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銘博士「望而知之謂之神」講座(Youtube video)

2016年6月6日晚上,李宇銘博士於台中中國醫藥大學,主講了「望而知之謂之神——《靈樞》明堂診法的原理與示範」講座,與兩百多名中醫學生與醫師共聚一堂,展開了精彩的學術交流!

DSC09759

 

感謝學士後中醫學系系學會、中醫學系會同學的努力,將講座拍攝錄影,可供各位中醫同道分享,交流學習。收看講座錄像請點擊:【李宇銘博士望而知之講座】(普通話)


此外,2017年4月 20日晚上於香港浸會大學以廣東話主講同一題目,講座錄影與大家分享:

【講座介紹】

講題:「望而知之為之神——《靈樞》明堂診法的原理與示範」

《難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望診為四診之首,其中透過觀察面部氣色以斷證之望面診法,在現代中醫幾近失傳。其實早在《黃帝內經靈樞》之《五色》篇中,已經有面部與五臟六腑、頭面肢節對應部位的明確記載,後世稱之為「明堂診法」或「五色微診」。本次講座,李博士將介紹他多年研究學習此法之心得,講解望面診法之基本理論,並且即場示範望面知病的看病方式。


【台灣講座後同學感言】

老師您好~我最近幾次有去聽您的演講,沒能親口跟您說,真的非常謝謝您帶給我們這麼棒的講座!
您的專注、熱情、誠懇讓我深受感動,而對中醫的熱忱也讓我更喜歡中醫~
希望能在困頓或迷惘時,回想起這次內心的悸動。

—-

我想,各種診法仍不離其宗,鍛煉的過程和目標,去感受明瞭心性,發現最根本處
「其實沒有事情困住你,是你自己困住自己」
如此真誠的醫者,真的是一場好演講~
想啊想啊想,什麼才是我想要的呢?

—-

聽完老師今天的演講收穫滿滿,想起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覺得老師是一位很真誠、很替病人著想的醫者,身為學生應當向老師多請益學習,再次謝謝老師!

—-

謝謝你遠道而來台灣分享中醫的心得給我們,演講真的很棒,謝謝你。

—-

李教授,謝謝您這幾天的演講,我聽了第一四五場,雖然僅僅還是個後中醫的學生,但真的受您啟發良多,實在感恩!法喜充滿!

—-

謝謝老師加好友,也謝謝老師您帶給我這初學中醫的後輩一個心靈饗宴.不管是老師對中醫的熱情與研究精神,或是視病猶親的醫德,一直都很喜歡中醫,聽完老師的演講更深深覺得中醫很有趣.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也瞭解傷寒論等經典是應該要如何去學習,聽到老師曾休學一年鑽研傷寒論,讓我也燃起想要效法老師鑽研傷寒的鬥志.希望將來學有心得能和老師討論交流~最後謝謝老師~也祝您身體健康,晚安~

—-

在臺中聽了三場李教授的演講,場場精彩,覺得李教授對於中醫的熱誠及待人處事的誠懇都是我們後輩要學習的,也很幸運能聽到教授過去的學習經驗,非常有收穫,教授無私的分享與謙虛的態度著實令人敬佩,非常感謝。

—-

老師您好, 我是中醫系大三的學生。 老師昨天的演講非常精采! 讓我對中醫再度燃起熱誠! 老師謝謝您!

—-

李醫師您好,我是中國醫藥大學的學生,前兩天聽了您的演講:望而知之謂之神,獲益良多。非常感謝您不吝分享自己的臨床心得,您對中醫的熱忱是後輩的好榜樣,再次感謝您!

—-

謝謝李教授昨日有趣的分享,上的好開心也學到了很多東西….能夠有您這樣的中醫前輩真是我們的福氣 🙂

—-

謝謝李教授精彩的演講,能夠把內經中的內容用這麼生動且真實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真的是大開眼界!!!
希望您之後還有機會來臺灣演講交流!!!

