醫,這種患者自身結合的情況,在民間普遍出現。在香港以及多個發達國家,都是採取了這種方式,主要是因為西醫的專業地位,不允許中醫「踩過界」。

這兩種方法,其實也是沒有「結合」,也未必能談上「配合」。前者一位醫師學兩套醫學,絕大部分情況,兩者都是學得「半桶水」;後者兩位醫師就算一起商量,可是雙方的哲學思想如此相反,有可能「和而不同」嗎?如果治療出了問題,誰說了算?


 

中醫院的真相

在中國內地,醫院有三類名字:西醫院、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但實際上只有兩種:西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也就是說,中醫院都是走中西醫結合的路,大陸差不多三千家中醫院內,沒有一家純中醫院。

而這裡所說的「中西醫結合醫院」,其實都只是中醫和西醫「一起上」!中間究竟有多少經過研究,說明兩者並行的可行性?這其實根本無法證明,很簡單吧,應該用中醫角度去證明、還是用西醫角度證明才算準?

香港要建立的中醫院,實際上也只是建立一所,中西醫方法一起用的醫院;又或者在西醫控制底下,被改造的中醫醫院。既然中醫無法按自己的方法去看病,那自然也不是「中醫院」了。說到底,這個世界上,到目前還未有真正的「中醫院」,而我們也還未預見得到,香港未來所興建的,是一所「真中醫院」。


 

解開「中西醫結合」的糖衣

既然「中西醫結合」問題多多,為何這麼多人還熱衷於這方面的推動工作?兩個字:「利益」。就像文首就說的,「中西醫結合」這個名字多好聽啊!人人聽到都覺得這是正面的、是美好的、是嚮往的、是中醫發展的終極目標!在這樣的「誘惑」之下,誰搶到這個名字,誰就陞官發財、一勞永逸、前途無限……

香港,能否建立真中醫院?全賴你我的醒覺,破除糖衣的迷惑,認真體嘗中醫面臨之苦,中醫才有可能真正向前。

 


 

延伸閱讀:

《六十名中醫師聯署:不要偽中醫院》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