—-

李教授,今天很感謝你回答我關於「中醫學習教材的問題、還有當學生該怎麼樣面對」 真的覺得我的問題真的冰釋了,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教材、師資,其實也是我們同儕相當煩惱的一件事,經過您的講解與文章的提醒,我覺得我就是文末那個學心浮躁的人,謝謝您的點醒
這幾天聽了您三場演講,真的收穫良多,心境也為之一轉,以前的我雖然愛中醫,但學習上總有一種救亡圖存的急迫、焦躁感,這次您不但給我在傷寒、內經明堂診法的示範,更重要的是讓我對中醫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底氣。十分感謝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飽食讓人虧虛?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在過去饑荒的年代,常見虛衰的病證,可是到了今天豐裕的社會,卻還有不少人擔心自己「營養不良」,這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在中醫上看,飲食的過饑與過飽也可以傷脾胃,過於饑餓當然會讓人氣血不足,其實過飽最終也可以讓人變虛!

9047681193_db6db1acc9_z

圖:flickr

都市人經常過飽,試試問孩子們:「甚麼叫肚子餓?」很多孩子都沒試過真正餓的滋味,成年人也甚少餓多於一天。我們很多時飲食都不是因為真正的饑餓,並非肚子餓才吃飯,而是因為情緒(開心就吃、不開心也吃),或者因為習慣(定時定候吃),或者因為節儉(覺得不要浪費食物)。

諸多飲食的原因,大多都不是身體需要,當吃的東西超過身體的需要,就會造成負擔,人在年輕的時候,這種負擔不容易察覺,覺得只是自己正常的消化能力,但是當年歲增加的時候,開始吃同樣份量的食物也消化不了,其實是自己一直吃東西過多而不自知。

 

飲食過飽的三個進程

 

仔細而言,經常飲食過飽對健康的影響,可以分為三個過程。第一,當我們胃腸健康時,因為消化能力好,就算吃得多也不覺得有問題,飲食過多產生太多氣血,多出來的部分身體用不完,也可透過各種途徑排走,因此健康人就算吃得多也不會長胖,能夠自我調節。但是,如此一直吃太多,身體來不及排走,氣血變得渾濁,可以導致身體局部豐盛或者生瘡;再因為某些地方壅塞不通,氣血難以流到某些地方,導致局部虛弱,那就是各種文明病的特徵。

第二,當腸胃開始變弱,消化不了那麼多,氣血也就變得虛弱,同樣份量的食物開始受不住,吃飽了容易「飯氣攻心」覺得疲累,但由於人的食慾還強,只是吃多了又不行,心理不能滿足,總是希望吃多一點,以為自己的疲乏是由於吃不夠所致,形成惡性循環。其實並非因為自己真需要那麼多,只是因為過去能夠承擔的分量,現在已經承擔不了。氣血產生過多的部分,如果未能透過一般途徑排走而留在體內,可以積聚在皮膚內臟之中,儘管吃得不多反而比過去更容易變胖,「喝水也會肥」。

第三,當腸胃變得更弱時,難以消化食物,氣血更加虛弱,除了見胃腸不適之外,易飽又不容易饑,可是即使沒有饑餓感,心中卻仍想著應該要吃飯,「有心無力」,每逢就餐時縱使吃不下,卻硬要吃下去意欲補身,進一步加重自己胃腸負擔,導致胃腸更虛,又再加重惡性循環。胃腸虛弱導致一身氣血虧虛,繼而百病叢生。

常說「虛不受補」,胃腸受傷了,怎樣補都未必能補進去。都市人想要健康?記住中醫一句話:「餓治百病」,實乃金石良言。

 

載於2016年1月29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李宇銘暑期師承學習小組】

師承學習是傳統中醫的學習方法,透過師生互動,老師因材施教,學生因能學習,才能真切滿足學習的需要。我亦深明此理,過去曾跟師學習多年,全賴長期提問討論,感激師傅語重深長的教導,促使我的啟蒙成長,引領我進去中醫之門。

IMG_0014

為薪火相傳,延續恩師教導,教學相長,我想嘗試在暑期開展師承學習小組,計劃如下:

 

 

一、對象

  • 中醫本科生,約10-15人,年級不限,不分院校,高年級優先、具誠意者優先。

 

二、學習安排

  • 自2016年6月27日起,逢週一下午6-8時,一起進行討論學習,共約十次聚會(視乎具體情況增減),地點在旺角Club O會址。
  • 討論內容天南地北,近至各種中醫知識,遠至天地人生,就老師所知,無所不談。
  • 討論節奏明快,老師會直接給你答案,但我們也知道答案不止一個,每一個人需要的也不同,因此更歡迎追問討論。
  • 活動費用全免,學生需要符合下列要求——

 

三、學生義務

1.尊師重道。由於各師各法,請先行了解老師的學術思想,認同者才報名參與。(老師學術思想,請參閱網站http://leeyuming.com/

2.積極學習。鼓勵逐步熟讀老師著作,平時勤加思考,於聚會中踴躍提問。

3.撰寫文章。每位學生每星期撰寫一篇文章,在每次聚會的後一天,於網上Facebook內部群組遞交。

  • 字數不限,可長可短,請自定標題,內容可以總結老師的學術觀點,也可以是自己學習心得,更可以是對某問題的研究。
  • 寫作文章,目的在於養成寫作習慣,有助梳理思路,自我提升。
  • 若遇到合適文章,老師將於其個人網站「學生論壇」版面上發佈,促進交流學習。

 

四、報名

  1. 於5月15日前,於facebook上跟直接我留言,寫上你的名字、院校、年級等資料,並寫上一段簡要文字,告訴我「我想學怎樣的中醫?」
  2. 在截止日期之後一週內,經過綜合考慮,將會告知是否錄取參加本次學習小組。

 

五、後續安排

暑期過後,參與此師承學習小組之學生,可成為正式「記名弟子」*。屆時將透過雙向選擇(透過問卷,學生表示是否希望跟師學習,老師視乎學生之誠意與悟性選擇錄取),若成為記名弟子,將定期與老師見面學習(一月最少一次),可嘗試參與中醫理論研究,學生亦要求定期撰寫文章,亦可參與老師日後在Club O的義診服務,跟診臨床學習。

*註:何謂「記名弟子」?可參考此網頁:「記名弟子、入門弟子、入室弟子

10317563_578867532231325_4593731808898098154_o012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什麼是健脾?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健脾」是中醫的術語,實際上等同於「補脾」,是指恢復脾的健運、健康的意思,是一種治療方法。其實「健脾」是一大類方法的統稱,其中包括了多種方法在內。

 

1129993_d58a23f638006241628fcbd024411d61

 

胃是負責消化食物的地方,傳統術語叫「腐熟」水榖,當食物消化之後,胃裏頭就產生人的氣血津液,之後就收藏在脾臟;當收藏充足之後,亦會散布給其他臟腑和全身去使用。傳統中醫不講「吸收」,而叫脾氣「散精」、「輸布」,中醫更為着重氣血津液是否流通,只要能夠通行到各個地方,就自然會被吸收了。脾胃就有如工廠裏面「生產與加工」和「收藏與輸送」的兩大工作,其中脾就好像一個倉庫那樣,主管收藏和輸出。

既然脾是人氣血津液「收藏與散布」的功能,「脾虛」也應該分為兩大類問題:脾虛可以指脾自身的氣血津液收藏不足,也可以指脾給他處的氣血津液散布不足。可是,這收藏和散佈的問題未必是脾虛的根本原因。例如胃虛弱了,無法產生人的氣血,自然脾也無氣血津液收藏;又如身體中間有濕氣停滯,脾的氣血散布可以受到阻礙;又如肝氣鬱滯克制了脾臟,也可以導致脾氣不能散布。

 

健脾中藥有不同

 

故此健脾可細分為多種方法,例如有健脾和胃(開胃)、健脾益氣(補氣)、健脾利水(除濕)、健脾疏肝(理氣)等,實際上其功效應都是倒過來的,即是:透過和胃以健脾,透過益氣以健脾,透過利水以健脾,透過疏肝以健脾等4大類。具體的健脾藥物也有不同選擇,例如和胃健脾的有木香、砂仁、麥芽、甘草;益氣健脾的有人參、黃芪、山藥、大棗;利水健脾的有白朮、茯苓、薏苡仁;疏肝健脾的有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

以上所列舉的4大類補脾方法,可以稱為狹義的健脾,是一般認為脾虛的幾種細分類型。進一步說,由於「健脾」是指恢復脾臟收藏與散布的功能,可是不但上述的4大類藥物能夠達到此一目的,可以說,任何中藥也可以是「健脾」藥!

例如感冒的時候,風寒氣侵襲人體表面,也可間接導致體內的脾氣不能散布出去,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治好感冒,去除身體表面的風寒氣,最後也可以健脾!(治感冒的藥方之中,大都加上健脾益氣的藥物。)又如人體飲食寒涼太過,導致了脾胃虛寒,這時候要用溫熱藥驅除脾胃寒氣,實際上也是一種「健脾」,只不過中醫也會給另一個名字——「溫脾」而已。

所有藥物皆可以「健脾」的想法,可以稱為廣義的健脾,其實就是體現了中醫「治病必求於本」的思想。脾虛非一定要健脾,要視乎脾虛的原因給予整體的診治。

 

載於2015年8月28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吃飯也能健脾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健脾」一詞大家耳熟能詳,普羅大眾總以為「健脾」就等於健康,覺得健脾就是指食物或中藥的補益作用。尤其是香港人,總喜歡煲湯水時加入北芪、淮山、黨參、白朮、茯苓等「健脾」中藥,真的有這需要嗎?

1118766_4e22da4e60bab9558e98b3188ea1d932

 

健脾非一定要吃藥,健脾不只是中藥的專利功效,即使在《本草綱目》上的記載,白飯也有「益氣、和胃、補中、壯筋骨、益腸胃、通血脈、和五臟、好顏色」的效果(見「粳米」條目),甚至比「健脾」多出更多功效了!吃飯絕對可以補身,而非只有吃藥才補。

稱得上「食物」的,皆是可供人食用,作用較為平和,能化生人的血氣。各種食物有不同的補益程度、補益不同臟腑的特性,可是無論如何,皆是能夠補益脾臟的。其實,多吃點飯,也可以有吃人參的效果。

中醫講求中庸之道,講求過猶不及,過度健脾也可以讓人生病!很簡單的道理,吃太多米飯,也可以食滯甚至變肥;過度吃補藥,太補也會傷身。當你在家用心熬製一鍋「老火湯」,加上補益藥材,很可能會好心做壞事。

 

藥不可當飯吃

 

筆者行醫過程常有一種體會,在貧困農村給人義診看病,吃中藥效果相當迅速!反而城市人吃補益中藥,效果往往不如理想,這與城市人本身常吃中藥有關(這也是「濫藥」啊)。當沒病時經常吃中藥,生病就沒藥可吃了。

常有人說「藥食同源」,然後就說「藥膳」可以補身,其實剛好相反,「藥食同源」本來是指食物也有藥性,所謂「藥補不如食補」,本來是強調透過食物補身,比吃藥更重要,而不是鼓勵將藥物變成食物來吃。

聽過「虛不受補」嗎?有些人身體虛,吃黨參北芪也總是補不上,甚至出現不適;又或者有些人,就算吃很多飯也不長肉,這也同樣道理。不是你隨便吃健脾的東西,你的脾就可以補過來,這還需要經過醫師判斷,透過不同方法。吃黨參北芪能夠健脾補身,這種想法,更多是商業上的宣傳口號,他們要將中藥當成商品賣給你,肯定希望你將藥當飯吃吧。如果是醫師處方用藥,肯定不贊成你濫吃藥物。

香港社會常有一種畸形現象,當人人都說補身要在湯水放藥材,如果醫師不這樣說,反而被人詬病醫師你不懂養生。其實,很多時醫師也身不由己,如果電視台邀請醫師上去講養生,他們順應民情,總會希望你介紹湯水,湯水之中也必須要加點「補藥」、「加點瘦肉」…… 如果不介紹,就很可能無法上電視介紹「中醫」了。

為了你自己的健康着想,果斷戒除「濫藥」習慣,藥,應該是生病才吃的。

 

載於2015年8月14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為何飯氣攻心?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很多人以為,身體疲累的時候,吃東西能夠補充氣力,卻沒想到身體疲累的原因,可以是吃太多導致!無疑飲食可以補充人的能量,但是吃多少才「合適」?可能我們從未想過,只是覺得「吃飽」就夠了吧?可是有些人經常吃很飽也不長肉,或者吃得多也經常缺乏精力,可知吃飽並非健康的指標。

2438467223_4c81fdc4d6_z

圖:Flickr

許多人在吃飽飯之後,出現俗謂「飯氣攻心」的現象,就是吃飯之後覺得神疲乏力欲睡,中醫上稱為「氣虛」的表現,吃飽為何反而導致人氣虛了?這是相當有趣的問題!首先「飯氣攻心」這句話頗為耐人尋味,這並非中醫術語,但「飯氣」這種表述方式,又很像中醫經常說的「氣」,「氣」這個字內有「米」字,本意即有從「飯」產生供養人之「氣」的意思,廣義引申為各種食物之氣、天地之氣。

《黃帝內經》中有一段話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描述了食物進入胃產生了氣之後,這「食氣」可以上行到心,通過血脈流通周身。但要注意的是,這段話並非指「飯氣攻心」的不適,是氣血流行到心與血脈的過程,這生理過程不應該出現頭暈欲睡,反倒應該氣力充沛才對。「飯氣攻心」這句話,需要以其他角度作理解。

 

 

消化也要耗傷氣血

 

雖然我們覺得,吃飯能夠補充人身的氣血,但別忘記,食物進入身體,首先需要在胃腸消化,透過人自身的氣血去將食物「化成氣血」(中醫稱為「氣化」),如果人的消化力弱,你吃下甚麼就只能拉出甚麼,無法化生氣血。如果我們吃了難消化的食物、或者吃得太多,在食物還未化生成氣血之前,就先耗傷自身的氣血。道理就像你要外出吃飯,但前提是必須要翻越一座高山,你還未補充體力之前就必須先要付出氣力。

所謂「飯氣攻心」就是因為吃太多,反使正氣變得虛弱!其實並非真有「氣攻擊心」,反倒是氣不夠給予心,導致心變得虛弱。吃太多不單使胃腸虛弱而出現短暫的疲乏,長期如此更會產生各樣的病情。吃太多後消化不好,導致食物積滯,吃不下、便秘、腹脹是常見的病情。如果胃腸虛弱,水也不能消化,水就會流到周身各個部位,造成中醫上「水濕痰飲」的病證,常見的如鼻敏感,鼻塞流涕,就是水向上流;水能上行其實還反映身體不算太虛,如果正氣更虛的,水就一直往低處流,從上到下可能出現的病證如:容易咳嗽、氣短、哮喘、心悸、胃脹、脅痛、腸鳴、腹瀉、尿頻、水腫、濕疹等等。

當然了,無論你患哪種病,只要少吃一點,謹記每一頓飯最多七分飽,是長壽健康的不二法門,少吃能治百病,真是自古教下的寶貴智慧。

 

載於2016年1月15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生病吃甚麼好?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許多患者在門診看病之後,都會習慣問中醫師:「我在飲食上有甚麼禁忌?」此問題在中醫上的確十分講究,食物的寒與熱、清與補,是一大學問,實在難以三言兩語回答清楚。而在各種飲食禁忌之首,有一個最簡明的要點:「吃少一點」。無論是哪種食物的禁忌,都必須注意整體的飲食量要減少。

 

3603660257_a6453b9b6b_z

圖:Flickr

 

自然界的動物生病,很多時會藏起來不吃東西,讓自己痊癒。人也一樣,大部分病情都會讓人的胃口減弱,這是人體的智慧,少吃、不吃東西,使身體集中精力去痊癒疾病。這種方式,可稱為少吃、斷食、辟穀,屬於傳統中醫療法的一種。

或問:生病了不吃東西的話,哪裡有氣力去對抗疾病?不少研究發現,暫停飲食一段時間後,人體就會啟動自我修復的機制;而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說,雖然食物可以產生人的正氣,但正氣產生之前需要先消化食物,這也需要消耗人體的血氣,先減少後未必能加,那就不划算了;別忘記人身體裡面,已經收藏了足夠的精氣,中醫認為五臟就是藏精氣的地方,就算你不吃東西,健康人是有足夠正氣去對療愈疾病。

 

生病應當吃素

 

不吃甚麼比吃甚麼更緊要!凡是生病,除了應當少吃或暫時不吃之外,如果還是想吃東西,最起碼要戒除肉類。尤其是各種發熱病,在《黃帝內經》記載:「熱病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發燒之後吃肉則會復發或出現後遺症,一方面吃肉會容易導致內熱而使病情加重,而更重要的,肉類本是難消化的食物,生病之後吃肉,人的血氣就用在消化食物而無法集中抗病,因此吃肉容易導致病情遷延不愈。

除了不吃肉以外,各種難消化的食物也應該要禁忌,例如煎炸、油膩、奶蛋、粘滯、腐臭的食物也包括在內。從正面的說,那就應該多吃素食的食物了,穀豆果菜,都是容易消化的食物,中醫每每囑咐患者飲食清淡,例如生病的時候應當吃粥,就是為了不要耗傷腸胃之氣。有些人誤以為吃素容易肚餓,其實這不是素食有問題,反而是吃肉難消化導致飽滯感,素食容易消化不傷腸胃,是生病時的最佳選擇。

一般民眾總以為病了要補益、吃肉就補,就連感冒這些小病,都以為不吃肉就會死掉;還如孕婦分娩之後,傳統上坐月子應當飲食清淡,但是現在生活富裕了,很多人以為吃燉雞、燉豬腳才夠補,實際上可能會幫倒忙,腸胃承受不了反而讓身體更虛。吊詭的是,如果醫師囑咐患者要戒肉,有時病人反而會覺得醫師說的奇怪,形成醫師也不敢違逆患者的觀念、不說此醫囑了。所謂病從口入,如果連自己的嘴巴也控制不住,怎能掌握健康?

 

載於2015年12月18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受熱就得熱病?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如果天冷就會得寒病,那麼天氣熱的話,是否就會得熱病?這在中醫上說,其實有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自然界有六種正常之氣,分別為「風、寒、暑、濕、燥、火」,簡稱為「六氣」,如果這些氣正常,自然的氣候就正常,人的健康也較好。如果六氣太過,那就變成了「六淫」,淫即是太過之意,那就容易傷害人體。從這個角度看,即是天氣太寒就容易得寒病,天氣太熱就容易得熱病。這是傳統中醫裡的其中一套理論。

 

1191133_e7c1fb38965ac2d4ff8fe2b613f09ba4

可是我們也會發現,有時候受涼不一定得寒病,甚至受涼之後可以化成熱病;又或者有些人受熱之後,也未必得熱病,首先如酷熱天時去行山,不一定會中暑,天氣太熱人未必一定生病,這需要一些前提,例如人身的水液不足,無法透過汗出而散熱;又或者有些人在大熱天時反而受涼,原因可以是天熱導致出汗太多,身體正氣虛弱了,又因貪涼就反而受寒。這算是另一套理論,認為人身體的寒熱病情,未必與氣候的寒熱成正比。

 

寒熱視乎正氣

 

上述的兩種理論,前者單純看外在因素(六氣),後者則是看外在因素加上人體正氣的相互作用,實際上後者的理論更符合中醫的整體觀念,中醫認為人的發病,是「內外因相互作用之下,而以內因為主導」而生的。

舉例說,如果一個身體很虛寒的人,就算受了一點熱、吃一些熱氣食物,這就像擦一根火柴投入進去冰海那樣,一下就沒了,未必因為外在的熱氣影響自己;相反,一個人身體壯實,如果他在不小心受了一些寒氣,正氣與寒氣抗爭,也可從寒轉化成熱。這是中醫的氣化理論,認為人體的正氣充足,能夠轉化外來的氣。

由此反觀「六氣太過化生六淫」這傳統理論,怎樣才叫「太過」呢?例如怎樣的天熱才叫過熱?實際上這因人而異,這是看自身的「正氣」而言的,如果正氣比較強、耐受的能力較好,那麼這個「太過」的程度就較高,相反正氣弱者就很容易太過。

傳統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正氣充足,即使外面的寒熱如何,都未必會影響人體。外界的寒熱,不等於人體的寒熱。並非你生活環境的氣候較熱、你經常吃熱氣東西,你的體質就一定較熱、你生的病就是熱病。一個人身體所得的寒熱,並非一種單因素、機械化的推算,而是需要看多因素、整體的內外互動結果。而最後如何判斷寒熱?那就必須透過人身體的各種現象去觀察判斷了。因此「天熱就得熱病」,這句話未必成立。

這也是所謂「天人相應」的思想,天可以影響人,但也需要考慮到「人相應」,人如何與之相應才更為重要。

 

載於2015年11月27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暖化反而體寒?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全球暖化迫在眉睫,中醫怎麼看暖化對人的影響?一些人想像,暖化可導致人得更多「熱病」吧?這句話算是對錯參半。

1176381_a3d13fc3af9e2c1c76fc73c85c05e755

 

從病的「本質」而言,全球暖化應該導致人出現更多「寒病」。筆者曾經到過東南亞地區義診,發現接近赤道生活的人,他們的身體大多虛寒,為何如此?體質虛寒與多種因素有關,例如飲食文化、生活作息、思想情緒等等,其中最為密切關係的是季節特點。接近赤道的地區,四季不分明,基本上就沒有四季了,如果一年應該有四季來說,他們就只有春夏、沒有秋冬。

從中醫的角度看,「春夏秋冬」分別反映自然之氣的「生長收藏」,如果沒有秋冬季節,反映自然的陽氣一年都在「生長」而沒有「收藏」了!人與自然相應,如果人一年到頭都沒有收藏,就好像一個人只在運動而不作休息,久而久之身體就會變得虛弱。全球暖化,導致全球的冬季時間減短,使人體虛弱而更容易受寒。

順帶一說,為什麼東南亞地區的人,多給我們的印象比較「懶散悠閒」?就是因為他們一年之中缺乏收藏的季節,於是他們就在一天之中,給予自己更多的休息時間了。香港屬於亞熱帶地區,也算是個四季不分明的地方,香港的冬天不冷,再加上香港人一年到頭都在忙碌工作,虛寒也是普遍人的體質特點。

 

虛寒也可得熱病

 

若從病的「現象」而言,身體虛弱而受寒的人,他們也可以得「熱病」!這裏的熱病,是指身體出現「發熱」的現象,從中醫角度看,發熱可以是受寒所致,受寒後身體的正氣與之對抗則可出現發熱。其實除了受寒之外,受到風、濕、暑熱等邪氣,也可導致發熱,「熱病」這個名詞可以指疾病的現象,亦有時指疾病的本質。因此,暖化的確可能帶給人更多「發熱」的疾病,只是其原因我們必須要細加辨別。

另外還有一種複雜的熱病,介乎現象與本質之間,稱為「虛熱」病。當身體虛弱之後,人的陽氣不能潛藏在身體內,於是向上升向外越,形成「熱氣」,這也可導致不少熱性的疾病,例如心煩失眠、胃脹噯氣、咽喉乾痛、潮熱汗出、手足心熱、油垢脫髮、眼乾耳鳴、痤瘡濕疹等等,多屬於虛火所致。這些虛火的病情,的確本身也有「熱」的本質,但是往往並非以「清熱」為治療,而是要治療其虛,還要看身體有無因為虛所致的內寒,是一種寒熱錯雜的病情。

實際上,全球暖化本身就是一種「虛火」,地球內部的石油、煤炭、天然氣,本身儲藏在地球內部,排放了出來之後就導致地球發燒了!

 

載於2015年11月6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

你有「風」嗎?

【醫博知源 · 李博士《信報》專欄】

小時候每當拉肚子時,長輩會說:「肚子有風了」;又或者有些嬰兒喝奶之後需要「掃風」,否則容易嘔吐。究竟這些「風」是什麼東西?以上提到的兩種風,都是民間的說法,不完全是中醫上所說的「風」。如果真正是屬於「風病」,中醫會考慮使用「祛風」的藥物,而這裡所說的「風」則不一定需要祛風。

 

1166235_36e46f1528a55b5909ea22e65c907138

 

這是現象與本質的區別。中醫所說的「風」,是指疾病的本質而言,認為身體受到了「風邪」入侵。「風」本來是自然界的風,是比喻氣的流通,如果風進入了人體內,或者外在因素影響到體內的血氣流通太過,那中醫就稱為「風病」。風進入人體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病徵,例如風在身體表面會出現發熱、出汗、怕吹風等,如果深入一點,可以出現皮膚瘙癢、麻木沉重,甚至嚴重的出現「中風病」,可見半身不遂、語言不清、甚至昏迷不醒。一般對於風病的治療,需要考慮用辛味通行的藥物以「祛風」,但是如果身體正氣太虛,則可能需要先補益正氣,才能有正氣去驅除風邪。

 

風有真假之分

 

至於民間所說的風,多屬「現象」而言,是指身體內有一些病證,具有好像風一般的病徵。例如說肚子有風,就是指裡面有「咕嚕咕嚕聲」,或者容易放屁、噯氣,甚至攪肚痛、嘔吐等,也可算是民間「有風」的形容。這種現象上的風,是普通老百姓對於一些病證的形容,感覺好像身體裡面有些「風」在流動般,以為是身體裡有風所導致。

可是從中醫上看,這些病情往往未必是「風邪」所導致的,例如腸胃有聲音的可以稱為「腸鳴」,可以是由於肚子裡面有一些水或氣在流動,而這些流動可以因為受寒、受濕,或者腸胃虛弱所導致。因此這「風」只是一種現象,不能見到風就治風,需要找到風的根本原因去作出治療。如果見風即治風,那就是「治標不治本」了。

這種現象上的風,又可以稱之為「假風」,是相對於本質上的「真風」而言。除了民間用語常常提到這些「假風」外,其實在中醫的術語中亦有類似描述,例如有「肝風內動」、「血熱動風」、「血虛生風」等的病情,這些都可統稱為「動風」,實際上是指身體「蠕動」、「抽搐」等的病證,風亦是指現象而言,是指這種病情就像風一樣具有流動的特性,但這些病並非真正由「風」所致,故此中醫並不會使用祛風藥治療,而是要找尋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

同一個「風」字,所表達的含義不同,這就是中醫的難懂之處,也是為醫者與老百姓的不同,醫師才能夠仔細分辨原因,體現中醫「治病必求於本」的思想。

 

載於2015年10月23日《信報》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隔周五刊登

 

李大夫介紹

nsl486-viva-voce01